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无为县西南角的昆山乡,崇山峻岭,茂竹修林。从新华水库上行一公里,隐于大山褶皱里有一20余户吴姓小村,这便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吴洼。小时候,从长辈口中得知这支吴姓的一些零散遥远的信息:祖上为守看祖茔不知何时远迁于此,繁衍生息至今。这里所说的祖茔,即当地人皆知的吴家大墓,距我村庄一里之遥。遗憾的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墓石、墓碑、华表、牌坊等为修新华水库橫遭浩劫,祖茔如今只剩一抔黄土;令人惋惜的还有吴氏家谱作为“四旧”早已丢失殆尽。墓主何人,无从查找,众说纷纭,唯有一说,是个大官,官拜兵部右侍郎,更多详情已无人知晓。 近年来,各地修谱建祠之风日盛,我辈认祖归宗之心益切。我在外求学工作多年,而今将至天命之年,每每想起这些,总有一种追本溯源的冲动。今年清明,接弟弟电话,要我去无城参加重修吴氏宗谱族会,我欣然前往,如约而至。有幸目睹族谱尊容,虽残缺不全,我却从蛛丝马迹当中寻觅到了大墓的主人,他向我辈款款走来,面貌轮廓逐渐清晰。 家谱名《濡须吴氏家谱》(榖诒堂),上次重修于农历丁巳年(1917年),行派“克绍前德,家道永长,以承先志,万祀自昌”, 与家父叔伯们所说一致。 家谱上有《葛公山祖茔图》两幅,祖茔位置,周边地形地貌,河流山川与当前契合无二。如寨基山、铜锣尖、金珠尖、凤形地;享堂、王宅、老堰等标注清楚,一目了然。 《葛公山祖茔图》前还附有文字说明:“茔去城南一百里,累赠太常卿守溪公暨曹淑人合葬之墓,崇祯五年。钦赐祭葬少司马行可公暨配郭淑人祔葬左右,上造石墓,下建华表。计山若干亩,古松万余株,享堂一所,祭田租一百五十石,看坟仆人一房。春秋宗子值祭详司马公遗嘱。”虽不足百字,但信息丰富,特别是涉及到的官职、字号,结合《无为州志》等史料进行考证,让人豁然开朗——吴家大墓主人正是前明兵部右侍郎吴光义。 清嘉庆版《无为州志》(卷十八•人物志•仕绩):吴光义,字行可,晚号觉庵。幼而气度渊凝(气度不凡,老练凝重),丰采激射(神采飞扬)。十岁应郡(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试,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王公凤一见异(惊奇)之,延入署(请进郡衙),从窦淮南先生受业(学习)。万历辛卯(1592)魁南闱(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顺天乡试为北闱;魁,第一名),万历辛丑(1601)举进士,授仁和县令。有异政(突出政绩),擢工部主事。改补(调任)兵部职方司,出管山海关,变例,使流人得生还者数万计。寻以参议备兵陕西神木道,神木在榆林东,称边冲,为边人造命者多端。转(调)四川副使,以平奢贼著功,历升河南巡抚。时回贼初平,积案充栋,开释株连不可胜计。艰归(旧制父母去世,子女须回家守孝三年,称丁艰),值流寇犯境,捐赀募士,倡城守,州保无虞。晋兵部右侍郎,乞休归里,卒年七十有八。通籍四十余年,累官十有五任。利民济物,多著伟绩。律己严正,人不敢干(冒犯)。历四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慎如一日。子孙多列缙绅,称望族。 (卷十八•人物志•仪行)吴祥,字本善,侍郎光义之高祖也。仗义轻财。值岁荒,有郭某将卖女偿其负。祥知之,遂还以券,复代偿他贷若干。贾芜阴,得遗金于主人馆,因淹留十日,俟求金者至,尽返之。是时,主客正以失金几构难,得此始解。弘正间,两举宾饮。孙莼,号横溪,纯固敦朴,不屑入世经营。尝卜得生圹,近属有以形家言夺之者,莼曰:“缘一块土为争端,而薄宗族,吾何忍焉?”遂弃之。莼子廷弼,号守溪,即光义父。光义以童子受知郡太守王公,廷弼芒屩野服过谒,守尊为上客。光义令仁和,或言:“何不一览西泠之胜?”弼曰:“吾为子之事未毕,敢言为父之乐乎?”以两尊人尚未安窀穸也。负土事竣,始往视仁和治状。见光义貌瘁,正色曰:“精神用在一处,自无不足。汝,我一人子而仁和万人父也。汝不负为万人父,即不愧我子矣。”遂趋归。生平直谅,凡亲党及所知,事不合义,不敢令知,其以严见惮如此。莼、廷弼俱以光义贵,赠太常寺卿,并赐祭葬。详《通志》。 明庄烈帝谕祭吴廷弼文(卷二十九•艺文志•祭文) 维崇正五年十月 日,皇帝遣庐州府掌印官严尔珪谕祭赠通议大夫、南京太常卿吴廷弼并妻封太淑人曹氏曰:惟尔蕴德自珍,诒谋树范,敦诗书于夙好,衡泌夷犹;秉弓冶于义方,芝兰挺馥。遂以齐眉之雅教,成兹维体之达人。忠训有闻,渥恩斯被。垂馨俎豆,昭谷似于维乔;合窆松楸,永芝辉于宿草。灵其不昧,庶或祗承。 明庄烈帝谕葬吴廷弼文(卷二十九•艺文志•祭文) 维崇正五年十月 日,皇帝遣庐州府掌握印官严尔珪谕葬赠通议大夫、南京太常寺卿吴廷弼并妻封太淑人曹氏曰:惟尔隐沦自寄善种默培,严鲤对于熊丸,亢宗有子;贲凤衔于马鬣,永誉无穷。窀穸(墓穴)长春,钦承縻间。 谱文与州志、祭文、葬文对照可知,吴光义,字行可,官至兵部右侍郎。其父吴廷弼,号守溪,父母以子贵,父赠太常寺卿,母曹氏赠太淑人。吴家大墓乃吴光义夫妇与其父吴廷弼夫妇共葬之所。(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的长官,明朝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完整的保留了一套中央管理机构,南太常寺卿就是保留在南京的太常寺主官称呼,正三品。少司马,兵部侍郎的别称,兵部尚书为正二品,又称大司马,兵部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谱文与祭文、葬文均记载了吴光义父于崇祯五年葬于此山,光义丁忧期间,“值流寇犯境,捐赀募士,倡城守,州保无虞”,清嘉庆版《无为州志》(卷二十六•艺文志•疏)有文字记载如下:
善后疏 崇正八年十月 吴光义州人 题:为臣乡仰仗天威,幸免寇祸,亟宜讲求善后之策以安重地事。 臣,南直隶属庐州府无为州人。去南都一江之隔,不满足三百里,北拱祖陵,南屏留都,最要区也。今年正月,流贼突犯凤阳,未几而攻庐州,未几而破巢县、庐江。其攻庐州也,穷四昼夜之力,志在必克,以开江南门户。赖知府吴大朴两年以来专精励气,计军实而训练之,先事有备。贼以死攻,大朴率僚属、士民以死守,遂得保全。若巢县、庐江,一到即破矣!巢乃无为属邑,相去仅八十里之遥。臣从江防同知童学贤、原任南京光禄寺卿钱策、原任山东青州府推官张克佳守西门,臣与本州同知李翼隆守北门,原任署学正事举人饶嘉庆守小东门,训导刘天民守仓埠门,臣长子恩生吴开允守大东门,其余分布有差。臣等或捐赀以办火药,或出粟以周穷民,或散钱米以膳城夫之日食,或备油烛以助垛口之夜防,或筑水关、严稽查以防内应,或缒城夜渡以求救兵。贼破巢之后,苗头移向州城。将及六十里之外,探知有备,又内应不通,遂勒马而返,而湖边间道往庐江。是役也,外貌虽略恢张,内备百无一有,幸而瓦全,秋毫无犯,实赖皇上如天之福,岂真人力哉!钱策于贼退之后,深维地方久远之图,条列五款皆凿凿可行,业蒙圣鉴下抚按查奏饬行矣。策议所未及者,臣得补牍焉。古今言捍卫内者曰:“城与池相与为用者也。池深矣,而城不高不坚,犹无城也。”本州先年土城,嘉靖间因倭寇之变,守臣何宠始易之以石。然规制未宏,高仅二丈有余;筑基未厚,阔仅三尺;女墙高于人身,内不见外;路径仅容一骑,肩可相摩。前寇至时,不得已取民间门窗、板片、木植架起,令人登高守垛。贼若登城,我兵先无站立之处,何以御敌?当是时,恨不能以头抢地。今日既安且宁,岂遽忘之?相应将砖城加高五尺,内基低处培之使高,务令人可俯瞰;窄处展之使阔,务令马可双驰。乘浚河之时,即取外河之土填内城之基,则工可两成,民产不废,允称金汤之固矣。其为善后者一。高城深池,此御敌于门庭之计也,门庭之寇近一步,不若使远一步;欲驱之于河以外,先当防之于河以内。护城之计,无如敌台,敌台身在城外,门在城内,居高临下,火器可以远施,两面夹攻,城下不能驻足,边防内地万全之策,似无有过于此者。惟宜乘此修城之时,酌量周遭远近疏密,仿边制增敌台数座,则城池愈固,人心愈安。其为善后者二。城池固矣,而无御敌之计,安能徒手应敌?正月间,罗知州出库中所藏,止有朽钝、铳炮十余件,大不堪用。问匠役,则曰“不会造作”;问火药,则曰“不知配合”;问枪炮,则曰“不知安放”。睁睁相视,束手无策,而贼骑已到六十里外矣。回想此时,是何等光景?而今置之度外耶!本州城楼六座,垛口几三千,谓宜制佛郎机三十门,分贮各城。每垛口制鸟铳、长枪、长柄大斧各二件,硝黄、火药称是。无事则收贮于官,有事则取用于库。其为善后者三。火器备矣,设而不习,与无器同;习而不精,与儿戏同。贼破巢、庐时分,设入人家搜掳财物,一起不过四五人,最易为敌。但彼利刃在手,而我无寸铁,魂胆先丧,只得俯首任其屠戮。亦大可哀矣!本州有民壮三百名、乡兵百名,皆有工食,原为守城而设,然不教之习火器,而止令之事勾摄。平居惟知奔走,服役训练亦自呐喊摇旗,何济于事?谓宜延火器教师数人,一以训十,十可训百。就此四百人中,训练精熟,居然可成一旅之师,何必要费钱粮侈言招募?况夫由此而倡之,民间材官子弟必多景从。以子弟之兵,持练习之器,据高城池以守,如知府吴大朴之合肥已有明效大验,谁谓天下事不可为哉?其为善后者四。城以民为守,民以食为命。州所乏非谷,但民间因便于发卖,俱囤积城外水次,习俗相沿久矣。前者城门一闭,米市不开,五日之后,小民已自皇皇。若使相持日久,所忧者反不在外,而在内。谓宜每年秋成之后,令城内大小人家,多者蓄数百石,少者蓄数十石,料家口之众寡,各足一年之食。一旦有警,则富者可以自给,贫者可以借贷,自收自用,原非强之以不堪食足、兵足,实且因之以自固。其为善后者五。此五者皆有司事,不宜妄渎圣聪。但工程需岁月,非仓卒之所能竟;钱粮须设处,非有司之所敢专,不藉天语之提撕,难醒人心之弛玩。此时痛定思痛,语之以兴工制器,愚者亦肯趋事急公;今皇上神武布昭,且晚间游魂迅扫,恐人心依旧。居安思危,夫昔日倭变之后,不砌砖城,何以有今日之守;今日流贼之后,不修城池,不练火器,何以防后日之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天下事岂堪再误哉? 臣此疏里中已具,忽蒙简命,不敢延缓,遂怀草束装而南。今事已毕,驰疏恭谢天恩。因念臣乡善后事不宜缓,又值无为州知州王世钫新任,饶有识力,且乘其朝气,自能勇于担当。遂理旧章并疏,上干天听,伏乞皇上敕下部覆。如果臣言不谬,乞敕下抚按,行令庐州府知府吴大朴率本州知州王世钫同心协力,将本州城池应开拓者开拓,应修创者修创,火器应打造者打造,应教演者教演,米粟应积累者积累,非直再造一方,且隐然树屏蔽于南部、巩祖陵于北面矣。臣无任激切惶悚之至。
为了更多地了解先人,现把嘉庆版《无为州志》中记载的其人其事其文尽量罗列如下: 【附】:吴门子孙缙绅多 长子:吴开允,由廪生(科举制度中的学生名目之一)任福建建宁知府。吴开允,字志从,前兵部侍郎光义长子。顺治六年,知福建建宁府。下车时,贼初平,有明都宪张养素,富累巨万,有司利其财,诬为通贼。总戎发兵,击其男女百余口,狼藉道路。制抚陈锦、抚军张学至檄开允讯其狱。开允即诣总戎索囚,军中有哗声,开允厉色曰:“两台檄本府讯狱,爰书未定,张氏男女可留军中乎?如不尽发,某即檄缴总戎,驰报制抚矣!”总戎悚然付之。既至,置诸外庑,立取保媪守之。鸡鸣,会三厅二县,焚誓告神,质于城隍庙。有司仍附耳以利动,谓“加极刑于其娇稚,则诬服矣”,笑而应之。就神前立白其冤,牍上制抚。日尚未晡,悉纵遣之。为人朴质,寡言笑,重然诺,和风亮节,望而知为长者。 三子:吴汉,由岁贡(明清时,每年或两年三年,从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任湖广临湘知县。吴汉,字云章,前侍郎光义第三子。深沉嗜学,淡于荣利。由岁贡授湖广临湘县令。临湘有大树,卧孔道,数见妖异,邑以为神,汉至,伐之,妖遂除。莅任未阅月,告归。 四子:吴疸启,由府贡任山东文登知县。字旦门,号盥斋,光义第四子。由岁荐授山东文登县令。康熙十六年除夕,文营以给饷后期,兵哗变起。本营忿欲杀副将,疸启以身蔽之,误中六刃,仍单骑诣营,谕以祸福,一夕军心定,百姓得安堵无恙。文士民绘《定乱图》,以志弗谖。 五子:吴敏文,由附贡任陕西醴泉知县。字虞升,号远翁,光义第五子。性豪迈不羁,谙韬略,工诗画。初任镶黄正红旗教习,会滇南乱,杖策从征。李文定公天馥送以诗,有“扬旌紫塞重关道,濯足黄河万里流”之句。以军功授陕西醴泉令,厘奸剔弊,下士恤民。阅三载,以疾卒于官。 六子:吴昊,由廪贡任秘书院中书,升云南楚雄府同知(知府的助手——佐官,分管督粮、缉捕、江防水利等。)吴昊,字予高,号醒斋,光义第六子。由中书升云南楚雄府同知,莅任三载,奉调往黔拨运吴藩(吴三桂)家口赴滇。吴逆适叛,受伪职者种种。昊潜以单骑出重围,由九盘山奔赴荆州大营。主帅嘉其完节,题补河南开封府同知,以艰去官。卒年八十四。 七子:吴允,由附贡授通判。 八子:吴宽,子敬五,豪迈不羁,广交游,持风雅。晚年授广西贺县令。 孙:吴世基,字念祖,号定林。县尹疸启子,继兄汉为嗣,性孝友,攻苦下帷,寒暑弗辍,试辄冠其曹,康熙癸丑联捷,名噪一时。工楷书行书,俱妙。殿试拟第一,小误失之,授内阁中书,年四十卒;吴人龙,由廪贡任祁门、桃源二县教谕。 元孙:吴元庆,乾隆六十年进士。 弟:吴光宇,由廪例官工部郎中,转江北屯田道佥事、按察司副使。适岁祲,江北田野荒芜,民不能耕。宇捐俸为备牛、种、农器以资之,遂反瘠为腴,民赖以安。告归,好义乐施。岁凶,捐谷千二百石赈之。 吴光裕,由廪例官四川盐运司通判。
【吴光义与翟道人】 翟道人,辽人,无字号,故某将军卒。其貌魁然,不知其道术所由得。尝从将军行边。半路忽失之,物色数日后得,则入定马上也。万历间,吴少司马光义携自陕西,寓本州西城外谢家庄者二年。或数日不食,或盛夏据大石卧,暴赤日中至七八日,处暗室未尝需灯,以水漱口饮,病者辄愈。与人语,在显密之间。州人从游屠数辈,忽于众中指一人曰:“汝不能过某日矣。”其人少且健,拂色去。至期,众往讯之,已死矣。司马尝语道人在燕西山中,司马遣使迎之,答曰:“我当有书来。”旬日间正阳门道上,忽小僮投一札,司马自舆中开视之,止“知足不辱”四字,司马乃挂冠归。 《 通志》:吴光义筮仕自仁和令,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始为令时,四应立断,与吴江令刘梦胥、秀水令朱上愚称“东南三令”。寻转主事,理山海关。故事(先例)出关者,必受繻(古代作通行证的帛)于关,以防间谍,法至重也。然或流离转徙致亡其繻及久客贫质其繻者,子钱家常箧万繻,即不可问年貌籍里之在册者可考,惟精心核之耳。”因以意榜示二十八卫,远者自海上诸岛,与为之期,至期躬莅其事。凡一月,得生远者数万人,沿途皆为位祠之。至今关门颂其事。后巡抚河南,解任归。流贼犯濡须,人心汹乱,皆谋跳面保他所。城且空,家人以告,义曰:“毋以汝累我,亦无以我累汝。各为所为可也。”夜,秉烛坐堂上,俨然若神。家人又以告,则叱之曰:“吾已与汝曹决,何复溷。”乃公于是捐赀募士,以倡城守。贼探知有备,且内应不通,遂去。 旧志:司马光义为某官,时翟道人在囚籍中,忽亡去。月余来谒曰:“予,亡囚翟某也,适规便假寐须臾,卧雪中阅三四日。司马异之,为除囚籍,待以宾礼,服道服,鹤氅纶巾,内外呼翟道人。后遂携以归州。司马常奉命渡海,封王期甚迫,忧之,道人曰:“第往何虞。”促登舟张帆,一瞬千里,还报命,才及期之半。又有仆病瘵,道人以浴足汤饮之,豁然愈。向司马丐仆为徒,携出关,不知所终。 【水灾谣】(有引)(卷三十•艺文志•诗)吴光义 濡湏滨江,常苦浸没。万历癸丑,几同怀襄。作《水灾谣》述昏垫之状,以告来者。俾知此方阡陌,惟恃隄坝,积岁无怠修筑,庶其以人力胜天乎? 长鲸喷浪高千尺,掣电奔雷撼山磶。扬鬐直捣濡湏湾,濡水乘之益湱嚇。 亘延一线几何隄,况复滛霖彻朝夕。滛霖朝夕几曾晴,百日风霾天地倾。 鸣钲蜂聚长隄上,捧上填隄惊漭荡。忽然一声响似雷,建瓴直下二千丈。 涛声高,喊声咽,数里闻之心胆裂。典衣揭债种青禾,争忍青禾喂鱼鳖。 捶胸顿足且回家,可怜两日无半啜。忍饥欲向隔河奔,又駴隔河转悽绝。 转悽绝,不堪闻,浪滚风掀雨更沦。觅得一船如宝筏,登船浑是覆船人。 儿号母,母嗔儿,天公作难痴怨谁。挨过一夕是一夕,满拌来朝赴水湄。 吁嗟乎!米如珠,薪如桂,桂没珠沉空掩泪。吁嗟乎!荇可採,榆可舂,水上榆头荇没踪。 庐阳七郡皆沃土,独有濡湏滨江浒。海内泽国多滨江,未若濡湏连岁苦。 前年大水称襄陵,卖儿鬻女犹可凭。去今五载未生育,生且未孩那堪鬻。 总然易子析骸烹,相煎能得几斤肉。呼天天不应,抢地地无陆。 惟有孔迩一声歌,可解百千万亿之号哭。
谨以此文缅怀先人,激励来者。最后以先人赠濡须季氏元礼公(“八世同居,一门纯孝”)祭诗一首结束。 题季和卿庐墓处 吴光义 罔极情怀媿白头,何人遗迹在松邱? 哀心托月悬踈树,涕雨泪风洒暮秋。 五夜啼声同鹤唳,三年忧色动猿愁。 古今大孝谁似续?漫对青山叹未休。
另附:家谱《葛公岭七分公立议约牌记》 家谱《葛公山祖茔图》
二十二世孙吴天明于2015年清明 工作单位:安徽省无为第六中学 联系电话;13696789292
〖如果您知晓此相关情况,请您留言,帮助解答下,或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感谢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