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资讯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杨浦好人:吴文尧“做一面爱的放大镜”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上海基层党建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3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文尧,男,出生于1951年8月,邮电局退休职工,共产党员。从1992年起,他一直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省吃俭用,资助安徽滁州贫困学子从未间断。他的事迹在居住的社区及相关的社会各界引起反响,不少人受他的影响,纷纷参与到爱心助学行动中。21年里,他发动了300多人,帮助农村特困孩子300多名,其中200多名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吴文尧就像一面放大镜,把来自各方的能量都聚焦在爱心助学这件事上。“我一个普通退休工人,力量很小,如果能把社会上的正能量集中起来传递,那力量就大了!”。

  高温天里,家住控江路街道凤城四村的社区党员吴文尧还在为爱心助学夏令营的事到处奔波。翻开吴文尧的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心人的名字,最少的捐几十元,最多的有1000元。“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如果能把社会上的正能量集聚起来,那么力量就大了!”

  吴文尧就像一面放大镜,把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集聚在爱心助学上,过去的21年里,他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发动身边的人,一起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先后共帮助300余名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其中200多名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

  贫受济,誓助人

  十多岁的吴文尧乐观健谈。可是谁也不知道,出生在安徽滁州农村的他,有一段苦难的身世。父亲早亡;三年自然灾害,母亲和妹妹们饿死的死,失散的失散,家里只剩他一人。

  有一年,杨浦公园放映露天电影《可怜天下父母心》,悲情的故事触动了吴文尧的心弦,贫困与饥饿的记忆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这个堂堂七尺男儿,当场哇哇大哭,明知众人侧目也止不住。吴文尧说,如果不是政府到村子里访贫问苦,送来三斤大豆和一条棉裤,自己恐怕早就饿死了,不会有后面读书、入伍,进国家单位,甚至调到了大上海的幸运。吴文尧清楚地记得,是一些素不相识的好心人。这个给送一个本,那个给送一支笔,让他完成了学业。所以,打小他就立志,将来条件好了,自己一定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怎么才能对社会有用呢?他也没有概念,懵懵懂懂之间,工作、成家,时间就指向了1992。

  1992年以前,吴文尧只是一个每逢地震水灾默默捐钱的普通好心人。同年9月,他在报上看到了希望工程的相关报道,心情沉重,当即写信给报社并附上200元钱,要求资助一个贫困孩子读书。自此开始了自己捐资助学的“圆梦计划”。二十多年里,吴文尧省吃俭用,先后拿出10余万元资助安徽贫困地区13名农村特困孩子,其中9名考上了大学。吴文尧说,“搭把手,就有可能改变别人一生的命运。”

  聚能量,凝爱心

  妻子起初对吴文尧并不理解,气呼呼地跟单位同事说起,家里有个“港督”。自己生活紧紧巴巴,还捐钱给人家!没想到,吴文尧的事迹上了她们单位的黑板报,党支部、团委、工会的许多党团员都被感动,主动要求参与。自此,妻子成了他的铁杆内助。常常是他在灯下给孩子们写信,妻子在旁边为孩子们织着毛衣。

  健谈的吴文尧逢人就聊助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饭店里,旁边儿桌的人走过来要求加入。火车上,同行的人要求加入。甚至吊盐水的医院里,隔壁床位上也有人要求加入。吴文尧不断地发展着他的助学人脉;这些人脉又一传十十传百地充实着这支队伍。凝聚了离退休干部、检察官、艺术家、企业家、大学研究生等各行各业的好心人。除了金钱,他还收到过一大批羊毛衫、旧电脑、课桌椅。单是教学办公用品就有十卡车。

  得到大家的信任,吴文尧深感责任重大。每一笔金钱往来,他都记录在案;每收到一笔资金,他都要给对方开具收据。落实了捐助的项目,他都要拍照片给出资者看。为了助学的往来信件,装满了两个铁皮箱。

  “发展好心人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心灵净化的过程。”一次,一位离休老干部临终前留下一笔钱,并留下遗愿,要给爱心小学更换大理石校牌。尽管儿女们为财产的划分有争议,奇怪的是,这笔钱,却没有一个人动。还有一位离休老干部去世后,妻子接过了丈夫的爱心,继续将助学进行下去。与此同时,他资助过的学生出息了,也回来帮吴伯伯,将爱心传递下去,回报社会。

  不抱怨,勤做事

  对待助学,吴文尧态度非常严肃。“这事儿,光是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思想上要引导,生活上要关心,精神上要激励,学习上要启发。”所以,尽管发展了那么多热心人捐资助学,对于一对一方式的助学者挑选,吴文尧特别上心。“我得亲自上门考察,还要冷落他一段时间,看他有没有足够的诚意。”

  由吴文尧牵线,几位资助人资助了一位孤女。可是女孩竟然一心想打工,不想念书了。这边资助人也想放弃了。吴文尧一面安抚资助人,一面写了八九页的信。女孩一字不回。他又打电话给女孩的老师、姐姐、奶奶帮忙做工作。后来,女孩终于回去,读了一个五年制的职业技术学校。“她们正处在人生的叛逆期,需要多关心。”

  也正因为如此,吴文尧策划了爱心助学夏令营活动。“让他们来看一看大上海,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辍学的就会少很多,会有更多的激励。”为了帮助这些孩子读书,吴文尧不停想点子,专门策划过高考冲刺100天加油活动,还为高考中的孩子们募集营养费。

  到处奔波,一心为了孩子。可是学校方面、家长方面甚至学生这边,不理解、不配合是常有的事儿,也常有人对老吴冷言冷语,怀疑他沽名钓誉。但老吴说,他可管不了那么多。与其抱怨,不如把自己认定的事儿做好,做到底。“你不奉献,我不奉献,中国梦何时实现?”

  有人说吴文尧发展助学事业的过程,就像接力赛跑。爱心就如同滚雪球一般,凝聚了巨大的力量,也传播到各个角落。零散的爱心易得,凝聚的核心难求。记账、开具收据,往来发函、写信,联络各种事项……组织工作的琐事,占据了吴文尧退休生活的大量时间。如今,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的下降,吴文尧坦言,自己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有人能把爱心助学的一棒,传递下去。希望他早日寻到自己的接班人。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杨浦好人(1):“火热心肠”吴美娟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