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远祖迁徙简介
据史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因其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今陕西北部),后改以姬为姓。传说黄帝之第4代孙弃,因农业内行,被舜任命为掌握农事的“稷官”。子不窟继父为夏朝农官。正值夏太康时,政治腐败,废农官,不窟迁入西北戎狄部落,转瞬数十年,传至其孙公刘时,为了振兴氏族,带领族人由戎地区分阝(即“豳”,今陕西分阝县东北)。公刘9传至古公亶父时,常受强大戎狄的侵扰和威迫,遂率全族迁至岐山下的周源(今陕西岐山上),改革戎狄习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并建城郭宫室,设官吏,建立起雏型的国家,因居于周源,称周人、周王国。称古公亶父为周太王。
周太王有三子,长曰泰伯,次曰仲雍,再次曰季历。季历子昌,聪明有大志。太王爱昌,常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为了把王位让给季历传至昌,泰伯、仲雍多次避,最后二人逃至今长江下游“荆蛮”之地,今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县梅里村定居。
从泰伯至吴晳迁徙简介
泰伯兄弟在”荆蛮”(梅里)定居后,,改从越人习俗,发展生产。越人由“义之”,而“归之”千余家,被拥为君长,又建筑城熟,自号“勾吴”。后国人以吴为姓,尊泰伯为“吴泰伯”1世祖。子孙继承了泰伯谦让和开拓精神,披荆斩棘,艰辛开发江南。从商末经西周至春秋末,屈指700余年,泰伯19世孙季札为避王位,由梅里隐居延陵(今江苏江阴县西申港镇)。季札次子吴霁(又名征生)及其后裔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吴后,避祸于齐、鲁、晋。至泰伯24孙吴镐(又名吴申)时,由晋迁楚,曾任楚国大司马,后辞官隐居九江庐山。吴镐长子吴芮(又名吴沐),在秦任番阳县令,颇得民心,百姓称之为“番君”。秦末,率当越人队伍反秦有功,被刘邦封为长沙王,遂率全家由九江徙临湘(长沙)。吴芮长子吴浅(又名吴霍),因父封便候,食邑永兴,于是从临湘迁湖南永兴。汉武帝初年实行削藩政策,废侯国。32世吴永(又名千秋)则从永兴迁山西浦(今山西永济县)。34世吴封(又名吴全)任汴州太守,由蒲城迁河南汴州(今商丘西南)。35世吴芸(又名复兴),由汴州迁宛(河南南阳)。新莽时,刘秀在宛起兵,宛人吴汉在河北响应,累建奇功,后汉光武,后汉光武封其为广平侯,迁今河北永年县。42世吴镬(又名先承)因其父吴璞(又名胜)创修《吴氏族谱》有功,封吴镬为奉祀侯,主持吴姓始祖泰伯庙祭祀,迁吴郡(江苏无锡)。54世吴谔(又名吴戢)正值南朝刘裕宋武帝起兵,其母刘夫人携谔迁暨阳(今江苏江阴),因父为刘宋捐躯,南齐时徙汉阳山(今武昌),隐居不仕。60世吴逵(又名吴盾),在南朝梁武帝时任太司马,陈霸先灭梁时战死,其家室从暨阳徙江陵。64世吴棞(又名世伟),任大梁(汴州)刺史,封新封侯,其家由江陵徙开封,其后裔又徙荆州。70世吴篪(又名吴常),时任南唐九江德化县令,其家室从荆州迁九江庐山。吴篪有子10人,名叫彦辉、彦正、彦文、彦山、彦旦、彦炳、彦炎、彦晳、彦炜、彦焕。其中篪公第三子彦文由江西徙江苏润州,其后裔从江苏迁湖南靖州。篪公第8子吴晳任永新主簿,其家室从庐山迁永新,为永新之开基始祖,后裔称其为1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