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的原始文字为“呉 ”,是双腿叉开屹立于大地上的“人”的象形字,也是“天”的甲骨文字。后来演化为“吳”,意为举手宣誓之意。代表吴氏族人勤劳、勇敢、正直、忠孝、仁爱。
吴氏始祖泰伯,为周太王的长子。他为让位三弟季历,托采药,自陕西太伯山顺江而下,定居荆蛮(今江苏无锡东南梅里村)。故孔子尊吴泰伯为先圣,并称赞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自泰伯奔荆,从而归之千余家,后以姑苏(今苏州)为中心建立吴国,故以国号为姓。其二弟仲雍为第一世。第四世周章被武王正式封为国君。13世禽处在位39年,14世君转在位41年。17世去齐,为春秋时吴国国君。18世寿梦开始与中原交流,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
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准备废长立少让位季札。季札逃,诸樊摄政13年,在攻楚时身先士卒中箭身亡。二弟余祭即位,金戈铁马,南攻越国,西入强楚,在位17年。三弟余眛即位4年,由长子王僚即位,在位17年。诸樊长子阖庐派人刺杀王僚,自立为王,以伍子胥、孙武为军师,亲率大军战楚,公元前506年联军唐、蔡五战五胜。攻克楚都城郢时,楚国求秦,吴国失利,其弟夫概自立为王未果。公元前496年,阖庐在攻姑苏受伤而逝。次子夫差继位,致力于富国强兵。三年后大败楚国于夫椒,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夫差听信奸相太宰嚭谗言,于公元前848年,远上黄池主持诸侯会盟,越王趁机败吴。
自吴国建立750余年,世世昌盛。因夫差轻越误国,族人散居各地,部分改为他姓。延陵季子一支为吴氏传承起了重大作用。季子次子征生为20世,在吴越之战时逃亡齐国,被齐平公接纳。21世启蕃,投奔鲁国官任相国。22世吴翊弃政从文,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习儒家学说。吴售(翊公次子)为23世,次子庸,因鲁国政争逃到晋国。这样,征生一支又自山东迁山西。
27世吴申,为庸的曾孙,在战国末期入楚,出任大司马,后弃官南渡长江迁江西庐山,寄情于山水以诗酒自娱。其长子吴芮汉初受封为长沙王,配商氏女生六子,长子臣世袭长沙王,其他四子均受封侯。29世吴浅为芮公三子,其后信、广惠、千秋、衍陵四世均世袭便侯。衍陵长子王全为34世,自山西迁亳(河南商丘西南)。35世隆,36世复兴自亳再迁宛。
37世吴章为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为人刚正不阿。长子尉,为光武帝刘秀的一员猛将;次子汉,为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三子翕,封褒亲侯;四子演,封大将军。
39世成嗣(吴汉长子)为广平侯,其次子吴盱为筑阳侯、平春侯。
41世如胜(盱公之子),为第二代平春侯,创修吴氏族谱。永兴二年(公元153年),汉桓帝寻访太伯庙,对《吴氏世系》拍案叫绝,封吴胜次子允承为奉祀侯。这样,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支,经过600多年的辗转迁徙,又回归到故土——江苏吴郡。
43世吴颛为奉祀良侯,长子熊庆官大尉掾,三国时孙权称帝后被封为太傅、奉祀侯;次子景及,官至丹阳太守封扬武将军;二女适东吴孙坚,长女史称吴皇后,次女为吴国太。
45世康年(熊庆长子),任孙氏吴国丞相、中书令、太子傅之职,后封为奉祀侯。46世延英,任吴国丞相中书令兼领太子太师,后改封为嗣贤侯。
47世之则,世袭父职。49世皋益(式公之子)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被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为昭衍公。长子佶,世袭昭衍公的爵位,被任为中书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为渤国公,逝后赠为太师;次子儇,后裔经正己、定、先、延传为猛公。
吴猛为55世,以恣蚊饱血被列为二十四孝,任西安令,迁江西分宁入晋,官至散骑常侍,后成仙升天。后经神霄、柳、玄得、授、文蔚。61世良 ,唐贞观14年,由豫章(今南昌)迁居歙州,发展为安徽休宁吴氏。
62世义方(良公次子),喜爱新安山水赴歙讲学。次子少微,唐嗣圣元年(684年)进士,授晋阳尉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富文辞号称北京三杰之一,主持《吴氏正宗谱》修编,后居安徽休宁凤凰山,形成了左台吴氏。
64世吴巩(少微次子),被世人称为孝子。唐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学著名。其三子泉(字星源),肃宗朝任建州长史。长孙王全,稟赋明敏不求仕进,以耕读教子为乐。此后,叔溱、矩、明、道隆、晋、深之6世传至五靖。五靖(深之长子)为73世,迁富饶。其二子景秀、景元均官至国子祭兼御史大夫。
景元之子富生;孙驹;曾孙用清,宋仁宗时著名儒士,居富饶。用清六子,后昆兴旺分迁多处。三子吴启,后传延硕、玮、文桂、七三。
七三(文桂三子)为82世,迁肥东(安徽定远)六家畈,赠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护军,追封为颖上县子。其子再三,赠骡骑将军都指挥使护军,追封为延陵伯。其孙兴三(再三长子),赠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柱国,追封为渤海侯。曾孙吴良、吴祯为大明开国名将。86世吴坚(吴祯长子),任西安护卫镇抚。
87世伯(吴坚长子),明建文壬午应召勤王,敕封都指挥。1402年间为南军压运粮草时遭燕军伏击而殉职。燕王起兵称帝后追杀将领后人以除隐患。亚氏率领全家由安徽歙州北逃至莒,等官兵过后,怕遭反扑,于是又南下分居。
吴氏族人以凤凰为图腾,堂号为“至德堂”。《吴氏宗谱》自汉代吴如胜创修,受汉桓帝褒扬。唐朝嗣圣年间,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主持进一步修编。后来,因吴氏后昆世代繁衍,宗谱繁多,查阅不便,各支系只有另立支谱。
明朝建文,官至大鸿胪的吴坚次子仲,隐居郯北籆庄,另建祠堂,另立支谱。
后军督伯公长子太,隐居兰邑西乡白沙村,另立支谱。
伯公次子甫,随凤迁徙至沂西凤凰岭建村隐居,发展为凤凰吴氏。甫公之子举公与明中后期,由凤凰庄迁长寿山左建村而居。长子尚仁好胜喜施;四子尚智为清顺治皇帝的引路侯。尚仁长子光耀(字继先)识字明理吟诗赋辞,率二子于明末迁居东流,长子泰裔(字荆伯)书法风神有钟王之笔意;次子雍裔(字荆仲)受康熙帝嘉奖为“忠孝节义”。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皇帝多次褒扬吴氏为“忠孝之家”“积善之家”。族人于乾隆25年大修族谱,以后又多次续修。2005年,吴庆臣编辑的《吴氏宗谱》分“谱序文集”“正宗源考”“吴氏宗谱”3个部分。收编了康熙、乾隆、朱熹等名人笔迹及先祖、宗祠图片。收入了唐代吴少微,宋代赵佶、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十朋、文天祥等人撰写的谱序,和清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谱序,并收编了族规、锦文、对联、谕旨、祝文、祭文、碑文、传文、事件等。内容自黄帝、泰伯、亚氏至到现在,历史跨度4700余年。《吴氏宗谱》按世排列,对人物的住址、年龄、生平均作了介绍。二支族人大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东、安徽、徐州等地,苍山县黄家馆、殷家馆的吴姓就是凤凰吴氏后裔。
伯公三子参,与母亚氏隐居郯西蒲坦,于民国47年另建祠堂,另立支谱。该三支人丁兴旺,苍山县大部分吴氏为参公后裔。与三支同谱的有:白沙村、谱滩(蒲坦)、凰落(皇路)、吴家村、仲村、官庄、邢家村、姚家村、东店子、西店子、宝山窝、宝山前、西马山、西河、于沟、沂沟、双石桥、吴家寨、吴家桥、官路、石龙庄、念沂泉、北芙蓉、南芙蓉、莱子汪、神山、吴冶庄、珩头、城里、湖埠、黄墩、陈家庄、红花埠、港上、西湖家村、东湖家村、嘉庄(贾庄)、峦墩、渠沟、张家林、大埠陵、盤车沟、卜家庄、石曲、车辋、后峪、金耙齿、吴家庄、袁家庄、张家寺、榆林、桃林、邱家庄、郯城、双沟峪、白山、吴家庙、圈里、高家寺、石杭、赵楼、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