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淮清桥畔,吴敬梓养病写巨著
作者:肖雷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桃叶渡即在其南侧,王献之曾在此接送爱妾桃叶   

  淮清桥桥面。

  

  淮清桥畔的桃叶渡。

  

  淮清桥畔的吴敬梓故居。肖雷摄

  在南京繁忙的建康路上,有一座与道路平行的桥。大理石的栏杆,沥青的路面,如果不是旁边人行道的栏杆上镶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过往的市民很难将这样一座桥同文物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座桥已经有超过1700年的历史。这1700多年来,这座桥一直默默承载着夫子庙地区的交通重任,也见证了六朝古都的兴衰荣辱。这座桥就是淮清桥,因位于青溪河和秦淮河交汇处而得名。1992年,淮清桥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是进出夫子庙重要通道

  沿着建康路一路东行,到了建康路和长白街交叉口,淮清桥便在脚下了。同中华路的内桥相似,这座桥也是由一座主桥和两座辅桥组成,相互之间间隔1米左右。中间的主桥为快车道,两侧的辅桥为慢车道和人行道,均为沥青路面。整座桥长约17米,宽约14米。如果不是每座桥两侧均有大理石质地的护栏,整座桥和普通城市道路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不过从辅桥的侧面,还是可以看到两座辅桥均为单拱的石拱桥,只不过弧度比较小。透过辅桥和主桥之间的缝隙,可以看到主桥也是单拱的石拱桥,并且弧度还很大。只不过每座桥的两个拱肩上,均铺满了青石砖,使得桥面显得非常平整。在辅桥和主桥的缝隙处,均能看到写着“淮清桥”三个字的石碑。

  因为这座桥位于建康路和长白街的交叉口,而建康路和长白街均是南京城中通往夫子庙地区的要道,这座古桥,也成为千年以来,进出夫子庙地区的交通要道。2002年,为缓解淮清桥的交通压力,主桥两侧的两座辅桥建成,主桥仅供机动车通行。

  想了解桥名需先弄清河名

  这座桥叫做“淮清桥”,那么相对应的,是不是还有“淮浊桥”呢?事实上,这座桥应该叫做“淮青桥”。要想明白为何叫这个名字,还要先弄清楚南京城内各条河流的名字。

  南京地处江南,城中河流甚多,除了明御河和护城河外,南京人一般都称城中的其它河流为“秦淮河”。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任贺云翱教授曾表示,南京有两条最不应该被称为“秦淮河”的河流,一条是青溪河,一条是杨吴城濠。

  据贺教授称,青溪河开凿于三国东吴时期。当时孙权一方面为了泄玄武湖水,另一方面为了构建建邺城东侧和南侧的防线,于是人工开凿了一条玄武湖直通秦淮河的人工河流。青溪河道至今在南京城中还保留着两段,一段是“前湖——后宰门——竺桥”河道,被称为“上青溪”。另一段“内桥——四象桥——淮清桥”河道,叫做“下青溪”。淮清桥正是因为位于青溪河与秦淮河交汇处而得名。只不过后来青溪河渐渐淤塞,后人知之者甚少,“淮青桥”也渐渐变成了“淮清桥”。

  至于杨吴城濠,则是南唐之前,杨吴国君杨行密定金陵为西都,当时修筑的金陵城,东门在大中桥一带,南门在中华门一带,西门在汉西门一带,北门在北门桥一带。围绕着金陵城一周的护城河,史称为“杨吴城濠”。如今龙蟠中路西侧和珠江路南侧的河流,便是杨吴城濠。广州路附近的乌龙潭公园,也是杨吴城濠的残留。也正是因为杨吴城濠将青溪河包含在城中,导致青溪河逐渐淤塞,并最终几乎销声匿迹。

  至于淮清桥什么时候建成,南京秦淮文化研究者王永泉表示,青溪河开凿之后,淮清桥就已经建成,当时作为桥的同时,还是分割青溪河和秦淮河的水闸。淮清桥虽然历代均有修缮,但桥墩一直没动过,从东吴时期一直保留至今,可以说是南京最古老的几座桥之一了。

  桥边名人大家比邻而居

  自古以来,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也许就是淮清桥南侧的十里秦淮河了,各朝各代居住在南京的历史名人,也多居住在这十里秦淮河畔。淮清桥南侧不足百米的地方,便是南京四十八景之一的桃叶渡。

  据《金陵野史》记载,桃叶渡原本叫做南浦渡,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献之就居住在淮清桥不远的地方。王献之有个爱妾叫做桃叶,每次往来于秦淮河时,王献之总是放心不下,亲自到南浦渡来迎接,并且为她作了一首叫做《桃叶歌》的诗,诗文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久而久之南浦渡名声大噪,也被改成了桃叶渡。如今桃叶渡仍在,不过物是人非,只剩下墙壁上的桃叶雕像,痴痴地望着西去的秦淮河水。

  唐开元年间,大诗人王昌龄曾任江宁丞,相当于江宁副县长。据王永泉称,当时王昌龄就居住在淮清桥边。当时桥边还有一座亭子,王昌龄经常在亭子宴请好友,吟诗作对。后来亭子两旁还挂着一副对联,用的是刘禹锡和韦庄的名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只不过王昌龄旧居已不复存在,亭子也早已毁坏。

  如今的淮清桥畔,仅存的名人旧居只有吴敬梓故居了。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吴敬梓从安徽到南京参加科考,因生病未能参加,从此定居金陵,便住在淮清桥边。厚厚的《儒林外史》,多以秦淮河畔、夫子庙内的各地士子为原型,写作地点便是在淮清桥边。如今吴敬梓故居仅剩门楼尚在,不过大门也换成了铁门,内部也正在重建,依稀已经能够看到明清江南建筑的样子。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