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文艺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湖湘梅山至德文化研究
作者:吴桂林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谨以此文隆重纪念始祖宣义公入梅千周年)

至德文化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等多文化元素通过长期融合产生的一种区域文化;梅山吴氏是至德文化在梅山地域的播迁延伸、创新与拓展的活载体之一。

研究范围

她属于氏族谱牒文化与地方史学研究范畴。研究梅山至德文化,主要是研究中国梅山地域内有关吴氏家族的历史沿革、渊源世系、人口繁衍、婚姻迁徙、族规族训、家范家训、文物古迹、人文地理、伦理道德、民俗民风等诸方面的一种地域性姓氏文化。其涉及面相当广泛。

研究对象

研究和弘扬至德文化 ,首先要对泰伯、仲雍、季札这至德家族中三位传奇式的伟大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因为他们是谦让的典范与代表,是至德精神的楷模与践行者。

核心内容:谦让与开拓,创新与发展。

至德与“三让”的由来

 ‘至德’,顾名思义,是一种至高境界的思想品德。她不是凭空产生的,据《史记·周本纪》及《吴太伯世家》载:32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姬姓周人从陕西周源(歧山)南下—江苏无锡(梅里)与江南土著荆蛮合而建立的一个东南小国—吴国。其首创者就是吴氏始祖泰伯、仲雍二人。当时周部落首领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但太王想把王位传给三子季历,因季历贤而有才干,其孙姬昌“有圣瑞”,古公亶父常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很明显,古公有意想将王位传于圣孙姬昌。但又苦于祖制,心情郁闷,积久成疾,终于病倒。泰伯看在眼里,急父之所急,于是揣磨父意,践行君臣之道,毅然挑战世俗,并说服二弟仲雍,放弃了皇世子的高贵身份,借为父采药治病为由,兄弟主动让贤离开歧山,隐居于偏僻的吴山(今陕西陇县)。史称“一让”。

周太王死后,按照当时礼节,王位只能由长子泰伯继承,但由于泰伯、仲雍的有意出走,国又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大家的拥护下,王位顺利地传给了三弟季历。季历继位后,泰伯、仲雍才回家奔丧,等丧事完毕后,季历又要把王位交给兄长,泰伯坚持不受。史称“二让”。

泰伯立即率二弟仲雍明智地选择了离奔,于是经汉水,过长江,一路东行,一直隐退到东南沿海那荒芜的梅里(今江苏南部之无锡)。季历后遭商王暗害,死后,姬昌又希望伯父回来接任皇位,这次泰伯不但不受,反而用实际行动表示永远不回歧山继承王位的决心,遂 “纹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果断的融入了荆蛮部落。史称“三让”。

姬昌顺利登位后(即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坚持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为扩张周人势力,伐犬戎、伐密须、伐耆国、伐崇侯虎…。继承祖辈遗志,一展雄才大略与远大抱负,致三分天下有其二。

姬昌死后,姬发(即周武王)继位。后武王联合诸候,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克殷,大败纣王,最终完成了先祖谫商之志,一统大业,建立周朝,西周八百年天下从此开始。

当时身居大湖流域的泰伯、仲雍二兄弟这一支,为顾全大局,并未因放弃王位而自暴自弃与坠落,还是愤发图强,以退为进,积极开辟新的疆土。并亲自把从中原带来的先进技术与文明传授给了江南人民,带领当地人民,疏通河道,养蚕植桑,发展经济。通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终于将一个荒芜沼泽之地变成了举世瞩目的江南鱼米之乡。

泰伯、仲雍谦让王位,至忠至孝,至贤至德的高风亮节,深受百姓称颂,故‘归之者千余家’。大家推举泰伯为领袖,建立“勾吴国”。泰伯死,因无后,故弟仲雍立,仲雍死,子季简立,季简死,子叔达立,叔达死,子周章立。武王克殷后,为报答泰伯、仲雍之逊让,便派人寻找泰伯、仲雍之后裔受封,这时周章以君吴,便册封周章为吴国国君,使勾吴正式成为周天子封地,后便有了吴国、吴地、吴人及‘吴文化’。故后人尊泰伯为得姓始祖,仲雍为传姓始祖。

泰伯三让王权奠定了至德文化理论基础

泰伯仲雍兄弟三让王位,远离周王室,自强自立,开拓江南,融入蛮夷之壮举也成为了吴文化的生命之根,其丰富的内涵为至德文化的经久不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泰伯三让王权,并不是畏惧、退缩,而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泰伯的三让为历史上著名的战国七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纵观吴氏先祖泰伯从建立“勾吴”至吴王夫差失国,在二十五位诸候王统治的漫长岁月里,在与当地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同时完成了一种伟大的文化交融,智慧地把那种沉稳厚重、坚韧凝滞的山地文化与灵动善变、进退自如的江南水文化科学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主导文化也基本上完成了从‘尚武济世’转向‘崇文重教、礼让谦恭,注重伦理,开拓进取’的群体性文化嬗变。她的谦让精神,孕育了吴人‘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吴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坚实丰富的文化底蕴,也造就了吴人的含蓄平和,惬意大度、润滑机敏,善于进取,审时度势,开拓求变及与时俱进的独特风格与鲜明的文化个性。

“吴文化”的特殊形成背景,是在逐渐积累殷实丰富物资的同时,形成了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意识文化形态 ,她客观的反映了有史以来吴地吴人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人文诸方面。这种由谦让、开拓所形成的文化,人们便称其为“至德文化”。

至德文化之一的吴氏文化是反映和研究吴氏的起源、世系、人物、繁衍、迁徙为主要研究范围的一种氏族文化,她以血缘、亲情维系着至德家族的每一个成员。

谦让与开拓的关系

吴文化的内涵是:诚实、谦让、开拓、进取。而谦让是一种舍己精神和高尚风格,是吴文化的精髓,是吴姓的标志所在,是吴姓的骄傲和自豪,她已成为一种宗族文化元素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个吴姓族人的基因之中,也成为标识世人、教育宗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又是吴氏开拓创新的前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纵观历史,吴姓是一个由谦让而发展起来的宗族,是至德家族的精神支柱与标志,谦让与开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拓与发展是谦让的必然结果。而至德理论对儒家学说的产生、形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梅山至德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至德文化播迁梅山已有千年历史。其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梅山至德文化是从北宋时期开始在梅山传播。家谱记载:公元1012年(泰伯第66代孙江西吉州派代表珍公之裔)吴宣义兄弟数人,奉命从江西前来邵阳征剿南戎,集驻邵阳黑田铺。战乱平息后,先居于今之隆回高坪,再转迁新邵龙源,后派洐各地;其次是1163年,大理寺评事公吴木兜率弟木裕又从江右吉州迁来楚南邵州长坡大段方石桥盘古塘(今祖茔犹存);另一支则是抚州派代表通贵公直接由江西来到新化。他们从不同时期分三路都从江西来梅山披荆斩棘,开拓奋进,重建战后满目疮痍的湖南。

原古梅山蛮民属民族初祖蚩尤苗裔,是中原蚩、黄争霸、涿鹿兵败,蚩尤残部返回世居地归隐后发展而成,由于梅山蛮依仗有雪峰山与资江等自然天险做为屏障,不与‘中国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交通不便,技术落后,生活原始,不服徭役,不纳赋税,不认捐派,不归王化,历朝统治者鞭长莫及,成为表面上一时的“世外桃源”。但实际上朝庭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蚩尤残部的征剿,一直视其为心腹大患,处于高度战备状态,大小冲度,接连不断。在经济上对梅山地域从外围形成大封锁,政策上倍受歧视。土著苗瑶由于长期的高压封锁与遭受朝庭上百次的杀戳,至宋时熙宁章淳开梅山后,境内的土著蛮民基本上是元气大伤,或战死、或逃亡、或汉化,整个梅山几乎已被王化一新,(新化之名也由此而来。而战后的梅山亟待重建恢复。其中人口入住多为从江西来的征蛮将士就地驻扎。

随着客家子孙的不断繁衍生息,形形色色的文化也融汇到梅山并开花结果,至德家族也同其他客户一样,在梅山落地生根,至德文化当然毫无疑问也同时传播到了梅山。千百年来,其人丁十分兴旺昌盛,繁衍播迁今之湘乡、宁乡、长沙、新化、冷江、涟源、安化、常德、益阳、邵阳、隆回、绥宁、溆浦、洞口、更远播迁至广西、贵州、四川诸地。至德家族从宋时至今己发展到五十余代,近三十余万人,真正成为了梅山的名门望族。至德先贤及其后裔们当之无愧梅山的经济发展,文化复兴,民族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尤其对至德文化的播迁,影响十分深远。他们践行祖宗“谦让开拓创新发展”的遗风,在艰苦的创业中,同各姓氏民族团结一起,和睦共处,礼让谦恭,顽强拼搏,崇文重教,通过千年的文化接力,将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弘扬光大,并逐渐形成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梅山至德文化

至德家族的组成

至德文化同出于姬姓古公亶父之后。由十二大姓氏组成。即:吴、周、蔡、翁、曹、辛、柯、洪、江、方、龚,汪。吴氏是至德家族其中一支优秀杰出的代表。

梅山至德文化,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至德文化远涉江南吴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整体方方面面,还不单只指吴氏家族文化。研究梅山至德文化,当然首先离不开对至德家族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繁衍变迁、发展方向等方面来研究。本文重点研究梅山吴氏。

首倡“至德”的是儒家学说鼻祖—孔子,其次是司马迁

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出了位至圣先师孔丘,他在以‘至德’精神与周礼为核心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执政理念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主张的‘君君臣臣’的仁德观,就基于至高无上的德学本质深受至德文化思想的影响。泰伯的谦让精神就是践行君臣之道的典型代表,泰伯为顺从父王的心愿,不仅自己主动让贤季历,反而成功劝说二弟仲雍,最终达到圆满父亲的遗愿,可谓至仁至孝。在3000多年前泰伯兄弟能有这种无私的至高境界,其思想那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

儒家孔圣由衷称誉泰伯三让王位,开拓江南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于是精密高度的将其概括为:

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史学家司马迁,对泰伯逊让王位的至德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将至德家族列为“帝王第一世家”

更值得至德家族骄傲和自豪的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千万文人墨客,都对泰伯、仲雍逊让王位、重贤尚义的至德高风,肃然起敬,赞叹有加。并将‘至德精神’奉为道德楷模,千古传颂。

如:汉桓帝赞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

明太祖朱元璋祝文:“三让至德,民无可称,周基八百,由斯而成 ;康熙帝御书“至德无名”;隆钦赐“三让高踪 …… 等等。

 

历史上著名的“夫差失国”促使了至德文化的广泛传播

吴国建都于今江苏苏州,于公元前585年仲雍19代孙寿梦正式称王。至春秋末,日渐强盛。到吴王阖庐时,吴国己经到了称霸诸候的鼎盛时期。攻楚败赵,逐晋破越,不可一世。但英雄气盛的吴王阖庐却轻视了小小的越国。为了灭越,亲自率兵,冲锋陷阵,不幸中箭,毒发而死。其子夫差在位二十三年,伐楚取郢、攻齐制越,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原而全周室,为报杀父之仇,三年后,便对越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活擒勾践,越王屈身为奴。

惜吴王夫差违反祖德,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拥兵自重,贪图享乐,沉溺女色,放松警惕,不信忠言,疏于政事。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兴兵伐吴,为雪前耻,疯狂报复吴国,大肆摧毁破坏,恣意滥杀无辜,使历经六百多年、二十三位君主与江南人民共同创建的文明古国—姑苏城“火光血地,尸横垣残”。祖宗创下的基业灰飞烟灭,遂成“吴墟”。吴王夫差面对国破家王、“流放甬东”的奇耻大辱,自刎殉国。吴国臣民竟遭受灭顶之灾,人民流离失所。吴国终于被卧薪尝胆之越王勾践所灭而亡国。

夫差失国后,吴王子孙纷纷逃往世界各地,避难四散,为至德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和创造了条件。为不忘故国,子孙以国为氏。从此,姬姓吴氏分为两大支派:一为夫差,一为延陵季札。

至德文化与“后三让”

在至德文化播迁史上,以吴王寿梦四子季札影响最大,称为‘至德第三人’。而梅山吴氏均为季札苗裔。

【史记】王寿梦二十五年,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吴伐楚,楚败吴师。

吴王寿梦同远祖古公亶父一样,慧眼识才,想将王位传给贤德并著的季札,临终时遗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但季札以‘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及‘ 曹子臧守节’为由,辞谢不受。三位兄长也相继而让。但季札为维护周礼,不忍‘同室操戈,贻害百姓’之苦,于是三次 避让王位,人称‘后三让’、‘至德第三人’。而后最终退耕延陵(今江苏常州南淹城)乡下务农种地。季札就被封在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吴楚交战,夺取了今安徽凤台的州来,把他又封给季札,故又叫“延州来季子” 。后人多以‘延陵’ 为郡望、堂号,以纪念季札之让国高风。

季札博学多才,仁德谦和,三逊其国,至贤至圣。他为了吴国的兴盛,四处奔波,充当外交使节,游说列国,改善协调外部大环境。他长期在外,国内出现多次内讧,特别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专诸刺僚” 事件。吴王阖闾用血腥的手段夺取了政权。完全辜负了他三让之初衷。从此,季札回到封邑,不再回国。死后,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赞其至仁至义:‘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

司马迁对‘后三让’吴季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宋真宗赵恒赞道:“吴中至今仰其高谊。”

季札周游列国留下的“挂剑徐君墓” “季札救陈” 、“季札乐评”等故事、今古被广为传颂。

 

梅山吴氏是季札后裔

 

夫差失国后,吴国子孙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影响,只季札这一支因受周王室的庇护相对来讲有一个安身之所,虽没有直接受到战火波及,但也须时时防范越人的追杀与报复。

据吴氏家传记:我吴传自季子,季子发木熹、霁公、赐公、子醮(即长子吴常;二子吴征生(避难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玉,五子吴木熹五房),

夫差亡国后,季札三子吴重道(霁)在周王室中供职,仕周敬王为将霁公发利坚(袭父职生二子:成铿、成鐎);利坚发成铿(仕周贞定王为将);成铿发若水(仕周威烈王为将)、锥;若水发玉;玉发梓,梓发烜,烜发圭,圭发镐(汉时长沙太守),镐发沐,沐发霍,霍发荘(官廷尉),荘发森,森发永、剡,永发成,成发敬,敬发封,封发篑、弧;篑发威、威发汉(汉封广平侯),汉发发璞,璞发镬,(号发矩、矩发铄)镬发祐(胶东相)、旃;发梁、、梁发库,库发圻、猛,圻发壁,壁发铙、锐,铙发涿、壮;壮发隐之;隐之发煜、荦,煜发讍,讍发齐、虀,齐发竺,竺发祯,祯发堂,堂发明徹;明徹发逵,逵发靖,靖发发秀、稛,稛发競。競发伯太、

伯芮(芮发通明,通明发武陵,武陵发初云…国岩—兴远—通贵—必俭、必让)

伯太发少诚,少诚发仁、邵、信、启、珍五公,其中仁公居杭州,邵公居苏州,政公居洪州,珍公居吉州发绍道(迁江西豫章)。

绍道公发世清、世元、世富,世富发成让公,成让公发添禄,

添禄在江西发共一、共二公(共二生景隆;景隆生木裕、木礼);

木裕生学治;学治生启文、启武;启文生齐德;齐德生三子:家寿、家丰、家修;寿生子二:助富、助贵―国昌、(国盛)―兴泰(兴科)―通必、通慧—必选(必举)—政敷—文贵—彦诚—兴谅—孟鼎、孟钟,

(安化仙溪)通慧—必选(举)—政敷—(文贵)文华—彦杰、彦倜

通必—任珊—朝亮—再来—宗强—廉洁—独兵—老豹—总魁—应文;

共一发景德,景德发木夔、木优、木兜三公,(其中木优公世居江西)

 

大理寺评事木兜公来邵阳发学高、学清、学元,南宋时木兜公携子学高迁邵陵(湖南宝庆即现邵阳市),居邵东石坡,历经启先公、齐文公(其弟齐举、齐学、齐誉;三公生子元、亨、利、贞、益、凑、富、华、太、昌);

家禄(其兄家爵)—(助国、助兴)助民—国相、国周、国岩;

国相—兴绍(兴教、兴儒)生四子:

通辅(为湘乡吴氏始迁祖);生汝珊—朝明、朝忠;

通轮(迁新邵龙源,子道卿徙新化四都,为龙塘吴氏始迁祖);

通翰(迁邵南阳桥山今邵阳市邵阳县下花桥镇)发延公、延发琏公

(弟瑛公在今邵市云水铺一带又发深泾二公)、琏发海公、海发亮

通良(迁安化为涟源吴氏始迁祖)。生子二:必全(居涟源)、必恭

国周—兴绩、兴续(为新化炉观吴氏始迁祖)、通大郎;

兴绩生万一,万一生道才(为新化横阳吴氏始迁祖);生子添九

兴续生文质(居炉观)、迁山(为新化谢公滩、冷江吴氏始迁祖);

通大郎—五郎—道新(为隆回高坪桃源吴氏始祖),生子均龙;

 

统谱联谊

因地广人稠,族人散居各处,交通不便,信息又不发达,尽管早年有吴氏贤达,多次倡导统谱,但由于多方原因也只限局部地区,当然难遂其愿。直至2000年江苏无锡祖地,经泰伯庙文保所吴伟勋(时年八十)同志再次发起统谱,海内外4500万吴氏纷纷积极响应,历经十余年,这项宏大的盖世工程,规模初成。统谱重点主要放在“统一思想、统一100代后的新班字” 上,走全国一盘棋模式。

吴氏统谱主要内容分为《序言》、《源流》、《文物》《世系》《人物宗贤》等方面。

梅山吴氏统谱凡例

吴氏通谱,尚属首届,谨遵祖地无锡总部凡例要求,根据梅山七大房前己有十修的具体情况,本次主要以乾隆、光绪、民国三次梅湘《吴氏阖修族谱》为蓝本,结合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地实际情况,做了灵活变通,新增和调整了部分栏目与内容。

本谱例为本届编写章程,其解释权属湘中吴氏统谱理事会。

湘中吴氏统谱分两大部分:一为总卷,二为世系卷。

原则:总谱总修,房谱分修。经费由各分会自主管理使用。

具体要求:世系清楚,昭穆分明,统一格式,统一印刷

一、    总卷

1:序言 包括新序、老序、客序

2:源流 黄帝―泰伯―季札―珍公―宣义、木兜―国相、国周―各分迁始祖

3:谱论 主要刊摘相关吴氏的重要学术论文与观点

4:图文 始祖圣像、宗贤近照、地方名胜古迹:古墓葬、碑刻、吴氏世居古院落、庙宇、亭阁字画等

宗贤近照刊登办法:依照倡议书乐捐鼓励办法实行。

5:派语 包括各房老派语及全国统一新派语〈见表〉

6. 职名 前十修相关职名及本届新增职名。本次设理事会、编委会,顾委会(资格:对族内或社会有特殊重大贡献、德高望重)

7:文词  相关行述传赞、挽联墓志、祭文礼仪、寿序匾额、关据契约、旌表勅封奏疏、人文掌故、民俗风情、诗词佳句、优秀论文、建言献策等

8:谱式 参欧苏但不拘于欧苏,多家综合,相互关联。

9:版式:精装单本、十六开版,彩色图片,横排左翻,现代标点,白话文,简化字,记叙式

10:文字 标题用23号黑体;内容用45号华文中宋;人名分别用2345华文中宋

凡所采用文章均须注明来源、作者;

错字、别字、生字都应加以说明

11:装订  线胶结合,分册装订

12:发行 严格依照章程规定实施:赠谱鼓励办法:(按乐捐多少排名,不挂虚衔)

凡赞助20010000以上者分别赠本房房本一本、总谱一本、赠整套房本,登五寸彩照、整板全家福玉照,小传200500字,赞诗一首;分别授予理事、协编、顾问、荣誉顾问、荣誉主编、首席顾问等称号、荣登发谱主席台剪彩与颁奖;

二 世系卷

1:按通辅、道卿、均义、通良、道才、道新、兴续、通翰、通贵等房分卷,各房再根据具体情况分册编修。

例:道卿公下分为:景贤、忠、芳、政、彻五大房

景忠公房下又分为万魁;万为;万仭、卷、奇、几

万魁房下又分为大皋、谦、略、冲、周、诗

2:封面统一使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字样。下以始迁祖或行政地名为支谱名称,下署编委会名称。

3:先祖像:泰伯、仲雍、季札

4:宗贤玉照:依相关规定5:派语:见对照表

6:大统新序7:职名 只列本届8:凡例9:目录

10:世系:(1)、远古;(2)、根祖;(3)、迁祖

10.1:先列某祖某公某房某派某支某系世系表,具体按1560为基数,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以父子为经,兄弟为纬,先后有别,依次排列

下制垂丝瓜瓞图(57代)

10.2:入谱资格:本宗吴姓,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贫富妍媸、无条件免费归入本宗对应信息栏内

10.3:个人信息:先列某公子女、统一冠以新班名、次列字号、常用名、乳名、别名、笔名、官名、赐号、诏号、追封、讳名等;

正文栏内书生、终、葬、配、徙及学历、职务、供职单位或简历、小传等

配氏栏内书:某地某公几女,再书生、终、葬、配、徙、及学历、职务、供职单位或简历、小传等后书

生几子:班名某某;生几女:名字,某年、月、日、时生;适何地何人,可书生几子几女,但不列姓

有几配者,可登,但应符合《婚姻法》相关规定

老谱所载‘妾’、‘侧室’依前保留,

夫丧再嫁者:书‘另适’。转配:依婚姻自主原则。

离婚:书‘离异’、‘离婚’‘’

子嗣  抚子、继子、私生子、养子、义子、子女随母

外甥顶舅者,只要自愿姓吴,照登。子随母嫁《注明》

绝嗣 书‘无传’、‘止’;中途夭绝:书‘殇’、‘夭’。

望丁 本无做有,只因旧习相沿,今不提倡。

11:职衔资历  原则上大学以上文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行政副科级以上、模范优秀、先进工作者等

12:历史时间与地名  一九四九年以前,尊重历史,保持不变,一九四九年以后,采用历史纪年与新行政区划(可加注)

13: 支族名称  本谱之前己有支族名称可沿用。

本届统一使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下冠湘中理事会加上新行政地名或始迁祖房系名

14:未尽事宜,各分支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但应报理事会备案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湘中理事会编委会

 

梅山至德家族班字辈份

 

 (湘乡)通辅公房

 82:汝 83:朝 84:再 85:宗 86:政87:永88:文

89:福 90:寿 91:良92: 忠93:必94:贤95:朝

 96:能97:大 98:立99:光100:显(下接新班,下同)

  (新化四都)道卿公房:

82:道卿83:均禄、均义84:寿福85:嗣宗

86:景贤、景良、景忠、景元、景芳、景政、景彻

87 :志88:永89:仁90:廷91:万92:大93:正

94:奉95:承96:思97:文98:肇99:国100:世

  (邵阳)通翰公房:

82:道83:思84:宗85:超86:越87:胜

88:添89:文90:朝91:大92:应93:定94:魁

95:国96:仕97:臣98:嗣99:孙100:兴

 安化涟源新化) 通良通贵公房:82:必83:政84:福85:寿

86:忠87:廷88:永89:喜90:嘉91:有92:庆93:新

94:仕95:朝96:能97:大98:立99:光100:显

(炉观)兴续公文质房:

82:怀83:达84:耀85:德86:敏87:以88:守89:承

90:士91:自92:振93:上94:开95:基96:、崇97:厚

98:诒99:谋100:允

兴续公迁山房

82:景83:玉84:闻85:选86:孔87:昭88:国89:尚

90:世91:大92:明93:应     94:天95:祚96:受

97:厚98:诒99:谋100:允    

(新化 道才公)房83、添84、伯85、兴86、光87、志

88、永89、时90、受91、相92、万9394、庭95、承

96:思97:文98:肇99:国100:厚    

道才83:添84:伯85:兴86:光87:持88:政89:一

90:世91:大92:永93:自94:添95:上96:开97:基

98:崇99:厚100:诒

道才83:添84:伯85:兴86:文87:志88:时89:廷90:宗91:应92:恩93:大94:仕95:承96:思97:文98:肇

99:国100:厚

82、道新公房:(下与道卿公房同班)

宣义祖均义公房:燮、恕、玉、章、达、裔、抚、斐、绵、邵、勣、汇、代、咸、亨、歧峻、均(禄、义)、教、忠、寿、志、永、仁、廷、兴、91:万92:大93:正94:天95:承96:思97:文98:肇99:国100代: 应、(下接大统新班) 

以上为梅山至德家族吉、抚二支各房统谱前沿用的主要班辈字号,在泰伯81世之前基本吻合,82世至100世之间,因无统一组织,固各有特色,没有统一。

附:中 华 吴 氏 大     

 101、泰102、让103、文104、传105、宗

106、雍107、敦108、维109、景110、崇

111、开112、基113、百114、世115、继

116、务117、本118、千119、家120、从

121、章122、嗣123、国124、斯125、永

126、寿127、承128、名129、始130、雄

131、季132、贤133、其134、见135、博

136、友137、善138、观139、光140、中

141、至142、德143、启144、公145、同

146、海147、东148、表149、大150、风

151、高152、祖153、树154、典155、范

156、远157、孙158、锦159、程160、通

161、棠162、棣163、真164、毓165、秀

166、兰167、桂168、胜169、劲170、松

171、俊172、杰173、英174、豪175、汉

176、安177、邦178、智179、谋180、勇

181、好182、学183、齐184、上185、进

186、揽187、月188、步189、九190、重

191、历192、代193、人194、才195、济

196、富197、贵198、久199、兴200、隆

 

梅山至德家族宅里

 

 宅里,分枝也。江河一源。吾吴氏自泰伯逃荆蛮常州梅里,自千古矣。厥后豫章之吉抚亦铮铮有声焉。惟兹新邑,其在北宋,有宣义公之来高坪,评事公于南宋由吉迁邵,八代后相继来新。而抚州一派之通贵公亦永定于兹新邑。自是维山资水奠厥攸居,亦有由本邑分迁各邑者,殖民政策,迁地为良,汇而辑之,益见先泽之也长也(树猷谨识)

 

                                                                                         邵 邑 石 陂:评事公吴木兜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此,墓芦相依,居八代,因土瘟之难,分迁新、安、湘、宁等地。有船形屋场(今非旧也)。

各族分支居址:

 

宣 义 祖 房 宅 里

始迁高坪黄心易家门首,复迁龙源坪上

吴家冲上房溪西老宅垣:志贞公分迁之处,烟火百余家,派衍大松、大雨、大俊、栋梁。四房子孙居。

溪东新宅垣:右手二大栋系大雨公裔闻泰建筑。(长心诒震子孙居)。左手一栋系大雨公裔国宦公建构。(长房祥曜公子孙居)

龙荡:横正二栋承兰公子孙居。

高枧边:大俊公房承兰公子孙居。

下冲宅垣:民、高公受分之处,今皆其子孙居。

肖家边:志高公裔大庆公子孙居。田新石槽铺新桥市:志明公子孙居。

高坪、水尾:志明公子孙居。

宁邑吴家湾流沙河杉木坳老粮仓,系均彻公子孙迁居之处与均义公裔志明公子孙分迁所居。

均义祖奉粟公常德桃源宅里红岩嘴                                                             金牛场 浯溪河 海螺山 草堰角 万寿桥黄石  延溪 城北 宝洞峪

                                                            漳江镇 尧河丁 家港:兴普公子孙居。

                                                                                                                                                                                                                                                                                                 均彻公房宅里

新化麻冲:均彻公始基之处。宁邑吴家湾

道新公房宅里:桃源(高坪红花村)

广西龙胜广南西腰团、绥宁长安堡、黄家堡、通道马龙乡、甘溪乡、

隆回高坪洞下:永州易隆公子孙居

 

道才公房宅里

横阳山:道才公子孙居。      老虎岩:持璋公子孙居。

岩屋垭:崇敬、崇逊二公子孙合居。东岭何家邦:崇敬公子孙居。

楸树坳:厚泽公子孙居。东岭市:作典公子孙居

星塘村西塘:厚芳公子孙居。毛湾里:美全公子孙居。

吴家帆:持胜公子孙居。    杉木桥:载三公子孙居。

寨底下:光阴公子孙居。    詹家冲:光郁公子孙居。

小南山:兴源公子孙居。    慈溪冲:兴源公子孙居。

  源:兴源公子孙居。龙源小洞山:兴三原公子孙居。

邵阳深塘杨狮岭:崇业公子孙居。  蓝家垭罗家冲:崇屹公子孙居。东茅冲:厚田公子孙居。    穿岩山:兴源公子孙居。

岩口铺:宗尧公子孙居。  麦兰芭冲:兴源公子孙居。

益阳县桃花江城石牛江:兴源房宗武公子孙居。益阳石牛江:

九里黑石冲:兴源房宗武公子孙居。十四里黄泥冲:兴源房宗武公子孙居。十五里南坝村:兴源房宗武公子孙居。云田湾:思拔公子孙居。

靖州绥宁县武阳司武二里二甲青山冲:目豪公厚爵公子孙合居。

罗家铺白粉:崇茂公子孙居。土地坳:崇阳公子孙居。

光阴堕:崇光公子孙居。苗底冲:光阴公子孙居。城步县南离一百二十里蓬洞翁头坪:厚孙公子孙居。杉树湾:厚辅公子孙居。

广西龙胜府马蹄上头坪:厚献公子孙居。

 

通贵公房宅里

白浪  盐宅 玻璃溪 栗溪桥 架桥冲 小黄冲 高枧 椽山 阳陂头

  安化双石冲 黄溪枫梓园                                                     

                                                                                                                                              

                                                                                                                                         兴续公房宅里

炉观  蒋坪   白沙溪 谢公滩 南门横街 宝七冲  贺门下 杨洪岩 枫林 鹅家冲  连溪   渣渡 滴水  大坪  岸边 千丘田  老虎洞  桐车坝 满盛塘   架桥冲 小温  化溪坳  渣洋坪烟 谭家冲

大冲  黑泥湾  桥头  下蓬桥  朱溪  卿鱼塘 王河边 麻萝   

木枧冲  双江 云驿  崇瓦村  水洋  庙冲 

 

道卿公房宅里(所居分为:景贤、景忠、景芳、景政、景彻房)

 

老屋垣:道卿公自龙源迁居于此,今为景忠公子孙居。

杨梅垣:景贤公子孙居。青树:景忠公子志宾公子孙居。

堂垣:上节志宾公子孙居,下节志宾、志器二公子孙居。

谌家巷:志宾公子孙居。   袁家湾:志宾公子孙居。

秀塘湾:志宾公子孙居。   长垅界:志宾公子孙居。

彭家湾:新屋里志宾公子孙居。 石牛塘:常、通、宾三公子孙居。闵家坳:志通公子孙居。       南门邦:志通、常公子孙居。

上石门垣:志常公子孙居。     下石门垣:志通公子孙居。

龙山岭:景政公子孙居及各房分居无定。其回鸟坳,大利公老屋场,今系承贵公子孙管。沙子田今系承富公子孙居。

杉木岭:万奇公子孙居。     黑泥坳:志宾公子孙居。

茶园峒:景贤及志宾二公子孙居。黄鼓排 :志宾公及各房分居无定。

苍溪山、后冲、金银山:志常公子孙居。 坎塘下 白石脚、荷香桥、槐花凼、癞子脑、米树山、九溪山善溪山为志通公子孙居。          苍溪山双江口:思睿公裔继善居。

龙源:道卿始居于此。(今为景芳公子志瑛公子孙居)

永固朴塘:志传公之裔。   

木山冲:景彻公之裔。

邵阳下花桥:景贤房继凤公之裔居。

贵州纳壅(大定府平远川大兔场):景忠公承本公之裔居。

贵州六盘水(盘县)柏果镇:景忠公志常房肇邦子孙居。

四川重庆秀山雅江、乜架、松桃:景忠房、思万公之裔居。

广西灌阳:肇邦公裔居。

宁乡巷子口镇:景芳公裔居。

 

通良公房居址

 

安化丰乐乡胡村冲:九世祖丙一公始迁居,必恭公承居旧址。

常安乡梅塘鸟雀树下:必全公子孙居。全恭二房子孙合建宗祠于其地。

德福公房宅里:

新化鹅洋塘:元至正二十三年徙新化鹅洋塘分为德福、朝福、成福三房。滨资水,必恭子子和公迁居。(为迁新始基)。有眠牛山,子和公偕继妣许氏葬焉。山脉因灰石侵伤,公议永远禁葬,原妣伍氏葬安化石塘。鹅洋塘:廷荣公子孙居。东云庵:系荣房家佛堂。

凤栖岭:荣房子孙居。   洞溪:旺公始居,信济道荣子孙多从此徙,有公铺一所。白岩:荣、旺子孙共居。  坳头山上垣:琼林子孙居。下垣:大林子孙居。(有三乐堂,大林、琼林二房建)。

新铁锁桥:光绪十八年兴让时雍两团首事重修二礅二抱桥亭三十八扇

长培岩下:永聪子孙居。  株木溪:廷占公子孙居。

邓家溪:旺房子孙居。蓝靛湾:喜金公子孙居。坳上:旺房有泉让亭。田疃:旺房子孙居。花亭子(德房)和桐山(德房)

黄麂冲廷荣子孙由白岩迁。大茶园(德房)、小冲(喜冲、大凤、应坤)

大家迥龙庄:(有命妇桥)白溪:道房汉思公迁。横溪口、金子岩。

安化荆山塘。(龙公)程评。芙蓉:龙公子孙居

蔡家田、団仑山、洋溪:新陛子孙。

渣子漆:德朝二房。虾蟆洞。益阳桃市街后。塔山湾。青冈村:即炉观青山乡墙巷村廷荣房喜敖公子孙新迁。白沙溪、黄竹、凤栖岭后龙水口:(立模、仁、义、礼、朝佩等公管)

 

朝福公宅里:曰上水田(六房)    延陵寺:祥公子孙建。

大房霸圳:在岩落江,永荣公建。五房垣:华房喜济裔居。

南芝培:(有桥一座)显铨、显鋜裔居。石桥湾:嘉鼎房有均裔居。

杉木岭:嘉豺、光远、嘉鼎、成彦、成纲子孙居

曾家坊:上垣荣房嘉豺;下垣贵房居。彭家岭:毓山、贵房子孙居。大塘山:嘉龙裔居基址,均有罗匡二井吃水。芦茅塘:永荣裔显德居。上陇山:永长裔应华兄弟迁居。辇溪:永长裔迁居。

龙源岭:永长裔明高、佑贤子孙居。南山:永富公迁居。

大房垣:有浩、有凤裔公管。井湾垣:有凤裔居。

镇山老庄:富公子喜全公子孙居 

真人岭(杨仙真人旧居)永富裔公有。文蔚山庄:瀛仙公建。

羊公井(南山旧称五井同居)   贞干庄:光贞公建,福主庙。

庆余庄(简堂公建)瑞、珀二房管 简堂公镇南石屋:谷孙建镇南石。

水口垣:上、中、下三垣俱河公裔居。界头岭:大礼裔居。

石居山庄:光吉公建   甲第岭:喜济裔居。张富冲:应珄应珪分居    张家岭:永海裔居。下槽冲:永海、喜春两房居。  青疃:华公裔居。 马鞍山:立喜、应本、名泽裔居。李家湾:卓斋友吾裔居。

石马庄、密蓝溪:镇州裔居。  青山垣:瞿房公裔居。      

栗山坪永安桥侧:仲城公裔新迁。邹家岭:瞿房仁公裔居。     

黾山颈:文仕新迁。栋盘山:瞿房佳公裔居。谭家园:瞿房详公裔居。

相思:益悔裔居。仁利湾:祚房玉兴、玉明裔居。

木山冲:瞿房显豹裔居。企石吴家冲:文公裔管。铁炉桥:应禄迁居。扇溪江大塘湾:能禄子孙居  木枧溪:喜铭、喜海裔居。

道塘冲:喜海裔居。栗山坪:海公裔能伦子孙居。

谭家冲:喜海裔居。喻家洲:海房立宗裔居。枣子园:名祥裔成文居。

好卜荡:名祯裔成元居。水口:海房显相子孙迁居。

四川成都府阳县老鸦山新天铺:喜显公裔。

严塘芦茅江:曰俗美溪。寿瑛公子忠祥、忠俊、忠秀迁居。

祀祥塘:忠祥裔居。吴家台:祥、季二房裔居。马草坪:能伍裔居。

龙邑凤林港:嘉胜裔徙居。德阳县:朝、德裔徙居。

邵阳虎形山:能渊裔徙居。安化虾蟆洞:仕姜、有洗二房居。

安化菲菜坪,长沙仑锹溪杏树坪、长江山、归化东山:均系有俨裔居

安化船溪笑天龙、红岩培、银杏坪、杜家滩、沅陵移溪:均系瑚房、能汉裔居。安化廖家坳:瑚房朝俨裔居。安化白毛溪:喜瑞裔居。叙邑关公坳:新进裔居。安化龙王洞、吴家湾、桐子培、横坡溪、毗溪红岩坪、四都夵漆冲、五都连溪、龙邑牛草冲、宁乡半边街:黄泥田均系让公裔居。

安化塘仙溪、甘溪、双江白沙溪:永洪裔居。渣子溪。

麻溪洞上白溪山:嘉武裔居。东坪深水洞:大忠裔居。

三都横溪大仪裔居。马家溪:立益裔居。一都平溪塘仙溪:立义裔居。

陶师坪岩山下:岐周裔居。江东彭家湾、老龙坑:能义、能礼裔居。溆邑唐婆溪:什铿裔居。河底江:朝伯裔徙居。乾溪:有道裔居

益邑:有樟裔徙居。湘乡谷水:应选衣居。黄峰岭:有道裔居。

大竹山枫树疃:能六裔居。茶园疃:能七裔居。

莫王溪:永长子孙居益阳街后。

宁乡株木桥。沅陵佘家洞:光珍、光后裔居。东安上龙井:有道裔。四川安乐:新员裔。城步:有凤裔居、龙山县上木池:能直裔居。

灌国县:化公裔。邵邑三阳岩:大良裔。茅坪:缘贤二公裔仍旧旧居。上槽冲:升通二公始迁此,今通房庆纲二公裔居。

黄板桥、新石桥:均在槽冲。淹山湾:升公永荣裔仍旧居。

寨上:禄公子孙居。圣旨湾:茂房裔居。永清庙茂公子孙建。 

藕塘:善公裔居。杨家冲:三房垣纲公裔居。

坪塘山:纪、淮二公裔居。杨桥:老公所一忠聪公裔建;

新化所二成公裔建,九修谱局在此。

云台山家佛堂:升、通二房建。大塘:宪公始移居此。

邓家溪:万祖房庆思公始迁居此。东方坳:善房裔居。

蜡冲:缘公裔迁居。木枋:荣房立品子孙居。

南盘山:荣房立隆子孙居。横岭:荣房立才子孙居。

同公庙:荣房立捷子孙居。丁字岩:达房永仁公始迁居此,喜华子炯昶二公裔居。小冲吴家垣:喜荣公始迁居此。鲫鱼塘:炯公裔居。

麻水塘:昶公子有禄始迁居此。长冲:有载、庆璋二公子孙居。

开花石:璋公裔迁居。蒋坪:缘、朝二房裔居。乐安村:永华裔居。

卢家培:价藩迁居。杨家背后:光庭裔居。桃邑杨柳山:荣房立聪裔居,(远迁)明溪:荣房立君子孙居。  高粮荡:寿详裔居。  

吴家:荣房立甫子孙居。老鸦溪:达房有益子孙居。 

彭家坪:达房有益子孙居。益阳沙田湾:成房永禄子孙居。

四川槽古坪:文弼裔居。陕西平利:成房通公子孙居。

杨州:卓山子孙居。杨家冲四房垣:仕昌裔居。

益阳十里桃江镇乌龟石石头湾:有贵公裔居。

安邑大福坪木瓜溪井下乾沙松木塘张家铺:嘉训公裔居。

灵榜坳水口山一座:兴、奉二房裔管。坪塘山:作山裔管。

广西兴安县六洞司烟竹茶坪:能禧公裔居。藕塘:永善裔居。

 

安化又有木裕公原邵阳石陂,延佑时通慧公携子必选徙辰州府溆浦县地名穿石江,居三世至文贵公于明洪武四年复迁安化归化乡地名印石卜居。石门大琥坪、木?仙溪、后溪:皆必选公之裔居。

 湘乡黄管:通辅公子道显公之裔居。邵阳南乡阳乔山:通翰公裔居。

宁乡:湘、安、新三裔子孙分居。

沩山边:系安族人。枫树坪、三塘街、聂泗冲、滥茨坑:俱新族人。

 

安化通良公子必全公子孙所居分为三房

必全公葬地名石路口(长政详、次政城、三政济)路管、田冲、王家茶园、望岩溪、青山、寨边、白石岩、赵龙塘、马坊溪、江口、栗山坳、邓家冲、漆树坪、龙垇、樟树坪、栗家坪、破刀岭、硐江山、车家冲、罗家冲、石塘、长塘、石门、白茅塘、石点子、石陂头、双江口、塘家边、枫木岭、桐树坪、朵石、浅塘、蔡家边、大坪、陂头、白约、岸下、珠璜、木家湾、梓木冲、苏溪、沙坪、臣辅塘。

 

通翰公迁邵南阳桥山亮发友义公,至友义公时,于明朝景泰年间居邵南五里坝双河口今称双江即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澶江,其后人丁兴旺,发达传衍几千余众,经多次分迁于宝庆周边几大县市,近有黄旗、白果、背冲,七里田、火烧田、湾里屯、洲上湾、大渥里等。

 

以上为德家族在梅山各地之分布与徙居大概。

 

碑联选

 

肇邦(建中)公墓联:来龙旺凤光前代,地脉兴隆裕后昆。

龙座巽山地,凤舞乾向山。耸龙门稳,地旺子孙兴。

起学公墓联:山环水绕光前代,虎伏龙蟠裕后昆。

世洪公墓联:虎伏龙蟠裕后昆,丹山绕穴凤飞鸣。

世洪妣张孺人墓联:汇纳端端瑞气象,蕴茂代代后贤良。

承虎公墓联:玉石刻文颂祖德,盛世立碑传子孙。     

            慈恩千秋远,懿德百世昌。

承虎公敖氏墓联:来龙正气朝金马,流水无声绕五堂。

承喜公墓联:碧水环茔龙起舞,丹山绕穴凤飞鸣。       

发科发甲发富贵,应子应孙应文章。

承喜公张氏墓:绍先祖虎踞佳城,裕后昆龙归吉地。

佳城常跃彩,吉地永发光。

承安公墓联:长留淑德光泉壤,永护吉祥裕后昆。

安乐高城久,慈竹子孙兴。

承玉公墓联: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承玉公黄氏墓联:德望可同乾坤久,发祥能与日月长。

昔为吉祥地,今葬福德人。

顺清公墓联:清风拂吉地,明月照佳城。

德林公墓联:吉山吉水吉祥地,发富发贵发子孙。

佳城常跃彩,吉地发祥光。

德林公敖氏墓联:德隆后裔光前代,福荫子孙裕后昆。

德财公墓联:    山环吉地千秋盛,水绕佳城万代昌。

     龙腾环吉地,凤舞绕佳城。

德云公生记碑联:丹山绕穴朝吉地,碧水环茔裕后昆。

               (吴德贤   吴留柱供)

 

横阳始祖道才公墓联:道德秉承先辈意,才华濡染后来英。

 

湘中才子吴思树墓联:经史舆图通造化,风云日月护英灵。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湘中理事会章程

为抢救梅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中华谱牒文化,挖掘和整理梅山吴文化,弘扬始祖泰伯公谦让、诚信、开拓、进取的至德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梅山,文明梅山,促进吴文化有序健康发展,团结广大族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修好首届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根据湘中梅山吴氏人口多、分布广等实际情况,结合江苏总部要求,特订立本章程。

    一、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湘中理事会系湘中梅山吴氏族人自发性民间团体组织,受大统总部直接领导,接受吴氏族人监督。

    二、本会办公地址设新化上梅镇

    三、本会开展下列业务

    1、传承至德精神,挖掘梅山吴文化,联络各地宗亲,收集谱牒资料。

    2、保护文化遗产:如宗祠、家庙、坊、塔、古墓、老谱等。

    3、统筹各房有益于社会和谐与家族团结的大型宗族活动组织事宜:如清明祭祖、吴文化  节安排等。

    四、入会人员:凡热衷地方公益事业与族务的宗亲(含表亲)

    五、入会条件:爱党、爱国、爱族,品行端正、德高望重、身体健康、有工作能力,有入会意愿。

    六、入会程序:本人申请,族民推荐,报理事会通过

    七、权力:选举与被选举权、族内重大事务表决权、监督族务权、优先权、发表权、批评权、建议权、质疑权、辞职权、保持意见等权力。

    八、义务:遵守会章、执行决议、完成任务、缴纳会费、积极乐捐、介绍、宣传等。

    九、退会程序:书面申请,凡不积极参加族务和开展工作,不交纳会费者,自动退会。

    十、凡违反本会章程,有损吴氏尊严,违法乱纪者,坚决除名。

    十一、组织结构:

    1、本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梅山吴氏理事代表大会:

    2、理事代表大会职权:(1)制定和修改章程,(2)选举和罢免理事,(3)审议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4)决定本会终止事宜及其它重大族事。

    十二、全体吴氏理事会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

    十三、理事会为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下设常务理事会:

    1、常务理事会经理事会民主选举组成;

    2、常务理事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7-13名(各房至少一名);

    3、常务理事会至少每六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理事会负责(其它电话、信函、网络不定期联系)

    十四、理事会职权:

    1、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2、选举和罢免理事主任、副主任及秘书长;

    3、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4、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5、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6、决定设立分支机构、办事机构;7、决定副秘书长及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8、领导本会各分支机构开展工作;9、制订本会管理制度;10、决定其它重要事项。

    十五、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决议须三分之二以上理事表决方能生效。

    十六、理事会领导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

    十七、本会主任为理事会法人代表。

    十八、主任职权:

    1、召集和主持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全盘工作,贯彻执行总部精神,向总部负责;

    2、检查会员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3、代表理事会签署有关合同及重要文件;4、提名相关人选及最后审批财务收支;

    十九、副主任与各分会主任、职权:协助主任工作,向主任负责,下向分会与族民负责。

    二十、文秘职权:

    1、主持本会办公,开展日常工作;2、收发资料,联系协调上、下族务。

    二十一、理事职权:

    1、协助理事会具体分管各房实际工作,执行处理族务,贯彻有关精神。

    2、负责本房人口普查、登记、报表、核实与发放工作,

    3、监督理事会与分会工作。

    二十二、经费来源:(原则上不向族民集资与摊派,具体筹资办法由各分会民主协商调整)

    1、会费(一百元起点)  2、乐捐(上不封顶)  3、赞助  4、订谱  5、其它收入。

    订谱:每本以200元计(具体数字多少,视情再定)。

    赞助:二百元起点,上不封顶。

    鼓励办法:赠谱一本,根据金额数多少排名与刊登玉照,按赞助多少分别担任理事会荣誉主任、副主任、荣誉主修、副主修、荣誉主编、副主编、首席顾问、顾问等职,分别刊登全家福、夫妻玉照、个人照等。按金额多少撰写简历、赞语,并名列吴氏宗贤录。

    对贡献特别大者,聘为永远荣誉顾问、主任、主修、主编等。

    二十三、本会所筹经费,只能用于族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结余全部归《中华梅山吴文化研究会》接管。

    二十四、财务制度:安排必要经费由各分会自主支配管理,坚持由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设立会计、保管、监察,保证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二十五、编审制度。本编委会设顾问、总编、主编、责编、编委。

    1、责任制:总编由主任负责,主编专人负责,责编由各分会主任、理事(清修)负责。

    2、编谱总原则:总谱总修、房谱分修、统一格式、统一印刷、统筹兼顾制度。

    3、具体要求:从泰伯101代统一。争取二O一一年竣工。后续工作由“梅山吴文化研究会”负责。

    具体统一班序

    1、宣义公、通良、通贵、木裕公从“应”字辈;通翰公从“万”字辈。

    2、通辅公:从“就”字辈          

    3、道卿、道新、道才(兴远房)、兴续公从“继”字辈

       道才公(兴清房)从“谋”字辈开始改从新班“泰”字传后。

    二十六、奖惩制度:

    本会反对工资化,提倡奉献精神,对在本次统谱中贡献较大者设名誉奖:如名誉顾问、名誉主编等。对清书与外线联络人员适当进行补贴与业务提成。

    二十七、本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方可实行。

    二十八、本会解散,由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经理事会通过后成立清算小组处理本会债务及善后事宜。

    二十九、统谱结束后,本会结余财产由“梅山吴文化研究会”承袭。

    三十、本章程自二OO七年一月四日由理事代表大会通过,其解释权归中华吴氏湘中理事会负责。

   首席顾问 吴佩霖 吴明华 吴修治 吴松昌 吴志美  

湘中理事会主任:吴兴延         

荣誉顾问 吴德贤  德惠 吴 岱 三清 仲伯 希林 亦雄 义长

荣誉主任: 吴留柱 铁山坪坤

副主任:吴光元 吴寿 志勇伯军 显佳 论初 名凯 自龙                              荣誉主编:吴必卿 育雄 吉如 进和  继旺 毓庭 富元  昌友 凡明

    编:吴桂林

至德文化在梅山地域的播迁

梅山是一个地域名称,《宋史·梅山峒蛮传》:“梅山峒蛮者,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则邵、西则辰、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 。其主要以湘中雪峰山山脉与资沅二水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分为上、中、下三梅。邵阳、新化、溆浦、武岗、新宁等属上梅;新、安之间为中梅;安化、涟源、桃源、益阳等地属下梅。新化、冷江为梅山中心腹地。古梅山宋前多为蛮獠所踞,后也有“越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更姓梅,其所居曰梅山” 者。也有长沙王吴芮部下大将梅绢的封地—益阳梅林。至于湖南梅山之地名与名著《封神榜》中‘梅山七杰’之梅山及与泰伯、仲雍首奔之陕西边远地的梅山、无锡梅里有无渊源关系,有待考证。

古梅山共分为十峒,属蚩尤九黎部落。梅山蛮民民风淳朴,粗旷豪爽,且尚鬼祀神,主要崇拜战神蚩尤,始祖盘瓠、祖师爷张五郎等民族神。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府长期的高压封锁,在这块古老神秘的土地上,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纯巫傩宗教文化。这种文化直至宋熙宁章惇开梅山后,北下的楚苗文化、中原商周文化与古越文化随着江西汉人的大量迁入,客文化从此深深地融入了梅山这块世间净土。通过长期的民族大融合,便逐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梅山文化。梅山至德文化也就是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壬子仲冬由始祖宣义公兄弟数人从江西迁来邵阳;又有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的大理寺评事公吴木兜偕堂弟木裕携子学高从江西吉州千秋乡果木塘梅子坡圳上迁来楚南邵州长坡大段方石桥盘古塘,从此至德文化文武兼并播迁到了梅山。

“江西填湖广”浪潮促进了梅山吴文化的大繁荣

梅山吴氏在向南播迁的移民之中,其开拓精神很有代表性,通过千余年的艰苦奋斗,励志图强,开创了梅山吴氏盛世,

明礼重义的季札家族系中其中一支即北宋时的宣义公―南宋时的木兜、裕二公,奉命从江西泰和来到湖南这块曾‘不服王法,不服诏令’且烽烟迷漫,连年战乱的广袤梅山之地来平南戎之乱。乱平后,因始祖们眷恋三湘七泽,资水潆洄,景色秀丽,是藏龙卧虎,宜居宜住之风水宝地,顿生“景物山水,倍胜梓里(指江西),而不思归” 之感。于是扎根梅山,集邵阳,驻石陂,然后,分散安化、新化、涟源、隆回、湘乡、溆浦、桃园等地,各择吉徙居,开基创业,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果然如愿以偿,使家族兴旺发达,成为当地望族。

泰伯的忌日己逐渐演变成为了江南人民祭祖的清明节,今将每年四月十日 定为“吴文化节”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湖广填四川”又一次民族大迁徙时,使梅山吴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几千年来,至德精神一直影响着各个时期的主流先进文化,仁义道德也被奉为人们的行为思想准则。由于至德文化中‘谦让、开拓’思想的超前性,故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与所用。也是吴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至德精神特别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先进理论与思想,极为合拍,且不约而同,殊途同归。

2012首届梅山吴文化节暨大统宗谱告竣览要

时值今日,为纪念始祖迁湘千年之际,在湖南新化八景之一的梅山腹地四都龙塘,经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批准,由中华吴氏湘中理事会承办,隆重召开了2012首届中国梅山吴文化节,盛况空前,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2012首届中国梅山吴文化节开幕式暨公祭泰伯典礼,将至德文化在梅山推向了新的高潮。地方许多文人墨客赋诗赠联与题词(部分)

陈远鹏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院长):

三让高风,古今敬仰

晏石成(萸江诗社顾问):

周初泰伯极峥嵘,守义居仁享令名亮节高风传后裔,朝朝代代出精英

谢五八高级律师、梅山姓氏文化研究专家、民俗研究专家、萸江诗社副社长兼主编):

三让高风千姓赞  一呼至德万吴行

启于吴地千秋旺 迁至梅山万代兴

吴虞一脉,合力耕耘宇宙  ;雍伯同胞,齐心谦让江山。

立国勾吴四百年,霸业春秋存史海繁衍宇内三千载,峥嵘岁月启今人

出于帝,立于荆,兴于蛮,周朝八百年为吴氏让

源于姬,得在伯,旺在闾,宗族三千载是祖先功

一让,二让,三让,让出高风至德,屈使圣贤羞比拟

百传,千传,万传,传来低调盛名,促成众族竞相齐

陈敏青萸江诗社副社长)

发扬祖辈至德精神传统;承继先贤怀仁礼让遗风。

重义亲民,后辈修身典范;   轻名薄利,先贤处世箴言

祭祖思源,牢记谦和礼让;  承先启后,高扬善美文明

礼智信慈仁,百族渊源美德;温良恭俭让,千秋孝悌贤风

唐显达(萸江诗社社员)

至德溯源经圣许;深情禅让拓江南。

祖德昭彰,礼让恭谦垂典范;宗功衍庆,新安益邵绍箕裘。

谱牒重修,始祖情怀光史册;宗功永耀,嗣孙业绩壮乾坤。

李泽博(萸江诗社社员)

旺氏兴家扬祖业;宗源至德振家风。

家族昌荣开大庆;鸿门旺盛显辉煌。

至德绵长,光宗耀祖;吴门广大,启后承先。

李泽远(萸江诗社社员)

祖辈雄风兴万代;先宗至德旺千家

功名盖世,伟业长兴繁后裔;懿德流芳,丰碑永竖展宏猷。

祖辈雄心,开拓农耕情不尽;后昆英魄,忠于谦让志欣酬。

族氏启温慈,四海三湘同载乐;今朝开大庆,千家万户共承欢。

吴山楚水,钟灵毓秀;孝子贤孙,虎跃龙腾。

安寿康原萸江诗社主编)

退让,史赞桐城‘六尺巷’;恭谦,心铭孔子‘三人行’。

树德,且向观音分善爱;躬恭,当寻弥勒学宽容。

伍作华萸江诗社社员)

仰先贤思古史,世代两唐传两宋

尊泰伯徙荆蛮,朝堂三让又三吴

至宗至礼,沿袭三千年始祖文化;

德泽德行,相融十万里脉络情缘

魏贻峰萸江诗社社员)

崇谦让而兴望族,源开拓夯基,德载九州称大姓

秉和谐以振家声,因弘扬聚力,文昌万世耀先宗

至德精神光九域;达仁俊杰立三梅。

三让高风承一脉;九流峻节毓千门。

方振庭萸江诗社社员)

颂祖颂宗颂三千年至德文明史  传仁传信传八百载谦让礼仪经

宗谱乃认祖归宗之宝典;族人为振兴民族之精英。

至德精神香万代;辉煌宗谱耀千秋。

曾迪新化曾子文化研究会主任、娄底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凝心聚力,传承家族文化;携手同心,共创姓氏文明。

胡能改梅山姓氏文化研究专家、民俗学者、萸江诗社理事)

梅山吴氏溯渊源,泰伯让贤万古存,

因子遗传承祖德,延陵堂上镜高悬,

修成谱牒明昭穆,记载由来启后贤

我佩诸君勤奋志,英名光照楚南天。

吴兴延湘中吴氏理事会主任):发掘民族文化遗产  传承始祖谦让高风    

吴明华(湘中吴氏首席顾问、四都中学吴道良奖学基金会会长)

同心同德弘扬传统文化,群策群力构建美好家园;

吴佩霖(湘中吴氏首席顾问、民营企业家、海南省政协委员、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博士)

发掘谱牒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吴桂林民俗学者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湘中吴氏主编)

挖掘梅山民俗文化  传承泰伯至德精神

吴伟(广州创意图董事长、湘中吴氏名誉主编):龙塘之光,世代流芳

吴光元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湘中吴氏责任主编、新化萸江诗社、楹联学会责任主编)

开怀让位树高标,垦地江南万里 承圣择贤操胜券,跻身战国七雄

谦让启洪源,雨露遍青山绿水  至德传后裔,中华尽淑女才男

泱泱吴氏,瓜瓞绵绵;运筹天下,光大黄炎。

谦让起源流,云水洒挥尧疆舜土 至德濡后裔,圣灵浸染耋老童男

承继古仁怀,让位树良模,垦拓荒峦百万里

恢宏时韵味,择贤开胜局,久居盛代七雄中

吴三清(广东暨南大学教授、博士):传承至德文化  打造文明梅山

吴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級机器人工程系统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惊涛骇浪茹苦先贤创业故里正清明

水月梅山含辛后辈承恩天涯共此时

吴佑怀:至德家族梅邑之光。

吴育雄民营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高风永驻,至德长存

吴必卿湘中吴氏责任主编,桃源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地矿局副局长、审计局工会主席):

德行天下,拼搏方赢,光我氏族,振我家声。

吴松昌:(原陕西安全厅厅长、党组书记)知足无烦恼,布衣乐终身

吴吉如:乾坤生万物,历史记真非;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

吴德贤:倡导至德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吴德惠:至德家声远播,延陵世泽绵长。

吴玉凡:宗风盖世 诚信传家

吴寿:推动文化自觉  提升至德家声

吴特山:传承梅山文明  彰显文化底蕴

吴铁昌:族之肇兴,谦让先行

吴留柱:至德精神永驻,三让高风长春。

吴成星:泰伯心贤灵,否与亲争名,避远天下让,江南创始声。

吴森林:三让绵世泽,至德启后人

吴玉祥:追溯远古,日月同辉

吴志勇:龙脉传承铸就泱泱华夏;宗风远播赢来赫赫家邦。

吴达安:吴氏家风传万代,祖宗美德照千秋

吴纯如:承继祖宗优良传统,弘扬时代文明新风

吴立新:先贤谦让是根本,后辈发愤有基因

吴益山:泰伯开基恢四域,仲雍继业旺千秋。

吴丁山:始祖泰伯风格崇高,三让王位万世楷模,德泽后辈物阜人豪

 

 

 

在首届梅山吴氏文化节上的讲话

                     陈远鹏 

各位来宾、各位吴氏宗亲:大家好!

    今天吴氏宗亲在梅山腹地的新化县四都举办“梅山吴氏文化节”,这是姓氏文化的一件大事,亦是梅山文化的一件大事,民俗文化的一次观摩与再现活动,我谨代表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对“吴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吴氏带头人与积极参与者表示感谢与慰问!

    吴氏是一个拥有三千年历史、人丁4500万、在全国排名第9位的大族,古往今来,吴氏受到大家的景仰,特别是吴氏得姓始祖的“三让”高风气节,受到了古圣人的推崇,至今影响深远。

     据史籍记载,吴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从此吴氏子孙迁徙全国各地谋生与发展,繁衍成今天的皇皇望族。所以吴氏有许多的典故,有许多的家族文化、谱牒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因此,今天举办这个文化节,就是一种很好的挖掘、传承、弘扬、发展与光大的很好形式,值得各姓氏借鉴与学习。在此,对吴氏举办首届文化节这种创意表示赞赏,对这次活动对民俗文化研究的推动作用表示肯定。

    最后,祝各位来宾与到会吴氏宗亲代表身体健康!祝贺吴大家族兴旺发达!2012.3.31

                在首届梅山吴氏文化节上的讲话

吴必卿

 

各位领导、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季,云集在(湖南新化)四都龙塘隆重庆祝首届梅山吴文化节的召开暨首届湘中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落成。值此,请允许我代表各方各房宗亲向大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我代表桃源县红岩咀吴氏及我均义祖志高公后裔向各方各房宗亲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泱泱吴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泰伯仲雍肇基以来,我吴姓根壮叶茂,支系繁多,经三千多年的繁衍播迁,今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诸多国家,人丁繁盛,英才辈出。泰伯的“至德”、“开拓”精神,光芒四射,处处闪光,誉满全球,名扬四海。一○一二年(至今整整一千年),我宣义公扛着“报国”、“开拓”大旗,从江西的泰和县奉迁邵阳黑田铺剿狨平乱,随后卜居新邑高坪。至一一六三年(至今也有八百五十年的历史),木兜公在“江西填湖广”的大潮中,携妻带子同堂弟堂侄也从江西的泰和县迁至邵阳三十六都,今日梅山地区乃至湘中吴氏绝大部分均为宣义、木兜二公子孙。千百年来,宣义、木兜二公子孙融洽和睦,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成果非凡,给当地他族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成为名门望族,历来如此。这也揭示出一个真理,那就是“德行天下”,拼搏才会赢,这也是我吴文化的精髓与根本。

此次即首届梅山吴文化节的召开暨首届湘中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编纂,是我梅山地域及整个湘中吴氏宗亲的一大盛事、一大喜事,也是我梅山及整个湘中吴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对丰富中华吴文化的一大贡献。

国之肇兴,当书以史,族之肇兴,当修以谱。天下吴氏,皆为泰伯仲雍之裔,脉络万千,班传各异,蝉联不一,今首修统谱,九九归一,势在必行。本谱撷取我族文化之精髓,高屋建瓴,贯通古今,广征博采,新意迭出,汇历史兴衰于笔端,集时代风云于行间,勾画了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反映了先辈创造的不朽文明,为我族历史和姓氏文化增添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为我们的后辈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族一部难得的史学力作。值此,我们禁不住要特别感谢为编纂首届湘中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组织领导者兴延公、桂林公及全体湘中理事会成员,我们还要深深感谢以桂林公为首的默默为历史泼墨的精心编纂工作者。

族谱,是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脉络源流、繁衍生息、荣衰沉浮的通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梅山吴文化的一大亮点。我梅山吴族自廷葵公首创谱牒以来,至今已先后修谱十一次,尤其是本次即首届湘中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编纂,规模宏大,纷繁复杂,前所未有,已经历了五年有余之久,今数易其稿,成功付梓,的确值得可喜可贺。

古人云:国莫重于史,家莫重于谱。可见国史、家谱之重要。我们修谱的目的,不仅是追忆祖先,缅怀前辈,清理脉络,更重要的是要传承、教化、弘扬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就是要以史为镜,与世俱进,开拓未来,光我氏族,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各位宗亲,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唱“至德”、“开拓”歌,奋力开拓,再铸辉煌,共创幸福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首届梅山吴文化节的召开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万事如意,幸福安康!谢谢大家!【泰伯第一○四代裔孙  江沅(字必卿)

……

 

结语

总之,梅山吴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而泰伯、仲雍、季札是吴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位先祖,是千古不朽的至德文化缔造者。而至德家族在梅山生息有千年之久、它能客观真实准确反映其繁衍的艰辛历程、记载着其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与生活轨迹,尤其蕴藏着有关吴氏大量的人口、民族、社会、历史、经济、教育、伦理、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等第一手资料,是一部宝贵的家族史书。至德文化做为一种传统文化倍受海内外人们的深深崇拜和敬仰。同时从不同程度推动了各地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研究至德文化,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文化底蕴、 构建文明梅山、提倡谦让精神,对推动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对研究整个梅山及江南文明的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2012.6月于义方楼)

 

作者简介:吴桂林,男,46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系湖湘民俗文化研究员;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