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族谱知识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古代官职表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中华家谱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25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
太尉府

丞相
(相国)


辅佐皇帝,综理国政,统领百官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副丞相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首脑

武职

奉常


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郎中令


守卫宫殿门户


卫尉


掌宫门警卫


太仆


掌皇帝舆马及马政


廷尉


掌刑狱


典客


归附部事务


宗正


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租税钱谷盐铁


少府


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制造

皇帝私府

中央其它官职

中尉


掌京师治安

武职

将作少府


掌宫室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内史


掌治京畿地方


监御史


掌监郡事


 

 (地方)

郡守


掌郡治


郡尉


掌郡之军事


郡丞


辅佐郡守


县令

县长


掌县治

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

县丞

县尉


丞佐令并掌刑狱,尉掌兵事

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等

 

 

西汉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三司)

丞相
(相国)

秩万石金印紫绶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哀帝时改为大司徒

御史大夫

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

副丞相。成帝时改为大司空

太尉

秩万石金印紫绶

掌全国

武帝时改为大司马


将军

金印紫绶

掌兵及四夷

不常置

九卿

太常

秩中二千石

掌宗庙礼仪

秦之奉常,景帝时改之,莽又改为秩宗

光录勋

秩中二千石

掌宫殿掖门户

秦之郎中令,武帝时改

卫尉

秩中二千石

掌宫门卫屯兵

景帝时曾改为中大夫令,不久复称

太仆

秩中二千石

掌舆马


廷尉
(大理)

秩中二千石

掌刑辟

景帝时曾改为大理,武帝时复旧

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掌诸归义部族

秦之典客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武帝时改为此

宗正

秩中二千石

掌皇族亲属

平帝时改为宗伯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掌谷货

秦之治粟内史,景帝时改为大农,武帝时改为此

少府

秩中二千石

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中央其它官职

执金吾

秩中二千石

掌巡防京师

秦之中尉,武帝初改

将作少府

秩二千石

掌治宫室

景帝时改为大匠

内史

秩二千石

掌治京师

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 改左内史为左冯翊

主爵都尉

秩二千石

掌列候

秦官主爵中尉,景帝时改为此,武帝时改为右扶风,职掌全异

司隶校尉

秩二千石

纠察京畿诸

司中都官徒隶,专治巫蛊之案,之后掌纠察之权

(地方官职)
十三州部
(本系监察区)

刺史(每州一人)
(牧)

秩二千石

监察郡事

成帝时曾改为牧,其后复称为刺史,又复州牧

郡守

秩二千石

掌治其郡

景帝时改为

郡丞

秩六百石

郡佐


都尉

秩比二千石

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地位与郡守相当

县令
县长

令,千石至六百石
长,五百石至三百石

掌县治

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

县丞

县尉

四百石至二百石

丞佐令并掌刑狱,尉掌兵事

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等

王侯国

王国相

秩二千石

职如郡守


侯国相

千石

职如县令


 

东汉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三司)

司徒

秩万石

掌民事。四方民事功课,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国有大疑大事,通而论之

即西汉之丞相,光武帝改为大司徒,后去大字

司空

秩万石

掌水土事。四方水土功课,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国有大造大疑,谏争

即西汉之御史大夫,但职掌不尽相同。光武帝改为大司空,后去大字

太尉

秩万石

兵事。四方兵事功课,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

光武帝置大司马,建武时改


将军

金印紫绶

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不常置。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九卿

太常

秩中二千石

掌礼仪祭祀

光武帝时,少府中之尚书台,职权渐重,组织亦大,三公九卿权力削弱

光录勋

秩中二千石

掌宿宫殿门户

卫尉

秩中二千石

掌宫门卫士,宫中巡查事

太仆

秩中二千石

掌车马

廷尉

秩中二千石

掌平狱,奏当所应

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掌诸侯及四方归义部族

宗正

秩中二千石

族亲属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

少府

秩中二千石

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中央其它官职

执金吾

秩中二千石

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


大长秋

二千石

职掌奉宣中宫命


将作大

二千石

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


司隶校尉

比二千石

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孝武帝初置成帝省光武帝复置,并领一州

(地方)
 州
 
 

刺史

二千

掌州之治

光武帝复刺史十二人,各领一州

太守

秩二千石

掌郡之治

东都洛阳设河南尹,秩中二千石

郡丞

秩六百石

佐守


县令
县长

令,秩千石;长,四百石或三百石

掌县之治

以下仍置乡、亭、里

 

 

三国两晋南北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相国
(大丞相)

第一品

佐理国政

三国均置

三师

太师
太傅
太保

第一品

导皇帝以善德(无常职)

三国只置太傅

三公
九卿


(与东汉体制

三公,一品
九卿,三品

总领纲纪,统领诸官

三国均置

尚书台
(南朝置省

尚书令

辅助君主,综理万机

三国均置

尚书仆射

尚书令之副手

三国均置

中书省
(魏晋始置

中书监

掌尚书奏事,掌机密

三国均置

中书令

第三品

平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

门下省
(西晋始置)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

魏置,蜀吴不详

秘书省

秘书监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御史台

御史中丞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三国均置

中央其它官职

执金吾

第三品

掌宫外巡戒

三国均置

将作大

第三品

掌宫室宗庙等营建

魏吴置,蜀不详

大长秋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

散骑

第三品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三国均置

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魏吴置,蜀不详

都水使者

掌天下河渠水利

魏置,蜀吴不详

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

魏蜀置,吴无



刺史(牧)

第四品至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三国均置

太守

第五品



令、长

八品



 

 

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为皇帝辅弼之官

品级据隋文帝时之制,其后炀帝又略有变动
(下同)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同汉代之职掌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一品

掌国政庶务,敷奏万机


左、右仆射各一人

从二品

为尚书令之副手


六部尚书
(各一人)

正三品

分掌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部

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此制一直行清末,增新部

六部侍郎
(三十六人)

正四品

掌六部


尚书左、右丞
(各一人)

从四品

佐令和仆射


门下省

纳言
(即侍中二人)

正三品

掌尽规献纳,纠正违阕

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

给事黄门侍郎
(四人)

正四品

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


内史省
(即中书省)

内史令
(即中书令,一人)

正三品

掌出内帝命,拟诏制诰

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出令,门下省覆奏,尚书省施行

内史侍郎
(四人)

正四品

内史令之副手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一人)

从三品

掌监察、执法


治书侍御史

从五品



侍御史

从七品



监察御史

从八品



九寺
(九卿)


(各一人)


隋承北齐设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唐宋沿置

少卿
(各一至二人)

正四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监与少府监、长秋监、将作监、都水监合称五监

国子司业

从四品


国子博士

正五品


太学博士

正六品


国子助教

从六品



()

刺史
(郡太守)

上州:正三品
中州:从三品
下州:正四品

掌其州治

炀帝时改郡称州时州长为刺史;称郡时郡长为太守

通守

同上


在太守之下,炀帝置

长史、司马

正五品至正六品



县令

上县:从六品
中县:从七品
下县:正八品



从八品至从九品



从九品



 

 

唐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太师
太傅
太保

正一品

辅佐天子

一种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正一品

辅佐天子

 

 

 

尚书省
(高宗李治时称为中台, 武则天时称为文昌台)

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

掌军国政务,典领百官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右仆射曾经改为左右丞相。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
(各一人)

从二品

佐尚书令,兼劾御史举不当者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六部侍郎

正四品上


尚书左丞
(一人)

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
(一人)

从四品下


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


门下省
(高宗李治时称为台, 武则天时称为鸾台,玄宗为黄门省)

侍中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掌出纳帝命,驳正违失

侍中曾改为黄门监。高宗、玄宗时称为左相

门下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侍中

给事中
(四人)

正五品上

掌审议、封驳、诏敕、奏章等事

左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左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

左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

左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职务同上

中书省
(高宗李治时称为西台,武则天时称为凤阁,玄宗时又称为紫微省)

中书令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掌军国政令,统和天人

1.中书令曾改为紫微令。高宗、玄宗时称为右

2.三省分工: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3.三省长官或以本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宰相

 

中书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中书令

中书舍人
(六人)

正五品上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谏议大夫

右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同左补阙

右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同左拾遗

御史台

御史大夫

正三品

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唐之御史台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御史中丞

正四品上

侍御史

从六品下

监察御史

正八品上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司业

从四品下


国子博士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

从六品上


监丞

从六品下



(本系监察区)

观察处置使
(每道一人)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此职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
下州:正四品下

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为刺史的佐史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正六品

掌一州兵马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
(一人)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掌纠正各曹职事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唐代之县,等别如下:
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宋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

正一品


宰相
(中书门下或政事堂)

同平章事(宋初)

左右仆射 (左右丞相)

一品

总理全国政事

1.宋初以本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平章军国事者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时代变化很

2.元丰改制,于三省置侍中、中书令、 尚书令,以官高不除人,而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

参知政事(左右)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尚书省

尚书令

正二品

奉天子命而施政

左右仆射

从二品

佐令

门下省

侍中

正二品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

正三品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正二品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中书侍郎

正三品

佐令

三司

三司使
(计相)


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

副使




翰 林
学士院

翰林学士

正三品

掌由皇帝直接发出极端机密文件


翰林侍读学士

正三品


翰林侍讲学士

正七品


崇政殿说书

从七品


六部

尚书
(各一人)

从二品

同唐之制

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
(各一、二人)

从三品

郎中

正六品

员外郎

从六品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从二品

专掌监察、执法

1. 御史大夫为加官,不除人。御史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

侍御史
(台院)

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
(殿院)

正七品


监察御史
(察院)

从七品


谏院

知谏院


掌规谏朝政缺失


国子监

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业

正六品


国子博士

正八品


国子监丞

正八品


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


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

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知府()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
从六品


判官
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



(权知某州军州事)

从五品

掌州之治兼指挥军事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辅佐并监察知

知军
 (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


知某监事




知县
(县令)

赤县:正七品
畿县:正八品
其它:从八品

掌县之治

宋代之县,分为:
赤县:在京城内
畿县:京城外
望县:四千户以上
紧县:三千户以上
上县:二千户以上
中县:千户以上
中下县:不中千户
下县:五百户以下

县丞
(小邑不置)

赤县:正八品
畿县:从八品
其它:从八品


主簿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

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


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

掌阅习弓手,戢奸禁暴,凡县不置主簿则尉兼之

 

 

元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中书省

中书令
(一人)


领百官会决庶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皇太子领中书令

左、右丞相
(各一人)

正一品

统六官,率百司

元朝以右为上,前代不同

平章政事
(四人)

从一品

掌机务,贰丞相

官位只次于丞相

左、右丞
(各一人)

正二品

副宰相裁成庶务

元之尚书省,屡设屡废武宗以后不再设,权归中书省。文宗以后,专任右相,左相或设或不设

参知政事
(二人)

从二品

副宰相以参大政

参议中书省事
(四人)

正四品


左、右司郎中
(各二人)

正五品

分掌各司事务

员外郎
(各二人)

正六品

职位略低于郎中

都事
(各二人)

正七品

处理司日常事务

六部

尚书

正三品

职掌同唐之制

元之六部属中书省

侍郎

正四品


郎中

从五品


员外郎

从六品


 

枢密院

枢密院事

从一品

掌军事机密、边防和宫廷禁卫等事务


同知枢密院

正二



枢密副史

从二品



枢密院判

正五品



御史台(内台)

御史大夫

从一品

专掌监察、执法


御史中丞

正二品



侍御史

从二品



治书侍御史

从二品



宣政院

宣政院使

从一品

掌宗教吐蕃之事


同知

正二品

副使

从二品

宣慰司
(地方)

宣慰使

从二品

职同中央宣政院

元共分六道,每道一司

同知

从三品

副使

正四品

行中书省
(地方)

丞相

从一品

总理路之政务

1.元代共十一行中书省行省之制始于此

2.行省之下统路、府

平章

从一品

辅理路之政务

左、右丞

正二品

同中书省之职

参知政事

从二品

郎中

从五品

员外郎

从六品

都事

从七品

万户府

达鲁花赤

正三品

掌路之治

由蒙古人担任

万户

正三品

万户之长

万户府分上中下三等,此为上万户府之品秩

副万户

从三品


总管府

达鲁花赤

正三品


总管

正三品



(散府)

达鲁花赤

正四品

掌府之治


知府
(或府尹)

正四品

达鲁花赤

从四品

掌州之治

州有上、中、下三等此为上州之品秩

知州
(州尹)

从四品
正六品

同知

正六品

达鲁花赤

从六品

掌县之治

县分上、中、下三等此为上县之品秩

知县
(或尹)

从六品

县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正八品

典史

不入品

 

 

 

明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佐天子,掌国家政事


少师、少傅、少保

从一品

内阁

大学士
(中极殿、
建极殿、
文华殿、
武英殿、
文渊阁、
东阁)

正五品

先为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后逐渐参与决策

1.太祖废中书省设大学士,成祖开学士内阁制。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地位渐重,掌实际宰相职权,其首辅实为内阁丞相(首相)

2.内阁大学士亦尊称为阁老或中堂

六部
(明代迁都北京后,另设南京六部)

尚书

正二品

同唐之六部

明代六部除户、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左、右侍郎

正三品

各司郎中

正五品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掌监察、执法

即前代御史台,明初改之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左、右佥都御史

正四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末年为十五道)

正七品

掌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总督
(总理)
巡抚




明之总督、总理、巡抚,均因事而设,以重臣任之

翰林院

学士

正五品

掌修史、著作、图书等


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

从五品

侍读、侍讲

正六品

修撰(史官)

从六品

编修

正七品

检讨

从七品

国子监

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业

正六品


五经博士

从八品


助教

从八品


学正

正九品


六科

都给事中
(每科一人)

正七品

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

左、右给事中

从七品

给事中

从七品

廿四衙门

十二监太监

正四品

掌皇帝宫中日常生活各项事务

以宦官掌之

四司司正

正五品

八局大使

正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

左、右布政使

从二品

掌一省之政

太祖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为省一级最高行政机构

左、右参政

从三品

左、右参议

从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

按察使

正三品

掌一省刑狱之事

与布政司及管军事之都指挥使司合称省中之三司

副史

正四品

佥事

正五品

都指挥使司
(都司)

都指挥使

正二品

地方最高军事长官

在全国设十六个都司

都指挥同知

从二品

都指挥佥事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卫)

指挥使

正三品


各卫,齐统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指挥同知

从三品

指挥佥

正四品

千户所
 (所)

正千户

正五品


所统于卫

副千户

从五品

知府

正四品

掌府之政

明代改路为府,分上、中、下三等

同知

正五品

通判

正六品

推官

正七品

知州

从五品

掌州之政


同知

从六品

判官

从七品

吏目

从九品

知县

正七品

掌县之政

县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县无丞、簿,则兼领之

县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典史

未入流

 

 

清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内阁

大学士

正一品

掌传达谕旨、公布文告

1.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掌实际宰相职权,其首辅实为内阁丞相(首相)

2.尚书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或二人,以六部尚书充其任

3.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兼礼部侍郎

尚书协办大学士

从一品

协助大学士

学士

从二品


侍读学士

从四品


侍读

正六品


中书

从七品


办理
军机处

军机大臣
(称为大军机)


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

1.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掌实际之宰相职权

2.军机大臣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

3.军机章京于内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派兼满汉

军机章京
(称小军机)



六部

尚书

从一品

同唐之六部


左、右侍郎

从二品

各司郎中

正五品

各司外郎

从五品

主事

正六品

笔帖式

七至九品

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之事

理藩院

尚书
(一人)


掌蒙古、回部、西藏等地封授、朝见、进贡、官吏升降和征发徭役等

均用满、蒙人,下属六司

左、右侍郎




都察院

左都御史
(右为总督衔)

从一品

掌监察、弹劾官吏

满汉都有

左副都御史
(右为巡抚衔)

正三品



六科给事中

正五品

掌监察六部


十五道监察御史

从五品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亲王、郡王、贝勒



特简,无定员。咸丰十年设,后于光绪时改为外务部,并位于诸部

大臣
(以军机大臣兼)



大臣上行走




总章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




总督
(地方)

总督

正二品
(加尚书衔为从一品)

综理督军民要政

辖一省至数省,一般辖两省

行省

巡抚

从二品

掌一省之治

每省一人

学院
(学道)

提督学政


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

每省一人

承宣布政使
(藩司)

布政使

从二品

掌一省之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
(臬司)

按察使
(臬台)

正三品

掌一省司法


道员
(道台)

等级不明

职责不定


知府

从四品

掌府之政


同知

正五品

通判

正六品

直隶州

知州

正五品

掌州之政


州同

从六品

知州

从五品

掌州之政


州同

从六品

州判

从七品

知县

正七品

掌县之政


县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巡拾

从九品

典史

未入流


(直隶厅、散厅)

同知
(或通判)

从六品


设于少数民族集中居住之地或情况特殊之地

 

附:古代官员的升降任免等常用词语


(一)任命、授予、兼任官职

1、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起:①起用。②任用

例:起复授本官。——《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五良史》

3、辟:指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召。~书。

4、征:征召。

例:州三礼辟西主簿。——《宋书•隐逸列传》

5、拜:授予官职。

例: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邓冠传》

6、除:拜授官职。

7、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指官员生时

8、赠:用于追封已故者,指官员死后。。

9、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

10、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爵位、官职的意思。

11、为:做,当任某职。

例: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

12、以……为。任命官职。——《史记•李斯列传》

例如:以良为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地。——《史记•留侯世家》

13、守、知:任……太守,任……知县

14、简、简拔:挑选录取

例: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先帝简拔。——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

15、引(\):举荐,推举,选拔。

16、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例: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宋史》

17、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

例: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杜甫《夜雨》

18、 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19、 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0、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21、权:暂时代理官职。

例: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22、兼:兼职。

例:廷议以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明史》

23、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例: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24、摄:代理、辅助。摄政。

 

(二)表示调动、改任

1、徙:调任官职。

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新唐书•韦丹传》

2、调、调授:调动、迁调之意。有时也指升官。

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班固《汉书       爰盎传》)  

3、出、出官:一般指被贬谪从京城调到地方,京官外调。

例:乃出温为汝州防御史。——《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4:换:更改官职。

例:商衡,字平叔,曹州人。授予鹿州洛阳主簿。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5、改:改任。

改太后府卫尉。——《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6、转:调任官职。

例:(郑浑)转为上党太守。——《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7、迁:①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②也指贬官。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三)官员提拔、升职

1、加:①升职。②兼职。

例:赐金帛。加秩二等。——《宋书•隐逸列传》

2、升(晋):升官。加官晋爵。

3、超:破格提拔。

例:帝深遇之,超拜御史中丞——《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4、擢、超擢:提拔、破格提拔

5、提:提拔

6、甄拔:甄别选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例: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7、陟: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官员被贬、流放

1、左迁:贬职。

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2、降(贬):降职。

3、谪(迁谪):官员被降官远调或被流放。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4、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5、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

例:泰芝竟以赃败流死。——《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五)免职、辞职

1、罢:免职。

2、黜:废除,免职。

例:王黜狄后。——《国语》

3、免:免职。

例(吕諲)知门下省事,七月,丁母忧免。——《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4、革、褫(chǐ):革除,指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上搜才表》

5、废:废除。

例: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6、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四川省邻水县城南镇高坪村瓦子坪吴氏一
    吴世万公出生年之考证
    四川广安岳池武胜吴氏族谱
    湖南燕军支系吴氏辈分排行表
    《明月湾吴氏宗谱》之我见
    钟祥石牌吴氏
    重庆潼南别口吴氏
    吴氏相甫支系温州龙湾永中吴汇头字
    武邑吴氏老字派
    一修三编《吴世万氏族统谱》发行大会
    《祐公碑记》之遗传基因DNA
    花桥吴氏族谱序
    江苏省淮阴渔沟镇《南清河吴氏》
    洲泉千年吴
    湖北省仙桃市(沔阳县)吴氏族谱
    湖北随州吴氏家谱
    安徽高甸吴氏家谱
    浙江台州吴氏
    吴氏科第甲江南
    潮阳吴氏始祖驹公及其衍后
    南安吴姓源流
    吴宅、杭州吴氏与我的家庭
    吴万七支系发展简述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