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鼎前有三座碑,中间碑上镌刻着字体猷劲,庄严大度的四个大字----“德让天下”,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为梅里古都的题词。两旁是两幅浮雕,一幅是《泰伯奔吴》,以人物马车为主体内容,载着转辗千里,历尽险阻的先圣来到荆蛮,配以山峰飞云,荆草为背景,衬托车行的动势,传说泰伯来到梅里之时,前面有一凤凰引路,后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开端。另一幅则是《三让天下》这幅浮雕的题材采史载泰伯三让中的“第二让”:当季历不幸被商王害死后,季历的儿子姬昌派使者到梅里,恳请泰伯回周室继位,而泰伯拒之,坚定地让姬昌继位。画幅中手持竹简文书的周地来使与断发的泰伯在服饰上有明显着的反差,在形象的创作角度上也体现了泰伯当时与荆蛮民众共甘同苦。
在碑阴刻有三个碑文,东边是《泰伯奔吴碑记》,西边是《德鼎碑记》,中间是《重建梅里古都碑记》。“泰伯三让”,有几种说法,这里指出的“三让”是历史上专家认定最多的说法,泰伯托采药之名远奔荆蛮,让侯位与季历,史称“第一让”;当季历死后,不奔丧,婉拒来使,让位与姬昌,称“第二让”;建勾吴国后,将王位让给仲雍,自己协助仲雍一起治理国家,并制定一系列治理国家的礼教,使勾吴国数百年和谐稳定,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称“第三让”。泰伯所制定的一系列礼教,被他的侄孙周公姬旦所继承,并加以完善和发展,后成为史界名典《周礼》。
《重建梅里碑记》意思是:泰伯以德行恩泽吴地人民,吴地人民以德行崇敬泰伯。孔夫子称泰伯三让王位为至德,也就是阐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圣人认为推周家得天下之就是泰伯让王之功。在泰伯奔吴之前荆蛮是一片荒芜之地,人们纹着身子,用着短棍而渔猎为生,如果没有泰伯三让王位后带来的中原文明,也不可能会改变蛮荒,谋图安祥。所以说现今的江南吴地,英雄勋著,道德盛行,人才辈出,这是谁留下的功绩?老百姓出作入息,农桑发展,安居乐业,这是谁留下的功绩?这是泰伯的功劳啊!泰伯精神照耀古今 当然受到了广大民众爱戴,在吴地、在无锡的祭祀活动,可说真是盛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