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家孔子曾赞曰:“泰伯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因此,谦让精神是以3200年前的先祖泰伯、仲雍,三让王位,让国奔吴,然后以其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传播中原文化,把荆蛮之地的无锡梅里发展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创建了江南第一个氏族国—吴国,泰伯为开国吴君。这种谦让开拓的高尚风格,就构成古往今来的至德文化。
谦让开拓的精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人们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就应当从一个个道德榜样中找原型,找效仿的目标。每一个时代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英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可供学习的行为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什么样的榜样,将确定自己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去选择自己学习的榜样,自己的形象就逐渐丰满高大起来。
诞生于明正统九年,泰伯第八十七代后裔吴志通,在四都龙塘是一位具有高尚风格的传奇式人物,他以鼻祖泰伯的谦让风格为榜样,做出了让产的决定,顺利地解决了兄弟之间财产纷争的矛盾。
相传,龙塘吴地道卿祖景忠公婚配二妻,生五子,原配刘氏生子吴志常、吴志善;次配郭氏,生子吴志华、吴志通、吴志宾。唯有吴志宾生子永俭后,不幸患病,三十一岁而亡,其妻唐氏寿娘守寡抚养其子,以度终生。由于吴志宾早夭,又有前妻后母之差,兄弟五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家庭财产争夺战,以吴志善为代表的前妻之子,主张家庭财产四分之,并有弃侄之野心,经过数次协商,结局难解难分,在这种情况下,吴志通以高尚的风格,说服胞兄吴志华,决定让产,将他们两兄弟的财产两份三分之,因而使这场财产之争的矛盾得以平息。从此,吴志通这种淡泊名利、轻财济人的高尚品质,数百年来,在四都龙塘吴氏后裔中,广为传颂,在占龙塘60%的吴氏后裔宾公人口中,因而对通公的恭泰优于其祖,祠堂祭祖要先祭通公,再祭宾公。
先祖吴志通是至德文化的传人,让王与让产,虽只一字相差,但他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通的,同是思想道德观念的产物。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曾子也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懂得修身养性的道理,要懂得自己在家、在国、在族中存在的立足点。因此,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一个家,没有这些道德模范作为自己的榜样,怎能安邦治国?怎能兴家旺族呢?历史的现实证明,没有泰伯的三让风格,就没有周朝的八百年天下,没有通公的轻财风格,就没有龙塘吴氏家族兴旺发达。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弘扬至德精神,就是要我们继承这些道德典范,把他们的精神为己所用,从而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增强兴家旺族的凝聚力。
当然,对于那些持反面的庸人来说,对让王与让产,视为己见,认为让王是无才之辈,自古以来,也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典范;让产是智愚,从古至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谁人曾与评说呢?要剖析这些论点,只能从人生的价值观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人生观是人们对待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在人生基本问题上的表现。它包括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理想、方向与生活的关系。人的理想使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泰伯、仲雍就是这种人生理想的实践者,他们的奋斗目标,他们的立足点,而是要用开拓进取的精神,来证明他们是顶天立地的胜者,他们的让位是解决王室的权利之争。因此,泰伯、仲雍兄弟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就带着自己的原班部落人马离开周原,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来到荒芜的长江三角洲定居,传播中原文化,教文习礼,大兴农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把荆蛮之地改造成为举国文明的鱼米之乡,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氏族国—吴国,泰伯为开国吴君,事实证明,泰伯是有才于王室,完全具备王者风范,只是他的人生观与王室的观念不同而也。
吴公志通的让产,也是人生观和道德的转变,在他的心目中,祖业并不代表自己的全部,重要的要靠自己创造财富。他的立足点是兴家旺族。《周易·大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意味着在道德实践问题上,传统美德强调发奋图强,在艰苦的条件下刚毅力行,完成自己的事业,因此,通公一生勤俭为本,开拓进取,家业逐渐壮大,整个家族处于正兴状况,为开辟龙塘立下了自己的汗马功劳,为吴氏家族的兴旺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总之,泰伯、仲雍的谦让、开拓的高贵品质,吴志通轻财淡泊名利的高尚风格,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道德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我们要选择正确的人生观,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成就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新化县维山吴立新 2013年元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