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族远祖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后稷(弃),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姬姓。约公元前11世纪,后稷第13代孙太伯和禹仲兄弟流.亡荆蛮吴国,让三弟季历继.承王.位,放.弃姬姓改姓吴,后由周武王追封为吴太伯,为吴氏家族的始祖。司马迁的《史.记》中“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两篇文字,有详细的记载。
唐尧时代后稷的母亲名姜嫄,她在野外见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就踩着脚印走,感觉导象受.孕一样,导足月时生.下一男孩。姜嫄认为这样生.下的孩子不.吉.利,就丢.弃在小巷路上,不料马牛走过小巷时,却不伤.害孩子,又想把孩子抛.弃到树林中,恰巧林中正有很多人,就把孩子放在沟渠的水上,此时飞鸟用翅膀掩护孩子。姜嫄感到太神.奇了,就把孩子.收.养下来。因为曾经想丢.弃他,就取名为弃。
弃幼年游玩时爱好种植麻类、豆类植物,成年后喜耕地务农,选择合宜的土地,按时播种和收割。当地群众学他的方法种地,得到好.处,他也立下功.劳。弃最初教别人耕种的地点为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在侯马市和黄河间)。帝尧知道后,推举弃为农.师,帝舜给弃的封.地在邰(今陕西扶风),姓姬,号后稷。
后稷死后,子不窟继承官.位,到不窟晚年,因为夏朝第三代帝太康废.政.事,被羿驱.逐出.国,后稷传下的官.职被.废,不再务农了。到了第四代公刘,虽然居住在异族地区,却恢.复了后稷的务农工作,因地制宜,勤奋经营,有了资金积蓄,群众团.聚在公刘的周.围,为今.后周.朝的兴.起打下基础。公刘死后,子庆节继承,在邠州立国(今陕西彬县)。到了第十二代古公郸公,恢复后稷和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受到公众的爱.戴。这是强.大的熏.育.族(匈奴族祖先)向古公郸父勒.索.财.物,古公付出.财.物,仍.不.满.足,继续进.攻,想要掠.夺.土.地和民.众,这时群.情.愤.怒,要进行战.争。古公认为战.争会有.伤.亡,不.忍.走这一步,就带领近亲家属离.开邠州,跨过漆.河,停留在岐山下的周原,改.国.号.为.周.国。后来邠州民众也跟着迁.居周原,并且改变了原先风俗,兴建城郭和住房,分别居住。
古共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三子季历生姬昌,有吉祥预兆。古公说:“我家应该兴旺起来,难道就在姬昌身上吗?”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将要.立.季历,以便.传.给姬昌,二人就.流.亡到江南吴地(今苏州一带),文.身.断.发,归.化当地习俗,以便让.位给季历。古公死后,季历继承,为公季,公季遵循古公遗.愿,笃行仁义,诸侯归顺。公季死后,姬昌接位,称号西伯。西伯死.后追.封为文王,传位太子姬发,即周武王。
所谓“三让”,在《史记》“集解”中有说明:古公死后由季历继位为一让;季历死后由姬昌继位为二让;姬昌死后由姬发继位,并讨.伐.商.纣.成.功,建立周朝天下是为三让;太伯虞仲及其子孙并未提出异.议。另一种说法是:古公卧.病,委太伯采药,太伯未按长子孝礼采药为一让;古公病故未奔.丧,由季历主持丧.礼为二让;断.发.文.身,不再按宗.法.祭.祀.姬姓列.祖,让给季历主持为三让。史家视“三让”为高贵美德,避.免兄弟争.夺.王.位,起.教.化.作.用。但到了吴氏后代,仍发生了争.夺.事.例。
周武王登帝位后追封吴太伯,因吴国较弱小,只是伯爵,到十九代孙寿梦时,国.势.强.大,才进.封为吴王。寿梦有四子,依次为诸樊、馀祭、馀昧和季札,其中季札人品、能力得到民众的尊重,劝说季札继承王位,季札.拒.绝,后按.兄.死.弟.立的次序,由诸樊、馀祭、馀昧相继登位,馀昧死后,季札仍不登位,回到封地延陵(今江苏常州市),乃由馀昧子僚继.承.王.位。但诸樊子光认为父辈兄弟四人,当传给季札,现季札不.允,理.应由光接.位。吴光派勇.士.专.诸刺.杀.王.僚(戏剧“鱼藏剑”描述这项事件),自.立为吴.王阖廬。可见在“三让堂”美名下,仍出现夺.王.位.事.件。吴王阖廬死后,子夫差接位,夫差在.位二十三年,被越王勾践击.败.亡.国。失.国.后,吴氏子孙世代为民。
吴氏家族的一部分,用“延陵”作为堂名。从季札回到封地延陵后,后代子孙一直居住在那里。我家也曾用过“延陵”作堂名,我未向上一代询问清楚,猜想我家是从常州搬迁到江北,并非从苏州搬来。但是从什么时候搬迁到江北?现在老一代已无.人.在.世,只能从其他途径试作考.证。白蒲吴氏宗祠有一副对联:
曾祖敬宗迪光继绪
贻谋式榖笃信裕昆
后.代.子.孙就按照这十六个字,挨次用作排名次序。我在这一名中是第五代,推其建成白蒲吴氏宗祠约距今120-150年之间。恰好是太.平.天.国在江南(南京和上海之间)战.争.时.期,我们的祖先逃.避.战.争就迁徙到交通比较闭塞的江北定居。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和清.廷.作.战,但多在广东、广西和天津等地,所以认定在太.平.天.国.战.争.时较为合理。
经过回忆,我家还用过“桐蔭轩”堂这一堂名,在手提灯笼上见过这种字样,但从未在别处见到,估计是极小范围的家.族.堂.名,使用时间也极短桐蔭轩”堂这一堂名,在手提灯笼上见过这种字样,但从未在别处见到,估计是极小范围的家族堂名,使用时间也极短,就不谈了。
另一个问题:从吴太伯传到现在,共经.历了多少.代.子.孙?如果有家谱可以核.查,应当可以寻到准确数字,而经过.十.年.动.乱.洗.礼,就成为.难.题了,但可以粗略地做出估算。据史家论证,周武王.讨.伐商纣,成.功于公元前1046年,距现在(公元2000年)历时3046年,但吴太伯比周武王姬发高出两代,可定为3100年。如果按每一代定为34.36年,则有3100÷34.36=90.22代,即公元2000年出生的孩.子,当为吴太伯的第90代孙辈。这里34.36年数字的来源,是从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64代孙清.朝戏曲作家孔尚任于公元1648年生于山东曲阜推算而得[(551+1648)÷64=34.36,孔子和孔尚任生年从《辞海》有关词条查得]。这种推算方法有一定得误.差,各居住点生.育.期有差别,也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只能提供参考。应当尽可能寻觅吴氏家谱加以核实。
以上叙述远.祖.创.业、居住转.移、堂名来源和子.孙经历代数四个方面,须补充或修.改。尚请同.宗.父.老兄弟、有兴趣得学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