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谱牒以永兴老谱为基础,参考全国各地支谱编写而成。因为关键点处无从获取资料,正史上亦无记载,难免出现许多错误,不过较之于老谱,应该准确许多。本人在编辑的时候,感觉三个节点最为困难:[1]究竟有多少个吴兢,吴竞?吴兢的后代究竟是谁?[2]吴芮真的是季扎的后人吗?[3]吴胜和吴如胜究竟是什么关系?希望大家好好讨论一下,更希望大家能够提供可信的历史资料。总的说来,网络上出现的谱牒绝大多数是错的 时间经历了几千年,绝大部分的人又是平民,没有明确的历史记录,很难找出正确的结果,但是,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最终我们会弄清楚基本的脉络,这才是我们编辑的目的。
【编者简介】吴超群,泰伯109代孙 湖北黄石市人 祖籍湖北武昌 QQ609998926
---------------------------------------------------------------------------------------------------------------------------------------------
【永兴派系】
。。。。。。。均绍伯用从。道家希文应,锡洪柱灿型。
著作高风远, 永兴嗣泽长。诗书承祖训, 礼让绍家光。
唐宋文章盛, 元明继述昌。孝思维锡类, 兰桂庆腾芳。
【注】著字辈起始于公元1800年左右
==================================================================================================================================
【零一世】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吴君第一代】→→
1-2仲雍
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生于殷宗武丁四十四年(据考证应该是前1161年)庚子,与兄泰伯同奔吴,在位5年,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寿92岁,娶万氏,葬虞山。子二:季简、居简
【古迹】仲雍墓:在江苏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间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先题的四字牌“南国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吴岳,随后迁徙至于越,自号勾句吴,泰伯去世后,仲雍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习俗,以江苏无锡东南梅里(今梅村乡)为都城,建立吴国。吴国亡国后,仲雍的一些子孙入海,有一些观点认为是邪马台国倭人的始祖,但并没有被历史学界广泛接受。中岩圆月与林罗山也认为神武天皇是他后人。
---------------------------------------------
吴超群赞曰:【七律 吴仲雍】
随兄逊国为家昌,采药南山别父王;
断发文身融百越,移风易俗开吴邦。
普施教化东夷盛,遍种秧禾来牟黄;
六纪家园多灿烂,一朝零落五湖央。
1-1泰伯【吴氏传姓始祖】【吴君第一代】
[始祖讳太伯],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公元前1165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在文丁时期逃离西岐至宝鸡吴岳,后南迁于越,即今日河南 安徽 山西 江苏长江以北的区域。立国“勾吴”,以国为氏,在位49年,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止
【古迹】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上雕威武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于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有齐彦槐书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同天辟一杯万古江南”;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为纪念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唐代诗人陆龟蒙《和泰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考证】《诗经·皇矣》曰:“帝帮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下天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
吴超群赞曰:【七律 吴泰伯】
采药江南却父忧,岐山鸣凤已成周。
文身断发神形毁,疏道浚河稻黍畴。
不近红颜迷女色,留恩手足握吴钩。
高天大义收瓯越,至德声名万古流。
1-3季历【商末诸侯王】
季历嗣父太王之位为王,传国於周,修古公遗道,子孙而有天下。子:姬昌。
季历 周太王少子,文王之父。一作王季、公季。接位后,师承古公遗道,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为文丁所杀。
【吴山】吴山又名吴岳,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内,属于陇山支脉,系二亿年前岩浆侵入上升而形成,自古就是五镇中之西镇。其山势巍峨,群峰排空,直逼云端。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最高海拔2096米。吴山虽有峰十七,但以镇西峰、会仙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最为壮观。吴山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青城之幽、黄山之奇,又加上其林海莽莽,面积多达334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5.7%,因此在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
【零二世】季简【吴君第二代】→→
【2-1】季简:应是泰伯后,吴地所出。仲雍后继承吴国国君,生子二:叔达,叔夏。
【2-2】居简:仲雍次子,其后不详。
【2-3】姬昌【周朝君主】
姬昌,季历公之,子嗣位即文王也,享年九十九岁。子姬发为武王。
【注】有历史记载:仲雍奔吴前在西岐留有二子:姬昂,姬曼。姬昂于周立国之初封于雍国,其后不详。姬曼,为了继承古公事业,改姓古。古曼即为后世古姓始祖。
-------------------------------------------------------------------------------
【零三世】叔达【吴君第三代】→→
【3-1】叔达 季简公之长子也生于殷庚丁十三年甲寅在位十八年妻黄氏女也生二子长周章次仲
【3-2】叔夏:仲奕疑是其子。生平事迹不详。
【3-3】姬发 ,姬昌之子,打败了纣王,建立周朝,派人到江南找泰伯的后代,封第四代孙周章为吴候。子:
-----------------------------------------------------------------------------
【零四世】周章【吴君第四代】→→
【4-1】周章,叔达长子,是西周初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句吴第五任君主,承袭父亲叔达担任句吴国君主。武王克殷后,周武王寻找伯祖父太伯、仲雍的后代,打算敕以封赐,知道周章已经在吴为君,就封他做吴国的国君,而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的国君,建邑夏虚。周章死后儿子熊遂继位。
墓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东烟墩山南麓斜坡上60米方圆内。
【4-2】虞仲【虞国国君】【虞氏樊氏始祖】
【资料】仲 叔达公之次子也,传十二世至公元前六五五年被晋国所灭。
【史籍】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后,封仲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虞仲所封之国因在周北,称北吴或北虞。虞国介于晋国和虢国之间,晋人借道虞国改打虢国,虞国忠臣宫之奇向虞君进谏:唇亡齿寒。虞君不听,这年十二月,虞被晋灭。【考证】《史记•吴太伯世家》曰:“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春秋》:“僖人执虞公”。
【4-3】仲奕【阎氏开氏始祖】
【事迹】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后,封仲雍曾孙仲奕至阎乡(今江苏苏州言桥下塘),其后代以阎为姓氏。仲奕应是叔夏公之子。
-------------------------------------------------------------------------------
【零五世】熊遂【吴君第五代】→→
【5-1】熊遂:周章长子。子:柯相
【注】永兴老谱及相关资料将熊,遂分为二代。
【吴越春秋资料】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简子叔达、达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相子强鸠夷、夷子余乔疑吾、吾子柯庐、庐子周繇、繇子屈羽、羽子夷吾、吾子禽处,处子专、专子颇高、高子句毕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虞公,以开晋之伐虢氏。毕子去齐、齐子寿梦立,而吴益强,称王。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
【5-2】赟,周章次子。子:不祥
------------------------------------------------------------------------------
【零六世】柯相【吴君第六代】 →→
柯相(?-?),是西周初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熊遂担任吴国君主。柯相死后儿子强鸠夷继位。
-----------------------------------------------------------------------------
【零七世】彊鸠夷【吴君第七代】→→
强鸠夷,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八任君主,承袭父亲柯相担任吴国君主。强鸠夷死后儿子余桥疑吾继位。
----------------------------------------------------------------------------
【零八世】余桥疑吾【吴君第八代】→→
余桥疑吾:强鸠夷公之子也,生于周昭王乙未年,妻颜氏女,生二子:长柏庐,次柯庐。
----------------------------------------------------------------------------
【零九世】柯卢【吴君第九代】→→
9-1柏庐:余桥公长子,生平不详,因何让位于弟,无历史记载。
9-2柯庐:余桥公次子,柯卢(?-?),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任君主,承袭父亲余桥疑吾担任吴国君主。柯卢死后,儿子周繇继位。
----------------------------------------------------------------------------
【零十世】周繇【吴君第十代】→→
【10-1】周繇:柯庐长子,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0-2】仲:柯庐次子,又名能,应为柯氏真正的第一代传人。【柯氏始祖】
----------------------------------------------------------------------------
【十一世】屈羽【吴君十一代】→→
屈羽(?-?),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
【十二世】夷吾【吴君十二代】→→
夷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3年,(-794年~-76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
【十三世】禽处【吴君十三代】→→
禽处,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9年,(-761
年~-723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
【十四世】转【吴君十四代】→→
转(?-?),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五任君主,承袭父亲禽处担任吴国君主。转死后,儿子颇高继位。
-------------------------------------------------------------------------
【十五世】颇高【吴君十五代】→→
颇高,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10年,(-681年~-67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
-------------------------------------------------------------------------
【十六世】勾卑【吴君十六代】→→
【16-1】勾卑:颇高长子,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50年,(-677年~-626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
【16-2】勾余:颇高次子,其后不详。
--------------------------------------------------------------------------
【十七世】讳去齐→→
【17-1】去齐,
旬畀长子。秋春吴国国君,生于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公元前657),卒于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在位35年,娶刘氏 。子三:寿梦,寿昌,寿可。
【注】后二位可能不存在。
【17-2】去樵旬畀次子。子: 不祥
------------------------------------------------------------------------------
【十八世】寿梦【吴君十八代】 →→
【18-1】寿可:去齐长子,其后不详。
【18-2】寿昌:去齐次子,其后不详。
【18-3】寿梦(前585-前561) 在位25年
寿梦,去齐之子。又名乘,字熟姑,又称攻卢王,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卒于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年)庚子九月,在位25年,葬于赢博,娶文氏。子五:诸樊、余祭、余味、季札、蹶由
【事迹】吴王寿梦有雄心壮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申公巫臣逃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王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并开始进攻亲楚的小邦巢、徐。
----------------------------------------------------------------------------------------------------------------------------------
【十九世】诸樊【吴君十九代】→→
【19-1】诸樊、(前561-前548) 在位13年
诸樊 ,寿梦长子,又名遏。殁于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位13年。子二:光(阖庐)、夫概
【事迹】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他与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到王室的一致拥护。但季札像当年泰伯一样逃到乡下,诸樊继位。并确定吴国王位的继承,由父终子继改为兄终弟及制。公元前548年,在攻楚的盟国巢国时,亲自上阵,中箭身亡。
--------------------------------------
吴超群赞曰:【七律 吴诸樊】
次第当朝依父嘱,十年征战壮勾吴。
庸浦遭败赔吴党,棠地建功宜谷除。
纳叛间离伤楚力,攻巢中计失鸠舒。
谁知暗箭牛臣发?命丧江南瓦埠湖。
【19-2】余祭(前548-前531) 在位17年
余祭,寿梦次子。在位4年,《左传》云“戴吴”,殁于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子:不详
【事迹】在位4年,金戈铁马,南攻越国,西入强楚,接纳齐国流亡者庆封,并将公主嫁给庆封,因此结仇强齐。攻打越国时,俘越人,加以阉刑,派其守船。公元前531年,余祭在视察船队时,被看船的越国阉奴刺亡。
【19-3】余味 (前531-前527) 在位4年
余昧,寿梦三子。在位17年,《左传》云“夷昧”,殁于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子三:僚、盖余、烛庸
【事迹】余昧去世时,想传位给季札,季札逃。
【19-4】季札,寿梦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前576年)四月十八日,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前485年),葬于江苏武进亲七十里申浦之西,娶颜氏。子五:吴常、征生、重道、木熹、子玉。今日吴氏、延氏、延陵氏的开氏始祖。
----------------------------------
吴超群赞曰:【七律 吴季扎】
愿效子藏把义存,王权不要做贤人。
周游列国观音律,挂剑徐茔信义醇。
礼让诸兄长避国,玉成逆侄不误民。
延陵季子真君子,至德家风是瑰珍。
【19-5】蹶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庶出子。
【事迹】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
【二十世】阖闾【吴君二十代】→→
【20-1】阖闾:光(阖庐),诸樊长子,字阖庐,殁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在位19年,山于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子三:终累,波秦、夫差、子山
【事迹】季札逃亡,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引起公子光(阖庐)的忌妒和不满,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结党羽,图他日篡位。后找到专诸刺弑吴王僚,阖庐立为王。他为王后,求才若渴,使吴国声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废,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国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谁呢?”国力强盛后,阖庐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统帅大军对楚作战,公元前506年,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国求兵秦,吴国失利,阖庐之弟公子夫概自立为王,未果后逃楚。公元前496年,阖庐攻姑苏伤脚趾而殁。
【20-2】夫概,诸樊次子。【堂溪氏、既氏、夫余氏的开氏始祖】
吴超群赞曰:【七律 夫概】
万夫莫挡勇无双,自有勾吴夫概王。
一捣楚营囊瓦死,二拦清水渡中亡。
秦援桐柏拯留楚,概滞棠溪国复光。
天不存吴徒费力,徒留英气慰家邦。
【事迹】公元前507年,蔡、唐跟晋、吴结盟,共同对付楚国。公元前506年,晋国在王室刘文公参加下,在召陵开了十八国诸侯的盛大盟会,共谋伐楚。由于晋人索取蔡国的财贿不得,又出尔反尔,而会盟作罢。但是,因为伐楚之势毕竟无可扭转,这年夏天,蔡国灭了不参加盟会的沈国。冬天,蔡、吴、唐伐楚的大战爆发了。 在蔡、唐二国军队的引导下,吴国军队向楚国进发,先是乘舟溯淮到蔡地登陆,然后把战船放在水湾处,和楚军夹着汉水对峙。楚令尹囊瓦的军队渡汉水进击,从小别打到大别(均在汉阳县北)和吴交锋三仗,都没有得手。他自知不敌,即想逃走。这时,两国军队已集中到柏举(今湖北麻城县)进行决战。阖庐之弟夫概王摸清了楚军士气低落,就带领自己所属五千兵士进攻,把楚军打得大败,囊瓦奔郑。吴军跟踪作长距离的追袭。在清发(今湖北安陆县)突击半渡河水的楚军,在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又突击正在开饭的楚军,一连打了五个胜仗,就长驱进入楚之郢都。楚昭王出逃。 申包胥到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表示要商议,请他先在宾馆住下。他说,我国君民正在受难。他靠在秦庭门外哀哭着,七天七夜,哭声不绝。秦哀公被感动了,说:“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遂决定发兵五百乘救楚,这已经是第二年(前505年)。秦楚联军打败夫概王。楚射被吴俘虏,他的儿子跟从子西收集散兵游勇,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县)打败吴军。秦楚联军灭了唐国,吴军又在公婿之溪和麇地(今湖北与陕西交界)连吃败仗。夫概王乘机回国想夺取王位,但被阖庐打败,奔楚,楚封为棠溪氏。
【20-3】州于【吴君二十代】
又名僚,余昧长子。在位于12年,《左传》云“州于”。周敬王五年(前515年)卒,在位12年。子:庆忌
【事迹】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之丧,派公子掩余、烛庸率师围潜。又派季札聘鲁,观察中原列国动向。楚派大军在潜地夹攻,吴军进退不得。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假意宴请王僚。在王僚的森严戒备下,专诸以进献炙鱼为名,在鱼腹中藏剑,乘间抽剑杀死王僚,专诸也当场被杀。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命专诸之子为卿,重用子胥,使知国政。
【20-4】盖余:又名掩,余昧次子。【盖余氏的开氏始祖】
【20-5】烛庸,余昧三子。【烛庸氏的开氏始祖】
【20-6】逞之,又名暘,季札长子。早逝葬于山东,妻顾氏。子:濮婪
【20-7】征生,季札次子。吴国亡后,孤身一人逃到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客死他乡,葬于齐国蔡丘(今山东淄博市)。子:启蕃,启明。
【注】征生在吴亡后亡齐并娶公主不可信,夫差亡国是应是壮年,征生为王叔应为老年,亡国之族,老弱之身,娶齐公主实为笑话。
【20-8】重道,字霁,季札三子。子一:利坚
【20-9】木熹、
【20-10】子玉,又名醮,季札四子。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子二:忠、恕
【20-11】偃,餘祭之子。字简子 子:
-----------------------------------------------------------------------------
【二十一世】夫差【吴君二十一代】→→
【21-1】终累:即王子累。
【事迹】公元前504年,吴太子终纍又用舟师打败楚军,俘虏楚国两个水军将领和七个大夫,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打败楚子期的陆军。楚国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形势紧张,于是把都城往北远迁至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史称:“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21-2】波秦:太子波。
【21-2】夫差:阖庐公之三子也,又传为阖闾太子波秦之子。生七子:长太子友,次王子姑蔑,三王子地,四王子冯,五王子姑曹 六太子鸿,七王子徽。
【事迹】阖庐殁,夫差继位,致力于富国强兵。三年后大败楚国于夫椒,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夫差听信奸相太宰嚭,与楚言和。越王卧薪尝胆,公元前四八四年,吴王夫差远离本土北上黄池主持诸侯大盟会时,楚王五零零零精兵攻下吴国,俘太子友和王孙弥庸。
-----------------------------------------
吴超群赞曰:【七律 夫差】
大统传承继父兄,三年灭越自从容。
励精图治家兴旺,黩武穷兵国舛凶。
争霸中原邦有誉,留存勾践祸无穷。
虽然背负身名恶,万古神州一骏雄。
【21-3】子山:阖闾幼子,--生平事迹不可靠。
【事迹】 吴子山吴王子鲁定公四年吴伐楚楚败吴入郢以班处宫(以尊卑班次处楚之宫
室)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概王入之(入令尹宫也。言吴无礼
所以不能遂克)。
【21-4】庆忌:王僚子,
【史迹】阖闾二年,吴王前既杀王僚,又忧庆忌之在邻国,恐合诸侯来伐。问子胥曰:“昔专诸之事,于寡人厚矣。今闻公子庆忌有计于诸侯,吾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以付于子。”
子胥曰:“臣不忠无行,而与大王图王僚于私室之中,今复欲讨其子,恐非皇天之意。”
阖闾曰:“昔武王讨,纣而后杀武庚,周人无怨色。今若斯议,何乃天乎?”
子胥曰:“臣事君王,将遂吴统,又何惧焉?臣之所厚,其人者,细人也。愿从于谋。”
吴王曰:“吾之忧也,其敌有万人之力,岂细人之所能谋乎?”
子胥曰:“其细人之谋事,而有万人之力也。”
王曰:“其为何谁?子以言之。”
子胥曰:“姓要名离。臣昔尝见曾折辱壮士椒丘欣也。”
王曰:“辱之奈何?”
子胥曰:“椒丘欣者,东海上人也。为齐王使于吴,过淮津,欲饮马于津。津吏曰:‘水中有神,见马即出,以害其马。君勿饮也。’欣曰:‘壮士所当,何神敢干?’乃使从者饮马于津,水神果取其马,马没。椒丘欣大怒,袒裼持剑入水,求神决战?连日乃出,眇其一目。遂之吴,会于友人之丧。欣恃其与水战之勇也,于友人之丧席而轻傲于士大夫,言辞不逊,有陵人之气。要离与之对坐。合坐不忍其溢于力也,时要离乃挫欣曰:‘吾闻勇士之斗也,与日战不移表,与神鬼战者不旋踵,与人战者不达声。生往死还,不受其辱。今子与神斗于水,亡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残名勇,勇士所耻。不即丧命于敌而恋其生,犹傲色于我哉!’于是椒丘欣卒于诘责,恨怒并发,暝即往攻要离。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欣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至夜,椒丘欣果往。见其门不闭,登其堂不关,入其室不守,放发僵卧,无所惧。欣乃手剑而捽要离,曰:‘子有当死之过者三,子知之乎?’离曰:‘不知。’欣曰:‘子辱我于大家之众,一死也;归不关闭,二死也;卧不守御,三死也。子有三死之过,欲无得怨。’要离曰:‘吾无三死之过,子有三不肖之愧,子知之乎?’欣曰:‘不知。’要离曰:‘吾辱子于千人之众,子无敢报,一不肖也;入门不咳,登堂无声,二不肖也;前拔子剑,手挫捽吾头,乃敢大言,三不肖也。子有三不肖而威于我,岂不鄙哉?’于是椒丘欣投剑而叹曰:‘吾之勇也,人莫敢眦占者,离乃加吾之上,此天下壮士也。’臣闻要离若斯,诚以闻矣。”
吴王曰:“愿承宴而待焉。”
子胥乃见要离曰:“吴王闻子高义,惟一临之。”乃与子胥见吴王。
王曰:‘子何为者?”要离曰:“臣国东千里之人,臣细小无力,迎风则僵,负风则伏。大王有命,臣敢不尽力!”吴王心非子胥进此人,良久默然不言。要离即进曰:“大王患庆忌乎?臣能杀之。”王曰:“庆忌之勇,世所闻也。筋骨果劲,万人莫当。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吾尝追之于江,驷马驰不及,射之暗接,矢不可中。今子之力不如也。”要离曰:“王有意焉,臣能杀之。”王曰:“庆忌明智之人,归穷于诸侯,不下诸侯之士。”要离曰:“臣闻安其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非忠也;怀家室之爱,而不除君之患者,非义也。臣诈以负罪出奔,愿王戮臣妻子,断臣右手,庆忌必信臣矣。”王曰:“诺。”
要离乃诈得罪出奔,吴王乃取其妻子,焚弃于市。
要离乃奔诸侯而行怨言,以无罪闻于天下。遂如卫,求见庆忌。见曰:“阖闾无道,王子所知。今戮吾妻子,焚之于市,无罪见诛。吴国之事,吾知其情,愿因王子之勇,阖闾可得也。何不与我东之于吴?”庆忌信其谋。
后三月,拣练士卒,遂之吴。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因风势以矛钩其冠,顺风而刺庆忌,庆忌顾而挥之,三捽其头于水中,乃加于膝上,“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于我。”左右欲杀之,庆忌止之,曰:“此是天下勇士。岂可一日而杀天下勇士二人哉?”乃诫左右曰:“可令还吴,以旌其忠。”于是庆忌死。
要离渡至江陵,愍然不行。从者曰:“君何不行?”要离曰:“杀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重其死,不贵无义。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夫人有三恶以立于世,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言讫遂投身于江,未绝,从者出之。要离曰:“吾宁能不死乎?”从者曰:“君且勿死,以俟爵禄。”要离乃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21-5濮婪:季札长孙 常公之子也洞庭吴氏始祖妻仇氏女也生一子名濮午一女濮秀【事迹】吴国灭亡后,濮婪携母顾氏,妻仇氏逃到五湖,初到包山销夏湾,不久于东洞庭武峰山之南,隐名埋姓,改姓濮氏,至南宋恢复吴氏,乃洞庭吴氏。
21-6启蕃: 征生公之子也父吴征生去世后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卒后葬于山东曲阜妻鲁国贵族叔孙氏之女也生一子名翊
【21-7】忠、
【21-8】恕
【21-9】庆忠,僚之子。子:--疑为庆忌之笔误,此人根本不存在。
【21-10】利坚,重道之子。子二:成铿、成镳
【21-11】启蕃:子诩。
【21-12】启明:其后不详。
-----------------------------------------------------------------------------
【二十二世】姑蔑→→
【22-1】翊
【22-2】友;即太子友,夫差长子,吴亡国之前被越俘获,流落越国,吴亡后,亡楚。一说流婺源,二说投靠季扎孙敬胜。子:裔
【传说】自从夫差失国后,友率部北上,到了蒙古,改名换姓为经?铁木儿,在那儿生根繁衍,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但正史未有记载。台湾友人沈映冬先生己告诉一个重要信息,在蒋介石死后不久,台北、台南二地报纸分别刊登了国民党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博林的声明:从此自己复姓为吴,名化鹏,其哥名云鹏。这消息在台湾轰动一时,议论纷纷。经?铁木儿的父亲是思克巴图将军(汉名吴尚志,满名具敕琪王句 ),是国民党驻蒙古特派员,他有三个年轻貌美的匈奴赫连民族的女子为副室。其中王苏养的儿子,初名宗武,后被蒋介石收养,移居奉化,后迁台湾,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49年又被送至美国留学,归国后即任台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他与经?铁木儿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都是友的后裔。这样就纠正了有些谱上所载友即是鸿,被放遂到江西婺源,有的说友死在战场上等等不实记载。据有些谱上记载,自夫差失国后,“友”的有些后裔就迁到吴县的大平乡尚望里,被贬为平民。那里靠近陆墓,确有不少吴姓。而今大平乡现改为开发区,己找不到任何遗迹了。
【22-3】姑蔑 夫差公之次子也王子生一子名弥庸
【22-4】地:即王子地, 夫差三子。吴亡前,北约人俘获,流落越地,吴亡后,流落东海,入倭。倭者,吴转音。其后不详。
【资料】元代史学家金履祥著的《通鉴前编》曰: “地”往东海去了(一度受阻于舟山群岛)”,“日本又云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近代日本学者日下恒夫和乌越宪三郎的研究表明,吴人东渡日本大约在周贞定王十九年前后,与夫差失国年代相差不远。东渡日本的吴氏后裔,虽己完全融入日本大和民族之中,但仍留有不少祖根“吴”的标志,今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汉”等就是从中国吴氏演化而来。日本《新撰姓氏录》说:“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可见一些吴氏己完全变成日本姓氏了。至今日本文字中的“吴字与我国完全一样。
公元1700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一书中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其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由此可证实,夫差子“地”东渡日本是事实。
【22-5】冯:即王子冯,其后不详。
【22-6】鸿:后太子,夫差子,被越王虏去流放江西婺源,居于潜匿十九年卒。子:(江西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等吴氏始祖)
吴超群赞曰:【七律 后太子吴鸿】
家亡国破雨兼风,带女拖儿别祖宗。
越道无情冬雪白,皖山有爱春花红。
婺源水美山奇绝,余赣人纯情味浓。
忘却辉煌成野老,千年支脉觅无从。
【22-7】徽:即王子徽,吴亡后,流落徽州。
【22-8】姑曹,夫差子,王子。吴国大将军,吴亡后,随夫差流落甬东,战死或入倭。
【22-9】成铿,利坚长子,子一:若水
【22-10】成镳,利坚次子,子一:起
【22-11】南,怒之子,子三:科、程、称
【22-12】午,濮婪之子,子:
------------------------------------------------------------------------------
【二十三世】弥庸→→
【23-1】弥庸:子勾余
【23-2】裔:友之子。
【23-3】暨:翊公之长子也后代散居齐鲁之间,又传随太子友入婺源。
【23-4】售:翊公之次子也葬山东曲泽妻卓氏女也生二子长垆次墉
【23-5】若水,成铿之子,子一:玉 (分别迁浙江石门,福健甫田,江西南丰,广东,四川等地)
【23-6】起,成镳之子,
【资料】吴起,(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出生左城,左城在左山西南六里,后为河圯,今曹县,左山在曹县西北六十里,-名左岗,左岗在济阴县东北五里以近左城"故以名","魏迁济阴于左山,隋置济阴县于左山之,在曹县西南14公里,力本屯乡寺东韩和寺西韩二村之间原有左山寺,古迹尚存,为考证吴起故里,中国军事科技院专家,省史志办公室专家,省社科院专家经多次考察,证明吴氏家谱始祖是吴期,经专家实地考察,若判定为左山遗址不妥,以此向西南2.5公里的左城,则在曹县堤上范西附近,此地正是曹县今山东定陶西曹县韩集镇赵堂行政村吴庄所在地。)吴起死后,其妻孑携带儿女流落到本省青州莱芜县,相传六十六代,吴期立下誓言,不管哪朝哪代吴氏后代做了官,都要搬迁回老家,一直到六十七世祖吴宗勉,做了明朝正京总兵,遵照先祖遗训搬迁至定陶县砖庙乡吴庄直到笫四代才将曹县韩集镇赵堂行政村吴庄确定为故乡,专家发现古泰山庙残碑,碑文记有,赵君者,郝传仁,吴起等建庙会首。子一: 期
【23-7】科,南长子,子:
【23-8】程,南次子,子:
【23-9】称,南三子,子:
-------------------------------------------------------------------------------
【二十四世】勾余→→
【24-1】垆
【24-2】墉:售公之次子也,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到晋国,葬于山西翼城。妻颜氏女也,生二子:长樟,次橝。(这样征生一支又自山东迁山西)
【24-3】裔:友之子,其后不详。
【24-4】勾余:子厥由。
【24-5】玉,若氺之子,子一:梓
----------------------------------------------------------------------------
【二十五世】厥由→→
【25-1】厥由:勾余长子,子二:彰,穆。
【25-2】勾樟:。
【25-3】勾橝:
【25-4】梓,玉之子,子一:桓
-----------------------------------------------------------------------------
【二十六代】彰
【26-1】彰
【26-2】穆
【26-3】桓,梓之子,子一:圭
--------------------------------------------------------------------------------
【二十七世】讳平→→
【27-1】平:彰之子,生子一名申。
【27-2】圭,桓之子,子一:镐
------------------------------------------------------------------------------
【二十八世】讳申→→
27-1申,平之子。与信陵君不合,从楚迁江西,居五彩山。娶蘧氏。子二:芮、莚
【事迹】吴申,从山西迁江西,曾仕楚,楚烈王时官任司马。时秦吞六国在即,他虽居高官,却无回天之力。为避祸计,遂奉母命,辞官,隐居庐山南,娶蘧氏,生子二,长吴芮,次吴莛。吴申有远见卓识能预知百年之事。秦灭六国后,秦王室对吴申的声名有闻及, (据传吴申与李斯是师兄弟)由此为两个儿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宗谱资料】申,字子裕,饶州右志余干越志并五彩山吴氏谱皆云夫差六世孙有高节末事楚考烈王为司马申君徏封吴谏面得罪谪番阳令而齐人说以入不寻迁余干即今
余干县习泰乡五彩也申施仁行义遐迩钦仰称为长者孙多居五彩山四方称五彩山吴氏蔓延他境富贵不絶至今七十余世矣。 娶蘧氏。子二:芮、筵
【28-3】镐,圭之子,子一:沐
-----------------------------------------------------------------------------
【二十九世】讳芮→→
【29-1】芮:申公之长子也汉初受封长沙王殁于公元前二零一年葬湖南临湖妻商氏女也生六子长臣次郢三浅四阳五元六质一女嫁黥布为妻。
吴超群赞曰:七律 吴芮
风云叱咤起鄱阳,力挽狂澜拯国殇。
大略雄才随项羽,审时度势顺刘邦。
身经百战名天下,卓著功勋返故乡。
五代为王能善后,芙蓉国内久留香。
【事迹】吴芮在秦朝时,才能出众,当上番阳县令,百姓尊称“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与项羽等入关破秦,项羽封他为衡山王。汉一统天下后,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食邑三千。葬于监湘,谥号“文王”(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载)。后孙权大破长沙,有人挖毁吴芮墓,取棺木用作孙坚庙,开棺一看,芮衣服容貌鲜艳如新。后挖墓者在寿春见到南蛮校卫吴纲,与吴芮一模一样。一问,吴纲为吴芮的第十六代孙。(《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都有记载)
【考证】《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汉书·吴芮传》:记载吴芮事迹。
吴芮,秦时任鄱阳令,政绩卓著,爱民如子,被尊为番君,吴莛出任丹阳令。秦末群雄四起,身为番县令的吴芮,深恶秦王朝暴政,决定弃官从民,串当地百姓加入到反秦义军中,此事震动全国,反秦浪朝暴涨。六县人黥布(后改名英布)骊山数十万囚徒起义,黥布是起义发起人,失败后,黥布知吴芮声名率7000勇士来番投吴芮,吴芮为了加强两支义军团结,决定将自己女儿嫁给黥布。刘邦攻打南阳时吴芮派梅涓率军相助,一举攻克了析郦等地。项羽破秦时,吴芮亲率大军随项羽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项羽自立西楚霸王时,分封18个王位,其中吴芮被封为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排在第一。吴芮女婿英布被封九江王都六(今安徽六安市)排第三。楚汉相争后,汉王朝建立,刘邦依据吴芮灭秦功绩,封其为长沙王。定都临湘, (今湖南长沙),
刘邦是个多疑之人,容不下一个不放心的大臣。王朝建立之初,共封了8个王位,但不久就灭了7个,唯独留下了长沙王国。刘邦一面高喊: “非刘姓不王。”一面又褒奖长沙王国。这一现象曾引起了史学界广泛关注。作为汉初异姓王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吴芮及其子孙高尚品德分不开的,是泰伯精神感化了刘氏皇室。
吴芮于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薨,葬临湘开元寺旁,谥号“文王”。妣商氏,生子六,吴成,吴郢,吴浅,吴汤,吴元,吴质。公元201年吴芮长子吴成袭封长沙王,在位8年薨亦葬[临湘,谥号“成王”,吴成生子三,吴回,吴正,吴平。
公元前194年,吴回袭第三代长沙王,薨,同葬[临湘,谥号“哀侯”吴回生子二,长吴右,次子吴若。公元前186年,吴右袭第四代长沙王,在位8年薨,葬临湘,谥号“共王”。吴右生二子,长吴差,次吴传,公元前178年,吴差袭封第五代长沙王,在位22年,薨,葬临湘,谥号“靖王”。吴差无子,按当时规长沙国除。吴芮次子吴郢于公元前198年受封为义陵侯。吴芮四子吴汤受封为沅陵侯。
【29-2】莚:申公次子,随徐福东渡未归。
【29-3】沐,镐之子,子一:霍
------------------------------------------------------------------------------
【三十世】3讳浅→→
【30-1】臣:长沙王二代
【宗谱资料】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
吴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吴右,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回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差、吴传。
吴差,《异姓诸侯王表》写作“吴产”,即同一人。公元前178年,长沙共王吴若去世后,吴差继位为第5代长沙王,居临湘。吴差做长沙王22年后,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长沙靖王吴差没有儿子,因而长沙国被废除。
长沙靖王三年(公元前176年)时,当时闻名全国的年轻诗人、政治家贾谊被派到长沙;给靖王当太傅,因被后世称贾太傅。长沙古有贾太傅祠。贾谊当长沙王太傅时,做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朋艮鸟赋》。
【30-2】郢:义陵侯
【宗谱资料】吴郢,初任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被封为义陵侯,食邑1500户。义陵,即今湖南省溆浦县。吴郢做义陵侯两年,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汉惠帝四年(公元前 191年),吴郢之子吴重嗣封为第2代义陵侯,在位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义陵侯吴重无子,绝嗣。
【30-3】浅:便顷侯
【宗谱资料】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为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2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顷侯”。便顷侯生子吴信,孝文帝后元七年 (公元前157年)嗣封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谥为“共侯”。便共侯吴信生子吴广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袭封为第3代便侯。便侯吴广志生吴千秋,孙嗣第4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之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吴千秋迁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
【30-4】阳:沅陵侯芮四子, 又名汤《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沅陵侯,殁于公元前177年。子三:栋材、粱材、福
【家谱资料】吴阳,(《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应以《汉书》为准。)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方沅陵侯。沅陵侯国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吴阳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溢号“顷侯”。沅陵顷侯吴阳生的一个儿子叫吴福,于公元前162年袭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也谥号“顷侯”。吴福的儿子叫吴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谥为“哀侯”。沅陵哀侯吴周也无子,他去世后侯国被废除。
【30-5】元:
【30-6】质:
【30-7】霍,沐之子,子一:庄
------------------------------------------------------------------------------
【三十一世】讳信→→
【31-1】回:长沙王三代
回 臣长子。惠帝二年承爵,高后元年谥曰哀王。生子一,右。
【31-2】正:臣次子。为哀王记室,家临湘。生子二,涉、临。
【31-3】平:臣三子。
【31-4】彰:臣幼子,又名玉。仕文帝为鄱阳令。生子四,英、志、昂、立。
【31-4】重:郢之子。义陵侯二代,绝嗣。
【31-5】信:便顷侯二代
【31-6】栋材,汤长子,又名栋羽, (为安徽青阳老田吴氏开基祖,其后裔分迁安徽和县、桐城、青池,潜山、太湖广德、铜陵、江婺源、、波阳、浙江、长兴、开化、北
京、上海等地。)子:
【31-7】梁材,汤次子,又名栋羽, 子:
【31-8】福,汤三子,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谥号“顷侯”。子一:周
【31-9】庄,霍之子,子一:森
-------------------------------------------------------------------------
【三十二世】讳广志→→
32-1右:【长沙王四代】
32-2涉:
32-3广志:【便顷侯三代】
32-4周:【沅陵侯三代】
周,福公之子也世袭第三代沅陵侯谥号哀侯 无子。
32-4森,庄之子,子二:惔、永
-------------------------------------------------------------------------------
【三十三世】讳千秋→→
【33-1】差:【长沙王五代】
差 右公之长子也第五代长沙王殁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前一五七年)葬于临湘 无子【事迹】吴差,《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产”,公元前一七六年世袭第五代长沙王,在位二十二年,谥号“靖王”。无子,长沙国被废除。
【宗谱资料】羌 字着,右之长子,第5代长沙王,据《史纪》《汉书》记載,爵乏嗣至文帝朝国除,殁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葬于临湘。子二:衍陵、胤陵
【33-2】传:前145年袭侯陟之子,子:不详 (后裔47世存仁迁居九江,55世宁迁青洲)等地。
【33-3】千秋:【便顷侯四代】国除。迁山西永济。广志之子,世袭第4代便侯。子一:长陵、
【事迹】吴千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上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迁居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至此,从湖南永兴一带向北远迁
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33-4永,森之子,子一:敬
--------------------------------------------------------------------------------------------------------------------------------------------
【三十四世】长陵→→
【34-1】衍陵
衍陵,差长子,妻刘氏。子?
【34-2】胤陵 其后不详。
胤陵,差次子
【34-3】长陵,千秋子。子二:全,介。据永兴老谱记载子全。
【34-3】敬,永之子,子一:封
-----------------------------------------------------------------------------
【三十五世】讳全→→
【35-1】全
全,长陵长子,妻冉氏,自山西迁毫(今河南商丘西南)。子:隆,盛。
【35-2】介
介,长陵次子。子:不详
【35-3】封,敬之子,子二:弧、篑
---------------------------------------------------------------------------
【三十六世】讳隆→→
【36-1】隆,全之子,妻端木氏。从山西迁河南商丘。子二:复兴、复奇
【36-2】盛,全次子,妻端木氏。子:
【36-4】篑,封次子,子一:葴
------------------------------------------------------------------------------
【三十七世】讳复兴→→
【37-1】复兴隆长子,娶张氏。子四:尉,汉,洽,演[自毫(今河南商丘西南)迁南阳,葬于宛(今南阳)
【37-2】复奇隆次子。子-:兴一 (迁今合肥)
【37-2】葴,篑之子,子一:汉
【37-3】会,弧之子,子:
-------------------------------------------------------------------------------
【三十八世】讳汉→
【38-1】尉
尉,东汉刘秀帐下猛将,战死。子彤。
【38-2】汉【广平侯一代】
汉,复兴次子,字子颜,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殁于公元44年5月,享年88岁,葬于枣阳(今湖北枣阳),谥号“忠侯”。子二:成、国<又名武>?
【事迹】王莽末年,父亲吴章被害,吴汉逃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初以贩马为生,结交地方豪杰,被任为安乐县令(今北京义顺),刘秀起义,慕名率兵投奔,封为偏将军,邯郸战役中,吴汉建立奇功,加封为建策侯。公元25年,东汉建立,刘秀任命其为大司马,改封舞阳侯(今河南舞阳),第二年,改封为广平侯(今河南鸡泽),收食广平、斥漳(今河北曲周)、广年(今河北永年)四个县的租税。
【38-3】洽【褒亲侯】
洽,复兴三子,字子翕,封褒亲侯。子二:安国,安邦
【38-4】演
演,复兴四子,封大将军。子:丹,绝嗣。
【38-5】汉,葴之子,子一:槚
--------------------------------------------------------------------------------
【三十九世】讳武(亦称国)→→
【39-1】彤:【安阳侯】据说这一支人丁兴旺。
【39-2】威【广平侯二代】
威:又名成,康成。汉公之长子也,广平侯世职不久被家奴杀害。生四子:长旦,次盱,三宣,四昕。
【39-3】武:【新蔡侯】
武:亦称国,汉公次子也,建武二十八年(公元五十二年)封为新蔡侯(今河南新蔡)。
【39-4】安国:【襃亲侯】迁江东。
【39-5】安邦:
39-6丹:袭侯爵,无子国除。
39-7槚,汉之子,子二:号、烝
-------------------------------------------------------------------------------
【四十世】讳明祭→→
40-1宣:【广平侯三代】【瞿阳侯】
旦,又作吴且 成公长子也,建武二十八年,广平侯国废除,后改封为瞿阳侯(今河南遂平)。殁于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无嫡子。庶子:胜。
40-2盱:【筑阳侯】【平春侯】
盱,名曼盱。水经注作吴财。成公次子也,建成二十八年,吴盱封为筑阳侯(今湖北谷城)。因长兄无子,公元八十三年封为平春侯(今河南信阳西北)。生二子:如胜,如晴。
【40-3】昕:其后不详。
【40-4】明詧: 武之子。袭新蔡侯
【40-5】号,槚长子,子一:矩
【40-6】烝,槚次子,子一:盐
-------------------------------------------------------------------------------
【四十一世】讳谷→→
【41-1】谷:
谷, 明察之子。
【41-2】如胜; 据永兴戊辰谱记载如胜子二:珪,璋。盱长子,为将军,阵亡。第2代平春侯
【41-3】如晴:盱次子。
【41-4】胜:旦庶子。生子二:允承,允左
【事迹】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氏族谱。永兴二年(公元153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氏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以家传《吴氏世系》进呈,汉桓帝审阅后拍案叫绝,命太尉黄琼待议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迁往吴郡主持吴氏始祖太伯庙祀。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支,经过600多年的辗转迁徙,又回归到吴氏的故土—江苏吴郡。
【41-5】矩,号之子,子一:铄
【41-6】盐,烝之子,子一:鍱
【41-7】恢
------------------------------------------------------------------------------
【四十二世】讳域→→
【42-1】城:谷次子。子二:班、兰
【42-2】域:谷之长子,东汉名士博学多才,通五经,淡泊名利,汉安帝曾征为太常博士,未予应召,娶邰氏,生二子,长乾英,次吴匡。
【42-3】允佐
允佐,胜次子,子二:尊,告。
【42-4】允承
允承,胜次子,以父功封“安阳侯”,奉祀侯,江苏吴郡,葬于姑苏。谥号“文孝侯”。子:偳,
【42-5】铄,矩之子,子一:旎
【42-6】鍱,盐之子,子一:袏,
【42-7】恢,南海郡太守。
【42-8】珪:如胜长子,生子二:文资,文质。
【42-9】璋:如胜次子,生子二:文杰,文彬。
------------------------------------------------------------------------------
【四十三世】讳乾英→→
【43-1】乾英:吴域长子,娶司马氏生子吴懿,生女苋。乾英夫妇早逝,家中只有兄妹相依为命,乾英好友刘焉见中原战乱,决定入蜀创业。于是带着吴懿兄妹一同来蜀地,吴苋容貌很美,时有相者看后说: “此女后必贵。”刘焉听后,就让儿子刘瑁娶吴苋为妻。婚后刘瑁早死。刘备入蜀后,闻知娶为夫人,公元219年5月吴苋被立汉中王后,公元221年5月吴苋被立为皇后,母仪天下。昔日相者言之应验。
【43-2】匡 域之次子。
【资料】吴匡,字崇义。陈留人。何进部将,在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与曹操、袁绍杀尽宦官之后,因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与张璋、董旻将其砍为肉酱。还有,他是蜀汉张飞部将,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的大将吴班吴元雄族兄。
【43-3】偳,又名吴妁
偳,允承之子,字文宝,奉祀良侯,江苏吴郡,葬于姑苏。谥号“良侯”。子二:熊庆、
【43-4】尊,允佐子,子二:弘,部。
【43-5】兰,城次子,子一:复
【43-6】旎,铄之子,子:
【43-7】袏,鍱之子,子一:梁
【43-8】佑:胶东侯相。子二:凤,恺。
【吴佑传】吴佑,字季英。汉长垣人。其父吴恢,为南海太守。吴佑十二岁时,随父亲到官。吴恢准备撰写经书,佑对他说:“您如今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威所望。此书若写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授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纷文名。嫌疑之向,诚先贤所慎也。”吴恢听后乃止。抚其首曰:“吴氏后继有人啊!”
吴佑二十岁,丧父。家境困难。但他又不受官府的照顾。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一次偶遇父亲的故人。谓曰:“你有二千石的米栗而不受,而从事低贱的职业,奈先君何?”吴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群中为租道。佑越论共小吏雍卵其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请居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其后亦举孝廉,为新蔡长。世称其清节。时公沙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凭臼。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佑在光禄四年引迁至胶东相。当时济北戴宏的父亲为县丞。宏年十六,从在丞舍。代每行园,闻讽佑之音。奇而厚之,亦与为友。后戴宏成为一代儒宗,知名东夏,官至酒泉太守。
佑为政仁间宽厚,以身作则。民有争讼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理感动他们。或亲自到乡里去加以调节。从此之后,争隙省息,人们和睦相处。有一姓孙的私赋民钱,其父得知后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遂让他付罪自首。吴佑让左右退下问其故。他俱谈父言。吴佑曰:“橼以亲故,受淫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仁矣”。使其回家并谢其父。有一安邱男子与母俱行市,道遇一醉客辱其母,他将醉客杀之而逃。最后在胶东抓到了他。佑呼其谓曰:子母见辱,人情所耻。然孝子忿必虑南,动不思亲。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邢若不忍。举如之何?“男子以械自击曰:“国家法制,囚犯身亡。明府虽加衰,,恩无所施。”佑问他有妻呼?对曰:“有妻而无子也!”吴佑遂让人去安邱带来他的妻子,使其同宿狱中。妻子遂后怀孕。在行刑的那天,他哭泣于对母亲说:“负母应死,当何以报君之恩哪?”随后断指吞之写下血书:“妻若生子,名之吴生。言我临死吞指为誓,嘱儿以报吴君大恩大德。”
吴佑在胶东九年,后迁齐相。大将军梁翼表为长吏。及翼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翼争之,不听。当时扶风马融在室,为翼章草,佑因谓融曰:“李公之罪,成于卿手,李公即诛,卿有何面见天下之人乎?”翼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翼遂让吴佑出任河间相。佑自免归家,不受仕。躬灌园疏,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而卒。
【43-9】文资:子:自东
【43-10】文质:生子二:应之,纲
【43-11】辉:生子一:景;女二:为孙坚的妻、妾?
------------------------------------------------------------------------------
【四十四世】吴懿→→彦,教
【44-1】懿:吴壹字子远,陈留人也。少孤,为刘焉之子刘瑁,刘备小舅子,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拜车骑将军,封济阳候。
【事迹年表】
1,素以父亲与刘焉有旧,随刘焉入蜀。
2,刘璋时,为中郎将,将兵拒先主於涪,诣降。先主定益州,以壹为护军讨逆将军,纳壹妹为夫人。
3,章武元年,为关中都督。
4,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有人力主吴壹或者魏延为先锋去镇守街亭,但诸葛亮力排众议,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马谡兵败,下狱被杀。
5,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6,建兴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7,建兴十五年卒。
【44-3】熊庆
熊庆,偳子,官太尉掾,奉祀侯,主持太伯庙祀。子一:康寿。?
【44-4】景,吴辉子,带两个妹妹自苏州南下钱塘谋生,官至丹阳太守,封扬武将军,公元203年殁。子二:奋、祺?
【吴景传记】 景常随坚征伐有功,拜骑都尉。袁术上景领丹杨太守,讨故太守周昕,遂据其郡。孙策与孙河、吕范依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会为刘繇所迫,景复北依术,术以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讨樊能、于麋於横江,又击笮融、薛礼於秣陵。时策被创牛渚,降贼复反,景攻讨,尽禽之。从讨刘繇,繇奔豫章,策遣景、贲到寿春报术。术方与刘备争徐州,以景为广陵太守。术后僣号,策以书喻术,术不纳,便绝江津,不与通,使人告景。景即委郡东归,策复以景为丹杨太守。汉遣议郎王誧【音普。】衔命南行,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
建安八年,景卒官,子奋授兵为将,封新亭侯,卒。【吴书曰:权征荆州,拜奋吴郡都督,以镇东方。】子安嗣,安坐党鲁王霸死。奋弟祺嗣,【吴书曰:祺与张温、顾谭友善,权令关平辞讼事。】封都亭侯,卒。子纂嗣。纂妻即滕胤女也,胤被诛,并遇害。
【44-5】弘:尊之子,子质。
【44-6】班,匡子,子一:德
吴班,字元雄,吴匡族弟,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讨伐东吴时任先锋,首次旗开得胜,在夷陵包围了孙桓;随诸葛亮北伐,在第六次北伐时,被魏将张虎、乐綝所射杀。
【44-7】】复,兰之子,子:
【44-8】梁,袏之子,子一:瑚
【44-9】凤,子:冯。
【资料】吴凤,字君氟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
【44-10】恺:
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44-11】应之,子康年。
【44-12】纲,子康泰。
吴纲,彭城(治今江苏徐州)人,汉长沙王吴芮之后。三国时期魏臣,官拜长史,诸葛诞的心腹。叛乱之时为请求援军而出使吴。以诸葛诞之子诸葛靓为人质,并送到东吴,完成了使命。
----------------------------------------------------------------------------
【四十五世】吴彦→→
【45-1】彦:彦,字子伟自幼聪颖过人,天文,地理,历律,山川,兵志无所不精,蜀时守建平。生子吴建。公元260年,魏灭蜀,吴彦儿孙就失去了昔日的荣华,成为穷苦平民。
【45-2】教
【45-3】康年:应之子。
【45-4】康寿
康寿,熊庆子。子孙不详。?
【45-5】康泰,纲子。子一:求。
【45-6】奋:景长子,被孙权任为吴郡都督,统兵镇守东方,后封为新亭侯,子 安
【45-7】祺:景次子,被孙权封为郝亭侯。子:纂?
【45-8】驾
驾,凤之子,字子高又名冯,同阳侯国相。子二:库、幽”
【45-9】弘,尊之子,子一:质
【45-10】德,班之子,子一:叙
【45-11】瑚,梁之子,子一:库
【45-12】冯: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
-------------------------------------------------------------------------------
【四十六世】讳建→→
46-1建:建,彦之子,家道中落,幸喜生了一个出息的儿子吴猛。
46-2安奋之子,嗣袭新亭侯,与人谋反,被杀绝。止
46-3纂祺之子,娶滕绣的女儿为妻,滕绣谋反,受株连。止
纂,祺之子,娶滕绣的女儿为妻,滕绣谋反,受株连。止
【46-4】质 177-230, 字季重,济阴人。振威将军,吴遵孙,曹植密友。子二;应。女一:适司马昭。
【资料】濮阳鄄城郡,大体包括今河南濮阳及山东鄄城一带。据《元和姓纂》,濮阳吴氏属季札一宗,是长沙王吴芮和广乎侯吴汉的后裔分支。汉恒帝时(公元2世纪中期),吴汉裔孙吴遵,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濮阳吴氏成员。在汉魏之际,濮阳吴氏还只是——支默默无闻的普通家族。在当时属于所谓单家。直到曹魏时,这个家族出了个名倾海内的大文豪、魏晋重臣吴质,从此宗族名重一时,兴旺不衰。
吴质,字季重。生于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是吴遵的孙子。《三国志注》记载,吴质虽出身贫寒之家,但从小游遨贵戚间。年轻的吴质,便因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而名闻遐迩。并深得魏文帝曹丕兄弟的喜爱。当时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吴质与曹丕、曹植、曹真、曹休等人周游于渤诲南皮县,曾耻筑台宴友,名叫醮奉台。《魏略》说吴质颇能善处于曹氏兄弟之间,曹氏兄弟有隙,,但却都与吴质要好。特别是曹丕与吴质的关系非常亲密,有过于兄弟。无论是当太子时出征在外,还是即位后贵为帝王,曹丕与吴质的私交友谊都一如少时。《昭明文选》中就收录了曹丕与吴质之间的数十封往来书信。
当年吴质出身单家,虽官任朝歌、元城县令,但当地贵族“不与士名”。吴质深以为耻,后来曹丕即位,征吴质;与他车驾同会洛阻,拜为振威将军,封列侯,使持节都督幽、并诸军事。黄初五年,吴质朝京师见曹丕。曹丕下诏上将军及特进以下都到吴质居所集会。此时的吴质与当年不为乡里所齿的吴质相比,身价何止百倍。某日上朝,吴质因对同乡亩徒董昭说:“我当年不为乡里所饶,今日我欲溺乡里耳。董昭听了说:“君且止,我已80岁,倘大年纪,不能再被你溺了。”可见吴氏家族,当时真是势倾诸侯,蔑视天下了。
当时,吴质与司马氏关系也很密切。当年吴质与司马懿、陈群、朱铄同为芦丕的亲信,号称‘四友”。公元230年,吴质54岁时去世,因吴质生前怙威肆行,被谥为“丑侯”,直到公元254年改谥“威侯”。
吴质的子女,见于《三国志》的有两个:儿子吴应、女儿吴氏。《晋书?后妃传》记载:晋景帝景怀皇后去世后,吴质的女儿嫁给司马昭为妻。后来西晋建立,吴氏成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继母,被尊为吴太妃。濮阳吴氏又成为晋皇室的外戚,宗族继续显赫于当时。吴质的儿子吴应,字温舒,西晋时官做到尚书;曾上奏改父谥号。吴应生子吴康,字子仲,也官居要职,显贵于世。
【46-5】厚英:康年之子。子一:之则
46-8叙,德之子,子一:运
46-5库
库,驾长子。子二:圻、猛
46-6幽?
幽,驾次子。
46-7英延:康寿之子,字邦俊,又名厚英,嗣英,在吴国任丞相中书令兼领太子太师,改封为“嗣贤侯”,葬吴郡道山,谥号“穆”,娶光禄大夫张国明之女为妻。
------------------------------------------------------------------------------
【四十七世】吴猛→→
47-1猛据顺治五年手抄本《蓝湖吴氏家谱》和清抄本《吴氏正宗谱》,魏晋之际著名的吴猛家族是从吴氏正宗分离出来的。吴猛是长沙王吴芮和广平侯吴汉的直系后代,他是翠太伯的第53代孙,吴汉的第.14代孙。吴猛先祖世系是:吴汉、吴成、吴叮、吴如胜、吴珪、吴文质,吴应之,吴康年、吴寻英、吴正己、吴定、吴之则、吴延、吴猛。
【宗谱资料】猛,字世云,少有孝行,以孝闻名,他夏天手不驱蚊,因担心蚊子不咬自己就会去咬父母。他的事迹元朝郭居敬收入《廿四孝》,题为《恣蚊饱血》,文中赞曰: “爱亲之心,至矣¨”吴国闻其贤孝,任为西安令(今江西)家室迁居分宁(今江西修水)。不久吴国为晋所灭。入晋后,吴猛以孝名官至散骑常侍。吴猛博学,并擅长医术,又乐为平民百姓治病,被世人传颂为神医。40岁时有个叫丁义的人,传给他许多神术,史载一次回豫章,江水波浪大,又无船,猛以扇划开江水,遂成大路。江州刺史,’座亮生病,将他请去问病情,吴猛知已病入膏盲,看后匆匆离去,廋亮派人紧迫。猛无奈只好同四弟子乘白鹿车腾云而去。隐居,后不知所终。宋朝时追封他为神烈真人。妣戈氏,生有二子,吴廉,吴章。吴章迁居云南,娶莫氏,生子吴明,后世子孙世居云南。
47-2圻
圻,库之子。子:壁
47-3克己 子同文,其后不详。
47-4正己 子定。
47-5之则: 字廷法 延英公之子也孙吴政权任丞相中书令嗣封嗣贤侯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遇害葬道山父茔之侧妻右丞相傅虞之女也生一子名式
【】应,质之子,子一:康
【】运:叙之子,子二:元,享。
-------------------------------------------------------------------------------
【四十八世】吴廉→→
48-1廉
48-2章:子明,迁云南。
48-3壁?
壁,圻之子。子二:钜、锐?
48-4定 子 坦之,隐之。
48-5同文
48-6式:式 之则公之子也生一子名皋益
48-7康,应之子。子四:珽、玑、玙、坚
元,远长子,子:
享,运次子,子:
【四十九世】吴莹→→
49-1莹
49-2钜
钜,壁长子。子一:琢壮?
49-3锐
锐,壁次子。子:?
49-4坦之 定长子,谋反被杀。其后不详。
49-5隐之 定次子,死于413年 晋尚书。子旷之,延之,
【吴隐之传】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49-6皋益
皋益,式之子,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皋益为“昭衍公”,谥号“宣懿”。葬吴郡树里山。子二:佶、儇
49-7珽,康长子。子三:宗献、宗芳、宗惠
49-8玑,康次子。子:
49-9玛,康三子。子:
49-10坚,康四子。子一:龙
【五十】世吴季怀→→
50-1季怀
50-2旷之
50-3延之
50-4佶
50-5儇
50-6宗献,珽长子。子一:威
50-7宗芳,珽次子。子:
50-8宗惠,珽三子。子:
50-9龙,坚之子。字让,子:
【五十一世】绍→→
51-1绍:绍,季怀之子,娶刘氏,生子二,吴悠,吴忠。后世子孙兴旺发达。
51-2威,宗献之子。子二:坦之、隐之
51-3始泰,佶长子,世袭爵位,才德出众,被简文帝任为御史中丞,赠“延陵开国公”。子二:符隽、符佑
51-4始华,佶次子。子:
51-5始衡,佶三子。子:
51-6始恒,佶四子。子:
51-7始嵩,佶五子。子:
51-8始淮,佶六子。子:
51-9始济,佶七子。子:
--------------------------
【五十二世】忠→→
52-1悠
52-1忠:忠,吴绍次子,性格豪爽,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曾任骁骑将军,封平山侯,娶赵氏,生子延之。
52-3坦之,威长子。子:
52-4隐之,威次子。(山东鄄城人,东晋时任广州刺史,后裔67世面力一迁延陵、又迁漢阳鄄城、后定居江西贵溪,75世延祚迁居山西太原)。子三:旷之、延
之、旺之
52-5符隽,始泰长子,字国瑞,晋孝武帝时封为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葬京口(今江苏镇江)。子一:豫
52-6符佑,始泰次子。子:
【五十三世】延之→→
53-1隐之,悠长子,子一:晏
53-2庆之,悠次子,子一:景
53-3延之,忠之子,子一:昶
53-4旷之,隐之长子,子:
53-5延之,隐之次子,子三:桢、樾、椒
53-6旺之,隐之三子,子:
53-7豫,符隽之子,字德章,任镇北将军,乃将才,勇猛善战,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在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战斗中阵亡,赠“宁国公”、谥号“烈”,妻刘氏。
子一:戢
【五十四世】昶→→
54-1晏,隐之之子,子一:固
54-2景,庆之之子,子一:镇卿
54-3昶,延之之子,昶,字重熙,娶王氏,子一:吴云
54-4桢,延之长子,子:
54-5樾,延之次子,子:
54-6椒,延之三子,子三:玖、玠、夫
54-7戢,豫之子,6岁时,正值宋武帝起兵,刘氏携迁暨阳(今江苏武进市东芳茂山),隐居吴郡,(59世骏迁居汉阳山、湖北武昌市)(61世奎迁居江陵)(68世
翥隐居山阴、今绍兴)(72世吴畦后裔迁居安徽徽州),(73世顼迁居浙江湖洲),(75世尊若迁居江苏常洲)。子二:荟、荃
【五十五世】吴云→→
55-1固,晏之子。子:
55-2镇卿,景之子。子:
55-3云,昶之子。子一:诚
55-4玖,椒长子。子:
55-5玠,椒次子。子:
55-6夫,椒三子。子:
55-7荟,戢长子,居吴郡横山,葬横山(今江苏武进县东芳茂山)。子二:琨、寿
55-8荃,戢次子。子:
【五十六世】安诚→→
56-1安诚:诚,字安诚,云之子,是位学者,通经史,谙声韵,萧梁天监三年(504年)奉诏定雅乐。吴诚娶程氏生子三,吴柳,吴均,吴元。吴柳,吴元迁居休宁(今安徽休宁县)。
56-2立诚—平;
56-3琨,荟长子,葬横山先君墓侧。子二:襄、广
56-4寿,荟次子。子:
【五十七世】均→→
57-1柳
57-2均:均,字叔庠,诚次子,南梁朝文学家,官奉朝清,通史学,以词赋见长,文风清闲俊逸,时人仿效其作,称吴均体,著术颇丰,娶刘氏生子吴钦
57-3元
57-4平
57-5襄,琨长子,字世南。子二:洵文、洵武(出继)
57-6广,琨次子。子一:洵武(继子)(后裔失考)
【五十八世】吴钦→→
58-1钦:钦字永敬,博涉经史,官拜长史,曾参与策划讨侯景,事败被杀娶程氏,生子吴授。
58-2歆:均次子
58-3歙,均三子。子:
58-4洵文,襄之子,字天宇,任宋朝阳郡守,齐高帝起兵灭宋,阵亡,葬龙冈山,赠开国侯,谥号“贞忠”。子一:鬷
58-5洵武,广之子。子:
58-6欢:平长子
58-7欣:平次子
【五十九世】吴授→→
59-1授:授,善骑射,隋初从韩禽虎灭陈,论功授参军,娶辛氏生三子,吴文崇,吴文蔚,吴文得。
59-2摘:钦次子,文富 文贵 文达 文通
59-3鬷,洵文之子。子二:盾、垕, [南齐时迁居汉阳山(湖北武昌)隐居不仕]
【六十世】吴文蔚→→源 良 始
60-1文蔚:文蔚,是个隐士,有贤才,隋末群雄并起时,晋阳刘文静为李渊父子寻访贤才,请文蔚出仕,答曰: “我有先人留下的房屋足以避风雨,薄田足以供饮食,读书谈道足以自乐,不想当官。”娶陈氏生子吴良,吴源。后裔人丁兴旺,子孙分迁各地。吴良子孙迁江阴峭岐,孙港,殷家庄,黄土圹,长泾,祝圹等地,吴源子孙后世有的迁入江西五彩山等地。
60-2文崇:授长子
60-3文得:授三子
60-4文富:摘长子
60-5文贵 :摘次子
60-6文达 :摘三子
60-7文通:摘四子
60-8盾
鬷长子,南朝梁武帝时任宁朔将军,历任司马、侍中、左长史。陈霸先灭梁时战亡,赠左翊将军,诏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谥号“义烈”。子一:奎
60-9垕,鬷次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