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有一篇通讯报道——《“孝心”接力帮扶孤寡老人36载》,让人们看到了湖北省孝感市供电公司孝心志愿服务队帮扶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
36年来,孝心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与孤寡老人结“亲”为“子”,累计为孤寡老人捐款支付电费约28万元,捐助老人生活费约23万元。
36年来,人虽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服务队伍却越来越壮大,服务对象也越来越丰富。现在,这支服务队还把志愿服务从散居孤寡老人延伸到了福利院和留守儿童,“小孝”正在变成“大善”。
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这里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
据记载,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南朝宋元嘉三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改年号为太初,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皇位。
刘骏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并下令嘉奖有孝行的人,孝悌义顺,赐爵一级。随即,于孝建元年,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置一新县,命名为“孝昌”,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时,也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
至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改孝昌为“孝感”,意指孝亲之情感天动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个名称的由来,充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由此,孝感也成为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实际上,历史流传已久的“二十四孝”,就有三大孝子的故事发生在孝感:黄香“扇枕温衾”——冬为父暖被、夏为父打扇;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七仙女与其结为夫妇,帮其还债;孟宗“哭竹生笋”——隆冬为治母病哭竹而生笋。明清以来,孝感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孝子多达492人,可谓声名远播的“孝子之乡”。
孝感以孝命名,以孝传名,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孝文化是最深沉、最鲜明的地方文化。从古至今,孝文化已然在代代传承中,凝结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融入到每一个孝感人的血液中。
时至今日,孝文化依然是孝感的主流文化,一个个孝行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如今,一群群“孝子”帮扶孤寡老人的温情故事,已经在这里讲述了36年——
“我去晒被子!”“我去检查下电线!”“徐大爷,您就坐着,我陪您说说话。”
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大悟山村的一个寻常早晨,孤寡老人徐清德的家中却格外热闹。
3月3日,久阴初晴,一群“孩子”回家了,让老人欢喜不已,“你们这群孩子真好,让我感到家的温暖。”
几年前,孝感供电公司孝心志愿服务队队员在上门抄电表时,得知老人一个人生活不便。从此,服务队便成了老人的“亲戚”。老人感冒了,有人帮买药;天热了,有人送来电扇;电线老化了,有人义务修……
孝心志愿服务队队员把工作变成善举,将善举视为责任,他们真心诚意地为一个个孤寡老人“行孝”。从个人行为,到一群人的“孝心”,一本记录着当地100多名孤寡老人详细住址、出生日期、身体状况的“孝心联络图”,就这样坚持和传承了36年。
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果抛弃了孝,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心就是善心,孝行就是善行。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身份贵贱,有一颗孝心,才是值得深交的人。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家人,还要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弘扬传统美德。
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长期以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里,有许多人认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为亲人,力所能及地尽孝行善,一棒接一棒地开展“孝心”接力活动,让这个“孝子之乡”更加名副其实,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