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文艺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学习状元宰相吴潜与感德镇茶王公谢芳得的德馨和叠山精神
作者:小茶生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吴潜“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谢芳得《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华夏“文节”之代表......。

        福建省泉州市有浓厚的德馨、叠山文化,吴文化的泰伯至德精神和茶文化茶道之核心为德,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8年3月8日,纪念宋状元宰相吴潜诞辰811周年特刊的定稿会在泉州召开。会议参观了泉州市重点文物保单位——吴氏宗祠。宗祠正厅为《状元宰相》匾额,系为南宋状元宰相吴潜所题。 《义门吴氏谱》中称吴潜为:“宋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开国公加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因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吴潜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两次取用谢芳得抗元,后被贾似道陷害而死。后来贾似道被贬循州,沿途百姓认为,他经过当地,将带来晦气,于是纷纷张贴檄文驱逐,贾狼狈不堪。当时负责押送贾似道的官员郑虎臣。他们走到一所古寺中歇息时,墙壁上有吴潜贬循州过此地时的题字。郑虎臣大声责问:“贾团练,吴丞相何以到此?”贾似道羞愧难言。9月,贾似道到达福建漳州城南的木棉庵。郑虎臣多次催他自尽,贾似道贪恋余生,不肯寻死。郑虎臣说:“我为天下杀你,虽死何憾!”便将贾似道锤杀。

       谢枋得在茶乡的《觅茶》:“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2013年新落成的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茶王公祠,感德茶农们学习茶王公谢枋得德馨、叠山精神的茶文化(茶王公谢枋得传承人陈庆云先生的庆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叠山牌安溪铁观音),体现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对于当代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茶道是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于民族危亡之际出任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家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边事当鉴前撤以图新功,楮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禥(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贬黜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不久,吴潜即忧愤去世。后来赵宋王朝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

        宁国吴氏三杰:吴柔胜(父)、吴渊(三子)、吴潜(四子),父子三人均进士及第,同为台阁重臣,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显赫一时。吴氏三杰为官廉洁清正,勤政爱民,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南宋历史上最显贵兴盛的家族之一。吴潜先祖吴仁寿,北宋任南容州水陆转运使;伯父吴柔立解元,太师,魏国公;父吴柔胜历任国子正、太学博士、工部郎中、秘阁修撰,燕国公等职。任职期间,守边镇,择将才,训练忠勇军,颇有政声。去世后谥正肃;三哥吴渊历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后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侯,御赐“锦绣堂”、“忠勤楼”大字、进爵为公,并于宝祐五年(1257年)以功拜为参知政事(副相)。去世后,追赠少保、太师,封显应威严大王;长子吴璞,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累仕至吏部尚书。父亲吴柔胜乃程、朱理学的饱学之仕,治学极为严谨,为南宋理学的复兴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吴潜从小就受其影响,几度在地方任职,对平民教育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为推动程、朱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朝时期,来自倭、高丽的海盗就已对我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沿江制置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宝祐年间,吴潜任沿江制置时,在民间订立了“义船法”,并创设定海水军的港口招宝山自至壁下山的——“海上十二铺”。这样的“军民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吴潜在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循州(今广东省河源市)东山寺不仅是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之地,也是尊师重教之地。吴潜罢官贬谪循州期间(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1年),在东山寺创设了“三沙书院”,又名“东山书院”,常偕士大夫、文人墨客在此讲授道经,并收取了过百余名学生,他以饱满的热情,向循州学人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南宋理学,开启了潮汕地区启蒙教育的先河。

       南宋后期的两文武状元宰相吴潜和文天祥。谢枋得和文天祥又是同科中进士,他特别敬仰吴潜、辛弃疾,一则他们也是诗人,也是爱国者,情趣相近,志向相同;二则均属同朝。1271年,当元军长期围攻襄、樊,南宋国运垂危之秋,谢枋得曾与同志十七人在铅山金相寺集会祭奠辛弃疾,盛赞了他“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表示要将他的言行录于书史.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他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的壮丽诗篇,南宋著名的爱国文学家和诗人。其伯父谢征明抗元战死,其父谢应琇因忤贵官被冤枉死,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次看书,五行一齐看下来,过目一看,终身不忘。1256个谢芳得和文天祥同科中进士,谢枋得对策时严厉地攻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后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随即弃职而去。次年,吴潜宣抚江南东、西两路,命他担任干办公事。团结民兵,以保护饶州、信州、抚州,用科降钱米以作为地方民兵的食粮。谢枋得说服邓、傅二姓所属二社各大家,得到民兵一万多人,驻守信州。1258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经他多方筹措,共招募得民兵一万多人。

      景定五年(1264),他在建康当考官时,当时的丞相兼枢密使叫贾似道,他奉行投降政策,奉币向蒙古军求和,加上蒙古大汗蒙哥刚死,内乱发生,忽必烈答应了条件,率蒙古军北撤去争夺王位。蒙军刚撤,贾似道就开始行打算法,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他们破产赔偿。谢枋得极为愤慨,也对时局失望至极,便以贾似道政事为题,言“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为此,漕使陆景思抓住了这件事,送上这种文稿给贾似道,贾似道则以谢枋得居乡不守法纪、起兵时冒领使用科降钱,又诽谤他,追夺两官,贬谪兴国(今湖北阳新县),直到公元1267年才被放回家乡。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1275年,元将伯颜率元兵大举攻宋。谢枋得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在此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由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畏战,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大片国土沦丧。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宋亡,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在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教人种茶。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

       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1288年冬天,大雪纷飞,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强迫谢枋得北上大都。这时,谢枋得虽然形容枯瘦,但仍精神抖擞,慷慨赋诗赠别亲友。他一到大都,就问明太皇太后谢道清坟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恸哭再拜,后拘留于悯忠寺(今法源寺),见壁间有曹娥碑,哭泣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并再次进行绝食斗争。留梦炎派医生拿了杂有米饭的药汤请他去喝,他一面怒骂,一面将药罐拂在地上。四月初五,谢枋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至死未降为元臣。那年他64岁,其子定之负骸骨归信州,葬故乡弋阳玉亭龚原,门人私谥他为“文节”。

        谢枋得取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模仿苏轼,也为自己的读书堂写了—块“叠山”二字的匾额,并从此自号“叠山”,而人们也因此尊称他为“叠山先生”。 清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参观时,亲书“叠山书院”四个大字。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烈的母校,望江楼便是他们的读书之处。在“五四”爱国潮流影响下,他们在桂花园秘密组织了赣东北第一个革命青年的先进组织“弋阳九区青年社”,并发动了声震江西的弋阳人民抵制日货的运动,为叠山书院增添了新的光辉。谢枋得潜居感德,教民垦荒植茶,发展当地经济。安溪县感德镇茶农们感恩其德,尊其为"茶神",并于明成化年间立集福堂供奉。数百年来,茶王公祠几经修葺,日渐规模。旧的茶王公祠于1469年兴建,1958年,旧祠遭毁,2013年新落成的茶王公祠,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而今中华吴氏宗亲总会发扬泰伯至德精神和茶王公祠与叠山书院继续秉承着叠山精神在泉州大放光彩。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