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习俗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农家历》,农村人必备的年货
作者:吴展团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3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前不久,参加湖南省怀化市2019年春节“三下乡”活动,我在现场感受到了春节即将到来的浓浓年味氛围。

其中,在宣传、文化部门服务台前,工作人员忙着给群众送春联、挂历、年画、窗花、农家历等精神食粮,这些年货深受老百姓喜爱。

特别是那一本本红红的农家历,让上了年纪的村民满面笑容,洋溢着幸福。一位老伯伯拿着一本农家历不时翻阅着,高兴地说:“好几年没有买到农家历了,这真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呀!”

久违了——农家历!又见到——农家宝!

年年岁岁,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已进入春节倒计时,仅剩下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

与往年一样,每到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忙年”,人们兴冲冲地准备年货,尤其在广大农村,赶集的场景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身在异乡,每到这个时候,我也十分思念家乡的年味,总是想起赶年场的人山人海、百货齐全。

过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要准备的东西特别多,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到过年要送的礼物,都在每家每户甚至每个人的年货清单里。

但对以前的农村人家来说,其它的年货如果没钱可以将就,可有一样东西却必须讲究,是必不可少的年货,那就是——农家历!

农民,一个沉重的代名词,不仅是一种身份的标签,还是一个职业的符号,代表着那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而又人数最多的群体!

农历,一种传统的历法,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曾在我国长期使用,主要强调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民间也称为夏历、阴历。

《农家历》,一本实用的小册子,介绍农家生产生活的相关内容,如天文历法、民间择吉、气候农事、春联集锦、劝善贤文、神佛诞辰、二十四节气、主要节日和纪念日,等等。有的还包括农家常识、致富经验、农村新技术、新品种、农家乐园等知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对农家历应该不会陌生,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作为农村老少皆宜的通俗文化读物,农家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曾扮演了知识播种机和先进文明传递者的双重角色。

记得小时候,每逢岁末,农村集市上最打眼、最受欢迎的往往不是鸡鸭鱼肉等过年的吃货,而是地摊上烫红封皮、一排一溜的农家历!

那时的农家历版本有限,但每一个版本都是纸张考究、内容丰富,真材实料、货真价实。

进入新世纪,受商人逐利观念的驱使,农家历的版本呈现出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价高质低的局面。

这时的农家历平均一本也就二、三十页纸的容量,可粗制滥造,质感全无,所刊登的东西除了常规的阴阳历和几幅陈词滥调的春联外,就是一些宣扬算命、面相、手相、风水等封建迷信的糟粕。

再后来,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加之农家历出版事业的青黄不接,市场上出售的农家历少之又少。

农家历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代人的年货。过去,家家户户每到赶年场时,都要买一本农家历。之所以如此,为的是写对联时,不用绞尽脑汁构想春联的内容,可以从农家历中找到现存的佳句;更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最少的钱,学最经济的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常识。

农家历也是我家的日用品。我的父亲虽然文化不多,但是每年岁末年初买一本农家历保存阅读,却是他一辈子从未改变的习惯。

当父亲上了年纪、我长大之后,每到赶年场时,都是派我去买年货了。于是,每次出门之前,他没有交代我购买吃的、穿的和其它的,但总是不忘再三嘱咐要买一本“皇历”(农家历)。

犹记得,各种农家历基本上是以一幅灶王爷捧金元宝或胖娃娃抱鲤鱼为主题的年画作为封面、以十二生肖属相的列表(当年的属相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作为封底,而封面、封底的背景都是大红色,寓意红红火火、人寿年丰、吉祥美满。

一本农家历俨然就是一部珍贵的“葵花宝典”,让农村人如获至宝。曾经在农村,你家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不有农家历。这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不管经济的好坏,日子的酸甜,如果少了农家历的年,就是不完整的年!

时至今日,一进腊月,或许在农村的集贸市场上和县城的某个杂货店里,我们依然还能寻到农家历的芳踪。然而,时过境迁,人是“历”非,农家历早已改头换面、面目全非了。

虽然制作更精美、内容更全面了,但价格也昂贵,尽管高大上,却未接地气,尤为可惜的是民俗史上那些最传统、最有价值的经典没有继承、沉淀下来……

中看不中用,此“历”非彼“历”,农家历变成了万家历、杂家历,让人唏嘘,无比怀念。

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辈人对整个年俗和年味在逐渐改变与改进的感慨——不习惯、不适应!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荆坪古村里的那些古树古井古建筑
    苗族汉子真奇怪,婚礼现场“讨花带”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棵最美古树
    有一类婚姻叫“倒插门”,有一种新郎叫
    宜宾吴文化研究会召开工作会
    有一种乡愁叫故乡的杨梅
    杨梅红了,我在想你
    迎丰公园,改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情怀
    思情赋
    千锤百炼的味道——凤凰木锤酥
    漫游黔阳古城,“慢时光”里才有浪漫
    我们渐渐成为了故乡的客人
    神奇四月八,耕牛休息姑娘回家
    云照走出来的书画能手吴锡森
    行走在古城古镇古村
    走进大自然,享受静时光
    高脚马,童年的快乐神器
    始祖泰伯庚子清明祭
    美丽的家乡,童年的野菌
    张贴在村口的“请柬”
    “乔迁之喜”为何选择在三更半夜?
    有一种人情往来叫“随客”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