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写此文仅对事,不是针对相关宗族或宗人,如果有宗亲不会舒服,本人亦无可奈何!
农历壬辰年壬子月己酉日子时,公元2012年12月14日,也即昨天晚上十一点后,正准备休息,手机骤响,是一宗亲来电,该宗亲是我挚友,听其言语甚急,嘱余详看Q留言,想这么深夜来电,莫不是宇宙快爆炸?!细看留言,原来提示我浏览华夏吳氏网的一篇文章。按宗亲的提示,即登录浏览此文,原来是OK先生录入一篇落款为”吴宣公正宗谱编撰委员会”(简称编撰委)编撰的“江南吴氏始祖 宣公正宗谱”(简称“正宗谱”)。见此,初感亲切,想同为宣公子孙,有人不遗余力地宣传始祖宣公的善举应值得我们尊敬,完全是宗人们对始祖宣公的尊崇,让我感动!细阅后,确实感觉书名、落款署名欠妥及一些主要内容失实,故即时附留言,仅此作罢。欲休息,却不知,QQ头像一直闪烁,点击后方知一些看到此文的宗亲来言甚至讨论,甚是激烈,我以劝导的形式加入讨论,毕竟以开明、开放、开通的心态来处世,是好事,也是一种修身方法。因夜深人乏,回房间休息,不知何时,突然被一阵阵雷声惊醒,掀开窗帘,原来外面正在打雷下雨,断续的雷声格外低沉,影响睡欲。
今晨至今,又有几位宗亲来电,其意明确,我淡然处之。却不知傍晚时分陪妻女出门下楼时崴到了脚,痛不可言。心静之余,细想宗亲们的建议,结合天象与现情,细想实觉愧对始祖,有负于先人!思忖再三,决定将本人对此事的看法及多年来研究江右宣公的心得针对该文浅陋地谈论三点,一来与编撰委商榷,二来抛砖引玉,大家讨论,以期能正本清源,还宣公的原貌,请有识之士斧正!
一 江右始祖宣公其人其谱略述
始祖宣公其人及其事迹。宣公义辞王爵,南下江右,先徙居古临川石井,后留次子经公(注:不才之二世祖)守家业,携长子纶公、幼子绍公復居南丰李宁庄金斗窠,宣公自五代十国晚期肇居江右,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元孙,三子裔孙以逢塘逢井逢源而居分,此为全球宣公谱统一所载,因公知及篇幅和另有安排暂不赘述。
始祖宣公谱。宣公肇居江右后,因受世家文化影响,十分注重传统文化,晚年曾命第四孙讳福撰写家谱,自始宣公后裔家谱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兴废而不断增修,本人查询南丰祖地、临川、黎川、金溪、宜黄等等抚州宣公族裔谱或与研究宣公的宗亲交流所归纳,宣公族裔修谱行为大致有几个特点或阶段(因知识有限,也有囿于资料的掌握,仅就已知的信息斗胆进行肤浅分析,诚望各位不吝指教):
1.修得及时、早,记得精、准、全。宣公肇居南丰后,即命纶公四子福公编修家谱,此一事实在抚州宣公裔宗谱大都有载,福四公于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纂修的家谱序说:年十六,承祖命,纂修族谱,並始祖根源实录。此事实在《福四公实录》及《宋·谱序》中同样得以印证,二篇宝贵的资料均系福四公长子忠敏公于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所书。更为宝贵的是,该谱序还告诉后人忠敏公续修家谱的肇因。归纳来说,福四公在16岁的时候,宣公便交代最钟爱的孙子福公纂修家谱,福四公完成任务并将先祖世系上溯至吳氏始祖泰伯,各祖详列名讳。福四公居所虽在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惨遭火灾,原谱幸得遗存,后忠敏公耗时五年即1032年方完成泰伯公——宣公——忠敏公等等各代裔孙的编修工作。故可以推断,到北宋明道年间,宣公以下四代甚至五代、六代裔孙名讳已经忠敏公不懈的努力全部纳入宗谱内,才让后人得知宣公有七十七曾孙、三百多元孙并成为美谈,同时也为宣公支裔倡修族谱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宣公族裔首次聚首于南宋淳祐年间。南宋淳祐年间初期,因始祖宣公墓地遭严姓侵蚀,时祖地南塘族宣公十四世孙穆卿公召集各族宗人将其纠告于官府,于淳祐乙巳(公元1245年)年诉赢,后于淳祐丙午年(公元1246年)修葺青鱼潭宣公坟墓,各大族支开始更加重视纂修族谱并先后告竣。以上修坟及诉争事实有《青鱼潭修坟记》、南宋名宦枢密使包恢(宏斋)及时裔族显宦攀龙等等各位远支祖在宋淳祐丁未七年(公元1247年)所写的谱序为据;各宗族修谱事实有南丰祖地宗谱、宜黄棠阴八府君宗谱、临川鹏田宗谱、黎川泸坑宗谱、南城福四公裔宗谱、金溪疏口宗谱等等抚州各县宣公裔族谱内留存南宋淳祐年间至元朝至元年间的谱序或有关资料为证。始祖坟墓事件,直接促进宣公族裔大团圆,帮助各族宗人首次在“宣公文化”认同层面达到空前一致,此后的几十年时间内宣公支裔族大范围大面积修谱行为就是印证!期间的修谱成果之一便是确定了祖地宣公谱基本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大统的效果,为后的元、明、清乃至今日产生巨大影响,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元末至今,各裔族修谱分分合合,因故不可大统宣公宗谱。各族裔谱自宋末元初的兴修,之后历代修谱皆有循可依,大多族裔甚至制作家训,要求后人三十年(或二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始终保证了谱帙的连贯性、准确性。据本人看到的各族谱发现,自元朝始,宣公系下修谱多以十八孙派下的裔孙统修为主,即谱头上宣公以下五世(或三世)均采用宋谱内容,其他旁支祖均注明分支不录,但各派宗谱却将本派祖(五世或三世)相应内的三代先祖记录详实。另外,历观各派族谱,有在明或清时或以族为基础大合修或以支房祖为基础小合修,却罕见以派统修或派与派之间统修。造成这种原因,本人认为,主要由于宣公族十八孙派下的族裔繁若星斗,宣公族宗谱不可胜计、浩若烟海,也造就宣公族谱牒、人文等等文化底蕴博大精深。虽千百年来,宣公千万裔孙中,不乏数不胜数的名家显宦等俊杰,也有多如牛毛的富甲天下之商绅,非其无力无能大统宣公宗谱,实因恐曰“大统”美其名实伤害族裔之感情,不可不谓虑之深远。讲一小插曲,明朝万历癸未年(公元1583年),时宣公祖地西坪族人文郁公倡导修宣公大统宗谱,游说于抚建各宣公族裔,未果。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临川曾湾(今进贤)进士撝谦公倡导修经公宗谱,时抚建各县宗支积极呼应,辨析后临川曾湾族撝谦公、临川鹏田族道溥公(注:本人的前十一世祖)、贺公、金溪厚山族椽公、宜黄棠阴族玠公等等先贤合经公宗十八族在抚州府治望台楼统修经公宗谱,历时二年于丁亥年(公元1587年)方告竣。我阅谱后,知各先贤未倡修宣公谱而次求经公宗谱的原因在于有“时、才、私、众”等四拘为患,有患不能除当不可统,最为可贵的是,此次统修宗谱,因经公幼子讳礼公裔孙远迁吉安梅田未有族支录入,实和公、仁公二派宗支参修,故曰。可见统经公宗谱决非先贤们的一时心血来潮之举,不统宣公宗谱亦非先贤们无能庸碌之为,统修经公宗谱却称会修经公宗谱,是何等的低调与实在。先贤不大不冒不贪不虚是何等理智与英明,可以说不失始祖泰伯之德、太史兢公之直、宣公之义!此间此意此情此德,今人能及乎?!
二 “编撰委”、“正宗谱”名不副实
正,查《康熙字典》及搜百度可得出以下知识:会意。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 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引申义:天下统一。再引申义:1.基准。2.国家标准。天下统一的技术标准。 可见,一个“正”字是多么的沉重与庄严,常人理解,与“正”相反是“反”、“邪”、“盗”等等,也就是这个“正”,中国多少帝王为求、为争它而不惜手足父子之情血腥残杀。
中国人重中庸之术,十分靠谱的话或事都会为自己留有余地,如果不靠谱的东西就更难消说!古代,皇帝九五之尊言语虽说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史官基本上都能准确记录其言行之正面,这点似乎正、准、信,但正直的史家们尚敢录其言行之曲谬,这点似乎更正、准、信,野史作者就更不消说,何况现今渐趋民主开明之世。回到家谱,闲话不叙,纵观古今天下,没有一姓一氏、一方一族之谱牒号称“正宗”,就连各朝帝王家都不敢宣称!至圣一生倡导名正言顺,今视所谓的“编撰委”、“正宗谱”,其应向世人说明解释其“正”在哪?这点,本人也装学下中庸,点到为止,大家明了即可。
三 妄论始祖宣公 老人家太累也不高兴
阅抚州宣公族裔谱不少,感觉对始祖宣公的事迹记载大都一致。或许这是原本真正的始祖宣公吧,相信宣公九泉之下会欣慰,因为他老人家既然有“义辞王爵”之风节,当然不会高兴后人对他的“封官进爵”或刻意美化甚至神话他老人家,要不他就应该在西蜀乐做附马、安享王侯奢华生活,而不会冒着全家百口生命危险举家南下江右!
做为子孙后代的我们,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先祖有关光辉灿烂的历史,又哪个宗族不希望自家宗族出个达官显宦,凭良心说,我做梦都想有个这样的先祖,同时也在想,或许N年后自己的子孙或许也巴望我这个“先祖”是个富贵之人,正所谓光前裕后罢。但转念一想,自己是宣公后裔,先祖的操行应当效仿遵守,哈哈。话归正题,江右始祖宣公,在抚州宗谱记载,仅是西蜀孟王的女婿,充其量是民间据说的“驸马”而已;其一生并未担任任何官职,也未与官家接触,有记载的亦仅是孟祖老王爷父子而已;始祖宣公一生未参加官宦进阶试,纶公、经公、绍公三祖也是如此,并非一甲进士出身,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或条件参加科举考试,何来功名在身?!这些无上光荣头衔加在一个平庸之辈上,定会如范进一样欣喜若狂,但试想,将这些“光圈”放置在宣公这样一个老人家头上,以老人家之义节,他会高兴吗?我想定会生气,大家认为呢?!
不说了,不想再多说,这些已经伤害了有些宗亲或许是极多宗亲的心,或许已然是他们心中的恶人、大坏蛋。但本人不惧,因为至少有在那么一天,在我遇见宣公他老人家时,他会对我说:小子,汝可矣,未辱没吾清誉,幸矣幸至!那时,我想,现在可能遭受的非难,都是浮云!!
最后特别说明,本人于第一时间在“编撰委”文章上传华夏吳氏网站时就留有评论,但至今仍未见此言出现,请华夏网原文刊出为妥,万分感谢!!
江右始祖宣公第三十四代孙
临川鹏田族 良生
2012年12月15日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