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名人】吴均诗歌研究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3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均是南朝齐梁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诗文成就很高, “文体清拔有古气” ,谓为“吴均体” 。 长期以来, 学界对他的评论研究是有的, 但仍不够深入。 本文拟以其为研究对象,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题材、 体制、 艺术风格和思想意境的分析, 对吴均诗歌的创作特色和成就做一初步总结, 并试对吴均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做出较为客观和深入的评价, 以期对南朝文学的发展做一侧面说明。

一、 关于吴均的家世材料 
        根据《中国吴氏通书》 和笔者家谱, 吴均是笔者的第六十一世祖。 吴均家世在《梁书》、《南史》、《通志》 的《吴均传》 中无载。 今《中国吴氏通书》《典型世系》 ①中有吴均祖、 父、 妻、子材料, 载录如下: 
吴猛是吴芮和吴汉的后裔。 ……吴猛生 2 子: 吴廉、 吴章。 吴廉娶何氏, 生子吴莹。 吴章迁居云南, 娶莫氏, 生子吴明, 子孙世居云南。 吴莹娶田氏, 生子吴绍。 吴绍娶刘氏, 生 2 子: 吴悠、 吴忠。 吴忠性格豪爽, 文韬武略, 无所不精, 曾任骁骑将军, 封平山侯, 娶赵氏, 生子吴延之。 吴延之生子吴昶。 吴昶, 字重熙, 娶王氏, 生子吴云。 吴云, 字世龙, 生子吴诚。 吴诚, 字安诚, 通经史谙声韵, 是位音乐家, 萧梁天监三年( 504), 奉诏定雅乐。 吴诚娶程氏, 生 3 子: 吴柳、 吴均、 吴元。 吴柳和吴元都迁休宁。 吴均( 469~520), 字叔庠, 以词赋见长, 文风清逸, 号“吴均体”,娶刘氏, 生子吴钦。 吴钦, 字永敬, 博涉经史, 官拜长史, 曾参与策划讨侯景, 事败被杀, 娶程氏, 生子吴授。 吴授, 善骑射, 隋初从韩擒虎灭陈, 论功授参军, 娶辛氏,生 3 子: 吴文崇、 吴文蔚、 吴文得。 
关于这段话, 因为没有出处, 无可考证。 但可以相信, 这在历代谱系中有记载, 或有一定的可信性。 因别本无载, 录以备考。
二、 吴均诗歌的题材、 内容 
        在文学发展史上, 南朝的文学是士族的文学, 齐梁时门阀制度逐渐发展到鼎盛而士族本身却已走向腐败, 这种形势对文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时竟掩盖了齐梁文学革新的历史意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吴均的诗歌在内容上离开了宫廷生活的圈子, 继承了汉魏古诗传统,多表现行旅、 离别、 思乡、 念友等情怀, 诗歌题材也多有咏物、 边塞和山水之作, 写作手法则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摹, 由此表现出处于此景物中之心境。 与时文相比, 吴均诗清峻挺拔, 蔚然有古气, 且诗中笔力雄浑, 多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 与当时流于绮靡的诗风截然不同,力拔流俗, 充分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 从写作题材看, 可大致分为酬答诗、 咏物诗、 边塞诗和山水诗四类。
(一) 抒建功之志的酬答诗 
        南朝文人之间有相互提携的良好风气, 因此, 南朝诗人的作品中酬和赠答类诗作所占比例甚大, 吴均也是如此。 初步统计, 吴均的酬答诗有五十二首, 占诗歌总数的 40%左右, 基本都是五言八句诗。 这固然与当时文坛风气有关, 另外, 其长期为生存而奔走谋职的人生经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酬答诗中, 出现最多的赠答对象是柳恽和周兴嗣。 周兴嗣与吴均相识较早, 两人一见如故, 并有应答之作传世: 吴均《赠周兴嗣诗四首》: 孺子贱而贫, 且非席上珍。 唯安莱芜甑, 兼慕林宗巾。 百年逢缱绻, 千里遇殷勤。愿持江南蕙, 以赠生刍人。
(其一) 
思君欲何言, 中心乱如雾。 泪下非一端, 愁来谁有数。 
子为冯敬通, 不减汲长孺。千里无关梁, 安得王乔屦。
( 其二) 
与君初相知, 不言异一宿。 意欲褰衣裳, 阴云乱人目 。 
之子伏高卧, 伊予空杼轴。无因渡淇水, 见此猗猗竹。
( 其三) 
可怨思公子, 终自 不敢言。 青松蔽南陇, 白云生北园。 
沉忧无人语, 默念空凭轩。安得湛卢剑, 以报相知恩。
( 其四) 以及周兴嗣仅存的《答吴均诗三首》:
明灯照暗室, 边韶对赵壹。 但酌中山酒, 唯甘江浦橘。 
风动云人箕, 雨至月 离毕。王丹赠不拜, 是我相知日 。
( 其一) 
惊凫起北海, 仪凤飞上林。 骞低不同翼, 欢楚亦殊音。
李陵报苏武, 但令知我心。
( 其二)
昔别襄城村, 同会长安市。 谁学莱芜甑, 本得王乔履。 
阶前养素鹤, 池中饴赤鲤。一往玉壶上, 兼复见箫史。
( 其三) 从“与君初相知”, 可知二者相识不久。 而两人在各自的诗作中同时引用东汉末年徐稚(孺子)与郭泰(林宗) 生死之交的典故, 诗意连贯, 为同一时期应答作品, 可对照参赏。 吴均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贱而贫” 的家世, “安得湛卢剑。 以报相知恩。” 等诗句也清楚表达了他渴望提携的心情, 而周兴嗣“李陵报苏武, 但令知我心。” 给予回应。 建武四年后, 周兴嗣任桂阳郡丞。《梁书· 文学上· 周兴嗣传》:“齐隆昌中, 侍中谢朏为吴兴太守, 唯与兴嗣谈文史而已。 及罢郡还, 因大相称荐。 本州岛举秀才, 除桂阳郡丞, 太守王嵘素相赏好, 礼之甚厚。 吴均后来到桂阳谋职, 却未得与周相晤。” 故有 《赠周承不值因赠此诗》,《周丛未还重赠》, 从桂阳返乡 途中有《遥赠周承》, 反映吴均当时心情。 柳恽与吴均关系深厚,《梁书· 文学上· 吴均传》 ②有载: “天监初, 柳恽为吴兴, 召补主簿, 日引与赋诗。” 可知二人情谊深厚。 在吴均诗作中, 标明赠柳恽的就有九首, 而柳恽诗作中标明赠吴均的有五首。 其中有些应答之作在句式、 押韵、 意象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和连贯之处。 比如吴均的《答柳恽诗》 :
清晨发陇西, 日 暮飞狐谷。 秋月 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长, 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 
愿作野飞鸟, 飘然自 轻举。 一见终无缘, 怀悲空满且。
与柳恽的《赠吴均三首· 其一》 :
寒云晦沧洲, 奔潮溢南浦。 相思白露亭, 永望秋风渚。 
心知别路长, 谁谓若燕楚。关侯日 辽绝, 如何附行旅。
吴均答诗在句式上与柳恽赠诗一致, 都采用五言十句形式; 在押韵方面, 每联句末用韵也一致。柳诗句末字为: 浦一渚一楚一旅一举, 吴诗句末字为: 谷一木一轴一陆一且, 一韵到底; 在诗歌意象上, 他们都选用悲秋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情, 柳诗: 寒云、 秋风、 白露; 吴诗: 寒风、 秋月、 雾露。 两首诗都选用寒、 秋、 露、 风等词铸成意象, 来表达朋友分别的哀怨和愁绪, 深挚的朋友之情呼之欲出; 在抒情方式上, 两诗都是借景物描写来抒情, 景物是由情设定的, 两首诗都仅在末尾几句揭示送别的主题, 这正是齐梁时期尚自然、 主风力的诗歌思想的具体体现,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 也可以看出吴均和柳恽在诗风上的相互影响。 曀曀夕 云起, 落落晓星沈。 吴均诗中有赠王桂阳诗四首。 王桂阳当指桂阳太守王嵘。 吴均《赠王桂阳诗》: 松生数寸时, 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 谁知负 霜骨。 弱干可摧残, 纤茎易凌忽。何当数千尺, 为君覆明月 。 诗中以松自喻, 前四句表明自己沉沦下僚的现状和高远的志向、 坚贞的品质, 接着两句委婉地表达了向王桂阳求助的意图, 最后两句则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抱负。 该诗为自荐之作, 却写得豪情万丈, 是吴均用世思想的表现, 但从诗意中也可以看出吴均并未得王桂阳器重, 颇多失意。因而他终于辞别王桂阳而去, 写下了另外三首赠别的诗, 第一首称赞王桂阳品行高洁、 声名卓著, 自己本有以此为托身之所--“愿持鹪鹩羽, 岁暮依梧桐。 ”第二首写王桂阳送别自己的场境--“客子惨无欢, 送别江之干。 白云方渺渺, 黄鸟尚关关。 ”第三首则状写自己的飘然而去,及分别后的所见所感。“
树响浃山来, 猿声绕岫急。 旅帆风飘扬, 行巾露沾湿。 
深浪闇蒹葭, 浓云没城邑。 不见别离人, 独有相思泣。” 笔力雄浑高妙, 自然浑朴, 是“吴均体”“清拔有古气”的集中体现。
(二) 发寒士幽怨之情的咏物诗 吴均诗作中的咏物诗有十九首左右, 有些如《伤友诗》、《赠王桂阳诗》 等也可归入咏物诗范围, 是笔者最喜爱的部分。 吴均擅长借物言志, 将宝剑、 梅花、 松、 柳、 云、 雪、 萍等物入诗, 并融入自身的境遇和情怀, 使得这类诗歌别具一番动人滋味。 如《咏雪诗》: 
微风摇庭树, 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 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 徒看桂枝白。零泪无人道, 相思空何益。 
诗以咏雪为题, 实际上是观雪感怀。 作品中所写的雪, 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 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 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 诗人从微风动树入手, 将江南庭院的细雪在空中和阶上的姿态细细描绘, 后半首则将诗人感怀之心融入细雪, 从似花之雪引起对春的盼望,终句更是隐约透出诗人对自身机遇难逢的感伤。 《伤友诗》 则将怀才不遇的心态描述得淋漓尽致: 
可怜桂树枝, 怀芳君不知。 摧折寒山里, 遂死无人窥。 
前两句借桂树起兴, 是借桂树那高雅的情致, 喜人的清香来隐喻自己挚友高洁的品性, 后两句则更进一层。 清香宜人的桂花不为君王所赏, 这本来已是悲剧; 更可悲的是, 它生长在冷落、荒僻的山野之中, 受尽风雨摧残, 但却无人怜爱, 直到叶落树枯, 默默死去, 也并无一人知晓,更无一人前去探望。 两句写尽桂花凄凉的末路, 悲惨的结局。 此诗咏叹的虽是桂花, 但它不是纯粹的咏物诗, 而是借咏物抒情咏怀, 发泄自己对友人的才华不仅不被重视, 反而被闲置贬地,直至放逐而死也无人过问的不平与不满。 《梁书·文学上·吴均传》②:“先是, 有广陵高爽、 济阳江洪、 会稽虞骞, 并工属文。 爽, ……坐事系冶, 作《镬鱼赋》 以自况, 其文甚工。 后遇赦获免, 顷之, 卒。 洪为建阳令, 坐事死。”而诗人自己“家世寒贱”, 在门第盛行的当时, 不为世人所重。 后因私撰《齐春秋》, 不合上意,被指控“其书不实”, “坐免职”。 故诗人在诗中, 既有伤友之旨, 亦含自伤之意。 另外,《咏灯诗》、《春咏诗》、《共赋韵咏庭中桐诗》、《咏柳诗》 等皆与此相类似, 都可从中体会诗人心中那一股自伤之情。 但难能可贵的是, 诗人并非一味地伤怀自怜。 吴均的咏物诗中也多有慷慨激昂之气。 如前文的《赠王桂阳诗》, 还有《咏宝剑诗》: 我有一宝剑, 出自 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 切玉如切泥。 锷边霜凛凛, 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 何当来见携。 诗人以宝剑自喻, 对自身的才干充满信心, 希望自己能一展抱负, 成就一番功业的渴望毫不掩饰, 我们可从中一窥诗人的豪情万丈。 另外, 《夹树》:
桂树夹长陂, 复值清风吹。 氛氲揉芳叶, 连绵交密枝。 
能迎春露点, 不逐秋风移。愿君长惠爱, 当使岁寒知。
情怀也类似。 
在《城上麻》: 
麻生满城头, 麻叶落城沟。 麻茎左右披, 沟水东西流。 
少年感恩命, 奉剑事西周。但令直心尽, 何用 返封侯。 
诗中, 诗人建功立业的心情更为迫切, 只要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志向, 哪怕没有功名也不在乎,这是被压抑的人希望充分展示自己的强烈心声。 总之, 吴均的这些咏物诗中主要抒发寒士心态, 携幽怨之气息、 慷慨雄浑之风骨, 与当时齐梁士族文人描摹慵懒奢华生活的诗歌迥然不同, 这也是他能自成一家的原因之一。
(三) 展清峻豪迈之气的边塞诗 
        吴均的边塞诗历来被学者认为是其诗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分。 清人王士稹在《带经堂诗话》中说:“盛唐诸公五言之妙, 多本阮籍、 郭璞、 陶渊明、 谢灵运、 谢胱、 江淹、 何逊; 边塞之作则出鲍照、 吴均也。 唐人于六朝, 率揽其菁华, 汰其芜蔓, 可为学古者之法” ③, 确是知者之言。 吴均是否有从军经历, 史书无明确记载, 但据间接资料分析, 以及吴均边塞诗的内容看,吴均应有多次出入军幕的经历。 《战城南》 三首之一: 
蹀躞青骊马, 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 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 血汗秦王衣。为君意气重, 无功终不归。
以及《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 立功在北边。 陈头横却月 , 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 乘冻至辽川 。微诚君不爱, 终自 直如弦。 没有到过前线的人是写不出来这些诗句的。 吴均边塞诗中, 《入关》 和《胡无人行》 两首是其代表作。 《入关》:
羽檄起边庭, 烽火乱如萤。 是时张博望, 夜赴交河城。 
马头要落日 , 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 何论身命倾。 
主要描写为国征战的勇士风采。 诗文以边塞的军情文书和连天烽火起兴, 渲染了浓烈的边关气氛, 诗人又以张骞代指心目中的边塞英雄, 描写勇士身佩宝剑, 扬鞭策马, 疾驰如飞的飒爽英姿。 诗人将宝剑上所镶珠宝在夜空中闪烁的流光比作流星, 表现了勇士急于奔赴战场, 奋勇杀敌的心态和英雄气概, 最后两句以自白抒发人物的怀抱, 体现了英雄不惜为国捐躯的无私胸怀,进一步点明主题。 全诗以人入景, 为读者描述了一幅勇士在夜间奔赴战场的绝美画面。 这种写作手法为后来的唐代边塞诗所借鉴。 
如陶翰的《古塞下曲》: 
进军飞狐北, 穷寇势将变。 日 落沙尘昏, 背河更一战。 
骍马黄金勒, 雕弓 白羽箭。射杀左贤王, 归奏未央殿。 
欲言塞下事, 天子不召见。 东出咸阳门, 哀哀泪如霰。
《胡无人行》: 
剑头利如芒, 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 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 , 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 破胆与君尝。 
诗中首联以利剑开篇, 此联写武士骑着身披铠甲的战马穷追顽寇, 利剑、 铁骑、 金羁交相呼应,一个横剑跃马的勇士跃然纸上。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 转述在八九月间就风霜早至的边塞风光,酷寒肃杀的边塞气息扑面而来, 最后一联更是石破天惊, 慷慨壮烈! 男儿不惜死, 破胆与君尝!多么具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句! 至此, 一个英姿勃勃、 骁勇善战、 敢于披肝沥胆战敌寇的热血男儿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全诗慷慨豪放,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吴均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期李白的边塞诗作也有影响。 
如李白《从军行》:
五月 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可以看出, 李诗的浪漫主义风范确与吴均边塞诗有共通之处。 吴均一生坎坷。 他常年奔走王侯、 权臣之间, 然位不过簿尉、 参军之类, 备受压抑。 但其边塞诗的精髓一直是慷慨豪迈、 积极向上的, 这也正是他的边塞诗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四) 携古朴自然之风的山水诗
        吴均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山水诗, 诗风古朴自然, 真情流露, 体现了他尚自然、 主风力的诗歌思想。
如《山中杂诗三首》 其一: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诗中可见遥遥山际, 阵阵林烟, 管管翠竹, 斜斜落日, 正是一派在山中落日余辉照耀下幽静深邃的山谷景象。 在诗人所居之处, 群鸟来往于屋檐之下, 山间云雾也穿窗而过。 这四句聚聚写景, 却时时有人在其中, 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和三四两句中的“檐上”和“窗里”都明白地逗出人的存在。 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 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我们也可从中体会诗人描摹山水的高超技巧。 另有《至湘洲望南岳》:
重波沦且直, 连山纠 复纷。 鸟飞不复见, 风声犹可闻。
胧胧树里月 , 飘飘水上云。长安远如此, 无缘得报君。 
由水景写至山景, 又从飞鸟、 山风写至朦胧的月、 云, 诗人的视野由远至近, 又由近至远, 景色则由清晰到若即若离, 再到朦胧, 视觉和听觉变换交互, 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别致而隽永的画面, 尾句则直录心声, 自然流露出失意寒士的情怀。
还有《赠鲍舂陵别诗》: 
落叶思纷纷, 蝉声犹可闻。水中千丈月 , 山上万重云。
海鸿来倏去, 林花合复分。所忧别离意, 白露下沾裙。 
落叶、 蝉声、 白露、 水月、 山云交相辉映,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的别时景色, 观察细致入微,并通过这些细腻的景物描写表现处于此景物之中的离情别绪。 总的来说, 吴均的山水诗重自然、 重真情, 一改古诗直抒胸臆, 对写景只是点到为止的表现形式, 在继承汉魏古风的前提下, 能对眼前景物进行细腻传神的描摹, 表现处于此景物之中真实情感。 当然, 吴均受古诗影响很深, 写景大多只写轮廓而不是仔细描写, 但毕竟开始注意描摹眼前景物, 是对古诗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而其诗作古气盎然, 加之清拔的诗风, 才被时人称为“吴均体”。 综上所述, 吴均的诗歌中既有抒建功之志的酬答诗, 也有抒发寒士幽怨之情的咏物诗, 更有展清峻豪迈之气的边塞诗以及携古朴自然之风的山水诗, 虽然还有些描写闺怨思妇的诗作,如《闺怨》、《去妾赠前夫》 等, 但观其文笔, 清峻之气凛然。“清拔有古气” 这句评语确是的评。 

三、 吴均诗歌的体制与艺术风格 
        吴均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继承了“永明体”。 南朝文学气氛浓厚, 文人集团中气氛也极为良好, 他们切磋文义, 唱和酬赠, 共同研究, 共同提高。 正如沈约之于谢朓、 王筠, 柳恽之于吴均。 吴均活动的时代正处在永明体发展末期, 因此, 其创作深受“永明体” 影响。 1) 声韵 永明体作为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 其核心是永明声律说。《南史· 陆慧晓附陆厥传》:“齐永明九年, ……时盛为文章, 吴兴沈约、 陈郡谢朓、 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 将平上去入四声, 以此制韵, 有平头、 上尾、 蜂腰、 鹤膝, 五字之中, 音韵悉异; 两句之间, 角征不同, 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④ 永明体不仅讲究四声八病, 而且押韵极严, 一般只押本韵, 一韵到底。 如沈约《悼亡诗》 ⑤:
去秋三五月 , 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 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 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 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 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 徒令存者伤。
“梁”“芳”“亡”“张”“床”“伤” 为阳韵。 谢朓《游东田》:
悰戚戚苦无, 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 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 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 鸟散馀花落。 
不对芳春酒, 还望青山郭。 
为入声药韵。 而吴均诗歌押韵情况则有所不同: 如《城上麻》: 
麻生满城头, 麻叶落城沟。 麻茎左右披, 沟水东西流。 
少年感恩命, 奉剑事西周。但令直心尽, 何用 返封侯。
押尤韵, 且首句用韵。 《胡无人行》: 
剑头利如芒, 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 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 , 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 破胆与君尝。 
首字用韵, 押阳唐两通韵。 
《酬别江主簿屯骑诗》 
有客告将离, 赠言重兰惠。 泛舟当泛济, 结交当结桂。 
济水有清源, 桂树多 芳根。毛公与朱亥, 俱在信陵门。 
赵瑟凤凰柱, 吴醺金孽樽。 我有北山志, 留连为报恩。
“惠”、“桂” 为霁韵(仄声韵), “根”、“门”、“樽”、“恩” 为元韵(平声韵)。 此诗为转韵体格。 可以看出, 吴均用韵与永明体大体一致, 而别有特色。 从吴均诗歌整体角度看, 吴均用韵特点主要有: 首句用韵, 用通韵, 转韵、 喜欢押仄韵, 尤喜押入声韵等等, 而且押韵的出格之处很多。 多篇作品都是转韵体, 即不同于古诗, 又异于律诗。 陈绎元《诗谱》 称: “沈约、 吴均、 何逊、 王筠、 任肪、 阴铿、 徐陵、 薛道衡、 江总等所作乃“律诗之源, 而尤近古者, 视唐律虽宽, 而风度远矣”。 律而近古, 正是律体产生之初的必然形态。 永明体是古诗新变的产物, 恰处在对声韵入诗的探索阶段, 吴均所作诗歌在用韵方面的种种出格之处, 正体现了诗人在用韵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 2) 体裁和对仗 吴均诗作今存 147 首⑥, 主要是五言句式, 有五言四句(21 首)、 五言八句(67 首)、 五言十句(31 首)。 体式都较为短小, 长诗很少, 这与永明体的要求是一致的, 吴均不遗余力地创作体式短小的五言诗, 是对永明体的继承和发展。 早期永明诗人如沈约等人的作品中还有许多长篇古诗, 繁缛用典之风也未尽除。 而到了吴均, 他已经以全新的面貌大量创作篇幅短小的近体诗, 尤其是五言八句诗了。 在平仄对仗方面, 永明体的基本句格有三: 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仄。 虽与唐五律句格明显不同, 但能反映出永明诗人已经开始讲究两句之中声律交错、 词句相对的那种既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又有词语整齐对称的结构美的语言技巧。 吴均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山中杂诗三首》 其二:
绿竹可充食, 女萝可代裙。 山中自 有宅, 桂树笼青云。 
究其平仄, 可以发现, 这已经是一首平仄对仗合格的五绝了。 吴均在其诗作中追求古拙瘦峻, 所以, 其诗句句尾多用平平平、 平仄平、 仄仄仄、 仄平仄这四种句尾格式, 合乎其追求古朴自然的思想。 另外, 在对偶方面, 与永明诗人相比, 他进一步加强了对偶意识, 并探究出了对偶在诗中的最佳位置, 为后来律诗格律的定型做出了贡献,开创了唐人五绝、 五律的先河。
3) 语言特色: 清拔之气 吴均诗歌具清峻挺拔之风骨。 其诗歌语言用词质朴、 清淡, 让人能随其思绪徜徉于一种清新高远的诗歌意境之中。 如《赠鲍舂陵别诗》: 落叶思纷纷, 蝉声犹可闻。 水中千丈月 , 山上万重云。 海鸿来倏去, 林花合复分。所忧别离意, 白露下沾裙。 诗中用落叶、 蝉声、 白露、 水月、 山云、 海鸿、 林花等景物, 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清越、 高远的浪漫景色, 并由景入情, 将别时心绪融入其中。 语言质朴无华, 思想境界清新恬淡, 颇有道家返璞归真之妙。 
另《送柳吴兴竹亭集诗》: 
平原不可望, 波澜千里直。 夕 鱼汀下戏, 暮羽檐中息。
白云时去来, 青峰复负 侧。 踯躅牛羊下, 晦昧崦嵫色。 
王孙犹未归, 且听西光匿。
及《同柳吴兴何山· 集送刘馀杭诗》: 
王孙重离别, 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 上草, 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 细雨沐山衣。檐端水禽息, 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 我逐清风归。 
皆属同类作品, 其中白云、 青峰、 川上草、 涧里薇等语, 都能体现吴均诗歌的语言特色。 4) 表达方式: 古雅之韵 吴均诗歌追求的是一种清峻、 豪迈而古雅的气韵。 在其诗歌创作中, 虽然在体裁、 对仗和押韵等方面尽量遵守永明体的诗体规范, 但为了达到清拔、 豪迈的气势, 往往有出格之处, 并颇有古诗直抒胸臆之风, 气韵古雅生动。 如《咏宝剑》: 我有一宝剑, 出自 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 切玉如切泥。 锷边霜凛凛, 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 何当来见携。 该诗气韵雄壮豪迈, 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虽然全诗组织严整, 气势连贯, 多用对偶,但其格调则一派汉魏古风, 不追求对仗的工整, 而追求一种豪迈凛冽的气势。 这种不为巧丽, 注重气势的表达方式在其边塞诗中表现最为明显, 如《胡无人行》: 
剑头利如芒, 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 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 , 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 破胆与君尝。 
全诗语言质朴, 但气势慷慨豪放,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这类题材与吴均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最为契合, 最能体现吴均“清拔有古气” 的诗歌特色, 因此成就最高。 总之, 吴均诗歌在形式上深受“永明体” 影响, 在声韵、 体裁和对仗方面继承了永明体诗体形式, 并有所发展。 其语言清淡、 质朴, 风格古雅, 为达到清拔、 豪迈的气势, 常常直抒胸臆, 不苛求声韵和对仗的工整巧丽, 形成了“清拔有古气” 的艺术风格。

四、“吴均体” 形成的原因 
        齐梁时代, 艺术创作环境宽松, 重视诗歌艺术技巧的追求, 甚至形成了辞采华美, 清丽轻靡的“宫体诗”, 轻浮绮丽的文风鼎盛。 吴均却与众不同, 文体“清拔有古气”, 独创“吴均体”。 吴均何以能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呢? 笔者认为, 吴均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坎坷的人生历程以及其个人性格特征和爱好是“吴均体” 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 历史文化背景 
        刘勰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文心雕龙· 时序第四十五》) ⑦, 也就是说, 文学的发展变化, 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吴均体” 的形成当然会受到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吴均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 469 年), 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 520 年)。 其生活的时代是南朝的齐梁之际, 正是门阀世族制度由鼎盛走向衰弱的时期, 世族虽不像东晋时期那样完全把持国家政权, 但其在意识领域仍占主导地位, 门第和文学修养是衡量人物的标准。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 寒族之士跻身仕途的机会很少。 对想出人头地的寒士来说, 只有两条捷径, 一条是走军事路线, 寒士从军, 以盖世军功而飞黄腾达。 另一条则是以文采邀得恩宠, 一步登天。因此, 整个社会注重文学修养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吴均“自幼好学有俊才”, 自然要四处奔波求仕, 以期能一展抱负, 但寒门士子的身份也决定了他求仕道路的曲折。 另外, 当时文学氛围较好, 在文学活动频繁的上层社会, 甚至形成了许多以某个政治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在集团性的文学活动中, 通过相互影响、 相互切磋研讨, 容易出现一些新的文学现象。 吴均所处时代, 正是“永明体” 形成时期。 由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 说(即调谐平、 上、 去、 入四声, 防止声律方面的八种毛病), 产生了“永明体”, 它是我国律诗的开端。 吴均就深受其影响。 吴均诗歌中能很容易找到“吴均体” 受“永明体” 影响的证据。 简言之, 吴均寒士的身份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吴均坎坷的命运, 必将反映到吴均的诗歌创作中。 而齐梁之际良好的文学氛围则进一步影响了吴均的诗歌创作。
(二) 吴均生平
        “诗言志, 歌永言”, 吴均诗歌多抒寒士不平之气, 怀壮志未酬之憾, 这主要是吴均坎坷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吴均生平在林家骊教授的《吴均集校注》 前言中有详述, 这里不再赘述。 简单来说, 吴均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求仕阶段。 这一段时间从吴均学艺有成到梁天监元年(502), 是吴均为生存而四处谋职不就的阶段。 第二阶段, 宦游阶段。 从梁天监二年(503)到天监十一年(512), 是吴均一生创作的高峰时期,或有从军经历, 他的大部分作品作于此时。 第三阶段, 失意阶段。 从梁天监十二年(513)到梁普通元年(520), 吴均私撰《齐春秋》, 失意于上, 上尝有“吴均不均” 语。 可以看出, 吴均长期为生存而奔波求仕, 但终不得大用。 这种怀才不遇的寒士心态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文创作。 综观吴均诗歌, 或抒写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志向; 或表现怀才不遇的寒士心态; 或描绘山川景物, 写自然之美。 显而易见, 这与其生平经历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 吴均一生常有鸿鹄之志, 个人抱负却得不到舒展, 想建功立业又处处受挫的现实令吴均诗歌交织着立业豪情与悲慨之气, 因而造就了他的清拔诗风。
(三) 性格特征与个人偏好
        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性格密切相关。 正如李白之浪漫, 李贺之悲苦, 吴均“清拔有古气” 的诗风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 从史书中看, 吴均性格耿介, 不善迎合上意, 《南史· 文学· 吴均传》 ③有载: “先是,均将著史以自名, 欲撰齐书, 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 武帝不许, 遂私撰《齐春秋》 奏之。书称帝为齐明帝佐命, 帝恶其实录, 以其书不实, 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 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 坐免职。” 可以看出, 吴均自负才华, 锋芒毕露, 而不善阿谀奉承, 这样, 其为君主所不能容忍就是必然的了。 吴均不能见容于主流文学集团, 只能徜徉于山水、 边塞间, 将个人的情感和心路历程融入大自然的景物之中, 吴均诗歌之“清拔”, 应本于此。 另外, 在个人偏好上, 吴均酷爱古诗风韵, 在用典、 声韵和语言形式等方面都追求诗句的厚重感, 故其诗文古意盎然, 别有风味。 如前文所述《赠鲍舂陵别诗》: 落叶思纷纷, 蝉声犹可闻。 水中千丈月 , 山上万重云。 海鸿来倏去, 林花合复分。所忧别离意, 白露下沾裙。 受古诗诗风影响, 诗中景物描写均只写轮廓, 而注重情感的直接抒发。 可以得出结论, 等级分明的门阀制度, 良好的文学氛围, 个人的坎坷经历, 耿介的性格以及对古诗风骨的偏爱, 是“吴均体”“清拔有古气” 的文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吴均的诗歌创作是诗风绮丽轻靡的齐梁文坛的变征之音。 他上承“永明体”, 在从古诗到律诗的过渡阶段中, 起过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 其诗风清拔有古气, 独创“吴均体”。 在诗歌内容和意境方面, 他能摆脱当时南朝文风上追求诗歌形式和技巧上的唯美倾向, 将自己生平的感怀和豪情壮志融入诗文, 语言清爽朴素、 气韵自然无矫饰, 自成一家, 并对后世诗风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因此, 吴均在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承认。 
参考文献: 
( 1) 姚思廉, 《梁书》, 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5 月 版。
( 2) 李延寿, 《南史》,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6 月 版。
( 3) 林家骊, 《吴均集校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版。
( 4) 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吉林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版。
( 5)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 1995 年 11 月 版。
( 6) 逮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 1983 年 9 月 版。
( 7) 万光治, 论“吴均体” [J] , 文学遗产, 2007, (1) 。
( 8) 刘勰, 《文心雕龙》,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 年 10 月 版。 注释: ①吴健琴主编, 《中国吴氏通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2 月 版, 第 78~ 79 页。 ②姚思廉, 《梁书》, 中华书局, 1973 年 5 月 版, 第 698 页。 ③王士稹, 《带经堂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 11 月 版., 第 20~ 21 页。 ④李延寿, 《南史》, 中华书局, 1975 年 6 月 版, 第 1762~ 1763 页。 ⑤逮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 1983 年 9 月 版, 第 1719~ 1754 页。 ⑥林家骊, 《吴均集校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版, 第 3 页。 ⑦刘勰, 《文心雕龙》,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 年 10 月 版, 第 250~ 287 页。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潮州知府吴均
    吴宝殿的诗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