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題詞
吳譜維繫宗族
延史啓發子孫
讓德開拓傳家
益國忠孝文明
江西撫州金溪入黔
福泉土坪延陵吳氏世孫龍昌分支 吳貴書 敬識
一九九土年丁醜歲冬至日譜本立成於丹寨敬題
。
土坪延陵吳氏家譜
是吾宗支
妣
延陵堂吳氏歷代高曾遠祖 宗親香位
考
普同供養
目 次
封面
目次
譜名----坪延陵吳氏家譜
軒轅像
太伯像
季劄像
目次
祠堂香位
入黔始祖.祖太香位
家族理事會名單
家譜籌委會名單
家譜編撰委員會名單
前言
序言
一 氏族史略
二 遠古史略
三 近古史略
四 及現代史略
1 逃遷開拓史…………………………………………………………………………………………十八
2 東來入黔史…………………………………………………………………………………………十九
3 定居創業史…………………………………………………………………………………………十九
4 分遷避危史…………………………………………………………………………………….…二十一
5 風雲隨錄…………………………………………….…………………………………………...二十二
6 守業與開拓………………………………………………………………………………………二十二
7 吳門女傑…………………………………………………………………………………………二十五
8 尋根線索………………………………………………………………………………………………二十七
宗族文摘………………………………………………………………………………………………………二十八
引言……………………………………………………………………………………………………………二十八
一 先賢豐碑………………………………………………………………………………………………二十八
二 宗祠祭文………………………………………………………………………………………………二十九
三 文物索引………………………………………………………………………………………………三十三
四 宗族盈聯………………………………………………………………………………………………三十五
五 編委詩聯………………………………………………………………………………………………三十七
宗規戒約…………………………………………………………………………………………………….…..四十
按語………………………………………………………………………………………………………..…….四十
一 古宗規………………………………………………………………………………………………………四十
二 古族戒……………………………………………………………………………………………………四十五
三 古族約…………………………………………………………………………………………………...四十七
四 傳代字輩……………………………………………………………………………………………...四十九
五 關於立宗子……………………………………………………………………………………………...五十
六 關於修譜系……………………………………………………………………………………………五十二
七 關於祭供規矩…………………………………………………………………………………………五十四
八 書寫香火格式……………………………………………………………………………………..…..五十五
九 中元節寫包封包之規………………………………………………………………………………….五十六
世系圖………………………………………………………………………………………………………
一 江西始祖----入黔始祖世系圖………………………………………………………………………五十七
二 入黔始祖東來世系圖…………………………………………………………………………………..五十八
三 華清祖世系圖…………………………………………………………………………………………..五十九
四 華明祖世系圖……………………………………………………………………………………………..六十
五 華學祖世系圖…………………………………………………………………………………………..六十一
六 華景祖世系圖…………………………………………………………………………………………..六十二
始祖碑文…………………………………………………………………………………………………….
一 江西入黔先祖弘忠碑文…………………………………………………………………………六十三
二 入黔始祖東來碑文……………………………………………………………………………....六十四
三 東來入黔始祖母封氏碑文……………………………………………………………………....六十五
人丁世系冊……………………………………………………………………………………………六十六
後 記…………………………………………………………………………………………………八十五
封 底
家族理事會名單
理事長:吳新富
秘書長:吳祥富
理 事:吳貴新 吳貴成
吳貴江 吳貴和
吳昌泉 吳貴英(女)
吳昌友 吳昌祥
吳昌鳴 吳昌鴻
族譜籌備會名單
主持人: 吳文富
成 員: 吳德富 吳祥富
吳國富 吳貴文
吳貴榮 吳貴書
吳貴義 吳貴禮
吳貴新 吳貴全
族譜編寫委員會名單
主 事: 吳興富
副主事: 吳國富 吳德富
顧 問: 吳華景
吳文富 吳祥富
吳貴文 吳貴仁
資 料: 吳啓富 吳貴書
筆 撰: 吳貴書 吳貴全
編 修: 梁 敏 (聘請)
協 修: 吳祥富 吳貴新
審 稿: 吳祥富 吳貴新
排 印: 吳昌國 (秋實)
前言
國有史 ,地方有志,家亦應有鐠,乃使族人清根源。查世系,方可繼傳家風,宣揚家族精神,使之流芳百世。家族則更加繁萊昌盛。因兆族譜或一代一修,逐年積累至數十卷,其傳世之功不但使一族之人有牢根基,還可于側面印證史志之一片段,其意義深運,價值無可估量。
西元一九六三年,吳貴義將耀東公手筆孝思維則一卷交吳貴書閱,並首倡修撰土坪吳氏家譜。當時因撰寫條件不成熟,末能立即進行。直到一九九一年貴書了卻公即著手收集資料 ,並記錄整理族人傳述、查閱有關史料,最終證明土坪吳氏即是赫赫延陵吳氏之支系。系清乾隆年間由江西入黔,於土坪定居至今己傳十世。書感撰譜工作量大。非一人能畢其功。於是幾返故里,邀族人商議、先成立編撰籌委會,確定編撰小組成員。爲主持家祭等事務兼推動編撰工作,九六年春節成立了家族理事會。書於九四年開始動筆寫作。九六年春攜稿至貴陽交貴全閱,首令全作序及撰寫氏族史略一章,後經理事會問意,聘外甥梁職作本卷編修。數年間書懷虔之心,面壁伏案、嘔心瀝血、數易其稿,於九七年八月終成本卷。
本卷家譜對入黔以前江西先祖、延陵遠祖、開姓始祖僅作歷史知識向族人概略簡介、于氏族史一章可兄,由於入黔先祖[吳先榮]以上末取到舊譜印證,只從世系域考,上溯至北宋初年季劄五十四代孫吳紀一支。這期間八百多年,約傳三十全代人,無史料考證,暫缺系世系連接。因此本卷只對入黔定居土坪後,二百二十多年來,相傳的十代人作詳實記載。又對幹家族文化一章,此次僅收集到古人及今個別族人的少量文字,未足以概括全族文化面貌,深感遺憾。
由於編撰人員學歷有限,錯漏之處難免。唯望後續編撰。手以斧正。
序
夫中華百姓,融融一庭。泱泱吳氏。璀璨一星。源遠流長,葉茂根深。關於吳姓起源,已考明軒轅黃帝之第十八代[太伯]、[仲雍]是吳氏開姓始祖,族子當銘記於心。其佘有關宗支分佈、發祥地域、族子精英等中華姓氏通書吳姓專輯有詳實紀載、論述可作族史引據。
由吳姓氏族考略可知,自太白、仲雍兄弟斷發紋身、讓國東奔、開疆立吳,傳至季劄又演繹出兩度讓國、退耕延陵的族史,吳姓宗族道德文化之精髓謙讓美德,開拓精神世代流傳,一脈相承。祖先之德操如日月之光華,輝耀後人,流芳百世永垂典範。
關於吳氏修族譜,史載東漢灌陽候吳如勝首創族譜上進桓帝,御覽稱絕。傳世譜冊逾百卷,其世系浩如煙海。本支:貴州福泉土坪吳氏,維民國二十二年,有我入黔七世祖吳公耀東著孝思維則一卷。系族中簡譜。其卷首正書[延陵堂]三字,由此可知,本支今系赫赫延陵季劄之後裔。族譜之世之功由此可見。然光陰飄緲,歲月沉浮人世滄桑,家族興衰亦隨。公著乃唯一譜本珍藏不善,破損殘缺。庶幾失傳。族中尊長乃邀族人議決:撰譜修序,緣起如次:
其一;本支族人,自我祖東來公於乾隆年間,由江西撫州步旅經商入默,掙土坪定居,至今屈指二百佘年已曆十世。七世祖之著闕如待續,以期推陳出新。
其二:本支族人現有華、富、貴、昌、讓五世同堂。為人黔以來人丁最興旺時期,及時修譜以紀盛況,團結族人共建家園,共榮宗室,籍以告慰祖先英錄,正當其時。
其三:值此二十世紀之末,國策體制改革日益深化,國人奮圖富強,齊奔小康。太平盛世家族興旺重興,正宜重振家風,中興家道激勵子孫竟相上進興修家譜乃族人之明智共識,利當代而功千秋也。
嗚呼,江河橫流,總歸大海,樹木參天,葉落歸根,飲水思源,人心同一,報本追宗,眾望之所。塑五千年華夏史跡,祭告軒轅祖神暨吳氏開姓始祖〔至德、讓王〕之神靈;閱二千五百度春秋祭告吳姓興世祖宗――至德第三人,昭德候之靈位;顧三百載悠悠歲月,頓首我入黔始祖東來公之靈前:吾輩修篆祖譜,虔誠祈求祖先神靈護佑,惟願族人謹尊家訓,效法祖德,敦本重源、永垂風範。惟願子孫忠厚傳家,耕讀、工讀繼世,甘持謙讓家風,勇於開拓精神,自強不息。于國於家多作貢獻,創建不朽之功勳,不負吾輩之初衷。
不肖子撫州入黔八世 吳貴書敬輯拜書
氏族史略
一近古史略
1. 吳姓起源史
中華姓氏著作認為吳姓有四個不同來源:
a. 帝颛顼时吴权的后裔;
b. 舜帝有
1. 吳國興滅史:
自西元前十一世紀太伯建立吳國至西元前四七三年,吳成為地域廣及今江蘇、上海大部與浙江、安微之一部的泱泱大國,且兵強國富,威震諸侯。至二十五代國君夫差時,相鄰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使越強吳弱,再施用範蠡獻西施之美人計滅吳。這段歷史從西元前約十—世紀至公園前四七三年,其間的六百多年裏,吳國共厲二十五代國君。在中國舂秋史上有著光輝的篇章。
2、 季劄避位退耕史:
太伯第十九世孫季劄,乃吳國君壽夢之四子。劄多才多藝,/心地極善良,仁義禮讓,四德俱全。王欲傳其位。初季劄避王位,從王室出走逃到延陵鄉下,耕田種地當農夫。其兄諸樊、余祭、餘昧相演[兄終弟及制]以期傳位於季劄。至余昧死,季劄仍違命不從,有意將王位讓給侄兒。吳王第二十代專諸將延陵一帶封給季劄作采邑,故有延陵王之稱。季劄封延陵,家室相隨,此後有一支後裔世代居此。延陵乃我後世吳姓的郡望之一,古之延陵即今之江蘇丹陽、江陰二縣及常州、武進一帶。
三 近代及现代氏族史略
1 逃迁开拓史:
本节仅摘要与本支系有直接渊源的史料。季扎五十三代孙有吴宣,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八四七年),成年后娶四川节度史孟知祥之女为妻,孟于唐末自立后蜀王朝,宣成为驸马,一时显赫。然宣忠于唐,且淡泊名利。公元九三六年,弃驸马位,率妻及三子:纶、经、绍并长孙吴文福举家逃迁,辗转数千里来到江西抚州临川石井里居住。后留经于此,其余随宣迁建昌南丰青铜山同。直到公元九四八年,宣死后葬青铜山同。故宣乃江西抚州。建昌吴姓共同始祖。吴纶、吴经于北宋初相继高中状元。纶、经之子相继高中宋举人,进士为官者不胜枚举。吴宣发扬了季扎的开拓精神,给这支吴氏宗族带来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据《江西通志稿》载,宣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玄孙、后代极为繁荣兴旺。后分衍出江西临川荣溪、金溪、竹溪、南丰等十数支系以及广东江苏、福建等省许多支系。而金溪吴氏乃我土坪吴氏近祖根源。
2 东来人黔史:
土坪吴氏人黔始祖吴东来,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江西抚州金溪县黄道墟四十三都九甲槐树村。成年后居临江府猪行小地寨大井坎,约三十岁左右经商人黔,做棉布生意发家,后于福泉土坪置产业定居。后来东来之父弘忠老祖携次子新来寻到土坪,未回转江西,寿终后葬于土坪大树子地,东来之祖父吴先荣系土坪延陵吴氏江西抚州最近先祖。
3 定居创业史:
东来祖所择定居之地—土坪,是贵州高原上一个美丽的自然村寨。位于福泉县(一九九七年后改建福泉布)城西北角约二十余公里处,是高源上的小块坝子。由福泉县志可知其地在海拔一三零零米,年平均气温十三℃,年平均降水量一一零零毫米左右,寨子三面环布良田,东南面为坡土北面稍远处坡地上现有大片杉树林场,系东来祖之第七代孙贵新经营管理,由于田园四周溪流纵横,灌溉方便,良田保水,稻谷稳收,稍旱还能多收一成。坡土约占十分之三,宜种苞谷烟叶。由于气温偏寒,出产茶叶名云雾茶别具风味。祖上曾于此地栽培自采。寨东侧的龙井为地下水涌泉。源泉流畅,水量丰溢,水质清澈。自开井以来,累遇大旱而不沽,为全寨饮用水源,八十年代县里拔款修井坎使其面貌一新。此外又有一条青石板大路自北(牛场)向南(仙桥)贯穿寨子,系旧时黄平、余庆、湄潭、瓮安等地直通省城贵阳的商旅要道。
土平,清为贵州省平越府杨义司卡龙牌土坪场。民国二十年为土坪乡。今为福泉市谷汪乡毛栗坪村。其地处高山地区。西去三千米有云雾山,海拔一千六百零四米,为县内第二高山。其山势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自古为兵家要地。传为古战场,老屋基王姓宅后烟灯哨(坡)曾有《胡将军》墓为县文物考查点,县志载咸丰年间农民义军首领张秀眉、何得胜率军与清官军转战福泉境内时、曾于一八五五年七月击败团首屠培芳于山麓的《马鬆岭》,一八六零年攻陷白马屯,斩杀团首王金山。我入黔始祖太封氏一八五九年殁于白马屯,三世祖铨玉葬于云雾山顶,似与战事有关。
据传土坪土地最先为王氏拥有,至今土坪老屋基王姓仍繁荣昌盛足证。东来祖从王姓及其他姓中买得部分田地、始建第一座祖宅—后为六世华学公居宅。传至四世安庭等又建第二座居宅—四合院。第三座居宅为五世祖荣章公居宅后为吴华芳居住。第四座居宅—荣昌、华洲居宅已拆除。至六世华明公,除继续完成了土坪四合院的修建外,又购置了部分田地。此时总产业田地达二千六七百担,山林多幅。传至七世吴德福,又于四合院的西南角后朝门处修建了第六座居宅,后为吴德福住宅。
4 分迁避危史:
人黔六世祖华明,系三世祖铨玉的长孙荣膏之次子。青年时期即从父学习经商。后继承父志,创业发家,先后在湖南洪江及省城贵阳马房街开设商号《新益贸》。又在福泉龙昌田坎寨董姓坎下修建了第五座宅院—三合大院。购置田地四百多担,其后华明公与兄第华清、华国分家,于一九一五年前后携妻胡氏及子女迁往龙昌新宅居住。民国十年(一九二二年)华明公在龙昌为五世祖荣膏、祖太赵氏祝七十寿,亲友送有黑漆金字匾额志贺。
后来为避匪患,土坪及龙昌族人暂迁往华明公在贵阳所开商号《新益贺》处作临时避难住所。查福泉县志:一九二三—一九二四年,县内匪势猖獗,迁避时间应在此期间。族中传言:此时六世祖华学留守土坪,见四合院祖宅被匪占据为巢,后被堵浒王姓地方武装剿灭,曾毙匪于院内。至匪患平自息后,族人先回龙昌暂住,后返土坪原宅。
至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扑)华明公由于长期辛劳,又染伤寒病逝。其后的一年里六世祖太胡氏、七世吴致富及夫人李氏相继染伤寒病逝。龙昌一支仅存七世学富一人。因已刁与小堡卢氏定亲,岳父家将其接走避伤寒流行传染。华明公二女菊芝从萝卜寨返回家中照料。至一九三一年前后,学富返家娶卢氏,重理家园。
5 风云随录:
①六世祖华学公同其弟华景公终身守业,以农为本。华学公兼营小商业。总理族中事务,传教让德家风。是为族中长老。
②七世祖吴公启富字耀东,青年时就读讲武学堂,后在贵州习水寨坝做过卡员(盐税官)于民国十六年前因感时局动荡,弃任,由弟永富及堂叔华洲赴所任地,接其绕道重庆辗转返家。民国二十年前后任过仙桥区长。不久返乡,民国卅年前后在云雾山小学教过书。不几年返家再未外出。
③七世祖吴公永富字树德,少年时期读书,成年后从事地方政务,任过乡付。
④七世祖吴公学富,终身守业。曾经营马帮运输,开办过织布、食品作坊,又经营过棉布生意。一九四七年春携夫人杨氏暂迁云顶开设旅社并经营日杂生意,至一九五三年。
6 守业与开拓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土坪吴氏亦进人新的历史时期。此时大部分族人仍留守原地,耕种国家土地改革分得之地。数年后人口急增,各房便开始建新宅、开垦荒地。初计,除去在外人口,土坪老宅吴氏人口较土改前增长了两倍。新建砖木要、砖混住宅二三十座。由于人增地减,科学种田提高产量为头等大事。七世祖耀东公之孙昌奇,在外学习了温床育秧等新的科学栽培技术回家试验推广,大见成效,使全寨粮食产量翻番,户户余粮。昌奇少年有为、勤劳机敏。成年后又从七世祖学富之女贵莲学习经商,不几年就独立经营。现在牛场镇开设铺面、摆摊经营初见成效,已成家立业,昌奇从商业方面继承祖业,为吴门好子孙。五世祖荣清孙国富,于都匀农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福泉农业局农推站工作,后于一九 年调任云顶乡乡长,为乡民作了许多益之事。亦为吴氏增添了荣誉。
六世祖华学公之孙贵宇,好学上进,成年后先到乡县州政府部门开车成为国家职工。现在龙昌开发区建造了商住楼房,又助弟妹读书就业,贵宇青年有为,业绩辉煌,堪称吴门青年好榜样。六世祖华清公之孙贵和,都匀师范毕业,分配到双龙小学教书。原属自己房屋田地交弟使用,又从经济物质上敬奉父母、教悌之举可佳。这些贤良子孙不可胜数,其守业成就概言之日:创业守成家兴盛,延陵高风传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土坪吴氏族人亦怀报国之心。部分人勇敢地走出乡里投身国家建设,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同时也谱写了家族史的又一新篇章。六世祖华明公长孙贵书,民国三十五年就读省立平越中学。解放后即在福泉参加革命工作,后考人独山干校,毕业后分配到丹寨县工作,长期从事财政工作获会计师职称及国家财政部荣誉证。曾任丹寨财政局主任科员。一九九一年光荣退休。书之二弟贵华、三弟贵全在书的帮助引导下也相继走上工作岗位。贵华于一九五六年团阳小学毕业后到丹寨国营金钟农场工作,当过园艺队长。一九六零年赴新疆,在商业厅开汽车。一九七七年调回瓮安县,后在瓮安水泥厂退休。一九八八年自购大货车一部自己营运。并于瓮安环南路自建了商住房。贵全于一九五九年福中毕业后到贵阳,人省林业汽车场工作,先后掌握了机械加工及金属热处理技术,一九九零年获国家劳动人事部技师证书。被云岩耐火厂聘为技术顾问,一九九一年被任命为兴黔汽车厂金工国间主任,厂职代会选兴举为厂工会委员、车间工会主席。一九九七年光荣退休。全在贵阳成家立业,购商品房居宅。贵书等兄弟三人养育子女十人,其中本科生三人,大专稿生三人,中专生四人,均成为国家干部、职工。其中吴昌泉为土坪吴氏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瓮安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六世祖华明公的这一支已分衍为瓮安(贵华、昌泉、昌松)、贵阳(贵全、昌柏、昌国)、丹寨(贵书)、成都(昌祥)各支。是土坪吴氏一重要支系。六世祖华清公长孙贵仁,大跃进时期到瓮安新华铁厂工作,后到瓮安岚关落户成家务农。养育子女五人,从事以、驾驶、农业。是土坪吴氏又一重要支系。
又华清公之孙贵武、贵新于一九六一年赴新疆寻找工作。贵武曾在新疆清河县从事牧业,后由堂兄贵华新自开车寻到清河将其接到库车县落户,又帮助其完婚。贵武不幸于一九七六年遇难,传有一子名昌疆。贵新曾在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工作,于一九六四年返家。贵华等三人赴新疆工作后又调回贵州,是一次对命运的拼搏,是东来祖人黔开拓精神的再现。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时,这种精神再次得到了发扬。如贵经等四人赴温州工作,昌举等六人赴昆明谋生,昌政独闯广西,昌其夫妻又重走新疆探寻生活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吴子上下而求索。这群年青人不畏险且,不怕困难,为土坪延陵吴氏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7 吴门女杰:
历代古谱,他姓族谱,关于尊重女性,宣扬男女平等的文章极难见到。今为纠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之错误偏见,特将我土坪吴氏部分女性事迹概略叙述于后,一为追念先贤,二为族人树立典范,以达教育激励子孙之目的。
① 据传东来祖太封氏,在东来祖去世后,操理家政有方,率玉字辈人继续修建土坪祖宅奠定后世基业。
② 五世祖太赵氏,精于治家。六世祖华明发于外,赵氏祖太约于内终创建土坪不朽基业。
③ 七世姑太华明公女菊芝,在外家流行伤寒病时,不顾有染病之危,回家帮助料理,足见其深明大义。
④ 七世 国芝,终身守业不离家门,对族中子侄关怀备至。其堂嫂卢贤珍病故时,留下三子贵全年仅一岁,国芝亲到龙昌将其背回土坪家中照料抚养,对其视同已出,恩情山高海深。
⑤ 七世祖太金氏,心地极善良,对族人宽厚慈爱。族中子孙受其护佑者不可胜数。如遇农忙季节,为族中青年夫妻看护子女,不分亲疏,不取分文报酬,似开幼儿园一般。
⑥ 七世太杨敏珍,外家系福泉城中经营商业。一九四五年到龙昌吴府后,辛劳操理家务,后迁到云顶经营旅社,兼经营日用杂货,生意兴旺。发家后陆续赎回龙昌已被典当出去的部分田地,又购置了一幅山林,业绩辉煌。杨氏太民国年间就读于贵阳女中,为其时土坪吴氏唯一知识女性。对子女具用新文化思想教育,使子女成人后皆有所成。
⑦ 八世姑妈吴麟书是贵字辈中最年长者,身居城镇多年,持家勤劳俭朴,谨尊家族传统,对吴氏子侄关怀照顾,恩义甚深。
⑧ 八世姑妈贵珍,一九五七年与泉铁厂罗继德结婚,后罗姑爹遇事离家二十多年,贵珍携子罗国庆返土坪老家务农,教子有成,直到罗继德返家相聚。二十多年坚贞守节,其志行高尚,永传吴门。
⑨ 八世姑妈吴贵莲,幼年从母杨氏学习经商,颇能精心齐理家务。其母迂危难时救其生还。成家牛场镇后,做手工缝纫,后经商发家,自建三屋商住楼房。养育子女三人为国家人才。对吴氏族人十分关心,资助外家子弟读书就业,其贤德仁厚有家祖之风。
⑩ 八世女贵英,幼年读书刻苦用功,成绩优异。福泉中学毕业后考人贵州农学院,为土坪吴氏第一个女大学生。
⑪ 九世女昌鸿,至幼年起品学兼优,被评为贵州省《十佳少年》。瓮安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丝绸学院。为土坪第一个省外女大学生。
此类范例,不胜枚举。综列所属,土坪吴氏女性,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始终保持其冰清玉洁、贤淑温良、处事宽和、治家勤俭、聪敏机智、乐善好族等崇高的思想品德。其非常的才能、辉煌的业绩永为后代子孙之学习榜样。
8 寻根线索:
人黔始祖东来之弟—新来,于清嘉庆年间兵匪混战中逃散,据传后在贵州关岭定居发家。据传文革期间有自称关岭吴氏传人在龙昌场坝寻问到吴德富公,欲到土坪认宗,并说在福泉磷肥厂工作,后未到土坪,现已失去联系;又传人黔六世祖华明公由经商发家,后曾亲自回到江西抚州金溪县寻根认祖。找到东来祖族中求取族谱,族长表示同意,但必须祭祠,向宗祠敬供银两,请全族会餐。华明公即回土坪备足银两拟返祖籍请谱。不幸华明公急病去世,请回老族谱之愿望未能实现。以上与金溪祖籍及贵州关岭支系联络之任务,后人当有完成之日。
宗族文摘
引 言
一册家谱中,氏族史及宗族文化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所有族史无不浓缩于宗族文化中;而一个氏族的文化又无不再现和宣扬整个氏族的起源发展史。史实和文化的升华则最终铸成氏族的高尚风格和不朽精神。吴氏家风、精神—谦让与开拓则是氏族古老悠久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谦让乃谨慎退让、而开拓却包含着冒险和进取。这两种殊异的文化形成一个宗族文化的两个方面,并演绎出一次次的让国、让位、一次次的迁徙开疆的灿烂辉煌族史。让是吴姓的传统美德、是吴姓产生的基因,是吴人的标志,《让》净化了吴人的灵魂。开拓是谦让的结果,是进取的开端,开拓是吴人生存的法宝,开拓使吴姓氏族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吴姓氏族的发展史则是充满着谦让风格与开拓精神的演义史。
一 先贤丰碑
①《史记》列传伯夷第一,世家吴太伯第一,表其让也。
②孔圣人赞词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③太伯庙称让王庙,有对联在庙内:让国亦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启文明,太伯庙又名至德庙,太伯庙前的石牌坊上有至德名邦四个大字。至德—让也。
④太伯墓前享堂门房石碑镂刻名人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
⑤仲雍葬虞山,墓前有三道石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的四字牌上书。
南国恭友;三道石牌坊书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刻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⑥古公之“让”被太伯、仲雍继承,而将其发扬至善的却是“季札”。因此,季札被称为“至德第三人”。江阴申港的“季子庙”有两广总督张树声赞季子庙额:“让国能传太伯风”。季札的谦让被后世称为延陵高风。光绪十二年至德堂《吴氏族谱 序》云:夫千古以让著者,唐虞而后更有夷齐,惟以让著者,亘古以为惟泰伯与季子。所谓明德之后有达人,盛德必有百世祀者,信不也。又宋淳熙十五年张釜《吴氏族谱 序》云非季子之高风亘千载,安能世系如斯之盛哉。
二 宗祠祭文
雍
年 月建 朔 日 祭日
承祭孙
以刚 柔毛庶馐清的不腆之仪敢昭告于
入黔始祖暨延陵堂上具氏历代先远曾祖祢考妣一派
宗亲之神祖位前而祝日:君子营室,宗庙为先,子孙之报本源,祭祀为大,承以祖功宗德,厚重不忘父母生恩高远难报,因时动念,感风木而凄怆抚景兴,履霜露而忧惕,爰为宗子之修庶几,先灵之妥,惟以明烟之举,聊申忱然,尊为
始祖之庙,实有左右之分,典尝隆于合食礼仪乎跻时,群穆群昭之位,而列于祖庙日考日妣,旁序而更于宗位两旁,冬至之节取血营而荐,时当黄钟之应奉,黍稷以明虔,泪泪然,以将以享,洋洋乎,来格来尝,在天之英灵,默佑人文之蔚起,冥府之隆鉴,显荫豪杰而挺生,则奕叶麟趾承沾箕而不坠,云乃之祀,嗣续且豆以长新。
尚饗
祭礼仪式—
兹屈仲冬,合族子孙举行科至祭礼,
起鼓 鼓止
击磬鸣金 金止
奏乐 乐止
奏清音 节奏
司事者,各司其事
承祭孙就位
从孙就位
承祭孙诣興所興洗濯水进巾 毕 定巾 复位,行
承祭孙诣香素前行上香礼 就位 跪 上香
初上香 叩首
亚上香 再叩首
三上香 三叩首
执事孙捧毛血由中道而出 行迎神礼
承祭孙跪
众孙皆跪
叩首 再叩首 三叩首 兴 跪
叩首 再叩首 三叩首 兴 跪
叩首 再叩首 三叩首 兴
初献礼歌
初献诗歌,采繁歌之首章 初献乐章
禾既和奏 惶惶厥声 傧尔 豆 有壬有林
以享以祀 旨酒欣欣 于以尊之 其香始升
引导者引承祭孙至
神主位前行初献礼 就位 跪 (初、亚、三) 上香
初献帛
初献爵
初献食
初献
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兴 复位
行亚献礼 就位 跪 (初、亚、三) 上香
亚献帛
亚献爵
亚献食
亚献诗
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兴 复位 承祭孙至
神主位前行亚献礼 亚献诗歌采繁歌之次章
再献乐章
神祀饮食 顾于蒸尝 以妥以侑 或肆或将
升堂再献 跻跻跄跄 报以介福 雍序其皇
承祭孙至
神主位前行三献礼 就位 跪 (初、亚、三) 上香
三献帛
三献爵
三献食
三献
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兴 复位
礼仪既备 乐奏三终 神罔灵罔 神罔时恫
既醉既饱 昭明有融 永观厥成 福禄修同
祭毕
三 文物索引
土坪祖宅四合院内文物:
中堂香火刻字—
考
延陵堂上吴氏历代高曾远祖 宗亲神主之香位
妣
中堂抱柱对刻字—(失传)
大门对刻字—堂构声 纯祖武
诗书百传永流芳
中堂匾额刻字—元吉在上
大门头匾额刻字—福延陵
对厅匾额刻字—明德雍馨
对厅前门金字匾额刻字—纯真祖武
朝门头上花瓷片镶字—让德流芳
中堂香火台上有一铜香炉,鼓形,是康熙年间铸成,紫铜色,早上紫色,中午变黄色,晚变红色,紫香炉是贵重文物,于一九五八年被收去,不明去向。
龙昌镇田坎寨新建三合院祖宗宅文物:
大门联(金字刻联)—积德百年元气厚
读书三代善人多
中堂香火刻字—吴氏祖先香位(红底金字)。
供荣膏曾祖、赵氏太、华明祖、胡氏太之神祖牌。
中堂匾额刻金字—仰承先德
香火对联刻红底金字—
礼乐百年承燕翼
诗书千载荷 龙光
中堂对联抱柱对二幅—(失传)。
正房左窗匾额刻金字—营室
右窗匾额刻金字—兰亭
正房中堂神柜左侧神柜供一尊 金身财神爷
正房右侧建一石碉堡,三层楼。右右两侧木厢房楼各三间,右后四间木房。
正房前院石围墙、石朝门,石天井坝。右后侧木仓房三间,石天井坝一个。
龙昌吴氏三合院正房中大门头上有刻字金匾—并受其福,上款吴公沛霖赵氏老孺人七十寿庆。
此匾是吴荣膏公沛霖与赵氏太七十双寿之寿匾。
朝门头上有一大福字,系名家严寅亮书。
四 宗族楹联
① 报本举明烟祥开奕叶钟麟趾
举源迎木祖庆驾云 起凤毛
② 入庙告虔 佑孙支偕畅茂
奉牲陈祀默昌子姓共敏繁荣
③ 三让世泽长积厚流光数百传忠侯封广平
江左家声
六行家声运承宗继祖垂千馀代王拜新安
注:此联在中华姓氏通书专辑五十六页:东汉开国元勋吴汉于公元二十五年永兴二年受封大司马广平忠侯。又见一O六年页末行记:
吴磷、石 英雄兄弟,父亲吴立礼,南宋时人。吴磷于一一六一年任四川宣府使兼陕西河东招讨使,亲临前线督战,大败金兵,受宋高宗赵构赞赏,亲解随身佩剑为赐,后封新安郡王。
④ 让德流芳远
延陵世胄
绪振世泽长
⑤ 木本水源永不忘祖宗功德
让德流芳
春霜秋露亦聊尽子孙心思
⑥四句言
木本水源 瓜瓞绵延
让德流芳 长生无极
以上出自孝思维则,是耀东公(启富)遗笔所记
五 编委诗、联
本卷家谱主编吴贵书撰联
① 元吉在上
吴姓数千年秋露又春风
延陵逾百代让国再开拓
② 继往开来
承宗继祖承让德家风
传子教孙传创业精神
颂华明祖撰联
福萌门中
继开土坪基业功高显荣盛
始创龙昌家园德厚誉华明
立功立德
一身志力创业积功德
半世辛劳开拓遗硕果
族 诗
异支同宗共轩辕
太伯让德家声远
同祭神雍传代祖
延陵后继子孙贤
东来老祖择吉地
几代开创成大业
高祖灵台拔云雾
土坪吴氏同日月
⑥ 宗族赞
开国让国兮,让德开拓矣;
继往开来兮,家族落又起。
为赞修撰谱,贵全作
① 家谱颂
华夏春秋五千年,炎黄子孙共繁衍。
天下兴亡悠悠事,百姓演义成史册。
梅里立国开吴姓,延陵退耕传至德。
历尽哀荣家族盛,继往开来谱新篇。
② 颂华明祖
延陵垂范
壮志未酬精神永不朽
心力竭尽高风传后人
宗规戒约
按语
宗规戒约是统领家族各世系,继承家族传统,保持优良家风,维护族人共同利益的文件。一般应由家族理事会商议拟定条文,并经族中成年人表决通过,后改入族谱。本卷撰谱因时间紧迫未能进行此顶工作,故暂录古规戒约人谱,供借鉴参阅。待拟定新的规戒约后怍入第二卷。另对于古规立宗子、修谱系二条,编委详加阐述,以作今后理事会订新约时的议题,又因古规戒约中未列“传代字辈一节”,吴氏祭供规矩一节、香火格式一节、封包格式一节编委亦补充收入本谱。
(一)古 吴谱宗规
崇祀典
祖宗功德,如天高地厚,无所且其补极,于万难补报之中而可以少伸其意者,惟岁时节序荐明德以达馨香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为子孙者,自当究省。若诚敬未将,止以拜献虚文遂云了事,其如对越之意何?吾恐在右在右者,难云来格来享也,若不预行儆饬,无以崇遵祖敬宗之典。
重茔墓
垅墓,先人幽宅也。祖宗之灵爽所凭依,即子孙之瞻依所系属。古人有筑 于墓者,亦由哀痛切恒之诚,不忍一日忘亲于己已。故立碑志铭以示不忘,镌名定位以存永迹,诚恐年深莫辨,湮没无闻耳。凡我宗人墓木,因宜培植,而立碑尤为远策,岂可虚延故事,以时祭扫已哉?
振祠宇
祠宇之建,所以妥先灵。先灵妥而后春秋之祭行,春秋之祭行而后昭穆之序定,此非绵远之礼可行于郊外哉?然则世之建“祠者多矣,未及百年而风雨萧萧,荒烟漠漠以至堂构无辉,亦由经理之乏人耳。今之骏奔在庙者佥日三让堂先灵所凭依也,岂不知垂百世而能保其如故乎?此惟在后之继起者时加修茸之功耳。
置祭田
古者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安于分也。然后世子孙,岂终不祭哉?是贵有以立其基耳。立基之法有二:日助,日罚。其助惟何?有照丁之助,有量力乐输之助,有增丁之助,有婚配之助,有纳宠之助,有继嗣之助,有仕进之助,有进主之助。其罚惟何?有隐讳之罚,有不逊之罚,有好争之罚,有斗勇之罚,有健讼好勇之罚,有不务本业之罚,有酗酒及乱之罚,有忤逆犯上之罚,如此行之,日积月累,由一篑以至为山同,亦易易也,又何之不立,何田之不置哉?创立于先,守之于后,庶几先灵血食绵直无疆矣。
修谱系
祖宗德业之盛,子孙生聚之蕃,何以垂百世而弗泯灭欤?日:有谱在,祖宗之行实可考也,文献足征也,支派分接可稽也。但传递之久,世远人湮,殁者失其名,存者失其序,生亡辰忌失其察,而后之有志修明者,不将踌躇于中道乎?故五年有小修之例,登副本也,十五年有大修之举,归正传也,所以勤纂修者,防遗忘也。嗟乎!渊乎!渊源一本,祖功宗德,传百世而不致泯灭者,其又在之后有志修明者欤?
立宗子
尝考先王定宗法,大宗统百世,小宗统五世,凡受命于宗子者,有无相通,庆吊相助,患难相恤,所以敦人伦存入道也。然非世家右族不能行,故有待后之崛起者行之也。按大宗为本初第一枝者,是小宗为本初第二枝者,是虽大宗子法不能行,而小宗子法五世一轮举,不可紊也。必宗子立而主祭有人,事有统属焉。
举祠正
族之有祠正,为能发公言、行正事、振饬名分、统率族人,非徙以齿年相尚是、虚冒塞责已也。苟不慎之于初,将见恃尊以凌卑幼者有之,挟私以佐袒势力者有之。必选择其严毅果敢、公平刚直、堪为一族之表正者为之,庶家道立而宗规行矣。
严义方
凡观门第盛衰,视其子弟之贤不肖,亦视其父兄之教养何如。故为父兄者,方子弟 年时,即当延以正师,试以正事,助以正友,无饫以口体而生其骄佚之心,无纵以藻饰而长其侈靡之志,无任以刚愎而成其暴戾之气。兹以育之。严以纠之,躬仁义以道之,明经史以教之,又防其傲而抑之以谦,防其华而示之以朴,防其嬉游而笃之以勤谨,吾知虽堪顽劣有不绳于正者少矣。故《易》日:葛以养正,圣功也。
敦教友
人生所关切者,莫大于天性之恩。父子兄弟,天性一体之恩。子不孝,弟不悌,是灭天性也,岂伦类哉?吾见世人奉养父母兄弟相推,不特不能为教子,且兄不得为兄,弟不得为弟矣。不知父母抚育之日,何曾少假:既虑其饥,复虑其饱,既畏其寒,复畏其热,父母之心,何时忆哉!吾恐吴天罔极,子欲养而亲不在,求养一日而不可得,况堪推诿乎?则轮流之说已落下乘矣。凡为人子者,务宜竭力奉事,怡阅亲心,互相争养为上。至于手足相残,是尤见弃于伦外也。故孔圣引《诗》至兄北既合歙和乐且耽,而日:父母其顺矣乎,非无谓也,尚其最诸。
正名分
昔先王因叙秩而成礼。故礼莫大乎伦,伦莫大乎分。分者,尊卑上下所由分也。循分则下不能逾上,卑不得逾尊。富也、贵也、强也、智也、名所在,分所限也。凡我宗人,顾名思分,母以贵加贱,母以富骄贫,母以强凌弱,母以智欺愚,母以纤利乖天恩,母以谗言伤手足,母以势利逐高低。穆穆雍雍,弗越伦常之序,斯同上古之风矣。
务本业
凡人必专业,业必专功,方能有成。故士不专读不能成其功名,农不专耕不能成其稼穑,商贾不专贸易不能成其经营,百工不专技艺不能成其智巧,使优游岁月,忽忽生平,恕浪子漂流,更有不堪言者,可不惧哉!吾为宗人计,治生之道,务本为先。无逐逐于浮石,无孜孜于末利,生众食寡,量入为出,三年余一,九年余三,家不其裕而裕矣。
继书香
尝见先贤垂训学问,须以变化气质为先,而知圣教之入人者深也。故薰沐于诗书之泽而鄙率之气消,泳陶乎翰墨之林而暴戾之习化,岂止拾青紫、取荣名之具哉?苟不学,将见遇正人而失序,促然莫知所措;见君子而失言,茫然不解所闻。孝悌忠信之训不聆于耳,礼义廉耻之风不被于躬,尚何言哉。故论人品必推大雅,问家声则说书香。凡我宗人,须延一脉为贵。
(二)古 吴谱族戒
骄奢淫佚、不事生产,在国谓之游民,在家谓之荡子,皆圣王所不治,严文所不畜者也,故戒逸游第一。
酒以成礼,燕以合欢。然而沉湎废事,谌溺伤生,则亦名教之罪人也;若无纵情乱性,肆暴逞凶,非人理矣。故戒酗酒第二。
白手赢财,何殊劫夺,磬身输物,不异累囚。父母之供养不顾,妻妇之冻馁不怜,廉耻均丧,名行胥乖,祸出非常,变生不测,皆赌博之毒所贻也,故戒赌博第三。
小岔不忍,忘兄及亲;大怒弗惩,结冤累子。仇非君父,刃不居先;怨匪弟兄,戈宜处后,逞一时之血气,坠累世之箕裘,是斗狠所必至也。故戒斗狠第四。
伺人嫌隙,坐起风波,忆已冤化,顿生矛戟,恃其刀笔,自以为所至莫当,听其舌锋,共推为所谋必济。久之,事不关已,毒遍流人,亲戚目为豺虎,乡闾指为虺蛇,莫健讼为甚也。故戒健讼第五。
亵慢成群,嬉游终日,荒我学业,误乃性情,潜移默夺,与之俱化而莫能自觉者,由失足于匪人之故也。故戒淫朋第六。
本富惟勤,末富惟俭。倾囊结客,盛席延宾,虽收旦夕之虚名,实开无穷之漏空。及乎我财既尽,众迹渐稀,昔之伺我色笑者,今皆观我成败矣。究竟思之,有损无益。故戒奢华第七。
俭以养德,自身之节省宜先,财取济人,有益之施与无惜。世人坐拥高赀,忍心骨肉,忘多藏厚亡之戒。蹈为富不仁之讥,则悭樯之过也。故戒鄙吝第八。
才虽绝世,贤智不以先人;位即离群,崇高不以倨物。敬为万善母,惟骄足以毁之;谦为生德基,惟傲第九。
非圣之书,乱习适以乱性;不正之技,误已即以误人。耕读之外,时或间治经商,杂技之中,独有取于医学,其余一切方技,无益人世矣,虽可资生,窃恐丧德。故戒邪亵第十。
(三)古 吴谱族约
人伦有五,君亲处其最尊;大节在三,忠孝尤为至重。是以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凡我宗人,事君者当思鞠躬尽瘁,事亲者当思谨身奉养,庶几上为祖宗光,下不我贻子孙辱。约一。
士农各有常业,贫贱俱当立志。如有畏习勤苦,不能守正,诈害乡堂党,拐骗财物及流为优隶贱役者,族长祠正拘到。论事重轻,轻者责罚,重者削谱,斥逐,仍戒饬其父兄及亲房之长者。约二。
族中如有小忿及交易不明之类,宜先具揭到祠,听族长祠正正处分,若果情理不协,处分难决,方可鸣理,究理。如未经其揭处分,径自讦告者,议罚入祠公用。约三。
夫妇人伦之始,风化攸关,故议婚必须忠厚传家,诗书肄业,门第相当者,择配必须礼教素娴,熏陶有渐。操履无玷者,继不可贪利而与暴发小姓联烟,断不可慕名而与败落乡绅合好,至赌博家刀笔辈,尤宜远之。约四。
丧葬称家有无,有则丰,无则俭。祭祀不得用僧尼巫道,不许久停灵柩,如过二十七日不举殡者,即以悖逆论,许族长祠正者首官处理,仍议罚入祠公用。约五。
女子之行不出闺门,惟以孝敬贞洁为上。若有夫亡守节与例相合者,本家具禀请放;如货乏不能,宗族共出力放之,岁时祭祀另致之胙,死则以礼葬之。其夫亡改适、或夫在不谨妇行者,众共弃之。约六。
宗族无后,惟宗子乃应立嗣,其余则否,盖所重在宗与祭耳。后世此义不明,有产之家,多争继嗣,至或乞养外姓,以相混淆,甚非古法。自后无子者,务择应继入嗣,否则听其立爱,断不许异姓螟蛉,紊乱宗桃。约七。
祀以奉神灵,墓以藏体魄。圣人创制,达于幽明。故古之君子,虽贫不粥祭器,为宫室不斩子丘。本族内祠堂,须以时修茸,祖坟树木,须以时培植,不遵者族长会同族众公罚。约八。
祠中祭田、房租,俱付管年人收掌;每岁香烛祭礼及纳官零用银两,须逐一登记明白,祭日当众清算。如有挟私作弊,察得实据,照数倍罚。约九。
谱书之重,上敬祖宗,下教子孙,所关甚巨。给谱自有成规,其余自备纸张印刷者,必记名登簿,冒姓螟蛉,不得滥与。外另置一册于宗祠,祠正掌之,以便岁时续书添丁、命名、婚嫁、卒葬等事,如是一族之谱一年几修,庶无遗漏疏略之弊,可免他年询访查核之劳。约十。
守道十三世孙 德升 谨述
(四)传代字辈
字辈,是识别族人世序先后辈分的标记。子孙的家名,应按其所生的代序的字辈取名,以此尊敬和依念祖先,不可乱辈分,不可失传字辈。
世家,自始祖:::至裔孙:::,凡九族必分代:
太始祖、远祖、先祖、太高祖、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元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玄孙、远孙、裔孙、传孙,是为分传之称。为易识代序,可用数码字辈排列表序:太始祖尊为一世祖,下为二世、三世:::第一百九十九世孙等。直排下去,瓜瓞绵延,长生无极。族孙与世长存,与日月增辉,延陵巍然屹立,吴氏人丁世代兴旺,后继有人。
土坪延陵吴氏,继承江西传代字辈是:先、弘、来、玉、安。土坪新拟字辈是:荣、华、富、贵、昌、让、国、永、流、芳、德、厚、家、声、远、绪、振、世、泽、长。二十字一轮次,到长字辈又轮回到荣字,第二轮次开始。永远用这二十字传代子孙字辈,并以后撰修族谱,要记明是第几轮次的荣、华、:::字,字次是第一轮次的字辈。用荣字与江西抚州金溪吴氏的安字辈相应连接。
(五)关于立宗子
宗子家族的主祭孙,是维系家族之传人,是家族的统领人、掌门人,今称叫族主。
族主发挥族人民主,主管宗子之职事—
一 主办族祠祭、墓祭,指教子孙维修祭扫祖墓;
二 教导族人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妯娌姑嫂婆媳和睦,文明教 子,尊敬老人;
三 召集主持族会,执行族会民主决定;
四 组织族人开拓发展,脱贫致富;
五 培养人才,动员族人资助族中学子上学;
六 动员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有无互通,共为族人分忧解难,患难,相恤,尊老爱幼,扶困济贫,庆吊相助;
七 教导族人务正业,耕读为本,重诗书礼仪,提高族人文化素质,提高族人文明道德思想品德。
八 传承让德家风,教育族人凡事礼为先,讲文明团结,主持公道,评论协调族中互相发生的争议,消化矛盾,增强团结,大局为重,解除族人与外姓的矛盾,消除事端;
九 组织族人撰修家谱,注意平时年月登记人丁,积累族人族事,专人 年年的登记,一代撰修一卷,组织各房支持;
十 保护祖墓和宗族文物,倡办宗族公益事业,举力敬祖爱族欢庆活动国,进行家训及文明思想教育;
十一 教化族人,热爱祖国,国税早完,忠于祖国,遵守国策,热爱人民,乐善好施,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文明秩序;
十二 执行家训,实行族人民主处理族人族事,教育族人子孙,不得粗野闹事,族人维护全族大局,维护族主的威信和职负责。
凡此种种族事,务必代代选人办好,选贤孙立为宗子,继承相传。宗子的人选,应择贤能至诚、爱族爱祖、热心族事,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德才兼备、公正廉明,修养品德好,是为宗子的人选。宗子选出后,必须老带新,培养其能独立办理族事。
(六)关于重撰家谱
家谱,是维系宗族之圣物,家族的命根与天书。慎终追远,寻根问祖,瓜瓞绵延,引水思源,水有源头树有根,延陵吴姓不忘本。
重视撰修家谱,是吴姓孙孙神圣不朽的族事和贡献。东汉时,吴如胜始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姓族谱。公元一五三年,永兴二年,吴郡太守縻豹在郡城苏州建立吴泰伯庙,奏请朝庭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如胜以家传世系进呈,汉桓帝番阅后确认,拍案称好,命太尉黄琼等议以吴如胜次子吴允孙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苏州主持吴姓始祖吴泰伯庙祀。这在吴姓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吴姓宗族受到最高朝政的重视,皇帝的亲自过问,泰伯庙的官修,标志着吴姓宗族的复兴和繁荣昌盛。民国初年,吴佩孚以数千两银洋聘岳阳同宗吴獬撰修全国吴姓统谱,吴佩孚又亲自详查实考,稽考吴姓历史,考证出自已和日本天皇同是吴泰伯第一百二十一代孙,传为佳话。
修族谱,是对宗族最大的热爱和贡献,族谱主要表述:考世系、序昭穆、纯血统、继遗风、摄人心、收宗族、寻认祖、亲族人、联族心、传家教、尊风俗、明礼仪、认族姓、不乱婚、不乱辈、立族规、订族约、明族戒、论族训、议族政、记族事、传族史、育族人、益于世、忠于国。防潮、防污、防损坏、防外传、防失传。爱护族谱,如护眼珠,尊重族谱,就是尊重族人,就是尊敬祖神。每逢春秋祭典,祭祖,祭祠,定期过目检验,如有污损,议赔议罚,如有外传、失传,族众追究,如议重罚。
福泉县云务山下云顶村土坪街上,延陵吴氏自清乾隆年间,公元一七七八年左右,人黔始祖 吴东来公,从江西省抚州府金溪县黄道墟四十三都九甲槐树村,步旅经商人黔,来到土坪,选择吉地,建立祖宅四合院,传下玉、安、荣、华、富、贵、昌、让已九代子孙,二百二十余年,尚未撰修家谱,东来公之七世孙 贵书等,念祖心诚,立意修谱,经富、贵两代族孙多次族会商议确定,根据耀东公(启富)遗笔的孝思维则,由贵义提交贵书从一九九一年开始收集资料,进行历史考证,于一九九六年三月,贵书持收到的史料及家族回忆记录,又在土坪文富公家,召集族会商讨,贵义等十余人商定,由贵书主笔撰修“土坪延陵吴氏家谱”,其意:一、写出本族根基。二、写出东来始宜人黔以来九代族人。三、写出已考证确切的族史。四、写出吴姓的文化思想及家族训约规戒,以及祖传家风与后望。
此次为首次撰写土坪支谱,对后代子孙提出重要要求,望后辈子孙能做到:一、继续撰修,一代一卷,最长时限二十年一修,平时建立人、事、人丁登记,由族中宗子主持负责,办好,各支各房要认真协作,提供所需。二、妥善保存收藏族谱,要一年一次检查族谱的安全管理。建立领发登记传承等事,每年清明节召集一次族会,将族谱当会过目检验,如发现污、损、丢失,族会应当议赔议罚,对外传族谱者,加重议罚,并追究处理。因此族谱不得随身带出路途,特殊情况携带必须经过族会宗子同意,并限期交回。逾期不交回者,议罚或收谱交族会。
尊重族谱,爱护族谱,就如爱护眼珠,是对族人的爱护,是对祖宗的尊敬。后望贤孙认真做到。
(七)关于祭供规矩
⑴以香火位上方,供饭、酒、茶。只供上方右方右方。三方共六付碗筷杯。能另行其事和自作更动。
⑵烧香共七枝,香火上五支,土地一枝,大门前一枝。
(八)香火格式
⑴五大路式:
正中:天地宗亲师位
右边:吴氏昭穆香位
左边:三教圣贤之位
香火对联:(右)思贻父母以令名
(左)联听祖考之遗训
横额:祖德流芳
土地神位:(正中)长生土地之位
(右侧)进宝郎君
(左侧)招财童子
(横额)安土敦仁
(对联)左土能生万物
右地可发千祥
⑵满堂格式:按玉皇真经吴姓规范写。
(九)中元节写包规格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日。每逢中元节日,应准备冥币火化,以示对已故先祖大人之追念。冥币包封好后,应按下列规范格式书写,以示规矩:
填写规则:故显考(父)显妣(母)八封,孝男(女).
祖考祖妣各六封,孝孙。
曾祖考曾祖妣各四封,孝重孙。
高祖考高祖妣各二封,孝玄孙。
远祖考远祖妣各二封,孝裔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