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人物】吴兴其人
作者:吴超群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7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兴传略】
根据《惠泽长流——莆阳水利功臣谱》和莆田洙水吴氏族谱载:吴兴,先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莆田北洋平原的开拓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唐永昌元年(689)随父入闽,后择居莆田华岩山下,即今城郊洋西村。“唐神龙(705—709)间,邑人吴兴在渡塘(又名杜塘,在今西天尾溪白村白杜境)筑堤塍海为田,又在常泰里延寿溪筑堤阻潮,叠石成陂,遏溪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因名延寿陂。”(《莆阳水利功臣谱》P39),传说景龙三年(709)吴兴筑陂时,曾与一潜伏在溪潭中的恶蛟搏斗,毅然持刀斩蛟,保住堤防不被冲毁,终因伤重力尽身亡,终年64岁。感其恩德,乡人立祠祀之。宋大观三年赐庙额“孚应”,绍兴十九年封义勇侯,淳佑间加封“普济”。

【吴兴生年考证】
吴兴生年与延寿陂建陂年代关系密切,而统览始终却不难发现:靠近事件发生的北宋淳化间郑褒作《吴兴传》、南宋史学家兼诗人刘克庄作《义勇普济吴侯庙记》及《后村大全集》、南宋莆阳人李俊甫作《莆阳比事》、陈谠作《莆阳比事序》均记载建陂于唐神龙中,而明《八闽通志》、《唐书·地理志》、清乾隆《莆田县志》另记载建陂于唐建中时,清道光年间编《福建省志》《兴化府莆田县志》《莆阳水利志》(下称三志)时就面对两个不同版本,三志均确定建陂于唐神龙中。清《福建庙坛志·莆田》载:“吴长官庙在城北五里,祀唐吴兴。唐神龙间,兴捐资筑延寿陂,溉田万余顷。…与蛟惧毙,乡人立祠祀之。”(《莆阳水利功臣谱》P66)。还保留有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的记述:“作陂在神龙间,非建中;侯实主陂事,非宰邑也” 。今庙存历代庙碑中,也均刻记建陂于唐神龙中之事实。客观地说:入闽创办延寿教馆、船务等聚集财富,才有“捐资”条件----前志有词赞其“捐家资兮千亿,堰溪流兮分陂,变斥卤为膏壤兮,粳稻离离”;而积累个人信誉或信任度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才有“率众”条件----如此,“捐资率众”才有切实的前提。据(《莆阳水利功臣谱》P66):“孚应庙创建于唐开元间,初名吴公祠,奉祀邑贤吴兴”及《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吴凑传》: 吴凑(729-800)濮州濮阳人。贞元[785—805]初,入为太子宾客,出为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奏准乡人改吴兴祠为吴公庙。从常理看,祠改庙还是要信仰积淀和信众积累过程;“神龙说”时段搭接就比较可信,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应更贴近事实真相!

吴公庙







【治水英雄吴兴】
吴兴(646—709),唐代治水英雄,莆田北洋平原的开拓者。唐永昌元年(689),吴兴随父如闽,够择居莆田华岩下,即今城郊洋西村。

   唐建中(—说唐神龙)间,吴兴捐家资在杜塘(今溪白村白杜池)引延寿溪水南入沙塘阪;建延寿阪堰以尽水利,并开挖大小沟渠60余条疏导溪流,建涵洞60多处以减缓水势,使北洋上万亩农田受益。为防止洪水成灾,他又在陂口开出两条渠道。其中,南流至芦浦(今荔浦村)的称“长生港”,北流至陈墩以下各村的称“儿戏陂”。

传说吴兴筑陂时,曾与一潜伏溪潭中的恶蛟搏斗,毅然持刀斩蛟,保住堤防不被冲毁,终因伤重力尽身亡。

   吴兴性慷慨,急公好义,人称吴长官。里人景仰他殒身不恤的精神,感念他兴利除害的功德,就地建亩祭祀,遂称其殒身之溪潭为“吴公潭”。(在今龙桥村)北宋微宗大观三年(1109年),郡守詹丕远奏赐庙额“孚应”。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郡守陆奂又奏封为义勇侯。孚应庙初名吴长官庙,庙址在今城北泗华村古峰上,今为吴兴纪念馆。

                                                    (录自《莆阳水利功臣谱》)

【义勇侯”吴兴与生年事迹考】

  义勇侯吴兴,号长官,以塍海为田,建延寿陂,并为悍陂而献身,被南宋刘克庄在《以勇普济吴侯庙记》中称为“其事与李冰、周处,相望于史册”。盖其修水利之功与战国时修都江堰的李冰相齐,斩蛟事迹又颇似晋代的周处。

  唐时,海水入侵至使华桥,高阜成卤咸地,吴兴捐资修水利,塍海悍潮,堰溪溉田万有余顷,大为民利。又愤蛟(水兽)坏陂,穷穴除害,壮烈殉身。其事迹传颂千载,志书备详,前志有词赞其“捐家资兮千亿,堰溪流兮分陂,变斥卤为膏垠兮,粳稻离离”。今人收藏有唐代所铸的“吴兴斩蛟”钱币,果真是实,足见吴兴事迹在唐代的分量。

  吴兴筑陂的时间有二说。《八闽通志》和县志采用的是《唐书·地理志》和南宋的郡志的“唐建中”说;府志采用的是北宋郑褒和南宋刘克庄的“唐神龙”说。刘克庄在《义勇普济吴侯庙记》中驳斥了南宋郡志的“唐建中”说,而以北宋淳化间郑褒的《吴兴传》为据,持“唐神龙”说,南宋陈谠在《莆阳比事序》中亦批评“旧志建多疏略”,所以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也采用郑褒的《吴姓传》和吴公庙中历代碑记的“唐神龙”说。以南宋莆田藏书丰富可供比较资料的情况,被宋理宗誉为“史学尤精”的刘克庄持“唐神龙”说应是可信的。而《唐书》编写组中虽有泉州人吕夏卿,但《唐书》疏漏难免,后人已有微言。

  吴兴建陂宋于何处?延寿陂宋时已不存。志书称建陂于杜塘,是否白杜塘?但陂建于白杜和塘边(今属西天尾溪白村)之间应无疑。或以为使华陂前身是延寿陂,而《县志·舆地》卷二“使华陂“条已点明:使华是位于唐吴兴开凿的长生港古基上。

  关于吴兴的生平,后世莫详而传说不一。刘克庄已否认了吴兴是莆田县令的说法。今存明、清吴氏族谱以为吴兴未成家室,或以为吴兴无后。刘克庄在《义勇普济吴侯庙祀》中说“封配叶为昭惠夫人”是吴兴有成家立室的证据。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一》的“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中列出“魏塘吴,义勇侯兴之后”,是南宋时确认吴兴有后裔的证据。

  吴兴是治水英雄,人民世代纪念他。早在他斩蛟殉身时,人们就在吴公潭边岸上建庙纪念他,即后人称的吴长官庙。宋大观三年赐庙额“孚应”,绍兴十九年封“义勇侯”,淳祐间加“普济”。宋宁宗嘉定、宋理宗端平年间寝殿、前殿、官厅、门庑和揭表于官道。明、清两代庙均有重修。原宋代瓜楞石柱等构件均予保留,吴兴在西洙的裔孙又鸠资依旧重修了吴公庙,重憺叠架,保持明清建筑风格。

  关于吴兴生年事迹的确定,我们经过多年的考证,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反复推敲研究。首先,搞清延寿陂成建的确切年代,是重要的一环。其次,搞清吴兴与吴祭“从兄弟”关系也是必要的一环。现将我们的看法分述如下:

(一)   关于延寿陂成建年代

   吴兴的生年与延寿陂建陂年代密切关联。延寿陂在北宋初,因莆田人郑御史改建为使华桥而不复存在,导致南宋至今近800年来对延寿陂成建年代有两种记述长期并存于文献史志中。北宋淳化间莆田人郑褒作《吴兴传》南宋著名史学家、诗人刘克庄作《义勇普济吴侯庙记》及《后村大全集》,南宋莆田人李俊甫作《莆阳比事》,陈谠作《莆阳比事序》,各名家著述均记载延寿陂于唐神龙中。清道光《福建省志》、《兴化府莆田县志》、《莆田水利志》(下称三志)也清清楚楚记载延寿陂建于唐神龙中。而明《八闽通志》、《唐书·地理志》、清乾隆《莆田县志》及今编县区志另记载延寿陂于唐建中时。史志对于历史上古建筑物成建年代的不同记载,前后相差80多年,况且该建筑物早在900年前不复存在,至今确实难以判明上述二种记载有真伪。既然北宋、南宋及清代的史志书中都有记载延寿陂建于唐神龙中,我们由此人懂延寿陂成建于唐神龙中,完全符合历史资料中的一种记载,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不但有上述三志记载延寿陂建于唐神龙间的史料可证,在《福建通志·吴长官庙志》中,还保留有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的记述:“作陂在神龙间,非建中:侯实主陂事,非宰邑也。”在吴兴庙保存的历代庙碑中,也均刻记有延寿陂建于唐神龙中的事实。吴兴派下洙水吴氏族谱载:“兴公,宇起祖,号长官,行十三,生于唐太宗贞观(646)丙午九月初五,卒不详。”

  延寿陂成建于唐神龙年间既有许多史书记载,又有谱乘、碑刻的印证,是完全可以确认的。由此推论,吴兴生年应在唐神龙(705—707)之前。

(二)   关于吴兴建陂事迹

   吴兴能举家自福州徒居莆田,年龄应不少于30岁。吴兴入莆田之初,应该还不可能主持建陂。吴兴先是在华岩山下开设延寿教馆(延寿溪因而得名),收生徒教授;继而在延寿溪开建长生港埠,经理延寿溪上下游的船务、商务。在建陂之前,又到仙游县兴角山拜师学习道学、地理、水利之术。吴兴经历这三件事,没有20多年时候是不行的。建筑延寿陂并开挖北洋平原62道水沟,工程浩大,非一人一家所能为之,非有丰厚的家资是不行的,非在当地有较高的威信也是办不到的。假定吴兴30岁如莆田后不久就主持建陂,作为一个外籍人,如何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如何有巨额家资,又如何掌握当地地理水文的详情?

   吴兴经历开设教馆、开建长生港、拜师学艺后,有众多的门生亲缘,有丰厚的家资财力,有箭精通水利之学,届时吴兴年已五六十岁,二子及孙辈均已成年,有较多的帮手,吴兴主持建陂一事才合乎情理之中。所以,我们推导出吴兴事建延寿陂时的年龄应在50至60岁之间。这与明代莆田洙水吴氏族谱的记载基本吻合。

 当然吴兴穷穴斩蛟龙,这是被神话的传说。这个传说应在吴兴卒后数十年才遂渐形成的,吴兴的形象也被遂步年轻化了。莆田民间俗语中有“被蛟龙拖走”之说,又把山洪暴发比喻孽龙出穴,把山洪暴发时山坡形成的一道道水痕称作“龙爪”。吴兴因建延寿陂而英勇殉身,民间中关于吴兴穷穴斩蛟龙的神话传说,有很大的可能出于这样的典故。吴兴卒后,约在唐玄宗年间(712—756)族人于华岩山下建吴公祠奉祀吴兴,唐建中贞元间吴凑为福建观察使时,奏准乡人改吴兴祠为吴公庙(即今吴长官宫庙)吴兴穷穴斩蛟龙的事迹到了唐建中时,应当已经定型了。宋微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地方官使为了教化邑民,把吴兴斩蛟一事,上表朝廷,以求皇帝敕封为神,这跟北送皇帝崇尚以玉皇大帝为主神的道教不无关系。

                                                    (录自《莆田吴兴宗谱》)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山东省鄄城县吴兴言庄纪公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吴兴言庄纪公支系山东省滕
    吴氏叔侄同编《古文观止》都统吴兴祚于
    福建龙岩官宅坊吴兴甫是元代的人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