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文艺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插秧,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作者:吴展团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5-3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月(农历四月),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乡村也渐渐明朗和忙碌起来。秧苗嫩嫩的、绿绿的,一天天在长大、长高、长密,急切地等待着农民移植,等待着到另一方水田里去扎根生长、抽穗吐香。

插秧,是一项特别有趣而又非常辛苦的农活,千百年来,一直受人们青睐。在这个时节,农田里、山野间,到处出现你追我赶、欢歌笑语的热闹场面:人们卷起裤腿踩进泥地,一捆捆秧苗往田里扔去,一把把秧苗插下去,一行行秧苗便排成一道风景线……

曾经,这些是无法删除的生活片段,也是年年重复在乡村的一幅美丽画卷。

你还记得当年插秧的农忙场景吗?你还记得乡间那一丘丘水田吗?你还记得父母低头插秧汗流浃背的画面吗?他们手中的秧苗,就是你来年的学费,他们只会埋头苦干,从来不会抱怨生活的艰辛!

日转星移,日新月异。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样的场景、向往这样的生活呢?

对城里人来说,这一切,已经很陌生了!就算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也已久违了!而现在的农村孩子,因大人们基本不再种田、多数在外地打工,插秧早就成为了一种稀奇

你的家乡还种田吗?你的乡亲还插秧吗?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又到了一年一度农忙时节,你还能想起曾经岁月的插秧时光?你还会回家帮忙插秧吗?

记忆不留白每到这个季节,往事常依依,我却总是想起那个年月,那段插秧的日子。插秧既是生活的需要,其实也是农村的传统习俗和欢乐节日。

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插秧再熟悉不过了,许多农民出身的同龄人,谁没有亲自上阵过?

所谓插秧,就是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又叫插田、栽秧或栽田。

秧苗是一个多月前,将稻种播在专门的秧苗田里培植出来的。当秧苗长到大约有四、五寸时,再把秧苗连根拔起,捆扎成一个个秧把,装到木制的秧架上,挑到田边,然后抛撒到田里,人下到田里,抓起身边的秧把,一手分着秧苗,一手把掰开的一小撮秧苗插入泥土中。

插秧历史悠久,虽然辛苦,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人们在长年累月中留下的传统文化,过成了一种隆重的节日。

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餐间,每人要吃一个鸡蛋,意谓“讨彩头”。蹲下去拔秧,要先用缚秧苗的稻草在秧田上面横扫几下,意谓防止“发秧疯”,即手背发肿。

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有的户主绕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带回家,扔在门墙边,说是“秧苗认得家门,丰收由此进门。”

插秧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多人工作完成,有钱的人家请工,没钱的人家换工。过去,在我们苗乡侗寨,人们都会相互换工大家一起插秧,今天插你家的,明天插我家的,集中在一两天插完,充分体现了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和团结和谐之情。

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打散”。因人多,这几天,插秧的人家热热闹闹的,就像家里在办喜事一样其乐融融。

白天,大家在田地里忙着农活,进行插秧比赛或唱歌解乏;晚上,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斗酒量、比才华。日子,在累中快乐着!

插秧到底要经过哪些程序,需要哪些人分工协作呢?这里,有一个段子可以分享

这些年,每到插秧来临之际,朋友圈、微信群里,大家就会转发一则——《马上要插秧了,现急招以下职位》的“招聘广告”来娱乐:

一、插秧主管人数:3名要求:五年以上插秧经验并有三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懂激励

二、耕田师傅人数:1名要求:两年工作经验,持B照最佳,C照亦可,有泥泞沼泽地开越野车经历者优先录用

三、栽秧人员人数:数名要求:动作熟练,能吃苦耐劳,上班时需穿短裤短裙,方便作业

四、拔秧人员人数:5名要求:两年工作经验,将秧苗从育苗水田里拔出来捆成小捆

五、挑秧人员人数:2名要求:无技术要求,有力气就行

六、抛秧人员人数:2名要求:两年工作经验,熟练均匀地把秧苗抛入水田中

七、工作环境环境舒适,阳光明媚,青青秧苗

八、基本待遇以上职位待遇面议,一经录用,不光待遇优厚,非本地户口录用者可解决食宿问题,米酒、土鸡不限量供应,业绩优秀的单身男女将获得村委会提供的本村相亲推荐票一张!

以上的段子虽是用来打趣的,却也明白无误地说出了插秧的基本常识:要犁田耙地、扯秧挑秧、抛秧栽秧等。

水稻的生长需要很充裕的日照,插秧的农时往往很短,劳动也很紧张。那几天,人们通常天麻麻亮起床,肩上挑着秧架,手里拿着捆秧苗用的稻草就下田了。

一个早工过后,草草吃完早饭,便把拔起的秧苗用秧架挑到田边,抛撒开来,然后在田的两头拉起秧绳,接着在绳与绳之间,大家弯着腰,把秧苗用手掰开,再用拇指和中指把秧苗夹着塞进泥土里……

“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插秧诗》描写的是插秧的情景。农夫们一根接着一根往水田里插秧,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插秧时的“退步”,才会有了秧苗的向前展进。

所以说,插秧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活,其中有不少门道。不宜插得太深,不然秧苗生长不快;也不宜插得太浅,否则秧苗不入土里就会浮出水面而不能成活。

会插的人,就像在表演,手脚并用,动作优美,插得飞快,行距、株距都符合标准,还很条直,一天能插2亩地以上;不会插的一步一移,偷工减料,秧苗东倒西歪,越插越累,特别明显的是行距象蚯蚓,弯弯扭扭的。

插秧又是一个体力活,最累的是腰。看起来不用多少力气,开始干时只觉得好玩,并不怎么累,可当你一天天起早贪黑,不停的弯着腰插秧,从田的这头到田的那头,来回做着一样的动作,就不再新奇了。新鲜感之后是枯燥无味,留下的只有腰酸腿疼。不常干体力活的人,几天下来甚至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插秧也是一个肮脏活两条腿立在泥水中,不停地移动,因要赶速度,哗哗的水声晃动着,一不小心,身上脸上就溅上了泥浆。插一天秧下来,身上全是泥点了。有时,头脸上有小虫子叮,慌忙用手去挠,弄成一个大花脸。

同时,插秧还是一个危险活。一般的水田都有蚂蟥,那个时候,从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尤其是山区的冷水田蚂蟥尤其猖獗。老家有句俗话叫做“蚂蟥听不得水响”,只要人们一下到田里,它们就爬上腿来,让你毛骨悚然。

记得小时候插秧,只要感觉腿痒,就马上检查,看有蚂蟥粘在腿上,赶紧用手捉住,扔到老远的地方。否则,被它咬了,就会血流不止,要是钻进身体里,就更麻烦了,不取出来,会要人命的。

有时,还会看到水蛇,虽然它不轻易咬人,毒性也不大,可也常常被吓得大喊大叫。蛇听见惊叫声,也就溜走了。

插秧既有劳累也有乐趣,但对于农民来说,它却是本职工作,更是一种希望。希望在当年的秋天,会出现丰收的场面。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家人的命根。

往事,已成追忆;回忆,五味俱全

如今,许多人背井离乡讨生活,让农田抛荒了、让乡村沉寂了。插秧在不少地方已不复存在,成为了一段回忆,它遥远得好像是上辈子的事。

我自从进城工作后,也再没有回农村插秧,可偏偏每到这个时候,在脑海中又是如此清晰,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念念不忘,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此时此刻,看着朋友圈里插秧的情景,我感慨万千,千头万绪。远处农家的炊烟在袅袅升起,远山朦胧安静又错落有致。田地里,人们三三两两,一片忙碌,时而有说有笑,时而埋头苦干。每一棵秧苗整齐或不规则的列着,像在书写自己的传奇,悠闲的等待成熟的姿态!

这是我们从小常见的画面,一辈子都难以忘记!在外打拼的游子,看到这熟悉的场面,你似乎回到了从前、似乎泛起了乡愁、似乎有回家的冲动?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城市城镇化的推进是大势所趋。许多年以后,插秧技艺必将会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拿来忆苦思甜、津津乐道。这样浓浓的生活气息,以后会越来越难得一见坚守山村的农民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家离宁静的乡村也会越来越远

插秧,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记录着荣光,散发着芬芳,见证了变迁。只希望,在漫长的记忆里,我们别忘了来时的路,永远记住家乡有一处农田自己曾辛勤耕种过。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荆坪古村里的那些古树古井古建筑
    苗族汉子真奇怪,婚礼现场“讨花带”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棵最美古树
    有一类婚姻叫“倒插门”,有一种新郎叫
    宜宾吴文化研究会召开工作会
    有一种乡愁叫故乡的杨梅
    杨梅红了,我在想你
    迎丰公园,改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情怀
    思情赋
    千锤百炼的味道——凤凰木锤酥
    漫游黔阳古城,“慢时光”里才有浪漫
    我们渐渐成为了故乡的客人
    神奇四月八,耕牛休息姑娘回家
    云照走出来的书画能手吴锡森
    行走在古城古镇古村
    走进大自然,享受静时光
    高脚马,童年的快乐神器
    始祖泰伯庚子清明祭
    美丽的家乡,童年的野菌
    张贴在村口的“请柬”
    “乔迁之喜”为何选择在三更半夜?
    有一种人情往来叫“随客”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