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氏 寻 根 问 祖 信 息 交 流 中 心
非氏族信息請勿在此发布!资料:  以前信息 信息管理 网上祭奠 吴氏社区  吴氏博客  返回主页  
公告:欢迎大家到《吴氏在线社区》去注册。那里更精彩......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我要发布信息

姓  名:

吴溯源  |  IP:60.184.199.*  |   Time:2006-8-22 16:08:37  |  QQ:0  |  ID:3026

地  址:

浙江庆元

EMail:

NO E-mail

主  题:

求助吴太雄宗亲,请告知第67世到70世详情

内  容:

吴太雄宗亲
    你好
    我是浙江省庆元县人,姓吴,据1988年统计,庆元吴姓人口共59864人,约占全县人口数的1/3,是首屈一指的“庆元第一大姓”。又据了解庆元吴氏祖先叫吴畴(又叫吴祎)是晚唐时人,为避董昌之乱,于公元904年举家迁来庆元,吴畴是泰顺县新山吴氏始祖吴畦之弟,吴畦是唐未谏议大夫,吴畦资料如下
    吴畦(840—923)字祯祥,原籍山阴(今绍兴),唐咸通元年(860)进士。初授河南节度判官,督修黄河有功。广明元年(880)破“黄巢乱”,倍受朝廷器重,中和二年(882)召入朝,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兼)。文德元年(888)拜谏议大夫,时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功互动干戈,宰相张涪与克用有隙,力赞全忠讨克用,昭宗召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御史大夫柳耽与畦及诸台臣皆力加反对,畦言尤切,语涉权臣,忤逆昭宗,遂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因不安其职,引退归里。乾宁二年(895)董昌在越州(今绍兴)僭帝位,欲挟畦共攻钱谬,畦为保全家室,举家远遁,于乾宁三年(896)四月迁居安固卓家庄。越三年,复徙老翁峰下(今渫头吴宅村)。光化三年(900)昭宗念畦前功,赐颁《铁券金书》,月给俸米3石,岁赐绢帛两端;如有犯过,恕三死,子孙恕一死,若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以寄殊荣。卒于后唐同光元年(923)正月,享年八十四,葬于今漈头吴宅村。
    吴畦,吴畴都吴山阴(绍兴)吴氏吴翥之后,在浙江龙泉谱《諫议大夫自序》中记载:


    吴之为姓自泰伯避位隐於荆蛮,至春秋时王於吴,其名子孙蕃衍散处而遂为姓焉。
    至晋公字晋卿,在唐中兴试进士第,子巒字传岩,生二子,长龙库,字元享,次龙莊,字元振。享生昌裔,字庆宗,生吾曾祖九公讳璇,字齐政,生显孟,祖讳翥,字文简,叔祖仲讳翱,字文集,季叔祖讳翔字文举,文简生父曰佖,伯曰侃,叔曰俣曰你曰仲。
    祖翥宣宗时为观察使,召署吏部不应,志尚高节,言诗於朝,谥文简先生。仲讳融,字子华,生三子,曰搭曰仕曰顺,家居越之山阴,龙纪初及进士第,为昭度讨蜀掌书记,累迁侍御史,生累去官之,召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承上卒赠太傅魏国公。
    咸通元年庚岁,吾二十一举进士第,历任以来,凡事三主懿僖昭皇也。乾宁元年甲寅岁,吾以谏议大夫为潤州刺史,将第一年归於越,侍亲於山阴和乐村,末几董昌作乱,乡众数说从谋,吾坚拒不从,又患久拒不能,远害非特一身,又奈父母兄弟何,遂夜与弟侍亲弃家,遁居於永嘉安固县,寻觅山水,苟以自全乐其志,虽诸弟子侄不令受官,患其不能避嫌疑而为無道者所戮也。初沿溪坑道而上,几十余日得其所居而强曰库村,於是構小屋数间,乃乾宁三年丙辰也。其后与父母昆弟居此,驱仆开劈田园,衣食初能足耳。然而群盗颇多,一年之间或至二三,然亦不为害也。至光化三年庚申,吾以父母并丧,三年服阙而业颇增。天復三年癸亥,十三郎袯弟卒,十二郎语吾曰,同居於此亦佳,然不若更寻山水所居,或有胜於此者。寻凡五十余日,抵括地龙泉乡,山明水秀,一望苍松之喜,遂卜居焉,因名曰松源,此天祐四年丁卯也。十二郎有子曰琚曰琢,吾子曰彖曰承,十三郎早殁無子,吾兄弟遂居各处,而财帛末尝异用,一想思不择畫夜,必束剑而仆,阅旬以相见。而乾化五年乙亥,吾侄琢来庫村,返於括苍丹嶺之上,遇暴疾而卒,遂葬於嶺之巅,改名曰四公嶺,乃为十四郎而名也。然患世数绵远,而地又相去隔绝山川,因此为谱,使后世子孙不若路人相视而無失於天属之亲也。

       唐天祐四年丁卯十一月朔日  褆同弟禕敬書於東山舊屋北堂
   请太雄宗亲帮助查一查中华吴氏至德纪考中有无吴翥,吴畴,吴畦之记录,并详细告知舜咨,舜翊的子孙,吴翥的的子孙的详情.

                                                   谢谢
                                                浙江庆元吴溯源


    

回  复

:由于《至德》一书已经邮递给常滨扫描上网,不知道常滨扫描得如何,目前不在我手里,请宗亲与常滨联系!  2006-8-23 21:31:55

姓  名:

吴溯源  |  IP:60.184.145.*  |   Time:2006-8-22 11:30:54  |  QQ:0  |  ID:3025

地  址:

浙江庆元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寻根

内  容:

   我是浙江省庆元吴姓人,始祖吴畴(又称吴(左示右韦)),与泰顺新山吴姓始祖吴畦(又称吴(左示右是))都是山阴(绍兴)吴氏之后,吴畦是唐谏议大夫,请帮助告诉吴畦,吴畴两兄弟的祖先是谁及世系详情.,吴畦,吴畴,与吴翥公有何关系? 据福建省政和县吴氏源流资料称,吴畦,吴畴是翥公之孙,另外浙江龙泉谱《諫议大夫自序》中有载:
    吴之为姓自泰伯避位隐於荆蛮,至春秋时王於吴,其名子孙蕃衍散处而遂为姓焉。
    至晋公字晋卿,在唐中兴试进士第,子巒字传岩,生二子,长龙库,字元享,次龙莊,字元振。享生昌裔,字庆宗,生吾曾祖九公讳璇,字齐政,生显孟,祖讳翥,字文简,叔祖仲讳翱,字文集,季叔祖讳翔字文举,文简生父曰佖,伯曰侃,叔曰俣曰你曰仲。
    祖翥宣宗时为观察使,召署吏部不应,志尚高节,言诗於朝,谥文简先生。仲讳融,字子华,生三子,曰搭曰仕曰顺,家居越之山阴,龙纪初及进士第,为昭度讨蜀掌书记,累迁侍御史,生累去官之,召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承上卒赠太傅魏国公。
以上资料与网上的其他资料有出入吗?
   

回  复

:  

姓  名:

吴四郎  |  IP:220.190.134.*  |   Time:2006-8-21 22:23:46  |  QQ:0  |  ID:3024

地  址:

温州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吴氏徽标

内  容:

谁能详细解读吴氏徽标的具体含义和来历

回  复

:  

姓  名:

吴逊河  |  IP:218.19.154.*  |   Time:2006-8-19 23:25:30  |  QQ:0  |  ID:3022

EMail:

NO E-mail

主  题:

荣祥宗亲批评的是

内  容:

    我中午所发的信息确实犯了一知半解的错误,在此向各位宗亲表示欠意,望日后继续给予更多的指教。
    现再查资料发现——吴回:祝融火神。吴回是远古吴人中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
    从上面的资料可知,祝融火神、南海神只是上古吴人罢了。
    再次多谢吴荣祥宗亲的赐教。

回  复

:关于吴回的资料来自:《洪荒时代吴姓先祖的足迹》。另外,中午贴子中的“歌德保号”应为“哥德堡号”、“供傣”应为“供俸”。吴逊河  2006-8-20 0:05:34

姓  名:

吴逊河  |  IP:218.19.154.*  |   Time:2006-8-19 13:40:44  |  QQ:0  |  ID:3021

EMail:

NO E-mail

主  题:

真没想到

内  容:

今天,“歌德保号”仿古船完成了对广州的访问,又一次扬帆启程。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南海神庙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提到南海神庙,也就不能不提南海神了,原来南海神就是我吴氏太伯裔孙火神祝融也!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良洞“洪圣王庙”中供傣的居然是我们吴氏祖宗的嫡孙!(可惜我良洞之“洪圣王庙”现只存了石扁,而且还在作石桥之用)高兴之余,找来相关资料与吴氏宗亲分享之。图片就只能进http://www.ql.hp.gov.cn/nhsm2.htm一睹矣。
历代帝皇祭海神
来源:http://www.ql.hp.gov.cn/nhsm2.htm
自从隋文帝于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下诏在南海建立南海神庙以来,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祭海神,不少皇帝均派高官重臣来广州谒南海神,使祝融思宠有加,庙誉益隆,祀奉益谨,巍然成为中国一大坛庙,居四海神庙之首。不过,在唐天宝年间以前,南海神的地位还不算很高,只享受侯一级的礼遇。
唐朝武德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制度,并规定广州都督制史为祠官,就近祭南海神。到了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这个风流天子十分重视对五岳和四海的祭祀,他曾五次派高官重臣祭祀南海神,对以后的封建帝王祭海和南海神庙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遣太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主要是因为久旱不雨,禾苗干枯,祈求南海神庇祜,早降甘露,解除旱情。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节的身份前来南海神庙致祭。这与贞观年间定下每岁由广州都督刺史为祠官就近祭祖南海神有所不同,更显示出皇帝对南海神的崇敬,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御祭南海神之先河。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唐玄宗命国子监祭酒张说前往祭南岳、四渎、四海、四镇及诸名山胜迹。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又派专使分往祭五岳、四海及诸镇名山。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命宗正卿褒信郡王謬等分往五岳、四渎及四海致祭。
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认为,四海之神,灵应昭著,而自隋以来祭祀海神仅以公侯之礼,“虚王仪而不用,非致崇极之意也”于是,命义王府长史张九皋(张九龄之弟),奉金字玉简之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同时封东海神为广德王,西海神为广顺王,北海神为广泽王。并于当年三月十七日备礼,举行空前隆重的仪式,给海神封爵加冕。于是海神就由享受公侯之礼变为享受王一级待遇了。
南海神祝融初次的封号为"广利王","广利"即是广招天下财利之意。这个封号与广州在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有极大的关系。广州是我国最早的海上对外贸易的港口。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广州(当时称番禺)就是我国著名的“都会”、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埠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1983年在广州发现第二代南越王赵(目末)的墓葬,其中有银盒、象牙、焚香的香料,据判断就是来自中亚或南亚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载,我国运载黄金和丝绸的船队,从徐闻、合浦等出发,到达南亚诸国,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先河,当时,番禺是我国外贸船队的基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地位不断提高。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海运事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唐时船队从广州出发,经南亚诸国,再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一直到非洲东岸。这条航线全长1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线。它在海路上沟通了亚非两大洲的联系,促进了中非贸易的往来。
唐王朝在广州对外贸易中获利甚厚,所以,南海神被封为“广利王”,希望这个海上保护神广招天下之财。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孔子三十八世孙孔癸戈以国子祭酒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次年,祭海神的祝册“自京师至”孔癸戈本着“治人以明,事神以诚”的为政宗旨,亲自供奉唐宪宗颁发的“祝文”到南海神庙,并配备太牢三牲之礼致祭南海神。元和十四年夏至,孔癸戈再次前往南海神庙祭祀,并拨款扩建庙宇。"治其庭坛,改作东西两序,斋庖之房,百用其修"。孔癸戈在广州的政绩较好,惠及民神。元和十四年,著名文学家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激怒了唐宪宗,遂将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韩与孔是朋友,又同在岭南为官,因此友谊日深。韩愈赞孔癸戈“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孔癸戈祭南海神并修葺神庙,礼成之日,韩愈已调往袁州任刺史。但孔仍请韩愈撰文以纪念这一盛事。韩愈才思敏捷,欣然命笔,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千余字,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碑高2.47、宽1.13米。上书使持节袁州诸军事、守袁州刺史韩愈撰;使持节循州诸军事、守循州刺史陈谏书。今立在南海神庙仪门东侧,盖有碑亭护之。韩愈碑保存基本完好,然而,在漫长岁月里,风吹雨打,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后人还在其碑阴刻了文字。韩愈碑现为南海神庙内所存最早的碑刻,文笔生花,记叙孔癸戈祭南海神之事非常生动,引人入胜,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对研究唐代祭海之俗有重要参考价值。韩文千古传诵,南海神庙因此声誉鹊起,岭南几乎无人不知广州有南海神庙,庙中有韩愈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了。
唐代对南海神之所以如此尊崇,是因为广州不仅是岭南的都会,又是海外各国来华贸易的中心,即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王朝在广州首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而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利润,因此,广招财利的南海神广利王自然就得到了人们的崇敬。南海神也就成为四海神中位次最贵的海神。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建立了南汉国。刘氏王朝荒淫无度,横征暴敛,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南汉国经济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海上贸易,因此,南汉后主刘(钅长)对南海神更为崇敬。大宝元年(公元958年),刘(钅长)下诏加封南海神广利王为昭明帝,给祝融加上龙袍。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潘美(潘仁美)率宋朝大军南下平定了岭南,南汉国除。开宝六年,宋王朝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同年,朝廷命中使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获南海神保佑,“限六蛮干外服,通七郡以来王”。这反映出宋王朝从统一岭南起,就十分重视海上对外贸易。其丰厚利润亦成了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南海神也因此被誉为“海上外交之神”而大受青睐,获得更多的尊崇。
宋代废除了南汉给南海神祝融昭明带的封号。宋真宗年间,赵恒皇帝赐南海广利王以玉带。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派员修南海神庙。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下诏增封南海神加王号"洪圣",于是成了“南海洪圣广利王”了。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依智高作乱,围攻广州城多日,后来,依智高火攻广州城,突遇大雨,被官军击败。广州官府认为是南海神显圣,助官兵剿盗贼,遂上报朝廷,请求褒封南海神,于是加封王号“昭顺”,祝融变为“南海昭顺洪圣广利王”了。这次加封,荫及夫人,朝廷还赐南海神夫人为“明顺夫人”。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湖南盗贼(农民起义)入侵广东,当局称广州官军得南海神保佑平定了这次作乱。于是宋高宗又给祝融加“威显”封号,是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
随着南海神的加封逐步升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下属也沾了光,享受侯级的爵号。绍兴年间,朝廷还封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据庙内有关碑刻云,这六个人都为南海神治理南海海上风云,帮助官军平叛或保佑黎民苍生等出过力,立下大功,因此得以加官进爵,成为南海神祝融的得力辅臣。
到了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闰月,孝宗又派员重修南海神庙。宋庆元三年,大溪山岛民起义,据说,南海神又一次显威,助官军在洋面上将起义队伍击败,于是宋宁宗于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敕赐“英护庙”匾额给南海神庙。到了理宗室庆元年(公元1225年),大规模进行重修南海神庙,耗钱六百余万。值得一提的是,据碑文记载,这次维修的大部分资金,是从海上贸易之利而来的。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宋理宗下诏令,以盛大庆典祭祀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
终宋一代,南海神获得的封号特别多,顶顶桂冠被加在祝融头上,祭海神的活动从官府到民间都达到了高潮,可谓盛况空前。所有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宋代君臣对南海神的崇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海外贸易在宋朝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宋王朝希望通过对南海神的加封和祭祖,保佑“海不扬波”,对外贸易一帆风顺。
到了元朝,蒙古人虽然是从草原打到中原,马上得天下的,但元将张弘范是在广东崖门的海上将宋朝灭亡的。所以元王朝亦十分重视祭海。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遣近待速古儿赤等于四月十八日为南海神建醮,并赐以宝香、锦幡、银企、楮币等。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遣使祭南海神,诏加四海封号,封南海神为"广利灵孚王"。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遣使持锦幡二、销金幡一、金盒、币二十五万钱祭海神。
明朝朱元璋得天下后,曾实行过严厉的海禁,但明太祖对海神还是十分崇敬。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遣徐九皋祭南海神,并重修南海神庙,还赠送黄金香盒。明太祖出身布衣,却又喜欢附庸风雅,弄文舞墨。洪武三年,他派员来广州致祭海神,亦想给南海神加封。但是,由于唐宋元以来的历代帝王加封,祝融头上已有许多桂冠,使礼官感到为难,再加二字,亦不能显明太祖的权威。于是,巧于心计的明太祖以退为进,他于洪武三年下诏:五岳四渎等,都为高山广水,其神必受命于上天,不是人间帝王加上荣耀的。因此一律取消前代封号,只以当地之名称神。如祝融,取消“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号,只称“南海之神”。朱元璋郑重其事,声称不敢超越上帝给神以封号,实际上是假借上帝之名,取消了历代帝王给祝融的封号,更显露出其“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的权威。不过,朱元璋此举,倒是给祝融做了一件好事。要不然,代代加封何时了,祝融头上的桂冠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了。事实上,老百姓也记不得祝融头上冗长的名字,民间只是称南海神为广利王或洪圣王,其中又以洪圣王为最普遍。广东沿海有不少地方,包括香港,都有洪圣王庙,供奉南海神,说明洪圣王的影响最为深远。
到了清代,对南海神的崇敬致祭一如既往。其中尤以康熙、乾隆时期最盛。康熙皇帝是一个热衷于祭海的帝王,他曾先后十一次派遣高官重臣前往祭祀南海神。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御笔亲书“万里波澄”,并制成匾,派户部右侍郎范承烈将匾专程护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立碑纪事。雍正三年,清世宗胤禛又别出心裁,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这是封建帝王对祝融的最后一次加封了。
祝融从火神合为南海神,又从隋代享侯一级待遇,到唐代封王,南汉封昭明帝,宋代多次加封,清时被封为昭明龙王之神,经历了为侯为王为帝为龙王之神的显赫历程。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与人们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们对海神的敬畏变成了崇敬,祭祖日隆,册封日加,每一顶桂冠都给祝融增添了迷人的光环,使他成为四海之内至高无上的海神。
南海神历代封号表:
公元朝代年号赐封史料出处
594年隋开皇十四年诏建南海神祠《隋书·礼仪志》享候一级礼遇
751年唐天宝十年封广利王《旧唐书·礼仪志》
958年南汉大宝元年封昭明帝《文献通考·卷83》
1041年宋康定二年加洪圣号《康定二年中书门下碟》碑
1050年宋皇站五年加昭顺号《皇祐五年碟》碑
1137年宋绍兴七年加威显号《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记》碑
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加灵孚号《元史·祭祀志》
1370年明洪武三年封南海之神《重修南海庙记》碑
1725年清雍正三年封南海昭明《波罗外纪》龙王之神

回  复

祝融非太伯裔孙: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祝融要早出太伯近千年,逊河宗亲祝融为太伯裔孙之说可能搞错了。 鄂江夏吴荣祥   2006-8-19 22:44:30

姓  名:

吴友笔  |  IP:218.85.182.*  |   Time:2006-8-18 23:22:26  |  QQ:283200946  |  ID:3020

地  址:

福建晋江磁灶洋灰道19号

EMail:

wyb818203@sina.com

主  题:

祖宅对联

内  容:

<P>我祖宅在翻建.请求吴氏有识之士想出3对对联.大门口1对7字.厅口1对9字.厅后正面1对7字.</P>
<P>本宅是磁灶新厝房下大埕18世作艾之子,19世自在所属.是磁灶延陵衍派吴氏.磁灶有梅溪之水,以陶瓷为业.</P>
<P>本宅坐东向西偏北,大门打偏向南.三间张无下落.请大家编3对对联.谢谢!</P>
对联要求有延陵衍派之气势.有吴氏之良德之风.有丁有财有龙脉之旺.

回  复

联对:梅溪长流千秋业 延陵让德万载兴 四海惊涛尽显丁财旺 五岳之巅珠连福禄脉 锦楼浩煌培英才 忠义孝悌信佳传  2006-8-20 0:07:18

姓  名:

吴氏在线网管  |  IP:218.86.233.*  |   Time:2006-8-18 1:06:07  |  QQ:0  |  ID:3019

EMail:

NO E-mail

主  题:

旧网的用户已经全部倒入新网了

内  容:

经过一晚上的努力,我已经把旧网数据库中的用户全部倒入了新网中。宗亲们可以在新网中用旧网的用户名及密码登陆新网的后台发布资料了。

回  复

:  

姓  名:

吴四郎  |  IP:60.180.97.*  |   Time:2006-8-17 21:39:33  |  QQ:0  |  ID:3018

地  址:

温州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台风桑美

内  容:

五十年一遇的特强台风桑美于八月十日(中心风力达17级以上)正面袭击浙江省苍南县,时逢天文大潮,狂风.暴雨.大潮,形成无与伦比的破坏力,台风中心经过之处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苍南县总计房屋损塌近八万余间,接连几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死亡人员近千人,伤者 不计其数,而苍南人民多为吴姓,
  为在此次天灾中遇难的族人致哀,
  为在此次天灾中遇难的族人的亲属和伤者致以最亲切慰问?
  望我族人宗亲化悲痛为力量,自强不息,重建美好家园
  八月十日黑色星期四苍南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历史将记录了这一天

回  复

:  

姓  名:

吴斌  |  IP:222.89.11.*  |   Time:2006-8-17 21:08:18  |  QQ:102218616  |  ID:3017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EMail:

wubin_0606.student@sina.com

主  题:

寻根

内  容:

听我爷爷说我家是清朝末年从湖北到陕西的,是我爷爷的爷爷时过来的。我太爷叫吴坤乾,爷爷是保字辈,父辈是敏字辈。不知那位宗亲知道我家属于那支

回  复

:  

姓  名:

吴自金  |  IP:221.2.102.*  |   Time:2006-8-15 18:18:07  |  QQ:350688573  |  ID:3015

地  址:

山东临沭

EMail:

wuzj518@126.com

主  题:

和有兴趣的同宗同研“泰伯生卒年”

内  容:

关于始祖泰伯的生卒年(也包括仲雍祖),各大吴氏名谱均有详细记录,但也有些差异.庆臣和荣祥二位宗亲曾在网上讨论过,他们依据的纪年表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

荣祥叔回复庆臣叔的内容如下:各谱上对泰伯,仲雍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记载,如《吴氏大统宗谱》泰伯生于公元前1165年,卒于公元前1075年享年91岁;仲雍生于公元前1161年,卒于公元前1069年享年92岁;如:《休宁崇让堂吴氏宗谱》载:泰伯生于商高宗五十七年四月初四;
  但大部分谱载:【泰伯】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仲雍】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寿92岁。(如:《江西宜黄棠阴吴氏族谱》、《南海延陵吴氏族谱》、《左台吴氏宗谱》等)。历时久远,孰是孰菲,很难考证,我们一般以多数来定。
   需要说明的是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为公元前1285年(丙申年),殷帝乙四年为公元前1195年(丙寅年),泰伯享年91岁确实无误。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为公元前1281年(庚子年),殷小乙九年辛未年为公元前1190年,仲雍享年92岁也无差。
  你信息中所述“武丁40年壬子(前1211)——帝乙4年癸卯(前1098)寿103岁。
可参考:武丁元年(癸酉)前1250年、廪辛元年(辛未)前1191年、武乙元年(甲寅) 前 1147年、帝乙元年(庚子)前1101年。”其中年份与纪元你不知从何得来。但我敢肯定的是你真的搞错了。
  其实殷王武丁元年为前1324年(丁巳年),殷王祖庚元祀为前1265年(丙辰年)殷王祖甲元祀为前1285年(癸亥年),殷王武乙元祀为前1198年(癸亥年),殷王帝乙元祀为前1191年(庚午年)。据:《黄帝 —西周幽王五年大事年考》。
黄帝 —西周幽王五年大事年考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如没有告诉我你的邮箱,我发给你。
    欢迎就有关问题进行交流,我也是泰伯99世,与你同辈。


庆臣叔回复荣祥叔的内容如下:上次,我问的泰伯、仲雍的生卒是根据2002年增补《现代汉语词典》后面的纪元中“武丁(59)前1250、稟辛(44)前1191、武乙(35)甲寅 前1147”等推算的。看来,《字典》中的资料也可能不准。
    您告诉我的《皇帝——西周幽王五年大事年考》,已在网上查到了。我根据此资料推算,总觉有点不妥,想与您交流一下。
<1>  《吴氏世系名录简介》中记“泰伯生于殷高宗武丁40年丙申正月初九,卒于殷帝乙4年丙寅3月初5,寿91岁”。
    因从武丁——帝乙中间跨越4个帝王,再者帝乙4年为癸酉(前1188),帝乙丙寅为帝乙69年(前1123)总是不符,我看应把“殷帝乙4年丙寅”改为“殷武乙4年丙寅(前1195)”才对,即:
    Δ泰伯:武丁40年丙申(前1285)——武乙4年丙寅(前1195),寿91岁。
<2>  又记“仲雍生于殷高宗武丁44年庚子,卒于殷小乙9年辛未,寿92岁”。
     确实不对,因小乙在武丁之前,总不能生的晚,死的早吧。应把“殷小乙9年辛未”改为“殷武乙9年辛未”。即:
    Δ仲雍:武丁44年庚子(前1281)——武乙9年辛未(前1190),寿92岁。
    对不起,冒犯了。因我也爱好历史,总想追根问底,请谅解。

由上来看,荣祥所依据的纪年是北宋易学家劭雍的<商代年表>如下表(部分):

邵雍的“商代年表”

朝代 年代(公元前)干支纪年  王(帝)在位年数
商后期 1401-1374 庚子-丁卯 盘庚 28
1373-1353 戊辰-戊子 小辛 21
1352-1325 己丑-丙辰 小乙 28
1324-1266 丁巳-乙卯 武丁 59
1265-1259 丙辰-壬戌 祖庚 7
1258-1226 癸亥-乙未 祖甲 33
1225-1220 丙申-辛丑 廪辛 6
1219-1199 壬寅-壬戌 庚丁 21
1198-1195 癸亥-丙寅 武乙 4
1194-1192 丁卯-己巳 太丁 3
1191-1155 庚午-丙午 帝乙 37
1154-1122 丁未-己卯 帝辛 33

庆臣所依据的是我国"断代工程"发表的最新<商代年表>,如下(部分):

前1300-前1251 盘庚(迁殷后)
                  小辛 小乙

前1250-前1192 武丁

前1191-前1148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前1147-前1113 武乙

前1112-前1102 文丁

前1101-前1076 帝乙

前1075-前1046 帝辛(纣)

在我看来,新的<商代年表>的可靠性要大一些,因此,如果事实上泰伯是生于武丁40年,那么就是公元前1211年,寿91岁,卒于武乙27年,即公元前1121年.在位49年,即于公元前1169年之前奔荆蛮.这是确定生年,推算卒年.
如果泰伯是卒于武乙4年或者帝乙4年,那么推断生年的数字又会改变.
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如果哪位宗亲有更确切更详细的资料,敬请共同研究.

回  复

:  

姓  名:

吴逊河  |  IP:218.19.62.*  |   Time:2006-8-13 23:58:18  |  QQ:0  |  ID:3014

地  址: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良洞(旧称良溪)

EMail:

wxh1028@tom.com

主  题:

请广西良塘吴汉森宗亲提供关于贵始祖的详情

内  容:

吴汉森宗亲:
    今日在《华夏吴氏上》拜读了您今年3月21日上传之《广西良塘吴氏族谱》,发现贵处的始祖来历与我处传说中的始祖来历非常接近,请你百忙中给我提供更多的资料,以便研究之用,多谢!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良洞(旧称良溪)吴逊河百拜
                                     E:wxh1028@tom.com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良洞。吴氏现在能考之最早之祖坟乃“大明显考兰趣吴公府君坟墓”。椐族中现存最老者金田翁“听说”“可能”“应该”兰趣公是良洞吴氏始祖(详情可入《华夏吴氏》广东会馆查阅)
    又据沛丽公妻林氏秋群说:良洞吴氏始祖伯爷即父亲共有五子。两子失散。良洞吴氏始祖乃所失两子中之第五子云。吾亦隐约记得儿时听祖母这样说过:良洞始祖乃因走难(或迁移)途中失散。故而落籍於此
    各位宗亲,若查得贵处有在明万历年前后或更早几代中有走失人口,并与我始祖情况相似者,请来信告知:wxh1028@tom.com,将无限感激

回  复

:  

姓  名:

吴自金  |  IP:221.2.102.*  |   Time:2006-8-12 10:15:58  |  QQ:350688573  |  ID:3011

地  址:

山东临沭

EMail:

wuzj518@126.com

主  题:

回国军同门

内  容:

对于你的热情帮助我表示真挚的谢意。可你所传来的世系与我所掌握的有些出入,即延英公后几位世系
你所上传:延英-正己-定-则-延-猛-安诚-筠-钦-授-文蔚-良-义方-少微...
我的资料:延英—之则—式—皋益—儇—正己—定—先—延(库)—猛—神霄—柳—玄德—良—义方—少微...
延英公我们的世系相同(46世),而少微公,你的资料显示为59世,我的资料是61世,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共同研究。 另外,你是否了解吴祯后人的情况?

回  复

:  2006-8-14 9:18:27

姓  名:

吴定鸿  |  IP:222.51.178.*  |   Time:2006-8-11 15:57:16  |  QQ:411901600  |  ID:3010

地  址:

湖南省郴州市东风路九号

EMail:

HNCZWDH@163.COM

主  题:

What do?

内  容:

我也是吴姓,祖籍郴州市桂东县新坊乡龙溪村,在我们村有80%都是吴姓也不知是从那儿迁过去的.各位同宗能帮忙查查不

回  复

你好!!: 你和我都是一个字辈的呀!我也叫吴定洪但是我是贵州省遵义县的我都不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迁移到遵义这里来的呀  2006-11-18 18:35:25

姓  名:

吴自金  |  IP:221.2.102.*  |   Time:2006-8-11 12:14:31  |  QQ:350688573  |  ID:3009

地  址:

山东临沭

EMail:

wuzj518@126.com

主  题:

吴若峰吴延顺吴德章

内  容:

    三位宗亲知道靖海侯吴祯后人的详细资料吗?
    敬请与我联系。
    谢谢!

回  复

:  

姓  名:

吴国军  |  IP:58.33.230.*  |   Time:2006-8-11 11:37:06  |  QQ:402145337  |  ID:3008

地  址:

安徽省 肥东县 马湖乡 吴湾村 人

EMail:

lxzdh@163.com

主  题:

寻江西进贤县枣林岗吴姓世系

内  容:

各位吴姓家人你们好:
  从我家的家谱上看到,我们这一支吴姓是从"明"朝起,从江西进贤县枣林岗迁居安徽巢湖的,始祖:谦让公.再传四世至 德美公 迁居肥东县马湖乡的,成为我们马湖乡的支祖的;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22世了,如今四大房份共有人口3000多了,成为当地一大姓氏.
  木本水源,我氏迫切想了解 谦让公 以前的世系渊源;为了弄清楚 谦让公 前世的世系渊源,了解我支氏的远祖;我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是没有正确答案;希望有吴氏同胞知道这一历史渊源的,速于我联系;我们将不胜感激.
    



         联系人:吴国军
         联系电话:021-64878323. 64709231
   敬 致谢         
                           吴国军
                          2006.8.11

回  复

枣林岗地名:与大槐树\瓦屑坝等泛称相似,明初移民后代,对先祖迁徙中转地的统称,进一步求证要请教进贤史志办,目前进贤吴姓在当地乡镇任要职的有:衙前乡书记吴有金0791-5460001,罗溪镇长吴韶清5561208,二塘乡长吴结文5350058,白圩乡长吴若良5310348,梅庄镇长吴加强5492218.  2007-4-24 16:06:36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我要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