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氏成姓缘由和始祖 吴兴周
2.
关于吴氏成姓缘由和始祖,历史上曾经流传了不少说法∶据《山海经》载:上古帝王颛顼时就有一个叫吴权的知名人士,时间当距今近五千年;《史记索引》称:舜帝封虞,古虞吴同音,故舜后即有吴姓,《帝王世纪》则称:夏代少康时,与部落首领羿同代并与羿较射过的就有吴贺其人。由于年代极为久远,以上吴氏人士均缺乏必要的成姓原因和世系演化以及与现今吴姓的渊源考证,只能视作纯粹猜想或神话传说或暂作“存疑”处理。
某些他姓人士在探究该族成姓缘由和始祖时,往往会出现找不到可信依据而随意攀附名人望族的现象,使人难于深信,於己亦难自信,这是一种不敢苟同的不正常风气。我们的态度是:既然要作这一富有历史命题的探讨,就应严肃地去求得真象。不过,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历程,可信根据的获得,无疑是极其困难的。我们认为:求得真象的唯一的途经,只能是到正史里去查找。
吴姓的可信的成姓缘由和始祖,出于正史《史记·周本纪第四》和《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其中述及∶商王小乙26年﹙约公元前1150年﹚时,迁至陕西歧山的周部落首领为黄帝的玄孙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后稷的后代姬姓的古公亶父,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幼子季历生有一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深受古公宠爱赏识,古公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太伯和仲雍知道父亲意欲把部落头领的位置交给三弟季历,并进一步交给侄儿姬昌,就主动让贤,以为生病的父亲采药为借口,共同携家小奔走他乡,沿渭水,傍汉江,涉云梦大泽,渡淮,从长江下游江阴渡江南下,直至当时未开化的江南荆蛮地区的梅里(今无锡)附近定居下来。凭借所掌握的陕西关中中原先进文化技术,对当地未开化百姓的教化,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和推崇的太伯兄弟在大众拥立下创建了吴国,太伯为开国吴君,此后即以国名为姓,是为吴太伯。岐山方面季历传位姬昌,姬昌传位姬发﹙周武王﹚,联合各诸侯灭商,在太伯、仲雍出走约七十年后的公元前的1066年建立了周朝。姬发随即派人寻找两位伯祖父的后裔。此时吴国方面已传至第四世,姬发见族侄周章已是吴君,就以周王的名义重新加封一次,并封其弟虞仲于周北故夏墟(今山西北部)为中原诸侯虞国,并特追封太伯为吴伯。公元前585年,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末期,为了固国图强,太伯和仲雍的第十八世孙寿梦正式称为吴王。孔子曾赞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加上吴王寿梦的贤德睿智而有雄才伟略的第四子季札,为维持王位的正常传承和国家的稳定,不愿遵父命僭越为王,退隐封邑地延陵﹙江阴﹚农耕,众人尊赞为“延陵季子”并建“延陵堂”以祭祀,后本系族人均以称延陵吴氏而自豪,季札成为继太伯、仲雍之后的至德第三人。故后人赞吴姓为至德先贤后裔之姓而尊吴太伯为吴姓始祖。
兴周作者简历::兴周周常用名吴岱。1935(亦说1934)年10月生于南京,小学和中学就读于松桃和铜仁,1958年夏成都科技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统一分配至国家机械部,先是短期从事水力发电设备水轮机和自动调速机设计研究;曾短期承担过《调速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教学以及一级刊物的编辑工作。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进行开发研究过程中,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过我国第一条机器人柔性生产线(二汽),离线系数示教机器人精密喷涂工作站、搬运机器人、交流伺服电动机器人、自动喷涂机等二十余项自动化装置的开发研究工作,以及多个重大项目的论证、审定工作。曾被邀请赴美国进行过机器人技术考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过近二十篇重要学术论文,各项开发研究成果均通过国家和用户的验收、鉴定,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科技进步,创造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曾经二十余次获国家、部、院所科技进步奖;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家级机器人工程系统专家。曾任机器人及智能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和技术委员会主任,退休后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的高级顾问。公生性落拓、不拘小节、多思好学、办事缜密,历千难万险,艰辛备尝,为我国科技进步全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公酷爱文学,著有《云梦诗词曲文》集,收入平生所作五律、七律、七绝、五言长句、白话诗、填词、曲、散文、信函等七十余篇作品。
曾娶 徐慕昭。慕昭生于1935年,成都科技大学水利系专科毕业,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性格直爽、工作勤奋在研究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生女戈,子边。(吴兴周/文 吴桂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