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人遗踪】水神吴公与吴圣天妃
作者:吴超群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7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自唐代以降千百年来,莆仙人民尊奉吴公即义士吴兴与其妹吴嫒为治水英雄。
延寿陂、木兰陂未建之前,延寿溪、木兰溪、兴化湾溪海之水,咸淡不分。涛涛海潮溯溪而上,直涌到距今入海口近百里之远。溪水无拦无畜,遇洪则泛,海潮上涌横流,遍地皆咸。“海神”与”河伯“经常在这里交锋,无论谁占上风,都是莆田人民遭殃。那时,兴化平原这块宝地:只有蒲草,不长禾苗”,一片荒芜。于是莆田民间把山洪暴发和海潮侵袭称为“孽龙”作孽,老百姓一直在前赴后续、不屈不挠地进行征海治水的“降龙”战斗。
莆田人民敲响的“降龙”战鼓,从唐贞观元年(627)以后,一阵紧比一阵。开始人民采取凿塘储水来灌溉农田的办法,在平原地区先后开凿了诸泉、永丰、沥浔、横塘、国清,太和等大水塘,最大的可都很有名气,被《新唐书·地理志》所收载。但是水塘畜水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农田所需。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吾莆论水利······自唐长官吴兴筑海为堤,以开北洋之利;及唐观察使裴次元筑还为堤,以开南洋之利”。
唐中宗神龙年间,莆田义士吴兴在离城北七里的杜塘,埭海筑堤围田,并在延寿溪下游,叠石建筑延寿陂。灌田数万亩。这是莆田人民筑堤阻潮,利用溪水灌田的开端。传说当年吴兴围海筑陂,连年丰稔,延寿溪有一巨蛟屡屡作崇,还埭溪陂常被恶浪冲决。吴兴决心如水斩蛟,他提着刀对众人说:“溪流清,蛟死;溪流赤,则我死矣!”他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三日后,吴兴所提的刀出现在延寿陂下游今吴江村境的泥淖之中,后来这里便名为“吴刀”。吴兴血染延寿溪,溪水为之变赤,血染于桥上,后来桥名“赤桥”。吴兴舍身斩蛟,保住了埭田。为了纪念英雄,人们把吴兴与蛟龙搏斗的地方命名为吴公潭,乡人在潭边立庙奉祀他,初名吴公祠,宋代封吴兴为义勇侯,赐庙额“孚应”, 孚应庙有称“吴长官庙”,俗称吴公庙。莆田自古就有端午节赛龙船的习俗。旧时北洋平原各地新造的龙船都要到吴公庙举行下水仪式,俗称“请水”。从农历五月初一起,各地龙船陆续划往吴公庙前的吴公潭,一路上锣鼓声鞭炮声喧天动地,男女老少争相观看。龙船齐集吴公潭,各村乡老率划船健儿备办三味五果六斋、炮烛香火到吴公神前拜祭。礼毕,插上各色旗帜为标志的龙船在吴公潭上展开竞赛。旧志书载有邑人刘克庄“穆将下兮逶迤,驾龙舟兮建云旗”的诗句,生动地描述当年吴公庙前龙舟竞渡的盛况。
吴公名兴,据莆田吴氏族谱载,生于公元646年,卒于公元709年。唐永昌元年(689)随父入闽,择居莆田华岩下(今九华山陈岩下之洋酉村)。吴兴性慷慨,急公好义,人称“吴长官”。吴公之胞妹吴嫒,自幼天资聪慧,及长知书达理,才华出众。她跟随兄长在延寿教馆授业期间,时见延寿溪上游山洪暴发,深恶孽龙祸害百姓,决心驯服溪洪为民造福。兄妹俩遂弃馆赴仙游兴角山拜师学道,修习天文地理,阴阳历算,探究治水之法。吴嫒还刻苦修习巫医,精研针草治病之术,用以治病救人,深受当地民众崇敬。因其精通道法,医术神奇,人称“神姑”。
唐中宗神龙年间,吴公兄妹应百村父老之情,拜别师长下山,捐家资率众筑杜塘堤以悍海潮,建延寿陂以通水利,遂使莆田北洋平原初步形成万顷沃壤。在塍海垦田丶兴修水利的艰苦岁月中,吴嫒与兄长并肩战斗,成为吴公的得力助手。当吴公奋勇与恶蛟搏斗时,她又以神针射刺巨蛟交目,力助兄长斩蛟。吴公壮烈牺牲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兄长遗志,继续孜孜不倦致力于治水事业。故老相传她在兴泰山区修筑了数十处山塘水坝,兴角山麗今存鞭山坝遗址,就是吴嫒当年率众修成的。当时要在溪谷山间引水灌溉梯田,必须垒石筑坝,但因山高路险,运输不便,人力难为。传说吴嫒巧施道术,祭起神鞭驱动巨石滚动至坝基处,源流不断供给石材砌基,筑坝工程终于顺利建成,当地百姓无不感到万分神奇,于是人们把这道山间堤坝称为鞭石坝。吴嫒还在北洋平原的尊贤里、仁德里、兴教里(今西天尾镇、梧塘镇一带)直到望江里(今涵江哆头一带)凿塘筑坝,惠及四方百姓。传说吴嫒最后一次上兴角山采药,坐在一座石床上闭目养神时,周围百花齐放,蝴蝶纷飞,她便在此刻化蝶升天了。
为了纪念吴氏兄妹治水济民的不朽功绩,宋淳祐年间朝廷加封吴公为“义勇普济侯”妣叶氏为昭惠夫人,封吴嫒为“天妃”,民间尊称为吴圣天妃。俗称吴妈。千百年来,闽中兴化地区的兴泰山区包括古兴化县游洋、常泰、广业里以及莆田北洋平原的广大乡村,乃至闽南、台湾等地都建有吴圣天妃庙,俗称吴妈宫,人民将她和吴公一起尊为水神来奉祀。城北古峰山上之孚应庙,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西洙吴氏裔孙发起重修,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期间旧庙被拆毁,1年西洙、上林、延寿等地热心信众集资重建,重建时仍保留大量历代遗留的石柱等古建构件,庙宇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前殿祀吴公,后殿祀吴圣天妃塑像。今吴公庙开辟为莆田市吴兴纪念馆,莆田市吴公庙又被民间奉为吴圣天妃祖庙。吴兴吴嫒这两位古代治水英雄的伟大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世代莆阳百姓心中。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