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不在大,有源则长。
歙县问政山位于歙县城东,海拔277.4米。是歙县古城东面的靠背山。山峰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最高处是东北承舅岭(又称承旧岭)高眉尖,西南以半山为屏,周围有凤形、燕形、虎形、鸡形等小山拱卫,山势如翔鸾舞凤。问政山原名华屏山,唐代歙州刺史于德晦为他族兄于方外在山巅建设一处住所,名字叫“问政山房”。歙县人聂师道拜于方外为师,聂师道后为唐末五代十国时吴国的国师,赐号“问政先生”。聂师道死后,吴国睿帝听说大批云鹤聚集在聂师道生前歙县问政山故居问政山房上,多年不离开。很是感动,于是在顺义七年下诏同意聂师道葬回故地,问政山由此得名。这是正史上记载的问政山的来历,但在百姓心目中,问政山名气来源于古徽州最古老神奇的一个传说——斩尾龙挂纸(徽州人清明节上坟, 要把钱纸挂在坟人,所以把淸明节上坟叫上坟挂纸)。
相传有一位名叫王荥的浙江淳安知县被派往徽州府升任知府。就任途中,在新安江九里潭,知县夫人头上的金钗吹落江中,知县跳入水中打捞,被江中乌龙精所害。乌龙精吃了知县,变身知县模样来徽州府衙赴任。新来的替身知府在徽州上任期间,不理政事,大肆搜刮,制造了许多冤案、假案。被住在问政山道观里的许真人察觉,许真人与知府夫人商议,决定在端午节斩杀乌龙精,之前要求知府夫人将府衙内所有水统统倒干净,一滴不留。端阳正午,许真人手执宝剑破门而入,乌龙精见状,掉头就跑。许真人紧紧追赶,乌龙精四处找不到水,窜至书房,发现砚台里尚有几滴水,就从砚台里潜逃了。许真人后面一路紧追,一直江西九江鄱阳湖。此时,乌龙精已是又累又饿,见有一老妇人正卖面条,就要了一碗,谁知面条刚下肚就变成了铁链,原来老妇为观世音所变,随后乌龙精被观世音锁在镇妖井中的石柱上。乌龙精问菩萨何时可以放其出来。菩萨跟乌龙精说要想出来除非等到“石柱开花铁锁烂”才有出头之日。许真人辞别菩萨赶回徽州,得知知府夫人分娩,许真人手起剑落接连斩杀八条小乌龙,当生第九条小乌龙时,知府夫人流泪求情说:“给我留个上坟的吧!” 许真人听后动了恻隐之心,又唯恐祸害百姓,于是斩了它的尾巴,小乌龙后被张天师收在龙虎山。知府夫人死后被葬于问政观左边的山坡上。而后每年的清明节斩尾龙都要来徽州上坟挂纸,所到之处,电闪雷鸣,天昏地暗。此时母亲坟前的风水明堂里也都会涨水,而且水里还闪腾着一对红鲫鱼,朝着坟墓频频磕头。母亲在天际告诫斩尾龙:“儿来势汹汹,惊动百姓风,若学恃才父,何颜见江东。回去再不许如此疯狂!”于是,斩尾龙挂纸,来时猛,去时悠,成为徽州慈母教子的一段佳话。
斩尾龙挂纸故事对年少的我也是深受教益。记得有次上初中时,也是清明前,我在教室上课,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我从窗口往外望去,只见暴雨中,狂风吹拂下雨带飘移,仿佛就是一条巨龙在游动,我很惊讶。风雨经过教室,窗户被风雨打的咣咣的响,房顶屋瓦也被风像树叶一样在空中飞舞。雨停后,放学回到家中,见家中房子屋瓦也被吹落一地,父母忙着整理,请人修漏。我放下书包,也去帮忙。此时,母亲却让我马上去十里之外的外婆家看看受灾情况,如果情况严重要我马上回来说,家里人都去帮忙。我骑自行车路过大阜一座小山坡,看见路边一整片约一人合抱粗的板栗树林的树都被连根拔起,我惊呆了。到了蔡坞外婆家,结果更让我吃惊,外婆家安然无恙,没有遇到风灾。外婆听说我来意后,跟我讲述上面斩尾龙挂纸故事。此故事深记我脑海之中,斩尾龙尽孝道尊母训让我感动,而我父母在自己受到较大风灾时,还牵挂长辈这种孝心让我敬重。随着年龄增加,让我更深刻感悟到,敬重祖先不仅是优良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去年冬至前,我有幸参与了增魁和善槐两位宗长在祖地举行的左台吴氏祭祖活动,不仅对左台吴氏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结识了许多吴姓宗长,他们执着追寻吴氏历史也深深感动我。从此,我利用工作之余开始收集阅读左台吴氏资料。在我接触左台吴氏资料中,第一个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左台始祖少微公祖地在哪里?许多宗长文字描述和谱载都认为少微公为休宁人。这与我参阅有关府志县志有出入。府志县志上说少微公祖父良公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担任歙县县令,少微公父亲义方公唐贞观十四年(640年)来歙州讲学,少微公祖父与父亲因喜爱歙县山水,于是定居在歙县问政山。史料记载少微公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年)。从这些史料可以推断出少微公祖父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任县令,卸任后与少微父亲定居歙县问政山,之后,少微公出生。少微公应出生在歙县问政山,歙县问政山才是少微公祖地。史料还记载,少微兄长太微守祖父良墓居问政山,少微公守父墓迁歙县黄墩,后因其母叶太夫人葬休宁龙源,少微守母墓才迁入休宁莲塘居住,后葬休宁石叶山。当我把这个疑问请教增魁和善槐宗长时,增魁宗长很智慧回我歙县、休宁包括新安、徽州都可以称之为左台祖地。善槐宗长则认为还缺实证证明,并与我约定找祖谱上记载问政山用清公祖墓更有意义。后来,善槐宗长把古谱记载用清公祖墓图和谱载文字发给我。我也觉得做点实事比争论出生地更有意义,于是按照善槐宗长资料请在歙县文物局当领导大学同学帮忙,同时与善槐宗长约定清明节去问政山探访。
今年春节一过,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连续阴雨,给外出办事带来不少影响。清明前三天,善槐宗长打我电话说陪环保部官员已经到歙县,有空请我去聊聊。恰好这时我连续参加市县会议,得一空闲我赶到歙县饭店找到善槐宗长,刚与善槐宗长见上面,天空乌云翻滚,雷声隆隆,不一会暴雨如注,平地成河,我开玩笑说看来是斩尾龙来挂纸了。我跟善槐宗长约定第二天去问政山探寻用清公祖墓,但看着一直不停下着大雨,心里也放嘀咕,明天能如愿去问政山吗?第二天雨小了不少,我与善槐宗长跟着镇村向导就赶往问政山。随着车子在崎岖山路上爬行,车窗外扑面而来都是竹子,向导乘闲介绍问政山最有名土特产问政贡笋。
竹笋是徽菜中的一味山珍,问政山笋在所有的笋味中最为鲜嫩。问政山笋属毛竹笋,在历史上曾被列为贡品,以“问政山笋甲天下”而闻名海内外。《安徽通志》记载“笋出徽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尤佳”,《歙县志》中说“春笋以问政山为冠,红箨白肉,落地即碎” 。“群夸北地黄芽菜,自爱家山白壳苗”是清朝诗人汪薇描写歙县问政山贡笋,虽然有点直白,但我觉得很亲切。问政山笋之所以这样娇嫩味美,与其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分不开。清道光《歙县志》有“山含沙,宜养竹,笋最有名”。这里的山多沙土,质地松,加之问政山人喜欢在竹园里种粮、种菜,使土质更加松软,利于竹子生长,笋子也就长的更好更多。同车镇干部插话说,镇里对问政山土质做过测试,富含硒元素,硒有提智作用。我开玩笑道我们少微公才华横溢文冠当世是不是年轻时问政山笋吃得多缘故,希望中午搞点正宗贡笋给善槐宗长尝鲜,同车向导满口应承。
到了问政山村,下车举目一望,一片竹的海洋,满眼都是绿色;松竹掩映着的徽派民居时隐时现;回望古城,是一幅山、水、城相宜的山水画。我不由自主拿出手机照照片,正在等候我们的村支书吴清平走上来与我握手表示欢迎,看见本家在这里当书记我心头一热,心想一定不虚此行。本家书记听清来由后,马上帮我们联系村里长者,请他们帮忙查找善槐带去古谱有关用清公祖墓资料。我们连续访问了好几个长者,对谱上记载地名都没有印象,此时,我的心凉了半截。同行向导劝我再去找村里年纪八十多岁,曾经做过风水方先生的问问。我们来到老先生家,老先生身体还硬朗,但听力和视力都有障碍,同行村干部只好在他耳朵边大声说了半天,才听明白我们的来意。从房间里拿出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阅读资料,思考半天回我们对谱中记载地名没有印象,我有点失望了。
正当我们失望之极时,门口有几个妇女在说话,看见我们一干人在屋里,就进门问有何事。一位村干部告知在找高眉尖的地方,其中有个个子较高,圆圆脸,长的微胖,约60岁妇女,她快言快语告诉我们,她年轻时,父亲曾经带她去高眉尖砍过柴火。她回忆高眉尖有颗大松树,父亲告诉她高眉尖有个地名叫“天葬地”。 “天葬地”是因为以前有个人准备下葬时,突然风雨大作,棺材被冲下来泥土掩盖。听着这个妇女介绍,我突然眼前一亮,她的说法不是跟族谱记载很吻合,难道冥冥之中祖宗在保佑,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快感,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叹。我们马上问他她父亲在哪里?她说她父亲以前是个风水先生,早过辈了。由于时间长了,经过老妇女仔细回忆也只记得一个大概位置是在方家山村附近。善槐宗长想去方家山村再问问情况,村里干部劝我们现在天晴再去,路较远不好走,下次再去。我看见善槐宗长意志坚决,还是请求村干部带我们去吧。借了几把伞,在村干部带领下冒雨出发去方家山。后来得知,古代问政山麓包括现在的问政山、方家山、朱家坞、黄村坞等自然村落,跟现在行政区划有区别。
穿着皮鞋走在雨中崎岖山路上果然是深一脚浅一脚,不时还要跨过路上积水滩,有种在雨中跳舞的感觉,心想要是会凌波微步功夫走路就轻松了。弯弯的山路一直往竹园深处延伸,满眼翠竹迎风淋雨,叶子发出啪啪声响,我的思绪随着飘动竹叶也展开了。竹子威武挺拔,顶天立地,杆如长枪,迎风傲雪;它清华在外,淡泊其中,从不开花,免撩蜂蝶;它始终保持着素面朝天的清秀之雅和宁折不曲的忠骨之傲。虽竹节相阻,却从未止步,齐发并进,直插云霄;虽生长最快,却虚心劲节,压下枝叶,朴实无华。竹子,其表坚硬,可雕琢成器;其型直韧,可弯折制物;其性清凉,可怡凉散热。于是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少不了竹的身影:淡雅清香的竹简,温文尔雅的竹筷,精致耐用的竹篮,坚实牢固的竹凳,秀长轻巧的竹笛,还有那炎夏时我最钟情的竹席等等,这些无不向全世界彰显着中华文明之竹文化的深厚底蕴。“小心脚下的笋”同行村干部提醒,把我思绪拉了回来。我低头一看,哇!好厉害,在坚硬路中间,一颗新笋鲜嫩,它不惧重压,坚挺如钢,破土断石,而顽强出头。竹子还是新笋时就有节,长成参天竹木后仍然有节,并且节节有序、节节升高,枝叶舒展。竹子向往阳光,崇尚光明,它一生虽然短暂,但总是站着生也站着死;它一生碧绿青翠,不沾尘不带水;它一身清泽光亮,一生无所牵挂;它阴柔之美中透着阳刚之气,阳刚之气中又含着阴柔之美。对于竹子这种“气节 ”。 难怪董必武同志曾作诗赞竹:“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走出竹林,下坡来到了一个百来户左右的村子。村庄房子散落在山坡上,大部分是徽派建筑,只见高高马头墙,巍峨门楼,在远处烟雨青山映衬下,宛如一幅尘封多年山水图轴,在眼前徐徐展开。看见善槐宗长拿着相机不停按动快门,许多热情老乡跑到我们面前与我们攀谈。善槐宗长看到小学教学楼上悬挂着“热烈祝贺问政方家山方氏三房族谱发行”,感叹在徽州家族文化根深蒂固。便问起村里方姓来由和修谱情况。一会儿,村里干部把我们领到了一位村民家,村民很热情拿出了瓜子和糕点请我们吃。对我们愿望,村民认真看资料,七嘴八舌的讨论。此时,一种到家感觉,亲切温馨,很美妙。与问政上村民不同,方家山村民对“天葬地”并不陌生,许多知道来历和方位。一位村民提议,请在“天葬地”附近有田地的方子仪介绍情况。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白发微秃老人就被村民喊来了。善槐宗长与方子仪老人仔细交谈“天葬地”详细情况,说到动情处,方子仪老人请善槐宗长去实地看。这正中善槐宗长意。不过,我一看时间,快11点了,就问方老去天葬地路远吗?好走吗?老人很爽快说不远,都是平时下地干活走的路,好走,路边没有茅草。方老这样一说,大家也就无话可说。走到村口,有几个水塘,塘水很清,水塘边有几棵参天大树,景色很幽美。同行村干部告诉我,这是方家山村水口。我想起族谱记载“用清夫人吕氏生于神宗煦宁四年(1071)辛亥葬问政山方家山水口外乙辰向麂鹿唧花形”,连忙问水口可有麂鹿唧花形地方,大家说没听说有这个地名。善槐宗长跟我解释道,这个水口是村庄进出要道,可能被破坏了。我有点失望,但心中还是感觉应与找到祖坟有种契合。在方子仪老人带路下,我们一行走在崎岖羊肠小道上,此时,不争气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善意提醒我们该吃中饭了。同行村干部走的气喘吁吁,问我为什么善槐宗长走的不仅快,而且不费力样子。我开玩笑道我和善槐宗长是来探访祖宗,当然不累。
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凹里,山凹里长的都是竹子。在方子仪老人指点下,我们从密密麻麻竹子空隙里隐隐看对面的山,老人说那就是高眉尖。脚下竹园原来是他家的水田,近年来发展种了竹子。后面山就叫“天葬地”。我和善槐宗长仔细查看地形,老人所说“天葬地”植物跟周边无异,都是竹园加松树林,但跟附近地势不一样,要高出2、30公分,都是松土堆积起来的。到山脚更明显,外力推来松土要高出50公分以上,面积有1-200平米。老人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在这里干活,还看见这里有块大墓碑,具体是什么内容忘了,但这块墓碑比其他都大。他比划有一人高,厚度有20公分。不知道时候没有了,估计至少要4个壮劳力才能抬走。善槐宗长跟我说,根据村民描述和地势地形来看,此处很可能就是族谱记载了用清公墓“天葬地”所在,但缺少主要实物证明,估计墓碑还在附近,很可能是被哪位村民抬去做房子地基或者是铺路做桥面用了,一定要想法找到。善槐宗长请村干部帮忙找墓碑,他提出谁找到他个人奖励1万元。回到村口水埠,清洗鞋上泥巴,看见水埠洗衣青石板上有字,仔细端详,有清代道光年间徽州府字样,其他不详,走到一户农家门口,见其家门口洗衣板上也是一块江氏祖墓石碑。善槐宗长看后,认为墓碑肯定在,一定要努力找到。告别方子仪老人时,善槐宗长摸出200元递给老人表示感谢。老人坚辞不受,在善槐宗长和村干部苦劝才收下。看着老人离开身影,我心中由衷感叹多么朴实农民,我们作为的农民后代,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
村干部喊来一个车,把我们送回问政山已经12点半。中午我们在一个叫“墨竹斋”农家乐吃饭。果不食言,向导端来了腊肉炖问政笋,我迫不及待下筷,果真鲜嫰爽口,味道鲜美,比其他地方笋的确好吃许多。向导介绍说,问政笋一定要问政水炖出来,才是极品。我突然想起来问政山沙性土壤,不蓄水,村民吃水怎么办?向导说村里有口古井,无论天多么干旱,不会断水。我明白了徽州都是聚族而居,问政山为什么没有形成大的村落是因为山上缺水,人多饮水和浇灌都是问题。我说出我的想法后,大家很有同感,大家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歙县学大寨时最大水利工程就是引河水上问政山,在鲍川还留下了恢弘“鲍川飞渡”灌渠,现在废弃,村民用水大多是水泵提灌上来的。边吃边聊,村干部问我开发问政山旅游有何建议?我问他们问政山优势是什么?他们都说是竹子和笋。我谈了个人看法,尽管问政山竹子不少,但与安吉竹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就是跟本县石门竹海相比也是一点优势都没有。笋虽然好也只能维持村民生计但无法致富。问政山有独特地理优势—紧靠古城歙县,有人文优势—歙县中学初址,有不可多得历史文化优势是发展旅游最好资源。历史文化优势不仅包括神奇斩尾龙挂纸传说;还有问政山的来历,古代一寺二观十三庵;以及230万左台宗亲心目中祖地胜地。我笑称问政山旅游围绕“左台之源,佛道胜地”八字展开,必定事半功倍。告别问政山,回味问政山,希冀问政山,涂鸦打油诗一首结尾:
古城屏障风光美,满园翠竹春笋甜,左台之源后裔多,名山问政故事长。
下图即"天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