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者,正属人文文化。它给现代社会提供了研究人类自身的依据,是世界上众多的自由爱好者自发地、努力地、求真务实地奉献给社会的劳动成果。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续家谱,提及家族,就有窜兴宗派之嫌,故而基本上没有人提及家谱,许多的家谱资料损毁迨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修续家普的呼声渐起,许多老者又开始为修谱造势。适逢时也,我邵陵吴氏《四继家传》也在善敏善稚二公的操持下,于九二年仲夏正式告竣,这对邵陵吴氏来说,是百年盛事,千年幸事,是深得人心的一件大好事。
我自幼喜欢家谱文化,渐入暮年,更有一种执着,遗憾的是九二年家乡大兴谱事之时,我远在他乡怀化的一个铁路单位谋生,没有闲暇时间返乡,不能为四修尽力。为了达成自己的爱好,我最后回家以二百壹拾伍元买得全谱一箱,共十四卷,是为保字号,在“玉斗正中元天文自此全四方同日月六合共山川各宜慎重保管”的收谱顺序中,管字号放善敏公处供族人常阅,我收藏的是实际上的最后一箱。
现在的人们,离多聚少,为了谋生,常常不得不在外乡落户安家,子孙后代常常也是不知出处,说起自家历史,总是两眼迷茫。家里放着家谱,后世子孙敦族聚宜也就有了基础,这是我开初收谱的本意。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在网上查询关于吴姓的一些资料,进入一个叫《吴氏在线》的网址http://www.cnwu.net,网管叫常滨,贵州苗族宗亲,他也是一个谱文化的热衷者,自费开办了这个公益网站,供世界吴姓宗人查询相关于自己的家谱资料,得到了不少同仁的支持,我上网时,网管已发展到了八人,他们是:
安徽金寨吴建国; 湖南麻阳吴银生; 贵州苗都吴常滨; 湖北江夏吴荣祥;
河南新县吴华胜; 陕西宝鸡吴嘉川; 福建晋江吴煜煜; 江西贵溪吴国华。
《吴氏在线》几经改版,我上网时正好是在第二版,有一个资料网,上传资料都在这里公开,我下载了不少,这一下子开阔了我的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于是我下定决心将我邵陵家传做一个电子版搬上网络。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光一箱谱藉的文字输入就是一个了不得的过程,更有资料查对,修改修正,还要保证经得起推敲,需要非常仔细。现在我已经退休,以退休工的身份在常德地方铁路返聘,休班无事也就慢慢地做吧。还好,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在终于基本完成,可以上网发布了。
电子版以四修为母版,有些修订。主要是根据网上的大众资料、有根有据的文献论证,进行了综合整理,在尽量保护四修成果的前提下进行了编纂,本次编纂有如下思路:
1、对我支传衍路线进行了修补更正。这参阅了传在网上的江西常荫吴氏、广西凤山乔涧吴氏、广州泰和白云吴氏、丰顺汤田敦伦堂吴氏等族谱资料、借鉴了网管们的考藉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江西常荫吴氏的族谱照片资料,这和网管常滨的考藉资料基本吻合。根据这些资料,我在传衍图中去掉了“成”公代、增加了“瑚”公代、将“涿”公代排平了“壮”公代,“鉅”公进入正传,“铙”公还原成“锐”公。。。。。。从先公诸多序言中,我发现我们的祖先,他们编谱时依据的资料太少,手工抄取别支谱系,又很难保证不出差错,掉错线,注错代也在所难免。现在则不同,网上有众多资料可供我们比对。
2、对垂丝图进行了调整。原来的垂丝图是苏欧五代谱,为了节省版面,全部改成了七代谱,七代之间一目了然,更为后世续修打下了基础,为了提高准确性,我在垂丝图上使用数字、图形、符号三种标注方式。
3、对古今不同文字进行了校注,初修以来,形而上学风盛,取名追求盲同,一辈人,要么一律三点水、要么一律艹字头,没有的字也要乱加头底偏旁,让后世人很难注音正字。现代电子网络使用的是大众输入法,世界趋同。输入的文字,更有大众性和可读性。但为了保持连续性,对古今不同的字做了注明。
4、在原谱基础上,增加了目录、2005年版地图、源流图、索引总图,对各房谱绪进行了统一编号,以利查询。同时还增加了吴门传记文,远祖世系表、受姓始祖世系表等,丰富了家传内容。
5、值得一提的是,四修中,我邵陵吴氏辈次在“代”字班以后延排了30代,而网上网管们编了个“世界吴氏百代谱”,倡议各门使用,约定是自泰伯100代开始,使用统一的新百代谱,谱文附后,亦祈后代照排,以便与世界吴氏接轨。
我之修谱传文,不为别的,唯愿我吴子孙无论散居何方,均有谱可依,永承其绪,代代荣昌。
公元二 0 0 七年十一月
二十五世嗣孙良宵字查田(谱名良竦)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