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传说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凉水埠吴家旧闻(五)
作者:吴国钤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8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五、吴光成 践行古训创奇迹

    建祠堂 弘扬教育开新篇

(上)

吴氏族人公认,历史上对这个家族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前面已经叙述的,即,算得上是对凉水埠吴氏家族起着“开山辟土”作用的吴士安。另一个是对吴家兴盛发达创造了奇迹的吴光成。

吴光成,又名光承,字志先,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二房吴祚芝的孙子。他本是吴祚芝二儿子吴朝纪的儿子,但是因为他大伯吴朝纲没有儿子,便过继给吴朝纲为子。吴光成性格刚毅,做事坦荡豪爽。谱书上说他“为文章清新醒快,下笔皎入秋月。善言语,晰理辨及秋毫,誉善如尊贤圣,疾恶如恶寇仇。负重任无畏葸心,虽艰难不辞。处繁剧有裁夺志,不踌躇而解。宅心正直,处事端方,贤者敬之,恶人畏之,平生无枉行焉。”说明他是一个做事很能干也很有魄力的人。

吴光成重自立,不贪财。他娶陈氏为妻,陈家是国学生员,家庭颇为富裕,娶亲时陈家不仅为女儿备有极厚的妆奁,还专门陪嫁有一满柜的钱财。迎亲时,吴光成对这柜钱财坚辞不受。此后,陈家多次带话催促男方去取,吴光成既不称谢,也不去取,以后很长时间女方娘家仍然多次催促,吴光成最终也没有领受。他后来对人说:“人贵自立,不可恃外家以自富也。”

吴光成的家(也就是吴国桢的故居)为连七间的亭子屋,原来是三进,后又在屋前加起连三大间的吊脚楼,两头各有大楼门,并署楹联。

厅堂两边是长联:

垂钓溪边,看禾垄上,游憩市场,纵遇暴雨狂风,只求我精神快乐;

勤理内政,善处外交,富强中华,虽然家危国破,还望尔子孙发达。

东楼门署联:

绕屋有逸兴,看绿水一溪,青山四面;

传家无别业,惟薄田数亩,旧书五本。

西楼门署联:

庭前丹桂,春种秋锄好培植;

门对翠岩,美玉明珠多蕴蓄。

吴光成继承和发扬了祖辈“耕读传家”的遗训。他自己身体力行。年23岁时他以施南府第一的成绩考中秀才。只是后来因家庭子女多而自己改经农从商。

他经常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你们立身,要学圣贤;做事,要学豪杰;待人接物,要学儒者气象。不要气量狭窄,须展开眉眼阔大胸襟。

因为家大口阔,他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崔家坝,做些小生意。凉水埠至崔家坝,往返30余公里,他往往清早在家里只吃些稀饭,至晚上才回家。有一天,半路饿极了,身上直冒冷汗,人走不动,他只好饮用水田的水来充饥。又一次,他和同伴去沙市贩货,乘木船返回时途经巫峡的叶滩,一个浪头打来,船被倾覆,货物丧尽,幸好人被救起。

这种克勤克俭、不畏艰险的作风,使他在家庭乃至整个族间,都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令人感到十分敬佩的是,吴光成不仅一面经商,一面管理农业,而且其最终落脚点还是不放松教书育人。

吴光成有5个儿子,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吴经明、吴经礼、吴经文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儿吴经铨都成就了科名。

1902年和1903年,吴氏族人中吴经明和吴经铨考中举人后,又先后双双赴日本留学一事,更是闻名遐迩。

吴经明的事迹后面叙述,这里先介绍吴经铨。

吴经铨,字吏三,生于光绪四年(1878年),他是吴氏长房吴祚选之后,吴光宣的次子。吴光宣自幼聪颖,熟读诗书,家大业大,自己虽未考取功名,但对后人吴经铨认真培养,让他跟随吴光成读书。吴经铨23岁成秀才,湖北方言学堂肄业后,1902年被派赴日本留学,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律。毕业归国后,部试优等赐举人出身,补七品小京官,分至外交部,后又按当时的司法体制,先后任张家口审判厅厅长,安东(今丹东)审判厅厅长,湖北省宜昌法院检察长,1937年在任上病故。

2008年5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说:“早稻田大学是中国人民熟悉的学府,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上世纪初,早稻田大学就招收了数以千计的中国留学生。”凉水埠的吴经铨就是这“数以千计”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

吴光成的三儿子吴经礼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22岁成秀才,食廪饩,23岁贡成均,27岁从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毕业,28岁部试赐举人出身,签分湖南即用县知县,辛亥革命后,任保定地方审判厅书记官,湖北省林务专员,后被推举为湖北省议员。1926年后因病长期赋闲,1951年在武昌病故。

吴光成的四儿子吴经文,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20岁成秀才,湖北文普通学堂毕业,赐拔贡出身。后于北京南苑航空学校高等班毕业。后任参谋部第二副官,一等科员。航空署成立后,调教育科科长兼遴材科科长。因立有战功,赏四等文虎章,北伐完成后,任汉口洋酒局局长。

过去,在落后的鄂西,读书的很少,能出国留学,在封闭的山区就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封建社会长期宣扬“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年轻人对出国想都很少想。吴经明和吴经铨兄弟能冲出阻力,出国留学,对家乡、对吴氏族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

吴光成对族人后辈都很爱护,但在爱护中总离不开鼓励后辈读书。我父亲称他二伯,父亲在他的回忆中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拜年,他多次给我夹猪肝吃,说,小孩子吃了猪肝聪明,会读书,二伯我就喜欢吃它。”父亲8岁时在祠堂上学,我大伯吴经书是祠堂的老师。有一天,大伯罚我父亲的跪,父亲犟着不肯起来。吴光成见了,对我父亲轻言细语地说:“起来,以后听话!”父亲听后正准备起来,忽然,大伯望着我父亲说:“二伯讨保,你就起来嘛!”父亲却反而犟着发横,意思是:“我偏不起来!”要让他大哥(我大伯)下不来。吴光成忽然大声喝道:“横什么?快起来!”声音如雷吼,好像震动了瓦屋,父亲吓了一大跳,一蹦就起来了!此事虽遭到同学讥笑,但他对此事终生没忘。

清末,因为儿子吴经明官居陆军部副军校,吴光成被尊封为骑都尉。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十寿辰时,他与陈氏夫人共同受到当时北洋政府授予的“俪福齐年”荣匾。

吴光成有一句名言:“家有三堆三声,其家必兴。”三堆指柴堆、粪堆、粮堆,三声指读书声、小儿声、纺织声。这将“耕读传家”的古训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吴光成这样说,也这样认真去做。

民国二年(1913年)吴氏家族推举吴光成先生为主事,动员全族人,筹集粮款,请来200多名石匠木匠,历时两年多,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砖石木结构、仿江南宗祠造型的吴氏祠堂。祠堂巍峨壮观、庄严肃穆,矗立在凉水埠正中一小地名叫“万宝”(现叫祠堂包)的圆形山峦之上。祠堂四周,青砖白璧,飞檐陡峭。山峦四周,苍松翠柏掩映,大门前,有一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操场。山下有4条小溪环绕。祠堂有四进,大门两边有吴光高撰写的对联,这对联最好地概括了建祠堂的宗旨:

承渤海宗支,享千秋烟祀;

阐尼山教化,启百代人文。

横联:光前裕后

大门上有楼门,楼门上分左右两间,供教师批改作业。楼下第二进有一个天井,天井底部由平整的青石板铺就,周围用麻条石砌成。天井内,石雕花盆里栽有多种树木花卉,天井左右各有一间教室。第三进是厅堂,左右又各有一间卧室。第四进是祭堂,供奉有吴氏祖辈亡灵,祭堂上端,悬挂有各种成功人士的功名匾牌。

吴氏祠堂的落成,为创办吴氏私立国民小学校奠定了基础。1917年秋,担任吴氏族长的吴光成趁祠堂“秋祭”之日,在全族集会上宣布:“吴氏祠堂小学校于今日正式成立!”后在族规中专列“教育”一章,其中第一条规定:“本宗祠须附立子弟学校。凡家族有贫寒子弟不能纳费或聪颖子弟无力升学者得经家族会议免除或供其学费。”第二条规定:“学校之课程均依公立学校之规定。”一年后,这所学校正式命名为“凉水埠吴氏宗祠私立国民小学校”,两年后,吴光成、吴光高将这所学校更名为“凉水埠吴氏铸英小学校”,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凉水埠铸英小学被县命名为“建始县立第二小学”。

此后,凉水埠的小学教育逐步与现代教育同步。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废除科举制度,在开办新学的风气影响下,凉水埠再开风气之先。许多吴姓子弟已感到私塾学馆不能满足他们更远大的抱负,要走出这个小山陬,去见更大的世面。一时间,出外求学者达数十人。如吴经谟(1897年—1933年),湖北省立法政学校毕业。吴国藩(1884年—1920年),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后,又读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吴经礼(1881年—1951年),22岁成秀才,食廪饩,23岁贡成均,27岁又考入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毕业,28岁部试赐举人出身。吴经文(1883年—?),20岁成秀才,湖北文普学堂毕业,赐拔贡出身,后又考入北京南苑航空学校高等班毕业,是我省较早研习航空事业的人才。吴经学,字汉宗(1888年—1955年),武昌高等师范毕业,曾与董必武同学。吴经猷(1894年—1967年),考入武昌商业学堂。吴经恺(1889年—1970年),湖北省博物学堂毕业。吴经书(1895年—1952年),入南郡中学。吴经易(1889年—1951年),入私立恩施春山小学(该校为恩施地区最早的正规小学,由饶王夫人办)。吴经题(1909年—1993年),武昌乡村师范毕业等等。还应当说明,这些出外念书的,并非都出身富豪之家,拿我父亲来说,当年就是打赤脚、穿草鞋步行到巴东,再坐白木筏子到武昌的。到学校后没有钱,经常东借西凑,恓惶度日,有一次他三天没能吃上东西,曾靠一位好心人给了他一袋干萝卜片充饥才渡过难关。记得我小时在家过月半,父亲还专门一面给那位好心人打“包封”、烧纸钱,一面给我们讲述那好心人的事迹。

在吴光成等长辈的影响和带动下,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氏族人国字辈读大学的已有国瑾(北大)、国藩(法政大学)、国玮(国师大)、国壁(南京中央大学)、国干(专科)、国藻(武大)、国璜(专科)、国榘(农大)、国顺(国师大)、国蔚(工大)、国化(工大)、国仪(东北师大)等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吴家不仅争相供男孩子读书,女孩子也越来越多地被送到学校上学。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读大学的女子,国字辈的就有清贞、允贞、康贞、坤贞等多人,其中吴清贞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南京大学教授。至于中学和中专毕业的女子就更多了。吴家谁不送孩子读书,都会自觉羞愧。孩子们更是以读书为荣。那时的凉水埠,家长自觉供子女发奋读书的风气逐步形成;年轻人也不断消除自卑,从小效法读书有成效的前辈或兄长。在家族,产生了一种努力向上的内在冲动。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香溪吴村】湖埠吴氏宗谱
    关于我的《凉水埠吴家旧闻》
    凉水埠吴家旧闻 (一)
    凉水埠吴家旧闻 (二)
    凉水埠吴家旧闻(十一)
    凉水埠吴家旧闻(十)
    凉水埠吴家旧闻(九)
    凉水埠吴家旧闻(八)
    凉水埠吴家旧闻(七)
    凉水埠吴家旧闻(六)
    凉水埠吴家旧闻(三)
    凉水埠吴家旧闻(四)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