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靖金山镇“九月半”传统娱乐项目木制旋转式秋千将申报非遗
200年前南靖乡村就有“摩天轮”

2011年旋转秋千面世(网络图片)
摩天轮是众多大型游乐场不可或缺的设施,100多年前,摩天轮起源于美国,但是近日在漳州南靖县金山镇安后村,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里农历九月半的民间传统民俗活动上,竟然有一台“摩天轮”的雏形,一个又似秋千,又似摩天轮的庞然大物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据了解,这是当地民间有着200年历史的木制旋转式秋千。
在间断三十余年后,当地村民又让这古式秋千重见天日。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为它积极筹备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惊险刺激 曾盛极一时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到十七,金山镇安后村都会举办盛大的民俗文化节。这一节日在当地称作九月半埔传统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四大部将之一——辅顺将军的诞辰。据南靖县金山镇荆溪大宗吴氏族谱记载,金山九月半埔演戏传统已延续几百年,演戏期间举行多样的物资交流及民俗活动,其中人力拨动木制旋转式秋千作为保留的娱乐项目一直流传至今。
据安后村村支部书记王智勇介绍,古时候,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祖先们利用木材、藤等原生态材料,根据平衡、共轴旋转惯性等原理制作出来的旋转式秋千。这一娱乐项目,在南靖县除了安后村有,其他地方均没有发现。对于秋千具体的年限,现在无从科考,但在《南靖县民间故事集成》中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否属实仍无从考究。
金山镇民俗文学爱好者温欣先生告诉记者,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金山镇有一个叫作水槽的码头,是九龙江连接闽西南一带的中转地带,当时的金山镇河运十分发达,龙岩、漳州等地的客商都在此处经商贸易,当时的金山镇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河港。因为木制旋转式秋千只有在每年的九月半埔才会搭建起来,持续时间不过八天。“当时娱乐设施和项目都很少,加上很多人都想来体验一下旋转式秋千给人带来的刺激感。所以很多人都会慕名而来坐旋转式秋千。”

座椅看起来像轿椅(凯芳摄)
淡出视线 硬木变朽木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加上九月半埔地点转移至龙德宫(供奉辅顺将军之庙)附近举办,这一娱乐项目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据村民猜测,可能是因为搭盖秋千的人是安后村竹林小组的村民,当时搭建秋千的木头全部被集中安放在安后村竹林小组的祖祠的房梁之上,因为放置时间长达三十余年之久,再加上虫蛀,秋千的很多主要部件的木条都已经严重腐蚀,坚硬的杉木、赤皮木都变成了朽木。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九月半埔民俗活动通常是在安后村一半山腰上的空地举行。而高近6米的旋转式秋千,则被安置在山顶之上,当时坐秋千的人确实在风力和高度的刺激之下,可以与坐现代的摩天轮一样,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现在很多安后村的村民都不知道旋转式秋千为何物。安后村里只有40岁以上的中年人才能依稀记起自己小时候,曾经有坐过这样一个秋千,但是真正会制作秋千的却没有几个,村里面一些已过古稀之年的长者也都不知道这一秋千该如何制作。
齐心协力 古秋千重现
2011年,作为当年龙德宫理事会总理事的林茂庆,开始为新一届的九月半埔民俗文化节四处奔波。在一次与当地老人闲聊时,他偶然听到了关于旋转式秋千的传说。于是提议将古式秋千重新恢复。这一决定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很快被人遗忘在房梁之上的木头重新找了回来。竹林小组的六位长者开始聚集商讨如何制作这一秋千。
他们先是将房梁上的秋千零部件逐一地进行检查、测量尺寸。如果虫蛀严重的只好找新木头照比例制作。到最后,真正能用的零件只有4根连接座椅的横杠。
有一位叫吴潮州的老人曾做过木匠,对于秋千的制作工艺,他也是慢慢地摸索。“古人在制作的时候,完全都是由木头连接而成,没有加一根铁钉,而且纯手工制作,我们也是参照着比例一点点恢复。”
据他介绍,木制旋转式秋千高5米,人达到最高点时,离地的距离差不多有5.6米。秋千由十字杆、吊椅、转轴、支柱等部件构成。秋千架是用四根杉木埋在地上作柱,竖柱中穿一轴心,轴心分为四叶平衡座椅,座椅看起来很像轿椅。制作秋千时使用的是全木质材料,有赤皮木、杉木、松柏、红柯四种木料。根据每个结构所需的特殊功能,用到的木料都不一样。例如,座椅上方横梁用的是质地坚硬的赤皮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安全带,因为表面光滑,可以减少旋转时的摩擦。
稀罕秋千 将申报非遗
整个秋千制作过程,从选材到图纸设计到最后成型,前前后后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当重新见到儿时玩过的古式秋千,很多人都异常兴奋,但除了制作的六位老人,真正敢于尝试的,刚开始没有几个。“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秋千安全性能还没有一个准。”林茂庆告诉记者,刚开始坐他心里也会有点发麻。林茂庆说,因为每次乘坐人数有限,想尝试的人多。秋千旋转的力度与平衡性都要有专人负责掌控,考虑到安全问题等因素,秋千如果要运行就必须要有六个人在现场监控。因此如果要坐一次旋转式秋千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可能也是旋转式秋千只能一年搭建一次的原因之一。”
据竹林小组的六位老人介绍,因为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他们在搭建秋千时,前后只花了三天的时间。对于未来旋转式秋千的发展,王智勇书记说:“我们正在准备相关材料为古式秋千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顺利的话,明年的九月半埔民俗活动上,将会多增加一部到两部的旋转式秋千。”同时,他表示,将会培养新一批传承人,将旋转式秋千的制作工艺很好传承下去。
据南靖县文体局局长蔡志祥介绍,安后村的旋转式秋千是一项传统的民俗娱乐项目,得以重见天日就必须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旋转式秋千正准备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申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我们也将组织专家组到现场对秋千进行审核。”对于旋转式秋千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蔡局长持着乐观的态度。他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再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