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至 德 宣 公
作者:吴先辉(赣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慎终追远、绳其祖武,是中华民族世

代相传的文化情怀。
     

              缘于千年的文化积淀,八月二十六日

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宗亲(多

为江南始祖宣公后裔)汇集南丰县莱溪

乡九联村,隆重举行纪念江南吴氏巨族

始祖宣公诞辰1140周年祭祀大典。远在

台湾的宣公29世孙吴伯雄先生派遣吴国

祯为其特使参加祭祀活动。南丰政协主

席李履才亦自始至终参与大典,并向参

加大典的吴氏宗亲传达了南丰县委、县

政府决定:划拨50亩土地用于打造南丰

吴氏文化。这一历史性决定,昭示着宣

公开拓江南,立足南丰伟大实践的巨大

影响力和永垂史册的功德。
    

       后晋天福元年(西历936年)宣公抛

弃驸马的荣华富贵,以63岁高龄,毅然

携妻孟氏和纶、经、绍三子及孙举家离

蜀东迁,一路跋涉,辗转数千里来到江

西地区,起初落足抚州临川石井里,不

久,宣公留二子吴经居此,主持基业,

自己又携夫人和长子、三子继续迁徙,

最后定居南丰县青铜山(今莱溪乡九联

村),再开拓新的居业,直到后汉乾祐

元年(西历950年),宣公以77岁高龄

去世,葬在青铜山。
   

       回溯历史,宣公的“逊让、开拓”

的精神,给子孙后代带来无比强大的生

命力。在宣公200岁冥辰之时(时值11

世纪),其贤孙已达360余人(未含女

性)。今天,历经千年沧海桑田,时光

的列车已进入21世纪,在宣公精神哺育

下,其后裔已达千万之众,遍布大江南

北、异国他邦。 
   

       宣公是我记忆颇深的一代先祖。孩

提时代我就听宗长讲述过宣公的故事,

并嘱咐:作为宣公裔孙必须记住一是宣

公儿子纶 、经、绍,不可错位;二是赞

宣公诗。由于给我讲述这一故事的宗长

欠缺文化,识字很少,几近文盲,只知

道那首诗的大致音韵,至于具体文字则

无从说起。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我

仍清楚地记得当初记录的原文:“不因

黄雀梦高峰,跋涉云山举万中;来到江

南为始祖,儿孙世代让高风。”   作为一

介文盲的农民,能有这些记忆,已经可

以说是一位很有历史情怀的人,在广大

的农村能有多少宣公后人知其一二?当

然,此况各氏族亦然。由于我当时记录

的这首赞宣公诗文理欠通,使我一度十

分困惑、一头雾水。后来终于在族谱上

找到了原汁原味的赞宣公诗(宣公后人

称之为“宣公裔孙认宗诗”):“不应

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向江

南为始祖,后人千载仰高风。”  此诗成

于宋理宗端平甲午年赵宏斋之手,至今

正好780周年。这首诗高度浓缩了宣公的

伟大人生和高尚的人格。
   

      从宣公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刻

地感悟到:在我们吴氏三千余年的历史

长河中,从始祖泰伯仲雍的谦让,到季

札的谦让,再到宣公的谦让,其本质共

性乃是:淡泊明志、高风亮节之品格。

居于这一维度,历史已然载入宣公是至

德名邦的又一座丰碑。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