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分谱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鲁西南吴氏通谱
作者:吴西顺    信息来源: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8-9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本谱为通谱,记载自吴氏始祖至今,其中参照主流网站资料和光绪年间碑刻,在此鸣谢。吴姓著名人物按年代穿插其中,直系以黄色底纹显示,迁居事件以红色字体显示。

吴是吴族的族称。吴是以句芒玄鸟为图腾,由太阳和玄鸟组成。句芒是太昊的长子,是专门测量春分点的上古东方氏族,太昊的助手。吴氏精神是谦让、开拓。文化发祥地为梅里泰伯庙、泰伯墓。开氏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约3100年前,泰伯在无锡梅村建立勾吴国,开创了吴文化先河。每年清明前后,十余万吴姓后人到泰伯庙、泰伯墓(建于东汉,公元154)祭祠;1992年世界至德宗亲会曾到此寻根祭祖。

泰伯十八世寿梦(约公元前620~561年,春秋时吴国国君)的四子为季札,后裔多分布于齐鲁晋等地。故北方吴姓多为季札之后。南方吴姓则是寿梦长子诸樊的后代,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一带。公元前473年,吴国亡,子孙四处逃亡,有迁至浙江、福建;有迁徙到江西、广东、广西、日本和越南北部等地。公元前450年左右吴人东渡日本,其中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显赫一时,吴宣5世孙吴吉甫是入粤始祖。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明代以后,大批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近代又旅居欧美。

鲁西南吴氏一百零一世,在世界总谱则为一百零六世。其字辈为:端正福延长(端正复延长)、仁孝普天光(人孝普天光)、百世泽传衍、万春庆永祥、至德乾坤佩、笃让云汉章、宝树全图茂、大本立岐阳。

鲁西南包括郓城、鄄城、梁山、巨野、曹县等县,历史悠久。郓城吴店吴姓,历史十分悠久,堪称鲁西南吴姓之最,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乃历史人物,书香门第,真名吴加亮(见《大宋宣和遗事》)。古时吴店十分繁华,又名车市,取车水马龙之意,距古郓城都邑之西几里,大禹治水之八大水路济水之东。著名文学家施耐庵在郓城县做教官后来著书时感叹自身于世无补,而为其拟名吴用。现吴店仍有吴姓族人。郓城东30华里吴楼为吴庄与樊楼组成的行政村,其吴氏族人现约千人,有分支迁大人村。

《鲁西南郓城县吴庄族谱序(摘录)》:自泰伯58世有少徽公仕唐为监察御史,迁居新安为新安始祖;子巩为中书,传7世讳晋公,晋公迁居修宁石田;传4世,讳团,迁居临溪,生二子;长子全聚,子孙居此;次子全寡,子孙居岭后溪南刘屯溪洞俞屯,传15世讳钓公(85世),迁居山东郓邑城东25里吴庄村。95世为惠先公、奉先公。

《鲁西南梁山县薛屯村、东平县西腊山吴氏族谱序》:予宗自泰伯让国出居句吴,„„历秦壮汉。由唐徂宋,58传有讳少微者,番阳人,仕唐为监察御史,迁居新安;59子巩为中书舍人,传7世讳晋吴深之,迁居休宁石田,传4世讳团吴第大,迁居临溪,生2子;长子全聚,子孙临溪;次子全衅,吴九名炳,子孙居岭后溪南刘村溪洞俞村,而分支派别源远流长。吴寄生一支,吴寄生——吴汪敏——吴社进——吴仪(字廷象)——吴铎(字时化)——吴邦珍(字弘宇)、吴邦琇、吴邦玑、吴万明、吴万贵。吴邦珍(字弘宇)、吴邦琇、吴万明、吴万贵迁居山东郓城县肖家亭,吴邦玑从肖家亭迁居梁山县薛屯。

《鲁西南鄄城县箕山乡吴老家族谱》:八十六世讳永捷,平次子,由江南休宁迁山东胶州,子三:克友、克恭、克敬。始祖(克友、克恭、克敬)生于莱州府胶州赵贤乡牛沟社,因兵乱,兄弟三人迁于濮阳颍水(吴隐之、庄子钓鱼、叔齐伯夷余登箕山,洗耳於颍水之故地。)之左遂相宅而居,于吴老家村前择二茔地,长西茔、次东茔,三始祖从闵王(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常芳)驾籍居安徽省徽州。传至五世祖志惠,复迁北三里张庄,卒葬村西南,七世祖纪、九世祖继孝相继迁于此,七世祖纪卒葬村前,九世祖继孝卒葬村东南,各为本支始祖也。传数世张姓迁、吴姓旺,十世祖兴言德高望重、扶弱济贫、医术高明、名扬四方,取名今吴兴言庄。志惠有四子:端专整齐。

远祖世系表: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太伯。

吴氏始祖讳太伯,又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立国“勾吴”,以国为氏,在位49年,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 葬今江苏无锡鸿山上。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上雕威武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于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有齐彦槐书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同天辟一杯万古江南”;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为纪念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唐代诗人陆龟蒙《和泰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一世讳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与兄泰伯同奔吴,在位5年,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寿92岁,娶万氏,葬虞山。子二:季简、居简。仲雍墓:在江苏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间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 道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先题的四字牌“南国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习俗,以江苏无锡东南梅里(今梅村乡)为都城,建立吴国。

一世讳季历,嗣父太王之位为王传国於周修古公遗道子孙而有天下。子一:姬昌

二世讳季简,传代始祖:仲雍长子,太伯嗣子(过继给太伯为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在位十年,卒葬江苏常熟,娶高氏。子二:叔达、叔夏

二世讳居简,传代始祖仲雍次子。后裔不详

二世讳姬昌,季历公之子,嗣位即文王也,享年九十九岁。子一:姬发

三世讳叔达。季简长子。生殷庚丁十三年甲寅,在位十八年,娶黄氏。子二:周章、仲 三世讳姬发,姬昌之子,战败殷商纣王,建周朝,派人到江南寻泰伯的后代,封第四代孙周章为吴候。

四世讳周章,叔达长子。生于殷商帝乙二十二年辛卯,在位22年,娶林氏。子一:熊遂。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句吴的首领,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

四世讳仲,叔达次子。传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仲为虞氏、樊氏始祖。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后,封仲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虞仲所封之国因在周北,称北吴或北虞。虞国介于晋国和虢国之间,晋人借道虞国改打虢国,虞国忠臣宫之奇向虞君进谏:唇亡齿寒。虞君不听,这年十二月,虞被晋灭。【考证】《史记•吴太伯世家》曰:“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春秋》:“僖人执虞公”。

四世讳仲奕,未详。阎氏开氏始祖。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后,封仲雍曾孙仲奕至阎乡(今江苏苏州言桥下塘),其后代以阎为姓氏。

五世讳熊遂。周章之子。西周吴国国君,生于商纣王二十年戊辰,在位48年,娶苏氏。子一:柯相。

六世讳柯相。熊遂之子。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乙已,在位30年,娶朱氏。子一:彊鸠夷 七世讳彊鸠夷,柯相之子。生于周康王壬子年,在位51年,娶杜氏。子一:余桥疑吾 八世讳余桥疑吾。彊鸠夷之子。生于周昭王乙未年,在位38年,娶颜氏。子二:柏庐、柯庐。

九世讳柯卢。余桥疑吾次子。生于周穆王丙申年,在位59年,娶梅氏。子二:周繇、次仲。 十世讳周繇。柯卢长子。生于周穆王癸酉年,在位32年,娶江氏。子一:屈羽。 十一世讳屈羽。周繇之子。生于周懿王庚戌年,在位34年,娶张氏。子一:夷吾。 十二世讳夷吾。屈羽之子。生于周厉王丁亥年,在位33年,娶邓氏。子一:禽处。 十三世讳禽处。夷吾之子。生于周二相周召共和甲子年,在位39年,娶彭氏。子一:转。

十四世讳转。禽处之子。又名君转,字柯转,生于周宣王庚子年(公元前801),在位41年,娶董氏。子一:颇高。

十五世讳颇高。转之子。生于周平王二十二年(公元前749),在位9年,娶梅氏。子一:勾卑。

十六世讳勾卑。颇高之子。又名毕轸,生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娶梅氏,在位51年,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子一:去齐。

十七世讳去齐。勾卑之子。春秋吴国国君,生于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公元前657),卒于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在位35年,娶刘氏。子一:寿梦。

十八世讳寿梦。去齐之子。又名乘,字熟姑,又称攻卢王,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卒于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庚子九月,在位25年,葬于赢博,娶文氏。子五: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事迹】吴王寿梦有雄心壮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申公巫臣沈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并开始进攻亲楚的小邦巢、徐。

十九世讳诸樊。寿梦长子,又名遏。殁于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位13年。子二:光(阖庐)、夫概。【事迹】公元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他与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到王室的一致拥护。但季札像当年泰伯一样逃到乡下,诸樊继位。并确定吴国王位的继承,由父终子继改为兄终弟及制。公元前548年,在攻楚的盟国巢国时,亲自上阵,中箭身亡。

十九世讳余祭。寿梦次子。在位4年,《左传》云“戴吴”,殁于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子:不详【事迹】在位4年,金戈钱马,南攻越国,西入强楚,接纳齐国流亡者庆封,并将公主嫁给庆封,因此结仇强齐。攻打越国时,俘越人,加以阉刑,派其守船。公元前531年,余祭在视察船队时,被看船的越国阉奴刺亡。

十九世讳季札。寿梦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前576)四月十八日,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前485),葬于江苏武进亲七十里申浦之西,娶颜氏。子五:吴常、征生、重道、木熹、子玉。今日吴氏、延氏、延陵氏的开氏始祖。余昧去世时,想传位给季札,季札逃。

十九世讳蹶由,寿梦五子。成为蹶由氏的开氏始祖。

二十世讳光(阖庐),诸樊长子,字阖庐,殁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在位19年,葬于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子三:终累(太子波)、夫差、子山。季札逃亡,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引起公子光(阖庐)的忌妒和不满,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结党羽,图他日篡位。后找到专诸刺弑吴王僚,阖庐立为王。他为王后,求才若渴,使吴国声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废,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国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谁呢?”国力强盛后,阖庐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统帅大军对楚作战,公元前506年,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国求兵秦,吴国失利,阖庐之弟公子夫概自立为王,未果后逃楚。公元前496年,阖庐攻姑苏伤脚趾而殁。

二十世讳征生,季札次子。吴国亡后,孤身一人逃到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客死他乡,葬于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市)。子:启蕃。

二十一世讳启蕃,征生之子,妻叔孙氏。子:诩。【事迹】吴征生去世后,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再迁山东曲阜。

二十一世讳夫差。阖庐次子,殁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在位23年。子三:太子友、王子姑蔑、王子地。阖庐殁,夫差继位,致力于富国强兵。3年后大败楚国于夫椒,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夫差听信奸相太宰喜否,与楚言和。越王卧薪尝胆,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远离本土北上黄池主持诸侯大盟会时,楚王5000精兵攻下吴国,俘太子友和王孙弥庸。

二十二世讳翊,启蕃之子,弃政从文,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习儒家学说,葬于今山东胶地琅邪台西北,妻田氏。子二:暨、售。

二十二世讳友,夫差长子,又称太子友,流婺源。不详。

二十二世讳姑蔑,夫差次子,王子。子:弥庸。

二十二世讳地,夫差三子,又称王子地。不详。 二十三世讳暨,翊长子。不详,后代散居齐鲁之间。

二十三世讳售,翊次子,娶卓氏。葬山东曲泽。子三:卢、庸、裔。 二十四世讳庸,售次子,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到晋国,葬于山西翼城。由此,吴征生一支又自山东迁山西。娶颜氏。子二:勾余、覃。

二十五世讳勾余,庸之长子,又名向余,又名纬,字伟绩,娶智氏,葬绛邑,今山西翼城东。子:厥由。

二十六世讳厥由,勾余之子,又名吴直,字子山,娶公西氏。子:申。

二十七世讳申,厥由之子。从山西迁江西。娶蘧氏。子二:芮、莚。【事迹】吴申在楚国官任大司马,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山接近尾声,秦统一天下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携母带妻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江西庐山。

二十八世讳芮,申长子,殁于公元前201年,长沙王。娶商氏。子六:臣、郢、浅、阳、元、质;女一,嫁黥布为妻。【事迹】吴芮在秦朝时,才能出众,当上番阳县令,百姓尊称“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与项羽等入关破秦,项羽封他为衡山王。汉一统天下后,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食邑三千。葬于监湘,谥号“文王”(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载)。后世孙权大破长沙,有人挖毁吴芮墓,取棺木用作孙坚庙,开棺一看,芮衣服容貌鲜艳如新。后掘墓者在寿春见到南蛮校卫吴纲,与吴芮一模一样。一问,吴纲为吴芮的第16代孙。(《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都有记载)【考证】《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汉书•吴芮传》:记载吴芮事迹。

二十九世讳浅,芮三子,第一代便侯,汉惠帝元年(前194)九月生,殁于公元前157年。子:信。【事迹】吴浅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被封为便侯,食邑2000户,在位37年,谥号“顷侯”。

三十世讳信,浅之子,第2代便侯,在位6年,殁于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子:广志。

三十一世讳广志,信之子,世袭第3代便侯。子:千秋。

三十二世讳千秋,广志之子,世袭第4代便侯。子二:衍陵、胤陵。【事迹】吴千秋,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上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迁居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至此,从湖南永兴一带向北远迁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三十三世讳衍陵。字长陵,千秋长子,妻刘氏。子二:全、介。

三十四世讳全,衍陵长子,妻冉氏,自山西迁毫(今河南商丘西南)。子:隆

三十五世讳隆,全之子,妻端木氏。从山西迁河南商丘。子二:复兴、复奇

三十六世讳复兴,隆长子,自毫(今河南商丘西南)迁南阳,葬于宛(今南阳)。娶张氏。子:章。

三十七世讳章,复兴之子。子四:尉、汉、洽、演。【事迹】吴章,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这人刚正不阿,被王莽害,葬于宛。

三十八世讳汉。章次子,字子颜。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殁于公元44年5月,享年88岁,葬于枣阳(今湖北枣阳),谥号“忠侯”。子二:成、国。【事迹】王莽末年,父亲吴章被害,吴汉逃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初以贩马为生,结交地方豪杰,被任为安乐县令(今北京顺义),刘秀起义,慕名率兵投奔,封为偏将军,邯郸战役中,吴汉建立奇功,加封为建策侯。公元25年,东汉建立,刘秀任命其为大司马,改封舞阳侯(今河南舞阳),第二年,改封为广平侯(今河南鸡泽),收食广平、斥漳(今河北曲周)、广年

(今河北永年)四个县的租税。

三十九世讳成,汉长子,广平候。子四:旦、盱、宣、昕

四十世讳盱,成次子,《水经·沔水注》作“吴财”,与《汉书》异,建成二十八年,吴盱封为筑阳侯(今湖北谷城),因长兄吴旦无子,公元83年封为平春侯(今河南信阳西北)。子:胜。

四十一世讳胜,盱之子,族谱叫“吴如胜”,为将军,阵亡。第2代平春侯。子二:允佐、允承。【事迹】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氏族谱。永兴二年(公元153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氏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以家传《吴氏世系》进呈,汉桓帝审阅后拍案叫绝,命太尉黄琼待议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迁往吴郡主持吴氏始祖太伯庙祀。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支,经过600多年的辗转迁徙,又回归到吴氏的故土—江苏吴郡。

四十二世讳允承,胜次子,又名珪,以父功封“安阳候”,奉祀侯,江苏吴郡,葬于姑苏。谥号“文孝侯”。子:偳。

四十三世讳偳,允承之子,字文宝,又文质,奉祀良侯,江苏吴郡,葬于姑苏。谥号“良侯”。子二:熊庆、景;女二:为孙坚的妻、妾。

四十四世讳熊庆。偳长子,字应之,官大尉掾,奉祀侯,主持太伯庙祀。子:康年、康寿。

四十五世讳康年,熊庆长子。字永龄,任孙氏吴国丞相中书令、太子傅之职,后封为“奉祀侯”,葬于五城山,谥号“恭敏”。子:英延,女一,嫁蜀郡太守张康。

四十六世讳英延,康年之子,字邦俊,又名厚英、嗣荚。在吴国任丞相中书令兼领太子太师,改封为“嗣贤侯”,葬吴郡道山,谥号“穆”,娶光禄大夫张国明之女为妻。子:之则。

四十七世讳之则,英延之子,字廷法。孙吴政权任丞相中书令,嗣封“嗣贤侯”,娶右丞相傅虞之女为妻,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遇害,葬道山吴英延墓侧。子:式。

四十八世讳式,子:皋益。

四十九世讳皋益,式之子,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皋益为“昭衍公”,谥号“宣懿”。葬吴郡树里山。子二:佶、儇。

五十世讳佶,皋益长子,世袭昭衍公的爵位,娶晋成帝母亲明穆皇后的妹妹庾氏,被任为中书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为“渤国公”,逝世后赠为太师,谥号“显肃”。子七:始泰、始华、始衡、始恒、始嵩、始淮、始济。

五十世讳儇,皋益次子。子一:正己。 五十一世讳始泰,佶长子,世袭爵位,才德出众,被简文帝任为御史中丞,赠“延陵开国公”。子二:符隽、符佑。

五十一世讳正己,儇之子。子一:定。

五十二世讳定,子:先。

五十二世讳符隽,始泰长子,字国瑞,晋孝武帝时封为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葬京口(今江苏镇江)。子:豫。

五十三世讳豫,符隽之子,字德章,任镇北将军,有将才,勇猛善战,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在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战斗中阵亡,赠“宁国公”、谥号“烈”,妻刘氏。子:戢。 五十三世讳先,又名坦,定之子。子一:延。迁襄阳。

五十四世讳延,先之子,又名库,迁襄阳。子一:猛。

五十五世讳猛,延之子,字世云,《江西通志稿·氏族志》载他祖籍河南濮阳,三国东吴时,以孝闻名,任西安令(江西),迁江西休宁。入晋后,官至散骑常侍,光绪十二年至德堂《吴氏世谱·吴氏叙宗》列其为天下吴姓十二大宗之一的“祯”字一派始祖。其世系表为:汉—成—盱—如胜—文质—应之—康年—寻英—正已—定—之则—延—猛...。【事迹】吴猛,十四孝中那位以血膏蚊的孝子,三国仕吴为西安令。四十岁方遇异人,授以道术。后谒大仙湛母获仙术,曾经在南昌渡江,以白羽画水而渡,江水断流,惊世骇俗。又记:太宗四十九世,猛公,字世云,库公之子。公列二十四孝,排行第六。性孝,扇枕恣蚊。曾遇异人授仙方,回豫章,江涛风急,以白羽挥渡之。迨许逊飞升,公驾鹿车随云而去。女彩鸾,亦得道,遇文萧贻诗云:“若能相伴徙仙坛,愿得文萧跨体彩鸾,自有绣襦并甲帐,琼台一

见雪霜寒”。因而同归钟陵,名跨虎陡山乘云去。宋封逊真君,时徽宗亦追封猛公为神烈火真人,为传世之宝。《搜神记》记:吴猛,濮阳人,生二子,长神宵、次冲玄。孙吴柳迁居休宁;第6代孙吴玄得,迁居旌州;第7代孙,唐初人吴良,迁居歙州(安徽休宁),吴良的后裔形成歙州吴氏,又称休宁吴氏、新安吴氏;(吴良迁歙州,生二子:吴义永、吴义方...)

五十六世讳神霄,猛长子,字安诚,号廉。子一:柳。

五十七世讳柳,吴猛之孙,神霄之子,又名均、莹,号宗源先生。子:钦。迁居休宁,后裔形成安徽休宁吴氏。

五十八世讳钦,号玄得,柳之子,又季怀。子:授。

五十九世讳授,玄得之子,又名绍。子:文崇、文蔚、文得。

六十世讳盾,鬷长子,南朝梁武帝时任宁朔将军,历任司马、侍中、左长史。陈霸先灭梁时战亡,赠左翊将军,诏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谥号“义烈”。子:奎

六十世讳文蔚,授次子。子:良。

六十一世讳良,文蔚子。子:义方、义永,迁居(安徽休宁)歙州,为歙州始祖。 六十二世讳义方,良长子。子:太微、少微、保微。

六十三世讳太微,义方长子。子:

六十三世讳少微。安徽休宁吴氏,义方次子,字仲芳,703年中进士,授晋了尉,官至左台监察御史,与武功人富嘉谟、太原主薄谷倚并富文辞,号称“北京三杰”。主持《吴氏正宗谱》修编,娶朱氏。子三:隆术、巩、筠。

六十三世讳若远,承休长子,字伯高,唐太宗时进士,任中书舍人,升户部侍郎驸。历任山南防御观察使,户部侍郎,累进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开国男,在先祖吴胜纂修的“吴氏世系”基础上,新纂完整的正宗吴氏族谱,为吴氏家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卒后谥“文惠”,葬骊山。子:世伟。

六十四世讳巩,安徽休宁吴氏•少微次子,字定国,唐朝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学著名,曾将故乡吴里改为凤湖街,石舌山为凤凰山,莲池为凤凰池,子孙贤能,寿八十七岁,妻王氏。子三:长宥、次密、三泉(后裔11代孙吴景安,中元和三年进士,仕至光禄大夫、14代孙吴用清,宋仁宗时儒士)。

六十四世讳筠,安徽休宁吴氏•少微三子,字文彬,曾任河东节度使,后裔迁居四川。子二:通玄(子名瑛居黔县横网),次通俊(子名侍开为御史中丞)。

六十四世讳世伟,若远之子。《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又名吴稠,极有才学,名振于时,娶唐太宗第十二女平乐公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丰侯,卒后赠晋国公,谥号“恭敏”,葬永宁县东八里(今湖北广济县)。子二:佐、兢(一些谱记载为:竞)

六十五世讳泉公,巩三子,字星源,肃宗朝任建州长史,取王氏女,葬八都琅源吴家坞金山人住后后三子,子三:王全、王瑶、王瑀。

六十五世讳佐,世伟长子。世袭新丰侯,武则天当政时因直言而被罢爵。子二:可博、可久。

六十五世讳兢。陈留吴氏•世伟次子,季札47代,少有大志,学贯经史,被少年时期朋友魏忠元、朱敬则等推荐入史馆,撰修国史,唐玄宗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郎。升谏议大夫,太事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其著作叙事简核,时人誉为“当世董孤”,与刘知几撰《武后实录》,被宰相张说隐贬为荆州司马,后升洪州剌史。天宝年间回朝,任恒王傅。著作《贞观政要》。(别谱记为竞,竞生极,迁居太湖洞庭东山,极二子,长崇,次旭;吴旭三子,吴通远五子:得晖、惠晖、覃晖、正蒙、善养,得晖生吴翔,吴翔生二子,长怀恩,次怀清,怀恩迁庐山,怀清生二子,长子燮,次子琰。)子二:秦、泰。

六十六世讳王全公,泉长子,禀赋明敏,不求仕进,以耕读教子为乐,葬杨塘金钗坞,娶汪,葬十都东克口,子二:淑溱、淑沅。

六十六世讳可博,佐长子,中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赐封“渤海郡公”,谥号“文哲”。子二:舜咨、舜翊。

六十七世讳淑溱,王全公长子,葬一都十古塘,娶程氏,葬杨村,子一:矩。

六十七世讳舜咨,可博长子,8世纪,当上山阴县令(今浙江绍兴),后裔成为山阴吴氏,妻王氏。子:翥。

六十八世讳矩公,淑溱长子,葬一都苏塘,娶范氏,葬来源,子三:明、能、仁。 六十九世讳明公,字则成,矩长子,葬金钗坞,娶王氏葵黄岚,子二:道隆、道超。

七十世讳道隆,明长子,葬一都吴家村,娶韩氏葬糜村东岸。子二:晋、晃。

七十一世讳晋公,字安卿,道隆长子,大承事,以德著称,葬石舌凤凰山,娶韦、韩氏葬苏塘。子一:深之。

七十一世讳宣公,简长子,讳宣成,字守德。生于874年,卒于950年,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四月十五日生。吴宣前数十代都不是布衣,籍贯无定。后汉同光年间,从父宦游西蜀阆州,居阗中县巫锡山。西川剑南节度使孟知祥以女妻之,933年,唐庄宗李勖封孟知祥为蜀王。第二年孟知祥称帝,封吴宣为附马。同年孟知祥殁,其子孟昶立,吴宣在孟称帝后不久,预见后蜀平会长久,更不愿意卷入这个国家的内部争斗,936年抛弃驸马的荣华富贵,携妻带子迁到酒杯抚州临川石井里,是年宣63岁。数年后又带长子、三子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留次子吴经在石井,迁南丰嘉禾驿梓口庙李宁庄。后汉乾佑二年庚戍九月十二日殁,享年77岁,葬青鱼潭,妻孟氏葬吴宣坟右边。有3子18孙77曾孙。子三:纶、经、绍。

七十一世讳彬,元三长子,字文郁,封骠骑将军,先居陕西咸阳,后迁回吴郡虞山(江苏常熟),吴氏正宗、季札二子吴征生一支,几百年转辗流徙,到10世纪由吴彬迁回江苏常熟古延陵之地,妻支氏。子二:顺、颐、顼。

七十二世讳深之,晋之子、一承事,葬休宁杨坞。子三:五靖、六竦、七翊,迁居休宁。 七十二世讳纶,宣长子,宋朝状元,字伯宗,生于唐昭宣帝天佑元年甲子(904)正月初四,33岁与父母兄弟同迁临川石井,继迁南丰县洽湾乡坪下村金斗窝。北宋太宗至道三年丁酉(997)殁,享年94岁。妻刘氏、曾氏、朱氏、李氏。生10子47孙。子十:长子吴宏、次子吴宥、三子吴华、四子吴福、五子吴珍、六子吴万、七子吴兴、八子吴宝、九子吴仪、十子吴景。

七十三世讳五靖,深之长子,迁富饶。子二:景秀(字第大)、景元。

七十四世讳景秀,字第大,五靖之长子,官至国子祭御史大夫。子一:团。

七十五世讳团公,景秀次子,又名文庆,生于梁太祖开平四年庚午八月十九日,居休宁县石田。后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庚子五代汉时,因射猎至临溪,爱形胜迁居焉。殁于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九月二十一日,享年五十六岁,葬休宁县十九都归佥五保一百二十三号土名方坞,头上瓦瑶潭溪渔翁撒网形内震山庚向以乘龙气,外作癸山丁向以收沙局吴山东至高尖西至汉溪南至垅外程氏艾山新文系佥戌字八千五百二十五号计税了,娶孺人程氏,生于开平已巳年二月十一日殁于宋开宝五年壬申,亨年六十有四,葬孙村叶塘焉。子二:全聚、全衅。 七十六世讳全衅(兴),团公次子。先名十字启之,卒葬临溪瓦瑶坑充大业林。当宋时糸佥休宁县十九都四保五千四百五十五号其山东至岭西北至降南至程子田及路及吴师且田坟糸子山丙向新丈,被本都侄人吴世七、吴世章、吴玄标等侵占,向来清水明族众标挂,但于团公墓所设二席,一向西祭团公,一向南祭衅公,以全昭穆。于今观之临溪族众刊刻墓,伴之团二墓,似有差讹再细查孺人某氏葬临溪诸吴村心。子四:仁胜、仁纠、仁欢、仁福。

七十七世讳仁胜,全衅长子。子二:文雅、文及居临溪。

七十七世讳仁纠,全衅次子。子一居临溪。

七十七世讳仁欢,全衅三子。子一:文香居临溪。

七十七世讳仁福,全衅四子,福公行名细公宋宁熙中,编辑族谱,卒葬休宁十九都土名吴家庄后岩下虎形葬山坤向经理吴学士户已字,二千一百四十号坟山,三十步东至吴京论山直下至田西至山降及吴大通山南至吴京论庄基北至降及吴大通田孺人葬吴牙塘震山庚向。子五:十九公、念公、念一公、念四公、念九公。 七十八世讳念九公,仁福五子,又名圆,娶程氏又继程氏,卒葬休宁二十一都泰塘程清甫宅后,灵鼠投仓形四山庚向孺人俱葬内处合墓延佑二年吴同孙户经理六字六十五号坟山一角东至降西至程清甫地南至降直下至田北至降,洪五年间吴忠户业。子二:十四公、十五公。

七十九世讳十五公,又名镇,念九次子,自宋徽宗宣和二年由休宁临溪迁歙岭,娶余氏孺人卒,孝宗淳熙年间,葬歙二十五都审坑楸梓岭即留村百家山金牛脱扼形孺人葬本山蛇形糸吴义祖户经理非字三百八十四号坟山一亩一角五十步东至吴海翁山合水西至朱家坞口南至高尖沿岭分水北至田新丈田字一千零七十五号余氏。子五:三一公、三三公、三五公、三六公、三七公。名镇,宋宣和二年迁岭后。

八十世讳三七公,名渊镇,十五公五子,娶赵氏,合葬汉洞蒙塘山,向葬山丁向东至世启山西至水坑南至丙世山北至路及其山与吴马共佥业计税三分三厘新丈冈字八千一百三十

三号。子五:文炳、文美、文广、文成。

八十一世讳九公,名炳,三七公之长子,守居岭后。

八十二世讳七公,九公之子。

八十三世讳百六,七公之子。

八十四世讳元一,百六之子。

八十五世讳泰二,元一之子。

八十六世讳福三,讳龙山,泰二之子。

八十六世讳永捷,平次子,由江南休宁迁山东胶州。子三:克友、克恭、克敬,因兵乱,兄弟三人迁于濮阳颍水(吴隐之、庄子钓鱼、叔齐伯夷余登箕山、洗耳於颍水之故地。之左遂相宅而居,于吴老家村前择二茔地,长西茔、次东茔,三始祖从闵王(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常芳)驾籍居安徽省徽州。传至五世祖志惠,复迁北三里张庄,卒葬村西南,七世祖纪、九世祖继孝相继迁于此,七世祖纪卒葬村前、九世祖继孝卒葬村东南。

八十七世讳森公,讳忠公,福三之子。

八十七世讳仁甫,鲁西南,永胜次子,迁吴店(疑为鄄城地名)为始祖。八十六世讳永胜,平长子。子二:含、仁甫。

八十八世讳通公,讳显公,森公之子。

八十九世讳玄保,通公之子。

九十世讳钓公,迁居山东郓邑城东25里吴庄,子二: 圣臣、帝臣。

九十一世讳圣臣,子:双全。

九十一世讳帝臣,子:节全。 九十二世讳双全,名尚德,康熙年间,配武氏,子:东齐、东鲁。(自此以下参照光绪年间资料,尚德尊称第一世祖,始葬吴庄村北)。 九十二世讳节全,子:朝相、朝卿、朝坤。侄邦田迁居大老人。

九十三世讳朝相,子:邦玉。

九十三世讳朝卿,子:邦田,迁居邻村大老人。

九十三世讳朝坤,子:邦现。

九十三世讳东鲁,配郝氏,四子:行可、际可、见可、仕可。

九十三世讳东齐,子:失传,疑过继行可为子。

九十四世讳行可,配张氏,子:芬公。

九十四世讳际可,配张氏,子:奎公。

九十四世讳见可,配陈氏,子:芳公。 九十四世讳仕可,子:不详。

九十五世讳奎公,子:文郁。

九十五世讳芳公,子:不详。(第四世芳公至第十世讳義行、義可,迁居高家庄。) 九十五世讳芬公,子:文馨、文泰。

九十六世讳文馨,子:嘉瑞。

九十六世讳文泰,配仝氏,二子:嘉风、嘉龙。

九十六世讳文郁,子:嘉显页。

九十七世讳嘉风,三子:士瑾。

九十七世讳嘉龙,子:士玉、士环、士璞。

九十七世讳嘉瑞,配朱氏,五子:居易、居敬、居宽、居贤、居思。

九十七世讳嘉显页,子:居金久。 九十八世讳士瑾,配陈、李、仝氏,陈氏一子:天民。

九十八世讳居易,配闫氏,子:天申。

九十八世讳居敬,配段氏,子:天才。

九十八世讳居宽,配苑氏,子:天秩。

九十八世讳居贤,配王、王氏,子:天祝。

九十八世讳居思,配于氏,子:天赐。

九十九世讳天民,子:惠先、奉先。

一百世讳惠先,子:恒安、恒久。

101世讳恒安,子:景廉、景中。

102世讳景廉,子:广闻。

103世讳广闻,子:玉山、玉松、玉泗(又作于字辈)。

104世讳于山,子:云奇。

105世讳云奇,子:洪斌、洪臣。

106世讳洪臣,子:元绪、元吉,卒于1998年。

106世讳孝孺,字乐庭,生于民国一八九三年,卒于一九七一年,民国年间任烟台审法庭庭长兼济南府审二科科员,告老还乡后任教数年桃李满园。建国后1949.11.21古历十月初四日年聘为中共鄄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誉秘书长,第二届至第六届名誉秘书长、秘书等,娶赵氏。子二:树棠、树生。

参泰伯85世孙吴万清明景泰元年编修的《吴氏族谱》:

夫差23谏议大夫吴暨/太子鸿/友(避难隐休宁)-弥庸23--句馀24--山(名直)25--涉(蹶由)26--(彰)--穆--平--申--吴芮28(景德镇)——吴浅(第3子,封便项侯)29——吴信30——吴广志31——吴千秋32——吴长陵33——吴全34——吴隆35——吴复兴36——吴章37——吴汉38——吴成——吴盱——吴如胜——吴圭——吴文质——吴应之——吴康年——吴嗣英——吴正己——吴定——吴坦——吴延——吴猛——吴安诚——吴均——吴钦53——吴授54——吴文蔚55——吴良56——吴义方57——吴少微(新安祖)58——吴巩59——吴泉60——吴铨(为王字旁)——吴淑溱——吴矩——吴明——吴道隆——吴晋——吴深之(迁休宁)67——吴五(名靖)68——吴第大(迁临溪)69——吴全衅71——吴仁福72——吴念九(名园)73——吴十五(名镇,宋宣和二年迁岭后)74——吴三七(名渊)75——吴九(名炳,守居岭后)76——吴七77——吴百六78——吴元一79——吴泰二80——吴福三(龙山)81——吴森(忠)82——吴通(显)83——吴玄保84——吴钓公85(迁山东郓邑城东吴庄)。

鲁西南薛屯和西腊山吴氏世系(录自泰伯85世孙吴万清于明景泰元年编修的《吴氏族谱》)吴芮——吴浅——吴信——吴广志——吴千秋——吴长陵——吴全——吴隆——吴复兴——吴汉——吴成——吴盱——吴如胜——吴圭——吴文质——吴应之——吴康年——吴嗣英——吴正己——吴定——吴坦——吴延——吴猛——吴安诚——吴均——吴钦——吴授——吴文蔚——吴良——吴义良——吴少微(新安祖)——吴巩——吴泉——吴铨(王旁不是金字旁)——吴淑溱——吴矩——吴明——吴道隆——吴晋——吴深之(迁休宁)——吴五(名靖)——吴第大(迁临溪)——吴全衅——吴仁福——吴念九(名园)——吴十五(名镇,宋宣和二年迁岭后)——吴三七(名渊)——吴九(名炳,守居岭后)——吴七——吴百六——吴元——吴泰二——吴龙山——吴忠——吴显——吴胜佑(字孟章)——吴寄生、吴天赐。

安徽桐城吴姓分为三个不同的宗派,即麻溪吴氏、豸岭吴氏、高甸吴氏。桐城吴氏始祖:太伯--季札...吴演...吴诺...吴汉...吴少微,传7世吴寿一、吴寿二、吴寿三。吴寿一、吴寿二、吴寿三从江西婺源迁来桐城。寿一居安徽怀宁黄梅山北麓,寿三居太湖。寿一、寿三建立崇让堂,以怀宁石镜乡甘露庵吴氏宗祠为中心。寿二居桐城豸岭,成为豸岭吴始祖,这一支为寿二公传下,寿二传道一,道二,道三。明从化年间八世开始修谱,“文”字辈为24世,现祖居在安徽枞阳。

吴良唐初从雅乐迁歙州,后裔形成歙州吴氏,又称休宁吴氏、新安吴氏。吴团公,讳第大,五代时迁临溪。74世全聚,75世讳用清,敦善行义,乡称长者。19世季札、24世吴稿又名吴申、25世吴[艹丙]又名吴沐、26世吴浅又名吴霍、32世吴永又名吴千秋、34世吴封又名吴全、35世吴芸又名吴复兴、41世吴璞又名吴胜、42世吴镬又名先承、54世吴谔又名吴戢、58世吴堂又名洵文、59世吴明彻又名吴鬲、60世吴逵又名吴盾、64世吴[禾困]又名世伟、70世吴篪又名吴常,吴篪有子10人:吴彦辉、吴彦正、吴彦文、吴彦山、吴彦旦、吴炳、吴炎、吴皙、吴炜、吴焕。吴皙子吴烁太伯第72世。

注:安徽省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东临溪镇,位居休宁县东南部,北与屯溪区阳湖镇毗连,紧靠黄山市中心城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大将军 。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汉:字字颜,南阳宛人。关于吴汉及其家世的历史演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出京剧《吴汉杀妻》,也叫《斩经堂》。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汉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准备送去报功,其母告诉吴汉说,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吴汉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的,那时他年龄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吴母命令吴汉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兴复汉室。吴汉持剑去杀妻子,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将实情告诉了她。王莽的女儿听后自刎而死,吴母因为促使吴汉下决心反对王莽,也上吊自杀了。吴汉于是死心塌地追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东汉中兴的名将之一。

吴隐之:字处默,祖籍濮阳鄄城,是吴质六世孙。吴隐之还有一个胞兄吴坦之。吴隐之家境贫寒,其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以孝著称于世。相传,他和哥哥吴坦之为去世的父母哭丧时,其悲声惨切,不但令行人为之流泪,而且出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的情景。

后兄弟因孝名远扬,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吴隐之兄弟间感情真挚,东晋大司马桓温专权时,袁真对其不满,起兵反叛,最后失败了。吴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牵连而被桓温逮捕,即将被除死。吴隐之听说后,急忙赶去面见大司马桓温,情愿替兄赴死。使桓温被感化了,从而赦免了吴坦之,吴隐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马桓温的赏识。吴隐之官职屡次升迁,后来出任为晋陵郡(今江苏镇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平时穿布衣,出门不坐车子,他的妻子虽贵为太守夫人,也是亲自纺纱织布,就连到集市上买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传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他的朋友谢玄不知道他家拮据,派有名的厨师前去帮忙操办婚事。厨师到他家后发现他家几乎穷得一无所有,家人正牵着一条狗准备去卖钱,换取嫁女的费用。后来吴隐之升为秘书监,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禄大都接济了贫穷的亲戚朋友,

冬天到了甚至连棉被都没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贫苦。

位于五岭之南的广州地区,盛产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广州刺史大都贪泞受贿,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腾,简文帝司马昱为改变此弊端,决定委任清官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赴广州上任途中,在距广州20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石门的小镇,那里有一股涌泉叫石门水。据说,外地人一旦饮了这里的泉水,便会起贪心,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人们都称它为贪泉。历任广州刺史东窗事发后,都以误饮贪泉为借口为自己开脱罪责。吴隐之到达此地后,他认为官吏贪不贪,关键在于心术正不正。他掬水而饮。饮过贪泉水,还做了一首诗以表明心志,诗中写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到任后,严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简朴。起初,人们认为刺史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可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仍一如既往,时常以贪泉的事来警诫自己。一天,随从送来一包剔骨的鲜鱼,他立刻警觉起来,拒绝接收这份礼物,并严厉警告说:“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吃请,不受贿。如再发生此类的事,必定要严加惩罚。”在吴隐之的感召下,广州地区风气为之一变,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也淳正了。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行为,不但受到东晋皇帝的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征编修《晋书》时,为清官吴隐之写下了“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评语。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

〖高邮吴三桂家族的兴与衰〗

高邮吴氏在明清之际因迁居辽东的裔孙吴襄、吴三桂父子而知名于世,吴三桂生于1612年。吴三桂先世本是安徽徽州人,其后迁居江苏高邮,形成高邮吴氏。吴三桂的祖父是个以贩马为业的商人,奔走于北方各地,后定居于辽东,到吴三桂父亲吴襄时,其家族才开始振兴,形成明末辽东有实力的军事家族,高邮吴氏也随之名震四方。

吴襄,少年时读书很少,成年后,体格强健,从军到镇武将军李成梁部下效力。明天启年间,吴襄中武进士。崇祯年间,吴襄先后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军事要职。他和世守辽东的祖氏家族联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吴襄在辽东拥有一支精锐的家族亲军和大量的庄园,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祖大弼、祖大乐都是明代世守辽东的重要将领,其下有表兄弟祖泽润、祖泽远、祖泽溥、祖泽洪等十多名副参将军官。

明末国势衰落,后金兴起,辽东战事频仍。青年吴三桂随父征战辽东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历,也锻炼了初步的军事组织才能,有了一定的声誉。

吴三桂早年就善于钻营,注意全力结交军政要人。太监高起总监宁锦军马时,吴三桂便拜这位以杀良臣冒功为能事的阉人为义父。崇祯年间,重臣洪承畴经略辽东时,吴三桂也拜在他门下。此后吴三桂在这批人的扶植下一路飙升,几年间,从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升任团练总兵,成为明朝一位重要将领。

明清在关外对峙时期,升任要职的吴三桂虽然参加过一些抗清战争,但败多胜少,过大于功。崇祯四年吴三桂随父参加救援大凌河战役,战斗间吴三桂父子见形势不妙而临阵脱逃,造成明军四万余人全部溃败,大凌河也因援绝而陷入清军之手。崇祯七年吴三桂父子参与救援宣府、大同战役畏敌不前,致使乱兵骚扰地方。吴三桂独当一面后,适逢以洪承畴为主帅的13万明军被清军主帅皇太极围于松山。吴三桂没接到命令就擅自提前率军夺路逃跑,结果连大印也被清军缴获。在吴三桂影响下,各路兵马争相败逃,明军损失惨重。这次战役号称松锦战役,明军的失败为日后清军入关打通了道路。吴三桂因之被降三级,驻守宁远。

吴三桂驻守宁远期间,明清之间的政治军事对峙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吴三桂成了明清两个政权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明朝而言,松锦失陷后,宁远成为阻挡清军入关的主要屏障。吴三桂驻守宁远后,收罗兵勇,召集散兵,军队增加到三四万人。1643年,吴三桂凭借这支军队入卫京师,抵御清军进关取得了战绩。这一年,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相继失守,惟独吴三桂守住了宁远孤城。在此情况下,明政府自然把吴三桂视为东部边陲的保障,并在其入卫京师时,给予武英殿赐宴之恩荣。对清而言,夺取宁远是清军入关的前提。清人为达到其战略意图,动用已经降清的吴三桂的亲戚故旧,对其进行了频繁的,劝降活动,信使往返不绝于道。吴三桂既未立即决定降清,也没有做出毁书斩使誓与清军决战到底的激烈行为。吴三桂此时掌握着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洞观时局因而他决定在日后时局剧烈变化时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此时明政府可谓内外交困,李自成起义军西出西安,东渡黄河,连克临汾、太原、大同、定宣府等要地,进军矛头直指京师。面临覆亡的明政府,朝野上下把吴三桂视作救命稻草。崇祯皇帝召见其父吴襄,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又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吴三桂早就想撤离孤宁远,他接到命令后,不到十天就将宁远50万军民撤至山海关。当吴三桂率部抵达永平时,北京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李自成大军已攻下北京,崇祯帝已吊死煤山,在京大臣也多已投降李自成,吴三桂成了丧家的猛犬。此后吴三桂在多种政治势力之间进行投击,不管投向何方,全以自己的利益为定。

永平离北京不过数百里,吴三桂最初决定降李,他曾接待了李自成派来招降的使者,甚至在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李自成的檄文中也曾有“吴三桂知天命所在,已回心革面”之说。这仅仅是吴三桂在特殊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他一方面想借此保全自己的特权财产及身家性命;另一方面还抱有充当新王朝佐命功臣的希望。然而,农民起义军对旧事物巨大的破坏力彻底摧毁了吴三桂的幻想,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等人开始对在京的明朝官员进行追赃,有的甚至实施拷问,其父吴襄也在其列。吴襄也私下给吴三桂写信,要他速来救父。此时,李自成也认识到了吴三桂的重要性,即令刘宗敏释放吴襄,并令写信劝降吴三桂。这两封信一前一后仅差一两天,吴三桂看到两封内容截然不同的家信,断定李自成的招降活动不过是一场骗局,下决心和李自成决裂。

明代晚期,社会腐败,官僚士大夫多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常常妻妾成群。少年得志的吴三桂出入达官贵人之间,深受影响,吴三桂早年就纵情歌舞声色。入卫京师时,曾以千金购得苏州名妓陈圆圆,藏之密宅,后世称之为“金屋藏娇”。

在吴三桂和李自成决裂之后,腹背两面受敌,山海关以西李自成重兵已近在咫尺,山海关之东是日益逼近的宿敌清。在生存大计的权衡下,吴三桂不顾民族大义终于将目光投向雄居东北的满清,这是势所必然。但吴三桂清楚地意识到,明清对峙几十年来形成了民族仇视,如已降清的洪承畴、祖大寿等皆为士林所不耻,遭朝野上下所唾骂。因此他不敢贸然地降清。当年曾招降他的皇太极此时已经去世。他精心设计出了一套投石问路的具体步骤。吴三桂先发出了关于他和清军联合入犯的假情报以试探各阶层的反应,广造复辟舆论,宣扬“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正统”,并煽动在京的明遗老遗少为崇祯帝发丧。

此时虽然已存在吴三桂降清的客观形势,吴三桂向清军统帅多尔衮发出了第一封求援信,在这封信里,吴三桂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求援,灭除李自成等流寇,使明朝得以复发,而不是请清入主中原。想待消灭了起义军后,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清出兵的酬谢和报答。在进军路线上,吴三桂严加限制,要求清军自喜峰口、龙井关、增子岭、密云等处进入明境。这些地方是从前清兵历次进攻内地的旧路,现在又是李自成起义军驻扎的要地。然而就在这时,吴李对峙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李自成开始对吴三桂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增派数万大军开赴山海关,山海关行将成为吴李决战的主战场,吴三桂面临灭亡的命运。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从山海关入境,到迫切要求清军从山海关入关,企图使清军与即将到来的起义军决战。

长期以来,山海关一直是清军入关作战的主要障碍,越过山海关,入主中原将会一泻千里。这次吴三桂主动献关,对清军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极好机会。多尔衮立即命令全部军队折而向东。为逼迫吴三桂彻底降清,多尔衮在行至山海关外五里处停下,按兵不动。此时吴三桂形势十分危机,一方面李自成大军压境,即将发动进攻,另一方面,内部出现士兵骚动,有将瓦解的迹象。吴三桂在清吴之间信使往返八次的情况下,向清军做出了新的让步,表示愿剃发归顺大清,割让北京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同时也提出了“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的条件。多尔兖接受了吴三桂的这些条件。于是清、吴联军迅速击败了李自成起义军。

山海关之战结束后,清摄政王多尔兖封吴三桂为亲王。由于吴三桂联合清军击败了李自成,实现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愿望,因而他又得到南明政权的赏识。南京福王政权在建立之初,便遥封吴三桂为蓟国公,派专使北上,携银犒军。

清军入关后,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清政府实行高官厚禄收买政策,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看风使舵,又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成了满清忠实的鹰犬。吴三桂在追杀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为表示对新王朝的忠诚,对一些反清的朱明后裔,不遗余力地斩尽杀绝,因而获得了清政府的信赖和倚重。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身份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四年后,吴三桂在缅

甸追杀擒斩了桂王。

吴三桂将各地起义军及南明政权逐一消灭。清王朝授予他总管云南军民事务的大权,后来又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娶公主为妻。吴三桂在云南开藩设府,成了割据云南的土皇帝,后来逐渐和清政府的统一政策发生了冲突。清政府要求在新占领区行使中央统一的行政管辖权,在军事上裁减军队,减轻财政压力,这打破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几年来吴三桂一直在处心积虑地经营自己的这一独立王国,其辖区内官吏可不经朝廷而擅自任免。各省缺员时,吴三桂则安插亲信谓之西选,同时还以重金收买在京的朝官及各省将吏为其效劳。

他四处搜罗人才,招纳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编练军队,积极备战,成了分裂割据势力的总代表。清康熙政府掌握了吴三桂动向后,做出了撤三藩的决定。三藩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难王耿精忠。吴三桂得知后,联合其他三藩,于1673年发动叛乱,吴三桂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康熙帝历时八年才将三藩镇压下去。

在叛乱中吴三桂又打起了复明的旗号,反叛前率部下祭扫被其杀害的桂王之墓。后来,吴三桂在节节败退的形势下,又撕下复明的面纱,在湖南衡阳自立为帝,国号大周。在前线告急文书传来,吴三桂忧惧交加,不久病死了,终年67岁。

吴三桂死后,其部下拥立其嫡孙吴世蹯继位于衡阳,在清军的有力进攻下,吴世蹯节节败退,地盘越来越小,只得退回云南。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被迫自杀,吴周政权从而告灭。吴氏家族成员中,长子吴应熊在反叛之初被杀于北京,其侄儿辈也多战死。吴三桂庶子、妻妾,在吴世蹯死后被清军屠杀殆尽。

安徽全椒吴氏以科举创业。全椒吴氏迁自江苏,远祖吴公在明初曾参与燕王朱棣伐朱(火攵)的内战。因靖难有功,封为骁骑户爵,受邑在江苏六合,后裔繁衍成江苏六合吴氏,后来家族衰落。传到明朝末年,有吴凤,字转弟,由江苏六合迁至安徽全椒程家市西墅(今广平园艺场西南)开基立业,成为浙江全椒吴氏始祖。全椒吴氏,始祖辈吴凤以务农为业,到第二代吴谦,医农并行,家族开始发达、到第三代吴沛时,开始踏上科举求官的征途,自己运气不佳.最终仍只是个廪生,但子孙却人丁兴旺,功名显著。吴廪生了五个儿子: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除次子吴国器外,其余四子,在明末清初20年间先后高中进士。其中四子吴国对中的还是探花(一甲第三名)。顺治帝曾亲自召见抚慰,赐御书。吴氏家族,顿闻名天下,为表忠心皇朝,荫庇子孙,荣耀乡里,吴国对在家乡建一座大花园--遗园,又建赐书楼和探花宫。吴国缙,字玉林,清初有名学者文人,有《诗韵更定》传世。吴国对,字玉清,官至翰林院侍读,清初著名诗人,有《诗乘》数十卷传世。吴国龙的两子吴晟和吴昺也中了进士,吴昺还是榜眼(殿试一甲第二名)。另两个儿子吴升和吴早中过举人。他们之中,有做翰林院编修、侍读、国于监司业、中书含人等中上级官吏的。另吴国对的两个儿子吴旦和吴勖,科名虽只监生贡生,但也任过州知,相当于七品知县。吴旦的儿子吴霖起,是拔贡出身,官只做到江苏省赣榆县教谕。经过祖孙四代科举创业,全椒吴氏正如吴敬梓所说"五十年中家门鼎盛",成为东南高门显族。《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以一部小说成就不朽声誉,但是好景不长,全椒吴氏传到第七代时,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同辈兄弟数十人,在科场中无一特别出众考取功名者。望族衰败之际,却出了一位伟大文学家,他就是吴敬梓。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父辈给他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能敬重桑梓,发扬光大祖宗基业。吴敬梓自幼聪敏颖悟,诗文都写得极好,但就是没考取科举功名,又不善治生,万贯家财被败落得一干二净,备受世人奚落冷遇,生活郁郁不得志,最后变卖祖产,迁居南京城。后发愤著书,创作出一部揭露讽刺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不朽作品《儒林外传》。据载去世后,葬在南京,家族便也流寓南京,有3子,长子名烺,字苟叔;次子名炔,字蘅叔。吴敬梓以后,全椒吴氏衰败无闻。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四川省邻水县城南镇高坪村瓦子坪吴氏一
    吴世万公出生年之考证
    四川广安岳池武胜吴氏族谱
    湖南燕军支系吴氏辈分排行表
    《明月湾吴氏宗谱》之我见
    钟祥石牌吴氏
    重庆潼南别口吴氏
    吴氏相甫支系温州龙湾永中吴汇头字
    武邑吴氏老字派
    一修三编《吴世万氏族统谱》发行大会
    《祐公碑记》之遗传基因DNA
    花桥吴氏族谱序
    江苏省淮阴渔沟镇《南清河吴氏》
    洲泉千年吴
    湖北省仙桃市(沔阳县)吴氏族谱
    湖北随州吴氏家谱
    安徽高甸吴氏家谱
    浙江台州吴氏
    吴氏科第甲江南
    潮阳吴氏始祖驹公及其衍后
    南安吴姓源流
    吴宅、杭州吴氏与我的家庭
    吴万七支系发展简述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