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浙江省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瑞安吴氏综述
作者:吴义者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2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第一部分 吴氏祖源
一、吴氏来由
如今远古吴姓的鼻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古以姬为姓,为黄帝嫡传苗裔。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氏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姬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衍下来的。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是黄帝(姬轩辕)的裔孙;是高阳氏颛顼(姬乾荒)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太伯无嗣,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吴国建都于(今江苏无锡),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太伯第十八世寿梦(第19位君主)正式称王。到二十世阖闾(第24位君主)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君主)时,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经21世、25位君主)。族人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尊太伯、仲雍为吴姓始祖。
二、泰伯建吴
三让天下,忠孝两全。周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尊号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的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公亶父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之风。古公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业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业。为此,古公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父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位还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还位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纹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纹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纹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
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而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没。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赞泰伯为“至德”。孔子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泰伯文化与“至德”精神,从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第二部分 瑞安吴氏
一、瑞安吴氏简述
瑞安吴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支名门望族,迄今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始迁祖绝大部分从闽长溪、赤岸(古称)一带,陆续入瑞繁衍生息。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迁入:
第一阶段,唐末至五代时期,黄巢起义和闽王争夺,相互攻杀,闽人纷纷避乱北迁。
第二阶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海溢,温州沿海一带遭大海溢,死者甚众,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以后数年,闽人北迁甚众。
第三阶段,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福建霞浦、莆田、漳州(古称闽长溪赤岸)一带迁入瑞安较多。
瑞安吴氏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
延陵郡人口占十分之八、渤海郡人口占十分之二。
祖源共有五大支系:
延陵郡:畦公系,祭公---华公、远公系,允公---太乙公系,进公---琬公系。
江南巨族始祖宣公---渤海郡则茂公、伦清公系。
瑞安吴氏共有40多支宗族,目前宗祠有34座,分谱70多份,分居100多自然村。2008年12月止,瑞安吴氏人口五万三千多,在瑞安各姓氏中排名为第六位。
目前,瑞安吴氏辈分最大的是泰伯公第103世,最小的是泰伯公第119世。

瑞安吴氏最新统一行第
(泰伯公第111---150世)
正 行
旭朗雲岗辉    锐极浩炽坚      和睦赋众悦    瑞贯嘉祥安
实践展宏图    廉洁永传扬      真诚力繁聚    社稷更欢腾
副 行
岐山姬水源    德让八百周      功开梅里基    仁震华夏洲
肇祖多闽来    生衍家乡宗      后昆承先志    继启兴泰隆

二、瑞安吴氏支系综述
第一、延陵郡畦公系
吴畦公(泰伯公第七十世)是唐咸通元年进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在平定黄巢之乱立下军功,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勋国柱。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后,导致唐王朝的迅速灭亡。唐谏仪大夫吴畦公,因董昌作乱避难防危,于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从山阴(今浙江绍兴)迁居安固库村。
畦公瑞安后裔分布:
1.陶山前村。始祖子美公在明朝嘉靖年间,自温州垟头下迁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至今已传十七世,人口七百二十余,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80㎡。除本村外,还迁居至温州、瑞安城关、马屿、陶山等地。另有一支迁居至苍南马站岭尾。
2.湖岭岭头、吴坑、西吴坑、屿前。始祖殷白公自宋元期间居岭头肇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传廿五世,人口三千一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50㎡。宗支繁衍,除本地外,还迁居至上海、嘉兴、杭州、温州、瑞安城关、还有部分定居国外。
3.湖岭吴山底。始祖隐公和远公兄弟,于元朝末年到吴山底开垦肇基。至今已达七百年历史,传廿三世,人口一千二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宗茂支衍,除本地外,还有迁移至温州、乐清曹田后、瞿溪、平阳、马屿五甲、陶山郑宅等地。
4.塘下韩田。自康熙年间维资公迁居韩田以来,至今已传十二世。目前人口约三百左右,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还外迁至台湾、温州、瑞安城关、塘下等地。
4.马屿石垟。天福公由平阳水头吴山迁居马屿石垟近三百年历史,传十三世。目前人口约六百左右,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
5.飞云吴桥。吴桥是库村吴畦公后裔中迁居瑞安比较早的一支,畦公第十四世仕玉公在宋朝末年迁居瑞安。至今已传二十八世,目前人口约一千左右,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族丁兴旺,还外迁至马屿、飞云、下沙塘、苍南、平阳等地。
6.湖岭桂峰黄崙(黄林)、瓦窑。黄崙是从青田来迁。自畦公廿六世思惠公迁居黄崙后,已传十六世,人口八百五十多。如今,大部分迁居温州、瑞安、湖岭、陶山等地。
7.高楼社后、竹溪、徐发,象垟、墩头、洪头巾。畦公六世孙惠茂公,从库村迁居瑞安高楼象阳屿后,是畦公后裔中迁到瑞安最早的一支。在北宋初年迁居象垟、屿后。已传三十五世,人口三千七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500㎡,宗茂支盛。部分外迁至杭州、温州、平阳、马屿、飞云、永嘉、瑞安城关、宁益、茶山、高楼及省外、国外。
8.马屿马岩、沙垟、黄桥。畦公五世孙汝诘公为肇基始祖,汝诘公入赘瑞安马屿周家,生八子:大熬、大燕、大然、大熹、大烈、大薰、大烋、大杰。马屿马岩吴氏是大熬后裔。畦公廿六世孙圣玉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字际舜,马岩外巷分居浦西。
马屿黄桥吴氏是大然公的后裔,始迁祖是畦公廿七世孙成全公(泰伯公第九十六世)。目前马岩、沙垟人口五百余,黄桥人口五十多。
9.马屿梅源(梅底)。梅源之吴,根缘谏仪。梅底古称梅源,唐谏仪大夫吴畦公因董昌作乱避难防危,迁居安固库村,繁衍至八世,历公转徙梅源,见梅之地,山峦巍峨,溪水潆洄,竹木葱郁,遂定居于此发祥。传至今三十三世,人口约一千一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
10、陶山西坞、飞云霞汇。畦公第廿一世雅公之后。传至今十九世,人口四百多。
11.马屿団屿。团屿始迁祖是畦公第廿六世道训公。公于明朝隆庆年间从泰顺吴山迁到团屿。至今已繁衍十八世,人口一千三百多,子孙繁荣昌盛。部分迁至平阳,瑞安城关、平阳坑、陶山、马屿等地。
12.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于明朝万历初年从福建长溪长汀迁居马屿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繁衍十七世,人口七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00㎡,宗支繁衍。部分迁居平阳水头,温州,瑞安城关等地。
13.陶山航浦。航浦尊世韶公为外纪始祖,尊宗绪公为内纪始祖。从宗绪公(泰伯公第八十五世)传至今日已传廿七世。目前人口约二千三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600㎡。部分迁居温州巨溪,苍南马站,瑞安城关、南口、陈岙、霞岙、陶南、花园底、曾山、桐江、航西等地。
14.东山下埠。下埠属陶山航浦分支,始祖昌厅公(泰伯公第九十七世)。从清顺治年间为东山下埠肇基始祖,至今三百多年历史。已传十四世,繁衍人口六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00㎡。
15.高楼宁益、双坑、董坑、大京、屿后、沙垟。明崇祯年间由泰伯公第九十五世:显忠、显仓、显达、显玉等诸公肇基平阳蔡垟,其后裔各地迁徙。
公早公、字廷朝(泰伯公第99世),瑞安四十八都岭脚始迁祖。
公相公、字廷佐(泰伯公第99世)。传至第三世成益公,字大闻,号盈海。四十八都双坑始迁祖。目前,繁衍人口约六百左右,认平阳蔡垟宗祠。
第二、延陵郡祭公---华公---远公系
吴祭公(泰伯公第七十世),原籍河南固始。二十二岁应举乡魁。廿五岁任浙江主簿。三十七岁知工部屯田员外郎。五十一岁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六十岁随同王审知入闽,和家眷三十余人初居候官,后定居莆田黄石。祭公墓和祠堂在福建莆田荔城区黄石鎮水南村重兴寺旁。
祭公瑞安后裔分布:
1.祭公传八世孙华公(泰伯公第七十七世), 字必诚,号易庵(1017—1089)是闽省莆田赤岸人。公于宋庆历三年(1043)癸未科进士,任御使递升礼部左侍郎。
华公传六世崑公,讳玉蕴(泰伯公第八十二世),生克建、克宣、克成三子。
克建公,讳俊士(1195—1264)。宋嘉熙三年(1239)乡试中举人,任杭州府教授,封通议大夫,携弟克宣徙迁瑞邑三都沈岙为肇基始祖。
克建公传十五世文宇公,为东山中埠长巷房始迁祖。
克宣公传十一世昉公,生天勺、天灼二子。
天勺公为梓岙上金始迁祖;天灼公为仙岩石岗霞林始迁祖。
克成公,讳定土。生明远、明徵、明察三子。长子明远,号澄庵,好游山玩水,自适其志。由昆阳移居瑞邑四十六都广化乡梅花里,生彝、遇二子。
克成公传七世荃公,讳越藻,(1357—1428)。元政愈繁寇盗蜂起,依祖母与母林氏弃家挟孤而隐于山中,艰险备尝因潜移东山凤林桥姑祖母聂家寡居。青少年为国明朝瑞邑庠首选,遂构屋数楹于凤林桥西,为东皋凤林肇基祖。
荃公传四世正文公,生晓、昭、昙、睗四子。
晓公,号伯仁。为东山中埠大房始迁祖;
昭公,号伯龙。为东山中埠二房始迁祖;
昙公,号伯云。为汀田金岙吴氏始迁祖;
睗公,号伯雨。为高楼吴界山吴氏始迁祖。
华公后裔宗繁支衍,目前人口:仙岩沈岙约四百八十,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50㎡;东山中埠长巷一千七五十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50㎡;仙岩石岗霞林约一百人口,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20㎡;东山中埠大房一千一百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600㎡;东山中埠二房一千一百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500㎡;汀田金岙四百五十余,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00㎡;高楼吴界山、上马前、施宅、岭脚、下角等地八百五十多。
2.祭公传十二世远公(泰伯公第八十一世),字远缵、行五一,称五一翁,约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钱坡,后徙迁浙东昆阳镜川,为昆阳吴氏肇基始祖。
远公传十世朴公,行长六、字德厚、号一碧(1296-1364)。笃学贞义、好施善交,近远览之志。元延祐间(1314-1319)因风水为患,自平阳镜川迁瑞城南隅状元里市心街创基址构舍宇置产业,为始迁瑞安之祖。生敏、天舆二子。
朴公传七世絽公,讳君烈、号梅峰。于弘治年间公携子由本邑城南迁徙三十九都梅林黄坑底之田庄,为仙降梅林始迁祖。
絽公四世孙纪学移居瑞安城内,五世孙汝淮迁居平阳五十二都赤溪,六世孙道生移居本邑十八都垟头,八世孙锡昌迁居平阳一都步廊。
朴公传七世䦅公,字旭仁、号育斋(1475-1506)。生于明成化十二年乙未八月初士丑时,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时,为莘塍南垟始迁祖。
朴公传九世集贤公,生子傑、子儒二子。
子傑公迁居马屿河岙底为肇基始祖。子儒公迁居陶山外三甲为肇基始祖。
朴公传四世輓公(泰伯公第九十三世),字民正。居城南状元里。兄弟析灶后,设帐于九里潘家,潘公慕其贤以女嫁之。家道日渐富裕,娶継室六都贾氏。明天顺二年戊寅(1458)卜居于九里上玛(今上望)肇基始祖。
远公后裔宗支繁衍,目前人口:仙降梅林八百三十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20㎡;马屿河岙二百八十余;马屿外三甲约一百人口;安阳上望、飞云孙桥一千三百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80㎡;莘塍南垟三千八百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80㎡。
3.祭公八世孙隐公(泰伯七十七世),字兆初,迁乐清华川。繁衍至泰伯九十四世一麟公,从乐清华川先迁温州状元桥。一麟公五子止信公马屿大日汤岙为肇基始祖。一麟公四世孙文奇公,字清所,号澄浦,迁居瑞邑四十七都村头为肇基始祖。马屿村头、汤岙目前人口一千零五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00㎡。
4.安阳白岩桥吴氏宗祠,地处瑞安东门,与柏屏街相近。始迁祖系镜川里远公十世孙,亦于元代从平阳迁居瑞安南隅狀元里市心街,其后裔有迁居东城者,有迁居东郊之八逸街者,其族明秀人才济济,功名官宦显赫,有《吴氏家乘》两冊传世。
白岩桥吴氏原分四房,现居安阳白岩桥的大房、汀田的三房,总人口四百余,原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50㎡,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已被拆除。
第三、延陵郡允公---太乙公(万公)系
允公(泰伯公第七十二世),据家谱中生平记载:“字从信,号小乙,天福年间避王曦乱復於闽之漳州赤岸来迁温郡瑞邑”,天福是五代后晋石敬塘和石重貴的年号,起讫于公元936至944年。又载“公生于唐乾符五年戊戌”即公元878年。按允公于天福初年来瑞,亦已经年近六旬。
允之公是福建南平穟公第五世孙。在第六世、第七世家谱中记载失详的有近二十余人。可见当时时局不稳,战乱纷纷,族人四散,各自奔命。
允公生六子:老大、老二、万、事、亨伍、通六。老大、老二无其他记载,记载老三万与老四居大廊殿。老四仅记一“乏”字,可见其无后。据分析,允公长子和次子应该留在福建祖地,而允公迁居瑞安之前,应该在别地有停留过,三子与四子留居大廊殿。来瑞安仅带年幼五子和六子。
允公瑞安后裔分布:
1.允公传九世煜公(泰伯公第八十世),生须、颛二子。
须公传廿一世朝尹公居陶山固社(固前)为五房。须公传廿一世朝增公为陶山三甲始迁祖;朝增公传四世折山公为马屿丁岙始迁祖。
颛公传十七世彝公居湖岭岩下。颛公传十七世奕公为湖岭新垟始迁祖。奕公传八世亦显公为湖岭湖岙底始迁祖。
允公传廿九世依法公为湖岭雅瑶始迁祖。依法公传五世明位公为陶山六甲始迁祖。
允公第四世孟元公(泰伯公第七十五世),生坤、巽二子。
坤公传十七世:肃公、严公。肃公居陶山固社(固前)为六房。严公传八世栻公为陶山山根始祖。
巽公传廿世晋纲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为湖岭松坦始迁祖。
允公派下宗支茂盛,人才辈出,是一支名门望族。目前人口分布:陶山固前五房有三百多;陶山三甲一千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50㎡;马屿丁凤(丁岙)三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湖岭岩下四百余;湖岭湖新垟、湖岙底六百多;湖岭雅瑶、光辉、加速、侯垟、九龙头、梅树坑、沙门山等三千三百余,宗祠于2017年种建,建筑占地面积350㎡;陶山六甲二百余;陶山固前六房、山根五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50㎡;湖岭松坦二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40㎡。
2.苍南夏口吴氏肇基始祖太乙公,相传原籍闽之长溪赤岸。初入平阳昆阳东门,居三载,转迁城南岭门居八载,后定居金乡夏口。是肇平垟新渎,塘下河口塘、塘口宗祖。
苍南夏口吴贤磉先生对家谱有多年研究,据他考证,“太乙”名“万”,生于公元907年,其履历与允公三子“万公”十分相符。因此,瑞安河口塘、塘口、肇平垟新渎等都属太乙公(允公第三子)后裔属同一支派。
太乙公(泰伯第七十三世)后裔在瑞安人口分布:塘下肇平垟新渎四百六十多,认苍南夏口上吴宗祠;塘下塘口五百二十多,认苍南夏口上吴宗祠;塘下五林一百六十多,认苍南夏口上吴宗祠;
3.塘下海北吴氏。海北谱始祖吴马长,疑是马军头领的官职名,祖籍南直隶安庆府太湖县兴化乡。洪武廿八年升温州卫海安正千户正统。举家迁瑞,繁衍成族。塘下海北吴氏目前无法找到祖源(待考),目前人口约三百左右。
第四,延陵郡进公---又新公---琬公系
吴进公(泰伯公第六十六世),唐神龙进士、三衢刺史。现据清同治版《上灶吴氏宗谱》和遂昌、仙居、浦城 等地《吴氏宗谱》记载,为遂昌始迁祖。
1.吴进公第十世孙又新公(泰伯公第七十五世),字汤臣、号商铭,生861年。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原居闽之赤岸。后唐(924-934)授横阳县令,徙居平邑之北门。卒葬仙口神山寺后。为平阳吴氏始祖。
又新公廿一世孙思乔公,自平阳仙口徙居飞云吴角州为肇基始祖。
又新公廿五世孙万清公,迁飞云阁巷。
瑞安目前又新公支系人口:飞云吴角洲八百三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00㎡;飞云阁巷一百二十余。
2.琬公(进公第廿五世),号玉泉(泰伯公第九十世)。(1359-1443)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六月初八申时。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己亥,自丽水县徙迁瑞安五都上灶为肇基始祖。目前,塘下上灶人口约二千二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
第五、江南巨族始祖宣公---渤海郡则茂公---伦清公系
渤海源流远,延陵世泽长。关于吴氏郡望,民间常以季札派下为延陵郡,夫差派下为渤海郡。“瑞安渤海吴氏”考据历史相关谱牒,江南巨族始祖吴宣公(泰伯公第六十九世),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時,随父亲简公居西蜀阆中巫锡山,娶时任剑南节度副使孟知祥之女为妻。孟氏夫人为宣公育有三子:纶、经、绍。孟知祥在西蜀称帝后(史称后蜀),封吴宣为“驸马宣城公”。不一年,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继位,欲加封吴宣为“王”,宣公义辞,遂举家南迁。宣公南迁江西后,陆续购置了大量土地,家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行善积德,乐助救济,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元孙,这三百多元孙开枝散叶,形成江南巨族。传至五世沛公,字盛东(泰伯公第七十三世),生北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官为山东埭州太守,退隐山东渤海边,后裔遂以地为郡。
1.入浦始祖则茂公系
江南巨族始祖吴宣公第十八世孙则茂公(吴岳公第三子)。元英宗至治年间,从河南洛阳徙入居龙溪县锦田里洋尾(元至治二年划归南靖县管辖,今属漳浦县南浦乡)。则茂公为漳浦吴氏入漳始祖,也是瑞安吴氏渤海郡的外纪始祖。
则茂公瑞安后裔分布:
则茂公(泰伯公第八十六世)传第九世:甫祥、甫瑞。甫祥公生肇祖、肇起、肇都、肇缉、肇熙五子;甫瑞公生盛宇、盛化二子。
甫祥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长子肇祖,生时雍、时和、时荣三子。
时雍公(居平阳高沙)长子宗周公派下迁居福鼎選城;时雍公次子宗禹公迁居平阳南湖、竹坪。厥后,时和、时荣二公访胞兄(时雍)至平邑,携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复游平阳坡南,渡过瑞安飞云江,乘舟沿江而上,见其山明水秀,土地肥沃,风俗醇美,逐卜宅居矣。时和公逐卜居团屿(今马屿五甲),时荣公居陶山沙州。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公(泰伯公第九十七世)居陶山苏山。三公分別为五甲、沙州、苏山始迁祖。
甫祥公次子肇起公,生时谟、时诏二子。时谟公次子宗德后裔居台湾;
甫祥公第三子肇都公、字文洪,居闽之福建漳州南靖县焦山(今属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明万历十几年间,游浙温瑞邑九都前埠,见夫水秀山明、俗风醇美,逐卜宅居焉,为莘塍前埠肇基始祖。肇都公次子时晴公迁居苍南灵溪大门为始迁祖。
甫祥公第四子肇緝公居泰顺(住址不详,待考);
甫祥公第五子肇熙公居温州永强三甲移居永中。
甫瑞公长子盛宇公,生兴权、兴礼、兴宗、兴进四子。为瑞安高楼林山、岩头、官岩坑等地始迁祖。
甫瑞公次子盛化公生子敬所,居平邑东山南陀岭肇基始祖。
瑞安则茂公后裔宗繁支衍,繁荣昌盛。人口分布由:马屿五甲约三千八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00㎡;陶山沙洲约七百人;陶山苏山八百余;莘塍前埠二千一百多,有两座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800㎡。高楼林山六百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00㎡;高楼岩头七百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80㎡;高楼官岩坑二百六十多。
2.吴伦清公系
伦清公(泰伯第九十世),明初自南京姑州沂水县南迁福建。传十一世怀山、怀川、怀平、怀泽等公,为避洪夷之乱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迁入平阳鹤溪。
伦清公瑞安后裔分布:
怀山之七世孙起鹏公,于清雍正年间迁徙瑞安廿四都林岙为肇基始祖。目前,陶山林岙人口一百八十多,认平阳鹤溪宗祠;湖岭双坑口也是吴伦清派下,人口三百左右,认平阳鹤溪宗祠。
湖岭潮基下街吴氏属吴伦清派下。遷元公,讳亦元(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生卒失考。公于清雍正年间与弟游乐至瑞邑湖岭潮基,见环山绕水胜地,其昌子孙为址,开基创业,为潮基吴氏肇基始祖。迄今近三百年历史,传十一世,人口一百三十多,认平阳鹤溪宗祠。

第三部分 瑞安吴氏历史知名人士
一、历史名人(唐朝---民国)
吴畦,唐咸通元年进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勋国柱。
吴畴,名袆,字祯洁,唐同光明经十二都巡,赠中禄大夫。
吴彖,字文象,景福二年中进士,授江南节度使,升承务郎。
吴承,字继宗,任武科举人授团练使。
吴承端,举人授翰林院编修,终殿中侍御。
吴梓。大理寺评事,北宋大中祥符丙辰科(1016年)进士。
吴享,字尚安,甲戌科(1094)进士,绍兴三年(1133)诰封朝议大夫。
吴嘉猷,字卫枢,政和壬辰科(1112)进士,授朝散大夫。
吴嘉善,绍兴十年(1140)诰封诚信郎。
吴良骥,知县,宋绍兴戊辰(1148年)进士。
吴曰新,字文烈,官居朝散大夫。
吴子益,以子贵封武略郎,授滕州知府。
吴昙,字云庆,庆元丙辰科(1196)进士,授湖州知府,诰封朝议大夫。
吴彪,授承节郎。
吴虎,任福建德化县监酒。
吴子友,拔贡进封朝列大夫。
吴琯,授保义郎副使。
吴宁,官大理寺评事授承德郎。
吴亲,授中书舍人。
吴宗达,北宋重和甲戌登进士,永兴司马。
吴宗穆,北宋宣和丁丑登进士,官黄严和县。
吴说,字傅霖,北宋宣和壬辰登进士,任黄严县,任玉山县令。
吴三省,字少曾,南宋绍兴癸丑进士,任潼州教官。
吴璞,宋开禧乙丑(1205年)大学。
吴驲,南宋嘉泰戌辰(1208)进士,官昭州藤州太守武练大夫。
吴岐,嘉定甲戌科(1214)武举人,授南剑巡辖改福清尉。
吴次春,儒林郎,宋嘉定丁丑(1217年)进士。
吴正大,宋嘉定丁丑(1217年)进士。
吴叔沅,朝奉大夫,宋嘉定丁丑(1217)进士。
吴幼存,宋嘉定丁丑(1217年)进士。
吴泰和,南宋嘉定癸未科(1223)进士,授杨州知府。
吴子良,字道淳,南宋己丑科(1229)进士,殿前司左计议。
吴沦,南宋淳佑甲辰(1244)进士,任处州教授。
吴骥,宋淳祐甲辰(1244年)进士。
吴渝,处州教授,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沆,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梦节,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炎,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洸,南宋淳佑丁未(1247)进士,官宗正卿。
吴昌孙,南宋宝佑癸丑(1253)武进士,任四川节度使干官。
吴扬祖,宋开庆(1259年)武科举人,授江南转运使。
吴以祖,宋绍熙年间武科进士,景定(1262年)授广东盐运使。
吴泰来,南宋景定壬戌(1262)进士,万山东榜,江州通判。
吴英卿,宋咸淳辛未(1271年)进士。
吴道颐,神童科,宋咸淳辛未(1271年)进士。
吴枨,特奏名科,宋咸淳辛未(1271年)进士。
吴集,南宋咸淳甲戌(1274)武进士,广东都总管。
吴成夫,元至治辛酉(1321年)进士。
吴应观,江西抚州府照磨,明洪武年间(1360-1418)监辟。
吴昌,明洪武甲寅(1374年)贡生。
吴铎,明洪武辛卯未(1391年)贡生。
吴潜,明天顺丁丑(1397年)贡生。
吴玉,天顺丁丑(1397年)贡生。
吴祚,常州通判,明景泰庚午(1450年)进士。
吴锴,明嘉靖辛亥(1551年)贡生。
吴镇,明隆庆丁卯(1567年)贡生。
吴谕,明隆庆己巳年(1569年)贡生。
吴庆云,清康熙丁酉(1717年)举人。
吴子魁,字世珍,“恩例乡耆,正八品重赉粟帛”。
吴珪,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雷震,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枋,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槦,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德润,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岳,清嘉庆年间乡监。
吴霭,清乾隆己亥(1779年)岁贡。
吴希璘,清咸丰己未(1859年)武举人。
吴培元,清同治乙丑(1865年)武举人。
吴鸿翔,清同治乙丑(1865年)举人。
吴凤岗,清同治丁卯(1867年)武举人。
吴江,清同治壬申(1872年)岁贡。
吴宝瑛,清同治甲戌(1874年)岁贡。
吴鸿业,清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
吴寿清,清光绪乙酉(1885年)武举人。
吴世珍,清光绪壬寅(1902年)岁贡。
吴树基,清宣统辛亥(1911年)留学考试及格、举人。
吴孟龙,中华民国免试及格、举人。
吴凤岐,浙江第一届省会议员。
吴琪,县第一届省会议员。
吴师棫,县第二届省会议员。
尚有近、现代更多名人予以《瑞安吴氏通志》记载。
二、瑞安吴氏先烈
吴步寒(凤洲之父),瑞安东山中埠人,1937年参加革命传送情报工作,1939年成立东山党支部任书记,家庭成为革命联络点。带领东山支部,密切联系渔民,向渔霸海匪作斗争,搞好防疫治病,阻止吸毒、赌博等,至1948年底共发展党员40多人。1948年10月-1949年10月,参加北几战斗,共收缴反动霸头、国民党自卫队、国民党败兵等武器,长短枪107支、子弹2000发、手榴弹40枚、步枪22支。期间,带领东山支部党员,自愿筹集海货数百斤,两次送往桂峰党委驻地支援革命事业。1950年3月带领党支部、民兵40多人,与盘居在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400多人拼死作战,后因我方弹尽药断,一人坚决留下,要寻找走散的三名党员,差点被敌人抓去,躲在渔民阁楼7天,饥饿劳累过度不会走路,由地方群众将他抬回家。
吴学畴,生1895年,住莘塍南垟村,延陵郡演公支系。1930年参加革命,1936年入党,任村党支部委员。1941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关在文成大峃中美合作所,后光荣牺牲。年仅42岁。
吴介法(1903-1942)湖岭潮基乡小根垟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成祥(1915-1943)湖岭金坪乡茶石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培生(1919-1945)湖岭岭雅乡岭头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协焕(1923-1946)湖岭鹿木乡坳底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考生(1930-1949)湖岭金坪乡岩下村人,     战斗牺牲;
吴毓骍(1923-1950)湖岭瑶庄乡下瑶村人,     被匪枪杀;
吴岩电(1930-1950)湖岭桂峰乡黄林村人,     剿匪战斗后牺牲;
吴聰玉(1943-1968)湖岭金坪乡陈山村人,     因公牺牲;
吴寿郎(1881-1930)陶山碧山前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寿定(1905-1930)陶山碧山前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炳添(1911-1941)马屿大南乡林白坑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月松(    -1947)马屿篁社乡石垟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明如(1914-1950)马屿顺泰乡村头村人,     被枪杀;
吴上元(1906-1945)仙降江溪乡上垟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碎宝(1901-1950)东山乡上埠村人,         被匪枪杀;
吴顺彩(1941-1960)瑞安汀田金岙人,       执行任务后牺牲;

第四部分 瑞安吴氏寻宗记略
一、访闽之行
为了编纂《瑞安吴氏通志》更好地理顺各宗源支系,2014年8月27日,吴义者带领“瑞吴会”代表:吴中文、吴福秋、吴松金、吴荣奎、吴虎新等10多人赴闽福鼎、霞浦赤岸、宁德福安一带寻宗访祖,寻访瑞吴支祖:达一、华、远、允、盛宇、太乙、畦、则茂等祖源及宗系。上午到“福鼎吴会”驻地,由福鼎吴开标宗长迎接召开座谈会,大家了解福鼎吴氏详情及听取编辑《通志》的经历,翻阅《福鼎吴氏通志》。发现则茂公(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后裔时雍公(泰伯公第九十六世)长子宗周公派下迁居福鼎選城,次子宗禹公迁居平阳南湖竹坪等地。
下午继续寻访相关宗源。长溪赤岸在哪里?泉州与长溪赤岸不同吗?经宗亲介绍,长溪赤岸今处福建省霞浦县城东之地,长溪县赤岸即泉州赤岸。唐时的赤岸,地域广阔,包括今赤岸村,桥头村,江边村,古岭下村,是福宁府的天然避风港,乃天然良港也。赤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唐宋时代,就成为长溪县的海滨重镇。赤岸村中“人烟蚁聚”,有四横二纵的道路,有十八口水井,出过“十八进士”,人民生活颇为富裕。据说还出过十八美女,这里曾经居住着十八户大家族。唐武德六年(西方纪元623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在今福州)。有人说,祖宗是从福建泉州赤岸迁移来的,殊不知泉州赤岸与长溪县赤岸乃同一个地方也。唐朝时的泉州,就是今天的福州。闽王兄弟之乱后,泉州归附吴越国之吴越王钱镠,改泉州为福州。原来地域这么广,并且现在的赤岸这地方,居住吴氏族人很少,大全部早已外迁,在赤岸根本无法查访瑞安吴氏祖源。大家只好继续向宁德福安方向寻找。
第二天,我们众人到“福安吴会”驻地追寻,由福安吴氏会长和宗亲们热情接待,经介绍福安吴氏详情及编辑《通志》的成功经验。查阅《福安吴氏通志》经认真探索,发现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的祖源。经过反复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瑞安玉岙始祖达一公,属泰顺库村畦公后裔,当年同梅源宗祖是亲兄弟,就是福建长溪长汀吴氏后代。玉岙宗谱记录赤岸(赤岸没有吴氏,附近只有长汀),吴德慈与长汀支派,这条支系就是玉岙达一太公的祖源支系。根据辈份排行表,可查找同辈余愍公系孙内(泰伯公第93世),有“达”字行辈。亲房余悹公系孙内(泰伯公第93世),长子系留在长汀,其余几兄弟迁往晓阳岭下、谭头大庄、重金城内等7个支系同行辈的都有“达”、“一”字行辈,由此判断玉岙始祖“达一”取名就这样而来。经多方考证,玉岙吴氏确属畦公后裔。
二、二次寻宗 
1、凤林族认祖——汀田金岙吴顺录宗长(华公后裔,瑞安吴氏凤林支系),年已90岁高龄,是“瑞吴会”发起人、《瑞吴通志》编辑顾问、金岙宗长。他为华公祖源问题,终日挂记在心。据《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原籍闽省莆田,且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华公迁居昆阳,后裔移迁瑞安东山凤林桥。但《平阳吴氏通志》2009版记载:华公居福建长溪赤岸,系远公之孙,宝公之子,迁居平阳镜川、麻步棋盘桥等地,后裔移居瑞安东山凤林桥。顺录宗长一直认为祖系失实,决心要寻祖归宗。
2016年5月27日,吴义者带领吴顺录宗长、吴中文宗长、吴存益宗长等,赴闽莆田、漳州一带寻宗访祖。下午四点,四人至福建莆田城厢区月塘南街559号,“莆吴会”驻地,与莆田吴氏吴剑锋会长联系,当晚在旅馆联系“莆田吴会”吴新堂宗长。28日早上8时,到驻地办公室,查阅核对双方宗谱和相关吴氏资料。华公系吴祭公第八代孙(祭公生烈,烈公生缘,缘公生羽,羽公生清,清公生坰,坰公生成,成公生华)。由吴新堂宗长带领瑞吴4人,到黄石镇重兴路祭公祠堂,众人尊拜祭公灵位及坟墓,召开座谈交流会。
据“吴祭文物”保护单位法人、“黄石吴会”理事长吴国林介绍:祭公坟墓称“台山”圣地(原称鼓楼山),当时祭公后代坟墓都在此地。《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台山与合山只一字区别,困扰吴顺录前辈半辈子精神情绪!经过体现证实,使“凤林支系”找到宗源,解开吴顺录宗长几十年的心结。
2、“种德堂”认祖——渤海郡瑞安吴氏寻宗。按《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公为祖公之子,岳公之孙,为泰伯公第八十七世。查《一脉相承的漳浦与台湾吴姓》资料:入漳吴姓始祖念二郎、名岳、字猥元、号石庵。原居汀州永定县,宋度宗咸淳年间,移居漳州海澄白埕吴养(浯漾)山(今龙海市东园镇)。岳公生三子:长子则贤守祖传衍海澄一带;次子则惠分衍南靖一带;三子则茂分衍漳浦县南浦乡粪箕湖,后裔再分衍漳浦县石榴镇山城村。祖妣合葬在龙溪鳌仔林、号老婆缚脚(今南浦乡兴旺村),在山城村吴氏祠堂里,有一副对联:浯漾开基绵世泽,鳌林衍派振宗风。
吴义者查阅了《漳州吴姓开发台湾的故事》、《漳州平和吴江流后裔,寻吴氏本家和族谱》、《漳州吴姓各支系》、《吴岳(念二郎)世系资料》等等。则茂公,元英宗至治年间(约公元1320年),居闽漳州漳浦南浦。生子二:种德、重成。《福建省彰州市漳浦县石榴镇则茂公世系》记载,则茂公长子种德,号饮宾。台湾吴敦义(现国民党主席),是漳浦种德公第廿一世孙。查阅诸多资料证实:则茂公为吴岳公(念二郎)第三子,十四郎公之孙,柏公之曾孙,为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孙。综上所述,《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公为“祖公”之子、泰伯公第八十七世孙,确是有误。
为了考证瑞安渤海郡祖源,2016年5月28日下午,吴义者带领“瑞吴会”四人从莆田黄石直至漳州漳浦,下午六点到达漳浦县金浦路,住富源宾馆查访则茂公后裔下落,与“漳洲吴会”吴华会长联系,当晚11点又与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吴开云宗长(原云霄县委书记)取得联系。5月29日早上9时,宗长们带漳浦吴氏世系资料,双方在宾馆查阅核对无误,系同宗共源。由宗亲们带领到石榴镇崎溪村顶溪社吴氏“种德堂”。经了解:崎溪在清雍正十三年前属南靖县管辖,此后一直归漳州市漳浦县管辖,是漳浦吴姓聚族而居,也是吴氏后裔最多的一个行政村。
据介绍:入浦始祖则茂公,系吴岳公第三子,妣黄氏,生子二:长子种德、次子重成。种德公、号饮宾生子二:迈卿、进卿,传漳浦县山城、崎溪等地,后裔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纷纷迁居台湾。重成公生子三:纯齐、纯洪、晚达。重成公长子,纯齐公传漳浦小山城,部分后裔迁居台湾桃园、嘉义等地;重成公次子,纯洪公、字懋洪,传南靖焦山社(今属漳浦县南浦乡);重成公第三子,晚达公、名伯卿、字宗弘,生子五:德成、德安、德享、德明、德焦。分衍漳浦羅山,部分后裔迁居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经证实,瑞安渤海吴氏属重成公第二子纯洪后裔。纯洪公、字懋洪生应时,应时公生辈,辈公生理齐,理齐公生景宣,景宣公生宏器,宏器公生子二:甫祥、甫瑞。分离六百多年的宗族宗亲终于团聚,两地宗亲无比高兴。
三、三访闽吴
编纂《瑞安吴氏通志》即将尾声,仍有二支祖源世系不清。也就是:上望、莘塍、仙降等地始祖远公祖源;陶山、湖岭等地始祖允公祖源。为此,编委会及相关宗支负责人,心情万分焦急。吴义者再次带领“瑞吴会”成员:吴中文、吴松金,远公后裔吴定荣、吴荣奎,允公后裔吴炳光、吴邺、吴加棉等8人。冒着烈日高温,赴闽莆田、南平…等地寻找远公、允公祖源。
1、远公支系认祖。首先与“莆吴会”吴瑞堂宗长取得联系,2016年8月5日,下午五点,8人到达福建莆田黄石祭公纪念堂。拜祭先祖灵位和祭公墓,随后,浙闽双方宗亲在祭公堂前召开交流会,核对祭公后裔相关资料。经核对,远公属祭公第十二世孙。
祭公妣阮氏、次妣倪氏,生二子:侃、攒;三妣陈恭人生子四:凤、嗣、烈、育。祭公第六子育,育公生要,要公生偃,偃公生香,香公生翰,翰公生志实,志实公生庆孙,庆孙公生子二:长子师常、次子文用,师常公生宪,宪公生简,简公生远。远公是泰伯公第八十一世,系上望、莘塍南垟、仙降梅林等宗祖。经过一番的考查核实,终于解开远公祖源之谜。当晚又与闽南平吴氏宗亲会吴民友会长联系,并约好次日上午去南平继续寻访瑞安吴氏允公祖源。
2、允公支系归宗。第二天上午9时,我们到达“南平吴会”驻地,早由吴民友会长及全体委员会成员迎接。随后召开交流会。经过浙闽双方宗亲核对结果,瑞安允公系泰伯公第七十二世、可博公第七世、南平始祖穟公第五世孙。可博公生子二:长舜咨、次舜诩;舜诩公生五子:长稀,次穗,三穟,四穫、五程;穟公生子三:长旷,次卓,三浚;旷公生子三:长玲,次佩,三珣;玲公生子四;长究,次安,三康,四宁;安公生子七:长元,次铎,三允之,四绍,五章,六仕廉,七追昌。安公第三子允之公就是瑞安陶山、湖岭等地的宗祖。允公生子六;长拾得,次养,三万,四事,五亨伍,六通陆。经过核实,瑞吴允公宗族渊源清楚,两地宗亲无限高兴,时隔千年宗亲终于相聚。
四、莆田祭祖、漳浦归宗
2017年3月29日(农历三月初二),春暖花开、阳光温和,吴义者带领莆田始祖祭公派下瑞安吴氏后裔、漳浦始祖则茂公派下瑞安吴氏后裔(包括,苍南灵溪、赤溪吴氏宗亲代表)等43人,坐大巴车一路喜气洋洋前往闽地祭祖。
1.莆田祭祖
下午1时,大家在瑞安东门车站集中出发,晚上7点到莆田黄石镇。准备次日上午参加莆田祭祀始祖祭公仪式。傍晚,早在路边等候的由:“吴祭文物”保护单位法人吴国林,“黄石吴会”理事长吴瑞堂,秘书长吴玉鑾等十几位宗亲在街头路口迎接。晚餐受到宗长们的热情招待。
第二天上午9—11时进行祭祀仪式,参加祭祖的由温州瑞安、苍南、平阳,广东深圳,福建厦门及祖地吴氏宗亲等。仪式隆重,气氛热烈。下午4点,两地宗亲依依不舍。瑞安吴氏宗亲,坐大巴车从莆田黄石镇直奔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
2.漳浦归宗
3月31日早上八点,在漳州漳浦崎溪“种德堂”举行瑞安吴氏后裔“归宗碑”落成、暨首次祭祀漳浦吴氏先祖仪式。参加本次谒祖活动的由:祖地吴开云宗长(原云霄县委书记)、“漳浦崎溪吴会”吴清海会长、吴民付秘书长及宗亲宗长代表,福建省漳浦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吴世强主席,新闻媒体及摄影师等;瑞安吴氏宗亲代表、则茂公后裔等。
祭祖及会议后大家聚集“种德堂”前,随着激烈的烟花爆竹声中,由吴开云宗长为瑞吴“归宗碑”揭碑。庄严地宣告,浙江瑞安则茂公的后裔“归宗碑”落户漳浦县石榴镇崎溪“种德堂”。象征着今后漳、瑞两地吴氏宗亲的繁荣昌盛与友好往来,支茂宗衍、共创辉煌!瑞安吴氏子孙首次在祖地祭先灵,两地后裔分离600多年,能有缘在祖地相聚,真是被先祖的恩德所赐!此时此刻,大家心情非常激动,纷纷在拍照合影留念。
多年来,经过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通过以上寻宗走访,直至认祖归宗,瑞安吴氏各支系,祖源、世系清晰有序,《瑞安吴氏通志》于2018年1月13日正式首发,给浙、闽两地及海内外吴氏宗亲的今后往来和寻根问祖搭建了历史平台,为创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推进吴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公元二零一九(共和己亥二月)
泰伯公第一百一十世孙   吴义者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远口吴氏家谱编修目录一览表
    贵州大学宗祠文化研究基地将在远口吴氏
    《宾州吴氏族谱》编修大功告成
    吴先辉在上犹吴氏2020年优秀学子表彰大
    吴国仕宗长捐赠10000元给远口吴氏总祠购
    关于远口泰伯书院建设募捐倡议书
    远口泰伯书院筹备征求意见会
    在远口泰伯书院筹备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
    预祝泰伯书院挂牌庆典圆满成功!
    世界各地祝贺贵州远口吴氏总祠创办泰伯
    贺  信
    热烈庆祝贵州远口吴氏总祠创办泰伯书院
    关于“贵州远口吴氏总祠要求创办泰伯书
    《柳州吴氏风采》征稿启事
    关于创办泰伯书院的倡议书
    远口吴氏总祠将建立世界吴家第一个泰伯
    贵州远口吴氏总祠受邀参加长沙泰伯书院
    吴氏六月六晒谱节倡议书
    远口吴氏总祠常务秘书长吴礼宏赴三穗联
    吴尚东的《邻水八景》诗
    凯里学院教授、省管专家傅安辉到远口吴
    关于对天柱县远口吴氏总祠确定为历史建
    湖南邵阳(长阳铺)吴氏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