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血脉】临川文化的孕育者-吴氏女
作者:吴超群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21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临川文化的主体是人文文化。千百年来,临川一隅,人杰辈出,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这里诞生了晏殊、曾巩、王安石、汤显祖、李绂等大家巨臂,为临川文化锦上添花。但是,这些杰出的才子的背后,无不出自吴氏的怀抱。吴氏的角色虽然只是妻子或母亲,但是她们相夫教子,默默奉献,成为临川文化的实际孕育者。
 
【乐史之母】:梦吞五色珠
 ------------------------------------------------------------------------------------------- 
唐朝末年,有一个叫乐璋的人,为了躲避朱温侵扰京兆,遂只身从河南游历江左,因得贵人相助,弄了个临川县丞的职位,便选择在临川籍居,成家立业,娶了当地一个吴氏女子为妻。
婚后,夫妻生活和和美美,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十多年,吴氏年近四旬了,这可急坏了吴氏和吴家人,因为从来就没有看到吴氏的肚子大起来过。听说邻县崇仁华盖山的道庙很灵,于是,在吴家人的动员下,吴氏便去华盖山求嗣,途径一个叫霍源的地方,见其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回家后,吴氏跟夫君乐璋商议将家迁到崇仁县宜黄场霍源去。自他们迁到霍源之后,一夜,吴氏梦见自己吞下五色珠。没想到吴氏的肚子竟然慢慢大了起来,令夫妻俩喜出望外。不久,他们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男孩就是乐史。
长大成人后,乐史成为抚州第一位进士,也是抚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不仅如此,乐史后来写成了《太平寰宇记》以及《杨太真外传》和《绿珠传》等著作,成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传奇小说家。
 
【晏殊之母】:望子殊异
 ------------------------------------------------------------------------------------------- 
晏殊是北宋初期文坛领袖,赫赫有名的宋词之祖,他官至宰相,位极人臣,成为庆历新政的幕后领袖。他大力兴学,奖掖后进,对宋代的政治、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高祖晏墉,唐咸通中举进士,始著籍于江西。曾祖晏延昌,又徙其籍于临川。父亲晏固娶邻村张罗村吴氏为妻子,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吴氏诞下一子,外公见这孩子白白胖胖,人物这是福相,给他取名为“殊”,有与众不同之意,家人也对他充满期望。晏固是抚州府衙的一名手力节级,他们一家人迁居抚州大成巷(后名大臣巷)。传说,晏殊快到7岁了,竟然还不会说话,让家人大大失所望。晏固竟背着吴氏想将晏殊扔掉,当他背着晏殊站在文昌桥犹豫之际,忽然,有个稚嫩的声音叫道“爸爸,看,那里有好多个字。”晏固回头一望,并看到别人,只有他们父子俩,原来是晏殊的声音,他是看到鸥鹭踩在沙滩上形成的脚印。晏固心中大喜,兴冲冲地又把晏殊背回家。不久晏殊不仅能知道很多学问,而且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乡里人都称他是个神童。
景德元年(1004),张知白来按抚江南,举荐他进京。次年,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参加殿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仅有14岁。
 
【曾巩之母】:至死不瞑目
 ------------------------------------------------------------------------------------------- 
    曾巩原籍是抚州南丰,但其家族很早就迁居到临川县城香楠峰居住,曾巩祖孙三代其实都生长于临川。
他的父亲曾易占是曾致尧的第五子。 在其天圣二年(1024)中进士之前,曾以父荫补宜黄、临川二县县尉。但曾易占的婚姻很不幸。原配周氏生子晔后,便早逝;家人为他介绍临川本地女子吴氏做他的续弦。吴氏身体消瘦,体弱多病,但还是为曾易占生下了曾巩、曾牟、曾宰三兄弟与一女孩。当大儿曾巩11岁时,母亲吴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后来,竟卧床不起,几个孩子倒也乖巧,时不时地凑到床前,安慰母亲,吴氏也知道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她的头常常耷在床橼,望着四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个个都是母亲心头的肉啊,她的手抚摸着孩子们的头,颤抖着,她偷偷地涕泪涟涟,长吁短叹,病魔似乎并没有受到感染,不能留住一家人团聚的温馨,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一个35岁鲜活的生命。等到曾巩成年之际,他的父兄也离开了人世,一家十余口的生计落在了曾巩的头上,为了营生他四处奔波,同时还要负担起弟妹的教育。可以说曾巩是少年老成,读他的文章,如同看到一个憨厚淳朴、循循善诱的老者,就跟他的经历有关。
曾巩后来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与欧阳修等人成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章是后人学习的圭臬,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之母】:含辛茹苦
 ------------------------------------------------------------------------------------------- 
    柘冈吴氏,本是临川望族,宋淳化五年(公元 994年),金溪建县之际被划入金溪管辖。当临川进士王益原配徐氏病逝后,便娶柘冈吴氏为继室,这位吴氏给王益生了五个男孩,分别是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其中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三兄弟出类拔萃,当时名声贯耳。特别是王安石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主持的熙宁变法,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法运动,虽然这次改革的成效至今人们还争论不休。但是王安石的品行、智慧和魄力,让人心悦诚服,知者对他无不敬佩。
    相传,吴氏在夫家临川盐埠岭待产的时候,一只獾跑进了房子,瞬间消失不见,及至王安石出生面容黝黑,家人便给他取了个小名“獾郎”,认为这个孩子天赋异禀,必将大显于世。獾象征着坚韧,怕被人误解,于是,父亲给他取名为安石,有安如磐石之意,希望他长大后要有超人的毅力和勇气。
    吴氏对王益前妻所生的安仁、安道也能爱护备至,视如己出。当王益四十余岁卒于南京任上,吴氏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十余个孩子的义务,心力交瘁。她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日子过得异常窘迫,但孩子们非常理解母亲,读书都很用功。王安石兄弟后来个个如潜龙卧虎,离不开母亲的精心培育。
 
【王安石之妻】:青梅竹马
 ------------------------------------------------------------------------------------------- 
    王安石22岁时获省元,殿试第四名。一时为他说媒的人门庭若市,但王安石执意选择表妹为妻。
王安石的外公吴畋有个哥哥叫吴敏,这吴敏有个孙女唤作吴琼,比王安石小3岁,是王安石在外家是童年的玩伴。明道年间,13岁的王安石随父在家给祖父守孝,他在外家呆过了一段很长的难忘时光,经常和表妹吴琼结伴同游或同窗共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真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新婚之际,加上进士及第,算是双喜临门,王安石在门窗上创造性的写了个“囍”字,这便是后世结婚少不了要张贴的“囍”字习俗的来由。
吴琼聪慧过人,知书达理,能诗擅词。他们的孩子王雱可以说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王雱自幼便是天造神童、敏悟绝伦。五岁时,有客人指着同笼中的一只獐和一只鹿问王雱:“你知道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吗?”王雱并不认识獐和鹿,沉默了一会,他回答道:“鹿旁边的是獐,獐旁边的是鹿。”,这让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王雱后来与乃父共同创建了“荆公新学”,又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参与者。可是他33岁时便过早的陨落了,临川失去了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王安石《题雱祠堂》云“斯文实有寄,天岂偶天才。一日凤鸟去,千秋梁木摧。”。王雱死后曾从祀孔庙,封临川伯,这也是对王雱一生成就的肯定。
 
【陆九渊之妻】:难得的贤内助
 ------------------------------------------------------------------------------------------- 
    抚州金溪人陆九渊,在十岁的时候,便跟随五哥陆九龄到抚州府学做侍读。抚州府学有个教师吴渐,是临川前廊村人,他很赏识和器重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吴陆两家便经常往来,结下很深的友谊。
    吴渐有个女儿叫吴爱卿,自幼聪明伶俐,当两家往来之际,吴渐与陆九渊之父陆贺也笑言将来结亲家,于是陆九渊和吴爱卿也算订下了娃娃亲了。乾道三年(1168年),29岁的陆九渊与约婚19年的吴爱卿终于喜结良缘。吴爱卿不仅精通诗书,女工无所不学,料理家务井井有条,陆九渊衣食起居从来不用操心,因此得以安心读书。三年后,夫妻喜得贵子,陆九渊已过而立之年,他们给孩子取名“持之”,有立不易方和持之以恒的寓意。这年(1171年),陆九渊第二次参加乡试,顺利中举,来年,参加会试和殿试终于顺利过关,考中进士。陆九渊后来调到国子监任职,前来就学的弟子门庭若市,坐无虚席。弟子们一日三餐,日常所需,从来不需要陆九渊操心,妻子吴爱卿均办理的井井有条,几乎没有缺憾,给这些弟子带来极大的便利。陆九渊带着仅有的一点官俸回到老家,囊中羞涩,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勉强办起了象山精舍,当办学资金遇到短缺时,又是夫人吴爱卿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用于开销。
    在陆九渊的学术生涯中,吴氏作为贤内助,做出来很大的贡献。陆九渊后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我国心学的创始人,应该说与妻子吴爱卿在背后的默默奉献不无关系。
 
【汤显祖之母】:尽享天伦之乐
 ------------------------------------------------------------------------------------------- 
    汤显祖出生于临川东门外文昌里,汤氏世代书香门第,祖上四代秀才。父亲汤尚贤,为明嘉靖年间老庄学者、养生学家、藏书家,重视教育,在临川城唐公庙创建“汤氏家塾”。母亲吴氏,是本县广下乡一个道学家的女儿,读书识字颇为精通,但虚弱多病。汤显祖估计受母亲的先天影响,也从小瘦弱多病,不到断奶就由祖母养带。
    汤显祖出生之际,家人也迫切地希望子孙登科及第,为家族争光,因此父母给他命名显祖,字义仍,希望他能克绍箕裘,光宗耀祖。受家庭的熏陶,汤显祖5岁即入家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爱好戏曲,家藏杂剧上千种。10岁学古文词,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时又以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万历年间,张居正叫自己的儿子张嗣修和张懋修先后两次谋求交接汤显祖,均被汤显祖拒绝,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直到三十四岁时,汤显祖才迟迟考中进士。但是仕途后来并不太顺畅,他不得不辞官回乡,潜心从事戏曲创作,《临川四梦》得以问世,其中的《牡丹亭》更是旷世杰作。汤显祖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戏曲家,被誉为“东方戏圣”。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汤显祖的《玉茗堂文集》出版没过多久,是年12月21日,他的85岁老母吴氏便病故了,20天后,万历四十四年(1615年)正月十一日,父亲汤尚贤继而离去,终年88岁。六个月后,汤显祖随之也离开了人世,父母均是高寿而逝,对汤显祖来说,忠孝两全,功德圆满,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汤显祖之妻】:人间情何其短
 ------------------------------------------------------------------------------------------- 
汤显祖在二十岁那年的腊月初四日走入婚姻的殿堂,新娘吴氏是邻县东乡沓水人。婚后两人相敬如宾,感情甚笃。吴氏为汤显祖生了长子汤士蘧、次子汤大耆后,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了。汤显祖在吴氏夫人卒后二十年,还写了《清明悼亡五首》诗怀念吴氏夫人,可见汤显祖与吴氏夫人感情很深,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汤士蘧生于万历六年(1578),汤显祖得子已是二十九岁了,故而深爱着汤士蘧。汤士蘧刚满三岁,汤显祖亲躬教养,为其开蒙。汤士蘧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五岁能默读《三都》、《二京》,八岁能著文,有“神童”之美誉。但汤士蘧在23岁赴南京应举子试时,不幸病故,天夺英才。这让汤显祖士十分心痛,他先后写了多首诗来悼念汤士蘧,真所谓“说着亡蘧即断肠”。
汤显祖有祭诗对汤士蘧赞道:“蘧儿原是王佐才,何但文心一路开”。在汤显祖《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诗中,其第一组第十首云:“宋朝已死王元泽,直至明殂汤士蘧。恨杀临川隔江左,半山无路得乘驴。”,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之子,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死时年仅32岁。汤显祖以王雱比汤士蘧,对儿子汤士蘧评价很高,可以看出汤士蘧绝非一般之才。柘冈吴氏从临川被划入金溪后,王安石之子王雱早逝;沓水吴氏从临川被划入东乡后,汤显祖之子汤士蘧早逝,虽然只是巧合,但临川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李绂之母】:家里的顶梁柱
------------------------------------------------------------------------------------------- 
李绂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有着“万夫之禀”及“一代铁汉”的美誉,是清一代临川才子的代表人物。      
李绂的父亲本是徽州歙县人,年幼即孤,只得四处流浪。后来辗转到临川荣山的地方,入赘当地吴家,但婚姻并没有改变李绂的父亲的习性,还是经常外出,游手好闲,因此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吴氏身上。吴家当时很贫穷,吴氏又是独生女,但是吴氏硬是凭着她的勤劳节俭的美德,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李绂兄弟四人拉扯成人。1692年间家境最差,不得不变卖家产,李家被迫前往临川北七百里的下麓。1697年李绂只揣着三百文钱,冒着严寒奔走三千里,寻找缺资被困的长兄。
李绂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年20即中秀才,同年参加乡试,被好事者诬为冒充临川籍而被取消了资格,李绂只得随母四处申说,方得有司认可。经历此风波后,更加增强了他强烈的临川人身份感,并常常以自己是临川人自豪。李绂的思想和作文受临川先贤的影响很深,论者认为他能集江西历代先哲之长,他在京都时将自己的官邸改建成抚州会馆和临川会馆。1737年,李绂回乡为母亲吴氏守孝,期间他带头捐资在抚州城南创建青云书院,并重修曾巩的兴鲁书院,为临川教育尽心尽力。
========================================================================
江西金溪县柘冈吴氏

    江西金溪县柘冈吴氏是王安石的外家。《金溪县志》载:  “柘冈在十七都,县西六十里,高二只,周旋五里,形势迥回可怕。每春月,辛夷盛开,上有王安石读书堂。外家吴氏居其下,安石有诗。”宋吴曾也说:  “乌石冈,距临川三十里,荆公外家吴氏居其间。”故《与外氏饮》持云:  “不知乌石闪边路,别名相逢得几回。”又《游草堂寺》诗云:  “乌石冈边缭绕山,紫荆纫运水云间。”又《杂詠》云:  “乌石冈头踯躅红,江边柳色浓春风。”吴氏所居,又有之柘冈。柘冈故多辛夷。荆公诗云:  “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又《寄正之》诗云:  “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又《赠黄吉父》待云:  “桶冈西路白云探,想子东归得重寻,亦见旧时红蹲蹋,为言寿至侮伤心。”又《送吴彦阶》济云:  “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9)其中“紫荆细泾水云间”中的“紫荆”,据《临川集》和李壁《王荆文公路笺注》应作“柴荆”。这首《游草堂》诗,《临川集》作《乌石》。《送吴彦玠》应作《送吴彦珍》。又《寄正之》诗,《临川集》作《乌塘》,《抚州府志》也裁此诗,题作《柘冈送彦珍》。王安石的外家没有名字叫正之的,仙应从府志。 
    王安石的诗集中,还有《次韵答彦珍》、《次韵吴彦珍见寄》二首。吴彦珍是王安石的什么人?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沙》中说:  “吴彦珍,公舅家”。王安有的舅父有好几个,在王安石所作他外祖母《河东县太君曾氏墓志铭》里,就有吴芮、吴賫、吴蕃(或作藩)、吴蒙四个。吴彦珍是否其中之一呢?是其中的哪一个呢?王安石还有=首《寄吴成之》,李壁注:  “吴氏,介父母家,时公母魏国已亡。”吴成之是什么人,也没有说得很明白。王安石还有《怀吴显道》、《寄显道》、《赠吴显道》、《送吴显道商归》、《送畏显诺》五首等。吴显道、李壁注:  “公之妻兄”。吴显道是王安石的妻兄吗?还有王安石的诗文中有不少姓吴的,哪些是柘冈吴家的呢?把这些人物查考清楚,对理解有关的休品和研究王安石这一历史人物是不无帮助的。 
    一九七三年冬,笔者到金溪县王安石的外家柘冈调查。柘冈现座路在陈坊公社。柘冈已无村落。柘冈以两约三里有一村庄名城湖。城湖姓吴,有八十多户,现为城湖大队。城湖吴家是从柘冈迁来的。柘冈周围约六里,冈下有堵,名叫乌塘。乌石冈现称乌冈岭,离柘冈一里多路,柘下即陈坊公社革委会。柘冈东边有一条港,名大港,发源于合市衔,流入抚河。王安石诗“乌石冈头踯躅红,东江柳色涨春风”(《杂泳》)中的“东江”,大概就是现在的大港。
 
 
吴氏-王氏-曾氏的亲缘关系世系表 

                                      |—芮—吴氏(王安石之妻) 
                                      |              |—伟 
                                      |—蒉(成之)—|—豪(特起) 
                                      | 
      |德筠—|—敏(娶曾氏—曾巩姑母)|—蕃(彦弼)—|——赜(世隆) 
      |      |                        |              |——颐(世范、显道) 
      |      |                        |—蒙(彦珍) 
      |      |—畋(娶黄氏)—|——吴氏(嫁王益——王安石之父) 
      |      |                |——亿 
      |      |                |——冕 
吴谦—|      |                |——华 
      |      |—孜 
      |吴氏(嫁曾易占——曾巩之父) 
      |英—表微—偃—|——兴宗(子善) 
                     |——孝宗(子经) 
简单说明 
吴谦:生二子(德筠、英)一女,女嫁曾巩之父曾易占。 
吴德筠:有三子——敏、畋、孜。
吴英:有一子表微 
吴敏:(娶曾氏——曾巩姑母)有三子——蒉(成之)、蕃(彦弼)、蒙(彦珍),一女名芮嫁王安石。
吴畋:(娶黄氏)有三子——亿、冕、华、一女吴氏嫁王安石之父。 

以上资料录自 
《王安石与柘冈吴氏》 
作者:黄长椿   杂志名:江西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页数:96   年代:1979年   期号:第3期
“柘冈西路白云深,想子重归得重寻;
亦见旧时红踯躅,为言春至每伤心。”

“万事纷纷只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
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
这是一代名相王安石在中年、晚年所作的两首绝句,诗中描绘了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江南小村柘冈的胜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无比眷念的情怀。据史料记载,王安石以柘冈为题的诗作远不止这两首,至少在20余首以上。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