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资讯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研究吴三桂遇到的历史奇缘
作者:文:唐欿    信息来源:凯里市文联 黔东南光影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6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2016年9月19日,我在“黔东南光影”公众号发表了《天柱金凤山寺“乾隆题诗”辨伪》,认为“乾隆题诗”实际是“吴三桂衡山称帝诗”,吴世琮在吴三桂兵败以后并没有死于广西,而是作为军师方宪廷“绝密任务”的执行人潜伏在天柱。

10月19日晚,看过我这篇文章的广西融江吴昌财先生,找过来了。

此时距我9月19日发表文章的时间恰好一个月。他通过“黔东南光影”公众号的姚祖银编辑联系上我。

远去的历史,如敲窗的雨,叩问你的心扉。在这一次的寻考中,我有幸在一个月内收到了回音。正如昌财先生所言,他是鼓起勇气来联系我的。我也笑言:“你老兄一出现,暴露了所有的秘密。”

 

历史,你的尘埃落定,但飘忽的灵魂却还没有找到他们的根呀!

今天,我也像一个摸黑的人,用熹微的光,照破你! 

 

2016年10月20日上午,广西融水吴昌财先生发来的族谱资料显示,他的一世祖为吴俊府,二世祖为吴永贵(出生于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因此他们一直认为的一世祖吴永贵不可能参加反清。三桂反清时为1673年(康熙十七年),身死1678年,兵败1681年(康熙二十年)。

从其族谱此文可知,该支吴氏系吴王夫差后人,以“延陵堂”为号,此与吴三桂同。

作者写道,“清廷始与藩,而后议裁,出尔反尔,为他三桂所愤,于云贵称兵讨伐,我吴姓各枝俊豪以三桂有失民族节义于前,省知过焉!于是多赶赴黔滇,协助其事,以期赎罪于国人,借雪莫大之耻辱,而复大汉江山。”

据称,此文写于1963年,作者原在海南某地中学任教,“文革”期间遇害。

这支吴氏原藉黎平府龙安高寨,据判断,此支系吴俊府之父附和三桂反清而隐姓埋名于广西融水。我认为他们的班辈诗句应该是吴俊府之父拟定的,见下:

 

俊永萬宗應,

傳廷仕子昌

文明紹祖德,

大道建家邦

 

但其班辈诗句是否有玄机,一时半会亦难推考。

 

广西融水吴氏的关键问题在于吴俊府的父亲是谁。

如果吴永贵出生于1710年,且其系长子的话,那么以20至25岁作为隔代参数,这位吴俊府就可能出生于1685年至1690年,即康熙二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九年之间。可以大致判断吴俊府出生于吴三桂1681年兵败的4年后。也就是说吴俊府不可能参加反清,而是吴俊府的父亲参加了吴三桂的反清。为了让家族血脉保存、繁衍,只可能是吴俊府的父亲拟定了班辈诗句。

 

接下来的问题,我们要看,黎平是吴俊府的父亲的世居地还是潜伏地。

如果吴俊府是吴世琮的儿子,那么吴世琮在1685年的时候,就应该大约32岁。

昌财先生发现,“天柱邦洞镇有个高寨。”我告诉他,“这个邦洞镇,就是金凤山所在地。”如果是这样,他们的族谱所记“黎平府龙安高寨”就不应该简单等同于黎平县德顺乡的龙安高寨。如果天柱的高寨曾经作为第一个或上一个潜伏地,那么这个 “小地名”的称呼就会带往下一个潜伏地,这也算是一种“标记”方式罢。

 2016年10月21日下午,我把初步破解广西融水吴氏班辈诗句的意见告诉吴昌财先生。他们的班辈诗句是藏字诗。这是躲避古代文祸的一种方式,将诗句的字打乱次序,以隐瞒作者的意图。

初步还原的诗句为:

 

文紹道德萬,

子應建家邦。

永仕大明廷,

祖宗傳俊昌。


我还告诉他:

 

最关键的一个字,也是题眼,就在吴俊府的“俊”字,经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暂还不明。但重新组合后,吴俊府的父亲,已经做了两件特别突出的事情,一即表明“应”字辈之“子”的身份,且有与“世”谐音的“仕”字;二即暗训“永仕大明廷”。

 

昌财先生回复:

 

唐弟:你好!

刚从外面回,没能及时复。破解得很好,我要保存下来。十分感谢你!自看到你写的那篇文章,第一时间就想与你交流。

 

我告诉他,如果还原了原诗的次序,那么这首诗就是他们的祖训。因此,我再根据吴三桂的年号“昭武”以及谥号“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进行推考。

 

如何让自己的后人记住自己的先祖,作者肯定煞费苦心,他必须考虑逃避清廷追杀以及防止外人从族谱班辈轻易发现端倪,更关键的是,作者还必须在文字上打上与“先祖”有关的印记,这也是我常讲的“易象思维”。在研究族谱上,我们尤须建立“历史易象思维”。

如果作者要体现吴三桂的年号“昭武”,那么他就只能采取某种转换的方法。比如“文武”属于习惯用法,用“文”来暗射“武”字,是可以理解接受的。而“绍”字,也可以认为跟“昭”字有暗合之意。这一支吴氏不可能用“昭”,而用“绍”,这正说明“欲盖弥彰”。如果不是与吴三桂有嫡系血缘关系,他也不会这么在乎“召”字的醒目、暗示、隐喻。因此,从此诗故意打乱各字次序的情况来看,这个“绍”的作用就在于隐射“昭”字。因此,“绍文”其实就是“昭武”的替身。

作者把“俊”字放在打乱诗句的第一个字上,被我称为“题眼”,其意义不同寻常。经过思考,我认为,它就是“俊一”的隐语,暗指《水浒》人物“卢俊义”,“俊一”就是“俊义”的谐音。而这个作者,应该就是要引导他的后代想到卢俊义的外号——“玉麒麟”。“麟”字才是作者需要后代悟出的,而吴三桂的儿子正是“吴应麟”。在“俊永萬宗應”这一句首尾处的两个字“俊”、“应”,是不是就有了特别的导向了呢?“应”字故意放在句后,就是在有意突出吴三桂儿子的“应”字辈。而这一句里的“宗”,倒数过来看,就是“应宗”。这样看就是“应”在前,“宗”在后。如果前面的推理正确,“应”为“吴应麟”,那么“宗”字就是吴应麟带“宗”字的儿子,他只能是“吴世琮”。为了掩护身份,以“宗”字暗指“琮”字是可以说得通的。

从这首诗的刻意做法来看,我认为判断广西融水这一支吴氏就是吴三桂后代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从初步还原的诗句理解,作者表达的就是“反清复明”的思想,因此诗句中“万”字,我认为就应该按照《韵会》(又称《古今韵会举要》)的解释,即:汤武以万人得天下,故干舞称万舞。“万”指“万舞”。《大戴礼·夏小正》:万也者,干戚舞也。

经过以上推考,我将他们的班辈诗句又校正为:

 

紹文道德萬,

子應建家邦。

永仕大明廷,

祖宗傳俊昌。

 

如果再还原“绍文”的本义“昭武”,这首诗就是歌颂吴三桂的“祖训”,即:

 

昭武道德萬,

子應建家邦。

永仕大明廷,

祖宗傳俊昌。

 

而诗句里的“昌”,就是来自东方之意。据《说文解字》:《诗》曰:东方昌矣。也可以将“昌”字作为“延陵堂”的隐语。

在与广西融水吴昌财先生交流的同时,我并未停止对马家寨吴氏族谱班辈的解读工作。

 

2016年10月21日晚,我阅读岑巩黄永松、晏晓明《陈圆圆墓考》一文。该文介绍,岑巩马家寨吴氏在隐姓埋名之初使用的班辈字句为:

 

應啟世大朝廷,仕宗勳明,永能興國。

 

后来才加上:

 

繼可裕昆。

 

按照马家寨吴氏的解密,班辈上的“应”就是“吴应麟”,“启”就是“吴启华”。吴应麟为吴三桂与杨氏所生,为避免正室张氏知晓,将其托与其兄吴三凤抚养,所以史书都认为吴应麟是吴三桂侄子。

根据黄、晏二人披露,吴应麟即是吴启华,所以马家寨吴氏班辈字句,去掉“應啟”二字以后,可以按照行文工整的格式恢复为:

 

世大朝廷,

仕宗勳明。

永能興國,

繼可裕昆。

 

这个班辈的前三句应该是由吴应麟拟定的,即:

 

世大朝廷,仕宗勳明,永能興國。

 

将上述字辈重新组合就是:

 

永仕大明朝廷,世宗勳能興國。

 

如果考虑押韵,上句就要校正为:

 

永仕大明朝廷,世宗勳能國興。

 

我认为“世宗”若为人名的话,他就应该是暗指“世琮”,因此上句可在“宗”后注明为“琮”,即:

 

永仕大明朝廷,世宗(琮)勳能國興。

 

除了第一句“言不由衷”以外,对其第二句,我判断,这应该是吴三桂生前对吴世琮的评价,被潜伏时期的吴应麟作为“昭穆诗”(班辈)使用。也就是说,马家寨吴氏是以吴三桂遗言作为“昭穆诗”的。

 

把融江与马家寨的班辈两相比较,就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含有“永仕大明”的字样。因此,我认为在军事不利阶段,或者就是在吴三桂去世不久,吴氏高层人物已经策划了分散潜伏、便于相认的方案。

我的推断是,“永仕大明”的标记就是吴氏联络的暗号之一。因此,如何识别天柱的吴三桂后人,其班辈就应该含有“永仕大明”

对于这么敏感的字辈,所以吴应麟、陈沅等人一定立下了不准将族谱以及字辈示之外人的祖训。因为这种只是打乱诗句各字次序的做法,是非常容易被人识别、戳穿的。

在解读广西融江、岑巩马家寨吴氏存在“永仕大明”的共同之处以后,我在想如果广西融江吴氏“昭穆诗”就出自于吴世琮,那么他作为我推断执行方宪廷“绝密任务”的人,就该以一种隐晦方式告诉其后人——他们与其他吴氏显著不同之处。

经过仔细思考,联想到吴昌财先生说过他们去到黎平县德顺乡龙安高寨寻亲,感觉那里地处偏僻,不像是其先祖曾经居住之地。

融江吴氏《三续谱》上清楚记载:

 

高始祖吴俊府公,杨氏婆。公世居原籍贵州省黎平府龙安高寨,因开基祖永贵公迁现址后,迄今未回原籍修谱,往来亦间,以达于今。前辈提及,亦只知公生永贵公,而不知其昆仲。公与杨氏婆去世后,葬于原籍,墓地有待后人考焉。

 

而吴子昌写于1963年的《序言》称:

 

我原籍黎平龙安高寨。

 

一字之差,却会让其后人只会在今天的黎平县境内寻找原籍了。“黎平府”是一个很大的地理概念,还包括下面的县份。

如果融江吴氏“昭穆诗”就是在表明其特殊身份,那么“龙安高寨”这四个字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龙”如果指“吴三桂”,“安”就是“安葬”,“高寨”就是“安葬地点”。

而这个“高寨”只能是出现“吴三桂衡山称帝诗”的天柱。而现今黎平县德顺乡龙安高寨也许跟吴世琮有关,其后人是否在此地打上“地理标记”,这也应该予以研究、考察,再作评判。

我《天柱金凤山寺“乾隆题诗”辨伪考》一文,很容易让人理解到,“吴三桂衡山称帝诗”显然经过了人为精心包装。

如果最终证实吴三桂就葬在天柱,那么我就可以推断出当年方宪廷给吴世琮布置的秘葬任务就是——

 

龙安天柱。

 

通过阅读历史记载,我们都清楚吴三桂是在军事不利的情况下在衡州称帝的,那是为了鼓舞吴军士气。因此,从这个心理角度出发,吴三桂之死,又会再以一种“神秘主义”的“心理战”方式来进行处理。

“天柱”,顾名思义,“天宇之柱”。

1678年,吴三桂病死之时,清军已突破其长江防线,军事极其不利。因此,我认为当时方宪廷与胡国柱密商之后,拟定了我推断的“水陆二、陆路一”的秘葬方案。“三选一”,“龙安天柱”这一路方案在其他两路的掩护下,来到了日后出现“吴三桂衡山称帝诗”的天柱。

根据这个分析,我认为吴三桂就葬在距离金凤山不远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邦洞镇高寨村。

而这个“高寨”的“高”,就是吴三桂谥号“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里面“高皇帝”的“高”。

经初步调查,今天的邦洞高寨的村民以杨姓为主。而吴俊府的妻子就姓杨。现在高寨的杨姓村民究竟与吴世琮有无关系,这需要进一步调查。

“吴三桂衡山称帝诗”石碑在金凤山矗立,附近的村寨肯定属于历史考察的重点范围。至于出现吴永贵迁徙到广西融江的合理解释,我认为,可以作如下理解。

 

吴三桂兵败后,在滇黔的所有吴氏都应该成为当时清廷审查的对象,清查各支吴氏族谱应在所难免。所以,在当时政治态势下,隐姓埋名的吴世琮有了后代以后,居住地是不可能立即以吴为姓的。我的判断是,如果吴永贵的确是吴世琮的孙子,那么吴永贵离开原籍的原因,就不应该是“家道贫寒”的原因,而是为了避人耳目,重新撑起“吴姓”的“门楣”。吴永贵应该不会是独子,其《三续谱》也确认,后人已经不知其“昆仲”,而吴永贵是否是在吴俊府夫妻去世之后离开原籍的,我认为这应是其后人“推测”之辞。

身负一首不同寻常的“昭穆诗”离家,这个意义除了以“家道贫寒”作为借口以外,显然重立“吴氏”门户才是最大的目的。我想如果吴永贵就是吴世琮的孙子,他就只能提吴俊府的名字,这也是一旦广西融江吴氏秘传人单线失传,就会导致后人不知道吴俊府的父亲是谁的原因。

如果吴永贵就是从天柱邦洞高寨出走的,那么在天柱本地就很难会出现与其“昭穆诗”一样的吴氏宗亲。而留在天柱的三桂后人是否还在遵守祖训掩藏身世,也相信会逐渐水落石出的。

 

后  记

我已经联系了马家寨吴氏在凯里的某位人士,将广西融江吴氏寻祖、寻亲的事情以及我对研究吴三桂的历史发现跟他作了简单汇报。

我期待马家寨吴氏与融江吴氏代表见面。

同时,我也希望文物部门首先读到这篇文章以后,对天柱金凤山区域实施文物保护以及保护性发掘工作,以确保疑似吴三桂陵地安全。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彤杉    责任编辑:彤杉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