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总谱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正确评价吴如胜谱系的价值
作者:吴寿錡    信息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世系卷”部分,在历尽磨难曲折,甘苦自知中进行编著,至今已是8年多时间了。正当世系编著进入端倪渐露的重要时刻,突然有人开宗明义,要否定传世已有1850余年历史、由泰伯4l世孙吴如胜首创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的《吴氏宗谱》,说:“真正的‘如胜谱’早已失传于世,《锡谱》不能替代‘如胜谱’”。俨然以学术泰斗、谱学权威自居,一如发现“新大陆”,全盘否定早在20011011第五次常委会议通过的纂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准则》。

    《准则》中的第二条规定“以纂修历史最早的《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公世系图》定为范本”(刊载于2001年第九期《工作简报》),以及《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世系编写准则》(刊载于同年第十期《工作简报》)。因“如胜谱系”与两汉书载不同,这几个人称《汉书》是“国史”、属官方文献而可靠,谱是民间所修而不可靠,故修谱要以“国史”为准,家谱应“服从”于国史。由此掀起一场不同寻常的轩然大波。

    时至今日,传世已有1850余年历史,为历代谱学界公认的吴如胜谱系,突然要被否定,不仅在吴氏族人中将引发极大震撼,即使在整个谱学界里同样要引起极大震动。这样的重要大事,哪有长期来不见片言只字的专著论文昭于前,更没有因吴如胜谱系“存疑”开过一次相关的研讨会,却仅凭那么几个人的望文生义地想当然,又有几个不明缘由者的一附和,于是,认为事出有因了,就非要据国史为“准”、为“正”,着实令人费解了。

那么,他们欲否定“吴如胜谱系”所依据的《汉书》,究竟依据得对不对?准确不准确?完整不完整?是不是他们真正吃透了《汉书》原著的原意?吃准了《汉书》内涵的真谛?为搞清是非,辨明正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姑置“家谱要服从于国史”之说暂不议,先着重于《汉书》原文的剖析,究其原意作番必要的深入研究。为便于读者阅读共议,今列据张烈主编,由南方出版社发行的《汉书注译》第2057页吴芮传部分原文及译文刊载于下:

汉书注译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曹日升注译

吴芮,秦时番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1),号曰番君。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2)。沛公攻南阳(3),乃遇芮之将梅鋗,与偕攻析、郦(4),降之。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5),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6),都邾(7)。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项籍死,上以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8),,徙为长沙王,都临湘(9),一年薨(10),谥曰文王(11),子成王臣嗣(12)。薨,子哀王回嗣。薨,子共王右嗣(13)。薨,子靖王差嗣。孝文后七年薨(14),无子,国除。初,文王芮,高祖贤之,制诏御史(15):“长沙王忠,其定著令(16)。”至孝惠、高后时(17),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18),传国数世绝。

    【注释】(1)江:长江。这里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湖:指彭蠡湖。(2)越:部族名。秦汉以前即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又有百越、百粤之称。(3)南阳:郡名。辖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北部地区。郡治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本书卷一《高帝纪》为“攻胡阳”。杨树达《汉书窥管》说;“胡阳县属南阳郡。故此文云攻南阳,文异而事同也。”(4)析:县名。在今河南省西峡县。郦: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5)佐:辅助。(6)衡山:此指衡山国。辖境包括湖北省东部,安徽省西部。(7)邾:县名。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西北。(8)德:感谢、报答人的恩德。用作动词。(9)临湘:县名。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当时是长沙郡治。(10)薨:诸侯死之称,《札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11)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12)嗣:继承。这里指继承王位。(13)共王右:本书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作“共王若,《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作“恭王右”。按:共通“恭”。(14)孝文:即汉文帝刘恒(203——前157),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孝文”是他的谥号。后七年:指文帝后元七年,即公元前157年。(15)制诏: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御史:官名。秦以前本为史官。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等。这里指御史大夫。(16)其定著令:将长沙王的封爵事宜明确规定在法令上。著令,著于令。著,撰述。刘邦在诛灭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后,与功臣、宗室定盟时曾说:“非刘氏者不得王,非有功者不得侯。”但为了表彰吴芮的忠诚,却封他为长沙王,并下诏书称他为忠臣。(17)孝惠:即惠帝刘盈。前195年——前188年在位。“孝惠”是他的谥号。(18)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汉书补注》说,指便侯和沅陵侯。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孝惠时封吴芮子吴浅为便侯(便,县名,故城在今湖南省永兴县)。但高后时所封沅陵侯(沅陵,县名,故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南)系吴臣之子吴阳。庶子:旧指妾所生的儿子。

    赞曰(1):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2),以诈力成功(3),咸得裂土(4),南面称孤。见疑强大(5),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6)。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7),庆流支庶(8),有以矣夫(9),著于甲令而称忠也(11)!

    【注释】(1)赞:文体的一种。作者借“赞”对人物进行褒贬。(2)徼:通“侥”,侥幸。权变:权宜机变。这里指机遇、时势。(3)以:凭。诈力:机智勇敢。(4)咸:都。(5)见:被。(6)至子亦失国:张耳死后,儿子张敖继赵王位。汉八年(199),赵相国贯高等谋杀刘邦,事败后,贯高自杀,张敖被废为宣

平侯。(7)嗣:指继承人。(8)支:旁支。嫡亲以外的支属。庶:庶出。(9)以:因由;缘故。(11)甲:令篇的次第。

 

    吴芮是秦朝时的番阳县令,在长江中下游和彭蠡湖一带很得民心,号叫番君。天下刚开始反叛秦朝的时候,黥布归附吴芮,吴芮将女儿嫁给他,趁势率领越人起兵来响应诸侯。沛公攻打南阳时,就与吴芮的部将梅鋗相遇,跟他一道攻打析县和郦县,收服了这两个县。到项羽自相封王时,因为吴芮率领百越部队帮助诸侯,又跟着入关,所以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邾县。吴芮的部将梅鋗功劳多,赐封十万户,爵位为列侯。项籍死后,皇上因为梅鋗有功劳,随从进入武关,所以感激吴芮,徙封为长抄王,建都临湘。一年后吴芮故世,谥号文王,儿子成王吴臣继位。吴臣故世,儿子哀王吴回继位。吴回故世,儿子共王吴右继位。吴右故世,儿子靖王吴差继位。孝文帝后元七年吴差故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起初,文王吴芮,高帝认为他德行好,诏令御史:“长沙王是忠臣,应当把长沙国的地位明确地规定在法令上。”到惠帝和高后时,赐封吴芮的两个庶子为列侯,传国数代才断绝。

    评论说,从前高帝平定天下,功臣中非刘氏而封王的有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和两个韩信,他们都是侥幸于一时的机遇凭智谋勇敢立了功,都得到了封地,南面称王。由于势力强大被怀疑,自身没有安全感,事情到了尽头为形势所迫,竞谋划叛逆,终于被灭亡。张耳凭着自己的聪明得以保全,传到儿子也失去了封国。只有吴芮发迹,不失正道,所以能够传位五代,因为没有继承人王位才断绝,爵禄传到旁支亲属。有道理啊,所以在甲篇法令上明确规定称他为忠臣!

    纵观《汉书》吴芮传部分记载与“吴如胜谱系”衍传记载之所谓“不同”,实缘于他们几人对《汉书》古文真意的不领会,及对汉代封侯传嫡不传庶的特定制度不了解之故,从而望文生义,顾名思义,以致错解、误解、曲解了原著的原意。例如“无子”、“国除”、“传国数世、绝”、“以无嗣、绝”、“皆微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等等。如若不深入探究,细加琢磨的话,那么,非但原意难解,不得尽释,甚或适得其反。再如原文中至关重要的“庆流支庶”,正是道明了吴芮后裔传承之流向。倘若全按原文字面去理解的话,那么,不论吴芮之长子臣,还是二子浅的后裔,都因“传国数世绝”而全部没有了后裔,哪还会再有今天吴氏谱系繁衍的流传记载?

    因此,“吴如胜谱”载羌子衍陵、胤陵,正是道明羌的庶子下传,而并非那几个人所说的是千秋之子兼嗣,何况《汉书》载千秋之子仅是长陵,而整部《汉书》中从未有衍陵和胤陵二名的出现。那几个人指出要以千秋下接衍陵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吴如胜谱”载羌子衍陵、胤陵,恰正是家谱补《汉书》缺载之不足。

    又《后汉书》“吴汉部分”载:“旦卒,无子,国除。”这里的国是侯国,应诠释为旦死后没有嫡长子,封侯就撤了。因此,谱载亘()子如胜、如晴,也正是亘之庶子无疑,同是家谱以补《后汉书》缺载之不足。而旦、亘之别,拟传抄之误,或《后汉书》讹。《后汉书》之问世,已晚于《吴如胜谱》300年,历史考证是以出现的最早史料为依据的,因它最接近历史实际。而家谱编著体例与职责,主要是家族内部的衍传记载,与国史编著体例与职责着眼于国家宏观重大事件的记载,其性质和目的是各有侧重的,是根本不会雷同的。

    有人要把“衍陵从羌后转接千秋之后,如胜之父由亘改接在旴后,并改如胜名胜”。其实这样的谱系编著是源自于休宁的《徽谱》。《徽谱》是黄茅先生所编,资料据自《史记》和《汉书》。黄茅先生未见过《如胜谱》又顾名思义于“国史”,从而编就《徽潜》问世。此谱刚一露世,无锡《吴氏宗谱》即著文《延陵吴氏宗谱辨》(详见第42页原文),列入《辨跋》严词抨击,阐明该《徽谱》篡改之谬(该文最早见于1710年第八次修《锡谱》)。讵料数百年后的今天,又有人再次曲解《汉书》原著而重蹈其篡改之错误,真不应该。

    查吴如胜谱系自创谱迄今,历经1850余年历史的重重考验。

    东汉桓帝假宣扬泰伯谦让之至德高风,行翦除擅权的梁冀之实,敕令建泰伯庙于前,帝览吴如胜家藏世系于后,吴如胜不会也不敢以不实之世系进呈而冒欺君之罪的,桓帝更不会盲目圈阅赞叹“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的。桓帝令吴郡太守麋豹访吴氏子孙正脉源流主祀、为如胜撰谱序,麋豹难道会乱点鸳鸯谱,随便确定一个吴氏子孙主祀吗?更不可能未经详察细考就为如胜撰谱序的。桓帝又命太尉黄琼与众大臣议如胜次子允承为奉祀侯永主庙祀,难道太尉黄琼和众大臣都是不明吴如胜谱为何物而随意瞎议的吗?查黄琼《汉书》有传,生平不阿附权贵,奏劾贪污尤力,海内翕然望之,是毛泽东生前很敬佩,并向党内推荐学习的历史人物之一。难道黄琼在议吴如胜谱系时的态度竟是那样不负责吗?

    至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国史监修、太子太师于志宁为光禄大夫吴若远(字伯高)第二次续修《吴氏宗谱》撰序,追本厥始,确定了4l世祖东汉灌阳侯(谱中“灌”字,为误抄)如胜所修谱牒:“上摭史册所载,参以诸吴宗系,质诸家老相传之语,总为一帙”的《吴氏宗谱》地位,从而为“吴如胜谱系”传世奠定了基础。

    于志宁(588-665),唐京兆高陵人,其父于宣道、祖于义、曾祖于谨,自北周始三代位居高官。至唐初于志宁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贞观二年(629),累除中书侍郎,加太子左庶子。时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上疏切谏,太子怒,使刺客二人潜往杀之。见志宁寝处苫庐,竟不忍杀。累进待中,监修国史。永徽二年(651),以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四年(659),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后以华州刺史致仕(据《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第26)

    上述吴郡太守麇豹、太尉黄琼、国史监修于志宁,他们都是通晓经史、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正面人物、知名学者。尤其是于志宁,本是监修国史的史学家。他们在审阅《吴如胜谱系》时,因他们懂《汉书》、知汉史、通晓汉代封侯传承制度及其深刻内涵,以及深谙传嫡不传庶的关系等等,所以,可信又可靠的《吴如胜谱系》遂得以流传到现在。试问,有哪部《吴氏宗谱》,自创谱之序以后的各谱序是承上启下、先后连贯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吴如胜谱系》有其特殊价值之存在。考《吴氏宗谱》由吴如胜于东汉第一次创于洛阳,唐第二、三次续修于长安,宋第四次由无锡续修。谱序载力主“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讥矣”!故那几个人对《汉书》自以为是,望文生意地引发耸人听闻的匪夷所思,徒然贻人笑柄罢了。

    “真正的如胜原谱早已失传于世,《锡谱》不能替代如胜谱”之论说,似乎他们早已成竹在胸,唯他们藏有“如胜谱”原版真货,才最具有发言权,故可恃势凌人,斥人之谱不能“替代如胜谱”。既如此,他们为何不早些展示所握之原谱真货,与广大族众一起共享共赏呢?

    无锡《吴氏大统宗谱》(俗称《锡谱》)是承袭“吴如胜谱系”的续篇,是宗于“吴如胜谱系”的《吴氏宗谱》,可称是全国最早承袭“吴如胜谱系”的《吴氏宗谱》。《锡谱》的谱系脉络编著,是依据“吴如胜谱”体例的续编,故称之谓“吴如胜谱系”。这等同于安徽休宁《吴氏宗谱》的吴少微谱系称“徽谱”或“新安谱”(也称“少微谱”),江西南丰《吴氏宗谱》的吴宣谱系称“宣公谱”或“宣谱”。这是对某一地方谱系类型所属派系之称,是约定俗成,自然形成的地区性代表名称,是千百年传承之功的结果。

    据我亲眼目睹,当今存世“吴如胜谱系”较早的有苏州博物馆藏本元代吴毅重修、清光绪二年吴鼎科重刻本姑苏《吴氏宗谱》,以及苏州阊门泰伯庙庙祝后裔传人吴贤萍所藏清乾隆年间编著的《吴氏宗谱》。后两谱的谱系脉络(自泰伯一世至八十三世)、编著体例,与第13次、14次和15次修《吴氏宗谱》完全相同。尤其可贵的是,此苏卅两谱明确写明“本谱谱系抄自无锡《吴氏宗谱》”,这就进步证明《锡谱》承袭续编“吴如胜谱系”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了。

    记得去年八月,上海图书馆原馆长王鹤鸣先生曾对专程前去请教关于吴如胜谱有争议的来者说:“吴如胜谱在谱学界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文献价值,要以慎重态度对待,切戒轻率的意见。我们为什么不反省、认真多思考一下呢!

    什么叫失传?凡技艺、学术、学说、著作和特有专长等类,无片言只字记载留于后人者称失传。那几个人明明知晓现今传世的“吴如胜谱”,连同麋豹和于志宁为之撰序、谱与序合为一个整体的“谱系”,早已成为全国各大图书馆珍藏本,“吴如胜谱系”列为谱牒历史文献之一的事实,尔今胡说什么“吴如胜谱”早己失传,还提出必须见到吴如胜呈桓帝览的“家藏世系”原件真本才信的无理苛求。这是在完全否定家谱是中华文明史三大主柱之一的共识,是置至今传承于广大江、淮、黄地域已1850余年的“吴如胜谱系”存在事实于不顾。

    用什么来衡量以“国史”作为依据的标准呢!首先应明白,以“国史为准”这个命题,不应看作绝对的,“没有任何可商量余地的”。我认为,“国史”不是绝对正确的,可疑不可信的事例绝非个例。但我赞成运用“国史”记载作为修谱中的重要参考,起相互印证、互补有无的考证作用。例如史载汉之外戚与宦官权力之争、唐之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宋之南渡、明之边地开垦等等资料,都涉及到修谱始迁祖的迁徙、起因和变化等问题。为之非要钻研读懂“国史”不可,才可考证出世系的正确归属和世序定位。这些资料在“国史”里有翔实的记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认为,“以国史为准”应以正确、可靠的“国史”记载为准,以正确理解、读懂、读通“国史”的原意为准。而不是以可疑难信、模棱两可的“国史”记载为准,更不是以误解、错解、曲解“国史”的原意为准。若如把曲解或错解了的“国史”当成自以为正确依据的资料,还强令他人遵奉,这种错误行为,决非正常健康的学术争辩!相信吴氏中具良知和正义感的人,在明白原委后,定会严词驳斥他们任意篡改《吴如胜谱》的妄欲,还要追问意图,以维护列代先祖几千年来谱系衍传的尊严为已任。当然,对因不接触、不了解史书、受人一时误导而曲解、错解了原著的族人,应有所理解和谅解,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谱牒学是隶属于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范畴的一门专门学科其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邃,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如若不下一番功夫去认真钻研的话,是怎么也深入不进去的,当今盛世修谱,正是姓氏谱牒的考证黄金时代,随着谱牒学深入发展,在衡量谱牒和学术价值之间的关系时,若依然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其三的水平上,那么,其结果将始终徘徊于旧观念层面上的那类东西,是永远深入不到内部实际真谛的,更是谈不上与时俱进的。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吴氏在线网QQ群管理制度(试行)
    吴氏在线关于网站启用新标识的通告
    吴氏在线手机网站:安卓版、苹果版、wi
    吴氏在线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欢迎扫
    吴氏在线为何有个搜索系统老是突然搜索
    菲律宾延陵吴氏宗亲总会成为吴氏在线的
    为何百度搜索不到吴氏在线网站了?
    关于辛卯年国庆吳氏在线群宗亲南昌见面
    关于辛卯年国庆吴氏在线群宗亲南昌见面
    2011吴氏在线南昌见面会
    征集:《吴氏在线》胸徽设计图
    吴氏在线网聘请联络员
    吴氏在线受邀参加宋状元宰相吴潜诞辰81
    非常感谢吴鑫把域名“泰伯庙.cn” 解析
    吴氏在线祝贺世界吴氏宗亲第三届大会中
    CCTV《寻根之旅》邀《吴氏在线》共建栏
    吴氏在线管理员悼吴仁宝宗长
    吴氏在线全体成员悼吴仁宝宗长
    江西丰城吴氏在世界吴氏大会
    世界吴氏宗亲总会给吴氏在线的邀请信
    吴志柏、吴东明代表吴氏在线出席菲律宾
    吴氏在线网站是属于所有吴姓人的网站
    景德镇瑶里梅潭派吴氏加入吴氏在线大家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