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丰(无棣)吴氏是清代山东享有盛誉的文化望族,该家族自顺治初年发展至宣统末年,历数百年而生生不息。海丰吴氏文化望族的崛起与海丰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农耕文化奠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教育环境以及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的海洋精神,海丰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吴氏家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海丰吴氏世系沿革脉络清晰。自明永乐年间迁徙到海丰,发展至清朝末年,吴氏家族经历了二十二世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其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至九世的“潜德弗曜”、十世至十二世的“家声初振”、十三世至十七世的“繁荣鼎盛”、十八世至二十二世的“衰落转型”。 海丰吴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仕宦家族。开启振兴之门的先贤名哲不但创立了吴氏家族淳风厚德的家风,更为后人指明了耕读而仕的道路。他们在道德文章上勤修苦练,使吴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涌现出了很多在家族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其中,吴自肃... 
中文摘要7-9 
Abstract9-12 
绪论12-18 
(一) 选题意义12-14 
(二) 学术史评述14-15 
(三) 主要内容框架15-16 
(四) 难点、创新与不足16-18 
一、海丰吴氏望族的文化生态环境18-27 
(一) 海丰的地理、人文环境18-23 
1. 渤海之间一大都会18-19 
2. 八景之说19-21 
3. 文明之区,翰苑之府21-23 
(二) 地域文化对海丰吴氏家族的影响23-27 
1.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23-24 
2. 学校建设与尚文社会风气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24-25 
3. 独特的海洋文化塑造了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的家族精神25-27 
二、海丰吴氏望族的世系沿革与发展概况27-47 
(一) 海丰吴氏的潜德弗曜——一世至九世27-30 
(二) 海丰吴氏的家声初振——十世至十二世30-32 
(三) 海丰吴氏的繁荣鼎盛——十三世至十七世32-42 
1. 吴氏家族达到鼎盛的表现37-41 
2. 吴氏家族出现鼎盛局面的原因41-42 
(四) 海丰吴氏的衰落与转型——十八世至二十二世42-47 
1. 吴氏家族衰落的原因与表现42-44 
2. 吴氏家族的转型与成就44-47 
三、海丰吴氏望族的仕宦之路47-80 
(一) 文治武功,忠贞善政——海丰吴氏崛起第一人吴自肃47-54 
1. 首位进士47-48 
2. 忠贞勇武,万载扬威48-50 
3. 强项为民50-52 
4. 兴文宣教52 
5. 山东人真好汉52-53 
6. 补任山西分守河东道53-54 
(二) 明敏司寇,乾隆肱骨——海丰吴氏的重心人物吴绍诗54-62 
1. 初入刑部54-55 
2. 贤名满巩昌55-56 
3. 出仕陕西首遇挫56 
4. 办案云南56-57 
5. 甘肃任上体恤民生57-59 
6. 江西“老菩萨”59-60 
7. 连遭贬斥,绝处逢生60-61 
8. 荣归故里61-62 
(三) 法学名家,封疆大吏——吴绍诗之子吴垣、吴坛62-67 
1. 大器晚成62-63 
2. 谙习刑律,精晓铨政63 
3. 湖北赈灾63-64 
4. 与兄齐名64-65 
5. 初仕江苏,勤政爱民65-66 
6. 再仕江苏,鞠躬尽瘁66-67 
(四) 艺苑鸿才,禁林硕望——海丰吴氏的文化宗师吴式芬67-70 
1. 坎坷科贡路67-68 
2. 南安抗英68-69 
3. 甘雨随车69 
4. 主持乡试69-70 
(五) 晚清名士,匡时救国——海丰吴氏最后的辉煌吴重熹70-76 
1. 早期的求索70-71 
2. 与袁世凯的渊源71-72 
3. 管理电报总局,创建中国红十字会72-73 
4. 创办实业,推行自治73-74 
5. 抵抗经济侵略74-76 
(六) 海丰吴氏望族的政风76-80 
1. 忠君爱民,清廉俭朴76-77 
2. 诚信公正,勤勉谨慎77-78 
3. 兴文宣教,以德化民78-80 
四、海丰吴氏望族的文化成就80-115 
(一) 诗文传家81-96 
1. 海丰吴氏家族的诗文成就81-92 
2. 诗文传家的代表人物与作品92-96 
(二) 法学成就96-102 
1. 案件审理97 
2. 编纂律例97-102 
(三) 金石学102-107 
1. 金石著述102-104 
2. 封泥印刻的收藏与研究104-107 
(四) 藏书刻书107-109 
1. 石莲庵藏书107-109 
2. 整理文集109 
(五) 海丰吴氏家族文化的特点与成因109-115 
1. 吴氏家族文化的特点109-111 
2. 吴氏家族文化的成因111-115 
五、海丰吴氏望族的家风115-123 
(一) 淳风厚德,直谅恬素115-119 
(二) 崇儒重文,耕读而仕119-120 
(三) 忠贞孝友,礼仪传家120-123 
参考文献123-127 
致谢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