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吴氏家族
据本谱记载,登州吴氏自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始祖辛二公以军功调至登州隶籍,薪火相传,至今已626个春秋。《登州吴氏族谱》,业经八修,前后历时488年,记载了一个家族的数百年沧桑,浓缩着中国社会的一个家族历史的身影,实可谓“修是谱也,考其源流,缀以图式,功名事迹,生卒葬所,展卷了如指掌”。先祖之功德,跃然纸上,使后人肃然起敬。
《登州吴氏族谱》首篇序文中说:“吾邑僻在海澨,层峦叠嶂,盘踞西南,而其北则溟渤之所宅也,荡云沃日,藏宝怀珍。故其间气所钟,不乏簪缨巨阀崛起于其间,求其科名甲第,继继相承,绵瓜瓞于无穷,绍箕裘于弗坠,唯吴氏为尤著。”又说:登州吴氏“自始祖辛二公,以征进功,于前明洪武间调登遂隶籍,厥后由甲乙榜及明经辟举,登仕途者难更仆数。若晋庵公之历官侍御,济轩公之出守名封,尤其彰彰者。而灌先先生《易象图说》一书,更独阐义文之秘,厕周劭之席,卓然为理学宗。呜呼,可谓盛矣。”这篇序文是清乾隆进士、蓬莱人宁云鹏所撰,序中所记,并非虚誉。
登州吴氏一族代有才人,声名最著者:明朝嘉靖甲辰科(1544)赐进士出身吴昶(六世)、明朝嘉靖丁未科(1547)赐进士第吴国相(七世)、明朝隆庆辛未(1571)赐进士出身吴之美(七世),《蓬莱县志》载:“吴御史名昶,蓬莱人。明嘉靖甲辰进士,授河南推官,多所平反,擢御史,执法不避权贵,巡屯山西,荐贤斥墨,风纪肃然,军屯以清,以母老挂冠终养,前后十三征不起,朝野重之。著有《石洞主人稿》。子,之美进士,任礼科给事中,蹇谔有父风。祭祀忠孝祠、乡贤祠。”吴国相授南京户部主事。吴脉鬯即著《易象图说》的灌先先生,为吴之美曾孙。《蓬莱县志》人物志孝义篇说他“幼孤家贫,事母笃孝,凡事秉命,敦励义行博学工文。崇祯丙子副贡,甲申南航,授参军,寻题武材推官,以亲老不就,旋里,放情诗酒,经史糜不殚究,尤精于理数。时谓其气节文章,得之家传。郡邑名士,多负笈受业焉。著有《四书拈笑》、《易经图说》,与修府志,祀忠孝祠。”到清一朝,吴氏清公一支,又有吴道生(榜名吴钺),考中道光己丑科(1829)武进士钦点头名状元,授花翎侍卫山西北楼营参将。登州吴氏一族的杰出人物之盛,由此概见。
《登州吴氏族谱》中的《吴氏先源》又载:“吾吴氏者,直隶扬州府泰州人也,始祖辛二公于我国定鼎三年庚戌,蒙左丞相张選充天策卫小旗,从征沙漠师旋,越二年壬子调定远卫,乙卯调龙骧卫皆以小旗役也,嗣后征进云南等洞,又征乌撒东川 部,壬戌又听调于庐州及十有六年癸亥仗,国威灵征进有功,缘是擢升总旗,越一年调于登州遂家,是为吾吴氏世脉之始。”此篇系登州吴氏第六世祖、嘉靖甲辰科进士监察御史吴昶撰志。
四百多载八次修订
《登州吴氏族谱》作为吴氏家族繁衍传承的真实记录,六世祖晋庵公(吴昶)始为谱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灌先公(吴脉鬯)再修于崇祯四年(公元1630年)、三修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四修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五修于乾隆辛酉年(公元1741年),六修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七修于道光十六年丙申年(公元1836年),八修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
自立谱至再修间隔110年,再修至三修间隔20年,三修至四修间隔49年,四修至五修间隔41年,五修至六修间隔45年,六修至七修间隔50年,七修至八修间隔87年,八修至今又已87年。
三修吴氏族谱序曰“世远地迁,考古阙疑,非恪慎详辨,则不能胜任也。吾家迁登,至晋庵公始为谱,又至吾弟鬯再修,遡所由来,皆曰泰州。而泰州吴氏有民灶两籍,初不知也。崇祯壬申登乱,缵奉亲携眷回泰,始知焉。索两家谱观之,民籍者无谱,人丁寥落,灶籍者为安丰厂,人数千余,出其谱牒未载迁登之说,二者皆云系出泰伯。因走苏州向泰伯庙中问大宗所在,是时,窿山实典祀事,乃拜庙出谱,披阅始于晋广州刺史隐之公。详古略今,又不得迁泰始末,以为世代久远,无复考订。及吾弟鬯游西湖,始得吴田谱载迁泰,公讳与迁安丰公讳,源流昭然,何快如之之,于家谱前载此一段当书者,书当阙者,阙为一家信史,于是书之泰之苏。”此是十世祖、崇祯庚午科举人缵姬共所撰。
四修吴氏族谱序说:“吾家迁登自明洪武十七年甲子,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三百一十年矣。”七修谱序文说:“着一胍源流图,定五世一图法,贻排行中字诗斯乃十世祖灌先公也”。七修族谱序又曰:“我吴氏排行诗赞着于玑滩祖,订于灌先祖。辈行也,用意甚深,避重名也,用意最慎第,自泰迁登以来,阅岁五百传世,二十生齿日繁昭处,不一命名往往重复,甚至有犯祖讳”。
排行诗赞有效解决“不犯先人之讳,不失先人之名”的问题。故曰:“源流甚远,本支益繁,恐佳名之,易犯复行,辈之难齐。今幸知系出黄轩之后代,生圣哲之裔,作为诗赞,以示后人。”“自十一世始,从一以及于雄,用彰亲睦,他姓假子不得滥冒。雄字派毕后人续为之。以后生子当于扫墓日登谱,编入行次命名,勿犯前人,犯者更之。”
排行中字诗赞,兄弟次序亦如之。
自十一世为始:
一肇黄伊陛,天孚道运隆。
高明德俊尚,广大业和同。
盛典昭伟象,嘉猷茂泰鸿。
代传文献永,钟鼎载名雄。
登州吴氏自晋庵公甫六世其立谱犹易,一世二世皆一人,三世二人,四世八人,五世十三人,六世始二十三人,族宗繁事尚简故易也。至十世、十一世子孙繁衍,居处不一,百十年内订定甚难。故谱分支于五世十三人,清公支、淮公支、滽公支、深公支、濠公支、溣公支、润公支、海公支、江公支、浩公支、河公支、汉公支、洪公支谓十三支。后淮公支、润公支无传,故为十一支。
吴佩孚资助八修族谱
按惯例,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吴氏族谱自1836年失修后,八十多年未修,产生了断修危机。族人苦于“调查不易”和“资乏虑适”而无敢过问。是吴佩孚的赞同和资助使八修族谱成为现实。
民国十二年,十七世吴亮孚在八修族谱序中说:“吴氏族谱自清道光十六年七修后,迄今八十余年矣,生齿日繁,居处涣散,猝议修辑非易事也。光绪中叶,笃庵族叔率族侄道修,爰就城乡中按户采访,钞而录之。族侄道兴乃于登州属内暨辽东各处,亲为调查,私心窃冀以为详而采之,庶可编成巨帙,以上绍前烈,诓知事极繁巨,且绌于财力,均未克,偾事以殁。距今又二十年矣。椒衍瓜绵,支派愈蕃,调查不易,吾族人以为难,故几无敢过而问者。”接着,又叙述了这次修谱的缘起:“ 民国八年,族弟佩孚为堂婶请旌节懸额之日,族中贺者毕集,族之道诚復倡修谱之议,閤族咸极赞成。仍以资乏虑适。亮有保阳役囙,就商於佩孚时,佩孚充陆军第三师师长,慨然曰:‘修谱费先由族中募之,欠绌多寡,由佩孚一人任之,亮归后修谱之议始决’。”
十七世吴锦孚也在八修族谱序中说:此谱“同族合力而作,虽难似猶易也,刻劂刷印之资,子玉弟独立任之。”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民国八年,即1919年,吴佩孚为族中堂婶李氏请旌节,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书“节励松筠”匾额一方,在悬额之日,族人前来庆贺并提出修谱之事,“閤族咸极赞成”,然后由吴亮孚就商于吴佩孚(看来吴佩孚时在军中未归蓬莱),吴佩孚慨然应允修谱费欠缺部分“由佩孚一人任之”,吴亮孚说他为成谱首功。据谱记,吴氏八修族谱捐资化费数目:佩孚捐钱四仟吊整。
谱记:“吴佩孚,(父吴若天),字子玉,行二,邑庠生武修学堂毕业生,嵩武后军营务处,儘先都司補用游击,直隶陆军第三镇第十一标第一营营长,直隶陆军第三师第一旅旅长,第三师师长,陆军上将,勳一位孚威将军,一等文虎章,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七狮头军刀,直鲁豫巡阅副使,两湖巡阅使。生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甲戍三月初七卯时。”
娶宋氏,例封一等勳爵夫人。
再李氏,例封一等勳爵夫人。
侧室张氏。
文孚,字子斌,行三,总统府咨议。陆军少将,步军统领署顾问。
洪公支十七世。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了吴佩孚的出身,学识,履历,勋位,勋章,官职。还知道他曾娶宋,李两氏为妻,并均被政府封为一等勳爵夫人。还知道他的三弟吴文孚曾任总统府咨议,陆军少将,步军统领属顾问,这些记载是真实的,是信史无疑,足以澄清一些毫无根据的“戏说”。
家谱和正史,地方志是构成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三个相互补充的系统。家谱是不应该也是不能够否定的文化传承。可惜的是,《登州吴氏族谱》七修距今已是八十六年,族谱面临失修危机,目下,时代环境不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进步。社会上掀起传统文化热,以及人们的怀旧寻根意识,都为续修族谱工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吴氏族人应集吴氏全族之力,九修《登州吴氏族谱》。续修如能从2010年启动,距1923年八修正是八十七年,而1836年七修至1923年八修正好也是八十七年。七修八修,八修九修,都是八十七年,巧合?天意?
“乱世藏金,盛世修谱”。期待着九修《登州吴氏族谱》,愿这一幸事,盛事为传承历史,凝集人心,推进社会科学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吴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