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考证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龙潭吴氏族谱“差两代”之说的推论
作者:吴查田    信息来源: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9-1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溆浦有个龙潭吴氏,和我们邵陵吴氏,有着千丝万篓的联系,他们也来自江西吉安太和,不但大地名相同,小地名村庙、土地堂都相同,他们谱记迁入涂浦的时间是元至正年间,一个叫宗魁公的的基肇岩板村,在此发展了六百多年,传衍了二十多代。

20154月,当溆浦龙潭吴氏庆祝自己七修时,我随湖南吴氏宗亲总会的会长吴荣华、秘书长吴增魁等一干族亲同仁们去参加了他们的庆典,庆典搞得很是隆重,新的祠宇建筑也恢复得很成功,这在当地很出彩,在我们吴文化的建设上也是一大善举。我同族老吴世团、吴长根和宗亲吴建军、龙潭吴氏宗亲会的副会长吴橹舟等进行了一些交流,龙潭吴氏传说,他们的直系祖是宗魁公,是元至正年间到的溆浦,但有传是邵阳所迁,有传是江西所迁,宗魁公以前的源流无从查核;他们承认自己是木兜公裔系;但究竟怎么是却说不清楚,他们总是感到没底,他们纠结于代序(传代顺序)的承接上“差了两代”。

从龙潭回家后,我仔细查看了龙潭吴氏的族谱谱序:龙潭吴氏族谱自嘉庆八年(1803年)癸亥创修,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二修,光绪十二年丙戍(1886年)三修,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四修,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五修,民国三十五年丙戍(1946年)六修,2012年进行了第七修。一修时,诚请当时的辰州府溆浦县知府吴溶代为做序,吴溶乃安徽新安人,应为少微公派,他根据本地人描述执笔,猜溆人裔同新安。在源流序中,裔孙吴光渥也说:“竞七世孙吴宣,五代时由西蜀涉临川,宣之后少诚,少诚之子琛,北宋时徒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果木塘”。二修时,还是请同是少微公系的知县吴廷谔作序。廷谔公是个精细的人,他记叙了溆人请序,他与溆人聊至及穷回者面有难色之际,“适有博洽者”(即很会说话的)和他进行了深入交谈,此人说:我们吴氏“延陵而后代不乏人,迨至唐中宗时,吴竞直史馆撰唐春秋,宣竞七世孙也,宣之后少诚,少诚之子琛,北宋时琛涉居吉安千秋太和乡,历三百余年,而后至我吉安迁溆魁公。魁生子六,寿公贵公一涉浙江一涉靖州一带,伦悯二公涉邵阳隆回,乞今富公禄公苗裔居龙潭者二十世矣”。可以看出,这部分整个都是“博洽者”所言,说明当时“博洽者”已知晓了代序,我注意到后一小部分,先言寿公贵公,后言其余四公,但在后序中,一般先言富禄二公,再言寿贵伦闵四公,因为按照中国风俗,一般亲嫡在前,庶出在后。

由于无法串通源流,三修几序,着意不论出处,我以我宗即可,云别子为始祖,继别为大宗,宗人不必再以祖源相扰,建立一套尊祖敬宗的办法才是要务。四修时,又认为来龙去脉已清,于是列举了代序,文增公在序言中说:“竞七世孙至吴宣,宣三世至吴琛,琛十七世至我涉溆始祖魁公”,有了这个十七世的脉络,文增公认为代序又都很清晰了,但溆浦宗亲也并未理解,文增公等描述的还是一支串谱,琛(珍)公前是一支抚谱头,下接琛(珍)公起木兜公裔的吉谱段,再接宗魁公系的一支串谱! 在族人的心目中,他们仍然是木兜公裔系,是传说中的(五修民国二十三年乙酉1943年)吉安泰和千秋果木塘圳上人,只是他们不解,为何算来算去差了两代!

为什么说差两代呢?

先看木兜公系良公裔的字辈排法(按雍正四年抚州谱的排法):

63—伯太64—烈(少诚)65--珎(珍)66绍道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

再看木裕公系慧公裔的字辈排法(按雍正四年抚州谱的排法)

63—伯太64—烈(少诚)65—珎(珍)66绍道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

而溆浦龙潭谱的字辈排法:63世竞公后按原抚州谱的排法)

63—伯芮64—通明65—武陵66初云676869少诚7071-1绍道72-273-374-4--75-576-677-778-879-980-1081-1182-1283-1384-1485-1586-1687-1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这里的小折号是为了标注“琛公后17世”。

溆浦吴氏前面采用了雍正四年(1726)新化抚州央回的抚谱段,再接上宗魁公裔的实际谱段。但抚谱段到“兴”辈止,“通必政”是邵阳后接的,溆浦吴氏要回避邵阳迁溆的过程(谱上是说宗魁公直接由果木塘迁溆),本来不应扯上“通必”字派的(政派除良公系外,都不用了),但前面四修已数过“琛十七世至我涉溆始祖魁公”了,那时可能还未同邵阳切割(还是想同新化邵阳共同理谱),所以算了通字派(不算至通必字派,则琛公至宗魁公就达不到17世),后面也只好算下去了,而“通必”字派以后,就不再衔接,注意,这里光显两辈是:102103,和邵、新、安比较,总辈次升了三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先讲“光显”二字的意义。邵陵吴氏的老班次,是吉州带过来的豫州老谱十四字和邵阳老谱三个字(兴绍公所立):“绍世承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通必政”,延佑分迁、即通字派以后,各支系又相继立了自己的字派,新化由于多派合立,好长时间才统一,直到新化三修以后,才基本上认同统一字派,安化由于政理公名下德朝成三支人和新化轮公系距离较近,谱事常常同步相从,于是整个大支也和新化趋同,但班次接 “通必政”后是:“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雍正四年(1727年),安化良公裔五修(也是实际上的三修),发起邵、新、安三邑两系联合修谱,由于此前安化已拟立了六十字的班字口诀,故商议依此为主线,建立“通谱”字派。木裕公系原先也建立了自己的六十字派口诀:接“通必政”后为:“文彦兴孟明,振诚让国士,水长毓大立,宗盛繁丰芑。。。。。。”,为了响应安化木兜公系的倡议,他们丢掉自己还未使用过的字辈,欣然同意按良公裔的六十字辈合谱。

可以看出,几大支系在那个时期都有联谱合修的意思,都进行了一些努力,在十四十五两字派上都为“大立”二字,安化雍正四年(1727年)五修时,确定各系“自立派以后接入常安光显”,即从十六字“光”字辈开始,接入各自的谱系班行。当然也有一些插曲,木裕公的一些支系有意见,认为自己的字辈更有文化韵味,舍不得丢掉,所以出现了“光显宗盛”四字两辈共行的现象,六修后,再次拨乱反正,重申执行合谱决定,十六、十七二字仍为“光显”。“光显”二字出现在溆浦龙潭谱中,肯定同这个决定有关,要不然,怎么解释为什么只此二字,联立地出现,并在联系较密切的几支吴门谱系中都出现呢?

其实在此期间,新安湘那边也发生新的变化,前面讲了,抚州背谱后,一段时间,各派是完全遵从抚谱格局的,不然,良公系的外出人员(比如说四川开江吴氏)怎么会从安化背出的“老谱”上,推出和涂浦龙潭一样的谱系呢,而安化谱又怎么会再次强调按订讹以后的世系执行呢,这个订讹,就是订成了我们新安湘现在的传衍图,也就是说,这一段谱还按原吉谱处理,原文应该就是:竞63—伯太64—烈(少诚)65—珎(珍)66绍道67;而抚谱是:竞63—伯芮64—通明65—武陵66初云676869少诚7071绍道72。按吉谱算法,辈序直降了五代,溆浦龙潭谱推到光显二辈,不是高三辈的102103代,而是变成了低二辈的9798代了!

 

可以想见,新、安、湘三邑合谱之际,溆浦龙潭也是有所跟进的,这从字辈字符串中的“光显”二字联立地出现可以看出!而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新化五修时,溆浦也是去了代表的。兴续房(和轮公房几大支系同修)宗汉公的序言,第一次列举了此次修谱会议的出席方,其中有“善化、益阳、溆浦、宁乡、江夏、永州、花街、长沙、茶陵、邵阳”等,这里的溆浦,不可能是指别处的溆浦,溆浦能让官家立序的吴氏,到现在为止,恐怕也只有龙潭一家。

这个人在1726抚州背谱、新安湘合谱后,注意了这个事实,那时龙潭吴氏的总人口还不是很多,有心人发个倡议,响应的速度也会很快,这个人也许就在这时倡议了“合谱”, 40来年过后,族里正式诞生了“光显”派,1795年,溆浦龙潭派人参加了新化六大房族谱合修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新化境内木兜公名下的几大房派,包括国相公裔、国周公裔,还有抚州入谱的国岩公裔虽然认同了新安湘合谱成就,但执行的是“合修谱头、世系各列”原则,并未执行通良公裔和通慧公裔倡同的常安“通谱”字派。

在这次会议上,溆浦龙潭吴氏虚惊了一场,原来他们发现自己认同的“光显以后接入通谱”的方案在新化并未强制执行,从而避免了一次认同尴尬。因为他们发现:经过“抚谱”订讹,“吉谱”中琛(珍)公自71世降为了66世,而溆浦龙潭,自己提前两代人套入了“光显”字辈,原来担心升到了103世上,现在却降到了9798世的位置上面,新安湘对应的“光显”却在99100世的位置上!好在新化并未执行通谱,也免去了套谱带来的尴尬。但他们心里却从此有了“差两代”的忧虑,这个忧虑一直延续着,斯人已去,斯案常留,久而久之,“差两代”就成了一个谜。

八年后的1803年,溆浦龙潭正式创修家谱。由于新化和安化那边,这个当年被重申了的“光显”字符串,此时也正在刊入谱中。也就是说“光显”正在生育套接期,这是个关键时期!而溆浦龙潭的“光显”二辈,现在已经都是几十岁一个了,有些还参予了族谱创修活动,不适合再重复一个“光显”字辈了!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模糊祖源,自搞一套,自成体系。于是就存在一个怪现象,认同木兜公裔系,认同故乡缘自江西吉安泰和千秋果木塘圳上,始迁祖却不置可否,关键的“光显”字辈后也不再套接,悬案至今!

 

其实在祖源的核对上,我们都在探讨,新化人不但探讨,而且为几大不同祖源的吴姓开劈了一条共修家谱的通道,都是吴门人,探错了可以求正。我们都是木兜公的后裔,我们也曾适用过吉州谱,就是这个吉州谱,前面一段也有个适用五子说征生系还是二子说重道系的问题,后面一段又有个延陵长房世系和延陵次房世系的问题,我们接的是延陵次房世系。雍正四年的“抚州央谱”,其实央回的是“抚谱”,是国岩公一支的谱,我们“吉谱”此时也只截取了延陵次房世系这一段,就是这个次房世系,也有个我们到底延续的是哪个“珍公”血脉的问题,这中间是出现了一些偏差,这些出了偏差的谱头被一些族裔带出去了,所以出现了开江吴氏那样的谱,把伯太公裔的谱系修到伯芮公裔下去转了一圈,结果是多出了几代人来,开江多了六代,溆浦龙潭多出了“通明65—武陵66初云676869五代。

按照推论,新的排辈图如下:

63—伯太64—烈(少诚)65--珎(珍)66绍道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

63—伯太64少诚6566-1绍道67-268-369-4--70-571-672-773-874-975-1076-1177-1278-1379-1480-1581-1682-17838485868788899091 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破折号后的小号是实际记录代序)。

 

我们翰公裔,在“上”字派上走失一翁,也只在祖地20里开外处,近百年后发现同出一脉,希望联宗,却无确证,于是在一个谱局里修了两届谱(二修、三修),三修还将曾提前排辈的五个班次易回,直到1992年四修,这一派才真正回到家乡!这是需要勇气和韧劲的,是同宗同族的力量,是血浓于水的信心,是不离不弃的等待,一晃就过了220年(1772--1992),但倒换这五个班次,是百多年的认同!

谱是传来的,如果没有一定准信,吉安太和果木塘又从哪里说起,不相信自己适用的班行排序,辈次又何从算起,吉谱抚谱,我们也用了那么多时间去证明,琛公、珍公和珎公,我们也进行了那么多论证,不就是为了求个真正的说法么,伯太伯芮,我们现在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光我们有资料,别人也有,天下吴无二姓,都在研究,现在我们邵陵吴氏都知道,琛公者,许是传谱中误“珎”为“琛”了,而少诚公,有谱称烈公,是伯太公系的人,与伯芮公系无关,我们邵陵谱传,少诚公生五子:倌、邵、启、仁、珍,也有谱传,烈公生二子:珎、珍;现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把我们放在珎公之下。伯芮公裔到珍公(此珍公不是那珍公)为止的记录居址都很确切,宣公是其六世之孙,宣公三子:纶、经、绍;纶公二配十子,第五子名珍,生於唐时宗天成四年已丑配汤氏万氏生子四未详迁居赣州府宁都县安福塘,网上找不到变珍为“琛”的记录。

说到宗魁公,看了龙潭谱,联系木兜木裕后裔、加上至正年间迁溆,特别是贵公兄弟迁贵州的字眼,我不由得想起安化文贵公这支人来,他们也是由邵迁溆,再由溆迁安的,他们前后几十年的迁涉路径!我好象看到他们同龙潭吴氏有些什么联系似的。按照安化文贵公序言,木裕公系通慧公在元延佑邵阳石陂土瘟流注时,出而迁溆,在溆浦穿石江传衍两代,通慧公生子必选、必举,必选公生子中清、中庸。中清公之子文贵公、文华公先后又由溆迁出后,中庸公仍居穿石江,文贵公于洪武四年(1372年)迁至安化县归化乡印石定居,洪武十八年,文贵公做有一序云:

非敢忍离邱墓,轻弃故乡,盖由先父生余时,尝梦一石,石有奇纹,俄而神人告之曰:“汝子兴家处也”。后遂生余及长,父尝以梦告,余亦不解何故,迨至洪武初年,游历安邑至印石,询及父老曰:“此中梅十景之一也,山中有石,石有奇纹,吾境以是名焉”。余即省悟,归以告父。父曰:“吴氏祖传,遇石安家,据汝言,适符吾梦,汝盍迁之,后必荣昌”,因父后高,未果。洎父捐馆后,谨记遗言,请星士卜之曰:“迁居吉卦也,其后必大”。乃挈家以迁,至今十余年矣。余迁居后,凡邵阳溆浦祖墓,不惮劳、不畏险,每岁清明祭扫省视,又尝披览家谱,念及曾祖通慧公迁溆浦时,房曾祖通良公亦迁安邑丰乐坪乡,必全公复迁梅塘,子孙繁衍,余迁安邑较迟,新来者亦众,恐后世子孙有莫辨亲疏之等者,是以叙其迁徙之由,并揖邵阳溆浦前人各处坟山地名,授梓镂刻成篇,附载老谱,以示后世孝子贤孙,不记忘所自出云耳。

溆浦龙潭吴氏的分迁祖为宗魁公,吾疑为中庸公。因为安化吴氏文贵公之父、叔辈,原是“中”字辈,名中清公、中庸公,溆迁安化时,套“通必政”辈字,又名政敷、政思。而“中”“宗”二字读音相近。查裕公房九修《坟山图志》时,发现志中有云:“邵阳迁溆已历数世,为时尤近,何以穿石江祖坟一任湮没无考,至今每一念及,未尝不以先辈之疏虞,而使后人之缺恨也”。由邵迁溆,再由溆迁安,历人不过四代,历年不过数十,为何能说一任湮没无考呢?我认为这中间有文贵公不愿触及的原因!查看裕公房九修谱可知,文贵公自己主修的谱牒,连父母的生年殁月都未祥载,对于唯一的亲叔,也只在祖母名条下查到一个名字,其它讳莫如深!而迁安之时,文贵公是挈家以迁,都是做父亲的人了,怎会记不得父母、叔婶之生诞日时!

而查今日穿石江地图时,发现当地也有龙潭地名,但彼龙潭与此龙潭却相去百里之遥。不知旧时的地域管辖,是否唇洲的溆浦管辖了今日的邵阳洞口,当时的穿石江,又管辖了今日的溆浦龙潭。

当龙潭谱中的贵公两兄弟出现时,我发现对他们的叙述语境,好象不足以介定他们做为魁公后人的定位,我不止一次地设想着,中庸公应该就是宗庸公(即宗魁公)。我推算着,元延佑七年(1320年),通慧公自石陂迁出至溆(穿石江),至正时(1341年)必选公再次搬家到今龙潭。第一次搬迁时,以通慧公为主,时必选公已15(殁后归葬穿石江),第二次搬迁时,必举公留在穿石江,以必选公为主搬至新址,其二子中老大中清公13岁、次子中庸公10岁,大的对搬迁应该印象深刻,小的记事也许会有些茫然。

中清公一直体况欠佳,但中清公是一介书生,其子文贵公也有一肚子上好的诗书,富有出奇的想象力;中清公之妻,该也是一个才貌双佳之人。中庸公者,从小尊兄亲嫂,更爱小辈亲侄,不该的是,他从来胆小却又轻佻,年纪轻轻便误入情网,最后娶了大室强妻,在家没有地位,在外却又容易被有情调的异姓相中。但在内心世界里,他又暗中单恋着哥哥的内室,自己尊敬的嫂子。

哥哥病后,弟弟表现出对哥哥的分外关切,爱屋及乌,对侄儿们也更加体贴入微,甚至把他们排在亲子之前(因为侄子年龄大一点),但他的这些努力,也让细致的侄儿们心中有结,父亲过世以后,兄弟们随即远漂他乡。哥哥的先灵归葬于穿石江老家,两个侄儿先后离开了身边,暗恋的嫂子也随之而去,他们没有留下任何音信。这让中庸公一下子陷入痛苦之中,他失魂落魄,精神恍惚,最后干脆抛家弃子,游走他乡,也正是在这种毫无精神寄托的状态下,他再次在一个叫司门前的地方找到了至爱,成家立业。

而文贵公,因为父亲英年早逝(序中言因父后高,未果),悲痛不已,而对于亲情,可能还有难言的隐痛。文贵公是在其父过世(捐馆)后,举家迁安化的,他到哪里去,没有告诉任何人,到了新的居址以后,也没有同叔叔联系,虽然在安化谱中有云:“凡邵阳溆浦祖墓,不惮劳、不畏险,每岁清明祭扫省视”,但邵阳迁溆,溆又迁安,总共才几十年光景,正常人的记忆,是不可能淡忘的,就算是仅听父母说起过的事,也应历历在目,不可能就“湮没无考”。

中庸(魁)公一家仍居溆浦,但肯定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轮,才喘过一口气来的,是中庸(魁)公的原配,靠着忠贞不愈的决心,她依靠娘家人的大力支持,带领一家人,坚毅不拔地努力着,抗争着,最终稳住了溆浦吴氏的基业。而中庸(魁)公则一直呆在继配的家乡,直到百年辞世,在地图上画了一圈,最后魂归处,不在穿石江,却也坐北向南,到了可以触及穿石江的地方。

由于没有中庸(魁)公的真传,好多代人以后,好几百年以来,许多事情就成了谜。所以在龙潭谱中,对于中庸(魁)公后代的许多叙述,都处于待定之中,到底中庸(魁)公发了几支脉,谁是亲嫡谁是孺出,甚至连谁是老大谁是老二都没有是论。这中间有个嫂子是走了还是留了的问题,如果留了,又碰上中庸(魁)公拿得起放不下,为了证明自己和嫂子的亲白,最后还演了一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人间悲剧,对于后人,那就真不能分什么嫡孺,而只能随论了。

我做着以上猜想,但对于溆浦龙潭一族之人,我还是不敢妄言他们的先祖,直到前几天(201684日星期四),我参加湘吴会从安化归来时,才更加坚定了我的猜想:当天下午,我和怀吴总会的副会长吴安清女士,新化兴续公裔宗亲吴志勇先生,同乘新化轮公裔另一宗亲的车回怀化(应轮公裔宗亲吴桂林之约,到新化三联洞参观),在车上,我们讲到了龙潭吴氏,副会长在车上说,他们的祖上有许多是是非非的传说,首先,他娶了一个大他9岁的田姓老婆;其次,他是一个多情的种子,年青时寻花问柳,自己不着家,还在外面找了一个陈姓的小妾,后来干脆就住在了陈家。

还有几个传说:一是说田家太婆接受了太公纳妾的事实,在老太公过世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溆浦都要去好多人到邵阳隆回(司门前)那边上坟挂亲,但田氏有断:上天有灵的话,每年溆浦赴邵这天,溆浦应该天晴!那边陈氏也留下话说:要是老天有眼,龙潭来人,到了隆回这边,应该天降阴雨!老天无法,两边都是强人,也都是受人尊敬的至亲,那就各隧其愿吧,于是数百年来,龙潭人到邵阳隆回挂亲,总是溆浦天晴,隆回下雨!二是说祖上有灵,这么多年来,屡试屡现,如果哪家生子生女不如所愿,只要连续三年参加挂亲队伍,去到祖先坟茔上烧香瞌头,许下一个愿,必定在接下来的年份里实现理想!三是说祖上一直流传,在外遇上安化宗亲,必须以礼相待,也许我们同安化宗亲有说不清扯不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什么渊源,谁也说不清楚!

说这些可能扯得远了,总之,溆浦龙潭吴氏,应该是邵陵吴氏的同宗,是在邵阳石陂分迁后,衍留下的一支,而且很有可能就是木裕公的那一支,绝对不是将近两百年以后(木裕二宗是在1163年迁邵的)的至正年间,又从老家迁过来的邵陵吴氏族人,在这两百多年的过程中,是有过邵陵同宗从江西迁邵的现象,如东安(邵阳也有)的斗垒公支系,他们据说是木夔(kui音葵)公的后代,木夔(kui音葵)公是木兜公的亲兄弟,但龙潭吴氏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过这一公。

     

    为了便于理解我上文的推论,我对上面提到几公的生殁年份进行了大致回推,以供大家参考:

    估计几公的生殁年份:

          1285—1340               (生殁据推)

          1305—1367   葬穿石江屋后(生殁葬据谱

  清(政敷)1328—1371   葬穿石江田心(生据推,殁据序推,葬据谱  

  庸(政思)1331—1404   疑其为宗魁公(生殁据推)

          1346—1410   迁安化      生殁据谱

 

元延佑七年(1320年),通慧公自石陂迁出至溆(穿石江),

元至正年时(1341年)必选公再次搬家到今龙潭。   

   

 

                     撰稿人:邵陵吴氏泰伯裔孙104世吴查田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远口吴氏家谱编修目录一览表
    贵州大学宗祠文化研究基地将在远口吴氏
    《宾州吴氏族谱》编修大功告成
    吴先辉在上犹吴氏2020年优秀学子表彰大
    吴国仕宗长捐赠10000元给远口吴氏总祠购
    关于远口泰伯书院建设募捐倡议书
    远口泰伯书院筹备征求意见会
    在远口泰伯书院筹备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
    预祝泰伯书院挂牌庆典圆满成功!
    世界各地祝贺贵州远口吴氏总祠创办泰伯
    贺  信
    热烈庆祝贵州远口吴氏总祠创办泰伯书院
    关于“贵州远口吴氏总祠要求创办泰伯书
    《柳州吴氏风采》征稿启事
    关于创办泰伯书院的倡议书
    远口吴氏总祠将建立世界吴家第一个泰伯
    贵州远口吴氏总祠受邀参加长沙泰伯书院
    吴氏六月六晒谱节倡议书
    远口吴氏总祠常务秘书长吴礼宏赴三穗联
    吴尚东的《邻水八景》诗
    凯里学院教授、省管专家傅安辉到远口吴
    关于对天柱县远口吴氏总祠确定为历史建
    湖南邵阳(长阳铺)吴氏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