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姓氏研究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概论新安系徽谱与吴如胜谱之差异
作者:吴寿錡    信息来源:无锡谱谍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27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概论新安系徽谱与吴如胜谱之差异

 
作者:吴寿錡  来源:无锡谱谍研究  发表时间:2010-5-21 21:59:34

    四年多来,《统谱》编纂工作人员对海内外各地送来《统谱》编委会千余部的吴氏宗谱,进行了分类梳理,今己基本掌握了各谱谱系衔传的形式,各派系自然形成的规律。特别是对大派系所形成的谱系模式在谱系界产生的“范本”效应所带来的深广影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其中新安系徽谱与吴如胜谱系更较显著,两者模式不同,衍传系统也不一致。故而,若要实现千部宗谱集于一室、合编一致、先后贯串始终,达到“统”的目标,则弄清原委,查明谱系脉络,已成燃眉之急!

    大家知道,宗谱是记录姓氏血缘文化的经典,是传世至宝。宗谱编纂要求可明即明,力求准确。不应含糊,更不许混淆。这是《统谱》编委会成员都很重视和力求希望做到的,也是吴氏宗亲所最关心的。现在就以新安系徽谱和吴如胜谱系的差异为题,谈一下我们这四年多来在这一专题中研究作出的积极贡献。

    一、吴如胜谱系和新安系徽谱的各自所说年代

    吴如胜创谱于东汉永兴二年(154),以家藏世系呈帝览而制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吴郡太守麋豹为如胜公谱序。这是谱系界所公认的最早编纂吴氏宗谱有史可据的第一次。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吴若远第二次续修;唐开元十二年(724)唐太宗外孙吴兢第三次再修,连续沿袭续修至1950年共15次。

    新安系徽谱创谱于唐元和八年(813),由吴少微“署名”谱序。序文内容未涉及吴氏前三次宗谱编修的有关片言只语,纯为创谱之序。查吴少微生于663年,卒于749年。此谱在少微公卒后64年编就出版,流向邻近各省,又相互传抄,流传根广。

    二、两谱世次系统的比较

    1、吴如手谱系的世次系统

自泰伯一世至季札十九世的谱系,已为众人共知。此勿赘述。自季札19世至如胜 4l世间谱系,今据北京图书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133(编号2692)载有吴如胜纂《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公世系图》抄本,原件已流入美国。其谱系衍传与无锡1950年十五次修《吴氏大统宗谱》所载世系核对,先后一致,丝毫无误。至于如胜41世至吴若远63世谱系,也在浙江义乌吴择鑫宗长的赤诚支持下,慷慨赠予家藏传世之宝:《唐开国男吴若远陈献本系谱表状》复印件(唐贞观二年即627)。表状内全部列出如胜公以下至63世吴若远历代先祖名讳,并写明“谨修谱牒投献厥廷,伏乞特命所司勘验。臣若远具奏并谱牒一帙,随以进闻。”这一表状内所载世系内容又与现有《统谱》编纂资料全部相符。至此,自泰伯到季札,由季札到如胜,再由如胜到吴若远,共63世连续谱系,全部有了可信依据,具有了世系资料应连续系统,才可定为纂修《统谱》季札、征生系部分的范本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新安系徽谱的世次系统

    新安系徽谱首创于唐元和八年(813),较吴如胜创修第一次吴氏宗谱于东汉永兴二年(154),要晚659年;较吴兢第三次修谱于唐开元十二年(724),要晚89年。新安系徽谱创修所引用资料,比较独特。它概不涉及吴如胜至吴兢间吴氏宗谱三次续修有关谱系的一鳞半爪。因此,其谱系所编世系,自一世泰伯至十八世寿梦,本应与《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世系内容一致。可是,在新安系徽谱类型中,寿梦有编在十八世的,也有

编在十九世的。世序不一致的原因又缘于第五世熊遂或第八世余桥疑吾。有些谱把一人一世分拆为一人二世而重复了一世之故。

    在寿梦以下的世系编著,吴如胜谱祖于季札系;新安系徽谱祖于诸樊系。两系各自编纂,分支别派,繁衍下传,原无不可。但新安系徽谱自夫差以下,衍传未几,世系编纂就转入了季札系;其后的世系衍传内容,又主要是反映了季札、征生系的世系内容。故称之为“头是诸樊夫差系,身是季札征生系”的双重世系混合体谱。这样的谱系类型,以少微系是新安系微谱中的主要谱系,旁及良才系、吴白系、吴嘉系并随之于次。但是,在这类谱系中的世序编著上,各谱编著不同,差异甚大,很难合编统一。例如少微的世序编有5859606l626364世共有7个不同类型,涉及皖、鄂、湘、豫、鲁、冀和苏北广大区域,经多年传播、互为抄录,久之自成模式,见多不怪,约定俗成,年湮代远,实难究其因了。

    为更说明问题,我们列出如下附表

(1)和附表(2),供全体族人判断:

1吴如胜谱系与新安系微谱比较表    (略   网站注)

表2吴如胜谱与新安系微谱差别比较表  (略   网站注)

三、少微公世序定位之分析

    少微公在新安系徽谱上的世序定位不一,有5864世共7种.倾向于58世的较多。今以有据可考的63世吴若远与少微比较分析:吴若远生约580年,少微生663年,两者龄差约80年,相当于三代人。今按徽谱载少微585960……世,反比若远早543……世出生,以每世25年推算,则龄差是12510075年;加上若远和少微原有的出生年龄差约80年;那么总的世序龄差是205180155年。若远和少微的共祖是吴汉,时代跨距600年,他们之间的年龄差在600年中,不至于会大至155205年。再则,吴若远是唐初人63世,少微晚于若远约80年出生,就算世序相同,龄差就已约80年;今少微早于若远543世的世序,则少微将出生在南北朝时代。所以,在梳理谱系过程中绝不应忽略谱载世序要与朝代、年代紧密结合相对应这一大“关”。

    吴芮是汉初长沙王,在吴氏宗谱上,不论季札系或夫差系都有其名,“名人效应”非常显著。那么究应怎样确定吴芮世系的归属呢?历史学界有个共识,认为历史文献资料越早,越接近于当时实际,越有参考价值;凭可靠资料来辨析争议,以确切资料来考证疑点。在吴氏宗谱史上称得上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永兴二年(154)的吴如胜谱。谱中吴郡太守麋豹撰《如胜吴公修辑世系序》是一篇很有价值的重要历史文献,今摘录有关片断如下:

    “……余按谱牒,由泰伯仲雍,四传而周章,受封显姓,以吴承姬;十五传而季札,复以逊国,封于延陵。自后为王、为公、为候、为相、为将帅、为郡牧者不啻数百人。”

    由麇豹所撰谱系可知,自季札到如胜600余年22世代间,吴氏为王为侯为将者有哪几人?吴芮是吴氏中唯一为王者。吴芮卒于202年,距麋豹撰序于东汉永兴二年(154)360年,时代跨距不是太久。今在尚未发现较糜豹撰序更早资料前,可据此确定吴芮世系归属于季札之后。

    在长沙王吴芮世系中,长子臣和三子浅的衍传问题,在季札、夫差两系中有不同的记载。据《汉书》载,长沙王吴芮四传至羌,羌无后国除。故新安系徽谱编著是据汉书所载以吴芮三子浅系、千秋之子长陵下衍的。而吴如胜谱系的谱载脉络,有强调于长房长子长孙谱系传世的特点,故以吴芮长子臣为谱系传世的主线。但《史记》、《汉书》都

说,因吴芮“忠”,“不失正道”而可“信”,故能“禅”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所以,虽羌无后国除是历史事实,但可特许其“庆流支庶”长房无后,可由次房子孙嗣,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当汉武帝强力推行削藩政策后,正是借口“无后国除”收回权力的最好机会,怎会认可纯是家族内部的承嗣事实?吴如胜修谱时离羌的时间只不过200年余,他不可能不知道羌无后国除的历史。因此,吴如胜谱系所以如此编纂,是他长房传世入谱思想传统观念的反映。与此巧合的是,不论是夫差系的长陵下传至全,还是季札系衍陵下传至全,两系又合而为一,数世相同,这又恰好反映出他们之间的承嗣关系。

    五、徽谱中的兢,不是史学家吴兢

    按徽谱载,良材公之祖57世兢,是源公的次子。他离吴如胜修谱时有500余年,世序之差仅16世,明显漏缺几代。难怪河南固始吴氏族人,曾于明末倡议鄂豫赣皖地区统一合修宗谱时,遭到永兴(今湖北阳新)吴氏族人抵制,一唯以祖传老谱为据,不可更改为由,拒在兢的观点上采纳错漏当补的意见,才迫使固始吴氏宗谱中在62世“吴兢条”下加了附注,其云“按永兴支谱对照兢公上世数差谬,先代名讳又不符,代远年湮,不敢望影傅形。兢公列为62世取得合编一致,而永兴支谱有异,实为隐恨。俟后之有识者再为修正。”

    可见,良材公上祖兢公谱系世序之争由来已久,奈因400多年前恪于各种条件制约,各自为本、自恃己见,却又难以服人而无从取得共识,只得茫然“隐恨”罢了。而附注所说的兢“先代名讳又不符”,倍是道出了此兢非史学家之吴兢,亦非唐太宗外孙之吴兢也。

    因而,河南固始谱系所载62世兢以上历祖名讳,与“锡谱”的一致,决非偶然的巧合。良材公世系今定位于65世,其上谱系漏缺,当参照固始谱和“锡谱”补入为宜。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新安系徽谱类型中少微及其子的序文,所存疑惑甚多。且不说序文年代与少微及其子的生卒年不符(该谱实是在少微死后近百年才编的,时其子亦己死。故序文是伪托的),仅以一般习俗规律而言,单支立谱需满五代,迁始祖不会去创谱,也不会建祠,修谱是以后子孙的事了。

    (2)身首不属一体的双重世系混合谱,在1190年中以讹传讹、广为流播,其世系必然越传越混乱。

    (3)比较少微和若远的生年,再次证实了要把握好“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者吻合或基本一致”这个大关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4)夫差系和季札系均下传至全,“合二为一”且数世相同,一是证明古时长房长子长孙为谱系传世的固有传统习俗之可信度,二是澄清了吴汉上祖是似而非的问题。

  (5)历史上有5个吴兢。历史学家吴兢只有一个,那是重道系下的吴兢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徽谱中的吴兢不是唐太宗的外孙吴兢,也不是历史学家。

    以上的认识和结论,我们早在六年前就已有基本的定论了,当时所以不发表,是因一种耐心等待心态的驱使。我们一直期待着“《统谱》就得统”的理念能在广大宗亲中得到伸张,从而以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在研讨共商的恳切气氛中达到共识。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