[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中原大地的闽南人
作者:小茶生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今天收到河南南阳宗亲吴刚的来电,请我帮他查找当年从福建哪里和郑成功去的吴氏宗亲,后来是黄廷将军的部下,也在“闽营”,他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卢庄村吴氏宗亲,他们那边现在还是说闽南话的,只是找不到福建的根了。这又让我想到了广西的宗亲,现在他们也是说闽南话,是当年和吴三桂去的云南。

           在中原腹地河南竟然有个“台湾村”。其来源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一些台湾高山族将士跟随郑成功在厦门、泉州一带驻守,后归入大清,南北征战有功,最后“身负皇命,带甲归回”,在河南南阳一带落居屯垦,成了今天“台湾村”的来由。“台湾村”繁衍至今已有1900多人口。可喜的是有位在郑州经商的女士吴天玺有感“台湾村”的动人故事,出面四处奔走,为两岸高山族的亲人寻亲问祖,使两岸的高山族亲人联系了起来,构成了一出更为动人的炎黄子孙血肉相连的民族大团结的传奇故事……
    邓州“台湾村”的“台湾阁”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岛上高山族各部落勇士纷纷参加了抗荷的战斗。台湾收复后,不少高山族将士就留在了郑军,有的随军调至大陆厦门、泉州一带驻守。康熙元年,郑成功病逝。之后,郑氏台湾局势每况愈下。郑成功部将黄廷见清朝疆域基本一统,“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眼前一边是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郑氏台湾,一边是新政新风、繁荣初现的大陆国土,于是他便决定率部投诚大清。部属许多原住民将士也都自愿跟随黄廷将军归顺清廷,以实现国家大统、民族大圆。黄廷部归清后,清廷命其北征俄、蒙边境。征战数年,平定北疆,立下战功。康熙帝大悦,下诏黄廷部班师回朝。当行至卢沟桥时,忽接圣旨“听调不听宣”,即:只听从调动,不上朝见驾;嘉奖敕封黄廷为“慕义伯”,命他率领部众无需进京,一路南下至河南南阳一带,疏散各部,落居屯垦,自给自足。垦兵仍归建制,不得惰于练兵,随时听候号令,呼之即来即战。并规定屯垦官兵,免除税赋;准与当地人通婚成家,生儿育女,以稳定军心,顺从民意。
    黄廷将军遵从圣意,率部南下至河南宛地,分拨所属各部屯居于方城、南阳、唐河、镇平、内乡、新野等六县,自己亲率五营闽南亲兵计5600余众落居于邓州西北45里,即今文渠、张村一带,时称“方园五里四十八村”。黄延命4位都督、8大参将各领兵马分屯其间。不分官兵士卒,每人一律领垦50亩,眷属五口以上者加田一倍。
    黄廷将军素来尊重各少数民族将士的信仰和习俗。分拨屯居时,他特意将亲兵中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邹族等高山族将士兵勇,相对集中屯居在冠军城东南、庙沟之北,分上营、下营、尖兵营等编为一镇,由布农族骠骑将军周殿卿统辖。
    黄廷各部落居屯垦于南阳七县,本属“身负皇命,带甲归田”,自然是有乐有苦。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既养耕牛,又训战马;既有田园牧歌,又闻号角齐鸣。屯垦数十年间,垦兵统帅“慕义伯”黄廷屡屡率部先后6次奉诏出兵征战,驱逐外患,剿平内乱,奋战沙场70余载,战功卓著。由于他待人宽厚,重德惜才,从不结邦弄权,从不歧视外族,所以许多志士仁人甘愿一生相随。其中自然包括许多高山族将士,仅“闽营”内聚居着取汉姓周、陈、蔡、林、黄、张、许、谢等八姓族门之多。他们多可沿袭其部落,可推举其长老,就如同生活在阿里山上、日月潭旁一样。 1717年8月16日,黄廷老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7岁。此后,长久的和平年月,繁忙的四季农桑,使垦兵自然地人卸甲、马下鞍,男耕女织,潜心农桑以养家糊口。一年年,一代代与中原各族姓乡民便融合在了一起。而唯独高山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仍在顽强地保留着、传承着。在漫漫岁月中,随着朝代更迭,族脉变迁,人口徙动,风俗从众,生活在“汉族大家庭”300多年的历史跨度,使他们亲汉随汉的情感自然生成,自有户籍制度起,他们在户籍登记中的“民族”一栏中就顺其自然地填上了“汉族”二字。
    认亲团在“台湾村”祭拜祖灵

台湾阿里山认亲团受到“台湾村”村民的热情欢迎
    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邓州(时称邓县)第一次出现了“高山族”公民,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政府调查,专家考证,媒体报道等等,持续不断。直到2002年第一个《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的发现,“邓州有个‘台湾村’”的命题才被确认。其实,这些发根台湾、繁衍中原的村民们心里一直在确认着自己的祖根故土。他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都在口口相传:“咱们的老家在台湾。”族人亡故时,棺木下总要垫一块木板,并围棺默念:“回去吧,回到大洋对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意思是让亡灵乘船过海回台湾。可见,他们怀恋故土、思念宝岛、企盼亲人团聚的心愿360多年间从未“搁浅”,哪怕只能是梦中渡海、魂灵返岛!
    深为“台湾村”来历感动的是一位漂亮女士,她叫吴天玺,是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豫台有约网创办人,是一位出生在台湾、留学在日本、创业在郑州的河南姑娘。她就是多次探访邓州“台湾村”、后来又心甘情愿地自费赴台帮助两岸高山族后裔寻亲搭桥的亲历者。
    吴天玺心里清楚,已离散了三个多世纪,要寻找360多年前的故亲无疑是大海捞针。但她在“台湾村”里感受到乡亲们思念先祖、思念故土的殷殷之情,不禁把寻亲变成了压在自己肩头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她于2005年4月30日,带着侄女吴昀容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飞往台湾的班机。
    吴天玺一踏上台湾的土地,就开始了紧张的“寻亲”工作。她们把一切能掌握的资讯尽量拿到,然后,先坐镇台北,把每一个可能打的电话都打遍,东到花莲、台东,西到云林、嘉义,南到高雄、屏东。接着再按事先计划好的出行路线,沿着玉山山脉开始了艰苦的寻访。10多天里,她们几乎找遍了所有高山族人的聚居区,但毫无线索。
    吴天玺想,难道过了300多年,所有亲情线索都消失了吗?!不服输的吴天玺不相信,冷静下来后,又把思路收回到了一个个“族谱”里,决定把寻亲目标先集中到邹族陈氏家族上。
她从陈氏的族谱中发现,当年“台湾村”陈姓始祖依那思罗是台湾阿里山原住民中一位善骑射、精武功的英勇少年,他踊跃参加了抗荷战斗。台湾收复后,他自愿留在郑军护台保家。后被收入黄廷将军帐下,先做马夫,后被升为贴身侍卫。自此,他跟随黄廷将军南征北战,马走人随。落居邓州屯垦时,他已22岁,黄廷公亲自做媒,娶河南当地岑姓姑娘为妻,并以妻“岑”姓谐音改为汉姓“陈”,取名陈年。之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先后生育了4个儿子。
    后来,依那思罗又多次随黄廷率垦兵出师征战,屡立战功,被升任为参军副将。康熙21年,借参加光复台湾战争之机,依那思罗不忘故土老母,将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带回了台湾并加入了山社。不久,他又随黄廷部班师回到河南邓州,从此,4个儿子两分离,海峡相隔,天各一方,直到他年届72岁与世长辞时,还在思念远在阿里山上的亲人。
    吴天玺想,“台湾村”陈年后裔如今已繁衍了200多口人;而送回台湾阿里山上的陈氏两兄弟,正常情况下也应基本相当。对,重点应放在寻找阿里山邹族陈氏家族。于是,艰难的寻亲之旅又开始了。
     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吴天玺代大陆高山族后裔来台寻亲的消息在阿里山上传开去。5月10日一早,好消息传来——一个叫陈秀凤的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可能就是吴天玺要找的邹族陈氏族人。
      吴天玺一下子兴奋起来!5月12日,双方约好在台北见面。吴天玺终于于5月25日在阿里山上与邹族陈氏族亲们见面、核实、初步“认亲”,继而努力促成海峡两岸高山族族亲相认、血脉相接、血缘相融的历史聚会……


〖如果您知晓此相关情况,请您留言,帮助解答下,或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感谢不尽〗

  我也要寻根>>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或回复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