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现存的以及未来的任何一个人, 都是源自地球悠悠洪荒岁月的一批人类始祖(根据基因分析考证,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第一批始祖为四百多万年前的不足二十个人)的遗传。自人类繁衍进程中出现原始部落以后,为了在部落内区分彼此,便产生了“名” ; 为了适应与他部落间愈益频繁的交流,方便区分人们的所属部落,便产生了“姓”。随着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姓名”从语言称呼发展到了文字记录。按传承关系和时间序列记载各代人的姓名、生卒年代、娶嫁情况、父母子女谁何?文化程度和谋生职业以及生平重要经历等等,加以编纂、审订、印刷,即构成族谱。因此,族谱不仅系统地记载各代人之间传承关系,而且也是记录各个时代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人文传承的史料。
我们主张修谱,是感念含辛茹苦中先祖们生养和哺育了我们;缅怀先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开拓毅力;学习他们的光辉品德。避免重犯他们因历史局限而犯下的错误。我们反对视宗族为糟粕的宗族虚无主义;同时,我们也主张废除支配族人活动的旧宗族法权,反对奉宗族为神圣的宗族至上主义。
对于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我们持下述观点∶各类族群, 只有成姓早晚和拥有某姓氏称谓的人数多寡之分, 而无盛衰尊卑之别; 各姓氏的族谱,只有长短繁简之分,而无荣辱贵贱之别。历史反复证明:各姓宗族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各姓人群中均不乏对人类社会作出可贵贡献、推动社会前进的贤者,也有危害社会反人类的不肖之辈。所以, 凡我族人在观察问题时, 特别是在处理与他姓的争执时, 不应单纯以姓氏而应按合理公平的社会法规和准确的事实去判断是非。应注意在增强家族凝聚力的同时,应特别加强与他姓族群的和睦相处、精诚合作,以扩展本族群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从而在旷日持久和无比艰辛的奋斗中,为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进步、达成社会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共同前进。进而光大本族的美德,续写本族的辉煌。
遍及汉、苗、回、壮、侗、土家等族,位居全球华人大姓前十名的数千万的吴姓子民,都是始祖和先祖们于不同时期在不同地域历尽千难万险繁衍生息而来的。他们为神州大地的灿烂辉煌,为中华民族和所居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延陵吴氏族谱之渝南黔北支系谱,记载来自江苏南部无锡和苏州一带、江西西部吉安州泰和、湖南中部邵阳石坡和新化四都,清朝前期以后聚居于重庆直辖市(原属四川省)南部秀山县雅江(原乜架)镇和清朝末期部分迁至贵州省北部松桃县城而现在大部分播散至京、滇、蓉、穗和渝市区以及现仍聚居于重庆秀山县雅江镇的吴氏支系实况。
由于生活艰困和其它原因,本延陵吴氏渝南黔北支系人事情况,除101世祖继昌叔自发记录外,从未公推专人记载过,族谱至少未曾被正式修编、印刷、分发、保存过。1996年广西省一些吴姓人士为编辑《吴氏通书》而发函征集包括我支系和各地吴氏支系资料,引发了我们修谱的决心。1998年春,接到上述函件的病中的兴周,经兴安出面吁请现居云南昆阳原居松桃的最谙熟支系渊源的“兴”字辈长兄兴国主持修谱。2002年初,在参照雅江堂叔继昌个人手记遗谱的基础上,兴国写出了族谱初稿。在此“初稿”的前提下,居于重庆的兴宇撰写本支系名人传略稿,兴田提供了现居雅江部分族人的情况、兴安和兴德提供了松桃部分族人的情况,在兴国的指导下,现居北京的兴周(岱﹚搜寻了本支系的由来处——湖南新化四都的吴氏祖谱,在其女儿吴戈的协助下、综合汇集全部稿件并撰写了讨论稿,广泛征询意见。在“初稿”和两次“讨论稿”的基础上,特别是在2004年7月12日至14日兴周、兴德赴重庆秀山雅江邀请代表继成、继昌、继德、继芳、继斌、继纲、继常、继伦等八房的族人搜集情况听取对族谱修编意见的调查后,由兴周执笔撰编而成。讨论稿二稿编成后,受修谱人委托,玉君2008年3月26日专赴无锡《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呈交我支系嫡传表,提请审查;经该会详审,获得确认。
西方修编族谱和划分遗产时,采取男女并重的原则,体现了遗传学意义上的公正,因此,女子而可为王的事在一些西方国家所在多有。东方则只讲子嗣,漠视女传,极不合理。但东方式族谱具有谱系比较简单划一、较易修编的优点。权衡利弊,我们采用将吴姓女子的亲生儿女列入家谱条目的办法。这样做既可避免西方式家谱的庞繁,必要时(例如两姓再通婚时)也可通过其子女所在的他姓谱系找到吴姓遗传的血缘脉络,较为实用也较算合理。特别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表达本族对出嫁姐妹关爱之心,且慰姐妹们对本族父母兄弟眷恋之情。
由于年代久远、时世沧桑、头绪纷繁和精力所限,本谱尚存诸多不足和遗漏之处。对于内容缺失之处,我们采取注明“未详”的办法,等待知情族人和旧资料发掘后的增补;对于发现的明显错讹之处,我们采取付诸“讨论”的办法,引起族人关注,希冀今后能得以完善。对于情况不明离异配偶的入谱处理,我们采取 “无传”者可不载、“有后嗣”者必须载的便于向其所生后代作出交代的公平公正准则。对于本谱中的谬误,我们希望族人阅后尽情提供意见,我们拟用勘误的办法予以补救。至于更新的完整谱本,只能期待后辈的再一次正式修编了。
支系族谱的此次修编,实际上是本延陵吴氏支系族谱的第一次正式修编,是远隔数千里的南疆、北国的以102世兴字辈为主的许多兄弟和姑嫂,为了探寻延陵吴氏族群的成姓缘由、始祖、嫡传世系、繁衍渊源、迁徙途程和尽可能保存本支系有关翔实资料的一次重大行动。是大家通过信函、电话和亲访联系,反复酝酿、商议,成文时又数易其稿,前后历十二年之久集体努力的结晶。得以编成、审订、印刷装订、分发各房阅览保存,实属大不易。如无其他原则异议,希望族人妥善保存本谱并慎重传诸后人;凡本谱《后记》中有关要求和建议,我支系族人均应一体遵从和采纳,以维护本次历尽艰辛修谱的成果。从而使支系族谱得以不间断地持续定期﹙约平均每30年修编一次﹚修编成更新的支系族谱,使延陵吴氏支系族谱尽可能久远地和绵延无尽的族群未来的子子孙孙们相佐共存。
摘自 延陵吴氏族谱——渝南黔北支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