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分谱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少微,良才,宗臣,祭公系上源世系
作者:吴超群辑录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9-3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1-01】泰伯
【资料】《史记•泰伯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
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音"胆")父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仲雍和一个同父异母弟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季历母亲为太姒,是商朝贵族之女,周太王因此有立季历为储的想法。后来季历继位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太伯在荆自称“句吴”。到了周武王姬发灭了商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泰伯无子)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虞侯。
太伯与弟仲雍同避荆楚,最后定居在梅里(在今无锡梅村)。土著居民来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太伯,自号“句吴”。 不过泰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的,是南朝无锡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曰“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但黄土高坡的人怎么会水利,刚到南方怎么能调动大量当地人力开河,这实在使人难以置信。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太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之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其弟仲雍葬于常熟虞山东麓。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四月,腐败的桓帝见政权风雨飘摇,命吴郡太守麋豹监修太伯墓,并在吴郡郡城中建造太伯庙,供人们祭祀瞻仰,借此宣传泰伯的让国精神,希望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资治通鉴》说一些不服邪马台国的倭人以他与他兄弟仲雍为始祖。
吴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1-02】仲雍(子四:姬昂,姬曼,季简、居简)泰伯弟,泰伯无子,弟继立。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前1191】,卒于殷帝乙二年【前1099】,享年92岁,葬海虞山(今常熟虞山),有二子,长子季简承嗣泰伯,次子居简。
【资料】 仲雍(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二代君主。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后称周太王)之次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称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 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仲雍历来被奉为吴地和常熟的始祖。今江苏常熟市虞山东麓有仲雍墓。【虞侯甲】
【1-03】季历:姬周一世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姬)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周文王姬昌)乎?”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姬)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太任生子姬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姬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古公死了,季历即位,就是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留下的原则,笃行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姬)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姬)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bēn,即“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姬)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史记】中对季历的具体活动记载不多,而《竹书纪年》中却简单留下了季历的一些记载:
①(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公元前1114】,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
②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③(商王)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④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⑤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⑥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⑦文丁杀季历。前1106年
【资料】太丁,乃商王武乙之子,于公元前1109年即位,卒于公元前1097年,共在位13年。太丁继位以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季历毫不客气,看看中央没动静,就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周侯季历向太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太丁嘉封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太丁希望季牧师帮他安定边陲。季牧师于是又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太丁献捷。太丁看看季历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干脆突然下命囚禁季历,并杀了他。而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他在位时也曾经出兵征伐归国,但并没将其征服。 
--------------------------------------------------------------------------------------------------
【02-01】姬昂,仲雍去江南之后,他遗留在岐周的长子姬昂在周文王时受封于雍地(今陕西凤翔),建立了雍国。
【雍国】周原为商代子姓小国,武王伐纣后改封文王第十三子于雍。雍国都城位于汉代河内郡山阳境内,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村西北200米处现存府城遗址,城垣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调查发掘证实,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东周时期。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02-02】姬曼,仲雍次子姬曼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遂以古为姓氏,称古曼,从此衍生了古氏,世代相传至今。【古氏始祖】
【宝鸡】
【02-03】季简
:仲雍长子,太伯嗣子(过继给太伯为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第三位吴国君主,在位十年【前1165-前1099-前1090】,享年76岁,卒葬江苏常熟,娶高辛氏。(子二:叔达、叔夏)【虞侯乙
【02-04】居简
【02-05】姬昌:姬周二世
【资料】 周文王(前1152年--公元前1106―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汉族人,西周奠基者。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伯爵)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他建国于岐山之下。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 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公元前1046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时,追尊他为文王。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
【三门峡】
【03-01】叔达
:季简长子。又称夨伯,生于殷庚丁十三年甲寅,第四位吴国君主,在位十八年,前1125年-前1090-前1072年享年54岁,娶伊氏。子二:周章、虞仲【虞侯丙
【03-02】叔夏:又称夨仲,生子:仲奕
【同期帝王】姬发:姬周三世
【资料】 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在位1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03-04】伯邑考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考,周文王姬昌嫡长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兄长,母太姒。周文王十三岁,长子伯邑考出生。十五岁时,次子周武王出生。一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另一说周文王舍弃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为太子。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死,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
【03-05】姬旦周公所辖岐地东部
【03-06】姬奭召公,所辖岐地西部。
【03-07】管叔鲜,一作关叔,本名姬鲜,周武王之弟,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史称管叔鲜。武王克商后,将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纣之子武庚,并在王畿设置"三监"加以监督为"三监"之一。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他与蔡叔、武庚联合东夷发动叛乱,在周公平定叛乱后被杀,管国被灭。《逸周书·大匡解》及相关史料中关于管叔的史料说明管叔是兼王官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东方大权,相当于方伯的重要诸侯。管叔作为"三监"之首,实际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
【03-08】蔡叔度:周初三监之一。本名姬度,世称蔡叔度,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成王时,他与其兄管叔挟纣王子武庚叛乱,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放逐。后其子姬胡又被封于蔡,为蔡国和蔡姓的始祖。
【03-09】霍叔处:周代霍国的始祖,也是霍姓的始祖。姓姬,名处。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讨伐商纣建立周国后,为了防止商朝的旧势力造反,周武王将商朝的大多数贵族分散到山东山西一带居住,并安排自己的亲族负责监视。其中将他的同胞兄弟、也是周文王第六个儿子叔处分封在霍地,并建立了霍国(据考证,霍国位于今山西临汾霍州市西南)。于是,叔处被称为霍叔、霍叔处。霍叔处和管叔鲜与蔡叔度,共同负责监督被封于宋国的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具有很高的权力。然而周成王时期,由于受管叔和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之牵连,霍叔处被降为庶人。不过霍国并没有破灭,而由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的君主。
【03-10】毕公高,姬姓,名高,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弟。周文王死后,因毕公的长兄伯邑考早逝,故由毕公的次兄周武王继任其位。周武王继位后,毕公担任辅佐周武王之职。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攻打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朝君主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第二日,毕公与周公旦、召公奭等护卫周武王进入商都,在商都神社祭告天地。祭告天地之后,周武王登基称王,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
【03-11】康叔封,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
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康叔赴任时,其兄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并告诫康叔,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向殷商故地贤豪长者询问殷商兴亡之道。康叔统治有方,很快使卫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成为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周成王年长后,鉴于康叔治国有方,卓越政绩,于是提拔他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康叔秉公执法,成功维护西周的政权稳定。周成王为表彰康叔辅佐之功,赐给他宝器、祭器等物。康叔死后,其子卫康伯继位。
-----------------------------------------------------------------------------------------------
【淮北】
【4-01】周章
(子二:熊遂、仁昂),第五位吴国君主,在位22年,前1101年-前1072年-前1050年】享年51岁,娶姒氏。 子二:熊遂、仁昂。【虞侯丁
【事迹】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句吴的首领,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
【平陆】
【4-02】虞仲
,又名赟,叔达次子。封北虞,传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仲为虞氏、樊氏始祖。 【虞君第一代】
【夨国】 夨国的方位地域,当年宝鸡的考古工作者卢连成,尹盛平:《古夨国遗址墓地调查记》写道:“结果表明,位于汧水上游陇县南坡和下游宝鸡县贾村都属于古夨国地域。”它的南面是国,东南是散国,东面是井国。但对于夨国的族姓,却认为是姬姓。这是错误的。
陕西学者张筱衡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其《散盘考释》中,最早提出:夨就是吴,而吴山在今陇县西,绵亘县南,则古代吴国必在山之附近,即今陇县是矣。并考订夨国就是吴国,得名当与吴山有关。太伯并没有南奔吴越,而只是到这一带建立吴国《金文诂林》也认为:“夨国名,疑吴字省口,犹周之省口作田也。”在古文献中,吴与虞是相通的,清人阮元在解释师酉簋铭文:“王才吴,各吴大庙”时说,此吴,虞字也。《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史记.孝武记》引作:“不虞不骜”《左传·僖公五年》,“虞仲”《吴越春秋》作“吴仲”。八十年代,随着夨王器物的陆续出土,有些学者对此观点,更加确信无疑。刘启益在其〈周夨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历史地理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夨就是虞,夨仲就是虞仲,夨国就是虞国,就是太伯奔此所建,仲雍嗣之。传至子孙虞仲时,被武王封于晋南虞国。
夨国的族姓,张政烺在《夨王簋盖跋——评王国维的〈古诸侯称王说〉》,依据夨王簋盖铭文:夨王作奠(郑)姜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从而作出结论:“夨王簋盖应为夨王所作以媵送夨女之适于奠者。无论如何,夨王姓姜当无问题。”他又据散季簋铭文:散季肇作朕王母叔姜宝簋,散季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认为:”这是散季为其祖母叔姜作的祭器。”又据散伯簋铭文:散伯作夨姬簋其万年永用。从而判断:“可知散氏必定不是姬姓”,夨散二国互为婚姻。
夨国是否吴国,或虞国。黄盛章在《铜器铭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与吴国的关系》说:“虞字从吴,古音既同在鱼部,同声可以互假。但作为国名,虞吴从不混用,不仅文献如此,铜器铭文也是如此。南方之吴,出土铜器很多,自称为吴.攻吴.攻 ,从不称虞。而北方之虞,如虞司寇壶.虞侯壶等.从不称吴。”再者,夨吴有别,决非一字。《说文》夨字:“倾头也,从大,象形。”夨为倾侧字初文,而《说文》吴字:“大言也,从夨,口”口下从夨,训为大言,则依会意造字,非从夨声。吴古音在鱼部,夨字古音在之部,两字形.音.义皆不相容。
诸侯国称王的问题,王国维《散氏盘考释》认为:夨僭王号,乃诸侯之俗。又在《古诸侯称王说》:“盖古 时天泽之分未严,诸侯在其国自有称王之俗。”其实,在西周金文中,凡直言王者皆指周王, 乃姬姓天下之大宗。而诸侯称王者,决非姬姓。夨国称王乃姜姓;吕王鬲:吕王作尊鬲。吕乃姜姓。录伯簋:“作朕皇考厘王宝尊簋”。乖伯簋:“用作朕皇考武乖几王尊簋”此二器皆记王命,并称其祖考为王。也是周代异姓之国。
最后,我认为如果夨国就是虞国,虞国就在宝鸡,那么就理解文王时虞芮争畔的事。芮国就在今陕西韩城梁带村,虞国若在数百里之外的宝鸡两国不相邻,何有争畔的事?
【事迹】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后,封仲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虞仲所封之国因在周北,称北吴或北虞。虞国介于晋国和虢国之间,晋人借道虞国改打虢国,虞国忠臣宫之奇向虞君进谏:唇亡齿寒。虞君不听,这年十二月,虞被晋灭。【虞氏始祖】
【考证】《史记•吴太伯世家》曰:“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春秋》:“僖人执虞公”
【资料】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为虞仲”。《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左传》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时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时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见《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
【4-03】仲奕
【资料】阎姓的得姓始祖是仲奕。阎姓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阎氏始祖】
同期帝王】成王:姬周四世
 
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周武王之子,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姬钊)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
【俎 淮南】
【5-01】熊遂
:周章长子。【前1076-前1050-前1002年】西周吴国国君,,第六位吴国君主,在位48年,享年75岁,娶公冶氏。 子一:柯相。【虞侯夨】,始居俎。
【资料】 宜侯夨簋铭文计一百二十余字,可读者一百一十八字。铭文的内容为:“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察看武王、成王伐商图,又看了东方地图。康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之后,面向南,命令虞侯矢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红色弓一张,红色矢一百,黑色弓十张,黑色矢一千。赐给你土地,包括川、田地和宅邑。赐给你人口,包括王人、和庶人。”宜侯夨为感激和纪念周王朝的封赐,特地铸造了这件宝器。
【5-02】仁昂
同期帝王】周康王:姬周五世 
 姬钊,生卒年不详。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姬钊与其父姬诵的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
【锡邑柯山】
【6-01】柯相
:熊遂之子。前1041-前1002-前973年】第七位吴国君主,在位30年,享年68岁,娶端木氏。 子一:疆鸠夷 
《广韵》记载:姬氏之后传至吴公子柯相,以吴侯,仕周朝为大夫,组织“柯山会盟”。周成王将柯山邑封给柯相。
同期帝王】周昭王:姬周六世  
 姬瑕(公元前?-公元前1002年),即周昭王,中国周朝第四代王。汉族,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人。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史记·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史记·齐世家》:“桓公三十年春,齐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备,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贡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
 ------------------------------------------------------------------------------------------------
 【鸠兹】
【7-01】疆鸠夷:柯相之子。前990-前972-前921年】第八位吴国君主,在位51年,享年69岁,娶公羊氏。 子二:余桥疑吾,本立 。居鸠兹。
同期帝王】周穆王:姬周七世 
 
姬满,【?-前975-前921年】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则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百岁。因此,穆天子究竟年岁几何,各有见解。目前周穆王时期青铜器有纪年的只到34年,尚没发现40年以上的。春秋已五十应指的是西周建立已经超过五十年。
--------------------------------------------------------------------------------------------------
 【高淳】
【8-01】余桥疑吾:又名余高,疆鸠夷长子。【前954年-前921年-前883年】第九位吴国君主,在位38年,享年72岁,娶公孙氏。子二:柏庐、柯庐。居鸠兹。
【资料】西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待考),矢国一度强大,成为关中西部地区最活跃的诸侯之一,曾灭了相邻的弓鱼国,侵略散国,占据了渭水以北的大片肥沃土地(今陕西宝鸡陇县、武功)。后在周王朝的干预下,矢国割田地赔偿散国。这在著名的“矢人盘”(散氏盘)中的铭文上有明确记载。
周孝王姬辟方执政时期(公元前953~前934年待考),封帝颛顼的后裔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清水),使复嬴氏祀,正式建立秦国,此后号称秦嬴、秦非子。后秦国向东南发展,侵占了矢国的重镇汧邑(今陕西宝鸡陇县、千阳),矢国争不过强秦,在其压迫下被迫迁徙于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矢国灭亡。
【8-02】本立 :疆鸠夷次子。
8-03周共王:姬周八世 
姬繄扈,穆王子,西周第六代国王,【?-前921年-前899年】生卒年不详,穆王死后继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王(“共”,拼音:gōng)。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周穆王之子。 姬黳扈继位时,国家因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如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 姬病死后的庙号为共王。 《国语·周语一》载,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泾上时,有三女子自愿献身于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叫他不能要这三女子,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密康公不听,接纳了三女。一年后被共王灭掉。(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共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22年至前900年)
 
【同期帝王】周孝王:姬周八世 
 
姬辟方(?―前891年-公元前886年),姬姓,名辟方,周穆王之子,周共王之弟,周懿王的叔父,西周第八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孝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1年至前886年(有人质疑它的准确性)。周懿王病死后,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姬辟方就乘机夺取王位,是为周孝王。周孝王在位15年病死,谥号孝王(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逨盘》铭文作考王),葬处不明。
-------------------------------------------------------------------------------------------------
【越章】
【9-01】柏庐
:让位原因不详。居庐江一带。
【9-02】柯庐【前883-前860年在位】子二:周繇、仲)【柯氏始祖】
【同期帝王周懿王:姬周九世 
 
姬囏(前937年―前900年-前892年),姓姬,名囏,周共王姬繄扈之子,西周第七位君主,谥号懿王。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懿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900年至前892年。姬囏约生于周穆王四十年(甲申,前937),周共王元年时(已亥,前922)立为太子。公元前900年,周共王姬繄扈去世,传位于儿子姬坚,号周懿王,以壬戌年(前899)为周懿王元年。姬囏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史记》记载懿王时期,周朝开始衰落,有人写诗讽刺他。《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的现象,当时在陕西华县的郑国一带可见到这个奇景。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懿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9年至前892年,《太平御览》引《史记》云“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据白川静的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懿王在位时间有15年以上。死后由周孝王姬辟方即位。

--------------------------------------------------------------------------------------------------
【徽州】
【10-01】周繇
周繇,周朝时期吴国的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在位32年,(公元前860年―公元前829年在位)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0-02】仲:又称柯仲,柯氏先祖。
【同期帝王】周夷王:姬周十世 
姬燮[xiè](?―公元前879年),周共王之孙,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西周第九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78年。
周夷王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因此诸侯有的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听信谗言,烹杀齐哀公;出兵讨伐太原之戎,攻至俞泉,获一千匹马。公元前878年,周夷王去世,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
 【同期帝王】周厉王:姬周十一世 
姬胡(?―公元前828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他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致使百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于彘地,谥号厉王。
====================================================================
【衢】
【11-01】屈羽 
: 居衢。
屈羽,周代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4年,(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95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同期人物】仲山,一作仲山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东汉史学家服虔的《史记正义》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仲山甫出生于何地,史籍无载。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给他的法定籍贯,所以后世称他为“周樊人”或“南阳樊人”,即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姓氏考略》引《广韵》语:“樊,望地南阳,系出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于樊,后以封地为姓。”也说明了他是南阳樊人。南阳即修武。《诗经·大雅·崧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诗经·大雅·烝民》是专门颂扬仲山甫的诗歌,说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所以称为“宣王中兴”。仲山甫,西周周宣王时任太宰官职。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
【同期帝王】周宣王:姬周十二世 
姬静
(?-前782年),一作靖,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7年—前782年在位。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伏笔。
---------------------------------------------------------------------------------------------------
【义乌】
【12-1】夷吾
:居义乌。
夷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3年,(公元前794年―公元前76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同期帝王】周幽王:姬周十三世 
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
 【越章】
【13-1】禽处
 禽处,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9年(公元前761年―公元前723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同期帝王】
周平王:姬周十四世 
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同期人物】伯服:姬周十四世 
 
(前778年-前771年),姬姓,周幽王与褒姒之子。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褒姒入宫,第二年生下伯服。周幽王便废掉正室与太子母子二
人——即申后与宜臼,改褒姒和伯服为王后和太子。前771年,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覆亡。
《史记·周本纪》:“(幽王)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
【14-1】柯转史记索隐》作柯转,春秋时期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禽处担任吴国君主。转死后,儿子颇高继位子。在位41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682年在位)。
【同期人物】 
姬泄父:姬周十五世 
 
姬泄。“泄父”是尊称,又称太子泄父,“泄”字,古作“洩”。
他是周平王姬宜臼的长子、王子姬狐的哥哥、周桓王姬林的父亲。姬泄出生后,被立为太子。由于周平王在位51年,在平王驾崩之前姬泄就已经去世了。所以公元前720年,平王驾崩时,姬泄的儿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同期帝王】
周桓王:姬周十六世 
姬林(?-前720年—公元前697年),姬姓,名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后,由于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因此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其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同期帝王】周庄王:姬周十七世 
姬佗(?―公元前682年),姬姓,名佗,周桓王姬林之子,东周第三任君主,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82年在位。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公元前693年,周庄王平定王子克之乱。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去世,谥号庄王。周庄王死后,其子姬胡齐继位,是为周釐王。
--------------------------------------------------------------------------------------------------------
 【越章】
【15-01】颇高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10年(公元前681年―公元前67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子二:句卑、者减。居越章。
【同期帝王】
周僖王:姬周十八世 
姬胡齐,
又称周釐王(?-前677年),东周第四代君主,在位5年,谥号僖王。他是周庄王的长子,周庄王并不喜欢胡齐,而是喜欢姚姬生的小儿子王子颓。胡齐能继位是因为他是长子。前679年曲沃武公灭晋后,把晋的宝器献给周僖王,周僖王封曲沃武公为晋的国君,并列为诸侯。前678年,遭晋军攻打并杀害夷邑大夫诡诸,执政大臣周公忌父逃奔虢国。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丑、周公忌父。
【资料】 淹城又称奄君地,是一个三城三河的水寨类型的城池。在淹城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独木舟,根据碳14测定,这些独木舟的年限在公元前1000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时间跨度有400年,这说明古奄国移民在奄君地生活了将近400年。这些独木舟是由整段楠木或柏木经火烤后凿成的,这是典型的“刳木为舟”的中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奄国人从山东带到江南来的文化遗物。在淹城发掘出时间最晚的一条独木舟测定年限距今有2600年的历史,这正好是吴王颇高时期。据史料记载,在11世吴王颇高的时候,颇高灭了奄国,后来吴国人在这里建筑城池,奄君地从此就命名为淹城。
============================================================
 【越章】
【16-1】句卑:又称皮然,毕轸。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50年(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1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子二:去齐、去樵。居越章。
【16-2】者减:皮然之子,居地在江西樟树。 
【者减钟】钟为合瓦形。雨饰叶形纹和卷龙纹,旋饰蝉纹一周,干饰云纹,舞部和篆部皆饰卷龙纹。枚作两层圆台形,鼓部中央是六条龙纹,龙体折曲成矩形,两侧各伸出三个龙首向上翘起。这种龙纹样式十分的少见。江苏邳州九女墩2号春秋墓出土吴国的□巢钟也装饰有这种龙纹。由此可见,这应该是吴国青铜文化极富特点的一种纹饰。
钲及两铣铸铭文四行二十八字:“唯正月初吉丁亥,攻吴王皮□(然)之子者减自【作】X(谣)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其中“作”字漏铸。铭文中的皮然,即吴王毕轸。《史记·吴太伯世家》:“颇高卒,子句毕立。”司马贞《索隐》引谯周《古史考》作“毕轸”。者减钟传1761年江西临江县出土,是现存吴国最早的青铜器。
【同期人物】虞公:虞国末代君主。
【资料】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能借路给他,否则将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国与我是同姓,应该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逃走,因而未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季历的儿子,当过周文王的卿士,他们的功勋记在王室,藏在保存盟书的府库。晋军将虢国都要灭掉,哪会怜惜虞国?再说虞国与晋国的亲近能胜过晋国与桓叔、庄伯的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晋君竟全部诛灭了他们。虞国与虢国,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则牙齿就寒冷。”虞公不听劝告,就答应了晋国。宫之奇便领着家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冬天,晋国灭亡虢国,虢公丑逃到洛京。晋军回师时,袭击虞国,俘获了虞君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嫁给秦穆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荀息牵来以前送给虞君的屈地所产的马呈给晋献公,晋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可惜也老了。”成语典故“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就出自此。
【同期人物】樊仲皮,生辰不祥,岁数不祥。但是肯定卒于公元前664年。《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仲皮,是仲山甫的后人。樊仲皮叛王后,当时的周惠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于10月把樊仲皮抓回京师,(庄公29年,即周惠王12年,即公元前664年)当年,应该是他的忌年。
【同期帝王】周惠王:姬周十九世 
姬阆(?-前653年或前652年),姬姓,名阆,周鳌王姬胡齐之子,东周第五任君主,谥号惠王。周惠王在前676年继位后,占用卫国的园圃饲养野兽,卫国的人民不满,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乱,立王子颓为周天子,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郑厉公在栎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并在惠王四年与虢国攻入周朝,协助平定“子颓之乱”,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今河南荥阳)以东的地方,虢国也获赐土地。《史记·周本纪》称惠王在位25年,《左传》称周惠王在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冬天去世。
【同期帝王】周襄王:姬周二十世 
姬郑(公元前?~前619年)周惠王之子。执政时间为公元前651--619年。在位三十三年。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襄王崩,其子顷王壬臣立。
-----------------------------------------------------------------------------------------------------
【鸠兹】
【17-1】去齐
:皮然长子,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6年(公元前621年―公元前586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八任君主,承袭父亲句卑担任吴国君主。去齐死后,儿子寿梦继位,寿梦开始称王。居鸠兹一带。
【17-2】去樵
【同期帝王】周顷王:姬周廿一世 
壬臣(?-前613年),周襄王之子,东周第七代国王。前618年继位,当时王畿已缩小,王室财政一贫如洗,无法安葬襄王,顷王只得派毛伯卫向鲁国讨钱。后来鲁文公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周襄王。顷王在前613年春天去世,在位6年,由儿子周匡王继位。在位期间执政为周公阅、王叔桓公、王孙苏。葬处不明。
 
【同期帝王】周匡王:姬周廿二世 
姬班(?—前613年-前607年),周顷王之子。顷王死后继位。前613年至607年在位6年,姬班在位时,他本人无重要的事可述。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 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姬班死后的庙号为匡王。由弟定王瑜即位。
【同期帝王】周定王:姬周廿二世 
 
瑜,公元前606年-公元前586年在位,春秋时期周朝国王。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在位二十一年。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
------------------------------------------------------------------------------------------------
 【扬州】
【18-1】寿梦去齐长子。又名乘,字熟姑,又称攻卢王,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卒于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庚子九月,在位25年,葬于赢博,奠定了吴国的强盛的基础。娶文氏。子五: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
【事迹】吴王寿梦有雄心壮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申公巫臣沈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并开始进攻亲楚的小邦巢、徐。
【资料】
公元前570年,楚遂伐吴,克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至于衡山(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之横山)。这时,楚的力量已经伸展到长江下游,因而引起了华夏诸侯的恐慌。 
【资料】 
春秋中晚期,吴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中原北方的晋国与江汉流域强国楚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为削弱楚国,周简王二年(前584年),晋景公遣逃亡在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赴吴,游说吴王寿梦联晋抗楚,并传授吴军使用战车及排兵布阵之法。晋之建议与吴王西向夺取楚势力范围的企图不谋而合。此后,吴通过一连串的武力征讨,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控制之下。吴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周灵王二年春,为遏制吴势力西进,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东进攻吴,取其西部鸠兹邑,进至衡山。随后,子重命大夫邓廖率精锐车兵300人、步兵3000人向吴纵深挺进。吴军设伏截击,大败邓廖军。邓廖被俘,其属下除车兵80人、步兵300人逃生外,余皆被歼。不久,吴发兵西进攻楚,进行报复,取楚东部重邑驾(今安徽无为境)。
【18-2】 寿越去齐次子。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 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 子,公子党。
 
 
【同期帝王】周简王:姬周廿三世 
姬夷(?-前572年)为周定王之子。公元前586年周定王死后即位,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
但这时,除了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
在晋国,晋景公为赵朔平了反,派人请来程婴和尚未成年的赵武,并允许程婴带兵攻杀了屠岸贾,灭了屠家一族,为赵氏一门复了仇。赵武成年后,袭父职,又为晋国重臣。这时,程婴却拜别大家,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我所以没有尽忠死节,是为了抚育你,为赵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赵氏一门大仇已报,冤屈已伸,你也袭职立业,我应该报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孙杵臼的一片赤诚之心了。”说完就自杀了。赵武十分哀痛,为他服丧3年,每年春、秋两季都去祭祀他的坟墓。
公元前572年9月,姬夷病死。死后的庙号为简王。在位十四年,至前572年九月病死。死后葬处不明。子灵王泄心即位。
【同期帝王】周灵王:姬周廿四世 
泄心(?―公元前545年),是周简王之子,东周第11代国王,在位27年。有二子:长子太子晋(姬晋),次子王子贵(姬贵)。《列仙传》记载: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天性聪明,善吹笙,立他为太子,但不幸早逝。公元前545年十一月的某天夜里,周灵王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遂于癸巳日病死。孔子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出生于鲁。在位期间的大臣有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他死后,次子姬贵即位,是为周景王。
-------------------------------------------------------------------------------------------------
【扬州】
【19-01】诸樊
:子三: 阖闾 夫概 子山
【资料】吴王诸樊(?―前548年),又称吴顺王,《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遏,《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谒[1],为寿梦之子。前561年九月,寿梦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3年(前560年―前548年)。
《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公元前548年,秋,楚国令尹屈建率师讨伐舒鸠,吴国救舒鸠,楚师在会战中大败吴师。并灭亡舒鸠。十二月,吴王诸樊讨伐楚国的附庸国巢国,进攻巢国国都的城门时中箭而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死沙场的王国元首。
按父训,诸樊死后弟余祭即位。诸樊子公子光,即吴王阖闾。
【考古资料】
吴太子姑发孚反剑(吴王诸樊做太子时的剑) 在这些吴越王剑中,年代最早的是1959年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吴太子姑发孚反剑。 此剑通长36厘米,铭文显示——此剑属于“攻庐大子姑发孚反”,攻庐就是吴国,大子即太子,孚反即吴王诸樊,于公元前560-前548年在位,时当春秋中晚期之交,此剑是他为太子时所铸,应略早于公元前560年。
【19-02】余祭:子二: 偃,僯。
【资料】余祭(-前544年),姬姓,《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称之为戴吴,寿梦之子,诸樊之弟。前548年十二月,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4年(前547年─前544年,《史记》作前547年─前531年,此处从《左传》)。
在位期间碰上齐相庆封前来投靠,就给他朱方县当奉邑,且把女儿嫁给他,让他变得比在齐国时更富有。后来楚灵王召集诸侯攻打朱方,吴国反击时占领了棘、栎、麻三城,之后楚国又攻打吴国两次,第一次打到雩娄,第二次在干溪被击败。最后在看船时,被越人俘虏当的守门人干掉。
 【19-03】余昧 子三:州于 烛庸 掩余
【资料】余眛(?─前527年),《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夷末,《春秋公羊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夷昧,寿梦之子、余祭之弟。前544年五月,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记作前530年─前527年,此处从《左传》)。
【19-04】季札(子五:逞之、征生、重道、子玉、木熹)
【资料】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札贤能,想 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 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后由余昧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王寿梦二十五年,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於鲁,请观周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也。”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感。”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於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於栾高之难。
去齐,使於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䲡、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於宿,闻锺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获罪於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於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年,王馀祭卒,弟馀眜立。王馀眜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四年,王馀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於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馀眜之子僚为王。
十三年,公子光使专诸手匕首刺王僚,铍交於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19-05】阙由:寿梦庶出子。
【高淳】
【19-06】州于
:吴王僚,春秋时吴国国君,吴王寿梦之子,或说庶兄。名州于,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在位十三年。现有史籍记载为余昧之子,从其太子姑发名字来看,可能是诸樊之子。子二:姑发,庆忌。
【资料】四年,王馀眛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於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眛後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馀眛之子僚为王。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饹,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锺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於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於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於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於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後,吴兵不得还。於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於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於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於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吴公子烛庸、盖馀二人将兵遇围於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
【19-07】烛庸:吴公子
【19-08】掩余:吴公子
19-09】党:寿越子,吴公子。 
【资料】 
周灵王十二年秋,楚共王亡逝。吴乘机发兵侵楚。楚司马子庚,大夫养由基率军迎敌。身为先锋将的养由基鉴于吴军轻敌且疏于防备,向子庚提出诱敌深入而后伏击的建议,被子庚采纳。随后,养由基率部分楚军进击已渡过长江的吴军。两军交兵后,楚军诈败后撤。吴军不审虚实,尾随追击至庸浦。子庚指挥埋伏于该地的三处伏兵猛攻吴军。吴军猝遭突袭,溃败而逃。吴公子党被俘。
【同期帝王】周景王:姬周廿五世 
 
(?-前520年),东周第十二位君王,谥号景。他是周灵王的儿子。周景王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有一次,景王宴请晋国大臣知文子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晋国没有?”,荀跞答不出来,让副使籍谈答复,籍谈说当初晋国受封时,未赐以礼器,现在晋国忙于对付戎狄,自然送不出礼物来。周景王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其“数典而忘其祖”,这是“数典忘祖”的典故。此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
【同期人物】樊齐:字顷子,公元前530年左右在世。仲山甫后人。
-------------------------------------------------------------------------------------------------
【姑苏】
【20-01】阖闾
:夷昧子,又名姬光,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殁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第二十四位吴国君主,在位19年,葬于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子二:终累、夫差。相传阖闾至少有八子,其中八王子坟已被世人发现。
【缴墩】坐落在平地 上,外形也完全是一座土墩墓,据说是阖闯第八子的墓葬,缴墩的墓门开在西端,说明墓的方向是东西 向的,这是吴人墓葬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吴人的一个葬俗,不像石室土墩墓是顺着山脊开的,并没有 固定的方向,所以缴墩应该是吴人的墓葬。但是在墩内却砌有墓室,而且其砌法和形制同山脊上的石 室土墩墓一样,就好像是两者的结合。
【事迹】季札逃亡,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引起公子光(阖庐)的忌妒和不满,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结党羽,图他日篡位。后找到专诸刺弑吴王僚,阖庐立为王。他为王后,求才若渴,使吴国声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废,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国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谁呢?”国力强盛后,阖庐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统帅大军对楚作战,公元前506年,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国求兵秦,吴国失利,阖庐之弟公子夫概自立为王,未果后逃楚。公元前496年,阖庐攻姑苏伤脚趾而殁。
【资料】阖[hé]闾[lǘ]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吴王夷末之子(《左传》、《世本》,《史记》记为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活动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14至公元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同时也是春秋史上武功最强盛的霸主,于前506年率领3万吴军大败60万楚军,攻入楚都。
 【20-02】夫概:姑发子,子畴颖。
【资料】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遂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
  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允。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
  囊瓦所属残军战败后,由苏延率领向部城方向溃退。孙武指挥吴军实施了战略追击,到清水(即水)追上了楚军。阖闾正要下令攻击,夫概又以孙子兵法所言的“半渡而去之”来阻止了阖闾。阖闾接受了夫概的建议,待楚军半渡清发水时,才发起攻击,因而大败楚军。
11月29日,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攻入郢都。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
  十一年六月,秦国由于害怕吴国强大对其不利,又因楚臣申包胥于秦庭不思饮食,哭泣七日,求秦国出兵救楚,秦出兵后,败吴于稷(在今河南桐柏)。夫概见吴王兵伤败,乃亡归,自立为王。阖闾闻之,引兵去楚,归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封之堂溪(在今河南西平县),号为堂溪氏。夫概子孙在吴国者改姓夫余氏,为吴姓的一分支姓氏。夫余氏的部分成员辗转迁徙,到了朝鲜半岛开拓基业,人丁极为兴旺。以后发展成为朝鲜著名的豪族---百济王室。在春秋时,吴王阖闾使弟夫概筑城为王邑。因城狭而长,故名长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公元908年,吴越王改长城县为长兴县,浙江省长兴县名由此始。
【20-04】偃吴公子
【20-05】僯吴公子
【20-06】叙巢:又名诸樊,王僚的太子。前519年,楚国太子建的母亲在狊阝,献城投降吴国。十月,太子姑发夺得楚平王夫人与当地宝器回国。楚国司马䓕越没有追上,因为使君夫人被俘虏,在䓕澨自杀。
【资料】 吴太子姑发孚反剑(吴王僚太子用剑) 在这些吴越王剑中,年代最早的是1959年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吴太子姑发孚反剑。 此剑通长36厘米,铭文显示——此剑属于“攻庐大子姑发孚反”,攻庐就是吴国,大子即太子,孚反即其名。
20-07】庆忌 僚之子。出身将门,自幼习武,力量过人,勇猛无畏,世人都很敬佩他的武功,赞誉他的勇敢。 庆忌为练骑射,经常外出打猎,每次校猎的场面都相当排场:他有着虎奔的坐骑、快速的飞象、铿锵的钟鼓、嘈杂的萧管,伴着千乘华盖、万骑猎弓,蹈越山峦峡谷,穿行瀑布溪流,折熊扼虎,斗豹搏貆。
【20-08】逞:吴公子
【资料】《拳剑指南》:“永用剑是铜质铸,为古吴季子之子逞之佩剑。……此剑式样颇小,度为古代佩持之手剑。”此刻全长一尺五寸六分,重为一斤六两,剑柄较短。
【20-09】征生
【20-10】重道
【20-11】子玉
【20-12】木熹
【20-13】苦雂:吴公子
【20-14】玄庸:吴公子
【20-15】泄庸:吴公子
【资料】 
吴泄庸如蔡纳聘,而稍纳师。师毕入,众知之。蔡侯告大夫,杀公子驷以说,哭而迁墓。冬,蔡迁于州来。
20-16】子醮:吴公子。
20-17】霁
20-18】旸 
【同期帝王】周悼王:姬周廿六世 
姬猛(?―前520年),东周第十三位君王,周景王长子,周敬王同母兄。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史记记载周悼王被王子朝杀害)。

======================================================
【姑苏】
【21-01】终累
【资料】前504年四月十五己丑日,终累打败楚国的水军,俘获潘子臣、小惟子和大夫七人。楚国非常恐惧,害怕国家灭亡。[1]终累娶齐景公女为妻。
【21-02】波秦:
【资料】江阴市璜土镇有一座叫姬墩山的土山,据说是姬光太子的墓。那么,那个墓会不会就是阖闾墓 (姬光墓)?热心读者、熟谙文史的地方志编纂人员谢勤国对此认为,姬光太子墓可能是太子波的坟;而夫差应该是阖闾的孙子。
    谢勤国介绍,现在多数人认为,夫差是阖闾的儿子,这是因为作为正史的《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成书于东汉初期的《越绝书》同样持这一观点,书中说,阖闾在跟勾践作战的时候受伤而死,夫差即位后让人提醒自己:你忘了勾践杀死你父亲的仇恨吗?以此激发自己的复仇欲望。
    但谢勤国注意到,同样成书于东汉初期的《吴越春秋》,在“阖闾内传第四”中说:“是时太子亦病而死,阖闾谋择诸公子可立者,未有定计。波太子(之子)夫差日夜告于伍 (子)胥曰……”后来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夫差被立为太子。谢勤国说,这样看来,夫差只是太子波的儿子,太子波又是阖闾的儿子,所以夫差是阖闾的孙子。
    另外,《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的说法也如出一辙。谢勤国说,尽管《东周列国志》不是正史,但也是按正史《战国策》编写的,因此还是比较可靠的。
    谢勤国据此分析,《史记》、《越绝书》的记载可能有误,姬光太子可能既不是阖闾本人,也不是夫差,而是太子波;李元勋老家江阴市璜土镇的姬墩山,如果确实是姬光太子墓的话,那应该是太子波的墓;阖闾、夫差的墓还应在苏州虎丘和阳山一带。
【21-03】夫差
【资料】春秋战国时吴国末代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夫差二年(前494),即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打败越兵,又乘胜攻入越都,迫使越王勾践退
保会稽山。他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与越国讲和。夫差遂率吴军北上,征伐鲁、齐等国。十年,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水,欲争霸中原。十一年,从海上伐齐国,之后又派兵从陆上讨伐齐国,大败齐国。十四年。夫差与晋、鲁等国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正当吴与晋相争,夺得霸主地位时。因国内空虚,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吴都,大败吴军,并杀死吴太子。夫差匆忙回师,与越议和。此后吴国又屡遭楚、越攻击。二十三年,都城被勾践攻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资料】  姬匄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亡来的贵族伍子胥(名员)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乘宴会上进食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僚,夺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成为吴王之后,采用伍子胥的计策,用几支军队轮番骚扰、攻掠楚国,使楚军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公元前506年,阖闾又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五战五捷,攻入了楚国都城郢 (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国大臣申包胥见国破君逃,赶往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犹豫不决,申包胥便在宫门外哀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入,从而感动了秦哀公,下令发兵。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加上吴国发生了内讧,才打败了吴军。楚昭王回到郢,怕吴军再来,就迁都到若(今湖北省宜城东南)。这场大战,长达10个多月,史称“吴楚郢都之战”。
  公元前496年,阖闾乘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国君允常死,子勾践初立之机,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出兵攻越,勾践带兵北上迎战,两军会战于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吴军阵容严整,勾践组织敢死队两次冲锋都失利,又强令三队死囚将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朝着吴军高喊:“两军对阵,我们违犯了军令,不配为军人,该死罪,现在甘愿以死赎罪。”喊罢,一个个自刎,仆地而亡。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惊了吴军,松懈了他们的斗志。越军乘机擂动战鼓猛扑过去,使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将灵姑砍去了一个大脚趾,死于回师途中。其子夫差继位,发誓要报此杀父之仇。这场大战,史称“吴越携李之战”。两年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全国之兵攻越。越王勾践不听谋士范蠡和文种的劝阻,贸然出兵会战,在夫椒(今江苏省太湖椒山)之战中,被吴军击败。勾践率领主力部队5000人退守都城会稽,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这才听从文种的建议,以卑词重礼求降。伍子胥力谏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以免后患;伯嚭因为收受了越国的贿赂,竭力劝说夫差受降。夫差听从了伯嚭的建议。
  越国投降后,勾践和夫人及臣吏300人被押往吴国。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经过整整3年,历尽艰险,又仗着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俩的主张,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一方面不断地将西施、郑旦等美女和财物贡奉夫差,以结欢心,并且借此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繁息人户,整饬内政,招集贤才,加强军备,暗中养精蓄锐。为了激励自己,勾践特意给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饭,还在门口挂一只苦胆,出入时都要舔尝一下,以使自己牢记往日的耻辱和复国的志向,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越国逐渐恢复、强盛起来。
  伍子胥眼见夫差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再次劝谏夫差攻灭越国,杀死勾践。夫差不听,加上伯嚭的谗言,夫差赐剑伍子胥命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我死后,将我的双眼挂在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城的东门吧,我要看着越军攻入姑苏。”果然,两年后即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夫差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晋、鲁会盟之机,统帅50000大军直捣吴国,经过3天激战,攻克姑苏,活捉吴太子友。夫差闻讯回师,与勾践媾和。
  4年后,勾践再次伐吴,三战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苏。公元前473年冬,越军第三次攻入姑苏,夫差被围于姑苏山上(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践乞降为臣。在范蠡的劝阻下,勾践没有应允。夫差羞愧难言而自杀,吴灭。
【21-04】落苏
【21-05】子山阖闾子,鲁定公四年吴伐楚,楚败吴入郢。以班处宫(以尊卑班次处楚之宫室)。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夫概王入之(入令尹宫也。言吴无礼所以不能遂克)。
【21-06】启蕃
【21-07】畴颖:夫概子。
【21-08】敬胜
21-09】利坚:子二,成铿、
【同期帝王】周敬王:姬周廿六世 
姬匄(?-前477年或前476年),姓姬,名匄,周景王次子, 继兄周悼王为周王,称东周君。在位44年,病死,葬于三壬陵(今河南洛阳西南10里)。 谥敬,即周敬王。
【同期帝王】周元王:姬周廿七世 
姬仁(公元前?~前469年),周敬王子,敬王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处不明。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州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后的庙号为元王。 
--------------------------------------------------------------------------------------------
【22-01】友公子友,亡国后,流落楚地。子启。
【资料】太子友,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夫差的太子。前482年六月十一,越王勾践伐吴。当时,吴王夫差在北方参见黄池之会,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出战,太子友想再作等待,王子地、王孙弥庸不听,出战。六月二十,弥庸俘获畴无余,王子地俘获讴阳。勾践军至,王子地防守。六月廿一,再战,吴国大败。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被俘。
《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22-02】冯:即王子冯,下落不明。
【22-03】姑蔑:大将军,子弥庸。
【22-04】地:即王子地,亡国后,去向不明。
【22-05】姑曹:大将军
【笠泽之战】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越军大举攻吴。越王勾践和将领范蠡、文种等考虑到四年前吴郊之战,打的是吴方留守部队,吴军精锐远在黄池,双方并未见过高低,鉴于多年来吴军破越、败楚、胜齐、压晋,仍然是一支强有力的部队。这次进攻,不能轻敌,而要采取慎重的作战方针,争取彻底战胜敌人。越军侵入吴境,吴王夫差获得消息,也率兵迎击,双方布阵于笠泽江两岸。
勾践于左右两军到达预定位置,即饬令鸣鼓渡江进至江中心,等待命令。吴军听到上下游鼓声大作,吴王夫差误认为越军是乘夜渡江,分兵两路而来,立即出上下两军,驰往堵击。越军侦察了解吴军分兵出击情况,勾践乘吴军移动,黑夜容易掩护之际,立饬中军衔枚渡江,不鸣鼓,由6000君子部队为先锋,秘密接近吴军大营,举行突然而猛烈的攻击。吴军仓促应战,被打得崩溃四散。吴分兵迎击敌人的两军,闻悉大本营被袭,回军援救,但越军左右两军,渡江追击,将其击破。
吴军退到没溪收容散兵,整顿队伍,据溪而守,准备再战。越军紧接着逼进至阵前,双方再战。此际范蠡所率舟师,通过震泽(太湖)横山向吴军侧背包围,展开攻击。吴上军将领胥门巢在战斗中阵亡,引起中下两军更加动荡,吴王夫差和王孙雒等见形势不利,无力击退敌人挽回颓势,只得收兵,向吴郊撤退。
越军于笠泽渡江,没溪进攻,两战两胜,将士斗志昂扬,乘胜猛追吴军,到达吴城近郊,吴下军奋勇力战,经过反复搏斗,下军将领王子姑曹战死。吴王夫差乘下军抗击越军之际,才得以把中军撤进城内,越军则筑越城于胥门(西门)外,对吴首邑进逼和围攻。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三年)十一月,吴首邑姑苏城经过越军3年的围攻,军民疲困不堪,无力战斗,士卒离散,城门失守,越军进城。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率领王孙雒等与卫队乘夜突围西上姑苏山。越王勾践紧接着率兵赶到,围山三层。王孙雒代表吴王向越请和,范蠡不允。越军继续进攻。吴王又派王孙雒向越请求愿为附庸,世世事越。越王有意接受,范蠡当即指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于是越王改饬吴王居于甬句东。夫差哀叹答道:“君若践余社稷,灭余宗庙,寡人请先死”。范蠡俘获夫差后,吴王请允许自刭。夫差死前无限悔恨地叹道: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吾无面目以见子胥也。遂自刭死。作为越方奸细的吴太宰伯嚭,竟厚颜无耻面有喜色,向越投降。越王历数其罪:“为臣不忠无信,亡国亡君”,命令当场斩首。越至此消灭了一度强盛的吴国,而成为东南大国,进而向中原扩张势力,争夺诸侯霸权,成为短暂时期的盟主。
越军返国途中,行至五湖,大将军范蠡决意辞去官职,告别越王,不再返国。越王坚持挽留他说:“子听吾言,吾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戮”!范蠡不从王命,自率数十人离去。
 22-06】徽王子徽,亡国后,流落婺源,其后不详。
【资料】古代文献记载,吴国灭亡后,吴国王子徽与王子友在皖南及江西北部避难(请查《中国通史》有载)。在那时候北起安徽休宁祁门南部(至隋文帝后,休宁才另钦定设县)、东起江西婺源,上饶西部、南至波阳湖、西起湖口、都昌东端一线,这一区域在战国时期均属番地。王子徽在皖南占地为州,从历史沿革下来,这一地区称徽州,其省名也叫安徽,就有王子徽安身立命之地的含义在内。五华山是新安江与昌江东流瑶河的发源地,吴氏一脉在这一流域的广大地区相互走往交流,在这纵横交错的山路里,留下了千年文化的古迹。
【22-07】鸿:后太子鸿,吴国后太子,亡国后,流落婺源,其后不详。
【资料】越灭吴后,将王室成员大批发配到边远偏僻之地。罗泌《路史•后记》记载:越灭吴,勾践流放了夫差仅存的三个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夫差的新太子叫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竟繁衍发展成今日江西吴姓中最古老的一支。秦汉以来的鄱阳吴氏,就是吴鸿的后裔。吴鸿是夫差之子,夫差是诸樊嫡长孙,可见鄱阳吴氏与季札后裔延陵吴氏同宗异支。鄱阳吴氏传到北宋,出了个进士叫吴伸,官至提点刑狱。吴伸后裔传到吴得政时,又迁居执礼桥。元代有裔孙叫吴仲常,中进士。传到明清,人才辈出,明代见于史书记载的有进士吴镛、举人吴霖等24人,清代名见经传的有进士吴焯、举人吴邦宁等14人。吴鸿在江西的后裔,还有(鸟木阝)阳山下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余干吴氏,元代还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大学者吴正道。
22-08】敏伯:筹颖子。
【22-09】诩(子二:暨、售)
【22-10】英
22-11成铿
22-12】成
-------------------------------------------------------------------------------------------
23-01】弥庸王孙弥庸,子勾余。
【资料】左哀十三「越子伐吳,為二隧……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自泓上觀之」,則王孫彌庸為吳人,彌庸蓋其名。
吳,哀十三,與越爭戰,先勝,後為越獲去。
【23-02】暨:吴国谏议大夫,亡国后,流落婺源,其后不详。
【23-03】售:子三:卢、庸、裔)
【23-04】华庸
【23-05】雒王孙雒
【资料】 
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吴王惧,乃合大夫而谋曰:“越为不道,背其齐盟。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王孙雒曰:“夫危事不齿,雒敢先对。二者莫利。无会而归,越闻章矣,民惧而走,远无正就。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击我,我无生命矣。会而先晋,晋既执诸侯之柄以临我,将成其志以见天子。吾须之不能,去之不忍。若越闻愈章,吾民恐叛。必会而先之。”王乃步就王孙雒曰:“先之,图之将若何?”王孙雒曰:“王其无疑,吾道路悠远,必无有二命,焉可以济事。”王孙雒进,顾揖诸大夫曰:“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民之恶死而欲贵富以长没也,与我同。虽然,彼近其国,有迁;我绝虑,无迁。彼岂能与我行此危事也哉?事君勇谋,于此用之。今夕必挑战,以广民心。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劝之以高位重畜,备刑戮以辱其不励者,令各轻其死。彼将不战而先我,我既执诸侯之柄,以岁之不获也,无有诛焉,而先罢之,诸侯必说。既而皆入其地,王安挺志,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必设以此民也,封于江、淮之间,乃能至于吴。”吴王许诺。
【23-06】王孙
【资料】
吴王夫差既退于黄池,乃使王孙茍告劳于周,曰:“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乱,是以复归于吴。今齐侯壬不鉴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天舍其衷,齐师还。夫差岂敢自多,文、武实舍其衷。归不稔于岁,余沿江泝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茍告于下执事。”周王答曰:“茍,伯父令女来,明绍享余一人,若余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祸,遭民之不祥,余心岂忘忧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历年以没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23-07若水:成铿子,子一:玉 (分别迁浙江石门,福健甫田,江西南丰,广东,四川等地)
-----------------------------------------------------------------------------------------
【24-01】垆
【24-02】墉:子二:樟,檀。
【24-03】裔:子启。
【24-04】句馀子子山。
24-05:若氺之子,子一:梓
24-06,字大中。奔晋,娶知氏,葬翌城。
24-07】起:成镳子,前440年-前381年,即军事家吴起,子一: 期
【资料】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法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通晓兵家、法家诸家思想。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25-01】子彰。
【25-02】子山:勾余子,生子一,涉。 
25-03
25-04】檀
【25-05】梓玉长子,生于东周安王12年(前390年),辛卯岁。妻颜氏,生二子:烜、炎
【25-06】玉次子,
【25-07】期 
------------------------------------------------------------------------------------------
【26-01】彰子穆。
26-02字道深、之长子楚襄王时同黄歇使秦昭王留为白起实客卒于秦。子直。
26-03:梓之子,子一:圭
26-04
26-05】蹸
26-06
------------------------------------------------------------------------------------------
【27-01】穆:子平。
27-02: 子一,厥由,
27-03:桓之子,子一:失名
-----------------------------------------------------------------------------------------
【28-01】蹶由子申。
28-02
28-03】失名:子镐。
-------------------------------------------------------------------------------------------
【29-01】申字子裕(子二:芮、筵)
 【余干县志】还对吴氏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记录:“战国末,夫差六世孙申,事楚考烈王,因谏封春申君而得罪被谪居余干邓墩之五彩山,是为余干吴氏始迁祖。申生芮,佐汉高祖定天下,有大功,封长沙王,即史称长沙文王。其后裔繁衍,唐宋以降,先后分迁。”
余干《吴氏宗谱》也记载说:吴申与黄歇(春申君)有隙,于楚考烈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从公元前262年至前229年在位)即公元前248年申被谪居番阳有齐人劝入齐。不从,遂迁余干西南二十五都龙山南麓之马桥,因生芮时有五彩云翳挡其所居,后龙山上人以为祥瑞,故改龙山为五彩山。
余干研究者吴福春认为,余干地方资料记载的吴氏之由来与《史记》“吴太伯世家”和“春申君列传”中所载基本相符。那么吴申又怎样转迁到余干邓墩之五彩山?吴申因谏封春申君于吴国故都苏州而受贬谪,齐之奸细想把吴申劝说到齐国去,吴申没听从,到番阳不久,以防春申君暗中报复加害,即把家迁到偏僻的山区邓墩之马桥。不然,查阅番阳县志,却不知吴芮究竟居于何乡何村,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住址呢?
吴申为公元前248年迁来五彩山,之后生了吴芮。吴芮后来子孙繁衍,遍布华南各郡县,因此华南吴氏皆尊其为始祖,称五彩山为发祥之地。江西之东乡、进贤、南昌、临川、金溪等县志均有同样记述。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即公元1205年1月,赐进士、浙江布政使司陈孟在临川吴氏宗谱中撰写的临川县丞吴带山迁居古源瓦窑序云:“古源村、县丞吴带山为芮公之五十世孙,为古源村始迁之人也。丞之先世由五彩山而迁凤桥(临川),由凤桥而迁花园,由花园而赘居古源。”
29-02:失名之子,子一:沐
 
【资料】 吴镐,是目前已知的首位长沙地方官,其在长沙太守任上时间约在公元前206年西汉立国至公元前202年吴芮徙封长沙王之间。吴镐在长沙从政事迹不详,然考其一族,却是一门忠义。
     公元前218年,吴镐弟吴铨与刘邦谋士张良一起在博浪沙(河南中牟北)行刺秦始皇。张良因此次行动而声名大震,吴铨却无人所知。吴镐孙吴庄,即历史上著名“吴公”。《史记》载:吴公为河南太守,“治平为天下第一”,文帝时举为廷尉。但吴公出名,与其政绩并无关,而是他举荐了一代英才贾谊。贾谊年18,即被吴公召置门下,后被举荐给文帝。洛阳人感其德,至今仍有“吴家街”以纪念其人。
29-03:子
-------------------------------------------------------------------------------------------
【30-01】芮
【资料】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南昌城赣江岸边的滕王阁第四楼,有一幅巨大的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鄱阳县人吴芮居第一。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子六:臣、郢、浅、汤、元、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赞曰:
五彩峰峦耸碧空,五王七候产其中;
兄弟司徒开晋室,龙驹特出佐边功。
道法仙宗推猛祖,天文星数羡樵翁;
甲第冠裳谤郡邑,忠孝节义动宸聪。
世人漫道山灵秀,自是鄱君德泽隆
【30-02】莚
【传说】徐福祖上曾在吴国任御医,随太子鸿一起南下到瑶里(吴芮家乡),其后人也一直以医传世。徐福到瑶里,吴芮的父亲吴申热情接待了他,而吴芮特别喜欢听这位走南闯北的朋友讲天下见闻。徐福特别看重吴芮兄弟俩,尤其是吴芮的弟弟吴莚,吴莚由于长期采药打猎,练就一身好武艺、好箭法,吴莚也想走出去见识一下世面,于是,吴莚从旧部后代中又挑选十几个能医善猎、有武艺、还会制陶、会种植药园的青年作徐福的弟子和侍卫,离开家乡随徐福而去。这一去,吴莚他们再也没有回来,据说,随徐福走遍名山大岳,四处奔波行医,最后随船三千多人东渡入海到日本了。
【30-03】吴沐:子
--------------------------------------------------------------------------------------------
【31-01】臣:前201年吴芮死后嗣爵第二代长沙王,在位八年去世,谥号"成王"。
【资料】吴臣(?-前193年),中国西汉长沙国第二代王,春秋时代吴国国王夫差的后裔,吴芮长子。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袭位,在位八年,谥成王。芮长子。高帝四年,承父爵,惠帝元年薨,在位七年。谥曰“成王”,葬谷城。生子四,回、正、平,彰。
【31-02】郢 义陵侯
【资料】初为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九年(前198年)被封为义陵侯,辖区在今湖南省溆浦县,食邑一千五百户,孝惠帝四年(前191)去世,子吴重嗣爵,在位十年,于高后七年(前181)去世,无子绝嗣
【31-03】浅:汉惠帝元年(前194),吴浅因其父吴芮功德被封为便侯(辖区在今湖南永兴县),食邑二千户,在位三十七年后于孝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去世,谥为"顷侯"。其子吴信嗣封为第二代便侯,在位七年后去世,谥为"共侯"。孝景帝六年(前151),吴信子吴广志袭封为第三代便侯。吴广志死后,其子吴千秋承袭第四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实行削藩政策,吴千秋以"坐酎金罪失侯国除",迁居蒲坡(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其后裔散居中原各地,到东汉时期涌现出了广平侯吴汉家族。
【31-04】阳:汉高后四年(前184)吴阳被封为沅陵侯(辖区在今湖南省沅陵闲西南)。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77)吴阳死,其子吴福袭封沅陵侯。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50)吴福死,其子吴周嗣爵,七年后死而无子,国除。
【31-05】元:芮五子。受封列侯,子一:惠朝 (家居临湘)
【31-06】质:芮六子,受封侯,子:不详 (与元同居临湘)
【31-07】汤:芮子,应是庶出子,不大可能跟吴阳是一个人。 
【31-08】
吴霍:子
--------------------------------------------------------------------------------------------
【32-01】回臣长子,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32-02】正臣次子,
【32-03】平臣三子,
【32-04】彰臣幼子,
【32-05】重 子,第二代义陵侯
【32-06】信浅子,第二代便侯,在位七年后去世,谥为"共侯"
【32-07】福:阳子,第二代沅陵侯,殁于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50)
【32-08】
吴庄:子
======================================================
【33-01】右:前186年继嗣为第四代长沙王,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回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差、吴传。
【33-02】陟
【33-03】广志:孝景帝六年(前151),袭封为第三代便侯。
【33-04】周:沅陵侯,在位7年,无子。
【33-05】吴森:子
-------------------------------------------------------------------------------------------
【34-01】差:《异姓诸侯王表》写作“吴产”,即同一人。公元前178年,长沙共王吴若去世后,吴差继位为第5代长沙王,居临湘。吴差做长沙王22年后,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长沙靖王吴差没有儿子,因而长沙国被废除。 
长沙靖王三年(公元前176年)时,当时闻名全国的年轻诗人、政治家贾谊被派到长沙;给靖王当太傅,因被后世称贾太傅。长沙古有贾太傅祠。贾谊当长沙王太傅时,做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朋艮鸟赋》。
【34-02】传
【34-03】千秋:承袭第四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实行削藩政策,吴千秋以"坐酎金罪失侯国除",迁居蒲坡(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生子二:长乐、允。
【34-04】吴永:子
--------------------------------------------------------------------------------------------
【35-01】长乐:千秋长子,子二:全、介。
【35-02】允:千秋次子,
【35-03】衍陵:差长子,妻刘氏。子孙不详。 衍陵兄弟应为吴差庶出,或吴传子,否则应可继位。 
【35-04】胤陵:差次子,其后不详。 
【35-05】
吴敬:子
---------------------------------------------------------------------------------------
【36-01】全:长乐长子,子二:隆、盛 )自山西迁毫(今河南商丘西南)
【36-02】介长乐次子,
 【36-03】
吴封:子
---------------------------------------------------------------------------------------
【37-01】隆子二: 复兴、复奇,从山西迁河南商丘。
【37-02】盛春融
 【37-03】
吴篔:子 
====================================================
【38-01】复兴自毫(今河南商丘西南)迁南阳,葬于宛(今南阳),子三:尉,汉,翕。
【38-02】复奇:子章。
【38-03】春融:子
【38-04】
吴葳:子
----------------------------------------------------------------------------------------
【39-01】尉:复兴长子,字子演,将军。昊尉.也是光武帝刘秀的一员猛将,跟随刘秀打天下时战死,其于吴彤被封为安阳侯(今河南正阳县西南)。
【39-02】汉,复兴次子,字子颜, (?—44年),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位居第三。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舞阳侯。殁于公元44年5月,享年88岁,葬于枣阳(今湖北枣阳),谥号“忠侯”。生子二:成,又名威、国,又名武。
【39-03】翕:字子洽,因哥哥的功荫被封为褒亲侯,子吴安国,亦封侯,迁居江东。
【39-04】章:复起子,尚书教授,为王莽所害。
【39-05】佚名:本人不认同此代叫吴汉,暂且算作佚名。
--------------------------------------------------------------------------------------------
40-01】彤封安阳侯,其后不详 据传子孙发达。
【40-02】威,嗣封广平侯。吴成死后其子吴旦为濯阳侯(今河南遂平),以奉吴汉之祀。
【40-03】武 新蔡侯(今河南新蔡)。子明察。
【40-04】安国洽长子,袭褒亲候,迁江东。子一:实。
【40-05】安邦洽次子, 子一:昶。
【40-06】價
 --------------------------------------------------------------------------------------------
 
【41-01】旦:袭濯阳侯,娶高密侯邓禹的孙女为妻,生子吴如胜、吴如晴。至此,南阳吴汉家族一门封侯十余人。
【41-02】盱:筑阳侯(今湖北谷城)。子如时。
【41-03】明詧武之子。袭新蔡侯。
【41-04】:安国子,
【41
-05】 :安邦子,子恢。
【41-06】丞
 --------------------------------------------------------------------------------------------
【42-01】如胜:盱之子,族谱叫“吴如胜”,为将军,阵亡。第2代平春侯。子二:允佐、允承
【42-02】如靖:子二:珪,璋。
【42-03】如时 
【42-04】谷:子二:域、城
【42-05】恢: :【陈留吴氏】南海太守。
【42-06】盐
--------------------------------------------------------------------------------------------
【43-01】允佐:子二:尊,告。
【43-02】允承:子二:偳,
【43-03】珪:子二:文资,文质
【43-04】璋:子二:文杰,文彬。
【43-05】城子二:、匡。
【43-06】域子一:兰。
【43-07】佑: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闲,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抚其首曰:“吴氏世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柰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资料】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43-08】镬
-----------------------------------------------------------------------------------------------
【44-01】偳:子熊庆。
【44-02】辉,允承次子,子一:景;女二:为孙坚的妻、妾?
【编者说明】这里把吴熊庆,吴景分开主要是考虑到,既然吴景出身贫寒,绝非奉祀良侯吴熊庆之亲弟弟,另外历史和家谱一个记载为吴偳,一个记载为吴妁,是一个人的可能性不大,吴妁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没落富家子弟出身。
【44-02】尊:子二:弘。郭。
【44-03】告
【44-04】文资
【44-05】文质:子二:应之,纲。
【44-06】文杰
【44-07】文彬
【44-08】兰:域子。又称吴子兰,(?~200年),后汉的昭信将军。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皆被屠灭三族。
 【三国演义】 汉献帝以血书衣带诏赐给董承,董承联络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欲杀曹操,但密谋泄露,董承、董贵妃被曹操杀死。
【资料】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年),曹刘爆发汉中之战,下辨之战乃是此役的前哨战。由曹洪以及实习生曹休对阵一路破西川败张郃势头正劲的三国名将张飞。此役曹休识破张飞诡计,速战速决击破吴兰,迫使张飞退军,赢得了汉中之战的开门红。此役彰显出曹休的名将潜质,奠定了曹休未来在曹营当中的地位。
【44-09】:城长子,乾英【陈留吴氏】
【44-10】:城幼子,子吴班。
【资料】吴匡,陈留人。何进部将,在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与曹操、袁绍杀尽宦官之后,因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与张璋、董旻将其砍为肉酱。还有,他是蜀汉张飞部将,也是后来诸葛亮北伐的大将吴班吴元雄的父亲。
《三国演义》让等既杀何进,袁绍久不见进出,乃于宫门外大叫曰:“请将军上车!”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宣谕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袁绍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何进部将吴匡,便于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
  遥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植大呼曰:“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从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匡大呼曰:“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众人俱曰:“愿斩谋兄之贼!”苗欲走,四面围定。砍为齑粉。绍复令军士分头来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
【44-11】凤: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 
【44-12】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44-13】
----------------------------------------------------------------------------------------------
【45-01】熊庆:偳子,官大尉掾,奉祀侯,主持太伯庙祀。子一:康年。
【45-02】景:辉子,带两个妹妹自苏州南下钱塘谋生,官至丹阳太守,封扬武将军,公元203年殁。子二:奋,祺 
【45-03】弘
【45-04】郭
【45-05】应之:子康寿。
【45-06】纲:子康泰。
【45-07】懿:(?----237年)又写作吴壹,字子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子二:教、彦)女适蜀汉刘备生鲁王永梁王理,后主追封武顺侯,赠太师,葬温江。子二:教、彦。
年少丧父,吴懿因其父.吴夙与刘焉有旧,率领家人与同族的吴班一家移居蜀地,之后效力于其子刘璋麾下,任中郎将。蜀车骑将军、雍州刺史。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为中郎将,将兵拒先主於涪,诣降。先主定益州,以懿为护军讨逆将军,纳懿妹为夫人。章武元年,为关中都督。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十五年卒。
【45-08】班:匡子。(?— 公元239年)字元雄。吴懿族弟,官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伐吴时,同冯习打败吴将李异、刘阿、陆逊,取得初战胜利。后对峙夷陵时,与陈式将水军,分屯与南北两岸。刘备又遣班率领五千人于平地扎营,诱陆逊出战,伏兵八千于谷中,陆逊未中计。诸葛亮四出祁山,在孔明的指挥下和魏延高翔等人大破司马懿。
 【资料】吴班,字元雄,讨伐东吴时任先锋,首次旗开得胜,在夷陵包围了孙桓;随诸葛亮北伐。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吴班于第六次北伐时,被魏将张虎、乐綝所射杀。
    历史:蜀汉车骑将军吴懿的族弟,东汉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子,字元雄。伐吴时,同冯习打败吴将李异、刘阿、陆逊,取得初战胜利。后对峙夷陵时,与陈式将水军,分屯与南北两岸。刘备又遣班率领五千人于平地扎营,诱陆逊出战,伏兵八千于谷中,陆逊未中计。诸葛亮四出祁山,在孔明的指挥下和魏延、高翔等人大破司马懿。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吴班虽然是汉故将军吴匡的儿子,算是将门之后,也颇英勇善战;但是,他和冯习、张南、傅彤等主要战将一样均属非一流将领。
    《三国志》记载:“以豪侠称,官位常与壹相亚。先主时,为领军。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先遣吴班将数千人於平地立营,欲以挑战。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汉晋春秋》记载:“五月辛巳,(司马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45-09】复:兰子。
【45-10】冯 :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
【45-11】瑚
----------------------------------------------------------------------------------------------------
【46-01】康年: 受封奉祖侯-英延(受封嗣贤侯)--之则(东吴丞相中书令)--吴式--皋益(东晋昭衍公)--吴佶(娶廋亮之妹为妻、东晋大臣)--始泰--符隽--吴豫(镇北将军、陈亡)--吴戢(刘裕杀晋帝,吴蕺逃往江阳县)--吴荟--吴琨--吴襄--洵文(刘宋朝阳郡守,萧道成灭刘宋,洵文死于乱军中)--吴鬷(从江苏迁往武昌)--吴盾(南梁大司马、侍中)--吴奎--承休--若远(唐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世伟(唐太宗女儿平乐公主驸马)--吴佐--可博(唐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上柱国)--舜咨(荫补山阴令)--吴翥(皇帝赐号为“文简”先生)--吴绎(赠左补阙翰林学士)--吴融(官中书舍人,官终翰林学士承旨)
【46-02】康寿
【46-03】康泰:子求。
【46-04】质:(177—230)字季重,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193年,曹操为发展力量,在鄄城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曹丕为巩固太子地位,常于吴质商量对策。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赞曹操之功德,而曹丕则相形见拙,怅然若失。吴质对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的非常伤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于是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加上曹丕平时善于掩饰自己,言行检点,而曹植则恃才傲物,恃宠娇纵,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最终曹操打消了改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公元220年,曹丕做了皇帝,马上派人把吴质接到洛阳,任命他为中郎将,又封他侯爵,让他持节度幽、并诸州军事。226年文帝崩,明帝曹叡继位。230年,吴质被征调入朝,担任侍中,成为辅弼大臣。他向明帝陈述安危大计,指出:司空大臣陈群乃平庸之辈,非国相之才;称赞骠骑将军司马懿,忠贞机智,是国家栋梁。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这对曹魏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质一向喜欢结交权贵,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在家乡名声不佳。做官后,又倚仗曹氏父子权势,作威作福,引起人们的反感。公元230年夏,吴质病故,被谥为“丑侯”。吴质的儿子吴应一再上书申辩,为父叫冤,直到吴质死后二十四年才改谥为“威侯”。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其存世作品很少,仅有答曹丕书两篇,答曹植书一篇,收录在《昭明文选》里。还有《思慕诗》一首,存《三国志》本传注中。
【46-05】教
【46-06】彦字子伟,幼颖异,古今性理天文律山川兵志,靡不通晓,守建平。
【46-07】德:班子。
【46-08】奋:子安。
【46-09】祺
:子籑。 
【46-10】梁
--------------------------------------------------------------------------------------------------
【47-01】英延:子二:正己,克己。
【47-02】应:子康
【47-03】嗣英
47-04】求 
【47-05】建
【47-06】库 
【47-07】:奋之子,嗣袭新亭侯,与人谋反,被杀绝。止  

47-08】纂:祺之子,娶滕绣的女儿为妻,滕绣谋反,受株连。止 
【47-09】乔: 教之子,孙盛蜀世谱曰:壹孙乔,没李雄中三十年,不为雄屈也。

--------------------------------------------------------------------------------------------------
【48-1】:子
【48-2】猛,字世云,濮阳人(子二,廉、章)晋代道士。仕吴为西安令。性至孝。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吴黄龙(230)中,得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当时流行有许多关于世云的传奇故事。有著作郎宝感其异,作《搜神记》行于世。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解化于宅。宅号“紫云府”。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为真人。
【48-4】圻 
【48-5】正己:子定。
【48-6】克己:子同文

--------------------------------------------------------------------------------------------
【49-1】廉:子莹。
【49-2】章:子明。
【49-3】定:子二之坦,之则。
【49-4】同文 
--------------------------------------------------------------------------------------------
【50-1】瑩:子季怀。
【50-2】明 
:子孙迁云南。
【50-3】之则:子式。
【50-4】之坦
--------------------------------------------------------------------------------------------
【50-1】季怀:子绍
【50-2】式 
:子
======================================================
【51-1】绍:子二:悠、忠 。
-------------------------------------------------------------------------------------------
52-1子二:隐之、庆之。
52-2】忠:子一;延之。
-------------------------------------------------------------------------------------------
【53-1】延之:子,昶。
53-2隐之悠长子,字处默,晋安帝义熙间,任广州刺史,后陛度支尚书,居官廉洁,治家勤俭,界上有一券名曰贪泉,口占云人言次、此水一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配夫人刘氏。葬枣木山。子:晏
53-3庆之 子:景。
-------------------------------------------------------------------------------------------
【54-1】昶:子云。
54-2
54-3:子镇卿。
------------------------------------------------------------------------------------------
【55-1】云:生子二:安诚,立诚。
【55-2】镇卿
======================================================
【56-1】安诚,字安诚。子一:柳。
【56-2】立诚 :子二,平,均。
56-3】 
-------------------------------------------------------------------------------------------
【57-1】平:子二:欢,欣。
【57-2】柳:号宗源先生(子三:钦、歆、歙)(后裔形成安徽休宁吴氏)
【57-3】均
吴均(469~520年),又名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子二:僧远,僧永。
 
【历史资料】《梁书》本传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建安王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普通元年,卒,时年五十二。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梁书》卷四十九)

《南史》本传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均尝不得意,赠恽诗而去,久之复来,恽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荐之临川靖惠王,王称之于武帝,即日召入赋诗,悦焉。待诏着作,累迁奉朝请。先是,均将着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奏之。书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卒。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着《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南史》卷七十二)

【 57-4】光烈
-------------------------------------------------------------------------------------------
【58-1】钦柳长子,字永敬,博涉经史,官拜长史,曾参与策划讨侯景,事败被杀娶程氏,子二:授、摘。
【58-2】歆柳次子,
【荆州吴氏】
【58-3】歙
:柳幼子,迁四川,生子一:安。 
58-4】欢
58-5】欣
58-6】兆鸾 
【长兴吴氏】
58-7】僧远:吴均长子,其后不详。
【58-8】僧永:吴均次子,娶梁武帝女安吉公主,官至驸马都尉,吴僧永晚年迁居弁山,今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弁山龙华禅寺为吴僧永建,初为家庙。 
【资料】 安吉公主,吴僧永的妻子,姓名叫萧玉娡。《南史》说“帝诸女临安、安吉、长城三主并有文才,而安吉最得令称”,说明安吉公主与夫君一样有文学天赋,十分遗憾的是夫妇俩未有传世之作。梁驸马都尉吴僧永,晚年定居吕山之阴,成了长兴石泉村吴氏的始祖。石泉吴氏,明代出过大藏书家吴琉。近年来,在李家巷石泉村,时常发现一些与吴氏有关的古迹,说明吴姓在历史上十分兴旺,颇有吴均遗风。 
----------------------------------------------------------------------------------------
【59-1】授:子三:文崇、文蔚、文得。
【59-2】:子三:文富、文贵、文达文通。
59-3】安 
-------------------------------------------------------------------------------------------
【60-1】文崇:子一:始。
【60-2】文蔚:子二:渊,源)
【60-3】文得:子二:元,
60-4】文富
60-5】文贵
60-6】文达
60-7】文通 
======================================================
61-01】始 :子一:拉
61-02】渊 :子一:国宝
【61-03】源子三:宗臣、宗昭、宗庆。
61-04】元:子一:竞
61-05】良:子二:义永,义方。
--------------------------------------------------------------------------------------------
【永兴吴氏】
【62-01】兢:子二:如海、如渊。
62-02,子一:先。
【宗臣与竞】在四百年之前,固始吴氏与永兴吴氏合谱,因为吴竞和吴宗臣代次出现了矛盾,永兴吴氏坚持吴竞与宗臣处于同一代次,而固始方认为,吴竞是吴宗臣后五代吴克的兄弟,最总不欢而散,莫衷一是。从各地吴氏宗谱资料集中看来,吴宗臣三兄弟,名字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吴竞名字,比较而言甚为特别,而比较此世系的前后几代人情况看,吴竞家族宗谱明显有脱漏,笔者虽为吴竞后人,站在公正而科学的立场看来,比较赞同固始的观点,吴竞很有可能是吴宗臣四世孙皋之子。
【饶州吴氏】
62-03】宗臣,子一远。 宗臣后世迁河南固始,兢后居湖北阳新,大冶,瑞昌一带。 
62-04】宗昭子一兴。入闽
62-05】宗庆迁进贤河塘子一达
【福建吴氏】 
62-06】国宝,子一祯。
【休宁吴氏】
62-07】义永良长子。子:
62-08】义方:良次子,吴义方在唐初,以博学闻名,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朝廷大招天下名儒讲字于新安歙州(今安徽休宁),吴义方也参加了这一盛会,由于喜爱当地的山水之美,遂举家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于此。至此,祯字宗始祖吴猛的一支后裔由江西豫章迁入新安歙州。吴义方娶程氏,生3子,长子吴太微、次子吴少微、三子吴宝微。 
------------------------------------------------------------------------------------------- 
【永兴吴氏】
63-01】如海
63-02】如渊
63-03】先:拉子,生子,古明。
【饶州吴氏】
【63-04】远
 :宗臣子,子一:庆 (后裔分迁河南固始、赣、湘鄂、皖各省,佰范后裔传吴泥为江西余干始祖)。
63-05】兴 :宗庆子 吴兴(646-709),字起祖,号长官,其后入闽。 
 【吴兴传略】根据《惠泽长流——莆阳水利功臣谱》和莆田洙水吴氏族谱载:吴兴,先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莆田北洋平原的开拓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唐永昌元年(689)随父入闽,后择居莆田华岩山下,即今城郊洋西村。“唐神龙(705—709)间,邑人吴兴在渡塘(又名杜塘,在今西天尾溪白村白杜境)筑堤塍海为田,又在常泰里延寿溪筑堤阻潮,叠石成陂,遏溪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因名延寿陂。”(《莆阳水利功臣谱》P39),传说景龙三年(709)吴兴筑陂时,曾与一潜伏在溪潭中的恶蛟搏斗,毅然持刀斩蛟,保住堤防不被冲毁,终因伤重力尽身亡,终年64岁。感其恩德,乡人立祠祀之。宋大观三年赐庙额“孚应”,绍兴十九年封义勇侯,淳佑间加封“普济”。

【吴兴生年考证】吴兴生年与延寿陂建陂年代关系密切,而统览始终却不难发现:靠近事件发生的北宋淳化间郑褒作《吴兴传》、南宋史学家兼诗人刘克庄作《义勇普济吴侯庙记》及《后村大全集》、南宋莆阳人李俊甫作《莆阳比事》、陈谠作《莆阳比事序》均记载建陂于唐神龙中,而明《八闽通志》、《唐书·地理志》、清乾隆《莆田县志》另记载建陂于唐建中时,清道光年间编《福建省志》《兴化府莆田县志》《莆阳水利志》(下称三志)时就面对两个不同版本,三志均确定建陂于唐神龙中。清《福建庙坛志·莆田》载:“吴长官庙在城北五里,祀唐吴兴。唐神龙间,兴捐资筑延寿陂,溉田万余顷。…与蛟惧毙,乡人立祠祀之。”(《莆阳水利功臣谱》P66)。还保留有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的记述:“作陂在神龙间,非建中;侯实主陂事,非宰邑也” 。今庙存历代庙碑中,也均刻记建陂于唐神龙中之事实。客观地说:入闽创办延寿教馆、船务等聚集财富,才有“捐资”条件----前志有词赞其“捐家资兮千亿,堰溪流兮分陂,变斥卤为膏壤兮,粳稻离离”;而积累个人信誉或信任度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才有“率众”条件----如此,“捐资率众”才有切实的前提。据(《莆阳水利功臣谱》P66):“孚应庙创建于唐开元间,初名吴公祠,奉祀邑贤吴兴”及《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吴凑传》: 吴凑(729-800)濮州濮阳人。贞元[785—805]初,入为太子宾客,出为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奏准乡人改吴兴祠为吴公庙。从常理看,祠改庙还是要信仰积淀和信众积累过程;“神龙说”时段搭接就比较可信,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应更贴近事实真相!

63-06】达宗义 子,其后不详。
【莆田吴氏】 
63-07,子;颂。
【休宁吴氏】
63-08】太微:义方长子。子:  (后裔分迁浙江杭洲,山东海阳。传67世逸少形成山东海阳著名的兰湖吴氏)·
63-09】少微次子,字促材,号迁谷,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年),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唐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士。累授晋阳尉。史载吴少微以文学见长,与富嘉谟、魏谷倚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人撰写文章皆以徐、庾为宗,文风浮俚不竞,唯独吴少微、富嘉谟的文章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文风为之一变,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被称为“吴富体”。吴少微对宗族历史非常关注,曾主持修纂《吴氏正宗谱》。吴少微移居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离年87岁,卒葬新安休宁北郭外老柏墩,后代世居于此,子孙繁衍,形成了左台吴氏。 娶武阳公李大亮之女,生3子,长子吴隆术、次子吴巩、三子吴
63-10】宝微:安徽休宁吴氏,(贵溪张)义方三子。子:
-------------------------------------------------------------------------------------------------------------- 
【永兴吴氏】
64-01 :如海长子,生子良栋。 
64-02,如海次子,妣茹氏,孟氏,生子二, 良材, 良玉。
64-03,如渊子,生子良古。(古居江西永新) 
【饶州吴氏】 
【64-05】庆:生子一:果。
64-06】古明:先子,其后不详。
【莆田吴氏】 
64-07,生子一:琳。 
 
【休宁吴氏】 
64-08】隆术,安徽休宁吴氏·少微长子。子:(后裔迁居湖北黄梅县考田山形成著名的黄梅考田吴氏)·
64-09】巩,安徽休宁吴氏·少微次子,字定国,唐朝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学著名,曾将故乡吴里改为凤湖街,石舌山为凤凰山,莲池为凤凰池,子孙贤能,寿八十七岁,妻王氏。子三:宥、密、泉(后裔11代孙吴景安中元和三年进士仕至光禄大夫、14代孙吴用清宋仁宗时儒士、八十五代孙永胜、永捷后裔行成鲁西南吴氏)。
64-10】堪,安徽休宁吴氏·少微三子,字文彬,曾任河东节度使,子一:福,福生党、党生义、义生敏、政、孜 (后裔分迁居四川、浙江安吉县吴昌硕传谱)。
--------------------------------------------------------------------------------------------------
【金陵】-【永兴】 
【65-01】良栋:生子一: 灿
【65-02】良材铭公长子,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没于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良材公秉性颖异,文武兼备,于唐僖宗咸通年间连中文武二科,曾任江西彭泽主簿、永兴县令。昭宗时【888-904】因功授彭泽主薄后擢永兴令,有贤声,卒于官,立像祀之。妣上官氏继妣高氏,生子二,煜,烨。煜子孙居永兴,世为楚人,烨后世居九江。
吴超群赞曰:七律 吴良材
千年往事自难征,历史烟云已固凝。
先世平江移汴水,祖孙齐鲁徙金陵。
因功入宦迁彭泽,以绩擢升领永兴。
清正廉明留美誉,归来家势已云蒸。
【良材源流与分迁】
良材系兢公之裔,兢公为人正直,娶吕氏,生子如海、如渊,海生铭,铭生良材已六十五世矣。其先世都平江,迁吴江分华亭,继而之汴,兢公之下后三世折居于青州临淄后避兵燹,徙居金陵, 良材公以功授彭泽主簿,擢永兴令,爱其地辟民淳,后官至兵部尚书,致仕归卒於永兴,士民留葬其地,立像祠之,而子孙侨寓遂世为楚人,永兴之吴自良材公始焉。公生子二煜、烨。煜生璞、璟。烨生瑗、嘉。煜见世运迭迁,欲隐於山,遇异人曰: “逢桥则止。”璞遂迁居兴国归化里黄沙桥头;璟迁居兴国排石浆坑桥南:瑗迁居双千里青阳港西坂桥:嘉生子吴虔从九江迁居德安蒲圹西车桥,至此分为四族矣,宋元以来,族大且蕃,富川称为第一户,立九十六庄。其居黄沙、新桥、浆坑、桥南、沐浴、枧田,圹山、果石、贵湖、湿石、壤溪、龙源、黄桥、金城、荷圹、大林、南山及通山、蒜田等无处不盛。璞生延盛、延福:璟生延昭、延寿、延祖、延世、延庆;瑗公生延章;嘉生虔、坎巽。延盛、延福立庄新桥贵湖,盛生子四,长再翕字文明,次再竦字文威,三再文字文郁,四再剩。延福生再想、再收、再评、再议。璞公后世分迁瑞邑八庄,范镇、莫家、桂林、高丰、九江涌泉。璟公后世迁石壁、瓦桥、果石、夏畈、白杨、流庄、花园武蛟,再想生七子,仲尹、仲政、仲感、仲念、仲庆、仲御、仲贵。感生彦俊、彦贞,贞生居署,居便,居署生荣,荣生文憨、文举、文隆。文憨生简,简生才裕,才裕生士吉、士方,士吉生子道,子道生彦恂,恂生世隆,隆生仲文,连续四代单代,从良材16传至仲文。仲文 迁广济杨桥后济邑蕲春、黄梅诸吴之始祖也! 

65-03】良玉:铭次子,生子一灿。
65-04】良古之子。子二:(安徽休宁居石岭)。 
【宗臣系】 

65-05
65-07
65-08】密
65-09】泉
65-10
福建莆田】
65-06
---------------------------------------------------------------------------------------------------------------------------------------
【良材系】
66-01】煜:良材长子,字宗之,生于唐熹宗光启元年乙己,徙居湓浦(今九江)文性仁厚,克绍成家,遇饥岁,施粟周济,葬小墓田。妣夏氏,生子二,璞,景。 
66-02】烨:良材次子,字似之,生子二,瑗、嘉。 
66-03生子二:璠,琏。
66-04:幼子琏承族弟良玉嗣。
66-05】縯-
 【福建莆田】
66-06绳祖-
---------------------------------------------------------------------------------------------------------------------------------------
67-01】璞
67-02】璟
67-03】瑗
67-04】嘉
67-05-
67-06-
67-07光启-
 【福建莆田】
67-08】萝献-
---------------------------------------------------------------------------------------------------------------------------------------
【良材系】
68-01】延盛 璞长子。立庄新桥贵湖。子四;再翕,再疏,再文,再剩【嘉鱼清惠堂吴氏】  
68-02】延福 璞幼子。徙居瑞昌。子三;再想,在牧,再评,再议,迁瑞昌.
【68-03】延昭璟长子。子孙分居瑞昌、石璧、果田、排石、浆坑、连山、武宁、广济、浪溪,生子二,再义、祀一。  
68-04】延寿,璟次子。生子二,茂兴、茂权。 
68-05】延祖,璟三子。生子三,茂霸、茂显、茂宗。 
68-06】延世,璟四子。生子一,茂邻。 
68-07】延庆。璟幼子。生子二,茂简、茂实。
68-08】延章瑗之子 ,读书好礼,庭训子弟,郡邑多从之。迁都昌高坑。生子四。茂达、茂赟、茂范、茂迥  
68-09】虔
68-10延远-
68-11-
 【福建莆田】 
68-12】镐,罗献长子。子三:詧、发、祭
68-13】铎罗献次子。子一:良,瑞,斌。
---------------------------------------------------------------------------------------------------------------------------------------
【良材系】
【69-01】再翕
 延盛长子,字文明。三评事,居桥头,葬黄沙。生子三,宗集、宗遇、宗愈。
69-02】再谏 延盛次子,字文盛。六评事,居桥头。生子二,仲和、仲栋。
69-03】再文 延盛三子,字文郁。七评事,居新桥立庄湖塘。生子三,仲躬、仲舜、仲安。
69-04】再剩 延盛幼子。生子一,仲龙。
69-05】再想 延福长子,生尹,政,感,念,庆,御,贵。
69-06】再牧 延福次子。生子三,仲珍、仲材、仲贞。
69-07】再评 延福幼子。
69-08】再义 子一;仲勤 
69-09】祁一:延昭子,生子一:珦。  
69-10】茂兴 延寿长子。生子七,元想、元晏、元宝、元、元亮、元正、元迁。
69-11】茂权 延寿幼子。
69-12】茂霸 延祖长子。生子二,元亨、元光。
69-13】茂显 延祖次子。生子四,元宏、元寿、元聪、元吉。
69-14】茂宗 延祖幼子。生子三,元海、元溟、元卤。
69-15】茂邻 延世之子。生子二,元德、元智。
69-16】茂简 延庆长子。生子二,百俭、百禄。
69-17】茂实 延庆幼子。生子一,鸿雁。
69-18】茂达,延章长子,行九。公葬青阳,子三:元勋,元用,元秀  
69-19】茂贇,延章次子,行十四。公葬石沉坑。生子一,凤。  
69-20】茂范,延章三子,行十五赠赞善大夫。葬黄土岭。子二:鹗<朝散大夫龙图阁学士>,鹏<刑部尚书>,  
69-21】茂迥,延章四子,号磁湖先生。守道不仕,卒葬钟山。娶王,子五:举<吏部尚书>,元益,元凯,元椿,元相.
【69-22】 再琦生子四亨一,亨二,亨三,亨四。
【福建莆田】 
69-23镐长子。居建州。子一:仁禄(该支详见仁禄系统)
69-24】发镐次子。迁辽阳。子
69-25】祭:镐幼子,正室阮氏宜人,次室倪氏诰命夫人,三房陈氏恭人;生有六子:长侃、次攒、三凤、四嗣、五烈、六育等六个房派。
【资料】 吴祭,字孝先,号道成,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人。据张琴《莆田县志》记载:吴祭生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卒于唐昭宗天佑四年(907),武宗会昌五年(845)入国学,第二年登进士第。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再应漕举,授浙江主事,进屯田员外郎。唐僖宗乾符六年(879),以原官兼观察,后举兵收捕黄巢余党,随王审知入闽,割据八州之地,时年七十余岁。兄弟六人,散居福泉,吴祭22岁中举,25岁授浙江主薄,37岁任工部屯田员外郎,51岁官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末黄巢起义,吴祭于唐光启年间举兵随王审知入闽,先居侯官,后入莆田灵岩山,再卜居黄石水南沈浦(后改东坡、澄塘),为吴氏入闽始迁祖。 
【资料】吴祭,十五岁入国学,后举乡魁,登进士第,累官浙江主事、工部屯田员外部、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居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于“安史之乱”后偕兄弟发、兴、瑞、良、斌及老幼30余人入闽避乱。后祭偕弟瑞、良、从弟兴入莆。吴祭居莆田灵岩山,继卜居黄石水南钱坡,为吴氏入闽始祖。
69-26】良:铎子,居可塘,周围皆其裔,在莆田子孙分布洋西、坟兜、登桥、大沟、吴塘、仙邑、城厢、江东江西自然村、灵川榜头等地,人口6000余人。 子一:璇(居可圹)
69-27居莆田杭井,生有1子吴福盈。在莆田的后裔分布北高杭井、黄石东华、东甲、莆城厢等地,人口3000余人,在外1万余人。 
【69-28】斌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四川省邻水县城南镇高坪村瓦子坪吴氏一
    吴世万公出生年之考证
    四川广安岳池武胜吴氏族谱
    湖南燕军支系吴氏辈分排行表
    《明月湾吴氏宗谱》之我见
    钟祥石牌吴氏
    重庆潼南别口吴氏
    吴氏相甫支系温州龙湾永中吴汇头字
    武邑吴氏老字派
    再论长沙王吴芮的世次与左台吴氏谱的历
    大悟吴氏宗亲会纪念著名革命英烈杨松(
    一修三编《吴世万氏族统谱》发行大会
    《祐公碑记》之遗传基因DNA
    花桥吴氏族谱序
    江苏省淮阴渔沟镇《南清河吴氏》
    洲泉千年吴
    湖北省仙桃市(沔阳县)吴氏族谱
    湖北随州吴氏家谱
    安徽高甸吴氏家谱
    浙江台州吴氏
    吴氏科第甲江南
    潮阳吴氏始祖驹公及其衍后
    南安吴姓源流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