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分谱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试论外徙者寻根难而续谱尤难之浅见
作者:吴耀彬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9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浓厚的溯本追源以及眷恋故土的传统观念,尤其对流落在天涯海角的异乡人来说,更是对故土有着一种难以舍弃的缕缕情思。大凡外徙者无论是过去抑或是现在都有其难以诉说之苦衷,现就外徙寻根者之寻根难这一头痛问题与网站的俊彦们以及其他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同宗们作个探讨。

一、迁徙原因

1、   族大众多,致使原居住地空间过小难以栖息和生存,不得不作向外迁徙的打算,多以同心圆的方式由近及远逐渐向外扩展,此情况在我棠阴吴氏多发生于明清时期。

2、   与族众或是里居他姓不睦,在本地难于立足,不得已外迁之。

3、   家境窘迫者,按中国人“树挪死、人挪活”的传统习惯,向外谋求发展。

4、   长期在外经商或是做手艺,主观认为某地较故土好,或是子隨父在经营,尔后在外成家立业。

5、   在官的后裔,尤其是几代为官,其中个别子女在当地成家,此情况在明代和清初极少(棠阴族蘭埜公房有一例,载鳌,本人为知府,其高于明初在福建晋江府泉州卫补卫,在彼处成家,数传至载鳌辈,人丁兴旺,于是在彼处开宗立派),只是清末和民国时期较多。

6、   战乱,每当朝代更之际,政局极不稳定,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由于我棠阴吴氏集居地多为山区,此种情况仅有数例。

7、   当时统治者的政策,如明末清初闻名于史的“湖广填四川”大范围迁徙的举措。据《中国吴氏通书》p35载,重庆市有近85%、成都市有70%、农村有5060%的居民为此批移民的后代。

8、   多以五服内族亲或是至亲向外迁徙,先是一家外徙,继之带动兄弟、叔侄、姐妹夫、甚或服外族众、远亲向外迁徙。

9、   续修谱年限间隔太长(超过百年以上),或是有一至两修未参加修谱。即使有老谱在,也接不上,出现所谓的“断代”现象。

二、寻根难原因

1、其中以14578项外迁时多带有房谱,至少带有草谱,在寻根时只须“按图索骥”就是,问题不会太大。

2、  外徙者未带房谱或是草谱,且极少与故土互通音讯,以致家乡修时无法联络。

3、年代久远和外徙者没有详的谱系记载,仅凭历代传留的只言片语,对寻根无甚帮助。

4、地名变化,由于朝代更替,其行政区域、历史沿革相继发生改变,如元、明、清时期对农村实行都、堡制的地域划分,建国后数十年间实行的公社和大队体制、别名等因素,尤其是小地方的地名,县志或地理志一般是不载入的,如我棠阴所在地的“猢狲坳(现已无人居住)”、“上潭源”等地,即便是土生土长在本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极少有人知道其具体地点。

5、  不知道当时迁徙时的公房名或支房名,此点对寻根者至关重要。

6、  不知道当时迁徙时的具体地址。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