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分谱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及澧州涔澧吴氏谱史简介
作者:吴孝成 吴仲秋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9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中华姓氏,乃中华民族之独特姓氏文化。吴氏,乃中华姓氏之大姓。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吴氏自商周之交泰伯、仲雍建立吴国,国人以国为氏以来,已有三千多年。吴姓者,尊太伯为得姓始祖,尊仲雍为传姓始祖。太伯墓在今无锡梅里。太伯凡五世而传位至周章,自周章始又十四世传位至寿梦。公元前585年始,寿梦领吴国走向强盛。其子季札仁德。孔子为其墓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墓在申浦吴下里、庙在江阴)。后世吴氏家族族谱亦有季札(季子)为始尊之说。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攻入其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奠定吴国大国地位。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攻占吴国都苏州。吴王夫差自刎。自此,吴姓宗族子孙因国破逃亡,从东南一隅走向大江南北,走向白山黑水,漂洋过海,远赴重洋,子孙蔓延于全国各地,后裔繁衍于海内海外。可谓是国破而姓兴。自此英雄人物、达官贵人如群星在吴氏宗族中闪闪发光。子孙繁衍如瓜蔓连绵。秦汉时吴氏宗族子孙称王封侯,再造吴氏辉煌。吴王夫差第七世孙吴芮被汉王刘邦封为长沙王(墓在今长沙市开元寺旁)。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吴芮长子吴臣袭封为长沙王。自此吴氏扎根湖南,繁衍流传。历经秦汉吴氏复兴,魏晋隋唐时期吴氏步入宗族发展之兴盛期,成为鼎盛之名门旺族。濮阳吴氏吴质,字季重,乃曹魏时期著名大文学家。其子吴应,官至振威将军,西晋时任尚书。武昌吴氏吴若远,唐太宗时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封赞皇县开国男,其子吴世传娶太宗第十二女平乐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封新丰侯(墓在今湖南广济县)。唐末季子第50世孙吴权始建越南第一个王朝——吴朝,定都红河古螺,开创越来独立新纪元。元朝郭居敬编《二十四孝》载吴猛姿蚊饱血孝行,为后世传诵,吴猛乃吴姓十二大宗中祯字派始祖,吴猛还是传说之神仙人物,宋政和年间被封为神烈真人。明末清初,洞庭吴氏宁祖之季子66世孙吴有性为著名瘟病学家,所著《瘟疫论》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明代杨继盛曾记载天下吴姓12宗,以文、武、德、功、忠、孝、信、义、祯、和、顺、  12字命名。明清后,吴姓宗族支上分支,谱中分谱,发展迅猛,迁徙频繁。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吴邦国乃安徽吴氏之荣光。当今之江苏吴县乃吾祖太柏建立之吴氏第一家园。以姓为县者,当代屈指可数。呜呼!吾吴氏宗教因为官、因经商、因征战、因避乱,于运动中强盛,于迁徙中发展。幸哉,美哉,壮哉!
澧州涔澧吴氏,自元末明初,吾族始祖期、复、良、海四公躲避兵乱,别业涿郡,落籍江南后,已有文字记载,先人创修了族谱,宗支派别清楚,昭穆位次明晰。是时,迨明太祖朱凶璋起兵,复、良二公相从,征伐战胜有功,复封安陆侯,良封江阴侯,俱塑像于鸡鸣山功臣庙。复后充总兵官征贵州,归服者众,开地数百里,没于镇所,上闻震悼,赠封黔国公。惟良公未详着落。复子杰袭安陆侯爵,建文庙。值北平燕王起兵,奉命迎敌,屡获战功,后因风雾大作,不幸战败,贬为宁夏守陴。旋随曹国公领兵设立九溪卫,授职千总,屯驻澧州、安石等地,遂落业于唐棉寺、唐桥岗二处。至孙大田、大义分支迁木溪峪,大界、大图、大国、大圆分支迁安石二县二都坪,朝公之孙大有分支迁战鼓岭,尚有原籍未迁者,如期公之孙大美,复公之孙大云,海公之孙大运、大学,其子孙仍于唐棉寺、唐棉岗比邻而居,三分鼎立,人口亦相上下。自三公之后,传承大、世、从、邦、明、应、士、宗、作、祖、传、学、正、自、仁、孝、亲、睦……二十余代,历时六百多年,繁荣昌盛。另五支宗亲也相继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江西大栗树、湖北监利县、湖北宜昌府长乐县、湖南华容县迁往澧州、石门等地落籍。六门宗支后裔或征战,或从政,或务农,或行医,或执教,或经商,辗转迁徙,分布于今澧县、临澧、石门、津市、慈利等县、市,繁衍生息,成为涔澧一带名门望族。
清雍正年间,八世祖应奎公留有遗文墨宝,谱集初成。百余年后,清道光年间,第十三世祖传书公步奎公后尘,放奎公旧章,誉录补增,记载分明,并与奎公遗文联为编纂。清光绪二十年前后,第十五世祖竹溪公(正孝)认为应奎公所纂、传书公所录未能归于划一,有志创修家乘,与房伯加勉(学进)等慨然以领修自任,祖铜公为采访员,学进公为笔墨校稿员,并约各处同宗酌议捐资,闻者靡不乐从。创修中照旧格式,按期、复、海三支相叙成谱,光绪乙未(1895年)付梓功成,刻印的《吴氏族谱》问世。可惜者,应奎公、传书公所撰遗文墨宝未传至今。民国初年,木溪峪竹溪、克阳二公,遇儿坪玉山、鼎臣二公,石门日新公等因见人丁繁衍,支分派别各祖其祖,视同宗如非类,遂联络干河、陈家湾等五支共同修建祖祠于木溪峪。落成之日,各房长拈香盟誓,期在必修家乘以归划一。奈事与人违,不能如愿相偿,竹溪、克阳、玉山诸公相继殂谢,梓谱一事徒诧空谈。1939年春,祠首日新、远惠、鼎臣、自培、自春等又联合垱市一支共六支合梓,以竟先人未竟之志,举行纂修合议,纂辑家乘。次年,六门合修成《吴氏续修族谱》,并付梓成卷。
再续族谱,乃先人之所望,今人之所期。喜逢太平盛世,政通人和,国策应允,族心所向。竟先人之灵府,点后人之灵犀,乃历史赋予当代吴氏宗亲之重任,吾等责无旁贷。否则,年湮代远,居住分散,工作变更,住宅迁徙,致使有的支系后裔难寻,谱之接续难矣。而今宗亲之中,不知其祖父者,不知其曾祖父者,不乏其人,且不说知高祖以及传世祖宗也。按族内派序取名,按派行辨辈份亦成空话,族内宗支派别不明,昭穆位次紊乱。此乃上难安祖先,下愧对子孙。因此,联络宗亲,再续族谱,传承脉系,构建和谐,诚乃当代吴氏宗亲之大事、喜事、盛事。
已丑春(2009年),孝成、仁清倡仪再续族谱。木溪峪一支首先响应,并召开预备会,拟成立涔澧《吴氏再修族谱》理事会、编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尔后,澧县唐桥寺、石门县二都坪宗亲积极响应,大力支持。澧县洞市红岩、万家岗、大掌坪、陆家湾、垱市干河、杨家坊晏家峪、石门县渫阳等地之二、三、四、五、六门宗亲拥护续谱盛举。全族各门各支各系推荐理事会、编审、财务人选,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续族谱,以缅怀祖宗,激励后人,创建和谐之家族关系。只要吾族宗亲团结一致,举全族之力,办全族盛事,定能顺利完成其历史性之续谱任务。
一个姓氏,一部族谱,诚乃一个家族于历史长河之中,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之彰显。呜呼!吴氏传承兴盛永远!再呼!涔澧吴氏传承兴盛永恒!

 

湖南省澧县涔澧《吴氏再续族谱》理事会
涔澧吴族第十八代裔孙 吴孝成 吴仲秋 谨撰
二OO九年九月九日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
    大悟吴氏宗亲会纪念著名革命英烈杨松(
    《著姓吴氏》征稿启事
    2019年4月10日吴文化“泰伯祭祀大典”信
    2019年,我们再出发!赣鄱吴氏2018年年
    台湾延陵吴氏世系图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吴氏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河道乡河大村吴氏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王闫乡口头坪村吴氏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渔度镇鱼池村吴氏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枣林镇吴氏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河乡三合村吴氏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中原镇麻庙村吴氏
    至德堂太湖迁陕吴氏
    山西洪洞---云南
    浙江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吴氏
    辽宁宽甸吴氏族谱(公开版)
    四川省吴氏字派集(已更新至388支)
    赞《瑞安吴氏通志》出版
    吴氏在线新年贺词
    黄龙吴氏宗亲举办一世祖礼孙公诞辰800周
    四川省部份吴氏辈派
    麻溪吴氏族谱(下)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