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113.73.144.*
2024-7-7 20:19:31
从盘古到吴祐
            从盘古到吴祐
    近十多年来,为研究家族史,查阅史料和各类吴氏宗谱难记其数,而发现从盘古开天地起记载到五代十国时期吴祐的谱记,既难以置信又十分高兴,在此,分享给大家以供研究、参考和核实。(以下世系,年代由近及远,括号为同辈兄弟或姐妹,笔者注):
吴祐 →(吴明)、吴渊、(吴礼)→(吴天佑、天福、天禄)、吴天禧 →(吴春)、吴融、(吴和、吴景、吴华、吴秀)→(吴旷)、吴卓、(吴浚)→ 吳穟懋、(吴稀、吴程、吴穗、吴获)→(吴舜咨)、吴舜翊 → 吴可博 → 吴佐、(吴兢)→ 吴世伟 → 吴若远 → 吴承休、(吴承烈)→ 吴奎 → 吴盾、(吴垕)→ 吴骏 → 吴询文、(吴询武)→ 吴襄、(吴广)→ 吴琨、(吴璹)→ 吴荟、(吴荃)→ 吴戢 → 吴豫 → 吴符祐、(吴符俊)→ 吴始泰、(吴始华、始衡、始恒、始崇、始淮、始济)→ 吴佶、(吴儇)→ 吳臯侐 → 吴式 → 吴之则 → 吴英延 → 吴康年 →(吴景、吴氏两姐妹)、吴熊庆→ 吴偳 →(吴允左)、吴允承 → 吴如胜、(吴如静)→ 吴洹、(吴旰)→(吴国)、吴成 → 吴汉、(吴尉、吴翕)→ 吴章 → 吴复兴、(吴复奇)→(吴葵)、吴隆 →(吴介)、吴全 → 吴衍陵 →(吴传)、吴差 → 吴右 →(吴正、吴平、吴重)、吴回 → 吴臣 → 吴芮、(吴延)→ 吴申 →(吴彰、吴穆)、吴平 → 吴涉 → 吴蹶田 →(吴空)、吴勾馀、(吴裔馀、吴禅、吴景、吴烔)→ 吴弥庸、(吴裔、吴敬、吴华、吴寿)→(吴紫玉、吴鸿、吴地、吴姑曹)、吴友、(吴忌)→ 姬夫差、(姬终累)→(姬概、姬通)、姬闔閭 → 姬诸樊、(姬季札、姬遏、掩馀、馀祭、夷昧)→ 姬寿梦 → 姬句卑→ 姬颇高 → 姬转→ 姬禽处 → 姬夷吾 →姬屈羽 →(姬柯仲)、姬周繇 →(姬伯卢)、姬柯卢→ 馀桥疑吾 → 疆鸠夷 → 姬柯相 →(毕公、台公)、熊遂 → 周章→ 姬叔达、(姬叔夏) → 季简、(居简)→(泰伯)、仲雍、(季历)→ 周太王姬亶父、配姜氏 → 姬公叔目祖 → 姬诸周、(姬诸盩)→ 姬组绀 → 姬太公 → 姬云都 → 姬亚圉 → 姬侯牟 → 姬高圉 → 姬辟方 → (姬超)、姬公非 → 姬毁隃 → 姬差弗 → 姬国华 → 姬太素 → 姬皇仆 → 姬庆节 → 姬堃 → 姬公刘 → 姬乾 → 姬郝 → 姬含章 →姬胜 → 姬鹰 → 姬拨 → 姬抚 → 姬育 → 姬鞠陶 → 姬不窋 → 姬叔旺 → 姬楘玺 → 姬挚 → 姬后稷 →(业父)、帝嚳高辛氏、配邰姜嫄 →(赢昧、蛩基、嗣重、窮奇、啓历、已修、)、蟜極、配握裒、(已熙、倍伐、张挥、窮申)→(祁豹、玄嚣、禹 阳)、金天氏少昊、配凤鸿氏、(己、苗龙、箴、任、荀、僖、姞、儇、衣、玄囂、昌意、少豪、胜、皇夷、酉)→ 公孙轩辕、配西陵嫘祖、(公孙勖、世) → 少典氏、配有蟜氏附寶 → 伏羲氏、配蟜氏 → 燧人氏、配华胥氏 → 盘古、配太太

   吴武,作于2024年7月7日
吴武

IP:113.73.147.*
2024-7-2 9:43:04
恭喜宗沁高考贵州理科第一
   恭喜宗沁高考贵州理科第一
            吴武
云贵高原黔东南,吴氏潜质传侗苗。
喜闻宗沁冠全省,远口总祠耀金光。

男儿初展平生志,开创千年不朽功。
青山似锦见彩虹,秀丽如屏出蛟龙。

注:吴武,作于2024年7月2日
吴武

IP:113.73.147.*
2024-6-30 10:37:06
吴程、吴祐、吴待问家族间的交集
    《吴程、吴祐、吴待问家族间的交集》

  从现有男性遗传基因检测结果数据中查找,与我共祖时间最近的是一位来自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的宗亲。寿宁县地处闽东北部,闽浙交界,与温州市泰顺县、丽水市景宁县相邻。历史上该地区建置变化较大,直至公元933年,即五代十国时期才正式设立寿宁县。
  吴姓是寿宁县第一大姓,有些村落吴姓占人口的60%-70%,其中不少祖上来自浙江丽水的“云和吴氏”。查《浙江云和吴氏宗谱》,该宗吴氏奉唐代越州山阴人(即今浙江绍兴人)吴翥为一世祖。吴翥唐宣宗大中年间,观察府召以署吏,不应,言诸朝,赐号文简先生。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宰相吴程也是越州山阴人,据《三山志》记载,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福州李仁达称臣归附吴越国,且在当年十二月因谋反被杀,吴越王逐以吴程知福州威武军节度事。
  另据《衢州棠荫吴氏宗谱》记载,吴祐天福五年(940年)至广顺二年(952年)守汀州,任威武军节度使左押衙(即节度使副手,笔者注)、载兴院制置(即浦城等地区制置使,笔者注)。期间946年入福州,947年归衢州(据江西广丰《浯溪吴氏宗谱》记载,笔者注)。
  根据史料,唐末时期福建地区人迹稀少,外来移民接踵而来,其中吴待问、吴育、吴充家族也是北宋初期来到福建省浦城县的。目前的记载仅可追溯到吴待问祖父辈,笔者推测吴待问先祖很可能是随吴程或吴祐家族军队,从浙江来到福建的。
  从以上史料分析,吴程、吴祐、吴待问家族人员间有交集。唐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军队大多数以家族形式存在,所以,以上三家族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可以通过男性遗传基因单倍体检测结果核实。网上可查到吴待问家族后代出现在谱记中的最迟记载是1949年出生,而吴程后代,笔者目前尚未查到记载。

      注:吴武,作于2024年6月30日
吴武

IP:116.28.142.*
2024-6-19 21:38:47
吴祐与汀州龙归寺等事记
       吴祐与汀州龙归寺等事记
从《衢州棠荫吴氏宗谱》,笔者获得了更多的始祖吴祐相关信息:
1.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守汀州、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建水东龙归寺(院),准敕幸诗书之派院。至后周太祖广顺二年任满。(后文略)
据光绪5年版《长汀县志》记载:龙归寺,在成上里。另据2007年11月1日福建省旅游中心信息:龙归寺地处长汀县古城镇东陂岗。该寺依山而建,小溪环绕,清泉畅流,公路通达,结构别致,占地面积大。漫步石阶而上,迈入大门,往左便是古寺大雄宝殿,往右建有天后宫。天后宫前留有空坪,建有戏台,每临蘸期或妈祖娘娘诞辰升天纪念日,请鼓手,唱大戏,提傀儡,信众云集,热闹非凡。古寺虽遭多次毁损,但经多次修建,仍古风长存。(该文称,龙归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那吴祐在947年应该是修建或者扩建,笔者注。)
2.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行状曰:公和气接物,盎然如春。前孜使命,敢犯勿欺。不以富贵骄人,惟以谦恭自处。核其生平,自衢守汀守殊久,历年甚多。位愈高而志愈下,宠弥厚而忧弥深。不蓄资财,为寓 计。不树私党,为门馆恩。所居之宅,仅蔽风雨。贱檐疏牖,不堪其忧,公处之恬然自若,呜呼,可为笃志君子矣。
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其姨妈张氏时为贵妃。显德五年(958年),曹彬曾奉命出使吴越国。北宋以后,曹彬得到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三代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南征北战、建功立业,为大宋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经历多次封赠至太师、尚书令,累封冀王、鲁王。

     注:吴武,作于2024年6月19日
        (在此也对衢州吴云峰先生给于的帮助致以谢意)
吴武

IP:116.28.142.*
2024-6-17 14:21:29
《记黄埔军校教官吴乃辅》
       《记黄埔军校教官吴乃辅》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由此想到我爷爷的叔叔吴乃辅(字友三),他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大队军械处教官,谨以此文纪念之。
第六期是黄埔军校南京时期首批学员,于1928年3月举行开学典礼。该期学员共计3534人,于1929年5月期满毕业,称为第六期第一总队,以与黄埔第六期第二总队相区别。
乃辅公长期在外,具体细节我不太清楚,只听爷爷说他后期在北平(即今北京)的傅作义部队任军械署长,并随之起义,起义后在重庆工作。听家中堂爷爷称赞过他,说是在战乱中他意外地发现两大箱金银财宝,且没有人所知,但他并没有趁混乱局势占为己有,而是上缴了。刚解放时我爷爷因家中商铺被战火烧毁,曾到重庆投靠他几年,回到家乡以后一直有书信往来。乃辅公有一子一女。子善谋,湖南大学毕业后在家乡中学教书,后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子女。女瑞英,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成都教书,女婿向儒贤,野战军干部,转地方后曾担任成都市化工局局长和物价局局长,笔者在二十来年前曾登门拜访过两位前辈。瑞英姑奶奶有一女一子。

    注:吴武,作于2024年6月17日
吴武

IP:113.73.146.*
2024-6-15 0:15:13
从遗传基因了解我们的祖先
从遗传基因了解我们的祖先
根据古墓人骨和现代人的基因检测结果,以及基因检测机构的综合统计资料分析,加上对家谱和史料的研究,笔者了解到我们的祖先(男性单倍体N系),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西周姬姓王室及王族,其男性单倍体N系,他们统治国家的特征,主要是大封诸侯,制礼作乐,讲究礼制,以德服人来加强王朝的管理与统治,以达到社会安定、百姓和睦。这种“礼”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要遵守规则和以规则为基础的法律法规。
2.源自姬姓的吴氏,体现了N系人非武力争斗的特点,当泰伯明白国君更倾向于季历成为接班人的时候,自己和仲雍便远避它乡。这种品德后来被归纳为吴氏的“三让文化”。
3.吴泰伯的生活群体,后来被西周王朝分封为子爵级别的诸侯国“吴国”,国主被称为“吴伯”,在战国时代的国主开始被称为“吴王”。吴王夫差也表现出N系人相信规则、相信许下的诺言会得到遵守的典型特征。在他打败越国勾践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矩并没有进一步杀绝勾践,反而是勾践更会使用策略,在卧薪尝胆成功以后,趁吴国争霸中原、后方空虚的时机进攻并灭掉了吴国。目前基因分析结果越国勾践属于非N系人,很可能是O系。
后世有人批评或归罪夫差刚愎自用,不听伍子婿要杀尽勾践灭绝越国的建议,而最终导致吴国被灭的悲剧。笔者认为,吴王夫差是个有能力、有作为而遵守“礼”的人物,他不破坏当时的作法而杀绝失败的诸侯国君,这本来是应该被称道的。
4.夫差以后,N系人在全国性的皇朝方面就没有再出现过皇室了,因为N系人太守“礼”了,加上人口劣势,也比不上Q系人的狂野和征服,以及O系人的反抗能力和人口优势。
5. N系人凭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素质,后世一直是辅助各朝代的重要力量和重臣,在人文方面有建树,并且吴氏女性出了好几位著名的皇后/皇太后。
         注:吴武,作于2024年6月12日
吴武

IP:113.73.147.*
2024-6-1 17:04:58
宣城茂林吴氏与常山桐门吴氏之血缘关系
宣城茂林吴氏与常山桐门吴氏之血缘关系
男性遗传基因检测结果,其中的一个节点号N-CTS4714把我与安徽宣城泾县茂林吴氏关联了起来,显示我们共祖,尽管是几千年前的事。
从网上了解到,目前的泾县茂林镇是由北宋的“茂林吴家”而得名,再查到茂林吴氏尊南唐循州司马吴万一为一世祖,他随父亲吴君锡从江西上饶迁居健康(即今南京,笔者注),长大后寓居今天的宣城。
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以下相似的记载,按照我们宗谱,衢州常山县桐门吴祐第二代(后唐末北宋初)有茂高、茂实、茂林、茂山;第三代有君德、君俸、君肃、君聘/詡/翊(三部不同宗谱不同记载,笔者注)、君翰。其中上饶广丰谱记载,君聘第四子舜谁官任闵州司马,遂居闵州。
如果有机会,笔者愿意邀请宣城茂林吴氏的宗亲进行男性遗传基因的祖源深度检测,以验证宣城茂林吴氏与常山桐门吴氏在近1000年内是否有血缘关系。

注:吴武,作于2024年6月1日
吴武

IP:113.73.147.*
2024-5-29 21:34:44
从男性遗传基因分析本人的吴姓来源
   从男性遗传基因分析本人的吴姓来源
大多数吴姓人都尊吴泰伯为始祖、仲雍为传世始祖,且有家谱为证,但事实上,吴姓人是文化上的一家人而不是血缘上的一脉相承。
现代基因科学和分子考古学为我们的祖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为男性人类有个叫“男性单倍体”的遗传特征,它是通过基因遗传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的,并且传男不传女。一个人带的这个特征永远都不会改变,更作不了假,它把不同父系的人群区分开来。
就拿我们吴姓来说吧,目前主要有三种男性单倍体 -- N 、C、O系列。其中:(近7千多年的情况)
1)N系,主要来自北亚、东北亚(蒙古高原以北),如早期的丁零人、铁勒人,后期被称为突厥人。细分的话,N系有“N南”和“N北”两支。N北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北亚等地。N南则是N系向南行进的部分人群,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和黄河中下游区域。
2)C系,主要来自蒙古高原,包括不同时期的阿尔泰人、鲜卑人、柔然人、室韦人、蒙古人,后期统称为蒙古人。
3)O系,是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占汉族人口的绝大部分。
N系和C系两大部落在历史上多次互相臣服,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他们占汉族人口很少一部分,约5%。
目前已发掘的古墓葬群,通过古基因检测得出的考古结论是中国周朝姬姓王室是N北,贵族是N南。那么,根据吴泰伯历史,吴姓嫡传男性单倍体是N系。
我们了解到在中国夏、商朝时期,人们基本上还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所以姬姓家族及其部落其实是由N南、N北、C等组成的。因此,在吴姓人群中有N、C是正常的。以笔者的理解,当年吴泰伯、仲雍出走到今江苏无锡区域,肯定不至是两个人,必定是两人所处小部落的部分人员一起出走。当然,这部分人员的数量比起无锡区域的原住居民那是少得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吴姓人口绝大部分为O系的原因,因为吴国被越国灭国后,很多国民以国为姓,他们是吴国的当地居民血缘,与吴泰伯、仲雍部落的血缘不相同。
笔者基因检测结果,其N-Y72712节点的突变发生在3720年前的夏朝,该单倍体接下来又分成了三个支系,在商周时期有较多的人口增长(基因检测机构结论,笔者注),这与历史现实相一致。
笔者基因发生突变的另一个节点是2160年前的秦汉时期,据历史记载,在该时期吴姓当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家族发生了人口爆发式增长。加上笔者家谱记载的始祖吴祐是饶州人(具体是今余干县白塔村,笔者注)。而余干是吴芮的出生地,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自己与吴芮同族,当然还有待于考古得出吴芮家族男性单倍体特征加以证实。顺便提一下,按照近年来各方对吴姓世系的研究,吴芮属于吴王夫差后裔,而其他大部分吴姓属于季札后裔。
  注:吴武,作于2024年5月28日
吴武

IP:113.73.145.*
2024-5-24 20:57:51
我的祖先在石峁
   我的祖先在石峁
出于对家谱研究的执着,前不久做了基因祖源检测。分析结果过程中,有了非常意外的惊讶 -- 原来,我的祖先在石峁遗址中被发现。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
在发掘考古过程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分别通过先进的碳十四测定技术和古DNA技术,对石茆遗址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吴小红教授团队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外城东门址、内城后阳湾、呼家洼等地采集了包括白灰地面、炭化木材、炭化种子、人骨等上百个测年样品,并使用碳十四测年技术进行了测定。
其中,付巧妹研究员团队通过古DNA技术,对遗址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基因测序。付巧妹的古DNA检测结果被宁超、王传超、崔银秋等人共同发布了论文《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根据该论文披露,石峁皇城台编号为SM-K4-1的个体,父系单倍群类型为N-F963。即石峁遗址提取到了一例父系DNA样本,检测结果为N-F963,从该样本编号SM-K4-1来看,是出自石峁第四号K4头骨灰坑,也就是一号马面西北的城墙下的头骨人殉祭祀坑,他是一位人殉样本,且身首异处,只留下头骨。
网上的文章说:宁德林老师,从石峁遗址的第四号K4头骨灰坑一号样本中发现了原匈奴类型古DNA,N-F963(即原匈奴石板墓人群)。该类型人类活动于内蒙古高原。长城沿线。而石峁的女性祭祀殉人。也是来自这一地区的D4母系。两者有关联。说明石峁古人攻打长城沿线的N北支人群,战争胜利后石峁古人把这些部落(大量的)少女(少数的)男人残忍地杀害了,并砍下头颅作为人殉用于古城的奠基祭祀。这些N北支殉人,D4母系少女的头颅被共同埋在城墙下的祭祀坑中。
笔者认为,当时的一支军队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少女随军,因此被杀害的这些人很可能是石峁皇城的原主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因为他们被入侵者战败了。
根据南宋哲学家、温州知府杨简于宋春熙是十二年(1185年)九月为吴氏宗谱撰写的《吴氏泰伯仲雍发详传》记载:吴氏先祖名曰“弃”,帝尧知其贤,举为农师,以功封于邵(今陕西岐山县西南,笔者注)。夏后失政,曾孙不窟奔于戎狄,不窟之孙公刘迁都于邠(今陕西旬邑西南),复修先人之业,百姓怀而归之。至太王积德行仁,狄人攻之,去邠邑于岐山之下。时商道寖衰,周日强大。太王有剪商之志,泰伯不从,伯弟季历,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于仲雍逃之荆蛮。(文中“昌”即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姬昌,笔者注。)
由此可知,周朝王族与吴氏传世始祖仲雍的男性单倍体同系。按家谱笔者是仲雍后裔,前些天经过遗传基因检测,属于N-F963。所以,笔者认为杨简文中的“夏后失政”就是周太王先人在石峁城失败并被杀事件,那位N-F963样本者很可能就是吴氏先祖“弃”的儿子或孙子。因为他如果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很可能家人在那场战事中已经被杀光了,不太可能有男性单倍体传承至今。
笔者的N-F963再往前推,有N-M231,这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人群,与古时吴氏先祖农耕生栖地一致。再往前推,是F-M89,这是黄白种人的鼻祖。而黄种人是ON-M214,是与其不同的。
另据网上有文章说,周朝王族的单倍体是N-Y1998,它是N-F963的下游。若真如此,那吴氏泰伯仲雍与周王族同宗是可信的。

注:吴武,作于2023年5月23日
吴武

IP:116.28.143.*
2024-5-19 19:49:36
吴竽父子籍贯与祖源辨析
    吴竽父子籍贯与祖源辨析
按照《福州府志》,吴竽,字允成,宋淳熙五年姚颖榜进士。另据《临江府志》,吴竽,宋知军州事,以及《江阴县志》记载,吴竽,字允成太府寺丞,宋淳熙五年姚颖榜进士。所交有叶适、陈亮,皆相器重。《福州府志》和《江阴县志》均记载吴行可(字见父,嘉定十六年进士)和吴当可(字时文,开禧乙丑年进士)为吴竽的儿子。
明《江阴县志》记载:“吴当可,宋志云当可字时文,竽之仲子,登进士第,终司农少卿。。。”。另据《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官联》二:“秘书郎,嘉熙以后,吴当可,福州人,寓居江阴,开禧元年毛自知榜同进士出身,治诗赋。二年十二月以国子监丞授秘书郎,三年正月为监察御史”。淳熙《三山志》卷三一:“。。。毛自知榜,竽之子,行可之弟,历监察御史,现中奉大夫、宫观,居江阴”。从这些史料可知,吴当可为福州人,后来寓居江阴。
综合《三山志》、《福州府志》、《福宁州志》、《江阴县志》、《重修毗陵志》:吴行可,字见父,福州人,嘉定十六年蒋重珍榜进士,昉之曾孙,竽之子,当可之兄,终会稽令,迁居江阴。以上史料再次证明了吴竽、吴行可、吴当可的关系,以及均为福州人,另外给出了新信息“昉之曾孙”。
笔者最近查阅到衢州《棠荫吴氏宗谱》和《龙泉头吴氏宗谱》,其中同样记载了吴昉、吴竽、吴行可、吴当可。因为衢州棠荫吴氏是吴行可后裔,所以《棠荫吴氏宗谱》有较详细记载:吴行可,嘉定十六年进士,授文林郎任婺州路判,宝庆元年(1225年)任衢州路守授中宪大夫,终会稽令卒于官,夫人徐氏生三子寓居西安(即现衢州,笔者注)南市。按宗谱记载,吴竽的父亲吴沣(字德泽,授朝请郎)开始从衢州常山县桐门移居福州长乐县勤儒乡。笔者查阅到史料记载“吴沣是宋代礼部郎官李丑父的女婿”,笔者推断,这可能是吴沣移居福州的主要原因。吴沣祖父就是衢州常山县桐门人吴涛(现有史料已经证实的家谱记载有皇祐元年进士,温州瑞安县令和湖州长兴县知县等)。而吴昉即衢州常山县桐门人,宋两浙转运使,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被杭州叛军陈通所杀。
历史很奇妙,《棠荫吴氏宗谱》说,棠荫吴氏为后唐衢州刺史吴祐后裔,出自衢州常山桐门又回到了衢州。吴行可第三子(名曾三)五世孙吴宽开始从衢州南市迁居衢州棠荫,故尊吴宽为棠荫吴氏一世祖。
  综上所述,吴竽父子的籍贯是福州,而祖源是衢州常山县桐门吴祐后裔。
     注:吴武,作于2024年5月18日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