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资讯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两块清朝古匾 一段吴氏家族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6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再翻看先祖的读书笔记,吴大庆老人(左)精神振奋



      匾额文化源远流长,始于秦汉,盛于明清。匾额是一个家族的荣耀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物。然而,战乱、“**”、大拆大建……匾额的存世量大幅减少。 


       近日,在某社区论坛上,一则题为《进士和贡生牌匾保存完好,正龙甘村藏着历史文化名村》的帖子引发广大网友评论。兴宾区正龙乡甘村发现有两块古匾,由甘村吴氏收藏保存,其中一块是贡生匾,一块是进士匾。古匾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5月5日,记者前往探寻。

 

小小一方墨砚,却蕴含着吴氏家族先祖勤学苦读的精神。 


吴家有古匾 


       5日,天气晴好,进村比较顺利。站在高处观望,甘村背靠着山,村东侧一公里处就是红水河,隔岸即是兴宾区高安乡。除进出的一条道路外,老村四周都是草木,葱葱郁郁。这里曾是吴氏一族旺居之处,如今只剩下寥寥数家。 


     “就是这块牌匾。”50多岁的村民吴垂利将牌匾从家中扛出,靠大门放好。近2米长、宽60多厘米、厚约5厘米的木匾上“积善余庆”四个黑色的行楷古体字映入眼前。木匾右侧刻有一列小字,原木色,由于被斑斑泥土遮盖,仅能辨认出“西”“全”“省”“学”“为”几个字,左侧一列小字也只能辨认出“同治”“吴”“第”几个字。仔细观察,明显能看出字体是凸起的,木匾的红色底漆还有些残留。然而,由于保存不当,木匾四周已开始霉烂。 


        吴垂利介绍,原本木匾上的字都是凸起来的,**时期,为躲避迫害,家里的长辈用刀斧将凸起的部分削走,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以前穷,就拿它来当床板。后来不用了就把它随便放置地上。”在那个穷苦的年代,填饱肚子都是难事,没有人关注这些木匾。 

 

       此外,还有一块木匾是被另一位吴氏子孙吴长周收藏家中。不同于老村里的木匾,这块进士匾保存得好很。木匾透着古朴庄重的气息,匾中央两个黑色的“进士”古体字保存完好,字体凸起约1厘米。两侧各有一列黑字,右侧写着“钦命翰林院朝试广西全省提督学政加十次记录十次吴为考取同治九年”,左侧写着“光绪元年岁次乙亥贡生吴廷球立”。


       50多岁的吴长周介绍说,吴廷球是他的太爷爷,“进士”匾是他太爷爷考取进士的历史证物。父亲去世后,他一直保管木匾至今。鉴于历史原因,牌匾两侧的小字被长辈用刀斧削平,后来他根据字迹,逐字用黑墨描上。为更好地保存牌匾,他重新上了油漆。

进士匾透着古朴庄重的气息,昭示着吴氏家族奋发读书的历史 

 

     古匾藏故事 据吴氏族人编写的《吴氏宗谱》记载,甘村吴氏一支源于周朝吴太伯。吴氏祖上先贤曾因“三让天下”的至德而为世人称赞。甘村吴氏在科举时代远近闻名,多人考取功名:吴正学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一八四六年)考取贡生,吴正常于咸丰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考取贡生,吴廷球于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零年)考取进士,吴德超于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考取贡生。

 

     采访当天,吴氏的几代人共聚一堂,给记者讲述了他们家族口口相传的故事。 90岁高龄的吴大庆是吴氏家族第九代子孙。谈起两块古匾,老人家滔滔不绝。他说,吴氏高祖有三个儿子,尽管生活艰难,但坚持让儿子读书,几个儿子长大后参加科举,吴正学和吴正常两兄弟考取贡生,光耀了门楣。 


     受长辈勤学苦练的榜样影响,吴大庆老人的爷爷吴廷球经过努力,在同治年间考取了进士。“一匹高头大马一路报喜到家门口,一路敲锣打鼓,宴请乡亲几天几夜。”说起当年的荣耀,老人很兴奋,“中进士后,爷爷没有出仕,而是开办私塾,教书育人。” 


      “以前老村里有几条巷子,进士匾和贡生匾都是挂在巷子口,吴氏家族很受人尊敬。”吴大庆老人说。 老版《来宾县志》的附记之三记载着历代科举表,其中写道:“进士,吴廷球,字宝臣书,南五里甘村人,同治四年岁同治十二年应。”另外,该县志里还记载:“县学,吴德超,字膺奇,南五里甘村人,光绪二十三年补禀贡生,廷球兄子。” 这正印证了两块木匾的历史及收藏价值。


      当天,兴宾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何世富受邀同行,他仔细查看了两块木匾,“两块木头是樟木,字体是行楷,用的是阳刻手法,再加上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当,其中一块牌匾严重霉烂。”从两块牌匾的字体、造型、破损程度等方面,何世富初步鉴定两块牌匾均为真实。 



▲抚摸着牌匾上的字,吴大庆老人感慨万千。
 


先人留匾激励后代 


    当天,吴大庆老人拿出一块巴掌大的墨砚,小小的墨砚如扇形,旁边雕刻有云纹,中间部分明显凹很多。翻起墨砚,底部刻有一个“钦”字。 “这是我爷爷吴廷球公用的,以前他读书写字都是用这块墨砚。”吴大庆老人小心翼翼捧着墨砚,如珍宝一般。


    随后他还向记者展示了几本装订本,“这些都是我叔叔吴德超公读书的资料和笔记,还有一些是他写的诗。” 记者翻开本子,折叠的宣纸上竖行文字从右到左列开,大部分是拆字诗,诸如:“拆含字人为士卒乐生还,之子于征总未闻。口记空谈终不返,含愁何日叙天颜。” 受先祖的激励和影响,在贫苦的年代里,吴大庆老人亦是克服困难,勤奋苦读,曾参加过**地下工作,如今已从教师队伍退休。

 

     他介绍,经过百年的发展,如今甘村吴氏一族已有14代人,后代子孙人才辈出。从2006年至今年,甘村吴氏家族共有39名大学生,其中研究生1人,留学英国1人,还有1人在中国航天研究院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追求,很多吴氏子孙都搬离了村子。今年,他们有个新计划,要回村重建房子,回归乡里,守护本源。 


      何世富所长说,在兴宾区,还有很多古牌匾散落民间,大都是由群众自己保存,作为一种家族的荣耀和精神激励,鼓励后代子孙勤奋向上,努力好学。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彤杉    责任编辑:彤杉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