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至29日,央视系列纪录片《大迁徙》摄制组走进泰伯故里——梅村,用镜头追随流淌千年的伯渎河,探寻古朴幽深的泰伯庙,展现梅里地区的历史遗存,记录伯渎河边人们的生活场景,讲述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泰伯奔吴的故事。
泰伯奔吴的故事在无锡已广泛流传,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回答是:泰伯奔吴是真实的,是历史。这史实记载在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名著《史记》中。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开篇就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仲雍奔荆蛮,也就是泰伯奔吴。
太伯奔“荆蛮”,那么“荆蛮”在哪里呢?熟悉吴文化的人都知道太伯奔吴,是奔到无锡的梅村一带。那泰伯故里真在梅村一带吗?司马迁没有说。唐代有一位有名的学者张守节对《史记》作了注解,名《史记正义》,说:“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在唐代,无锡属常州,这个注解清楚地讲明了太伯之所奔,在梅里,也就是现在的梅村一带。
张守节何许人?他这个注解根据何在?有权威性吗?
张守节是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的一位学者,官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官名)。此人曾经给司马迁的名著《史》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史记正义序》中说,“守节涉学三十余年”,“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记正义”。《史记正义》是注释《史记》地名的权威著作,早在北宋年间,《史记正义》就跟《史记》合编,成了《史记》一书的重耍组成部分。张守节在这本书中所述的,是引用了唐代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名著《括地志》。
《括地志》的主编是唐太宗的四子李泰。李泰,贞观初封越王,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封魏王。《旧唐书》本传说他以“好士,爱文学”知名。唐太宗赞赏他的才华,特允许他在王府中设置文学馆,召纳学者名士,切磋学问。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魏王泰奏请编修《括地志》,获太宗诏准。于是他引进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遍查内府图经典籍,同时派遣使者分道诸州,查阅地方图经志书,先后花费五年时间,完成了《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表进。唐太宗阅后大加称赞,说是书“博采方志”“度越前载,垂之不朽”,下诏收藏到秘阁,赐锦段万匹。
《括地志》由本志550卷、序略5卷组成,是一部篇幅达555卷之巨的初唐全国地理总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著作。《括地志》的常州卷中说“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苏州卷中又说:“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域及冢见存。”其城,就是太伯城,其冢即太伯墓,“见存”,在唐代,在李泰主编《括地志》时,城和墓都还在。
太伯奔梅里,太伯居梅里,历史地理文献清楚确凿。无锡确实是吴文化的主要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