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是高坝,但我父亲1952年到黄门教书后,我家也就迁居到了黄门,我们一家人也就成了身在他乡的游子,但黄门村离高坝就隔一条河,有三十来里路,年少的我和哥哥们每逢叔伯的红白喜事、清明节、赶歌节都要到高坝去,从我记事起,高坝赶歌节前后三天都是人潮人海、热闹非凡。随着年龄的生长,读高中后的我赶歌节就很少去了高坝,这也是时间不允许,1997年入伍从军后的我,从第三年有探亲假后,每次回来也去过一次看望叔伯老人,但赶歌节就没有机会了,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从军十三年的我又回到了深深眷恋落叶归根的故土,也有幸在七月二十赶歌节来到了祖籍高坝,也有幸能从高坝父老乡亲中了解到了高坝七月二十赶歌节的历史渊源,但我知道对这段历史了解得还不是很全面,我只是把我知道的记下来表达一个高坝祖籍游子的深深祝福,但愿赶歌节越办越红,再现150年前的原生态北侗民歌、情歌风采。
七月二十赶歌节是高坝一年一度最热闹的节日,据历史记载,赶歌节已有
150余年的历史,每年这一天,北侗村村寨寨山歌高手和爱好者都集聚在高坝用侗感歌表达情感,人杰地灵的高坝,这里孕育了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吴承祖和用六十载岁月信守山盟、对爱情忠贞不仁、永心不变的肖玉娘,是她那感人至深的爱情、是她用六十载无悔的追求、诉说思念的歌声打动了邻里,感化了神灵,成群结对的男女青年不期而至,相聚高坝、相聚大塘,互相邀约歌唱,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演绎最古老的恋爱情景。是她那永恒追随的魂魅让无数的少男少女诚心向往、紧紧相随。虽然历经了150余载沧桑岁月,但她的精髓造就和赋予了七月二十赶歌节无限生机、使赶歌节名扬中外、渊远流长。相传清朝道光年间,随着肖公、吴公的迁居起家发户和代代传承,赋予高坝神奇而向往的色彩,肖公、吴公终年勤俭,为人正直,生意百般顺遂。岁登四十开外,肖吴两家都发展成赫赫有名的大富人家。肖吴对方圆百里百姓仁爱厚德载物富而不移,
为四周远近的村村寨寨做过许多功垂千古的公益事业.他两修建的工程至今依旧存在.肖公吴公的大名大德,在高坝乃至锦屏剑河天柱等县世代传扬。肖公和吴公亲如兄弟,肖公有六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女孩名叫肖玉娘,吴公有个独男,名叫吴承祖。玉娘和承祖从小青梅竹马,肖女美貌如花,聪明智慧,能歌善唱,歌盖八方,名扬千里。吴郎人才英俊,勤劳能干忠厚善良。他俩青年时期情投意合,双双常到大塘边的油茶林里,尝月唱歌……从此,高坝地区乃至锦屏、剑河、天柱侗族青年以歌表达感情,形成富有北侗民族特色婚恋习俗。
如今高坝七月二十赶歌节主要以男女青年情歌对唱为主,每当到七月二十这一天,周边邻里侗族男女青中年都聚在大塘歌场成群结队,寻觅意中人,以山歌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深深情爱,情投意合的男女青年从中对唱结拜夫妻百年好合。据当地的寨老介绍,每年七月二十赶歌节,相聚在这里以歌会友,结拜夫妻的不少于二十对,高坝七月二十赶歌节成为了侗寨男女青年通过山歌情歌对唱寻觅志同道合人生伴侣,圆鸳鸯梦的一块神秘之地。如今七月二十赶歌节除了传承侗族民歌、山歌、情歌对唱外,还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歌和自家酿的香谆的美酒迎接八方游客,开展侗族服装展示、斗牛比赛、民族文艺演出、斗鸡、斗鸟、篮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了省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采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