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周大王)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贤而有才干,娶贤惠的太任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宠爱。他把周部落的兴旺发达寄托在姬昌身上,因此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便自动让贤。他们趁古公生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的吴、越地区。为了融入当地民族,他们从当地之俗,文身断发。因当时江南一带还相对落后于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带去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颇受当地土著人的敬重,“归之者千余家”,被拥立为领袖,建立起姬姓吴国(称为勾吴)。太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寿梦正式称王,到春秋后期吴国开始强盛。传到吴王阖闾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又战胜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迫使他屈服求和。后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沉迷酒色,贻误战机,吴国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王族子孙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吴氏不始于太伯。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说: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之时就有吴权;《史记索引》中舜后也有吴氏;《帝王世纪》中少康之时有吴贺。按这种说法,则最早的吴氏当是古帝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因颛顼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阳),所以这支吴姓的祖根在濮阳。不过多数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的吴姓作为吴姓的主要来源;各地吴氏族谱也都把太伯作为他们的远世始祖。
在吴氏发展、播迁史上,季札是一个主要人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王欲立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逃到延陵(今属江苏常州),隐居于乡下种田。后来他的3个哥哥临死前又要传位给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称“延陵季子”。季札的孙子启蕃曾任鲁国相国,在山东曲阜繁衍,其后代又支发山西、江西等地。
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婺源(古属安徽,今属江西),后繁衍成鄱阳、浮梁、余干、乐平、进贤、安仁等多个吴氏支系。至隋唐时期,吴氏已有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以后又有延陵郡。都属吴姓郡望。
1.吴氏以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2.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
3.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4.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5.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6.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吴氏是一支伟大的姓族,源远流长,至今有三千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创始主泰伯是一位谦让、尚义、友悌、仁爱,四德俱全的英明君主。他三让王位,历尽艰辛,奔赴荆蛮,创建吴国,为吴国的发展和繁荣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深受后人敬仰,尊崇、歌颂。今天我们研讨吴氏文化泰伯的功绩,对于加强团结、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三让天下,忠孝两全。
殷商时代(商朝)陕西省岐山县有一个部落(因地处周原姬水一带)故称周部落姬姓。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且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的姬周国君。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生下来,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昌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父亶公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古父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室天下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家天下了。为此,古父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后,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夫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也。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让位还于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偕弟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将王位还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依然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古称荆蛮(今为无锡梅村)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也。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文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在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文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的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文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也。
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可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没。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赞泰伯为“至德”。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的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褒词赞语来形容泰伯的美德了。
二.拓荒荆蛮,梅里建国。
泰伯成全了父王统一天下的夙愿。三让王位,偕弟仲雍远离周室,南奔荆蛮,他并非消极的避世隐居,而是胸怀大志,开拓进取。他们到了荆蛮,文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同甘共苦,艰辛创业,并推行三大改革:首先是改变当地居民的吃生习俗;第二,传播北方礼仪文明,教人读书识字;第三,引进和传授先进农耕和制陶等技术,改变“水耕火褥”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泰伯懂得“水利是农业命脉”,为了发展农业,他带领先民在梅里开凿了四泾一渎:即香泾、洋泾、龙泾、梅泾和泰伯渎。泰伯渎是江南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全长87里,宽12丈,东进蠡河,西连运河。泰伯渎的开凿,它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而且便利了舟楫往来,大大方便了交通。该渎直到现在仍是梅里沟通外界的主要水道之一。泰伯在梅里还致力于畜牧业的发展,教授当地先民栽桑养蚕,饲养禽畜。如今梅村鸭城、猪羊巷和麂城的地名,就是当时放牧鸡鸭饲养猪羊的地方。梅里,这块蛮荒之地,在泰伯历尽艰辛和苦心经营下,逐渐兴旺起来,“数年之间,人民殷富”。在泰伯身体力行、开拓创新的精神感召下,“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拥立泰伯为君长。于是,泰伯在荆蛮梅里营建城堡,创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吴国。在泰伯精心治理下,吴国一步一步地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
三.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历史告诉人们,没有泰伯的让国南奔,拓荒江南,就没有江南的文明和文化,更不会有今日之吴姓。因此,“让”,即是吴氏族人产生的基因,又是吴氏子孙独有的标志。它赋予吴氏族人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吴氏子孙在国破家亡之后,重新崛起,仍然走向欣欣向荣之局面,不断向全国各地,异国他乡,生息繁衍,开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勤快、勇敢、开拓、进取的优秀族姓。
“德让两家天下,功开万古江南。”这是后人对吴氏始祖泰伯之崇高德行和伟大功绩的共识和公平评价。它不仅是体现了泰伯精神之概貌和吴文化之特点,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之主要特征。因为为江南文明奠基,使大江南北,太湖之滨从原始生活、生活方式,逐渐拓展为衣冠礼仪之邦,并发展为才赋人文甲于天下。所有,泰伯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伟大形象是永远不会泯灭的,人们对他敬若神明。
泰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卒于公元前1195年,享寿91岁,在位四十九年。逝世后墓在无锡市鸿声乡鸿山,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墓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概述、歌颂了泰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坯万古江南。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泰伯生前喜欢种麻,大家各采一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今天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翻修重建。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人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为《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家有让王。”历代帝王都拨款修建泰伯墓和泰伯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为泰伯庙大门题赠“泰伯庙”门额;1995年,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泰伯诞辰3280周年题赠“锡邑之光”匾额。1982年,泰伯庙和泰伯墓均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999年,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政府批准鸿声镇人民政府对泰伯墓进行全面扩建。泰伯墓陵园由原来三亩地面积扩建至二十三亩,恢复盛唐时期原貌。于2000年冬竣工,耗资八百万元,政府拨款四百万元,其余海内外吴氏宗亲捐款。
泰伯,不仅是吴氏族人的始祖,而在无锡地区已成为“江南万家始祖”。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每逢这日,梅里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四.吴氏姓族来自不易
吴氏姓族从泰伯公三让王位开始至今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周、秦、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历经了21世(25位帝王765年王位)公元前1237-473年,经过风雨沧桑里七百多年,吴氏姓族从小到大,到了盛世极点。后来在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后,吴姓子民纷纷改姓逃亡天涯(有些王子大臣逃亡国外),从极点盛世到了亡国时代,许多家庭家破人亡,整个国家到了纷争年代,目前全国有好多的姓族是吴姓的分支。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多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现在全国吴姓人口已达到四千多万,其中:世界各国有六百多万人,占海外各国人口中的15﹪以上,遍布全球各地。全国各地有上千万个吴姓祠堂,浙江省温州有总祠堂,在平阳水头(泰伯祠),于2012年1月2日成立召开《浙江省吴氏宗亲吴文化研究 联谊 会》;全国有总祠堂,在苏州无锡梅里(梅庄),是吴国的发源地;香港有国际总祠堂。
吴氏分支有八大郡:延陵、衡阳、陈留、渤海、吴兴、汝南、长沙、武昌郡。
延陵郡:商朝时期就有延陵县,辖地在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地区。汉朝时辖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一带。西晋时期分曲阿县的一部份重置延陵县。【到了寿梦王时期是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位季札公按父亲(寿梦王)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由他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季札公又是三让王位)。后他的哥哥诸樊等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为延陵郡望)。其后裔将姓氏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季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在越王勾践入侵时,延陵乡下没有遭到袭击,这支族人非常繁衍】。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长沙郡:秦汉时期,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今江西鄱阳)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食邑3千户。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可惜命不长,就于当年6月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吴芮去世后400余年,孙权大破长沙,有人挖毁吴芮的墓冢,取棺木用作孙坚庙的材料。打开棺木一看,衣服容貌鲜艳如新,掘墓者大为奇怪。后来发墓人在寿舂见到南蛮校卫吴纲,又大吃一惊:这吴纲身材容貌竟与棺中吴芮酷似无异。一问,吴纲竟是吴芮的第16代孙。这一奇事都有记载。长沙文王吴芮生了6子一女:嫡长子吴臣,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六子吴质。女嫁黥布为妻。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长沙王吴芮家族,5人封王,9人封侯,在汉初荣极一时。但家族虽尊荣显贵,子孙人丁却不大兴旺。在吴芮6子中,其他几支均传至三五代便告终结,独有第3子吴浅家族一支,绵绵不绝,但到第5代以后,也离开湖南,北迁中原。
武昌郡:三国时期曹魏、孙吴两国各置江夏郡。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三国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设置武昌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不久改名江夏郡。曹魏时期江夏郡的治所在上昶(今湖北云梦)。晋朝灭孙吴后,还治旧地,晋朝太康初年又改为武昌郡,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被世人敬迎还有八个堂:延陵、渤海、让德、至德、三让、宗让、仆阳、渭东堂。
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是吴氏后代子民的骄傲! 所以,吴氏文化永盛不衰,泰伯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我们要颂扬泰伯的崇高美德、继承吴姓的优良传统,精诚团结,开拓进取,为吴氏的繁荣发展和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