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庆元二年(1196年),南宋理学家朱熹(号晦庵)在黎川福山武夷堂讲学期间,应邀来到建昌,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对该地人才辈出由衷赞美。朱熹到上塘源头村的“读书堂”讲学,在那里住了几十天,并为吴氏堂屋和村内活水亭桥分别书写“荣木轩”、“书楼”及“活水来”等匾额,同时撰写《社仓记》和作诗《观书有感》。其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任职抚州时,作《吴氏书楼记》,亦记有此事:“吾友南城吴公伸与其弟伦,初以淳熙之诏建社仓。其祥见于待讲朱公元晦所为记。其后又以钱百万创为大楼,储为数千卷。会友朋,教子弟,其意甚美。于是朱公又为大书‘书楼’二字以揭之。楼下曰读书堂,堂之前又为小阁。阁之下曰和丰堂,旁复有二小阁。左侧象山陆公子静书其颜曰‘南窗’;右侧艮斋谢公昌国书其颜曰‘北窗’。堂之后荣木轩,则又朱公实书之。於乎,亦可谓盛矣!”关于朱熹《观书有感》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多种说法。比如婺源说这是朱熹赞美婺源的一首诗,该县城不远有一口“朱绯塘”;福建尤溪则说其县城南的“南溪书院”内有口方塘,此诗该咏于此;浙江新昌也说朱熹曾经题过“新昌醉园半亩塘诗”……众说纷纭,但理由均难让人信服,不及上塘之说清晰。
--------------------------------------------------------------------------------------------------------------
宋代南城县上唐镇蛤蟆窝村(后改名为源头村)吴氏兄弟十分侠义,乾道四年,天下大荒,应朝廷之命,吴氏兄弟建社仓以济饥民,此义举在当时名噪一时。庆元二年(1196年),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黎川福山武夷堂讲学期间,应邀来到建昌,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对该地人才辈出由衷赞美。
朱熹到上唐镇蛤蟆窝村的“读书堂”讲学,在那里住了几十天,并为吴氏堂屋和村内活水亭桥分别书写“荣木轩”、“书楼”及“活水来”等匾额。同时感激吴氏兄弟创建社仓之义举,为之撰写《社仓记》。其文有云:乾道四年,建人大饥。熹请于官,始作社仓于崇安县之开耀乡,使贫民岁以中夏受粟于仓,冬则加息什二以尝……是时南城贡士包扬方客里中,适得尚书所下报可之符以归,而其学徒同县吴伸与其弟伦见之,独有感焉,经度久之,乃克有就。遂以绍熙甲寅之岁,发其私谷四千斛者以应诏旨,而大为屋以储之……
后陆游任职抚州时,作《吴氏书楼记》,文中亦记有此事:“吾友南城吴公伸与其弟伦,初以淳熙之诏建社仓。其祥见于待讲朱公元晦所为记。其后又以钱百万创为大楼,储为数千卷。会友朋,教子弟,其意甚美。于是朱公又为大书‘书楼’二字以揭之。楼下曰读书堂,堂之前又为小阁。阁之下曰和丰堂,旁复有二小阁。左侧象山陆公子静书其颜曰‘南窗’;右侧艮斋谢公昌国书其颜曰‘北窗’。堂之后荣木轩,则又朱公实书之。于乎,亦可谓盛矣!”
这块碑刻被陈放在一栋老宅内,为防潮湿腐蚀,村民将碑刻架于方木之上。碑刻除题首清晰外,还可看清文中的数十余字,其中末尾题款是浙东扬州徐某某。于此,文物工作者认定,碑文雕刻较朱熹、陆游文记更早,否则,碑文当记有朱、陆之文。
【吴伸】:字子直,江西
南城上唐镇人。
淳熙五年(1194),吴伸兄弟二人响应朝廷号召,建立了义仓,将自家粮食4 000斛以赈困难灾民。
【吴伦】,字子常,和吴伸同志蓄书,建藏书楼。嘉定三年(1210),著名文学家陆游也慕名造访,还为书楼写有《吴氏义仓书楼诗文后》和《吴氏书楼记》称:“吴氏兄弟,为社仓以惠其乡,为书楼以善其家,皆其力所及。自是推而上之,力可以及一邑、一郡、一道,以至谋漠于朝者,皆如吴君自力而不愧,岂不贤哉!”著名学者陆象山亦为之题有《吴氏书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