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建筑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千年神奇吳氏古長廊
作者:林具如    信息来源:人民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深秋時節,走進俗稱“綠色活化石,古老防洪堤”宜豐縣潭山鎮洑溪村千年古樹長廊,追尋悠悠古樹長廊的神奇秘跡,零距離觸摸那塊塊麻石,棵棵古樹,仿佛穿越到古老的年代。一條不足800米的古長廊,有著怎樣神秘面紗?帶著許多疑問和好奇,我們對千年古樹長廊進行了一次探訪。

修建長廊 抗洪護村彰顯奇跡

洑溪村古樹長廊地處潭山鎮洑溪村后,是一條環抱村庄的古老長廊。據查閱吳氏族譜,該長廊修建於宋雍熙二年(985),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長廊全長近800米,高3米,底寬4米,頂寬3米,兩側外牆採用30×40厘米見方2、3百公斤重的麻石堆砌而成,中間用夯土筑實,石與石連接用石灰漿混合而實砌,塊石之間錯落有致,堅固耐用,從底部到長廊頂部按照1:0.2斜形比例而砌,可抗擊較強洪水侵襲。從長廊整體結構來看,帶有堤壩構造和風水長廊景觀意境,既是堤又是廊,具有特定城堡式建筑風格。除同時具備了防洪、防風、防火、防盜等作用,整個長廊庄重大方,古朴雄壯,氣勢不凡。

為何在這小小山村修建這樣一條古長廊呢?經考証得知,宋雍熙一年(984)仲夏,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將洑溪村庄(古名“沙隴村”)夷為平地,造成當時全村居住著由江西婺源遷居洑溪的吳氏子民20余戶200余口人無家可歸。面對被洪水沖毀的村庄家園,鄉民們一籌莫展,望村感嘆。難道美麗的家園就這樣被毀了嗎?就在這時,曾擔任北宋太祖時期江西轉運使,卸任后攜四子遷居洑溪村的吳佐,組織族民商議如何來克服這毀村之災。他鼓勵族民振作精神,面對現實,團結一心,克服困難,重建家園。這年初秋,吳佐一邊帶領鄉民修路建房,一邊商議如何來避免今后再遭洪水之苦,想來想去一時拿不出更好辦法。此時,經族民建議,請來外地一個名叫陳洪風水先生指點迷津。這位風水先生從村頭看到村尾,從東邊瞧到西邊,手握羅盤東瞧瞧西看看,並根據洑溪所處的地域特証,對族民說:“洑溪屬平陽之地,村后為石潭和逍遙兩河交匯點,春夏雨量充沛,來水面積廣闊,兩河之水直沖村庄,如一馬平川,洑溪怎不受洪水之災?為避免洪水毀村之災,你們必須繞村修建一檔水長廊,確保全村安居樂業。在修建時,要興修一龍形長廊,龍頭在村東龍尾在村西,因為龍可興水也可治水,加上龍帶有天皇之意,用皇帝之大氣壓洪水之災定能護村安民。”吳氏族民按照風水先生指點施工,捐款捐物,籌勞助工,歷經七個月的時間終於修建成了一條長近800米的護村長廊。為了確保長廊堅固耐用,族民們在長廊上栽種了樟樹、羅漢鬆、柏樹、楠樹等幾百棵樹苗,並制訂出護廊護樹族規。據吳氏族譜記載,長廊上所有石塊、夯土、樹木任何族民不得動用和毀壞,違者輕則在祠堂前示眾,重則沉塘自盡。同時,要求所有族民每年義務栽樹修廊,提倡本族在外任職官員回鄉省親時在長廊上種一棵紀念樹,以示對長廊愛護敬仰。

長廊修建完成后,村子裡再也沒有遭受洪水之災,全村人丁興旺,風調雨順,到了宋朝末期由當初的20余戶200余人發展50余戶500余人,真可謂修了長廊種了風水樹后,村子后面有依靠,洪水沖不進,大風刮不到,人丁財旺,成了一塊風水寶地。最近,有關水利專家參觀洑溪古長廊后贊嘆說:“洑溪千年古長廊可是中國少有的古老村級防洪堤岸啊!,它對研究古代早期提出防治洪水災害有著重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有著珍貴歷史價值,值得研究探討!”

見証長廊 傳承栽樹護廊美德

隨著年代變遷,洑溪古長廊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生長在古長廊上的珍貴樹種雖歷經千年仍能郁郁蔥蔥,互相交錯,綠蔭如蓋,春意盎然,有如一條繞村而過的綠色玉帶,養護著整個村庄。面對悠悠古長廊,一代又一代村民因有古長廊而感到榮耀,它不但起到了抗洪、防風、護村作用,更蘊涵有特定內涵和“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深刻意義,激勵著村民勤奮向上。

在保護好古長廊上有一個人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吳甘來。吳甘來,字節之,號和受,別號葦庵。崇禎元年中進士后,被授予中書舍人,后歷任刑科(刑部)給事中、吏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等職。他在外任官幾十年,每次回到家鄉,先到吳氏宗祠拜祖,隨后必到古長廊上走走看看,栽上一棵樹,填上一擔土,並不忘提醒族民要管護好長廊,看護好每棵樹。明崇禎四年(1631)秋,族長向返鄉探親的吳甘來投書,說當地有一縣官仗勢想到古長廊砍伐幾棵楠木樹為他父母親做棺材用,並已派人到村裡採點,族人敢恕而不敢言。吳甘來得知這一情況,立即派人送信進行阻止,說“砍樹就先砍人”。縣官得知吳甘來傾心護樹,隻好打消了砍樹的念頭。

明末甲申年(1644),李自成的大順農軍攻克明都北京后,崇禎帝吊死景山,身為官至二品的吳甘來也投繯自盡,以身殉主。臨死前給其兄弟子侄和小妹留下一首絕命詩,詩曰:“到底誰貽四海憂,疾雷悄悄罷城頭。君臣義命乾坤曉,狐鼠干戈風雨秋。極目河山空淚洒,傷心仁義一身周。信知世局難色討,漫取忠肝萬古留。”同時,他投書族長,不管他死后怎樣,一定要帶領族民保護好古長廊,無論達官貴族還是黎民百姓,要堅持在長廊長上栽樹種樹的優良傳統,因為有長廊才有家,有樹才有好環境。據有關資料記載,吳甘來先后在長廊上栽種了10余棵楠樹、香樟等樹木,如今這些樹木還生機勃勃地長在古長廊之上。

元朝末期,有一名叫吳信昭的族民考取進士后,要到遠離家鄉的北方某地任縣令。臨行前他和家人懷著難舍心情主動在長廊上一同栽上了一棵?槐樹。?槐樹又稱槐未,樹籽和樹葉可入藥,原產中國北方,“槐”與“懷”諧音,他栽種?槐樹,有懷念家鄉和親人之意,因他要遠走他鄉,無法時常回到家鄉。吳信昭在任期間,盡職盡責,為官勤政,廉潔奉公,處處為民著想,官至山西某地撫台,至死沒有機會回到家鄉。如今這棵?槐樹盡管歷經600多年風雨,依然葉茂枝繁,挺拔秀麗。正因為有著許許多多這樣栽樹護廊的先輩們,才使洑溪千年古樹長廊保存至今。從立於長廊的1100余年古羅漢鬆、1000年的古樟樹和古楠樹、800年、600年的柏樹、?槐等不同年代的古樹來看,可見証千百年來歷代前人栽樹的優良美德,沒有前人栽樹和護樹,就沒有今天千年古樹長廊。

傾心保護 古老長廊歷經千年

千百年來,洑溪古樹長廊歷經了風風雨雨,拆毀、砍樹、盜伐等多次險境,其命運可謂一波三折,多災多難。好在世代村民傾心保護,使這一帶有古老傳奇色彩的古樹長廊得以保存至今。因為它不是一般的普通長廊,而是代代村民因有此長廊感到一種榮耀、一種傳承的民族精神,一種令人學習的傳統美德。

據當地知情人士介紹,一次是“文革”時期,古長廊西邊一段百余米長廊列為拆毀地段,當時“紅衛兵”指揮部頭兒要在那裡建“忠”字牌坊。有一天,當幾十人准備拆毀該段古長廊時,被村民發現,全村幾百村民轟涌趕到古長廊上,舍命阻止,日夜守護,才使古長廊得已保存下來。還有一次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洑溪大隊要修一條進村公路,因資金不足,有個別人提議是否到長廊上砍伐一二棵楠木樹變賣籌款,補貼修公路資金。這一提議剛提出就遭到眾村民的堅決反對。眾村民深深懂得,千百年來老祖宗保留下來古樹古長廊總不能毀在我們手裡,更沒有權力去砍樹賣錢。隻有保護好古長廊上每棵樹每塊石頭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義務。近年來,隨著古樹價格攀升,一些不法分子把目光瞄上了生長在古廊上羅漢鬆、楠木、樟樹等名木古樹,總想打這些古樹的主意。針對這種狀況,縣、鎮、村和森林公安、林業等部門聯合組織護樹隊伍,對古長廊所有古樹名木全部進行登記造冊,對每棵樹訂立保護牌,建立護樹檔案,確定古樹護樹責任人,制訂長效護樹措施,確保所有古樹免遭盜伐。

就這樣,洑溪古樹長廊歷經了一次次被折毀的劫難,但又一次次在眾村民的傾心保護下保存下來。2007年,洑溪村委為了保護好這一古樹長廊,特投入3萬多元專項資金,對自然損毀長廊局部在原有風格上進行維修,並在古長廊上修建了小型便道,設立了休閑游覽區,供村民在長廊上休閑游覽參觀。

目前,該長廊上古樹名木100余棵樹種,包括有羅漢鬆、楠木、樟樹、柏樹、?槐等10余個品種。其中,300年以上的110多棵,800年以上的40多棵,1000年以上的10多棵。形成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千姿百態古樹長廊,獨具特色的千年“綠色活化石”。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