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此留言板为专门寻根.需要寻根的请在此发布信息(寻根信息请尽量详细些).留下QQ号或邮箱.不要留电话和手机号,以免泄露个人信息.留言请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寻根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寻根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谢谢。
吴同山

作者QQ:190764897 IP:118.253.*.*
2013-11-9 10:29:32
山东东平吴氏寻根
我山东东平人氏,排行同,只记得族谱的排序大概是:守、绪、兴、同、季。只记得这么多,年底回家看看族谱。呵呵,有本支的同族联系
吴: (2022-12-27 7:57:51) 作者QQ:289532323 IP:123.181.*.*
Re:

(无内容)
吴: (2022-12-27 8:01:14) IP:123.181.*.*
Re:

兴,同,ji是哪个是继,还是季,还是纪。小时候去过泰安东平家里说上的族谱,咋跟你们说的不一样的字
吴奇

2022-12-19 10:12:26
寻根
景,庆,国,太,
吴海燕

作者QQ:14903232072 IP:110.185.*.*
2022-8-10 11:46:22
寻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双凤斑竹园吴君一后裔
四川省通江、达州双凤斑竹园吴君一、均治、均熙后裔子辈,b如下:玄、国、略、淑、?、可、士、开、元、为、文、光、明、能、正、大、富、贵德、佩、?、全……,爷爷为明子辈、爸爸为能子辈、我弟弟是正子辈,寻亲人!!!
吴洪: (2022-11-29 16:31:46) 作者QQ:448768 IP:118.123.*.*
Re:

我是双凤斑竹园的,天开文运启福寿连科长,树世其流远,永地发达昌。 。。。,我是启字辈
吴永治

作者QQ:2309355626 作者MSN:qq IP:111.22.*.*
2020-4-12 13:27:21
芙蓉下陈团来寻根问祖了
我家始祖吴华仓,来到芙蓉村时是明朝永乐年间。老一辈传说,从江西过来后,曾经在靖州居住过,后迁入贵州,最后再到芙蓉这里不走了,请问:我家始祖是延陵堂的哪支分支?
吴华仓子孙名叫吴金思和吴银思,后面的就不知道了,因为我家族谱在文革时丢了,现在只能从清朝吴华举辈继承到今。
从我家分出的还有一支,就是广西三江县林溪乡美俗村,他们曾在1989年回到芙蓉老家来应祖。当时听说在美俗村还有本老谱,不知现在还在否?看到后敬请回复,谢谢!
吴兴郡: (2020-11-1 17:21:23) 作者QQ:953644878 IP:220.169.*.*
Re:

(无内容)
吴兴郡: (2022-11-3 19:13:57)
Re:

(无内容)
吴健红

IP:115.153.*.*
2022-10-29 20:17:07
余江董家州五房吴氏世系
(无内容)
吴毅

2022-10-13 23:08:34
寻根
我祖籍是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丰田里人,大约从康熙年间到四川内江,族谱一世 祖文志 祖妣黃孺人祖考賦質高明幼讀儒書屢試未售後以國學終與祖妣葬扵圓嶺觀音座蓮處坐南向北
子 陳受
二世 祖陳受
祖妣魏孺人。祖考克承先志。經營盡善。兼以勤儉治家。廣置田
園。後世子孫皆倚賴之。年逾八十舉動不事仗履。後九十餘歿。
同祖姺塟扵三角塘。亀形穴。坐西向東。
子 璋保
三世 祖璋保
祖妣鄭孺人。祖考蒙先世業。家道寖昌。生平慕善樂施。好濟。後捐貢聀。平易近人。宗族鄉黨莫不稱善。日後賓天端坐而逝。同祖妣葬三角塘後龍山。坐西向東。
子 志穰

13、
四世祖志穰
祖妣張儒人。祖考賦性孝友。分產時。常以產讓後。殞與祖妣葬本宅後龍大松山。左西向東。
子 伯盛
五世 祖伯盛
祖妣謝儒人。祖考自幼聰明天姿純粹。目視數 行。 年 逾十 五 身
入膠 庠。 鄉 試 屢 困。 著作最 多。 設 教 本 邑 。從
者甚 眾 。後 竟 以 師 儒老。同 祖 妣 葬 於 本 簸箕審 處 。坐 東 向 西。
子  澄玉
14、六世   祖澄玉
祖妣蕭孺人。祖考自幼體格魁梧。始事儒書不獲顯大。後去文習武。一試即售。因奮志效力軍營。遇苗賊作亂。屢獲奇功。蒙皇上寵錫敕職總兵後。因年邁解組歸田。壽逾八十而終。同祖妣葬本境屈潭樓後。坐北向南
子   宗聖
o 七世   祖宗聖   號 清潭
祖妣羅孺人。祖考樂儒歿後。同祖妣葬本境梅子坑。坐東向北
子 玉春
15、
八世 祖玉春
祖妣張孺人。祖考捐職八品。壽逾九十而終。葬在梅子坑。坐西向東。祖妣基桃子科。坐西向東。
生二子  長子德用   次子德耀
九世 祖德用
祖妣薑孺人。祖考孝友。傅家詩書訓後。歿後葬在屋上手沖。坐北向南。
生二子   長子 振仁   次子  振箕
字辈是徳振俊日,士體朝廷。懐中宏毅。尚道友賢。能正家國。世定光榮。

吴毅: (2022-10-19 22:00:22)
Re:

QQ是415367875
吴东庭

作者QQ:无 作者MSN:无 IP:171.215.*.*
2022-9-20 13:14:32
qqq
想找祖悲
吴友捷

IP:180.75.*.*
2022-9-19 6:51:58
寻找下一代字辈
本人马来西亚华裔
祖籍福建,南安市,22都
祖代声字辈
父代金字辈
子代友字辈
孙代?字辈
有劳大家帮忙
吴梦翔

IP:221.233.*.*
2022-9-14 3:42:54
寻根
我宗族自康熙传至十一代,若有(一世祖)春、尔、正、天、心、顺、兴、隆。。。字辈排行的宗亲请与俺联系。QQ405412964
吴从林

IP:222.177.*.*
2022-9-13 14:19:25
寻根: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吴家碥字辈
寻根: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吴家碥字辈:文武大业自德兴,永恭克让发长祥,洪荣益治联登远,元享利贞运太常。传说为八兄弟入川,有一位叫吴业正的祖上。烦劳有相关信息的宗亲告知。微信:wu9090900;QQ:455011705;吴从林,谢谢
吴平山

作者QQ:1558395302 IP:124.224.*.*
2022-8-22 21:02:36
重庆奉节岩湾乡寻根
在网上查到的字辈:朝迁撻道,昌隆洪儀。寿喜平永,正万乾元。
吴洪伟

作者QQ:372035693 IP:117.136.*.*
2022-8-20 0:56:59
吴氏寻根,荣、应、宇、朝、开、明、正、纯、永、洪、兴、天、文、光、大、国、仁、德、守、先、贤
(无内容)
吴启萍

2022-3-27 1:29:25
寻根
吴氏四川省蓬溪县:字辈:再正通胜秀,朝登万世昌,光明仕尚章,绍启兰桂芳。湖广填四川时,在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干堰入川,不知道是孝感人入川,还是别的地方来孝感移民聚散中转站的,有和我一样的家人吗?微信13989281121
吴方均: (2022-8-1 21:41:56) IP:183.221.*.*
Re:

我就是方”芳“字辈的小辈,后面是不是文、明、光。。。。字辈在后面就不知道了,我爷爷就是从任隆出来的,三兄弟,两个在四川绵阳安县秀水(已逝),一个在新疆。
吴白石

作者QQ:915052809 IP:221.232.*.*
2013-4-28 10:01:18
湖北汉川白石湖吴氏世系节选
家谱记载:
春秋末,越灭吴而国除。夫差子友,生弥庸、弥裔、弥鲁。弥庸为高唐石田始祖,生句馀。句馀生子山。
子山从延陵季札元孙居,不求仕进,生蹶由。
蹶由使秦,为秦始祖。蹶由生彰。彰生穆。穆生平。平生申。申一名裕,有高节,施仁行义,远迩敬仰,世称仁厚长者,徙(江西)馀干西之羽泰乡,生芮。
芮为五彩山始祖。芮生时有五色祥云翳山,因名五彩山。常竖亭于山北,日以读书为事。秦举为鄱阳令,甚得江湖民心,称曰鄱君。当秦无道,天下叛乱,芮日以梅鋗为将,教练士卒,以保鄱民,故有督军湖英布以兵七千归公。公爱其毅勇绝伦,以子妻之,且筑城以居,名英布城。陈胜起义后,项梁、项羽起江东,公属梅鋗率百越应沛公(刘邦),攻南阳,降祁(甘肃礼县)、郦(陕西临潼)二邑。沛公入关,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及羽灭,高祖德之。五年(前202)二月, 迁封芮为长沙王,都临湘。抚安,凋瘵逋逃皆归。明年诏,将兵定闽至赣之金精山而薨。谥曰文王。葬饶州乐平县开化寺前。文王祠建在开兴南乡,因芮公曾驻兵于此,遂名曰吴岭。上有吴王寨,裔孙伯范建祠于兹岭。
初,汉高祖贤芮,制诏封长沙王,忠定著令。后封庶子为侯,传国数世。

文王长子臣,袭封为成王,次子浅袭封为便项侯,三子未详。臣公卒,长子回公袭封哀王,次子阳公袭封沅陵侯。浅公卒,子信公袭封便项侯。回公卒,子右袭封共王;阳公卒,子福袭封沅陵侯。信公卒,子广志袭封便项侯。右公卒,子差袭封靖王;福公卒,子周袭封沅陵侯。广志卒,子千秋袭封便项侯。

千秋生长陵,长陵生全,全生隆,隆生复兴,复兴生演、汉、洽三公。
汉公勇鸷有谋,初封舞阳侯,后封广平侯。汉公卒,子康成袭封广平侯。康成卒,子昕徙封平春侯。昕公卒,子如胜封安阳侯。如胜卒,子圭袭封安阳侯。
圭生文质,文质生应之。刚公应之为太尉,因学仙有过,谪伐月中桂。故文质为朝歌始祖。
应之生康寿,康寿生司,司生英,英生正己,正己生定,定生之则,之则生延,延生猛。
猛有孝行,学仙得道,白日飞升。故郭璞序晋才首推散骑常侍吴猛公。
猛生安诚,安诚生均。均公博学,善词赋,著《齐春秋》、《续齐谐语》诗文二集,撰通史未就而卒。
均生钦,钦生寿,寿生文尉,文尉生源,源生宗臣。
宗臣长子义方。义方生少微。少微为监察御史(官名,隋唐始设,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六典》),迁江南徽州休宁县。故少微为新安始祖。
宗臣次子远。远生庆,庆生果,果生瑀,瑀生克,克生淇,淇生逊与遹。
逊公仕至司徒(官名,主管人民、土地及教化之事。司徒与司空、太尉合称三公,历代相因。国有大事,三公共议)。为进贤安仁石痕三山之祖。
逊生蒙公,迁临川(郡名,今江西南城县东南)。蒙公生伯轨、伯范、伯衡、伯纲。
伯范居兴安南乡,建文王(芮公)祠于吴岭,次子札迁黄冈。
伯衡宦游于闽,遂家三山,为三山始祖。
伯纲生密,密生少文。少文封昌国公,为临川始祖。
少文子从约,封庆国公。宋嘉祐年间,与欧阳修同列国史馆,修宋实录。纂吴氏老谱,世称临川老谱,欧阳修序之。
从约子彦伦,初仕池州录事参军(宋代州置录事参军,掌管文书),后封秦国公。
彦伦生子居厚、居易。
居厚登进士第,仕至光禄大夫(光禄勋)、知枢密院事(枢密院的长官,负责军国要政)。晚年由临川迁洪州(今南昌市)东湖之上,建阁以藏书,御赐褒贤之阁,以荣宠之。居厚为洪州始祖。
居易生子藻,号敬轩先生,中贡补进士。
藻子大中、大正。
大中生伯贤。伯贤由乡贡补进士,生子崇简。崇简生雯与震。震(字用静)娶南昌鲁齐山长(书院的院长)之孙女,遂居南昌,故震为南昌始祖。
大正生伯淳。伯淳以进士赴礼部谒选,生子行简、易简。
行简生霖,霖生刚孙。刚孙娶南昌教授方舟之孙女,生明诚、明善。明诚号纯夫先生,明善号道初先生。由纯夫传四世而至幼清、幼洁。幼清(澄)、幼洁(潼)二公皆元名儒名士,讲明正学。元乱,澄公著书草庐,潼公遂迁楚北麻城。楚北吴氏因以潼公为始祖。

澄、潼二公世籍江西抚州崇仁。
澄公(1249-1333),字幼清。举进士不第。元至元十三年(1276), 避盗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遂为名儒。元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超迁翰林学士,进阶大中大夫。元泰定初(约1324),开经筵,为主讲官。会修《英宗实录》(元),总其事。元统元年(1333)卒,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潼公字兰关,号幼洁先生。元名士。与兄澄公讲明正学。因元乱相继而隐。澄公著书草庐,潼公遂迁徙无常。由崇仁而南昌,而楚北,而汉川,道路凄凉,独抑郁而谁语,常抚琴而吟咏。公配妣柳氏。子六。长子兴福,明洪武二年(1369),以耆德进用,初为靖州参军,后为河南武开卫总兵(主管城隍工程),遂籍河南。次子兴宗,复迁汉川白石湖,为汉川吴氏始祖。三子兴隆,迁阳邑。四子兴四与六子兴七,从妣奔父丧归籍崇仁(公妣同葬原籍凤凰岭)。五子兴五,迁养鱼约。
兴宗公,字念祖。德学兼优。因元乱而隐,遂靡所定止。尝游齐矣,防功利之移人;尝游晋矣,知褊急之难堪;尝游郑卫矣,恐淫糜以伤化;尝游燕赵矣,惧武健以贾祸;又尝游越闽粤矣,识地鄙而俗薄,不可以久居。而于楚,独低廻留之不能去。始至麻城,见土地甚膏腴,命次子受三居之(长子受二未详)。继至黄陂伏马山,见山势甚壮丽,命三子受四居之。终至汉川梅(城)二里,见山湖环绕,田园负郭,遂与四子受七共处焉。迨大明定鼎。弟劝以仕,公大义勖弟,择地而定居。公卒,同妣戴氏葬黄陂伏马山。
受七公,字大用。隐居蓬庐逍遥。山水学者,称达三先生。明洪武二年(1369),同父兴宗公卜吉汉川梅(城)二里。谓地分吴楚,派别江汉,而“梅里”之名适同。于是,峙立久视,见岭上林木耸翠,岭下湖池潆洄,扶疏荡漾殊有致,遂曰止。日时筑室于兹。因湖中长石亘数十丈,起伏旋转,鳞甲森然如龙蟠之状,名蟠龙石。其色白,亦号白石。故名其湖曰“白石湖”。吴氏处此族居者,沿称“白石湖吴氏”。俗因公讳“七”,名其地曰“七吴岭”,曾绘图以纪焉。
公子五。长曰文祥,住梅(城)二里白石湖滨(即本里。下同);次曰文华,迁梅三里养鱼约;三子文时,迁德安府;四子六宝与五子七宝,俱徙河南固始县。公卒,与妣张氏同葬马城金龟下海。
文祥公(1354-1421),字履章。建“味道堂”书室于仙狮(山)之侧、 白石(湖)之旁。竹楼兰亭。本道德为基址,诗书为藩篱,礼义为丹艹丹(草名,艹丹白草),风雨莫飘摇,山水相映护,藏修息游于其中,觉大道之可悟。配妣戴氏,生子六。长子友信徙居汉阳索河,次子友德归籍崇仁,三子友斌住本里,四子友仁迁新安,五子友礼迁通城,六子友孟迁沔阳。公卒,葬双山;妣卒,葬小别山。
友斌公(1372-1427),明洪武丙子(1396)岁进士。从游方正学先生之门,学问品谊多仿焉。后,方先生遇害,公痛斯道无传,遂与胡居仁等退隐湖干,讲明正学,以著作老。其诗古文辞,俱根柢经史,有公(《公羊传》)、谷(《谷梁传》)斑马风(述义法)。惜兵燹,遗稿散佚,而真传鲜焉。
公配妣周氏,子五。长子思聪迁黄冈,次子思明住本里,三子思恭迁云梦,四子思密迁枣阳,五子思智迁安徽歙县。公卒,葬龙霓山;妣卒,葬九真山。
思明公(1394-1447),字视远,号纯明先生。明庠生(秀才)。性刚介, 治家严而勤,处世和而平,于人无忤,遇难辄救,品谊可佩。配妣霍氏,子二。长曰廷辉,住本里,次曰廷耀,同子大洗、大灏、大潢、大漠、大汉、大涯俱迁湖南。公卒,葬双马山;妣卒,葬定军山。
廷辉公(1416-不详),字日升。明经进士。研经义,学有根柢。制艺熔经铸史,卓有古大家风。诗古扢雅扬风,无六朝糜丽习。著有《修竹轩》诗文集行世。
配妣刘氏,子四。长曰大海,住本里;次曰大滔,徙江夏八分山;三子大浴,迁九真山;四子大涣,迁鄂渚。公卒,葬仙狮山;妣卒,葬童山岭。
大海公(1439-1488),字朝宗。明进士。父辉公学有根柢,劝勉严教,因之潜心子史,壹志典愤,刻厉深造。厥后,建草堂于大岭,讲明周程为学(哲理学派)之次第。取周程之所为劝者劝之,周程之所为勉者勉之。著《劝勉录》。学者之善法周程而能扶世翼教者莫公若也!
公卒,葬木鱼山。妣厉氏,卒,葬童山岭。

大海生景德,住本里。
大滔生景亮、景秀。景亮自八分山归,景秀从父住八分山。
大涣生景春。景春从父迁鄂渚。

景德公,字美道。明正德丙寅岁(1506)进士。公风裁峻整,器度宏深,其才过人。故修祠宇,置义田,兴学校,考文献,廓如也。于修谱,公兢兢于敬宗收族,创纂白石湖吴氏宗谱。殆述唐虞以来,自后稷始至公止,序昭穆,纪散轶,传遗行,赞美德,为遗训一篇,遗铭五章,本纪十二,字派十六,列传二十,表赞五十,编为三卷。喜为后世道。
公卒,葬祖祠前、老学校后侧,新圆岭福神林。妣周氏同塚。

如有宗亲的家谱有衔接之处,请QQ留言915052809
吴华: (2015-8-3 16:56:01) 作者QQ:839153184 IP:221.235.*.*
Re:行简公支下

我也是行简公支下后裔哦,在湖北大冶一带,很多人
吴建红: (2015-8-9 18:27:55) 作者QQ:554886870 IP:115.148.*.*
Re:同宗

我们和你们从泰伯到70代居厚公家谱是高度一致的,
吴福长: (2022-7-27 19:25:41)
Re:伯轨、伯范、伯衡、伯纲之前高度一致

伯轨、伯范、伯衡、伯纲之前高度一致,请加我微信呗,微信 qq188127285
吴建

2016-12-16 21:49:13
我的祖先在那?
我记得父亲在世说过,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迁到四川乐至县的,我是长房长孙,父亲吴定乾现我现定居新疆;字辈是;再正通世尚,光明定大章,肈启廷仲国,朝登万代昌。希望能看到族谱,探根!恭请族中人赐教!
吴彪: (2022-7-26 2:09:03) 作者QQ:446253847 IP:223.87.*.*
Re:排行有点儿像,咱们应是同宗

据我了解,我们的为“再正通胜秀,光明仕尚章,绍启廷仲国,朝登万世昌(朝登万福昌),为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一支
吴文忠

作者QQ:563160776 IP:1.204.*.*
2022-7-17 9:03:46
休宁寻根记
休宁寻根记
文峰宇   2020-02-14 19:20
木本水源;报本追远,我族第四次续谱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重建宗祠工程也紧张而有序地施工中。追根溯源,我们又开启了寻根问祖的旅程。
2019年4月16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我祖“鸾公”祖居地(休宁),有忠来、新生一同前往,车至南陵时忠煊也加入了同行,一路风驰电掣,下午一点多到达休宁县城。四人随意在外用餐后,来到之前由我联系好的吴氏宗亲志贤(左台吴氏大宗谱编委会-会长)家。会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一并详细分析了我祖在休宁与各支的有关的可能性。由于会长临时公差到合肥,所以我们和会长道别就此离开。
 
在志贤会长家探讨查阅资料
在会长为我们安排好了行程路线后,又联系好金竹村(金竺派始地)那里的阿十宗亲。来到金竹村后,宗亲阿十接待了我们。首先他介绍了金竹村吴姓的情况,现吴姓在本村只有几户人家,大部分早已外迁。于后宗亲带我们来到金竺派始祖“琇公”陵墓之地,琇公墓就坐落在金竹村前约1.5华里之处的小山上,据阿十宗亲介绍,在琇公墓的山腰中一处平地就是当时琇公的居住地,由于当时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先辈为了躲避战役的灾难,纷纷逃离了家园。现如今还能看到一些瓦砾碎片。
 
 
大塘遗址
我们沿着已修好的水泥台阶约二十分钟才到达墓地,陵墓气势磅礴、占地约有3-4亩地面积。琇公陵墓于2017年6月由宗亲“志贤会长”主持募集资金进行重修的(尚未全面完工)。伫立在墓前久久不语;此时也不知是不是我们的先祖,但还我们是要行礼朝拜。事毕我们与阿十宗亲挥手道别。 
 
商山村委会
随后驱车前行又来到我祖“鸾公”原祖居地“三山大塘吴村”即现在的“商山”村;[因我祖辈们可能在一修谱时对当地的方言认识不清,对休宁人说的(商)和(三)读音相似,误读为“三山”;故也就写成了(三山)]。商山村委会主任吴氏宗亲吴意囡早已准备好等待我们的到来;这也是志贤会长事先安排好了的,在那里当地宗亲带我来到了大塘遗址处。大塘早已不在了,用石头垒筑的塘埂还依稀可见,塘中所建的房屋也有一佰多来年了,据宗亲们说原来的大塘可以行船,外接一条兰水河道,大塘便是一个小码头;而这个大塘便是商山人对外商贸进出的水路通道。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塘在二佰多年前逐渐浸没至今现状。过后也来到了商山(吴氏宗祠)旧址;在三十多年前一场浩劫席卷了皖江大地,大部分的宗祠被拆毁;修建学校,现如今成了商山村的敬老院。吴意囡主任还带我看了商山一些的历史文物古迹;老宅、老街、双子井以及孙起孟旧居,并讲述了商山村一些风土人情及现在的发展情况。
 
宗亲介绍大塘遗址的历史
此时夕阳西下,天色已暮,我们本想邀请吴意囡主任和宗亲一起;找家饭店好好致谢主任在百忙之中抽空来陪同我们,以表对主任和宗亲们热情接待及感激之情;在主任的带领下,开车好几公里,来到了一处依山傍水、雅致、幽静的商山比较有档次的农家山庄,岂知这又是志贤会长的早已为我们安排好了。丰盛的晚宴、幽雅的环境,席间大家洋溢着的热情、谈论两边经济和发展,像亲人们一般的笑声不断……。
时间又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此时我百感交集,感激涕零。大家握手道别!再见了主任!再见了宗亲们! 
 
孙起孟故居前与宗亲合影
此时心里久久不能平复,带着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商山,驱车到黄山市,夜宿如家酒店。
次日清晨;我们在黄山学院门前用完早餐又返回休宁,来到地处凤凰山皖南野生动物园,少微墓就这里;也是志贤会长联系好人带我们进到公园内,少微墓也是志贤会长发起募集资金重新修复。
行礼、祭拜完毕,我们按原定计划一路返回,绕道驱车到江村“江氏宗祠”去参观。江祠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已到中午时分,草草结束此行,就近在一处小饭店填饱了肚子,即返程回巢湖……。            
 
                    凤凰山少微墓
结语
本次寻根问祖旅程告一段落,虽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我可以认定商山就是我们要找的鸾公祖居之地,也认定那里的大塘就是所谓大塘吴村。“大塘”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在那里有码头、船运而较为出名。因此吴村就依偎在大塘边而得名(大塘吴村),又如:靠山黄村、小山窦村、小山许村等。
同时也发现在商山谱中有“福绿、福兴、福悬”三兄弟;他们的后裔,在若字辈中有“凤、凰、麟、鹏、鹤等都以飞禽取名,而我祖鸾公“鸾”也是凤凰一类的,而且他们的出生年代也很接近,所以认为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而福兴公极有可能就是鸾公的祖父。现在还不完全确定,有待商山其他支谱出现……。需要继续考证!
期待!! 
  江氏宗祠
 
 
2019年5月

吴伟星

作者QQ:240476920 IP:124.237.*.*
2022-7-16 7:27:45
河南迁到河北任丘的寻河南祖地
族谱显示我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河南搬迁到河北任丘吴好庄的然后重新写的族谱始祖讳思远 三世祖以字辈 四世祖邦字辈 五世祖应字辈 六世祖光字辈
吴超

IP:113.82.*.*
2022-7-15 8:30:01
寻找梅县念九(念满)派下迁江西的宗亲
71宣公(69)------72纶公-----73宥公-----74坤二-------75吉甫--------76五四郎-------77(千一郎至千八郎)千三郎(千九郎)-------78廷華(六四郎)-------79(念一至念八)念九即念满公(嘉应州南门宗祠一世祖)--------80(添逊)添顺-----81永安---------82讳深-----83法星(法先)------84法祯  法湧-----85尚盛----86心池 怀池 敬池 -----87应魁(应和 应科 应福原住江西)联系电话13318696800 吴超
吴德林

作者QQ:648298082 IP:120.227.*.*
2022-7-13 20:02:02
寻根问祖
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后不知!
寻找龙山县有族谱的吴氏家人!本人延陵堂上。
是否与: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有联系!
请发送电子邮件648298082@qq.com联系。谢谢!
全国有同辈分的也可以联系。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
2022-6-24 10:50:46
瑞安吴氏各支系简略
瑞安吴氏各支系简略
第一部分 吴氏祖源
一、吴氏来由。远古吴姓的鼻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古以姬为姓,为黄帝嫡传苗裔。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氏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姬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衍下来的。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是黄帝(姬轩辕)的裔孙;是高阳氏颛顼(姬乾荒)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太伯无嗣,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吴国建都于(今江苏无锡),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太伯第十八世寿梦(第19位君主)正式称王。到二十世阖闾(第24位君主)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君主)时,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经21世、25位君主)。族人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尊太伯、仲雍为吴姓始祖。
二、三让天下,忠孝两全。周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尊号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的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公亶父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之风。古公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业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业。为此,古公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父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位还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还位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纹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纹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纹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
梅里,这块蛮荒之地,在泰伯历尽艰辛和苦心经营下,“数年之间,人民殷富”。“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拥立泰伯为君长。创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吴国。在泰伯精心治理下,从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三、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而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让位功不可没,泰伯将勾吴(江南历史第一古国)基业转让二弟仲雍,吴国经七百多年历史。古称“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
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赞泰伯为“至德”暨至高无上的道德。孔子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千百年来,泰伯文化与“至德”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第二部分 瑞安吴氏
一、瑞安吴氏简述
瑞安吴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支名门望族,迄今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始迁祖绝大部分从闽长溪、赤岸(古称)一带,陆续入瑞繁衍生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迁入:第一阶段,唐末至五代时期,黄巢起义和闽王争夺,相互攻杀,闽人纷纷避乱北迁。第二阶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海溢,温州沿海一带遭大海溢,死者甚众,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以后数年,闽人北迁甚众。第三阶段,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福建霞浦、莆田、漳州(古称闽长溪赤岸)一带迁入瑞安较多。
瑞安吴氏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延陵郡人口占十分之八、渤海郡人口占十分之二。
祖源共有五大支系:
延陵郡:畦公系,祭公---华公、远公系,允公---太乙公系,进公---琬公系。
江南巨族始祖宣公---渤海郡则茂公、伦清公系。
瑞安吴氏共有40多支宗族,目前宗祠有34座,分谱70多份,分居100多自然村。
2021年12月止,瑞安吴氏人口五万四千多,在瑞安各姓氏中排名为第七位。
瑞安吴氏辈分:最大的是泰伯公第103世,最小的是泰伯公第119世。
二、瑞安吴氏最新统一行第
(泰伯公第111---150世)
正 行
旭朗雲岗辉    锐极浩炽坚      和睦赋众悦    瑞贯嘉祥安
实践展宏图    廉洁永传扬      真诚力繁聚    社稷更欢腾
副 行
岐山姬水源    德让八百周      功开梅里基    仁震华夏洲
肇祖多闽来    生衍家乡宗      后昆承先志    继启兴泰隆
第三部分  瑞安吴氏延陵郡
一、瑞吴畦公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季札……
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芮、29臣、30回、31右、32羌、33衍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成、40旦、41如胜、42允承、43偳、44熊庆、45康年、46英延、47之则、48式、49皋孟、50佶、51始泰、52符隽、53豫、54戢、55荟、56琨、57襄、58洵文、59騣、60盾、61奎、62承休、63若远、64世伟、65佐、66可博、67舜咨、68翥、69仕、70畦………。
吴畦公是唐咸通元年进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在平定黄巢之乱立下军功,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勋国柱。
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后,导致唐王朝的迅速灭亡。吴畦公的家乡绍兴就有个叫董昌,图谋造反,凭着吴畦公的资历,如果能把他拉进来一起干,成功的希望无疑大大增加。吴畦公知道后立即举家迁移以避大祸。
吴氏历史上因不肯起事而被害的就有三人,即37代吴章,被王莽所杀。47代吴之则,不肯降晋被害。58代吴洵文,亦是相近的原因被齐高帝所害。久经官场且对自家先祖历史十分了解的吴畦公且不知个中厉害?所以只能“乘舟泛海”,来到安固(今瑞安)。又遡流而上,至莒岗卓家庄暂住,三年后,在离卓家庄二三里地的库村重新立业。
畦公、畴公兄弟来到库村不久,因当地资源有限、地理欠佳,畴公后到松源(今属庆元)发展,兄弟俩各成大族,后裔遍布浙江和福建。
瑞安吴畦公支派后裔较多,为方便宗亲查阅,将根据房头次序分别介绍:
(一)文英公宗---垟头下赡公(畦公第6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陶山碧山前村、湖岭岭头、湖岭吴山底。
库村老谱载文英公生赠(德一)、赈(德五)、赡(德八)三子。《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中记载是赈公和赡公同去温州垟头下。2014年吴畦公纪念馆落成时,我去库村查阅了老谱,老谱所载,文英公次子德五早卒,三子德八公“分派白鹿城居洋头”,因此确定来垟头下肇基的只有赡公一人,是垟头下支派唯一始祖。
赡公行德八,德八公在垟头下立足后,遵循库村耕读家风,到其孙輩允礼公,已是当地的教书先生,家谱中记载他“养植既粹,文彩自沃”,水平相当不错。允礼公的两个孙子鼎臣和表臣,拜祖籍瑞安的名儒周行已先生为师。果然名师出高徒,鼎臣和表臣于宋大观三年同中进士。宋绍兴十五年,鼎臣之子大年和表臣之子又同年中进士。宋开禧元年,大年公之子吴杜公再中进士。此所谓“三代五进士”,最近在查阅浙江进士录时发现,德八公后裔正式官方在册的进士共有12位。
大约到了赡公第十一代时,元兵南侵,宋朝灭亡。垟头下吴姓因为是宋朝官僚后人,受到的迫害是首当其冲,家谱记载,当时“垟头四洲分根脉”,留在垟头下的鼎臣公后裔一洲、二洲、三洲、四洲中,除一洲公还继续留在当地外,二洲迁居永嘉西溪一带,三洲迁居永嘉箬岙,四洲迁居瑞安东门柏屏。后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洲公后裔吴哲公,从垟头下迁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哲公是前村吴姓始迁祖。
就在元初同一时期,表臣公后裔也纷纷外迁,主要一支迁到永嘉荆溪上湖,其中有两支迁到瑞安,分别在湖岭吴山岭头和湖岭吴山底,迁岭头始祖是已正公和其孙殷白公。迁吴山底的是吴隐公和吴远公兄弟。
综上所述,畦公后裔垟头下支迁瑞安的有陶山碧山前村,湖岭吴山岭头,湖岭吴山底。
著名温州实业家吴百亨,就出自垟头下支派,属杜公派下乐清小港宗祠。
1、陶山碧山前村概况:
始祖芝美公在明朝嘉靖年间自温州垟头下迁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至今已传十七世,人口七百余。除本村外,还有迁居到温州、瑞安城关、马屿、陶山,苍南马站岭尾等。
前村行第(101世起):天式寿洪,仕维尹荣,华胄锦绣,永传国风。
目前最大辈份“仕”字辈,最小辈份“胄”字辈。
2、湖岭岭头概况:
始祖殷白公自宋元之交至岭头肇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传廿五世。分岭头、屿前、西吴坑、吴坑四个自然村。宗支繁衍,除本地外,迁居上海、嘉兴、杭州、温州、瑞安城关、还有部分人出国。
岭头行第(100世起):世朝崇正学,佩德显荣昌,鐘毓滋宏树,时光启日隆。
目前最大辈份“学”字辈,最小辈份“毓”字辈。
3、湖岭吴山底概况:
始祖隐公和远公兄弟,系元代进士吴成夫之孙,于元朝末年到吴山底开垦肇基。至今已达七百年左右,传廿三世。宗茂支衍,除本地外,还有迁移至温州、乐清曹田后、瞿溪、平阳、马屿五甲、陶山郑宅。
吴山底行第(101世起):宗德崇成,顺克宏振,大中善良,福荫繁昌。
目前最大辈份“成”字辈,最小辈份“善”字辈。
(二)文美公宗---惠霸公(畦公第6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分支有:塘下韓田、马屿石垟、飞云吴桥、桂峰黄崙。
畦公第9世伯琥和伯琬同为梓公之子,伯琥公传至第14世曇公和驲公,曇公传至16世志学公之子氲乙公迁居楮溪,即今之丽岙。丽岙吴姓尊志学公为内纪始祖。后来传至畦公第32世维資公,“始迁六都韩田”。
1、塘下韩田概况:
自康熙年间维资公迁居韩田以来,至“寿”字辈已有十二世。目前人口近三百人。外迁有到台湾、温州、瑞安城关、塘下等地。
韩田行第(101世起):维子曰圣,富学兆昌,康尔福寿,发其瑞祥。
目前最大辈份“昌”字辈,最小辈份“寿”字辈。
吴驲公字由正,南宋嘉泰壬戌进士,昭州籐州太守武练大夫。著有《之官行记》,文中他从库村到广西昭州上任,一路走了72天,记载很多宋代的第一手材料,很有价值。吴驲公传至畦公18世羡公,迁居平阳吴山上房。再传至29世天福公,迁居瑞安马屿石垟。天福公是石垟吴姓始迁祖。
2、马屿石垟概况:
天福公由平阳水头吴山迁居马屿石垟近三百年,传十三世。目前人口六百多人。
石垟行第(100世起):克明承帝王,邦君原立志,裕后必忠清。
目前最大辈份“原”字辈,最小辈份“后”字辈。
伯琬公在瑞安的后裔一支在飞云吴桥,一支在桂峰黄崙。两支同出畦公13世子良公派下,子良公字道醇,南宋绍定己丑进士,官至殿前左司计议。生五子,仕珍、仕玉、仕瑶、仕宝、仕琚。飞云吴桥尊仕玉公为始祖。桂峰黄崙是仕瑶公后裔畦公第17世叔远公,叔远迁居青田龙谷,后来又有第26世思惠公携侄伯钟从龙谷迁居瑞安桂峰黄崙。
3、飞云吴桥概况:
飞云吴桥是库村吴畦公后裔中迁居瑞安较早的一支,畦公第十四代仕玉公在宋朝末年即迁来瑞安。至今已传二十八世。族丁兴旺,还外迁有马屿、飞云、下沙塘、苍南、平阳等地。
吴桥行第(101世起):宗殿士洪启,成初震道来,同登昭一显。
目前最大辈份“启”字辈,最小辈份“昭”字辈。
4、瑞安高楼宁益双坑岭脚、枫岭董坑概况:
瑞安高楼宁益双坑岭脚、高楼董坑吴氏,内纪始祖显忠公、字友信、号善道(泰伯公第95世、库村畦公第27世、士瑶公13世孙,少得公之子),生万历乙巳年(1605),卒康熙己未年(1679),墓蔡阳岭头大路边,坐壬向丙兼子午分金。明崇祯年间由显忠、显仓、显达、显玉等诸公肇基平阳蔡垟,其后裔各地迁徙……
瑞安四十八都岭脚始迁祖 公早公、字廷朝、号希(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四子),生康熙己卯年(1699)正月初五日午时,卒乾隆庚申年(1740)四月十五日未时;
公相公、字廷佐、号希台(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五子),生康熙壬午年(1702)二月廿八日卯时,卒乾隆戊戌年(1778)十二月廿八日亥时。
传至第三世 成益公(公早公孙,世赞公子)、字大闻、号盈海,生乾隆甲戌年(1754)四月十五巳时,卒清道光乙未年(1835)七月十八日申时。四十八都双坑始迁祖。
行  第
名行(101世起): 成上方秉正志 恢宏福德联双 美桂兰发异香
字行:  友安君子廷雲大  邦建英朝衞玉衡  雪梅呈瑞色  诗酒祝长年
目前最大辈份“方”字辈,最小辈份“福”字辈。
5、桂峰黄林概况:
桂峰黄崙是从青田迁来。所以现有家谱是青田谱师所做,采用的是线图加牒记两种方式并存的形式(这种家谱格式请参阅《家谱浅谈》),这种格式不利于一般宗亲查看家谱,建议以后修谱时调整成标准格式。自畦公26世思惠公迁居黄崙后,已传十六世。大部分迁居温州、瑞安、湖岭、陶山等地。
黄崙行第(102世起):恩隆庆衍,光显泽纯,缵修文烈,良善永伸。
目前最大辈份“衍”字辈,最小辈份“修”字辈。
(三)文美公宗---惠茂公(畦公第6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高楼象垟、高楼屿后。
文美公之子,畦公6世孙惠茂公,从库村迁居瑞安嘉屿乡四十八都八甲罗源筠溪,即今之高楼象阳屿后。是畦公后裔中迁到瑞安最早的一支。在北宋初年即来到象垟、屿后。传至今日,已达三十五世,宗茂支盛。部分外迁至杭州、温州、平阳、马屿、飞云、永嘉、瑞安城关、宁益、茶山、高楼及外省、外国。屿后有两支分别住竹溪和徐发村。
行第、辈分
屿后行第(100世起):光邦冠国朝,万世崇文教,绵延祖德劭。
目前最大辈份“国”字辈,最小辈份“教”字辈。
象垟行第(100世起):光邦可国朝,万世道修藏,从贤希聖传。
目前最大辈份“国”字辈,最小辈份“藏”字辈。
(四)汝诘公(畦公第5世)支系
此派在瑞安的分支有:马屿马岩、沙垟,马屿黄桥。
畦公5世孙汝诘公,是承晖公四子,入赘瑞安马屿周家,生八子:大熬、大燕、大然、大熹、大烈、大薰、大烋、大杰。马屿马岩吴氏是大熬公的后裔,至畦公26世孙圣玉公,字际舜,“马屿岩头外巷分派居浦西”。马屿黄桥吴氏是大然公的后裔。始迁祖成全公。谱载大然公“畦公之后汝诘公第三子,世居马屿历十七世孙成全迁居四十都黄桥”。
两地虽然都尊汝诘为始祖,由于年代久远,马岩和黄桥两地家谱都有欠缺,黄桥谱是从成全公开始记载。本次通志编写对其进行完善,所缺代系根据泰顺库村行第补足。
1、马屿马岩概况:
居玉环,温州,瑞安城关、马屿马岩、沙垟、横吉、蛰丰、江浦等地六百多人。
马岩行第(101世起):廷邦冠庆朝,仁贤方有显,乃可永盛宣。
目前最大辈份“冠”字辈,最小辈份“有”字辈。
2、马屿黄桥概况:
行第(99世起):应有必定,万世良仁,贤方可显,得永其昌。
目前最大辈份“世”字辈,最小辈份“可”字辈。
(五)丰公(畦公第6世)支系
1、马屿梅源、飞云霞汇,陶山西坞概况:
谱载余愍公之子泰公,生子锦公,锦公之子丰公生两子,塾公和丑公。马屿梅源、陶山西坞和飞云霞汇是塾公之后。马屿团屿是丑公之后。
行第、辈分
梅源、霞汇行第(101世起):正大上盛,文章昭宪,福禄寿庆。
梅源目前最大辈份“盛”字辈,最小辈份“福”字辈。
霞汇目前最大辈份“盛”字辈,最小辈份“宪”字辈。
西坞行第(101世起):正大上盛,文章昭宪,福禄寿庆。
目前最大辈份“文”字辈,最小辈份“禄”字辈。
2、马屿团屿概况:
团屿家谱中始迁祖是道训公,于明朝隆庆年间从泰顺吴山迁到团屿。至今已经繁衍到十八世,子孙繁荣昌盛。部分外迁至平阳、平阳坑、陶山、瑞安城关、马屿等地。
行第、辈分
团屿行第(100世起):国兆希若成,邦有银佳培,福德永仁瑞。
目前最大辈份“邦”字辈,最小辈份“永”字辈。
(六)余悹公宗---达一公(畦公第3世)支系
瑞安有马屿玉岙是彖公之子余悹公之后,余悹生承涣,承涣生文质,又名兴辑,迁福建长汀,后传至24世达一公,迁瑞安马屿玉岙。
马屿玉岙概况:
创始祖达一公于明朝万历初年从福建长溪长汀迁入马屿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繁衍十七世,宗支繁衍。部分迁居平阳水头,温州、瑞安城关等地。
玉岙行第(101世起):锡正积德,福自天受(寿),善体贤哲,还振家声。
目前最大辈份“德”字辈,最小辈份“体”字辈。
(七)世韶公(畦公第6世)支系
瑞安陶山航浦、东山下埠。陶山航浦尊世韶公为外纪始祖,尊宗绪公为内纪始祖。世韶公与畦公的传承因年代久远记载不明,现据出生年代定为畦公第6世孙,其上祖先按库村行輩补上。从宗绪公传至今日已传廿七世。人口二千三百人左右。外迁除东山下埠外,还有巨溪、马站、南口、陈岙、霞岙前爿,陶南,花园底,曾山,桐江,航西等地。
航浦、下埠行第(101世起):
子嘉起巨 绍继振初志 思存定象贤 肇祝圣孔孟 家乘万年新
目前最大辈份“绍”字辈,最小辈份“存”字辈。
东山下埠始祖昌厅公从清朝顺治年间迁居东山下埠,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年左右。已传十四世,繁衍近六百人。
东山下埠和航浦行第相同,最大辈份“绍”字辈,最小辈份“思”字辈。
吴畦公是第一支迁入浙南的吴姓家族。其后裔在浙南闽北已达五六十万之众,据编纂《瑞安吴氏通志》时统计,在瑞安的吴畦公后裔有18500人。
世系分支情况请参阅《瑞安吴畦公派下世系图》。
二、瑞安吴氏祭公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季札………
19季札、20简子、21畴颖、22、敏伯、23疏、24犨、25谕、26戚、27奋、28武、29蹇、30无競、31髥子、32铢、33掠、34凤、35居敬、36瑄、37冕、38绚、39榆、40略、41戭、42斞、43元龟、44芮、45羽、46巡、47泄父、48鸿沟、49闻善、50羾、51蜡、52重节、53一傥、54愉之、55条、56讐、57亩、58象贤、59纶、60黔、61公傅、62宁、63德誉、64远甫、65老子、66元吉、67顺天、68观童、69镐、70祭、71烈、72缘、73羽、74献、75忠、76见、77华………
(一)华公支系
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吴祭公生于唐穆宗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三月初三。原籍河南固始。二十二岁应举乡魁。廿五岁任浙江主簿。三十七岁知工部屯田员外郎。五十一岁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六十岁随同王审知入闽,和家眷三十余人初居候官,后定居莆田黄石。祭公卒于天祐四年丁卯(公元907年,是年朱全忠废唐建立后梁),享年八十三岁。祭公墓和祠堂在福建莆田荔城区黄石鎮水南村重兴寺旁。
祭公后裔众多,分布闽、粤、桂、琼、台、浙各省及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地。有116分支,三、四百万人之多。仅台湾一地有50多万人。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亦是其后裔。历史上有案可稽进士有141人。
祭公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子烈公,字元武,始居澄塘,豪爽过人。烈公生五子。长子缘公,后裔分澄塘、长溪、东吴、上屋、下屋、西屋、大库、小库、莲塘九派。缘公生子六,第三子羽公,是下屋派始迁祖。羽公生三子,次子献公是下屋派祖,生子忠公,忠公生子四,见、傍、老、显。其长子见公,亦生子四,太、齐、华、宽。华公是祭公第8世孙。
据瑞安沈岙谱,始迁祖华公,及二代祖彥公、三代祖瑶公、瑨公,四代祖森公、林公,其墓葬皆在莆田合山,故认为祖脉从莆田而来。
华公五代孙靖公,谱载其生于宋绍兴丙辰(公元1136年)三月廿三。五十岁时登宋淳熙戊戌进士第,任安庆府太湖县正堂,始迁东瓯昆阳。是此支派进入浙南的第一人。
这样算来,靖公是祭公12代孙。之间隔了11代。平均代隔28.36岁。符合谱牒学的统计数据。
靖公生子崑公,崑公生三子:克建、克宣、克成。克建公和克宣公迁居瑞安沈岙。从谱上看来,克成公仍居昆阳。克成的儿子明远公迁居瑞安四十六都广化乡梅花里。明远公生彝公。彝公生埏公。
谱载埏公生于元朝至元甲申(1284)十月,任柳州府学教授,有一子一女,其女嫁东皋庠生聂圣经。东皋即现在的东山。这位吴家的姑婆太,为克成公后裔的传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埏公的儿子钦公,生于皇庆壬子(1312)四月,卒于至正丁酉(1357)四月。享年只有四十多岁。钦公的儿子璟公,生于至元丙子(1336)五月,卒于至正丁酉(1357)正月,享年更短,只有廿一岁,临终前握着妻子林氏的手,泣不成声,其意自明。从彝公开始,到埏公、钦公、璟公,已是四代单传,吴家血脉,只期望林氏腹中之子,此时林氏将近临盘。璟公亡故不到一月,林氏产下一子,即荃公也。可怜荃公,未生而父亡。出生后数月,祖父亦亡。此时家中只有祖母胡氏和母亲林氏,又时值元朝天数将尽,时局不宁,乡间纷纷组织民团自保。这些民团名为保民,实则扰民之事经常发生。有不良之徒想打吴家家产的主意,夺林氏守节抚孤之志,必谋荃公之性命。胡氏和林氏为保吴家一脉,带荃公藏于邻境大山之中。荃公自序这段经历:“四世一身,三朝六徒,日无以为食,夜无以为归。”说自己是四代单传,三天要走六个地方,日无所食夜无所归。当时困苦,难以想象。后来想既然有家不能回,只好去依附嫁到东山聂家的祖姑。
这位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祖姑,是埏公之女,钦公之妹,璟公之姑。荃公称之为祖姑。自家并无子女,对娘家遗孤自然是疼爱有加。荃公十八岁时,其母林氏亡故。二十岁时,祖母胡氏弃世。后人对二位贤母的事迹深感敬佩,为之立传。胡氏名叫节,林氏名叫廉。凤林桥吴氏子孙,要永记两位上輩的功绩。
东山有潘姓者,以女赘荃公。荃公于凤林桥西侧构屋数间居焉。所以后裔以荃公为迁凤林桥始祖。荃公生子治公,治公生子世昌公、世增公。世昌公生子允严公。允严公生子四,长子晓,字伯仁。次子昭,字伯龙。此两房仍居东山凤林桥。三子旸,字伯云,析居岱石,今称金岙。幼子晨,字伯雨,析居姑溪,今称吴界山。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大房二房在东山,三房在金岙,四房在吴界山”。此四房都发源于东山凤林桥,故称凤林支派。
凤林支派从荃公迁居东山凤林桥开始,时间在元末明初。迁居金岙和吴界山的时间,应在明朝正德年间。
以上所说的克成公后裔四房分居三地概况,下面对克建公和克宣公后裔迁徙作梳理。
迁居沈岙后,克建公之孙君辅传至(系华公第十三世)志维,志维公再传至第十七世晖公,晖公再传至第廿一世文宇公。文宇公生于明崇祯庚午,即一六三零年,是东山长巷肇基始祖,迁居时间大约在清康熙初年。廿一世文星公为今沈岙本宗支祖。
克宣公之孙君达公传第十三世鸿公,鸿公再传至第十七世昉公,眆公再传至第二十世良恭公,良恭公于清朝顺治年间迁居石岗霞林,为霞林支派始迁祖。昉公再传至廿一世文周公。文周公之孙,华公第廿三世建玉公,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居二都梓岙上金,为上金宗支始迁祖。
综上所述,东山凤林桥、金岙、吴界山是克成公派下。
沈岙、东山长巷是克建公派下,霞林、上金是克宣公派下。
凤林桥嘉庆谱系手写本。从华公起,记载到第廿五世观字輩止,生卒记录至嘉庆丁卯(1807)止。家谱格式采用前线图加後牒记形式。书法以小楷楷书为主,亦有部分中楷楷书和行草,均极精美。序文最早收录明天启壬戌(1622)裔孙德鸣所撰“吴氏族谱纪略”。可见凤林桥开始修谱最迟不会迟于此年。此谱中没有行第记载。瑞安吴姓华公支派行輩字序的制定颁行,还是在以后的修谱中进行规定的。
嘉庆谱最后数页有在谱名之下加记卒年,时间最迟是在同治癸酉(1873),应该是后一次修谱时所加,若是,则两次修谱相隔六七十年之久。沈岙民国谱中有“同治谱和原始谱”之说,或就是指修于同治年间的家谱和此嘉庆戊辰谱。
但嘉庆谱仅在谱中记载了克建公和克宣公的下一代明韶、明佐、安孚、明志四人,并注明“住沈岙”,之下并没有记录。可见在那时,两地已经分开做谱。
虽然是分开做谱,根据嘉庆谱的做谱特点,同时期的沈岙也很可能是未定行輩,同一代人的谱名,并未严格用行輩统一取名,因而为后面的修谱引起分歧留下隐患。
在同治年间以后的光绪乙巳年。瑞安华公后裔进行统一修谱,并对行第作出规定,沈岙在民国廿九年修谱时,根据其同治年间所修家谱,对行第规定的看法有异,另作安排,以至与凤林桥金岙等地的行輩相差六代。如能看到沈岙同治谱,也许能了解代数差六代的起因。
瑞安华公支系行第、人口、辈分情况
泰伯公第101世起:作大振家声 顺时应挺秀 永世宝元贞
沈岙:人口500多,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东山长巷:人口1800多,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霞林+上金:人口近100人,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凤林桥大房:人口1200多,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凤林桥二房:人口1200多,最高辈“家”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金岙:人口500多,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吴界山:人口900多,最高辈“声”字辈,最小辈“秀”字辈。
(二)隐公支系
瑞安马屿顺泰汤岙、村头。祭公后裔在瑞安除华公支系和远公支系外,还有汤岙和村头的一支。祭公八世孙隐公(泰伯77世)字兆初,迁乐清华川。繁衍至泰伯94世一麟公,从乐清华川先迁到温州状元桥。一麟公五子止信公“居大日汤岙”,是大日汤岙始迁祖,迁移时间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一麟公4世孙文奇公,字清所,号澄浦,迁居“瑞邑四十七都村头后片”,是村头始迁之祖,迁移时间大约在乾隆年间。(另有一麟公长子居茶山后村;一麟公7世孙锡宝公迁平阳江南钱库金家垟;)
莆田祭公至汤岙村头的世系传承:
70祭--71育--72要--73光绘--74应--75昉--76谔--77隐(兆初)--78復--79登--80洁--81行--82李--83盛--84易--85文遥--86餘光--87公坚--88安国--89訚--90元显--91景义--92廷貎—93--麟(状元桥始祖)--94止仁(茶山始祖)止信(汤岙始祖)--95仰--96文奇(村头始祖)--97凤--98子--99锡--100宗--101朝--102国--103伊。村头、汤岙目前人口1000多,外迁有温州、瑞安城关、礁石、飞雲等地。
行  第
泰伯公第100世起:宗朝国伊康,应思承正昌,丕大振家邦,维统开常华。
目前最大“康”字辈,最小“丕”字辈。
(三)远公支系
    瑞安仙降梅林,马屿湖岙底、外三甲,安阳上望,莘塍南垟等地吴氏源于远公派下。泰伯公第七十世:祭(824-907) 镐三子,行十二、字孝先。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生于唐穆宗长庆四年甲辰三月初三日寅时。大中三年己已应漕举,授浙江主簿,懿宗咸通元年庚辰知工部屯田员外郎,僖宗乾符元年甲午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公与王审知、翁承赞等三十六位士大夫入闽,收捕黄巢余党,携兄弟及家眷三十余人居候官。后因王审知割据闽八州之地,公不从逆,兄弟避地分居福、泉等处,公卜居莆田县黄石水南钱坡。公卒于天佑四年丁卯十月十五日已时,享寿八十三岁。葬鼓楼山下林屋后坐甲向庚。原妣阮氏、次妣倪氏皆封一品夫人,生子二:侃、攒;三妣陈氏,封恭人,生子四:凤、嗣、烈、育。凤居漳浦,嗣归固始善进乡祖地看守祠墓,烈、育居莆田南钱坡。祭公后裔人丁兴旺,宋朝中叶就支分十八房派。今莆田黄石分衍五十八支,(其后裔迁居广东南雄分衍六房五十八支)。七十一世:育 祭六子。居钱坡。娶何氏,生子四:要、楚、励、扶。
    七十二世:要 育长子,行六。生子四:欢、偃、光绘、如嵩。
    七十三世:偃 要次子。娶陈氏,生子一:香。
    七十四世:香 偃子。生子二:诩、翰。
    七十五世:翰 香次子。生子三:志宁、志实、志安。
    七十六世:志实 翰次子。生子三:仲孙、庆孙、寅孙。
    七十七世:庆孙 志实次子。生子三:焕章、师常、文用。
    七十八世:师常 庆孙次子。生子一:宪。
    七十九世:宪 师常子。生子一:简。
    八十世:简 宪子。生子一:远。
    八十一世:远 简子,字远缵、行五一,称五一翁,约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钱坡,后徙迁浙东昆阳镜川,为昆阳吴氏始祖。配林氏,合葬林家墓之原。生子一:宝。
    八十二世:宝 远子,行六七。配章氏,合葬平阳一堡吴家山。生子一:寿。(按旧谱所称,五一公自闽肇基于平之镜川吴家埭,公佐乃父砍荆棘辟田畴、营庐筑道,克勤克俭、历涉艰辛,创业垂统以贻)。
    八十三世:寿 宝子,行七五。配金氏。合葬吴家埭头之原。生子一:如圭。
    八十四世:如圭 寿子,行廿三。配朱氏。生子四:大有、大同、大成、大怀,怀早卒。以长、次、三房为南、中、西三房。
    八十五世:大有、讳尹 如圭长子。
    八十六世:任 大有长子。配王氏。生子三:昕、旷、德。
    仲 尹次子。配章氏,生子二:仪凤、附凤。
    八十七世:昕 任长子。配石岭施家湾施氏,生子二:起宗、起梓(绍叔旷嗣)女一,适莆山陈姓。
    仪凤  仲长子。配河口张氏,生子一:思齐,女一:名千三娘适南山陈姓。
    附凤  仲次子。配方氏,生子一:思恭,女一,适南湖薛姓。
    八十八世:起宗  昕长子。配道口林氏,生子四:驹、驸、骥(绍叔嗣)、骧。
    起梓 原名叔梓,旷子配凤巢杨氏,生子一:麟儿,幼失水。以兄第三子骥承嗣。   
    思齐  仪凤子。配钱家浦黄氏,生子一:元郎。
    思恭  字舜授,附凤子。淳祐癸卯(1243)乡魁,赠中宪大夫。配阮氏,合葬周家山。生子三:德泽、德润、德源。
    八十九世:元郎 思齐子。
    德泽 思恭长子。迁平阳后浦底祖。
    德润 思恭次子。元平阳州儒学教谕,葬周家山。
    德源 行万十,思恭三子。配石岭朱氏、侧室秦氏,合葬周家山与教谕兄仝原。生子一:朴,女一:名五娘适郭岙周福一。
    九十世:朴(1296-1364)德源子,行长六、字德厚、号一碧。笃学贞义、好施善交,近远览之志。延祐间(1314-1319)因风水为患,自平阳镜川迁瑞城南隅状元里市心街创基址构舍宇置产业,为始迁瑞安之祖。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丙申八月廿四日,卒于元惠宗至正廿四年甲辰三月初三日,享寿六十九岁。元配黄岙许氏、次配周氏、侧室陈氏,合葬瑞安集善乡二十六都岭南山(今陶山桐溪)。生子二:长敏、号为“贵房”,次天舆、号为“富房”,女一:号十一娘适平阳陶峰陶宗亮。
    九十一世:敏(1319-1384)朴长子,字均重、号贻庵。读书好义、克振家声。生于元仁宗延祐六年己未八月十一日,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享寿六十六岁。元配陈氏、次配曹氏、侧室顾氏,合葬岭南先茔之原。
    生子二:应复、应观,女二,长适平阳西门叶仲善,次适永嘉沈养性。
    天舆(1322-1387)朴次子,字均卿、号少碧。天性孝友、笃行敦伦。生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戌九月初九日,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丁卯十一月二十日,享寿六十六岁。配周氏、蔡氏,合葬本邑集善乡二十六都岭南山。生子一:应象。
    九十二世:应复(1359-1445)敏长子,字景初、号静庵,乡饮宾。仁恕冲澹,极孝友悌。有司赏以齿德宾礼乡饮,复以高年承优诏,有绢、絮、酒、肉之赐。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九月廿七日,卒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丙寅二月廿五日,享寿八十八岁。墓在本邑来暮乡三十九都瑞安梅林岭下(今仙降江溪)有墓志《梅林岭下静庵处士》,贡生周圆书行状、翰林修撰周旋志铭、太常少卿黄养正书(见文谱)。配林氏,生于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五月廿二日,卒于明洪武而十一年戊辰五月廿八日,享年廿八岁。继配虞氏,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卒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正月。他的二位安人林氏、虞氏,葬于梅林岙底。生子二:舆、轮(绍叔应观嗣)。
    应观 (1360-1418)敏次子,字景宾、号岘峰。读书历行,洪武间以茂才荐授江西抚州府照磨,升湖广黄陂县知县,卒于官所,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十二月十一日亥时,卒明永乐十六年戊戌五月廿五日,享寿五十九。因道远不能归葬,宣德初始由其侄确庵公遣二人远涉数千里去黄陂扶柩与其弟轮偕还,并为营圹以窆。配蒋氏、继配东氏,葬均仝墓。无子、以兄次子轮为嗣。女一,适隆平侯张信。
     应象天舆子,字鹿峰。才华超卓,诗书自适。配薛氏,墓与父仝原。生子三:辑(居瑞城西北隅殿巷祖)、辖(居瑞城后河街祖)、輓(迁居本邑九都上望为始祖)。
九十三世:舆(1384-1447)应复长子,字民载、号确庵。幼警敏、负志气、读书乡校,卓然异群辈,知识渊博。急公好义,乡邻有不平事,皆请决之。创祠堂、置祭田、续世谱,凡尊祖敬宗之事,必力为之。捐资修桥、铺路、造陡门,积德行善;岁饥出谷、以石计者凡三百五十,朝廷诏有司立碑题其名。生于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卒于正统十三年丁卯,享寿六十四岁。配邑处士惟善之女王氏,侧室金氏、郑氏。葬来暮乡梅林先陇之侧。生子六:正室王氏生子二:长子禄、次子裡,女四,适宋勉、唐伫、周敏、包垒,皆士族;侧室金氏生子二:三子祢、四子祚;侧室郑氏生子二:五子祐、六子禋。孙男十九:昱、晟、珍、晔、曙、星、钰、宝、琮、珽、珊、埕、瑀、庆、璠、碧、莹、彩、瓘,孙女四;曾孙男三:绍、钜、纯。十九孙和三曾孙。
    輓 字民正,应象三子。居城南状元里。兄弟析灶后,设帐于九里潘家,因慕其贤以女妻之,家道日渐富裕,娶継室六都贾氏。明天顺二年戊寅(1458)卜居于九里上玛(今上望)为肇基始祖。葬十二都沙塘底土名下庄之原。生子四:长琰、次全、三玑、四瑾。
    九十四世:禄(1412-1489) 舆长子。生于明永乐十一年壬辰,卒于弘治三年己酉。墓在梅林。生子:晔。
裡(1416-1464)舆次子,字仕表、号恒庵,行衍二十二。明处士,性刚直、循礼度,择师教子、程督恳至。生于明永乐十五年丙申八月廿三日,卒于成化元年甲申九月二日。葬来暮乡梅林祖陇之右。配陈氏。生子四:珍、钰、珽、瑱,女二。孙男一,钜。
    祢 舆三子。过继弟为嗣。
祚(1429-1515)舆四子,字仕德、号退叟、晚年更号东岩老逸。少嗜读书,十五岁入县庠。景泰八年丙子(1456)中举人,次年会试得乙榜。成化五年铨选任常州通判,曾代理常州知府,为官廉明公正、断冤狱、修河道、赈饥荒,颇有政声。在任七年,以微疾辞官还乡,时年四十八。返乡后因厌城南市心街旧宅喧杂,遂置地于东廓外丰湖之南、文峰之下【鸣珂里,后改名柏屏】营宅筑园。足不踏公门,惟以修先茔、建祠宇、严祭祀、续世谱,以报本睦族为事。公生于明宣德五年己酉三月十九日,卒于正德十年乙亥八月初四日,享寿八十七岁。葬来暮乡梅林祖茔之侧。配金氏、继娶钟氏俱先公而卒,侧室杨氏。生子六:琮、珵,金氏出;莹,杨氏出;瓘、珊、瑀,钟氏出;女一。孙男十七:釴、錤、鏞、鏳、鏊、錋、鑑、鎧、鐥、鋹、鍖、鐩、铨、铭、镭、镇、铦。孙女七,曾孙男二:瀚、灏。
【注:以上据《瑞安县志稿》金石门卷、《吴祚公墓志铭》所载,其十七个孙子以及两个曾孙分属谁出?他的后裔现在哪里?具体情况尚有待寻找和查考。】
祐 舆五子。(南阳谱载子嗣有误)
    禋 舆六子。
    琰 輓长子,字仕玉号素庵。文房(长房)祖。
    全 輓次子,字仕顺。行房(二房)祖。
    玑 輓三子,字仕荣。忠房(三房)祖。
    瑾 輓四子,字仕行。信房(四房既孙桥房)祖。(以上四房详见《林西吴氏宗谱》)
    珵 祚次子。生子五:鋹、釴、會、錤、鏊。
    九十五世:晔 禄子生子一:絽。
    琮 祚三子。生子一:鏔。
    莹 祢子。生子二:鹏、重熹。
    瓘 祚四子。【注:南阳谱载为祐长子,其载有误】生子一:镭。
珊(1485-1540)祚五子,字弘节、号东崖遯叟。生于明成化廿二年乙已,卒于嘉靖廿年庚子十二月廿八日。葬马岙北湖、合葬蔡安人之竁。配澌渎陈氏,继配大理寺寺副蔡鼎公之女蔡氏,侧室李氏。生子五,女一。孙男九。
【注:以上据《明故东崖吴府君墓志》所载增补】
    瑀 祚六子,居大隐庐。生子一:仲泰(又名基)。
    九十六世:鐥(1475-1506) 琮子,字旭仁、号育斋(莘塍南垟始迁祖)。生于明成化十二年乙未八月初士丑时,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时。墓在万松山辛乙兼戊辰分金。娶阮氏,生子二:义胜,义宦,分为乾坤两房。
    镇 字公定、号虚白,珊四子,居城南市心里。明隆庆元年丙寅(1566)岁贡,次年以明经试礼部第一,授业北京国子监,奉旨监造卤簿。工竣后于隆庆五年考选广西思恩(今环江县)知县。立学教民,使壮、瑶等少数民族得受教育;施恩信以结民心,捐俸资以充粮饷,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出内币白金十两旌奖。并调任饶州淮王府任职,公谢绝而返故乡。后思恩百姓为镇公及惠安人张宓、晋江人肖腾凤三人立祠竖碑,以志遗爱。配蔡氏,继娶潘氏,生子一:汝宽。
鋹 珵子,邑庠生。居鸣柯里(后更名柏屏),明隆庆四年(1569)主持第三次修撰宗谱。
    仲泰 又名基,瑀子。(据湖岙底谱,讳基,由瑞城迁居永安市梅林,传四世至杰如公迁湖源竹园)生子二:焕、谦。
    絽 晔子,讳君烈、号梅峰。生于成化廿年癸卯(1483),卒失考。配本邑中埭徐氏,继配曾氏。公妣合葬梅林黄坑底。公携子于弘治年间由本邑城南迁徙三十九都梅林黄坑底之田庄。生子六,伯位、伯贵、伯禄、伯顯、伯爵、伯仕,分为礼、乐、财、御、书、数六房。
    注:絽公四世孙纪学移居瑞安城内,五世孙汝淮迁居平阳五十二都赤溪,六世孙道生移居本邑十八都垟头,八世孙锡昌迁居平阳一都步廊。(详见《梅林吴氏宗谱》)
    九十七世:谦 仲泰次子。生子一:集贤。
    九十八世:集贤 谦子。生子三:子通、子杰、子儒(迁居马屿外三甲始祖)。
九十九世:子杰 (1582-1652)集贤次子,讳杰如、字大财、一字成哲,号逸斋。生于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三月廿五日。卒于清顺治九年壬辰四月十三日午时。葬本地大磨山坐乾向巽。于明万历间自来暮乡三十九都迁居三十六都湖源竹园为肇基始祖。(详见湖岙底《吴氏宗谱》)。
远公支系 行第、辈分
安阳上望行第(100世起)
名行:大宗英秉尚   慶殿宰定正   善積世彌彰   貽謀祖澤長
字行:文學等顯達   端品兆嘉祥   傳經家聲振   克訓樹安常
(目前族长“慶”字辈—最小“世”字辈)
莘塍南垟行第(名行101世起)
山龙浩君圣 文子元启瑞 立庆普万方 继世维忠孝 荣华焕朝纲
(目前族长“立”字辈--最小“維”字辈)
仙降梅林行第(100世起)
名行:大宗英秉尚   慶衍永成昌   善積世源遠   詒謀祖澤長
字行:汝道光錫王   正士步明康   良臣國之寶   欽恩得榮華
(目前族长“永”字辈--最小“遠”字辈)
马屿河岙底、外三甲行第(名行99世起)
子玉叔士式 肇庭作賢邦 爾永承緒業
萬里樹栗家 時衣朝紫相 季昆族綿長
(目前族长“庭”字辈--最小“承”字辈)
三、瑞安吴氏进公、又新公支系
(一)琬公支系
    上灶吴氏肇基始祖琬公系泰伯九十世裔孙。于明洪武十八年由括苍丽水徙居瑞安五都上灶,至今六百三十多年。开派鼻祖为唐神龙进士、三衢刺史吴进公,(琬公为进公第廿五世裔孙)。现据清同治版《上灶吴氏宗谱》和遂昌、仙居、浦城 等地《吴氏宗谱》整理成本世系如下:【为压缩篇幅,从一世泰伯至六十世祖宗仅录世序名讳】  
    1世开氏始祖泰伯、传氏始祖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弥庸--25句余--26蹶由--27申--28芮--29浅--30信--31广志--32千秋--33衍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武--40明詧--41谷--42域--43匡--44尊--45弘--46质--47应--48康--49坚--50骧--51隐之、延之--52叔山--53宽--54同--55琮--56然--57志蹇--58定--59实--60居……
    六十一世 唐 居子。银青光禄大夫。娶李氏,生子一:璟。     
    六十二世 璟(公元535-606)唐子,又名景。生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乙卯。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己酉,官至兵部郎中、银光青禄大夫。卒于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享寿七十二岁。娶彭氏,生子三:洪、学、荣。
    六十三世 洪 (559-625)景长子,字仕洪。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已卯。隋文帝开皇六年(586)丙午位列六卿。致仕后迁居鄱阳乐平里。卒于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享寿六十七岁,葬乐平里。娶王氏,生子二:昂、保。
    六十四世 昂 (589-659)洪长子。生于隋开皇九年己酉。隋大业六年(610)庚午科进士。卒唐高宗显庆四年己未,享寿七十一岁,葬乐平里。娶郑氏,生子一:胄。
    六十五世 胄 (622-681)昂子。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唐高宗乾封二年(667)丁卯进士,授太常博士。由鄱阳乐平里徙居山阴和乐村。卒高宗开耀元年辛已,享年六十岁。娶夏氏,生子一:进。
    六十六世 进 (658-728)胄子,字晋卿、号达庵,行忠一。生于唐高宗显庆三年戊午。由山阴和乐村迁居杭州新宫桥。举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乙已进士,历官柯城(今衢州)刺史。以五马之荣由三衢徙居遂昌北乡马埠,(盖其时马埠尚隶属三衢管辖),为延陵郡遂昌始祖。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戊辰,寿七十一岁。娶徐氏,生子二:峦、垒。
    六十七世 峦(677-734) 进次子,字傅岩,号苍山、行孝一。生于唐高宗凤仪二年丁丑,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甲戌,享年五十八岁。娶章氏,生子三:长龙袭,字世封、行安一,(其后裔在遂昌王贵、绕溪、楼坪、山后、山前村等处);次龙库,字元亨,(其后裔一支为平阳既又新公支派、另一支为福建浦城翔公支派);【注:翥公乃翔长兄,库村畦公与庆元畴公亦是进公后裔,翥公三弟徙居濠州为宣城始祖】幼龙装(庄)。
    六十八世 龙装(700-760)峦次子,又名庄、字元振。生于武周久视元年庚子,卒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庚子,享寿六十一岁。娶张氏,生子一:崇政。
    六十九世 崇政 (718-782)龙装子,字庆基。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戊午,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丁酉举人。卒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享寿六十五。娶王氏,生子一:连。
    七十世 连 (739-810)崇政子,字幼安。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卒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庚寅,享寿七十二岁。娶王氏,生子一:伟(马埠谱载生子二,嵩、章)。
    七十一世 伟(章)(759-825)连次子。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己亥,卒于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已,享寿六十七岁。娶赵氏,生子二:尚珣(据遂昌石练谱序载:公于唐宝历元年徙居武义五圣堂,为开基祖。据武义宣阳谱载:公仕婺,继娶武义徐氏夫人、乃迁居杳渠、复迁五圣堂)、尚球(马埠谱名为尚瑜)。
    七十二世 尚球(尚瑜、马埠谱)(782-853)伟次子,字宗玉。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唐文宗太和元年(827)丁未进士。仕著作郎。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享寿七十二岁。墓在吴基山。娶林氏,生子四:景安、景宁、景守、景盈。
    七十三世 景盈 (817-881)尚球幼子,字敦实。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丁酉,卒唐中和元年辛丑,享寿六十五。娶李氏,生子六:汉杰、方轸、石庆、什敦、叔干、麾。
    七十四世 石庆 (851-906)景盈三子,字临运。以子贵赠银青光禄大夫。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卒于唐哀宗天佑三年丙寅,享年五十六岁。娶孙氏,生子三:长全智、次全道(官至右谏议大夫,仍居遂昌)、幼全义。【 注:自泰伯六十六世孙吴进公迁徙遂昌县马埠,分衍至其幼孙龙庄派下直至第九世,均生于遂昌、居遂昌、葬遂昌】
    七十五世 全智 (873-950)石庆长子,字诘可、号如愚。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已九月。祖居遂昌马埠村,因唐末不宁,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己未徙迁乐安县(今仙居)下砾村,号其宅曰“厚仁”,时年二十七岁。为仙居吴氏肇基始祖。举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戊辰进士第(《仙居县志》载为仙居第一位进士),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旧诰命屡遭兵火无存、唯有梁贞明二年丁丑敕牒载于《世录》)。后汉乾祐三年庚戌卒于正寝,享寿七十八岁。原葬下砾居第旁,后于明英宗天顺八年甲申六月初二日迁葬下东山西麓颜婆墓之上(今田市镇)。娶陈氏,生子一:陈。
    七十六世 陈 (903-949)全智子,字祖虞,行九。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癸亥。幼习文、壮习武、仕后晋,天复元年(936)丙申由右科官至副将。后汉乾祐二年己酉与后周郭威交战时阵亡,终年四十七岁。当年敕牒表公忠义,载于邑誌。卒葬下东山西麓。娶张氏,生子二:发、胜(居下砾)。
    七十七世 发 (925-990)陈长子,字必昌、行五。居上砾。生于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公博古通今,乐与贤者游。卒于宋太宗淳化元年庚寅,享寿六十六岁。葬里中后桥头之东,庵号“追远”,墓首各立石碑、附九世五知府于后,后碑被毁。(1998年,迁葬下东山)。娶鲍氏,生子一:福。
    七十八世 福 (945-1025)发子,字次寿,行九。生于后晋开运二年乙已,卒于宋仁宗天圣三年乙丑,享寿八十一岁。公为人乐善好施、,信义著于乡里。娶应氏、裘氏,均早亡未育;六十一岁娶颜氏,生子:奉。据《一统志》 、《郡邑志》记载:“有闽中颜姓巨商以千金寄公家,久去不返,公为之运作、倍获其利。后商来,将竭本利归还,商固不受;相与决之官,郡使中分其利、公固不取,俱将其利捐于天宁寺。时公未有子,颜商感公之信义、以妹妻之,而已生奉”。公妣合葬在东山西麓。生子一:奉。
    七十九世 奉 (1006-1078)福子,号敬亭,行二十三。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丙午。公积善行德、皇祐年间大旱,以己资并率众济活者不可胜数,事见刻石。(清康熙间《县志》赞其为“绰有乃父风”)。卒于宋神宗元丰元年戊午,享寿七十三岁。娶陈氏,生子四:皓(上宅派吴桥祖)、经(中宅派东州祖)、设(下宅派厚仁祖)、纬(出继西柳柳氏)。继娶裘氏。公妣合葬下东山西麓。
    八十世 设 (1038-1105)奉三子,字肃之,行五。生于宋仁宗宝元元年戊寅,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乙酉,享寿六十八岁。葬东山西麓(1997年迁葬永安溪北天万坆)。公喜读书、精于《易》。娶郑氏,生子二:怀(早世)、允昭。
    八十一世 允昭(1061-1121)设次子,字晋卿,行十五。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辛丑正月二十日。公天资忠厚,乐善好施、逢饥岁必发粮济贫。与从兄延师开馆教五子十三孙皆登科第,声振仙邑,县尹请于郡,以”折桂坊”易其里,名额“延陵望族”。赠武略大夫。宋徽宗宣和三年二月初二日卒于正寝,享寿六十一岁。葬小坑元庵。左朝散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朱斐撰墓铭。(后于1997年冬至日迁葬永安溪北九龙山天万坆)。娶王氏,有善行、赠夫人,卒葬追远。继娶鲍氏,赠安人,卒葬官岭。王氏生子六:师锡(字尧臣)、师禹(字舜臣)、梵珠(出家为僧)、师南(字唐臣)、师孟(字邹臣)、师旦(字周臣)。不数十年间、三十八曾孙相继登科,仕宦为盛。
    八十二世 师南 允昭四子,字唐臣。以子贵赠武显郎、累赠武节大夫。娶朱氏、继娶刘氏、高氏,生子三:蔼(仕武节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蒙、艾。
    八十三世 艾(1157-1213)师南三子。字耆可。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丁丑八月二十日。居田头(今仙居县田市镇)。卒于宋宁宗嘉定六年,享年五十七岁。娶蒋氏,生子三:惠、杰、溁。(杰子彦荆,入赘温州乐清潘家,为乐清支始祖)
    八十四世 溁 (1194-1269)艾幼子,讳金明、字肇鉴、号乎叟,行二十八。生于宋光宗绍熙五年甲寅二月初二日辰时。居仙居田头厚仁里。于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壬寅,弃官宦游;隐居东嘉(今永嘉)西溪厚渠龙井窟,耕读传家、习武自娱。为厚渠肇基始祖和武术始祖。赠武节大夫。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己已七月十一日戌时,享寿七十六岁。娶陈氏(1196-1265)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五月二十三未时,卒于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正月十九日子时。公妣合葬大田头下园后坎。生子二:志远、志端。
    八十五世 志端 溁次子,字守求。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徙居丽水县。娶高氏,生子一:宪卿。
    八十六世 宪卿 志端子。字安国。娶王氏,生子二:选、逵。
    八十七世 选 宪卿长子。生于宋端宗景炎二年丁丑(1277)九月十二日已时。娶池氏,生子一:贞。
    八十八世 贞 选子。娶钱氏,生子三:桥、村、枢。
    八十九世 桥 贞长子。娶王氏,生子一:琬。
九十世 琬 (1359-1443)桥子。号玉泉。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六月初八申时。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己亥自丽水县徙迁瑞安五都上灶,时年二十七岁;为上灶肇基始祖。卒于明英宗正统八年癸亥八月十四日午时,享寿八十五。娶张氏,生子一:景衢,号云亭。
塘下上灶概况
    上灶先祖播迁概况:
    开派始祖讳进(658-728年)字晋卿,胄公子,泰伯六十六世孙,居山阴和乐村。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乙巳进士,官柯城(今衢州)刺史。致仕后卜居遂昌县马埠里,为延陵郡遂昌始祖。至其十世孙全智公(石庆公长子),因避唐末朱温之乱,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自遂昌迁徙仙居县下砾村,为仙居吴氏开基始祖。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戊辰进士,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全智公十世孙溁公(又名金明),携长子志远、次子志端,于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自仙居田头迁徙永嘉县西溪厚渠(今瓯渠),为瓯渠始祖;次子志端公则迁居丽水县,历六世至琬公于明洪武十八年迁徙瑞安五都上灶。传至九世,衍分七房;德皆公孟房祖、德诚公仲房祖、德信公季房祖、德泽公日房祖、德澄公月房祖、德涓公星房祖,德溥公、德渡公、德济公均迁居场桥、为场桥房祖,(日房祖德泽公于明万历年间迁居平阳县蓝田高园,日房十二世祖朝啓公,于清康熙年间从蓝田高园迁居平阳蔡家垟,至今繁衍后裔约二百多人;场桥房繁衍后裔约三百多人)。另有各房个别子孙近几十年中,先后散居台湾、上海、杭州、温州、瑞安及周边等地。
上灶《吴氏宗谱>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由九世祖德皆公肇修,至今已修撰十次。
上灶吴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计二进五间,坐东朝西。一九九二年重建二进五间带两廊,坐西朝东。二零一二年不慎毁于火烛。二零一四年合族筹划捐资,在原址重建三间四层大开间框架结构、约1600平方的宗祠,坐西朝东。(至今尚未完工、正在建设和装修中)。
上灶行第、辈分(102世起)
世國大家 作善有慶 挺秀永康 甯靖致治 守正安邦 通明顯達 富裕榮華
最高辈“作”字辈,最小辈“挺”字辈。
(二)又新公支系
吴进公在瑞安的另一支派是又新公支派。又新公廿一世孙思乔公自平阳仙口徙居瑞安吴角州为肇基始祖。廿五世孙万清公迁飞云阁巷。
(六十六世以上及进公、峦公事略见“进公——碗公世系” )
    六十六世 进 (658-728)
    六十七世 峦(677-734)生子三:长龙袭,次龙库,字元亨;幼龙装。
    六十八世 龙库 峦次子,字元亨。生子一:昌裔。
    六十九世 昌裔 龙库子,字庆宗。生子一:璇。
    七十世 璇 昌裔子,字齐政、行九。唐开元乙卯进士。娶李氏,生子三:长翥、字文羽,居山阴和乐村,为本支祖;次翱,徙居南浦为浦城始祖;三翔,为宣城始祖。
    七十一世 翥 璇长子,字文羽。公志高节,宣宗时为观察使召署吏部、不应。娶郑氏,继娶尉迟氏,生子五:长侃、次佖、三俣、四佇、五仲。
    七十二世 仲 翥五子,讳融、字子华。生子三:仕(少隆)、少邽、文质。
    七十三世 仕 仲长子,讳天任、又名少隆。生三子:长永清、次永源、三永澄,俱登进士第。
    七十四世 永清 仕长子,唐进士。卒葬金山。生子一:又新。
    七十五世 又新 永清子,字汤臣、号商铭,生861年。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原居闽之赤岸。后唐(924-934)授横阳县令,徙居邑之北门。卒葬仙口神山寺后。为平阳吴氏始祖。又新公到吴角洲的传承见下: 
75又新--76太炽--77钊--78廷旭--79仁杰--80源灏--81诜--82珦--83舜俞--84蕴古--85昌--86持正--87远--88复心--89克全—90㑺--91澄--92应颖--93明德--94贤(启齐)--95待(思乔,迁吴角洲始祖)--96乾--97以--98百公--99百零公--100思--101德--102光--103元--104廷--105大--106正……
飞云吴角洲行第、辈分(99世起)
思德光元廷 大正月永建 焕同昌日广 立体乃长成
松柏青秀茂 玉树庆安康 存家培礼义 世泽定兴邦
最高辈“永”字辈,最小辈“广”字辈
又新公到飞云阁巷传承如下:
75又新--76太炽--77钊--78廷旭--79仁杰--80源灏--81诜--82珦--83舜俞--84蕴古--85昌--86持正--87智选--88良--89国铙--90源文--91超厥--92茂后--93馨棋--94考祥--95九七公--96九八公--97九九公--98考--99万清公(迁阁巷始祖)--100君--101廷--102应--103有--104元--105得--106作--107昌--108宗--109锦……
飞云阁巷行第、辈分(99世起)
万君廷应有 元得作昌宗 锦高来丕立 富贵永长隆
最高辈“锦”字辈,最小辈“丕”字辈
四、瑞安吴氏穟公支系
始祖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季札………
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芮、29臣、30回、31右、32羌、33衍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成、40旦、41如胜、42允承、43偳、44熊庆、45康年、46英延、47之则、48式、49皋孟、50佶、51始泰、52符隽、53豫、54戢、55荟、56琨、57襄、58洵文、59騣、60盾、61奎、62承休、63若远、64世伟、65佐、66可博、67、舜诩、68穟、69旷、70玲、71安、72允…
(一)允公支系
瑞安陶山固前、山根、三甲,湖岭雅瑶、岩下、松坦,新垟、岙底角,马屿丁岙等地吴姓都同出允公支派,其发源地是固前。谱载允公“避王曦之乱”从福建迁来。为确定迁徙时间,有必要对“王曦之乱”作一番研究。
唐朝末年,皇室式微,群雄并起。寿县人王绪起兵攻入固始,招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入伙。三兄弟随王绪攻入福建,发动兵变擒囚王绪,王绪自杀。王潮攻占泉州,被封为泉州刺史。王潮死后由王审知继承。公元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主政期间,与民生养休息,兴利除弊,福建得以很大发展。王审知死后,长子王延翰继位,骄横淫奢,不久即被其弟王延均推翻。王延均于公元932年正式称帝,建立闽国。但也是荒淫残暴之輩,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王继鹏仍然没有改变坏作风。被叔叔王曦捕杀。王曦是王审知第七个儿子,夺得政权后依然腐败依旧。公元944年又被王审知的十三子王延政杀掉了。后来王延政被后唐所攻陷,闽国灭亡。
王审知的儿孙自相残杀,翻来覆去,称为“王曦之乱”。他被推翻是在公元944年。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是王曦上台那一年。允公正是在这段时间迁居瑞安。
根据谱序“允公避乱自闽赤岸迁居安固集善三十都黄山,数世后迁固社”安固即瑞安古称。允公后裔从固社迁居各处,虽各自立谱,但均认固社为祖地。各地家谱记载允公生二子,唯独固前谱记载允公生六子。其在瑞安的后裔均出自五子和六子。固前至今分为五房和六房,而无大房至四房,原因即出于此。而迁居各地之后裔,或出于对祖谱缺乏了解,或贪图方便省略他们认为无关的先祖成员,才产生允公只有二子的记载。
固前也称固社,其谱中记载允公六子为“老大、老二、万、事、亨伍、通六”老大老二无其他记载,老三万公,记载“同四弟居大廊殿”。老四仅记一“乏”字,可见其无后。据分析,允公长子和次子应该留在祖地,而允公迁居瑞安之前,应该在别地有过停留,三子与四子留居大廊殿。来瑞安仅带年幼的五子和六子。
据家谱中允公生平记载,“字从信,号小乙,天福年间避王曦乱復於闽之漳州赤岸来迁温郡瑞邑”,天福是五代后晋石敬塘和石重貴的年号,起讫于公元936至944年。又载“公生于唐乾符五年戊戌”即公元878年。按允公于天福初年来瑞,亦已经年近六旬。
根据家谱上的记载,确定探求允公之上谱源的方向,一是根据其生年,大致在泰伯71代至73代间,二是根据“避王曦乱”记载,祖源应当在闽中一带,不会在闽北霞浦(古称赤岸),而赤岸只是其中转码头。
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南平穟公派下有允之公,生二子。其下无记载。允之公属泰伯72世,年代世系符合。地处闽中,地域符合。与瑞安允公具有高度相符性。故决定允公接穟公南平南山派之下,以了却瑞安允公派下众多宗亲的寻宗接祖的愿望。
南平穟公的历史传承要从泰伯第六十六世孙可博公说起,从泰伯到可博的传承见前。史载可博公“十二岁能文,称圣童,唐天宝十年登李巨卿榜进士第。补翰林院宏文馆校书,兼监修国史。肃宗朝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银青光禄大夫。卒赠渤海郡公,谥文哲,葬硖石县西十里。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彰为其题墓誌,生二子:舜咨、舜诩”。其长子舜咨是翥公之父,是泰顺库村畦公的祖先。次子舜诩,则是穟公的父亲。
舜诩公共有五子,稀公、穗公、穟公、穫公、程公。穟公是三子。
穟公和其父舜诩公原來居住在河南固始,穟公号子文,字懋质,官居刑部侍郎,赠兵部尚书左大丞。穟公生三子,旷公、卓公和浚公。次子吴卓公,从山东金乡县令调任福建长汀县令。时值黄巢起兵,中原大乱。穟公为避战乱,带领家人来闽投奔卓公。迁洪塘,家居侯官虎江之左。这里所说的洪塘即现今的福州,侯官虎江即现今福州对面的五虎山下。
穟公的长子旷公,亦生三子,即玲公、珮公和珣公。这个珣公武艺高强,穟公带领家人赴闽投奔卓公时并未跟随。而是留在家乡统领一支由家族兵丁组成的千余人队伍,与王潮、王审知兄弟相善。时有汀州匪人葛,围打汀州,珣公遂与王潮兄弟入闽救父兄之难。珣与葛战,两箭毙葛,人称双箭大王。后王审知主闽,对既出身官宦,又勇猛过人的吴姓家族处处提防。吴旷和吴卓等人为消除王审知的戒心,决定隐居不仕。于是来到南平橘溪,“殳草莱,驱狐狸,辟荆棘,开田建屋”,在南平南山定居下来。
吴旷长子玲公,唐进士,镇州长史,银青光禄大夫。是南山长史派始祖。生四子:究、安、康、宁。其中次子安公,生七子:元、铎、允之、绍、章、仕廉、追昌。
南山谱载:允之公生两子:拾得、养。拾得失详,养生一子葵,葵失详。可见允之公在南山生养二子后外出,颠沛流离,最后到瑞安定居下来。
允之公是穟公第五世孙。在第六世第七世中,家谱中记载失详的有近二十余人。可见当时时局不稳,战乱纷纷,族人四散,各自奔命。
2016年8月5日,瑞吴代表一行八人在秘书长吴义者带领下,第二次赴福建寻找祖源,先到莆田,和当地宗亲商讨查找远公祖源事宜。后托其与南平宗亲联系,南平宗亲闻讯后高度重视。安排相关人员接待,在查阅了我们带过去的允公资料及固前家谱后。认为与南山谱中允之公高度吻合。带我们去南山祖地。在南山我们参观了正在建造中的吴氏祠堂和吴卓公陵墓。这次的认祖归宗过程卓有成效。
允公后裔中的历史名人
允公后裔中人才輩出,据《四库全书·浙江通志·科举》中所载,就有四位进士:吴良骥,绍兴十八年戊辰王佐榜进士,惠安令。吴幼存,嘉定十三年庚辰刘渭榜进士。吴瀹,淳祐四年甲辰留梦炎榜进士,处州教授。吴洸,淳祐七年丁未张渊微榜进士,宗正卿。
除上述见于正史的四位进士外,见于家谱中记载的还有:
允公六世孙吴植,仕常州提举。七世孙吴练,宋天圣年间授泉州同安簿,后升常州提举。八世孙吴浃,宋熙宁年间授信州提举。八世孙吴潭,仕汀州判,赠承直郎。八世孙吴湛,宋元丰年间荐授上虞丞。九世孙吴景,宋乾道二年丙戌授汀州判。九世孙吴昭,宋元祐六年庚午,以才能荐授泉州司户。十一世孙吴仁,以书法荐抵京校考,授大理寺评事,赠文林郎。十二世孙吴迥,宋绍定年间授德清令。十三世孙吴敏,宋端平年间以贤能荐授处州录事。十三世孙吴肇,宋淳祐年间荐授江西常平盐茶司副。十四世孙吴宏谨,宋宝祐年间以明经荐授江山教谕。十五世孙吴存勤,以明经荐授德路景陵学政。十五世孙吴存性,宋嘉年间以鸿词科擢授武昌咸宁令,升湖南通判。十六世孙吴玘,宋宝祐二年甲寅以明经授建州崇安县教授。十六世孙吴璆,经举荐授归德丞,后升汉阳令。十七世孙吴棖,宋咸淳八年壬申荐授福建制置司。十七世孙吴瓒,宋咸淳十年甲戌以才略荐授袁州司理。十八世孙吴廉,元元贞元年乙未,以科目擢襄阳令。廿世孙吴文熊,明洪武年间授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继先,洪武十三年庚申爵继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铎,明永乐元年壬午选贡生,授处州教授,升苏州经历。廿二世孙吴宗铎,明宣德四年戊申授广西浔州卫经历。廿二世孙吴铨,袭爵中都指挥。廿三世孙吴应观,明永乐年间由庠生入国子监,授黄陂令。廿四世孙吴潜,明天顺元年丁丑贡元,授长汀知县。廿四世孙吴傚,明成化十四年丁酉授泉州崇武仓使。廿四世孙吴准,明弘治三年己酉贡生。廿五世孙吴玉,明天顺七年年癸未贡生,授处州教授。廿五世孙吴祥,明嘉靖十年庚寅选贡生。(此段主要由松金先生整理)
允公后裔在瑞安迁居及行第情况
行第、辈分(都是101世起)
固前行第:朝文魁山显、逢成啟永传、廷守炳定乃、昌国运开宗
目前最大辈“廷”字辈,最小辈“国”字辈。
第24世晋纲公,于明正统年间从固前迁居湖岭松坦。
松坦行第:国尔元应日、振迎兴锡学、定乃昌……
目前最大辈“兴”字辈,最小辈“乃”字辈。
第25世梭公,于明嘉靖年间从固前迁居湖岭岩下。
第28世栻公,于明万历年间迁居从固前迁居陶山山根。
山根行第:朝文魁山显、逢成啟永传、廷守炳定乃、昌国运开宗……
目前最大辈“廷”字辈,最小辈“昌”字辈。
第29世依法公,于明万历年间从固前迁居湖岭雅瑶。
雅瑶行第:垂安康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
目前最大辈“翰”字辈,最小辈:“政”字辈。
第29世国湘公,于明崇祯年间从岩下迁居湖岭湖岙底、新垟。
第33世亦显公,于清乾隆年间从新垟迁居湖岭湖岙底岙底郭。
湖岙底行第:家伯世亦圣、作王学理显、耀公卿承传、松柏长青懋……
目前最大辈“公”字辈,最小辈“长”字辈。
第30世朝增公,于明弘治年间从固前迁居陶山三甲。
三甲行第:朝文魁山显、逢圣兆世日,作定沛永寿,福大正宗昌……
目前最大辈“定”字辈,最小辈“宗”字辈。
第33世明位公,于清雍正年间从雅瑶迁居陶山六甲。
六甲行第:垂安康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
目前最大辈“墨”字辈,最小辈:“国”字辈。
第33世折山公,于明天启年间从三甲迁居马屿丁岙(丁凤)。
丁岙行第:朝文魁折显、逢圣兆世日,作定沛永寿,福大正宗昌……
目前最大辈“沛”字辈,最小辈“正”字辈。
(二)太乙公(万公)支系
夏口吴氏肇基始祖太乙公,相传原籍闽之长溪赤岸。初入平阳昆阳东门,居三载,转迁城南岭门居八载,后定居金乡夏口。
瑞安吴姓出自苍南夏口太乙公支派的有肇平垟新渎,还有河口塘、塘口。
肇平垟传承如下:
1太乙(夏口肇基祖)--2文炳--3璞--4宗儒--5光宾--6裕通--7晏--8应--9庞--0益--11友--12声--13乔--14振--15昆--16骑--17堂--18发--19朗--20晋--21耀--22曾--23讼--24颐--25耀--26启--27国--28之--29元(元珍公分居鲸头)--30大--31荣--32景(钟贤公迁居肇平垟)
肇平垟新渎行第(101世起)
元大荣钟开,尚得芳声绍,联登定可期,耀祖凤来仪。
目前最大辈“声”字辈,最小辈“可”字辈。
塘口传承如下
1太乙--2文炳--3璞--4宗儒--5光国--6裕--7靖--8应--9瑶--10处--11友--12俊--13华--14继--15海--16亨--17榉--18任--19球--20佛--21保--22典--23东---24英--25莲塘--26隆--27世--28之--29元--30大--31荣--32景(景美、景茂从夏口迁居塘下塘口)
塘口行第(101世起)
元大荣景学,尚尔希贤作,联登定可期,耀祖凤来仪。
目前最大辈“希”字辈,最小辈“可”字辈。
允公与苍南夏口太乙公的关系:
在查找祖源的过程中,和夏口宗亲交换参阅了资料,夏口吴贤磉先生对家谱有多年研究,据他考证,太乙公名万,生于公元907年,其履历与允公三子万公十分相符。因此,瑞安河口塘、塘口、肇平垟新渎等太乙公后裔很可能和允公后裔属同一支派。按上述说法,太乙公属泰伯第73世。


第四部分 瑞安吴氏其他支系
一、瑞安东门白岩桥吴氏。瑞安白岩桥吴氏宗祠,地处瑞安东门,与柏屏街相近。此地元朝初年有四洲公字接山者,源出泰顺库村吴畦公,自白鹿城垟头下迁來瑞安东门柏屏,后裔繁衍,被《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所录载。明代有朴公字德厚者,系镜川里远公十世孙,亦于元代从平阳迁居瑞安南隅狀元里市心街, 其后裔有迁居东城者,有迁居东郊之八逸街者,其族明秀人才济济,功名官宦显赫,有《吴氏家乘》两冊传世。然白岩桥族谱所载,与前两者皆无涉。可見其族有独善其身之德,無攀附显贵之心。故其所传家谱,虽谱源暂无著落,本次修谱亦不能妄接,谨照原谱抄录。白岩桥谱以唐贡士秉昭公为一世祖、以下皆无具体年份记载。至十二世延鼎公,谱载:“宋宝庆三年授柳州大元戎,功袭万戶侯。柳州士民廖德化、伍士彥同頌德政。有琴鶴流芳匾額。为白岩桥复迁始祖。”宝庆三年为公元1227年。约与畦公第13世后裔相近。故以此作为推算其泰伯世系根据。
白岩桥吴氏原分四房,现主要有依旧居住在白岩桥的大房和居住在汀田的三房,总共人口约400多人:
白岩桥行第、辈分(104世起)
肇开晋迪吉 乃明绍其昌 泰伯渊源古 延陵世德长。
目前最高辈分“晋”字辈,最小辈份“绍”字辈。
二、塘下五林吴氏。其宗谱出自兰溪社峰,社峰吴氏至泰伯68世翥公和畦公还是一支,69世融公与益公分支,至74世党公,迁居淳安,82世文仪公迁居社峰。究竟是第几代,什么时候迁来五林,因未看到家谱,不好作结论。
三、塘下海北吴氏。海北谱始祖吴马长,疑是马军头领的官职名,祖籍南直隶安庆府太湖县兴化乡。洪武廿八年升温州卫海安正千户正统。举家迁瑞,繁衍成族。

第五部分  瑞安吴氏渤海郡
江南巨族始祖宣公系---渤海郡
    渤海源流远,延陵世泽长。关于吴氏郡望,民间常以季札派下为延陵郡,夫差派下为渤海郡。“瑞安渤海吴氏”考据历史相关谱牒,江南巨族始祖吴宣公(泰伯公第六十九世),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時,随父亲简公居西蜀阆中巫锡山,娶时任剑南节度副使孟知祥之女为妻。孟氏夫人为宣公育有三子:纶、经、绍。孟知祥在西蜀称帝后(史称后蜀),封吴宣为“驸马宣城公”。不一年,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继位,欲加封吴宣为“王”,宣公义辞,遂举家南迁。宣公南迁江西后,陆续购置了大量土地,家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行善积德,乐助救济,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元孙,这三百多元孙开枝散叶,形成江南巨族。传至五世沛公,字盛东(泰伯公第七十三世),生北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官为山东埭州太守,退隐山东渤海边,后裔以渤海为郡。
一、渤海郡---则茂公支系
  (一)则茂公支系考略
    第1世,泰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季札-重道-利坚-成铿-若水-玉-梓-烜-圭-镐-沐-霍-庄-森-永-敬-封-筼-葳-汉-檟-烝-璞-镬-祐-瑚-梁-库-圻-璧-矩-涿-隐-煜-櫮-齐-竺-祯-堂-明彻-逵-靖-蒞-稇-兢-伯芮-明通-武陵-初云-简公--69世.宣公-纶-宝-亮-沛.....
73世.沛公、字盛东(亮子),生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丙子(公元976),北宋天圣年间为山东埭州太守,生子二:楷、模。晚年退隐山东渤海边,后裔逐以地(渤海)为郡-74世.楷-炳-墉-铭-复-仁-伯莲-奕-简-柏-十四郎-岳-86世.则茂公.....
查《一脉相承的漳浦与台湾吴姓》资料:入漳吴姓始祖念二郎、名岳、字猥元、号石庵。原居汀州永定县,宋度宗咸淳年间,移居漳州海澄白埕吴养(浯漾)山(今龙海市东园镇)。岳公生三子:长子则贤,守祖传衍海澄一带;次子则惠,分衍南靖一带;三子则茂,分衍漳浦县南浦乡粪箕湖,后再分衍漳浦县石榴镇山城村。祖妣合葬在龙溪鳌仔林、号老婆缚脚(今南浦乡兴旺村),在山城村吴氏祠堂里,有一副对联:浯漾开基绵世泽,鳌林衍派振宗风。
阅《漳州平和吴江流后裔,寻吴氏本家和族谱》、《漳州吴姓各支系》、《吴岳(念二郎)世系资料》等等。则茂公系念二郎、岳公第三子,十四郎公之孙,柏公之曾孙,泰伯公第86世孙。元英宗至治年间,从河南洛阳徙居龙溪县锦田里洋尾(元至治二年划归南靖县管辖,今属漳浦县南浦乡),妣黄氏,生子二:种德,重成。长子种德公,号饮宾,传漳浦县山城、崎溪等地,部分后裔居台湾;重成公生子三:纯齐、纯洪、晚达。纯洪公、字懋洪生应时。应时公生辈。辈公生理齐。理齐公生景宜。景宜公生宏器。宏器公生子二:甫祥、甫瑞(泰伯公第94世)。甫祥公生子五:肇祖、肇起、肇都、肇缉、肇熙;甫瑞公子二:盛宇、盛化。
甫祥公长子肇祖,生三子:时雍、时和、时荣。
    肇祖公长子时雍,居平阳四十五都高沙麻步。时雍公长子,宗周公派下日定,迁居福建秦岭牛栏岗;时雍公次子,宗禹公迁居平邑四十六都南湖竹坪;时雍公三子,宗旦公迁居瑞邑四十六都蘇山。时雍公至六世孙:士儒公移居福鼎选城东山下;士贤公迁福鼎六都大赏當笻。
    肇祖公次子,时和公迁居瑞安四十二都团社(今马屿五甲等地)。
    肇祖公第三子,时荣公迁居瑞安陶山沙洲。
    甫祥公次子肇起,生子二:时谟、时诏。时谟公次子宗德,居台湾;
    甫祥公第三子肇都、字文洪,生子二:时明、时晴。
    肇都公长子,时明公生宗上,居瑞邑九都瑞安莘塍前埠。
    肇都公次子,时晴公生宗正,瑞邑九都移居平阳二十九都灵溪大门。
    宗正公生子三:文弥、文瑞、文瑜。
    文弥公生子一,起珍公迁居永嘉山丁埠头,后裔住温州。
    文瑞公、讳聖瑞、字伸祥,生子二:起仁、起泰。
    文瑜公、字伸明,生子四:起士、起宝、起卿、起顺。
    甫祥公第四子肇缉,迁居泰顺,住址无详。
甫祥公第五子肇熙,子三,时泰、时浩、时丙,居温州永强三甲。
甫瑞公长子盛宇,林山内纪祖。生子四:兴权、兴礼、兴宗、兴进。
    盛宇公长子兴权公,生子士铠。
    士铠公生子三。乾傅、乾受、乾弟。
    士铠公长子乾傅、字克震。高楼林山始迁祖(泰伯公98世)。
    乾傅公生子五。世韬、世略、世贤、世德、世餘。
甫瑞公次子盛化、字建生,居东山南陀岭。生子敬所。
    1、肇祖公派下概况
    泰伯公第九十五世肇祖公,生公元1521年(明正德辛巳年),生子三:长子时雍、次子时和、三子时荣。
时雍公于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避乱从福建漳州南靖县焦山(今属漳浦县南浦乡),迁至平阳高沙里。时雍公长子、宗周公派下迁居福鼎選城;时雍公次子、宗禹公迁居平阳南湖、竹坪。厥后,时和、时荣二公访胞兄(时雍)至平邑,携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复游平阳坡南,渡过瑞安飞云江,乘舟沿江而上,见其山明水秀,土地肥沃,风俗醇美,逐卜宅居矣。时和公逐卜居团屿(今马屿五甲),时荣公居陶山沙州。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公(泰伯公第九十七世)居陶山苏山。三公分別为五甲、沙州、苏山始迁祖。
马屿五甲等地吴氏概况。肇祖公次子时和、字元有(马屿五甲始迁祖),生公元1546年(明嘉靖丙午)三月初三日辰时,卒公元1619年(明万历己未)十二月十五日辰时,坟本山殿后大树脚,坐丑向癸未丁分金。妣凤氏,生1547年(明嘉靖丁未)四月十三日午时,卒公元1618年(明万历戊午)十一月廿八日酉时,坟本山殿后,公元1885年(清宣统乙酉)转迁与时和公同穴,公元1990年重修。
时和公生子四:长子宗山、次子宗仑、三子宗久、四子宗四。长房宗山公派下:泰伯公第九十九世起义公迁居平阳坑塘岙;泰伯公第一百世君靖公迁居里垟底。二房宗仑公派下:泰伯公第九十八世文景、文泰马屿江桥湾;文泰公之子起望公迁居苍南信智、起则公迁居马屿大坑。三房宗久公派下:泰伯公第九十八世文才公迁居苍南宜山,文才公第三子起敬公迁居马屿大南呈佛;起敬公九世孙、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仁法公、号忠法,居舟山市定海区(中浪集团董事长);文才公第四子起灿公迁居苍南信智;文才公第五子起亿公迁居苍南赤溪。四房宗四公生子二:长子文跃、次子文奎。后裔怀四公迁往江西、部分迁居瑞安南门三港殿东萧壤巷及瑞安卓岙等地。
陶山沙洲等地吴氏概况。肇祖公第三子时荣公(陶山沙洲始迁祖),生子宗沔公,生卒不详。坟谢岙山。是一支克勤克俭、敬业厚德宗族。泰伯公第一百零六世永年公,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娒奶公迁居陶山;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玉清公迁居瑞安城关;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玉银公迁居仙降林家村。至今丁育六百多,传衍十五世。
陶山苏山等地吴氏概况。泰伯公第九十七世、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公(陶山苏山始迁祖),育子三:长子文溢、次子文拱、三子文叔。文拱公移居马屿姜山;文叔公之子起智公迁居马屿大岙底;文溢公派下:泰伯公第一百零二世、日湊公移居谢岙底(瑞安潘岱),克鵬公移居黃泥山(今瑞安沙河底)。宗旦公坟大岙底山。至今丁育七百五十多,传衍十六世。
时和、时荣,宗旦三公,入瑞迄今近四百卅载,衍传十七世,丁育五千三百多人……。是一支名门望族,宗支繁衍。部分族人散居福建,江西、舟山,温州,平阳,苍南,瑞安马屿、陶山、飞云等30多村居……。
祠堂记
宗族祠堂建于清康熙卅年,由时和、时荣,宗旦三公后裔筹资建造,坐落于五甲山脚下,使用面积96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清同治三年重修,1992年8月再一次重修。
修谱时间
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二次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第三次修谱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四次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
五次修谱于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六次民国廿一年(公元1922)
七次修谱于民国卅五年(公元1946)、八次共和甲寅年(公元1974)
九次修谱于共和癸酉年(公元1993)、十次共和己丑年(公元2009)
莘塍前埠与马屿五甲宗族,自民国至共和年间三顾马屿认亲无遇,直至公元一九九三年农历十月廿三日,前埠礼育(泰伯公第一百零九世)至马屿集市经商与五甲宗亲相遇,双方查阅谱系共祖同宗,此后瑞安渤海吴氏宗亲频繁往来。
2、肇都公派下、塍前埠吴氏概况
    前埠始祖肇都公、字文洪(泰伯第九十五世),居闽之福建漳州南靖县焦山(今属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明万历十几年间,游浙温瑞邑九都前埠,见夫水秀山明、俗风醇美,逐卜宅居焉。文洪公生子二:时明、时晴。
    肇都公长子,时明公为乾房,公妣潘氏,生子宗上、字子上。
    宗上公生文璜、字聖璜。文璜公生子三:起柱、起桂、起兆(泰伯公第九十九世),留守九都前埠。
    肇都公次子,时晴公为坤房,公妣谢氏,生子宗正、字昌胤。迁居平邑二十九都(今苍南)灵溪大门,娶许氏、生子三:文弥、文瑞、文瑜。宗正公长子文弥,居永嘉山丁埠头,后裔居温州。文弥公生子起珍(泰伯公第九十九世)。
    肇都公居瑞邑九都迄今历时四百载,宗传十八世。瑞平兴盛,丁旺叁千有余,枝繁业衍。部分族人散居台湾,福建,上海,南京,温州,永嘉,平阳、鳌江,苍南、赤溪、信智、观美,瑞安安阳、飞云良种场、西门河头、十八家、东山、上望九里、莘塍、七坦、直落、周田、董田、塘下等遍布罗星。具体详情由前埠、苍南大门谱载。
历史知名者
    肇都公、名文洪,特授经官吏司之职;
    起柱公、讳国柱、字清良(泰伯公第九十九世)。生清康熙十一年辛亥(公元1671年)六月卅日未时,清登士郎。
    起兆公、名国兆、字国肇(泰伯第九十九世)。清康熙年间,生卒失考,九品之职;    士甲公、名允甲(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生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六月卅日未时,清登士郎,钦赐恩赉。
    日松公、字连松、号崇礼(泰伯第一百零二世)。生清乾隆卄五年己卯(公元1759年)四月初六日亥时,九品之职。
    大坊公(泰伯公第一百零三世)。生清乾隆六十年甲寅(公元1794年)十一月初七日巳时,九品之职。
    大钏公,讳大川、字接春(泰伯公第一百零三世)。生清嘉庆五年庚申(公元1800年)十二月卄一日亥时,九品之职。
    学锦公、字寿考,榜名公度、号逸民(泰伯公第一百零六世)。生光绪卄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九月初八日午时,浙江公立专门学校医科毕业。陆军第一等军医官,民国十三年为军医官医长。
吴锦章,女(约1910—?),祖籍瑞安莘塍前埠村人。温州师范学院毕业,民国(1940年期间)任九里乡(现上望九里)女乡长,解放后教书…。她舅父叫朱云龙(东区地下老党员,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平阳麻步区长、温州卫生局局长…)。
祖墓与宗祠记
     前埠始迁祖肇基祖公,讳肇都、名文洪,娶林氏,合葬本地(前埠)太阴宫前一墩一穴。公元1973年转本埠二坦门前路北上坡中央;公元1992年又转本埠三坦公墓旁边,坐北朝南。
前埠吴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前埠前岸,坐南朝北五间二进、东西两廊各三间。四至:东靠吴宅九间巷弄、西靠叶家和吴家、南靠吴家界、北靠前埠河路。20世纪60年代吴氏宗祠被政府拆除,暂建为米厂、粮仓使用。20世纪90年代,米厂毁于火灾,吴姓族人自筹资金重建二进三间(共六间),东首另有四间房屋(从前埠河至吴家为界),共建筑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由于原祠堂位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控制范围,2005年吴姓族人自筹资金,又在前埠三坦工业区范围旁边,建造二进五间三层祠堂,建筑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至:东至工业厂房、西至叶宅祠堂、南至路、北至路。于2019年被政府拆除,将土地征收挂牌出让荣安地产公司开发。宗祠迁移至前埠村老人公寓西首,将于2022年开始方案设计修建。
修宗谱时间
首修于清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
清光绪甲辰(公元1904年)、  民国乙丑年(公元1925年)
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  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
共和乙卯年(公元1975年)、  共和丁卯年(公元1987年)
共和壬午年(公元2002年)、  共和癸巳年(公元2013年)
3、高楼林山等地吴氏概况
高楼林山吴氏始祖瑞公、字甫瑞(泰伯九十四世、宏器公次子),于明隆庆年间,随族邻游流至闽泉州,南安黄龙逐卜宅而居,成家立业,生子二。长子肇宇、字盛宇,次子肇化、字盛化。
甫瑞公于明万历年间移居同安崇善里,与祖籍失联。后族人寻亲至同安崇善里,据乡邻传说,公由官司原因带家人南迁浙地,生卒、墓址具失考。
盛宇公、名肇宇(瑞公长子),生穆宗隆庆五年庚午(公元1570年)六月廿一午时,卒崇祯十六年壬午(公元1642年)六月卅日未时,享寿七十三。妣曾氏、与公葬平邑四十四都石墩岗垟岙垅坐东向西。
    盛宇公生子四:兴权、兴礼、兴宗、兴进。
    兴权公、字敬宗(盛宇公长子)生子士铠、字啓然。
    士铠公生子三:乾傅、乾受、乾弟。
    乾傅公、字克震(士铠公长子),林山始迁祖(泰伯公第九十八世)。
    盛化公(甫公次子)、名肇化、字建生,自闽随兄来平邑,分居平邑东山南陀岭。公妣生卒逸,坟在瑞邑五十都知朱垟大区田上。生子敬所。敬所公生子三:荣赞、荣国、荣亮。
    盛宇、盛化二公祖辈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黄龙,迁居同安感化里沙坭洋西堤。明万历三十三年甲辰(公元1604年)移居桐山县,土名后五岱,住十余年。万历四十五年丙辰(公元1616年)移居平邑四十四都廿八庄塔边东山(今平阳水头镇)。祖坟在感化里隔口,按清代地名史记载,隔口是感化里大路尾堡隔口自然村,现地名是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云浦村。
    乾傅公、字克震(盛宇公曾孙,泰伯公第九十八世),高楼林山始迁祖。生顺治十年壬辰(公元1652年)十一月廿三日丑时,卒雍正二年(公元1723年)正月初三日亥时,享寿七十二。妣蔡氏,生康熙二年壬寅(公元1662年)十一月廿五日寅时,卒雍正二年(公元1723年)闰四月十三日未时,享寿六十二。生子五:世韬、世略、世贤、世德、世餘。公从平邑四十四都廿八庄,迁居瑞安高楼林山。
    泰伯公第一百世鼎超公 居高楼四十九都官岩坑,生子五。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奕引公 移 居五十都雪山(文成)。泰伯公第一百零二世振註公 随母带住四十四都(平阳)马蹟寺西仓坪。泰伯公第一百零三世应清公 移居高楼营前白岩前。泰伯公第一百零四世时彪公 移居青田九都二源远村、时明公 移居金华湯邑北乡、时汉公 移居杭州、时皆公 移居高楼新渡垟尾林。泰伯公第一百零五世汝運公 移居福建泉州、汝种公 移居杭州、汝定公 移居福建德清县三桥头。泰伯公第一百零六世明汉公、明堂公 移居福建浦城关处乡,明珠公、明彩公 移居 嘉兴湖州长兴县,明善公 移居宁波,明聪公 移居温州飞霞北路等等。
盛宇、盛化二公迄今历时四百余载,传宗十七世。乾傅公迁居高楼林山三百二十多年,繁衍十三世,丁旺三千多。部分族人散居上海,嘉兴,宁波,杭州,福建,武夷山,金华,青田,温州,瑞安,平阳,水头,黄将岙,东山头等遍布罗星,具体详情由林山、岩头、官岩坑等谱载。
行 第(自泰伯公第96世起……)
马屿、陶山、莘塍等支系
时宗文起君   士日大光昌   学人存礼义  万载衍芳英
目前瑞安族长“学”字辈--裔孙“载”字辈、苍南族长“昌”字辈—最小“义”字辈
高楼林山、岩头、官岩等支系
兴士乾世鼎   奕振应时汝   明全贤瑞中  华永昌继承
目前族长“汝”字辈—最小“华”字辈,
二、渤海郡---伦清公支系
陶山林岙,湖岭双坑口、潮基下街系伦清公派下
    陶山林岙宗族。入闽始祖吴伦清,泰伯第90世孙,明初自南京姑州沂水县南迁福建。传11世怀山、怀川、怀平、怀泽等公,为避洪夷之乱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迁入平阳鹤溪。怀山之7世孙起鹏公于清雍正年间迁徙瑞安廿四都林岙。90伦清--91元康--92文易--93广郎--94玉彬--95天珠--96茂祐--97钦达--98存思--99宣拱--100怀山--101振玉--102秉圣--103朝梁--104永茂--105有佩--106起鹏--107大……
伦清公瑞安后裔分布:
怀山之七世孙起鹏公,于清雍正年间迁徙瑞安廿四都林岙为肇基始祖。目前,陶山林岙人口一百八十多,认平阳鹤溪宗祠。
湖岭双坑口也是吴伦清派下,人口三百左右,认平阳鹤溪宗祠(具体详情待查)。
陶山林岙、湖岭双坑口行第、辈分(100世起)
怀振秉朝永,有起大正可,成家昌立秀,华美体尚尊
陶山林岙最大辈“正”字辈,最小“秀”字辈
湖岭双坑口最高辈“大”字辈,最小辈“秀”字辈。
湖岭潮基下街宗族
湖岭潮基下街吴氏属吴伦清派下。遷元公,讳亦元(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生卒失考。公于清雍正年间与弟游乐至瑞邑湖岭潮基,见环山绕水胜地,其昌子孙为址,开基创业,为潮基吴氏肇基始祖。迄今近三百年历史,传十一世,人口一百三十多。
行第、辈分(102世起)
文喬徵德化 明達茂盛昌 朝啟賢良貴 邦家永慶祥
最高辈“明”字辈,最小辈“昌”字辈。

资料来源《瑞安吴氏通志》
公元二零二二年、共和壬寅暑月     
泰伯公第一百一十世 吴义者 修整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