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谱,可以上溯至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是中华民族著名史官,《史记》素来排位于“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这三十世家中即有一篇专叙我吴氏先祖之事迹,实乃我吴氏家族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之莫大光荣也。
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中较为全面地记叙了吴氏前21代的繁衍发展状况,其中突出表现了吴氏先祖“三让”高风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三让”高风体现了我吴氏先祖的广阔胸怀,这已为过去和今天的历史学家乃至普通百姓所公认;而远离故土,迁徙异地,另辟一番天地的开拓精神和胸襟气度,也将作为吴氏先祖流传给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而彪炳千秋。
我千一公支此次修谱,即秉承我先祖的开拓创新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修谱的做法有了较大改进。第一,谱文全部采用电脑录入,电脑排版;第二,全部采用简化字,新式标点,自始祖泰伯、仲雍至 字辈,全部采用横排,既便阅读,更省版面;第三,新增谱文的语言更接近现代口语,通俗易懂;第四,经谱堂研究决定,将数十卷谱文全部刻录于一张直径数寸、厚薄数分、重量不足一两的光盘之上,便于保存,便于检索,让最新科技,为我吴氏宗谱服务。
这是最值得这次修谱引以自豪的地方。我千一公支宗谱,自 年首次编纂,至今已届十修。九修以前的宗谱,与两千多年前的《吴太伯世家》相比,尽管文字有浅易艰深之别,语言、排版则几乎没有变化。前八修皆用文言,竖排,刻板印刷,无标点;九修虽用铅字排印,但也采用文言,竖排,也没加标点。中国历史悠久,宗谱又是记述家族繁衍流变的情况,实为史书之一类,体例变化不大,当然可以理解。但时光流驶,社会前进,今天的中国,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相比较,变化实在太大;今天的语言,与两千多年前的语言相比较,变化也实在太大;今天的印刷技术,与两千多年前比,更有天壤之别。当初所用的文言,今天能顺利读懂的人,已经不是太多;而简化字、新式标点,司马迁也无法想像;至于电脑排版,激光印刷,更是最近十几年兴起的最新科技,不说两千多年前,即便30年前的人们,也很难想像得到。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修谱做些改进,实在属大势所趋。
从另一方面看,编修家谱,为的是继往开来。重新整理宗祖之事迹,缅怀宗祖勇于开创之胸怀,并发扬光大,是为“继往”;增补新的谱文,采用新科技、新版面、新式标点和更为接近现在口语的语言,是为“开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正体现了我吴氏子孙既景仰先祖,又不断创新的新一代风貌。而如前所述,开拓创新,正是我吴氏先祖的诸多美德之一。“十修”这样做,正是发扬先祖之开创精神。先祖九天有知,当颔首含笑,深感欣慰。
当然,回首我吴氏十修宗谱,每修皆有其贡献;反思这次修谱,遗憾也在所难免。恕不细叙,而留待后人矣。
祖千一公二十代孙晓阳拜撰
200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